CN220556690U - 无线传输模块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输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6690U
CN220556690U CN202321054614.9U CN202321054614U CN220556690U CN 220556690 U CN220556690 U CN 220556690U CN 202321054614 U CN202321054614 U CN 202321054614U CN 220556690 U CN220556690 U CN 220556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ircuit
component
connecting element
transmiss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46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威宇
简凤龙
陈茂军
黎韦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10546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6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6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6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传输模块,用以传输能量或信号,其包括:一第一线路组件,包括:一第一基座;以及一第一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基座;其中,该第一基座与该第一线路元件电性独立;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线路组件,其包括:一第二基座;以及一第二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基座,并且该第一基座沿着一主轴堆叠于该第二基座。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传输模块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Description

无线传输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无线通信或无线充电的无线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或智能型手机)皆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用户可以将电子装置放置在一无线充电发射端上,以使电子装置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利用电磁感应方式或电磁共振方式产生电流来对电池进行充电。由于无线充电的便利性,使得具有无线充电模块的电子装置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
一般而言,无线充电模块都会包括一个导磁性基板,承载一线圈。其中,当线圈通电而操作于一无线充电模式或者是一无线通信模式时,导磁性基板可以使得线圈发出的磁力线更为集中,以获得更好的效能。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或通信)模块的结构以及线圈的绕线方式并无法满足对于无线传输模块的各种要求,例如需要更好的充电、通信效能与更微型化的尺寸。
因此,如何设计出可满足使用者各种需求的无线传输模块,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第一线路组件。第一线路组件包括一第一基座以及一第一线路元件。第一线路元件设置于第一基座。第一基座与第一线路元件电性独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线路组件,其包括一第二基座;以及一第二线路元件。是设置于第二基座,并且第二基座与第二线路元件电性独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连接组件以及一第二连接组件,并且第一线路组件经由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二连接组件连接于第二线路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线路元件镜像对称于第二线路元件。第一基座沿着一主轴堆叠于第二基座上。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上层与一第一下层。第一线路元件设置于第一上层。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外连元件、一第二外连元件以及一第一内连元件。第一外连元件设置于第一上层与第一下层并连接于第一线路元件的一第一引线端。第二外连元件设置于第一上层与第一下层。第一内连元件设置于第一下层并连接于第一线路元件的一第二引线端。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上层与一第二下层。第一下层堆叠于第二上层。第二线路元件设置于第二上层。第二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三外连元件以及一第四外连元件。第三外连元件设置于第二上层与第二下层并连接于第二线路元件的一第三引线端。第四外连元件设置于第二上层与第二下层。第一内连元件连接于第二引线端与第二线路元件的一第四引线端之间。第一外连元件连接于第四外连元件。第二外连元件连接于第三外连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电性接点以及一第二电性接点,设置于第一上层。第一电性接点以及第二电性接点不会贯穿第一上层。第一电性接点以及第二电性接点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外连元件以及第二外连元件。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电性接点以及一第四电性接点,设置于第二下层。第三电性接点以及第四电性接点不会贯穿第二下层。第三电性接点以及第四电性接点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外连元件以及第四外连元件。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绝缘保护元件以及一第二绝缘保护元件,分别遮蔽第一电性接点以及第二电性接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外连元件、一第二外连元件以及一第一内连元件。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线路组件,其包括一第三基座以及一第三线路元件,第三线路元件是设置于第三基座,并且第三基座与第三线路元件电性独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组件,并且第一线路组件经由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三连接组件连接第三线路组件。第一基座沿着主轴堆叠于第三基座上。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三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第三基座具有一第三上层与一第三下层。第三线路元件设置于第三上层。第三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五外连元件、一第六外连元件以及一第三内连元件。第三内连元件设置于第三下层并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之一第五引线端。