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3185U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43185U CN219143185U CN202223356582.6U CN202223356582U CN219143185U CN 219143185 U CN219143185 U CN 219143185U CN 202223356582 U CN202223356582 U CN 202223356582U CN 219143185 U CN219143185 U CN 2191431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imaging
- image side
- optical axis
- curv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72 mea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6<d0s/CT6+R5/f3<2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众对具有高质量拍照功能的手机愈来愈青睐,众所周知,广角镜头的基本特点是视角大、视野宽阔、景深长,在自拍时可以容纳更多清晰的背景,同时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往往会具有很强的空间透视感和震撼的张力效果,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手机支持广角拍照。
为了适应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需求,成像镜头需要尽可能地减少的镜片数量,但镜头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设计自由度受限,尤其广角镜头的透镜组和镜筒空间排布不合理时,更容易造成光学透过效果不好、杂光甚至更严重的像差问题。因此,设计一款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具有高成像质量的六片式光学成像镜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中,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6<d0s/CT6+R5/f3<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满足:5<|f3/d3s|+|f6/R12|<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17<|R6/CT3|+D4m/CT4<6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23、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与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满足:4<EP23/CT2+|f6/(d0s-d5s)|<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8<(D2s/d2s)×|(f1/R2)|<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四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D0m、镜筒的物侧端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01满足:8<EP45/T45+D0m/EP01<2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满足:1<|R6/d3s|<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R8/d4m|<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4<|R5/d2m|+|R9/d4m|<2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R3/R4<0和R5/R6<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镜筒的像侧端的内径d0m、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满足:19<D5s/T56+d0m/CT6<4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7<(CPi/CTi)×(fi/f)<1,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1、2或3,其中,i取1时,CP1为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i取2时,CP2为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及i取3时,CP3为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中,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镜筒,用于容纳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34、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34满足:5<|f34/d4m|+CT4/EP34<5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6<d0s/CT6+R5/f3<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满足:5<|f3/d3s|+|f6/R12|<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17<|R6/CT3|+D4m/CT4<6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23、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与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满足:4<EP23/CT2+|f6/(d0s-d5s)|<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8<(D2s/d2s)×|(f1/R2)|<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D0m、镜筒的物侧端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01满足:8<EP45/T45+D0m/EP01<2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满足:1<|R6/d3s|<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R8/d4m|<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4<|R5/d2m|+|R9/d4m|<2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R3/R4<0和R5/R6<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筒的像侧端的内径d0m、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满足:19<D5s/T56+d0m/CT6<4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7<(CPi/CTi)×(fi/f)<1,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1、2或3,其中,i取1时,CP1为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i取2时,CP2为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及i取3时,CP3为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为超广角镜头,当透镜组和镜筒的空间搭配不合理时,容易出现光学透过效果不好、杂光等问题,本申请通过控制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6<d0s/CT6+R5/f3<20,有利于保证镜筒的前端有足够的口径来保证光线的进入,保证了广角镜头所需的进光量,满足超大视场角的要求,同时还有利于规避镜筒杂散光的风险。约束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以及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有利于控制光线通过第三透镜的发散角度,并通过调整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使得镜头的CRA满足规格要求。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排布图以及部分参数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4A至图4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6A至图6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A至图7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8A至图8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A至图9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透镜组、镜筒及间隔元件之间可以任意组合,不限于一个实施例中的透镜组只能与该实施例的镜筒、间隔元件等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排布图以及部分参数的示意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一些本领域经常用到透镜的参数例如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未在图1中示出,图1仅示例性示出本申请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的镜筒以及间隔元件的部分参数,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如图1所示,EP01表示镜筒的物侧端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23表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34表示第三间隔元件与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表示第四间隔元件与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CP1表示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表示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3表示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D4m是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0s是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2s是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m是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s是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是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是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m是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s是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0m是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d0m是镜筒的像侧端的内径。