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3028U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3028U
CN220553028U CN202322313447.1U CN202322313447U CN220553028U CN 220553028 U CN220553028 U CN 220553028U CN 202322313447 U CN202322313447 U CN 202322313447U CN 220553028 U CN220553028 U CN 2205530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pacer
image side
optical
optical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134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聘
张芳
高鹏
白洪涛
戴一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134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30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3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30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包括透镜组和间隔件组。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间隔件组包括位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间隔件以及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第四间隔件;第二间隔件抵设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第三间隔件抵设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第四间隔件抵设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45<V2+V3<87;4.5<(D2s+d2s)/(D2s‑d2s)<18.5;‑10.5<(R4+R3)/(R4‑R3)<14.5;以及13.2mm<(N2+N3)*ImgH<16.2mm。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镜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对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摄像头提出更多新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高端机型的主摄上,高端机型的成像越来越有一种面向大像面、大视角、大孔径以及轻薄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对光学系统及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与常规机型所用的镜头相比,高端机型所用的镜头主值参数的迭代更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镜头的成像质量和竞争优势。例如:较大的像面意味着拥有较高的分辨率;较大的视角意味着拥有更广的视场范围;较大的孔径意味着有更多的有效光通量及较高的信噪比;轻薄化则意味着更好的兼容,便于携带。而基于市场上这些需求所存在的挑战,传统的五片式、六片式以及七片式镜头均不足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使得八片式镜头将会逐渐成为主流,但由于现有的八片式镜头在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的同时,其结构的稳定性和产品良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设置镜片和结构排版是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其能够在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的同时,提升结构稳定性和产品良率。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势或其他优点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
透镜组,所述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和
间隔件组,所述间隔件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间隔件以及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第四间隔件;所述第二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三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四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45<V2+V3<87;
4.5<(D2s+d2s)/(D2s-d2s)<18.5;
-10.5<(R4+R3)/(R4-R3)<14.5;以及
13.2mm<(N2+N3)*ImgH<16.2mm;
其中,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D2s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像高。
如此设置,本申请控制第二、第三透镜的阿贝数和折射率在上述关系式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材料对应的力学性能会使得第二、第三透镜与外侧镜筒接触时的应力分布不均匀而造成成型和组装困难,但是本申请通过限制应力更为集中的第二透镜两侧的曲率半径和差之比与第二间隔件的内外径和差之比,可以调节第二、第三透镜在与镜筒相应位置接触时的形状,进而调节此处应力分布,大幅提升镜头的成型和组装可靠稳定性,使得良品率能够提升5.31%左右。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四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2.0<R7/R8<3.5;和
0.85<d4s/d4m<1.1;
其中,d4s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m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R7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三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1.4<(D2m+D3m)/f23<2.1;和
-0.03<EP23/R5<0.1;
其中,D2m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f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EP23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R5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三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29.2<(f1+f2)(N1-N2)/EP23<-3.7;和
3<(CT1+CT2)/T12<2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EP23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和位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之间的第六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六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五间隔件以及所述第六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0.1mm<(CP5+CP6)*(N5+N6)<5.8mm;
其中,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为所述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N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五间隔件以及所述第六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2.5<ImgH/(CP5+CP6)<113.5;和
0.5<EP56/(CP5+CP6)<14.2;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像高,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56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P6为所述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三间隔件以及所述第四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0.3<EP34/(CT3+CT4)<1.2;和
0.02<(CP3+CP4)/f34<0.4;
其中,EP34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P3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f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四间隔件和所述第五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0.3<ImgH/(d4m+d5m)<0.5;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像高,d4m和d5m分别为所述第四间隔件和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五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3.7<d5s/CP5<251;