第一线路元件经由第一内连元件电性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的一第六引线端。第一外连元件以及第二外连元件分别连接于第五外连元件以及第六外连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三外连元件以及一第四外连元件。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线路组件,其包括一第四基座以及一第四线路元件,第四线路元件是设置于第四基座,并且第四基座与第四线路元件电性独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连接组件,并且第四线路组件经由第四连接组件连接于第二线路组件。第三线路组件经由第三连接组件连接于第四线路组件。第三基座沿着主轴堆叠于第四基座上。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四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第四基座具有一第四上层与一第四下层。第三下层堆叠于第四下层。第三上层与第三下层沿着一第一堆叠方向排列,并且第四上层与第四下层沿着一第二堆叠方向排列。第一堆叠方向相反于第二堆叠方向,并且第一堆叠方向与第二堆叠方向平行于主轴。第四线路元件设置于第四下层。第四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七外连元件、一第八外连元件以及一第四内连元件。第四内连元件设置于第四上层并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的一第七引线端。第三线路元件经由第三内连元件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的一第八引线端。第四线路元件经由第四内连元件电性连接于第二线路元件。第三外连元件以及第四外连元件分别连接于第七外连元件以及第八外连元件。第五外连元件以及第六外连元件分别连接于第七外连元件以及第八外连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第一基座的一第一端部配置以连接于第二基座的一第二端部。第一下层配置以抵接并连接于第二上层。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重叠于第三基座以及第四基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线路组件,其包括一第三基座以及一第三线路元件,第三线路元件是设置于第三基座,并且第三基座与第三线路元件电性独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组件,并且第一线路组件经由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三连接组件连接第三线路组件。第一基座沿着主轴堆叠于第三基座上。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三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第三基座具有一第三上层、一第三中层与一第三下层。第三线路元件设置于第三中层。第三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上连元件、第二上连元件、一第三上连元件以及一第四上连元件。第一上连元件、第二上连元件、第三上连元件以及第四上连元件设置于第三上层并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第三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下连元件、一第二下连元件、一第三下连元件以及一第四下连元件。第一下连元件、第二下连元件、第三下连元件以及第四下连元件设置于第三下层并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上连元件至第四上连元件分别重叠于第一下连元件至第四下连元件。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上连元件至第四上连元件沿着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线路组件,其包括一第四基座以及一第四线路元件,第四线路元件是设置于第四基座,并且第四基座与第四线路元件电性独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连接组件,并且第三线路组件经由第三连接组件以及第四连接组件连接第四线路组件。第三基座沿着主轴堆叠于第四基座上。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四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第四基座具有一第四上层、第四中层与一第四下层。第四线路元件设置于第四中层。第四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五上连元件、一第六上连元件、一第七上连元件以及一第八上连元件。第五上连元件、第六上连元件、第七上连元件以及第八上连元件设置于第四上层并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第四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五下连元件、一第六下连元件、一第七下连元件以及一第八下连元件。第五下连元件、第六下连元件、第七下连元件以及第八下连元件设置于第四下层并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五上连元件至第八上连元件分别重叠于第五下连元件至第八下连元件。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五上连元件至第八上连元件沿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第一线路元件经由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内连元件以及第三上连元件电性连接到第三线路元件。第三线路元件经由第一下连元件以及第五上连元件电性连接到第四线路元件。第四线路元件经由第八下连元件电性连接到第二线路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线路组件,其包括一第二基座以及一第二线路元件,第二线路元件是设置于第二基座。第一基座形成有一开口,对应于第二线路元件。当第一基座堆叠于第二基座时,第二线路元件由开口露出。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线圈组件(例如第一电路组件)以及一感应基座。感应基座是邻近线圈组件设置,感应基座是配置以于改变线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使得线圈组件的电磁波更为集中。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路组件可包括至少二线路组件,并且每一线路组件可为一平板线圈。至少二线路组件可以彼此堆叠并通过焊接的方式经由相对应的连接组件进行电性连接。