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组,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中,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控制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6<d0s/CT6+R5/f3<20,有利于保证镜筒的前端有足够的口径来保证光线的进入,保证了广角镜头所需的进光量。约束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及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有利于控制光线通过第三透镜的发散角度,并通过调整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使得镜头的CRA满足规格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像侧端面、外环面和内环面,内环面呈阶梯状。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多个间隔元件,多个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以及第五间隔元件中的至少之一。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不具体限定间隔元件的数量,在任意两透镜之间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整个光学成像镜头也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间隔元件有助于光学成像镜头拦截多余的折反射光路,减少杂光、鬼影的产生。间隔元件和镜筒间增加辅助承靠有利于改善透镜间由于大段差造成的组立稳定性差、性能良率低等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5<|f3/d3s|+|f6/R12|<9,其中,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R1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第三透镜到第六透镜的光线为发散光线,容易产生杂散光,满足5<|f3/d3s|+|f6/R12|<9时,约束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能够有效减少射入第三透镜的边缘的无效光线,从而减少杂散光的产生,提高镜头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7<|R6/CT3|+D4m/CT4<60,其中,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光线呈现发散的形状,边缘光线角度更大,且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有较大段差。所以第四间隔元件横向长度较大,当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17<|R6/CT3|+D4m/CT4<60时,能保证第四透镜及其后面的透镜有良好的组立稳定性,并为第四间隔元件提供来自镜筒的辅助承靠,防止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间隔元件变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4<EP23/CT2+|f6/(d0s-d5s)|<9,其中,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d0s为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5s为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第二透镜为镜头中第一个发散光线的镜片,需要有较大的折射率,满足4<EP23/CT2+|f6/(d0s-d5s)|<9时,第二透镜能够将汇聚的光线折射为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为后续镜片对光线的整理做好铺垫。控制EP23即可控制第二透镜的边厚,满足4<EP23/CT2+|f6/(d0s-d5s)|<9时,第二透镜的整体结构较为匀称,有利于镜头的注塑成型,提高镜片成型后的规格参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8<(D2s/d2s)×|(f1/R2)|<14,其中,d2s为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为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为广角镜头,第一透镜需要有较好收光作用,且作为组立顺序上的第一片透镜,透镜组立后需要有较好的平面度。第二间隔元件具有较大的外径和内径差,同时约束第一透镜光焦度和第一透镜像侧曲率的比值,既可以给第一透镜提供更多的承靠面积用于提高稳定性,也可以规避无效光线,有利于保证后续镜片设计的自由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8<EP45/T45+D0m/EP01<27,其中,EP45为第四间隔元件和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D0m为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EP01为镜筒的物侧端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满足8<EP45/T45+D0m/EP01<27,有助于合理控制EP45,EP45即为第五透镜的结构边厚,光线经过第五透镜时,发散角度由大转小,合理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可使得镜头整体长度满足规格,同时第五透镜又需要轻微收敛光线,将光线发散角度变小,所以第五透镜的厚度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满足第五透镜的整体肉厚匀称,注塑成型完整,其边厚也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D0m/EP01体现了光线先收拢再发散的特征,满足8<EP45/T45+D0m/EP01<27时,既能保证超广角镜头的收光要求,又有足够空间分解光线,提高芯片解析光线的能力。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R6/d3s|<6,其中,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经过第三透镜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满足1<|R6/d3s|<6,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可有效减少光线打到第三间隔元件后产生的杂散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R8/d4m|<7,其中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存在较大的段差,满足|R8/d4m|<7时,可以保证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的承靠平缓变化,增强组立稳定性。保证成品镜头信赖性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4<|R5/d2m|+|R9/d4m|<26,其中,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2m为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射入第三透镜的光线为收拢方向,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可以尽量接近光线,用以遮挡无用光线,提高成像质量。射入第五透镜的光线为发散方向,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需要尽量远离光线,从而减小杂散光的产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R3/R4<0和R5/R6<0,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满足R3/R4<0和R5/R6<0,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即为双凸或双凹透镜,焦距较小。光线经过第二透镜、第三透镜时,便可以由收拢方向转变发散方向,以便后续透镜调整光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9<D5s/T56+d0m/CT6<42,其中,d0m为镜筒的像侧端的内径,D5s为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T56为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满足19<D5s/T56+d0m/CT6<42,约束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可以减小无效光线的传播;光线从第六透镜呈发散状射出,合理设置镜筒的像侧端的内径,防止光线打到镜头后端侧壁,从而产生杂散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7<(CPi/CTi)×(fi/f)<1,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1、2或3,其中,i取1时,CP1为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i取2时,CP2为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及i取3时,CP3为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合理控制间隔元件厚度,既保证间隔元件能够遮挡无效光线的同时,又能大幅度减小光线打到间隔元件内径面而产生的杂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5<|f34/d4m|+CT4/EP34<58,其中,f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EP34为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满足5<|f34/d4m|+CT4/EP34<58,合理约束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的比值,有效抑制第三和第四透镜非有效镜部分产生的杂散光,同时,第三间隔元件较厚,给第四透镜预留较大设计空间,有利于提高第四透镜设计的自由度,进一步规避杂散光风险。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所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以及各间隔元件的排布等,使透镜与镜筒配合的各档位跨度较为均匀,增强了光线汇聚的能力,提高超薄、大像面成像镜头成像质量。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2A至图3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图2A至图2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A至图2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6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1~P5。
如图2A至图2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以及第六透镜E6。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3(未示出)和像侧面S14(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未示出)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有效焦距f均为2.240mm,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34均为8.500mm,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均为60.087°,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光圈数Fno均为2.279。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如图2A至图2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均分别包括五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镜片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结构稳定性。