其中,d5s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四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五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18.5<(f4+f5)/(N4-N5)<10;和
0<(CP4+CP5)/EP45<5.5;
其中,N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CP4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45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3<(CT2+CT3)/(CP2+CP3)<22;
其中,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P2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25<f/EPD<1.65;和
2.0<d4m/EP45<15.5;
其中,E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d4m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P45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和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的第六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六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3<R10/R16<1.2;和
0<(CP4+CP5)/(EP45+EP56)<1.5;
其中,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6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P4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45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EP56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0.5<(PI*(D3m^2-d3m^2))/(PI*(D4m^2-d4m^2))<5.1;
其中,D3m^2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的平方值,d3m^2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的平方值,D4m^2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的平方值,d4m^2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的平方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和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的第六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六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0.2<f/|R10+R12|<7.2;和
0.7<D5s/D6s<1.0;
其中,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D5s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为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2.5<f5/(d5m+d5s)<0.6;
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d5m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s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镜筒,所述透镜组和所述间隔件组被对应地组装于所述镜筒。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
透镜组,所述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和
间隔件组,所述间隔件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间隔件以及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第四间隔件;所述第二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三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四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三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29.2<(f1+f2)(N1-N2)/EP23<-3.7;和
3<(CT1+CT2)/T12<2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EP23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感光组件;和
上述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侧。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和
上述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可通信地连接于所述处理器,所述摄像模组用于获取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输入所述处理器以被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摄像模组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一的光学镜头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一的光学镜头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一的光学镜头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7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一的光学镜头的轴上色差示意图;
图7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一的光学镜头的象散示意图;
图7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一的光学镜头的畸变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二的光学镜头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二的光学镜头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二的光学镜头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11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二的光学镜头的轴上色差示意图;
图11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二的光学镜头的象散示意图;
图11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二的光学镜头的畸变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三的光学镜头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三的光学镜头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三的光学镜头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15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三的光学镜头的轴上色差示意图;
图15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三的光学镜头的象散示意图;
图15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上述示例三的光学镜头的畸变示意图;
图16A示出了优化前的镜筒应力示意图;
图16B示出了优化后的镜筒应力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摄像模组;10、光学镜头;11、透镜组;111、第一透镜;112、第二透镜;113、第三透镜;114、第四透镜;115、第五透镜;116、第六透镜;117、第七透镜;118、第八透镜;12、间隔件组;121、第一间隔件;122、第二间隔件;123、第三间隔件;124、第四间隔件;125、第五间隔件;126、第六间隔件;127、第七间隔件;13、镜筒;20、感光组件;2、处理器。