由于平板线圈的厚度很薄,因此相较习知感应基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路组件不仅可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并且可以通过叠加多个线路组件的方式来达成整体所需的感值,使得第一电路组件在设计上更具有弹性,以符合各种所需求的感值,并且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上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的爆炸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第一线路组件LA1的俯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第二线路组件LA2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沿着图3的线段A-A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A的爆炸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A的爆炸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B的爆炸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B的爆炸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线路组件LA1的俯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线路组件LA2的俯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第三线路组件LA3的俯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第四线路组件LA4的俯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B沿着图10的线段B-B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三线路组件LA3的俯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三线路组件LA4的俯视图。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第一电路组件100C沿着图15中线段C-C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0A、10B:无线传输模块
100、100A、100B、100C:第一电路组件
101:第一基座
1011:第一上层
1012:第一下层
101P:第一端部
102:第二基座
1021:第二上层
1022:第二下层
102P:第二端部
103:第三基座
1031:第三上层
1032:第三中层
1033:第三下层
104:第四基座
1041:第四上层
1042:第四中层
1043:第四下层
105:第一线路元件
1051:第一引线端
1052:第二引线端
106:第二线路元件
1061:第三引线端
1062:第四引线端
107:第三线路元件
1071:第五引线端
1072:第六引线端
108:第四线路元件
1081:第七引线端
1082:第八引线端
110:第一接着组件
112:保护元件
150:感应基座
200:第二电路组件
CA1:第一连接组件
CA2:第二连接组件
CA3:第三连接组件
CA4:第四连接组件
D1:第一方向
EC1:第一电性接点
EC2:第二电性接点
EC3:第三电性接点
EC4:第四电性接点
EC5:第五电性接点
LA1:第一线路组件
LA2:第二线路组件
LA3:第三线路组件
LA4:第四线路组件
MP2:第二金属接点
MP21:金属接点
MP22:金属接点
MP3:第三金属接点
MP4:第四金属接点
MX:主轴
PE1:第一绝缘保护元件
PE2:第二绝缘保护元件
RD1:第一堆叠方向
RD2:第二堆叠方向
VD1:第一下连元件
VD2:第二下连元件
VD3:第三下连元件
VD4:第四下连元件
VD5:第五下连元件
VD6:第六下连元件
VD7:第七下连元件
VD8:第八下连元件
VI1:第一内连元件
VI2:第二内连元件
VI3:第三内连元件
VI4:第四内连元件
VO1:第一外连元件
VO2:第二外连元件
VO3:第三外连元件
VO4:第四外连元件
VO5:第五外连元件
VO6:第六外连元件
VO7:第七外连元件
VO8:第八外连元件
VU1:第一上连元件
VU2:第二上连元件
VU3:第三上连元件
VU4:第四上连元件
VU5:第五上连元件
VU6:第六上连元件
VU7:第七上连元件
VU8:第八上连元件
X:X轴
Y:Y轴
Z: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法或是范例来实行所提供的目标的不同特征,以下描述具体的组件及其排列的实施例以阐述本实用新型。当然这些实施例仅用以例示,且不该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说明书中提到第一特征部件形成于第二特征部件之上,其可包括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也可包括于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之间另外有其他特征的实施例,换句话说,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并非直接接触。
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实用新型,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在另一特征部件之上形成、连接到及/或耦接到另一特征部件可包括其中特征部件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括其中可形成插入上述特征部件的附加特征部件的实施例,使得上述特征部件可能不直接接触。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垂直的”、“上方”、“上”、“下”、“底”及类似的用词(如“向下地”、“向上地”等),这些空间相关用词系为了便于描述图示中一个(些)组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组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旨在涵盖包括特征的装置的不同方向。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有特别定义。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以修饰权利要求的组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请求组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请求组件与另一请求组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等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请求组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请求组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例如“连接”、“互连”等,除非特别定义,否则可指两个结构系直接接触,或者也可指两个结构并非直接接触,其中有其它结构设于此两个结构之间。且此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也可包括两个结构都可移动,或者两个结构都固定的情况。
请参考图1,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无线传输模块10是一种可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可包括一第一电路组件100、一第一接着组件110、一感应基座150、一第二电路组件200以及一保护元件112。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路组件100、第一接着组件110、感应基座150以及保护元件112是沿着一主轴MX的延伸方向依序排列。