表3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3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3
图3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3A至图3C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和光学成像镜头1002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4A至图5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4A至图4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A至图4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6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1~P5。
如图4A至图4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以及第六透镜E6。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3(未示出)和像侧面S14(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未示出)上。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有效焦距f均为2.117mm,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34均为34.108mm,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均为59.992°,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光圈数Fno均为2.154。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5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4
表5
如图4A至图4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均分别包括五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镜片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结构稳定性。
表6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6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参数/光学成像镜头 | 光学成像镜头2001 | 光学成像镜头2002 |
d2s | 2.074 | 1.759 |
D2s | 3.788 | 3.968 |
d3s | 1.925 | 1.951 |
d4m | 3.042 | 3.089 |
D4m | 3.994 | 4.174 |
d5s | 3.008 | 3.082 |
d5m | 3.008 | 3.082 |
D5s | 4.998 | 5.178 |
d0s | 3.595 | 4.018 |
d0m | 5.249 | 5.440 |
D0m | 5.702 | 5.882 |
EP01 | 0.730 | 0.833 |
CP1 | 0.752 | 0.710 |
CP2 | 0.222 | 0.222 |
EP23 | 0.469 | 0.451 |
CP3 | 0.018 | 0.018 |
EP34 | 0.203 | 0.203 |
EP45 | 0.153 | 0.165 |
d2m | 1.638 | 2.030 |
表6
图5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5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5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5A至图5C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和光学成像镜头2002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6A至图7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图6A至图6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A至图6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6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1~P5。
如图6A至图6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以及第六透镜E6。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3(未示出)和像侧面S14(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未示出)上。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有效焦距f均为1.936mm,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34均为-19.742mm,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均为60.017°,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光圈数Fno均为2.489。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7
表8
如图6A至图6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均分别包括五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镜片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结构稳定性。
表9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9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参数/光学成像镜头 | 光学成像镜头3001 | 光学成像镜头3002 |
d2s | 1.590 | 1.298 |
D2s | 3.354 | 3.678 |
d3s | 1.705 | 1.670 |
d4m | 2.410 | 2.484 |
D4m | 3.722 | 3.803 |
d5s | 4.134 | 2.596 |
d5m | 4.134 | 2.596 |
D5s | 2.513 | 4.314 |
d0s | 3.223 | 3.508 |
d0m | 4.369 | 4.565 |
D0m | 5.213 | 5.429 |
EP01 | 0.802 | 0.224 |
CP1 | 0.570 | 0.555 |
CP2 | 0.231 | 0.239 |
EP23 | 0.549 | 0.509 |
CP3 | 0.018 | 0.018 |
EP34 | 0.177 | 0.240 |
EP45 | 0.420 | 0.463 |
d2m | 1.375 | 1.600 |
表9
图7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7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7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7A至图7C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和光学成像镜头3002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8A至图9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图8A至图8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A至图8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6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1~P5。
如图8A至图8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以及第六透镜E6。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3(未示出)和像侧面S14(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未示出)上。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有效焦距f均为1.905mm,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34均为121.853mm,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均为60.025°,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光圈数Fno均为2.489。
表10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1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0
表11
如图8A至图8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均分别包括五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镜片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结构稳定性。
表12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12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2
图9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9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9C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9A至图9C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4001和光学成像镜头4002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1002、2001、2002、3001、3002、4001和4002满足表13中所示的关系。
条件式/光学成像镜头 | 1001 | 1002 | 2001 | 2002 | 3001 | 3002 | 4001 | 4002 |
d0s/CT6+d5m/T56 | 22.373 | 23.443 | 15.489 | 16.405 | 20.252 | 17.254 | 15.759 | 16.430 |
|f3/d3s|+|f6/R12| | 7.998 | 7.998 | 7.692 | 7.649 | 6.341 | 6.385 | 5.438 | 5.438 |
|R6/CT3|+D4m/CT4 | 55.452 | 55.860 | 58.296 | 58.624 | 19.815 | 20.054 | 18.251 | 18.569 |
EP23/CT2+|f6/(d0s-d5s)| | 6.700 | 4.980 | 8.301 | 5.461 | 4.429 | 4.349 | 5.115 | 4.507 |
(D2s/d2s)×|(f1/R2)| | 12.681 | 13.316 | 9.174 | 11.332 | 9.260 | 12.433 | 12.111 | 12.368 |
EP45/T45+D0m/EP01 | 10.555 | 10.419 | 9.130 | 8.486 | 8.787 | 26.769 | 9.550 | 10.062 |
|R6/d3s| | 4.915 | 4.915 | 4.895 | 4.830 | 1.535 | 1.567 | 1.596 | 1.596 |
|R8/d4m| | 0.892 | 0.941 | 1.814 | 1.786 | 5.978 | 5.798 | 6.008 | 6.175 |
|R5/d2m|+|R9/d4m| | 7.466 | 7.682 | 6.110 | 5.224 | 24.977 | 21.683 | 19.037 | 18.864 |