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术语“一”应理解为“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除非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明确示意该元件的数量只有一个,否则术语“一”并不能理解为唯一或单一,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属于“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媒介间接连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考虑到传统的五片式、六片式以及七片式镜头均不足以有效应对基于市场需求所存在的挑战,而现有的八片式镜头在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的同时,其结构的稳定性和产品良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申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其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大像面、大广角、大孔径及轻薄化的八片式镜头,以便在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的同时,结构稳定性和产品良率也得以提升。
具体地,参考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1,其可以包括光学镜头10和感光组件20,该光学镜头10被设置于该感光组件20的感光侧,使得外部光线先透过该光学镜头10被调制成像后,再被该感光组件20接收以获取图像数据。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提及的感光组件20可以但不限于包括诸如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或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等图像传感器,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该光学镜头10可以包括透镜组11和间隔件组12;该透镜组11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111、第二透镜112、第三透镜113、第四透镜114、第五透镜115、第六透镜116、第七透镜117以及第八透镜118;该间隔件组12包括位于该第二透镜112和该第三透镜113之间的第二间隔件122、位于该第三透镜113和该第四透镜114之间的第三间隔件123以及位于该第四透镜114和该第五透镜115之间的第四间隔件124。该第二间隔件122抵设于该第二透镜112的像侧面,该第三间隔件123抵设于该第三透镜113的像侧面,该第四间隔件124抵设于该第四透镜114的像侧面。
此时,该光学镜头10满足下列关系式:
45<V2+V3<87;
4.5<(D2s+d2s)/(D2s-d2s)<18.5;
-10.5<(R4+R3)/(R4-R3)<14.5;以及
13.2mm<(N2+N3)*ImgH<16.2mm;
其中,V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阿贝数,V3为该第三透镜113的阿贝数,D2s为该第二间隔件122的物侧面的外径,d2s为该第二间隔件122的物侧面的内径,R3为该第二透镜112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该第二透镜112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N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折射率,N3为该第三透镜112的折射率,ImgH为该光学镜头10的成像像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提及的成像像高ImgH指的是该光学镜头10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控制第二、第三透镜的阿贝数和折射率在上述关系式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材料对应的力学性能会使得第二、第三透镜与外侧镜筒接触时的应力分布不均匀而造成成型和组装困难,但是本申请通过限制应力更为集中的第二透镜两侧的曲率半径和差之比与第二间隔件的内外径和差之比,可以调节第二、第三透镜在与镜筒相应位置接触时的形状,进而调节此处应力分布,大幅提升镜头的成型和组装可靠稳定性,使得良品率能够提升5.31%左右。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如图2所示,该光学镜头10可以进一步包括镜筒13,该透镜组11和该间隔件组12被对应地组装于该镜筒13,以便稳定地固定多个透镜和多个间隔件形成光学组立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提及的镜筒13的物侧端可以具有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承靠部,使得第一透镜111的物侧面能够与该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有利于透镜和间隔件稳定地组立在该镜筒13之内。
示例性地,图16A示出了优化前的镜筒应力分布示意图,图16B示出了优化后的镜筒应力分布示意图;通过对比图16A和图16B易知:在此条件下的镜头结构设计排布能使整个部分的应力分布较为均衡,大幅提升镜头的可靠稳定性,使得良品率能够提升5.31%左右。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第四透镜114和该第四间隔件124之间满足关系式:
-2.0<R7/R8<3.5;和
0.85<d4s/d4m<1.1;
其中,d4s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物侧面的内径,d4m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面的内径,R7为该第四透镜114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该第四透镜114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中不仅规定了第四透镜11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间的比值范围为-2.0<R7/R8<3.5,而且规定了第四间隔件12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内径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85<d4s/d4m<1.1。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四透镜114的曲率半径及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内径,可以有效地管控该第四间隔件124的环带宽度,而由于对第四透镜114和第三透镜113之间的遮挡,环带宽越大,遮挡的反射光线越多,可以有效地降低对系统照度异常的贡献,同时也有助于镜头杂光的整体改善。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第二透镜112、该第三透镜113、该第二间隔件122以及该第三间隔件123之间满足关系式:
-1.4<(D2m+D3m)/f23<2.1;和
-0.03<EP23/R5<0.1;
其中,D2m为该第二间隔件122的像侧面的外径,D3m为该第三间隔件123的像侧面的外径,f23为该第二透镜112与该第三透镜113的组合焦距,EP23为该第二间隔件122的像侧面与该第三间隔件123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R5为该第三透镜113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第二、第三间隔件的外径之和与第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之间的比值范围-1.4<(D2m+D3m)/f23<2.1,而且还规定了第二、第三间隔件的间距与该第三透镜113的物侧曲率半径之间的比值关系-0.03<EP23/R5<0.1。这样,本申请基于镜头外观及成像视场角的控制要求,约束了第二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第二和第三间隔件的外径及轴向间距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控制间隔件的外径来间接控制镜筒13的外径,进而控制镜头的头部大小,有利于模组设计,另一方面在满足镜头外观设计的前提下,通过约束第二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及第二和第三间隔件的轴向间距,可以确保在拥有较大视场角的同时,弱化对像差的贡献,使得镜头在拥有较大的成像视角及较高成像质量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外型。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第一透镜111、该第二透镜112、该第二间隔件122以及该第三间隔件123之间满足关系式:
-29.2<(f1+f2)(N1-N2)/EP23<-3.7;和
3<(CT1+CT2)/T12<20;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111的有效焦距,f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有效焦距,N1为该第一透镜111的折射率,N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折射率,EP23为该第二间隔件122的像侧面与该第三间隔件123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1为该第一透镜111的中心厚度,CT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中心厚度,T12为该第一透镜111的像侧面与该第二透镜112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第一、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和折射率之积与第二、第三间隔件的轴向间距的比值范围为-29.2<(f1+f2)(N1-N2)/EP23<-3.7,而且规定了第一、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与第一、第二透镜的轴向间距之间的比值范围3<(CT1+CT2)/T12<20。这样,本申请通过合理配置第一、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折射率、中心厚度及间距与第二、第三间隔件的轴向间距就能够很好地对内部透镜结构进行设计布控,有利于八个镜片呈现单一趋向排布,使得整个镜头体型更美观化;同时,这样的结构布控也有利于镜筒、透镜及间隔件的组装,实现镜头各元件组装时的可靠性、稳定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间隔件组12进一步包括位于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六透镜116之间的第五间隔件125和位于该第六透镜116和该第七透镜117之间的第六间隔件126;该第五间隔件125抵设于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该第六间隔件126抵设于该第六透镜116的像侧面;该第五透镜115、该第六透镜116、该第五间隔件125以及该第六间隔件126之间满足关系式:
0.1mm<(CP5+CP6)*(N5+N6)<5.8mm;
其中,CP5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最大厚度,CP6为该第六间隔件126的最大厚度,N5为该第五透镜115的折射率,N6为该第六透镜116的折射率。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规定了第五、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之和与第五、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之和的乘积范围为0.1mm<(CP5+CP6)*(N5+N6)<5.8mm。这样,本申请通过控制第五、第六间隔件的厚度与第五、第六透镜的折射率在此范围之内,能够有效地平衡系统色差、像差,进而有效地提升第五、第六透镜对系统成像的贡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第五透镜115、该第六透镜116、该第五间隔件125以及该第六间隔件126之间满足关系式:
2.5<ImgH/(CP5+CP6)<113.5;和
0.5<EP56/(CP5+CP6)<14.2;
其中,ImgH为该光学镜头10的成像像高,CP5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最大厚度,EP56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像侧面与该第六间隔件126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P6为该第六间隔件126的最大厚度。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光学镜头10的成像像高与第五间隔件125和第六间隔件126的厚度之和的比值范围为2.5<ImgH/(CP5+CP6)<113.5;而且规定了第五间隔件125和第六间隔件126的轴向间距与第五间隔件125和第六间隔件126的厚度之和的比值范围为0.5<EP56/(CP5+CP6)<14.2。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五、第六间隔件的厚度和轴向间距,以及光学镜头的成像像高,可以合理地控制像散的表现,同时合理地降低第五透镜115和第六透镜116之间空气间隙的敏感性,使得光学系统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及较高的成像稳定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第三透镜113、该第四透镜114、该第三间隔件123以及该第四间隔件124之间满足关系式:
0.3<EP34/(CT3+CT4)<1.2;和
0<(CP3+CP4)/f34<0.4;
其中,EP34为该第三间隔件123的像侧面与该第四间隔件124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3为该第三透镜113的中心厚度,CT4为该第四透镜114的中心厚度,CP3为该第三间隔件123的最大厚度,CP4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最大厚度,f34为该第三透镜113与该第四透镜114的组合焦距。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第三、第四间隔件的轴向间距与第三、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的比值范围为0.3<EP34/(CT3+CT4)<1.2,而且规定了第三、第四间隔件的厚度之和与第三、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CP3+CP4)/f34<0.4。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三、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和中心厚度,及第三、第四间隔件的轴向间距和最大厚度的关系,可以合理地控制其对系统慧差的表现,使得光学镜头10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与此同时,对第三、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的合理控制,也有利于提高透镜在组装时抵御形变的能量,降低整个系统组装时的敏感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间隔件组12进一步包括位于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六透镜116之间的第五间隔件125;该第五间隔件125抵设于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该第四间隔件124和该第五间隔件125之间满足关系式:
0.3<ImgH/(d4m+d5m)<0.5;
其中,ImgH为该光学镜头10的成像像高,D4m和D5m分别为该第四间隔件124和该第五间隔件125的像侧面的外径。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规定了光学镜头10的成像像高与第四和第五间隔件的像侧外径之和的比值范围为0.3<ImgH/(d4m+d5m)<0.5。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系统像高及第四和第五间隔件的像侧外径的关系,有利于八片式透镜镜头后半部分机构的设计,尤其是镜筒13的内径,使得通过镜头系统的成像光线可以全部呈现在像面上,以在像面上拥有较大且清晰的图像;与此同时,后端的约束关系也有利于镜筒镜头整体V字流线化设计,以在确保其与模组搭配稳定的基础上,最大化体现镜头模组搭配的协调美。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间隔件组12进一步包括位于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六透镜116之间的第五间隔件125,该第五间隔件125抵设于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五间隔件125之间满足关系式:
3.7<d5s/CP5<251;
其中,d5s为该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CP5为该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规定了第五间隔件125的物侧内径与该第五间隔件125的最大厚度的比值范围为3.7<d5s/CP5<251。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五间隔件125的内径和厚度在一个较大规格范围内,不仅合理地使光学系统具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焦距规格,而且能够合理地弥补其他敏感透镜带来像差的贡献,为整个镜头中的透镜和间隔件的组装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降低,使得组装良率大幅提高,显著降低成本。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第四透镜114、该第五透镜115、该第四间隔件124以及该第五间隔件125之间满足关系式:
-18.5<(f4+f5)/(N4-N5)<10;和
0<(CP4+CP5)/EP45<5.5;
其中,N4为该第四透镜114的折射率,N5为该第五透镜115的折射率,f4为该第四透镜114的有效焦距,f5为该第五透镜115的有效焦距,CP4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最大厚度,CP5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最大厚度,EP45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面与该第五间隔件125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第四、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之和与折射率之差的比值范围为-18.5<(f4+f5)/(N4-N5)<10;而且规定了第四、第五间隔件的厚度之和与第四、第五间隔件的轴向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CP4+CP5)/EP45<5.5。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四、第五透镜的折射率和有效焦距,及第四、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和轴向间距的关系,有利于第四、第五透镜在光学系统的设计及材质的选择;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通过第三、第四间隔件的调节,合理控制光线的有效光通量及系统的有效焦距,使得整个成像系统相对照度更加吻合设计值,以便在昏暗的环境下依旧能较好地清晰成像。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该光学镜头10满足关系式:
3<(CT2+CT3)/(CP2+CP3)<22;