其中,第一电路组件100是通过第一接着组件110固定地设置于感应基座150上,并且感应基座150与第一电路组件100电性独立。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路组件100可为一平板线圈,第二电路组件200为搭载多个电子元件的电路板,并且第一电路组件100是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组件200。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路组件100可作为一充电线圈,用以被一外部充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举例来说,第一电路组件100可基于无线充电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Power;A4WP)的标准作为一共振式充电线圈,但不限于此。
另外,第一电路组件100是可基于无线电力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的标准,例如Qi标准,以作为一感应式充电线圈。因此,此实施方式可使第一电路组件100能同时对应不同形式的充电方式,以增加可应用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近距离(例如1cm以下)时,使用感应式操作;而在远距离时,使用共振式操作。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路组件100也可作为一通信线圈,例如操作在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模式,以与外部的电子装置进行通信。
于此实施例中,感应基座150是邻近第一电路组件100设置,感应基座150是配置以改变第一电路组件100附近的电磁场分布。其中,感应基座150可为磁性体,例如为一铁氧体(Ferrite),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于其他实施例中,感应基座150也可包括纳米晶材料。感应基座150可具有一导磁率,对应于第一电路组件100,使得第一电路组件100的电磁波更为集中。
第一接着组件110与保护元件112可为双面胶或单面胶,用以黏着于相邻的一或二个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着组件110或保护元件112可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所制成,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一接着组件110或保护元件112也可为聚丙烯(PP)制成。再者,第一接着组件110可为马蹄形,其开口是朝向第二电路组件200。
接着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5,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的爆炸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第一线路组件LA1的俯视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第二线路组件LA2的俯视图,并且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沿着图3的线段A-A的剖面示意图。
第一线路组件LA1为一平板线圈,包括一第一基座101以及一第一线路元件105,第一线路元件105是形成一线圈并设置于第一基座101,并且第一基座101与第一线路元件105电性独立。
相似地,第二线路组件LA2也为一平板线圈,其包括一第二基座102以及一第二线路元件106,第二线路元件106是形成一线圈并设置于第二基座102,并且第二基座102与第二线路元件106电性独立。第一基座101与第二基座102例如为塑胶材质制成,例如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等,但不限于此。第一线路元件105与第二线路元件106例如由铜箔制成,但不限于此。
再者,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的第一电路组件100还包括一第一连接组件CA1以及一第二连接组件CA2,并且第一线路组件LA1是经由第一连接组件CA1以及第二连接组件CA2连接于第二线路组件LA2。
如图2所示,第一基座101是沿着主轴MX堆叠于第二基座102上。如图3与图4所示,当沿着主轴MX(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元件105是镜像对称于第二线路元件106。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线路元件105具有螺旋状结构,并且第二线路元件106也具有螺旋状结构。
如图5所示,第一基座101具有一第一上层1011与一第一下层1012,并且第一线路元件105是设置于第一上层1011。第一连接组件CA1包括一第一外连元件VO1、一第二外连元件VO2以及一第一内连元件VI1,其可为贯孔(via),但不限于此。
如图3以及图5所示,第一外连元件VO1是设置于第一上层1011与第一下层1012并连接于第一线路元件105的一第一引线端1051。具体而言,第一外连元件VO1是贯通第一上层1011与第一下层1012。
再者,第二外连元件VO2是设置于第一上层1011与第一下层1012,并且第一内连元件VI1是设置于第一下层1012并连接于第一线路元件105的一第二引线端1052。相似地,第二外连元件VO2是贯通第一上层1011与第一下层1012。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基座102具有一第二上层1021与一第二下层1022,第一下层1012是堆叠于第二上层1021,并且第二线路元件106设置于第二上层1021。
第二连接组件CA2包括一第三外连元件VO3、以及一第四外连元件VO4。第三外连元件VO3是设置于第二上层1021与第二下层1022并连接于第二线路元件106的一第三引线端1061。具体而言,第三外连元件VO3是贯穿第二上层1021与第二下层1022。
相似地,第四外连元件VO4设置于第二上层1021与第二下层1022。具体而言,第四外连元件VO4是贯穿第二上层1021与第二下层1022。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路组件100可经过锡炉工艺以将第一线路组件LA1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二线路组件LA2。举例来说,在第二线路组件LA2的一第二金属接点MP2以及第一内连元件VI1设置焊锡,在第一外连元件VO1与第四外连元件VO4之间设置焊锡,并且在第二外连元件VO2与第三外连元件VO3之间设置焊锡。
于是,在经过锡炉后,焊锡会熔解填满前述外连元件与内连元件。因此,第一内连元件VI1可连接于第二引线端1052与第二线路组件LA2的第二金属接点MP2以及第二线路元件106的一第四引线端1062,第一外连元件VO1可连接于第四外连元件VO4,并且第二外连元件VO2可连接于第三外连元件VO3。
基于这样的设计,第一线路元件105可以与第二线路元件106串联以增加第一电路组件100整体的感值,并且由于第一基座101与第二基座102的厚度很薄(例如为70μm),因此可以达到薄形化的目的。
再者,如图3至图5所示,无线传输模块10的第一电路组件100还包括一第一电性接点EC1以及一第二电性接点EC2,设置于第一上层1011,并且第一电性接点EC1以及第二电性接点EC2不会贯穿第一上层1011。第一电性接点EC1以及第二电性接点EC2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外连元件VO1以及第二外连元件VO2。
相似地,无线传输模块10的第一电路组件100还包括一第三电性接点EC3以及一第四电性接点EC4,设置于第二下层1022,并且第三电性接点EC3以及第四电性接点EC4不会贯穿第二下层1022。第三电性接点EC3以及第四电性接点EC4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外连元件VO3以及第四外连元件VO4。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性接点EC1至第四电性接点EC4是对外的金属接点(metalpad),并且第一电路组件100是通过第三电性接点EC3以及第四电性接点EC4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组件200。