D5s/T56+d0m/CT6 | 39.466 | 40.818 | 24.576 | 25.462 | 19.676 | 24.805 | 23.448 | 24.312 |
|f34/d4m|+CT4/EP34 | 5.402 | 5.546 | 13.906 | 13.735 | 10.115 | 9.366 | 54.843 | 56.415 |
(CP1/CT1)×(f1/f) | -5.215 | -5.397 | -5.887 | -5.553 | -3.985 | -3.881 | -5.156 | -5.473 |
(CP2/CT2)×(f2/f) | 0.027 | 0.018 | 0.382 | 0.382 | 0.437 | 0.452 | 0.035 | 0.035 |
(CP3/CT3)×(f3/f) | -0.223 | -0.223 | -0.282 | -0.282 | -0.114 | -0.114 | -0.096 | -0.096 |
表13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5)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以及置于所述镜筒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
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6<d0s/CT6+R5/f3<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满足:5<|f3/d3s|+|f6/R12|<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17<|R6/CT3|+D4m/CT4<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
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其中,
所述第二间隔元件和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23、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与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满足:4<EP23/CT2+|f6/(d0s-d5s)|<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8<(D2s/d2s)×|(f1/R2)|<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
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
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四间隔元件和所述第五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D0m、所述镜筒的物侧端至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01满足:8<EP45/T45+D0m/EP01<27。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
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满足:1<|R6/d3s|<6。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R8/d4m|<7。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4<|R5/d2m|+|R9/d4m|<26。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R3/R4<0和R5/R6<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内径d0m、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满足:19<D5s/T56+d0m/CT6<42。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
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
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其中,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7<(CPi/CTi)×(fi/f)<1,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1、2或3,其中,
i取1时,CP1为所述第一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i取2时,CP2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及
i取3时,CP3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13.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多个间隔元件,包括:
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
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镜筒,用于容纳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f34、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三间隔元件和所述第四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34满足:5<|f34/d4m|+CT4/EP34<58。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6<d0s/CT6+R5/f3<2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满足:5<|f3/d3s|+|f6/R12|<9。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17<|R6/CT3|+D4m/CT4<60。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和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23、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0s与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满足:4<EP23/CT2+|f6/(d0s-d5s)|<9。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8<(D2s/d2s)×|(f1/R2)|<14。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和所述第五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D0m、所述镜筒的物侧端至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01满足:8<EP45/T45+D0m/EP01<27。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满足:1<|R6/d3s|<6。
21.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R8/d4m|<7。
22.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满足:4<|R5/d2m|+|R9/d4m|<26。
23.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R3/R4<0和R5/R6<0。
24.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内径d0m、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满足:19<D5s/T56+d0m/CT6<42。
25.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7<(CPi/CTi)×(fi/f)<1,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1、2或3,其中,
i取1时,CP1为所述第一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i取2时,CP2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及
i取3时,CP3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56582.6U CN219143185U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光学成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56582.6U CN219143185U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43185U true CN219143185U (zh) | 2023-06-06 |
Family
ID=86561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56582.6U Active CN219143185U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光学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43185U (zh) |
-
2022
- 2022-12-14 CN CN202223356582.6U patent/CN2191431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64560B (zh) | 成像镜头 | |
CN109581631B (zh) | 成像镜头 | |
CN109407280B (zh) | 成像镜头 | |
WO2019169856A1 (zh) | 摄像镜头组 | |
CN109491055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0515186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0275279B (zh)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
CN113341539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0927940B (zh) | 摄像装置 | |
CN112748553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799211A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6956501U (zh) | 光学摄像系统及电子设备 | |
CN113514932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499488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9143185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4527554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9946823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904537A (zh) | 一种光学摄像镜头 | |
CN219065863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8192040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9065867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20207963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9065861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4609754B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设备 | |
CN220752387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