其中,CT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中心厚度,CT3为该第三透镜113的中心厚度,CP2为该第二间隔件122的最大厚度,CP3为该第三间隔件123的最大厚度。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规定了第二、第三透镜的厚度之和与第二、第三间隔件的厚度之和的比值范围为3<(CT2+CT3)/(CP2+CP3)<22。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二、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第二、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的关系在此范围内,有利于镜头前端的成像系统与镜头后端的成像系统吻合承接;并且在此范围内,更有利于整个成像系统对畸变、场曲的调节,弱化对其异常的贡献,使得整个镜头的成像质量更高,光学性能更好。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间隔件组12进一步包括位于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六透镜116之间的第五间隔件125,该第五间隔件125抵设于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该光学镜头10满足关系式:
1.25<f/EPD<1.65;和
2.0<d4m/EP45<15.5;
其中,EPD为该光学镜头10的入瞳直径,d4m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面的内径;f为该光学镜头10的有效焦距,EP45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面与该第五间隔件125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光学镜头10的有效焦距f指的是将该光学镜头10所包含的透镜视作为一个光学镜头时的有效焦距。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光学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与入瞳直径之间的比值范围为1.25<f/EPD<1.65;而且还规定了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内径与第四间隔件124和第五间隔件125之间轴向间距的比值范围为2.0<d4m/EP45<15.5。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成像的入瞳孔直径、第四间隔件的内径、系统的有效焦距以及第四、第五间隔件的轴向间距之间的关系在此范围内,使得进入系统的成像光线能够完整地在像面上呈现;此外,第四间隔件124也能够将干扰成像的光线有效阻截,减少其对系统杂光的贡献,更好地满足高质量成像的要求。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间隔件组12进一步包括位于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六透镜116之间的第五间隔件125和位于该第六透镜116与该第七透镜117之间的第六间隔件126,该第五间隔件125抵设于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该第六间隔件126抵设于该第六透镜116的像侧面;该光学镜头10满足关系式:
-1.3<R10/R16<1.2;和
0<(CP4+CP5)/(EP45+EP56)<1.5;
其中,R10为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6为该第八透镜118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P4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最大厚度,CP5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最大厚度,EP45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面与该第五间隔件125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EP56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像侧面与该第六间隔件126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第五透镜115的像侧曲率半径与第八透镜118的像侧曲率半径的比值范围为-1.3<R10/R16<1.2;而且还规定了第四、第五间隔件的厚度之和与第四、第五、第六间隔件的轴向间距之和的比值范围为0<(CP4+CP5)/(EP45+EP56)<1.5。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五、第八透镜的像侧曲率,第四、第五间隔件的厚度及第四、第五、第六间隔件的轴向间距之间的关系在此范围内,有利于设计布控第四、第五间隔件的环带宽,即对透过第五透镜115到达最后一个透镜的成像光线中不必要的光线进行拦截,通过阶级布控间隔件来拦截不必要的成像光线,能够有效降低间隔件独立布控对镜头照度异常及杂光的贡献;与此同时,在此相对较大的约束关系范围内,镜头中其他透镜或间隔件产生的杂光对系统的贡献会被降低。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该光学镜头10满足关系式:
0.5<(PI*(D3m^2-d3m^2))/(PI*(D4m^2-d4m^2))<5.1;
其中,D3m^2为该第三间隔件123的像侧面的外径的平方值,d3m^2为该第三间隔件123的像侧面的内径的平方值,D4m^2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面的外径的平方值,d4m^2为该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面的内径的平方值。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提及的PI指的是圆周率π。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规定了第三间隔件123的像侧外径和内径的平方之差与第四间隔件124的像侧外径和内径的平方之差的比值范围为0.5<(PI*(D3m^2-d3m^2))/(PI*(D4m^2-d4m^2))<5.1。这样,本申请通过约束第三、第四间隔件的环带宽度比的关系在此范围内,有利于间隔件和透镜组装承靠结构的设计,对间隔件及透镜的成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镜头组装时也会拥有更好的稳定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间隔件组12进一步包括位于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六透镜116之间的第五间隔件125和位于该第六透镜116与该第七透镜117之间的第六间隔件126,该第五间隔件125抵设于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该第六间隔件126抵设于该第六透镜116的像侧面;该光学镜头10满足关系式:
0.2<f/|R10+R12|<7.2;和
0.7<D5s/D6s<1.0;
其中,R10为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六透镜116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该光学镜头10的有效焦距,D5s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物侧面的外径,D6s为该第六间隔件126的物侧面的外径。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不仅规定了光学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与第五、第六透镜的像侧半径之和绝对值的比值范围为0.2<f/|R10+R12|<7.2;而且还规定了第五、第六间隔件的物侧半径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7<D5s/D6s<1.0。这样,本申请通过合理设计第五、第六透镜的曲率半径,系统的有效焦距,以及第五、第六间隔件的物侧外径之间的约束关系,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第五、第六透镜对成像存在慧差、球差的贡献,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平衡前端器件所产生的慧差、球差,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该间隔件组12进一步包括位于该第五透镜115与该第六透镜116之间的第五间隔件125,该第五间隔件125抵设于该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该光学镜头10满足关系式:
-2.5<f5/(d5m+d5s)<0.6;
其中,f5为该第五透镜115的有效焦距,d5m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像侧面的内径,d5s为该第五间隔件125的物侧面的内径。
换言之,上述关系式规定了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五间隔件的像侧内径和物侧内径之和的比值范围为-2.5<f5/(d5m+d5s)<0.6。这样,本申请通过合理设计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五间隔件的内径关系,控制光焦的分配及约束系统的通光口径,使其在拥有合理的有效焦距的同时,拥有较大的成像像面,这对光学系统的总体成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光学镜头10的间隔件组12可以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一透镜111和第二透镜112之间的第一间隔件121,使得相邻的两个透镜能够稳定地与间隔件抵接成稿,有利于在保证透镜的承靠稳定性的同时,通过间隔件实现对杂散光的阻挡,从而起到改善杂光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光学镜头10的成像品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该间隔件组12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七透镜117和第八透镜118之间的第七间隔件;当然,该间隔件组12也可以不包括该第一间隔件121和该第七间隔件,相邻的两个透镜可以直接抵接在一起,或者抵接在镜筒13的内壁上,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该光学镜头10还可以包括被设置于该镜筒13的光阑(图中未示出),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该光学镜头10可以包括透镜组11和间隔件组12;该透镜组11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111、第二透镜112、第三透镜113、第四透镜114、第五透镜115、第六透镜116、第七透镜117以及第八透镜118;该间隔件组12包括位于该第二透镜112和该第三透镜113之间的第二间隔件122、位于该第三透镜113和该第四透镜114之间的第三间隔件123以及位于该第四透镜114和该第五透镜115之间的第四间隔件124。该第二间隔件122抵设于该第二透镜112的像侧面,该第三间隔件123抵设于该第三透镜113的像侧面,该第四间隔件124抵设于该第四透镜114的像侧面。