为了避免第一电性接点EC1以及第二电性接点EC2与其他电子元件产生不必要的电性连接,无线传输模块10可还包括一第一绝缘保护元件PE1以及一第二绝缘保护元件PE2,分别遮蔽第一电性接点EC1以及第二电性接点EC2。第一绝缘保护元件PE1以及第二绝缘保护元件PE2例如为绝缘胶带,但不限于此。
接着请参考图6与图7,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A的爆炸图,并且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A的爆炸图。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线路组件LA1为平板线圈,而第二线路组件LA2为一印刷电路板。
具体而言,第二线路组件LA2包括一第二基座102以及多个第二线路元件106,多个第二线路元件106可为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等)以及走线(trace),设置于第二基座102上。多个第二线路元件106可经由一第五电性接点EC5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组件200。
值得注意的是,此实施例的第一线路组件LA1的第一基座101可形成有一开口101H,对应于多个的第二线路元件106,并且当第一基座101堆叠于第二基座102时,这些第二线路元件106是由开口101H露出。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达成小型化的目的。
另外,第一线路元件105的两条引出线是分别连接于第一外连元件VO1与第二外连元件VO2,并且进一步经由第三外连元件VO3、第四外连元件VO4以及第三电性接点EC3以及第四电性接点EC4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组件200。
接着请参考图8至图14,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B的爆炸图,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B的爆炸图,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线路组件LA1的俯视图,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线路组件LA2的俯视图,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第三线路组件LA3的俯视图,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第四线路组件LA4的俯视图,并且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组件100B沿着图10的线段B-B的剖面示意图。
此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B与无线传输模块10相似,差异在于第一电路组件100B还包括一第三线路组件LA3以及一第四线路组件LA4。另外,此实施例的第一线路组件LA1至第四线路组件LA4的形状大致为矩形。
第三线路组件LA3包括一第三基座103以及一第三线路元件107,第三线路元件107是设置于第三基座103,并且第三基座103与第三线路元件107电性独立。
相似地,无线传输模块10B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组件CA3,并且第一线路组件LA1是经由第一连接组件CA1以及第三连接组件CA3连接于第三线路组件LA3的一第三线路元件107。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01是沿着主轴MX堆叠于第三基座103上,并且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三线路元件107具有螺旋状结构。如图14所示,第三基座103具有一第三上层1031与一第三下层1033,并且第三线路元件107设置于第三上层1031。
再者,如图12与图14所示,第三连接组件CA3包括一第五外连元件VO5、一第六外连元件VO6以及一第三内连元件VI3,第三内连元件VI3设置于第三下层1033并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107的一第五引线端1071。
如图14所示,第一线路元件105是经由第一内连元件VI1电性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107的一第三金属接点MP3以及一第六引线端1072,并且第一外连元件VO1以及第二外连元件VO2分别连接于第五外连元件VO5以及第六外连元件VO6。
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当经过锡炉工艺后,第一线路元件105可经由第一内连元件VI1以及第三金属接点MP3电性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107。
相似地,第四线路组件LA4包括一第四基座104以及一第四线路元件108,第四线路元件108是设置于第四基座104,并且第四基座104与第四线路元件108电性独立。
无线传输模块10还包括一第四连接组件CA4,第四线路组件LA4经由第四连接组件CA4连接于第二线路组件LA2,并且第三线路组件LA3经由第三连接组件CA3连接于第四线路组件LA4。
具体而言,第三基座103是沿着主轴MX堆叠于第四基座104上,并且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四线路元件108具有螺旋状结构。
如图13与图14所示,第四基座104具有一第四上层1041与一第四下层1043,第三下层1033堆叠于第四下层1043上,并且第四线路元件108设置于第四下层1043。具体而言,第三上层1031与第三下层1033沿着一第一堆叠方向RD1排列,并且第四上层1041与第四下层1043沿着一第二堆叠方向RD2排列。第一堆叠方向RD1相反于第二堆叠方向RD2,并且第一堆叠方向RD1与第二堆叠方向RD2平行于主轴MX。
相似地,第四连接组件CA4包括一第七外连元件VO7、一第八外连元件VO8以及一第四内连元件VI4。第四内连元件VI4是设置于第四上层1041并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108的一第七引线端1081。
再者,第三线路元件107是经由第三内连元件VI3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108的一第四金属接点MP4以及一第八引线端1082,并且第四线路元件108经由第四内连元件VI4以及第二金属接点MP2电性连接于第二线路元件106的第四引线端1062。
相似地,第一外连元件VO1以及第二外连元件VO2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第四外连元件VO4以及第三外连元件VO3,第三外连元件VO3以及第四外连元件VO4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第八外连元件VO8以及第七外连元件VO7,并且第五外连元件VO5以及第六外连元件VO6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七外连元件VO7以及第八外连元件VO8。
举例来说,作业员可以在第一外连元件VO1以及第二外连元件VO2上设置焊锡并对其进行加热,焊锡便会熔解向下流入相对应的多个外连元件,以达成连接的目的。这样的方式可以方便作业员进行焊接,达到快速组装的目的。
另外,如图14所示,第一基座101的一第一端部101P配置以连接于第二基座102的一第二端部102P。也即,第一下层1012的一部份是配置以抵接并连接于第二上层1021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可通过胶水彼此连接,但连接的方式不限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当沿着垂直于主轴MX的一方向(例如Y轴方向)观察时,如图14所示,第一基座101与第二基座102的一部份重叠于第三基座103以及第四基座104。
接着请参考图15至图17,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三线路组件LA3的俯视图,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三线路组件LA4的俯视图,并且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第一电路组件100C沿着图15中线段C-C的剖面示意图。此实施例的第一线路组件LA1以及第二线路组件LA2与前述实施例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于此实施例中,第三线路组件LA3是堆叠于第一线路组件LA1以及第二线路组件LA2之间,并且第三线路组件LA3包括一第三基座103以及一第三线路元件107。第三线路元件107是设置于第三基座103,并且第三基座103与第三线路元件107电性独立。
相似地,第一电路组件100C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组件CA3,并且第一线路组件LA1经由第一连接组件CA1以及第三连接组件CA3连接于第三线路组件LA3的第三线路元件107。
第一基座101是沿着主轴MX堆叠于第三基座103上,并且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三线路元件107具有螺旋状结构。再者,第三基座103具有一第三上层1031、一第三中层1032与一第三下层1033,并且第三线路元件107设置于第三中层1032。
于此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组件CA3包括一第一上连元件VU1、第二上连元件VU2、一第三上连元件VU3以及一第四上连元件VU4,并且第一上连元件VU1、第二上连元件VU2、第三上连元件VU3以及第四上连元件VU4是设置于第三上层1031并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107。
第三连接组件CA3还包括一第一下连元件VD1、一第二下连元件VD2、一第三下连元件VD3以及一第四下连元件VD4,并且第一下连元件VD1、第二下连元件VD2、第三下连元件VD3以及第四下连元件VD4设置于第三下层1033并连接于第三线路元件107。
如图17所示,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上连元件VU1至第四上连元件VU4分别重叠于第一下连元件VD1至第四下连元件VD4。再者,如图15所示,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一上连元件VU1至第四上连元件VU4沿着一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并且第一方向D1平行于Y轴。
第四线路组件LA4包括一第四基座104以及一第四线路元件108,第四线路元件108是设置于第四基座104,并且第四基座104与第四线路元件108电性独立。
相似地,第一电路组件100C还包括一第四连接组件CA4,并且第三线路组件LA3经由第三连接组件CA3以及第四连接组件CA4连接于第四线路组件LA4的第四线路元件108。相似地,第三基座103是沿着主轴MX堆叠于第四基座104上,并且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四线路元件108具有螺旋状结构。
第四基座104具有一第四上层1041、第四中层1042与一第四下层1043,第四线路元件108是设置于第四中层1042。第四连接组件CA4包括一第五上连元件VU5、一第六上连元件VU6、一第七上连元件VU7以及一第八上连元件VU8,并且第五上连元件VU5、第六上连元件VU6、第七上连元件VU7以及第八上连元件VU8设置于第四上层1041并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108。
第四连接组件CA4还包括一第五下连元件VD5、一第六下连元件VD6、一第七下连元件VD7以及一第八下连元件VD8,并且第五下连元件VD5、第六下连元件VD6、第七下连元件VD7以及第八下连元件VD8是设置于第四下层1043并连接于第四线路元件108。
相似地,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五上连元件VU5至第八上连元件VU8分别重叠于第五下连元件VD5至第八下连元件VD8,并且当沿着主轴MX观察时,第五上连元件VU5至第八上连元件VU8沿着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
如图17所示,第一线路元件105经由第一内连元件VI1以及第三上连元件VU3电性连接到第三线路元件107,接着第三线路元件107是经由第一下连元件VD1以及第五上连元件VU5电性连接到第四线路元件108,最后第四线路元件108是经由第八下连元件VD8以及一金属接点MP21电性连接到第二线路元件106。
要说明的是,第一线路元件105至第四线路元件108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举例来说,第三线路元件107可经由第二下连元件VD2以及第六上连元件VU6电性连接到第四线路元件108,并且第四线路元件108可经由第七下连元件VD7以及一金属接点MP22电性连接到第二线路元件106。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线路组件LA3与第四线路组件LA4可由相同模具与工艺制造而成,也即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线圈组件(例如第一电路组件100)以及一感应基座。感应基座是邻近线圈组件设置,感应基座是配置以于改变线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使得线圈组件的电磁波更为集中。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路组件可包括至少二线路组件,并且每一线路组件可为一平板线圈。至少二线路组件可以彼此堆叠并通过焊接的方式经由相对应的连接组件进行电性连接。由于平板线圈的厚度很薄,因此相较习知感应基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路组件不仅可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并且可以通过叠加多个线路组件的方式来达成整体所需的感值,使得第一电路组件在设计上更具有弹性,以符合各种所需求的感值,并且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上的成本。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揭露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从本实用新型揭示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无线传输模块,用以传输能量或信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第一线路组件,包括:
一第一基座;以及
一第一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基座;
其中,该第一基座与该第一线路元件电性独立;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线路组件,其包括:
一第二基座;以及
一第二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基座,并且该第一基座沿着一主轴堆叠于该第二基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第二基座与该第二线路元件电性独立;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连接组件以及一第二连接组件,并且该第一线路组件经由该第一连接组件以及该第二连接组件连接于该第二线路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一线路元件镜像对称于该第二线路元件;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一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