此时,该光学镜头10可以满足下列关系式:
-29.2<(f1+f2)(N1-N2)/EP23<-3.7;和
3<(CT1+CT2)/T12<20;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111的有效焦距,f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有效焦距,N1为该第一透镜111的折射率,N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折射率,EP23为该第二间隔件122的像侧面与该第三间隔件123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1为该第一透镜111的中心厚度,CT2为该第二透镜112的中心厚度,T12为该第一透镜111的像侧面与该第二透镜112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可以包括上述摄像模组1和处理器2,该摄像模组1可通信地连接于该处理器2,用于获取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输入该处理器2以被处理。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提及的电子设备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诸如手机等安装有该摄像模组1的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的而非限制性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示例中存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而在同一个例子中的第一状态下、第二状态下以及第三状态下的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参数及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和高次项系数是相同的,但是镜筒、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厚度、内径以及外径这些参数以及部分透镜的形状是不同的;或者说用于成像的主要/基本结构是一样的,而用于成像的辅助结构是不同的。可以理解的是,下述示例一、示例二以及示例三中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示例中OBJ表示光学镜头10的物面,STO表示光阑的表面,S1表示第一透镜111的物侧面,S2表示第一透镜111的像侧面,S3表示第二透镜112的物侧面,S4表示第二透镜112的像侧面,S5表示第三透镜113的物侧面,S6表示第三透镜113的像侧面,S7表示第四透镜114的物侧面,S8表示第四透镜114的像侧面,S9表示第五透镜115的物侧面,S10表示第五透镜115的像侧面,S11表示第六透镜116的物侧面,S12表示第六透镜116的像侧面,S13表示第七透镜117的物侧面,S14表示第七透镜117的像侧面,S15表示第八透镜118的物侧面,S162表示第八透镜118的像侧面,IMG表示光学镜头10的像面。以f表示该光学镜头10的有效焦距,ImgH表示该光学镜头10的成像像高,EPD表示该光学镜头10的入瞳直径;以fi表示第i透镜的有效焦距,i=1、2、3、4、5、6、7、8;以Aj表示第j阶非球面系数,j=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示例一
如图4至7C所示,描述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图4示出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地,如图4至图6所示,处于第一、第二、第三状态的光学镜头10中的间隔件组12沿光轴方向依序包括第一间隔件121、第二间隔件122、第三间隔件123、第四间隔件124、第五间隔件125以及第六间隔件126;依据上文的关系式,表1至表4示出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
表1示出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的光学基本参数,具体如表1所示。
表1:示例一的光学镜头的光学基本参数表
表2示出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的透镜组11的基本光学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示例一的光学镜头中透镜组的基本光学参数表
表3示出了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的透镜组11中各非球面S1至S16的高次项系数表,具体如表3所示。
表3:示例一的光学镜头中透镜组的非球面系数表
值得注意的是,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下上述表1至表3中的参数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下表4所示的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中间隔件组12的结构参数表,具体如表4所示。
表4:示例一的光学镜头中间隔件组的结构参数表
参数 1-1 1-2 1-3
d2s 4.236 4.235 4.421
D2s 6.543 6.542 6.540
D2m 6.543 6.542 6.540
d3m 4.617 4.616 4.460
D3m 6.739 6.738 6.738
d4s 5.819 5.223 5.223
d4m 6.408 5.223 5.223
D4m 6.901 8.472 8.472
d5s 5.514 5.513 5.513
d5m 5.514 5.513 5.513
D5s 8.155 8.833 8.833
D5m 8.155 8.833 8.833
d6s 5.801 5.800 5.807
d6m 5.801 5.800 5.807
D6s 8.351 9.029 9.029
D6m 8.351 9.029 9.029
CP2 0.022 0.022 0.020
EP23 0.606 0.606 0.557
CP3 0.022 0.022 0.022
EP34 0.815 1.660 1.760
CP4 1.895 0.022 0.022
EP45 1.103 2.132 2.131
CP5 0.022 0.022 0.022
EP56 0.580 0.508 0.618
CP6 0.022 0.022 0.022
需要说明的是,表4中的1-1代表示例一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一状态,1-2代表示例一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二状态,1-3代表示例一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三状态。
经过仿真测试: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的轴上色差曲线如图7A所示,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程度;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的象散曲线如图7B所示,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程度和弧矢像面弯曲程度;示例一的光学镜头10的畸变曲线如图7C所示,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7A至图7C可知,示例一的光学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示例二
如图8至11C所示,描述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图8示出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处于第一状态的光学镜头10中的间隔件组12沿光轴方向依序包括第一间隔件121、第二间隔件122、第三间隔件123、第四间隔件124、第五间隔件125以及第六间隔件126;如图9和图10所示,处于第二、第三状态的光学镜头10中的间隔件组12沿光轴方向依序包括第一间隔件121、第二间隔件122、第三间隔件123、第四间隔件124、第五间隔件125、第六间隔件126以及第七间隔件127;依据上文的关系式,表5至表8示出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
表5示出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的光学基本参数,具体如表5所示。
表5:示例二的光学镜头的光学基本参数表
参数 示例二
f 6.00
f1 -29.78
f2 -72.61
f3 7.77
f4 10.09
f5 -19.08
f6 98.78
f7 8.00
f8 -4.68
f23 8.14
f34 4.89
ImgH 4.25
EPD 4.71
表6示出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的透镜组11的基本光学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具体如表6所示。
表6:示例二的光学镜头中透镜组的基本光学参数表
表7示出了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的透镜组11中各非球面S1至S16的高次项系数表,具体如表7所示。
表7:示例二的光学镜头中透镜组的非球面系数表
值得注意的是,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下上述表5至表7中的参数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下表8所示的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中间隔件组12的结构参数表,具体如表8所示。
表8:示例二的光学镜头中间隔件组的结构参数表