该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上层与一第一下层;
该第一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一上层;
该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外连元件、一第二外连元件以及一第一内连元件;
该第一外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一上层与该第一下层并连接于该第一线路元件的一第一引线端;
该第二外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一上层与该第一下层;
该第一内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一下层并连接于该第一线路元件的一第二引线端;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二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
该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上层与一第二下层;
该第一下层堆叠于该第二上层;
该第二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二上层;
该第二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三外连元件以及一第四外连元件;
该第三外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二上层与该第二下层并连接于该第二线路元件的一第三引线端;
该第四外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二上层与该第二下层;
该第一内连元件连接于该第二引线端与该第二线路元件的一第四引线端之间;
该第一外连元件连接于该第四外连元件;
该第二外连元件连接于该第三外连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电性接点以及一第二电性接点,设置于该第一上层;
该第一电性接点以及该第二电性接点不会贯穿该第一上层;
该第一电性接点以及该第二电性接点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外连元件以及该第二外连元件;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电性接点以及一第四电性接点,设置于该第二下层;
该第三电性接点以及该第四电性接点不会贯穿该第二下层;
该第三电性接点以及该第四电性接点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三外连元件以及该第四外连元件;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绝缘保护元件以及一第二绝缘保护元件,分别遮蔽该第一电性接点以及该第二电性接点。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外连元件、一第二外连元件以及一第一内连元件;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线路组件,其包括:
一第三基座;以及
一第三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三基座,并且该第三基座与该第三线路元件电性独立;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组件,并且该第一线路组件经由该第一连接组件以及该第三连接组件连接该第三线路组件;
该第一基座沿着该主轴堆叠于该第三基座上;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三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
该第三基座具有一第三上层与一第三下层;
该第三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三上层;
该第三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五外连元件、一第六外连元件以及一第三内连元件;
该第三内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三下层并连接于该第三线路元件的一第五引线端;
该第一线路元件经由该第一内连元件电性连接于该第三线路元件的一第六引线端;
该第一外连元件以及该第二外连元件分别连接于该第五外连元件以及该第六外连元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第二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三外连元件以及一第四外连元件;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线路组件,其包括:
一第四基座;以及
一第四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四基座,并且该第四基座与该第四线路元件电性独立;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连接组件,并且该第四线路组件经由该第四连接组件连接于该第二线路组件;
该第三线路组件经由该第三连接组件连接于该第四线路组件;
该第三基座沿着该主轴堆叠于该第四基座上;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四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
该第四基座具有一第四上层与一第四下层;
该第三下层堆叠于该第四下层;
该第四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四下层;
该第三上层与该第三下层沿着一第一堆叠方向排列;
该第四上层与该第四下层沿着一第二堆叠方向排列;
该第一堆叠方向相反于该第二堆叠方向;
该第一堆叠方向与该第二堆叠方向平行于该主轴;
该第四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七外连元件、一第八外连元件以及一第四内连元件;
该第四内连元件设置于该第四上层并连接于该第四线路元件的一第七引线端;
该第三线路元件经由该第三内连元件连接于该第四线路元件的一第八引线端;
该第四线路元件经由该第四内连元件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线路元件;
该第三外连元件以及该第四外连元件分别连接于该第七外连元件以及该第八外连元件;
该第五外连元件以及该第六外连元件分别连接于该第七外连元件以及该第八外连元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第一基座的一第一端部配置以连接于该第二基座的一第二端部;
该第一基座的一第一下层配置以抵接并连接于该第二基座的一第二上层;
当沿着垂直于该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基座与该第二基座重叠于该第三基座以及该第四基座。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线路组件,其包括:
一第三基座;以及
一第三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三基座,并且该第三基座与该第三线路元件电性独立;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组件,并且该第一线路组件经由该第一连接组件以及该第三连接组件连接该第三线路组件;