需要说明的是,表8中的2-1代表示例二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一状态,2-2代表示例二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二状态,2-3代表示例二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三状态。
经过仿真测试: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的轴上色差曲线如图11A所示,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程度;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的象散曲线如图11B所示,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程度和弧矢像面弯曲程度;示例二的光学镜头10的畸变曲线如图11C所示,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1A至图11C可知,示例二的光学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示例三
如图12至15C所示,描述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图12示出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地,如图12至图14所示,处于第一、第二、第三状态的光学镜头10中的间隔件组12沿光轴方向依序包括第二间隔件122、第三间隔件123、第四间隔件124、第五间隔件125、第六间隔件126以及第七间隔件127;依据上文的关系式,表9至表12示出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
表9示出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的光学基本参数,具体如表9所示。
表9:示例三的光学镜头的光学基本参数表
表10示出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的透镜组11的基本结构参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具体如表10所示。
表10:示例三的光学镜头中透镜组的基本光学参数表
表11示出了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的透镜组11中各非球面S1至S16的高次项系数表,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示例三的光学镜头中透镜组的非球面系数表
值得注意的是,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下上述表9至表11中的参数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下表12所示的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中间隔件组12的结构参数表,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示例三的光学镜头中间隔件组的结构参数表
参数 3-1 3-2 3-3
d2s 4.867 4.867 4.867
D2s 7.019 7.015 7.015
D2m 7.019 7.015 7.015
d3m 5.057 5.057 5.057
D3m 7.215 7.215 7.215
d4s 5.854 5.846 5.845
d4m 6.614 6.615 6.615
D4m 6.999 6.999 6.999
d5s 6.441 6.458 6.529
d5m 7.030 7.030 7.030
D5s 7.001 7.008 6.913
D5m 7.527 7.523 7.523
d6s 5.268 5.268 5.268
d6m 5.268 5.268 5.268
D6s 8.162 8.162 8.162
D6m 8.162 8.162 8.162
CP2 0.022 0.022 0.022
EP23 0.295 0.295 0.295
CP3 0.022 0.022 0.022
EP34 0.553 0.553 0.708
CP4 0.625 0.625 0.475
EP45 0.438 0.556 0.556
CP5 1.712 1.291 1.588
EP56 1.237 1.540 1.264
CP6 0.022 0.022 0.022
需要说明的是,表12中的3-1代表示例三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一状态,3-2代表示例三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二状态,3-3代表示例三中的光学镜头处于第三状态。
经过仿真测试: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的轴上色差曲线如图15A所示,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程度;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的象散曲线如图15B所示,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程度和弧矢像面弯曲程度;示例三的光学镜头10的畸变曲线如图15C所示,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5A至图15C可知,示例三的光学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示例一、示例二以及示例三中的光学镜头满足表13中所示的关系,具体如表13所示。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镜组,所述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和
间隔件组,所述间隔件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第三间隔件以及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第四间隔件;所述第二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三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四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45<V2+V3<87;
4.5<(D2s+d2s)/(D2s-d2s)<18.5;
-10.5<(R4+R3)/(R4-R3)<14.5;以及
13.2mm<(N2+N3)*ImgH<16.2mm;
其中,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D2s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像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四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2.0<R7/R8<3.5;和
0.85<d4s/d4m<1.1;
其中,d4s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m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R7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三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1.4<(D2m+D3m)/f23<2.1;和
-0.03<EP23/R5<0.1;
其中,D2m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f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EP23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R5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三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29.2<(f1+f2)(N1-N2)/EP23<-3.7;和
3<(CT1+CT2)/T12<2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EP23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和位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之间的第六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六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五间隔件以及所述第六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0.1mm<(CP5+CP6)*(N5+N6)<5.8mm;
其中,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为所述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N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五间隔件以及所述第六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2.5<ImgH/(CP5+CP6)<113.5;和
0.5<EP56/(CP5+CP6)<14.2;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像高,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56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P6为所述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三间隔件以及所述第四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0.3<EP34/(CT3+CT4)<1.2;和
0<(CP3+CP4)/f34<0.4;