该第一基座沿着该主轴堆叠于该第三基座上;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三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
该第三基座具有一第三上层、一第三中层与一第三下层;
该第三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三中层;
该第三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上连元件、第二上连元件、一第三上连元件以及一第四上连元件;
该第一上连元件、该第二上连元件、该第三上连元件以及该第四上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三上层并连接于该第三线路元件;
该第三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一下连元件、一第二下连元件、一第三下连元件以及一第四下连元件;
该第一下连元件、该第二下连元件、该第三下连元件以及该第四下连元件设置于该第三下层并连接于该第三线路元件;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一上连元件至该第四上连元件分别重叠于该第一下连元件至该第四下连元件;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一上连元件至该第四上连元件沿着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线路组件,其包括:
一第四基座;以及
一第四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四基座,并且该第四基座与该第四线路元件电性独立;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四连接组件,并且该第三线路组件经由该第三连接组件以及该第四连接组件连接该第四线路组件;
该第三基座沿着该主轴堆叠于该第四基座上;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四线路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
该第四基座具有一第四上层、第四中层与一第四下层;
该第四线路元件设置于该第四中层;
该第四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五上连元件、一第六上连元件、一第七上连元件以及一第八上连元件;
该第五上连元件、该第六上连元件、该第七上连元件以及该第八上连元件设置于该第四上层并连接于该第四线路元件;
该第四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五下连元件、一第六下连元件、一第七下连元件以及一第八下连元件;
该第五下连元件、该第六下连元件、该第七下连元件以及该第八下连元件设置于该第四下层并连接于该第四线路元件;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五上连元件至该第八上连元件分别重叠于该第五下连元件至该第八下连元件;
当沿着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五上连元件至该第八上连元件沿着该第一方向依序排列;
该第一线路元件经由该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第一内连元件以及该第三上连元件电性连接到该第三线路元件;
该第三线路元件经由该第一下连元件以及该第五上连元件电性连接到该第四线路元件;
该第四线路元件经由该第八下连元件电性连接到该第二线路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第一基座形成有一开口,对应于该第二线路元件;
当该第一基座堆叠于该第二基座时,该第二线路元件由该开口露出。
CN202321054614.9U 2023-05-05 2023-05-05 无线传输模块 Active CN220556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4614.9U CN220556690U (zh) 2023-05-05 2023-05-05 无线传输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4614.9U CN220556690U (zh) 2023-05-05 2023-05-05 无线传输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6690U true CN220556690U (zh) 2024-03-05

Family

ID=90050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4614.9U Active CN220556690U (zh) 2023-05-05 2023-05-05 无线传输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6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62383B2 (en) Wireless charging coil
US20210265109A1 (en) Wireless Charging Coil
CN103366931B (zh) 薄膜线圈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
CN203553354U (zh) 天线装置及无线器件
US9178378B2 (en) Multi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537522B2 (ja) ワイヤレス充電コイル
US10389241B2 (en) Power supply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209627B2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ulti-layer shim assembly
CN208796795U (zh) 线圈组件
CN204424454U (zh) 线圈装置和天线装置
CN103915903A (zh) 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以及使用该线圈的无线充电装置
US20190096568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220556690U (zh) 无线传输模块
CN212392089U (zh) 线圈模块
CN209448023U (zh) 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3245789U (ja) 無線伝送モジュール
US20230014542A1 (en) Wireless charging module coated with magnetic material on surface of coil
US10305187B2 (en) Antenna devic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tenna device
JP3245864U (ja) 無線伝送モジュール
CN109149782B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2091527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CN21851437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TWM651532U (zh) 無線傳輸模組
WO2022062805A1 (zh) 一种线圈组件、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器
CN220041547U (zh) 磁性组件及功率变换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