其中,EP34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C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P3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f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四间隔件和所述第五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0.3<ImgH/(d4m+d5m)<0.5;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像高,d4m和d5m分别为所述第四间隔件和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五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3.7<d5s/CP5<251;
其中,d5s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四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五间隔件之间满足关系式:
-18.5<(f4+f5)/(N4-N5)<10;和
0<(CP4+CP5)/EP45<5.5;
其中,N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CP4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45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3<(CT2+CT3)/(CP2+CP3)<22;
其中,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P2为所述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25<f/EPD<1.65;和
2.0<d4m/EP45<15.5;
其中,E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d4m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P45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和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的第六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六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1.3<R10/R16<1.2;和
0<(CP4+CP5)/(EP45+EP56)<1.5;
其中,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6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P4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5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最大厚度,EP45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EP56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之间沿光轴轴向的间隔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0.5<(PI*(D3m^2-d3m^2))/(PI*(D4m^2-d4m^2))<5.1;
其中,D3m^2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的平方值,d3m^2为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的平方值,D4m^2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的平方值,d4m^2为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的平方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和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的第六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第六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0.2<f/|R10+R12|<7.2;和
0.7<D5s/D6s<1.0;
其中,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D5s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为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组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所述第五间隔件抵设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关系式:
-2.5<f5/(d5m+d5s)<0.6;
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d5m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s为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镜筒,所述透镜组和所述间隔件组被对应地组装于所述镜筒。
18.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组件;和
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侧。
19.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和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可通信地连接于所述处理器,所述摄像模组用于获取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输入所述处理器以被处理。
CN202322313447.1U 2023-08-28 2023-08-28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553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3447.1U CN220553028U (zh) 2023-08-28 2023-08-28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3447.1U CN220553028U (zh) 2023-08-28 2023-08-28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3028U true CN220553028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5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13447.1U Active CN220553028U (zh) 2023-08-28 2023-08-28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30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90944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US7529041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CN113433656B (zh)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156612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192750B (zh) 一种光学镜头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625425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02752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675407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4059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67587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20553028U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2925086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925085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031696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2505900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360425U (zh) 光学镜头和电子设备
CN21914318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0569001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1056733U (zh) 成像系统组件
CN11503276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15336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879788U (zh) 光学镜头和电子设备
CN220207963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9349229U (zh) 光学镜头
CN113900224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