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5818U - 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5818U
CN220545818U CN202321832132.1U CN202321832132U CN220545818U CN 220545818 U CN220545818 U CN 220545818U CN 202321832132 U CN202321832132 U CN 202321832132U CN 220545818 U CN220545818 U CN 220545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device
charging connector
battery cell
electronic atomizing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321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多良
章旺
鲁林海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321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5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5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5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电芯,用于向加热元件提供电力;充电接头,用于对电芯充电;充电接头被布置成能相对于电芯移动。以上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将充电接头布置成可移动的,进而能在使用中相对于电芯移动,对于在充电中调整充电接头的位置是有利的。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作为另一示例,存在有气溶胶提供制品,例如,所谓的电子雾化装置。这些装置通常包含液体,该液体被加热以使其发生汽化,从而产生可吸入的气溶胶。该液体可包含尼古丁和/或芳香剂和/或气溶胶生成物质(例如,甘油)。已知的电子雾化装置,通过远端布置type-C等充电接头进行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电芯,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电力;
充电接头,用于对所述电芯充电;所述充电接头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电芯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充电电路板,紧固地结合于所述充电接头,用于控制对所述电芯充电的电流或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操作元件,被配置为能供用户进行移动操作进而驱动所述充电接头相对于所述电芯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外壳,界定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外表面;所述外壳具有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所述操作元件布置于所述远端,并被容纳或安装于所述外壳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头被容纳或安装于所述操作元件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头能在所述操作元件进行移动操作中,绕所述操作元件的中心轴线转动或沿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分隔壁,包括靠近所述近端的第一侧、以及靠近所述远端的第二侧;
所述电芯被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一侧;
所述充电接头被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进气口,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电子雾化装置;所述进气口被布置于所述分隔壁上,并由所述第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密封元件,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一侧,并能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关闭所述进气口、以及在所述打开位置打开所述进气口。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电芯,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电力;
充电接头,用于对所述电芯充电,所述充电接头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电芯移动;
进气口,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内部;密封元件,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从而打开或者关闭所述进气口;
操作元件,被配置为可提供给用户操作从而驱动所述密封元件移动;
其中,所述充电接头保持于所述操作元件上并且可随之移动。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具有沿纵向相背的近端和远端的外壳,以及: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进气口,以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电子雾化装置;
可移动的密封元件,被布置成能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选择性地在所述关闭位置关闭所述进气口、以及在所述打开位置打开所述进气口;所述密封元件还被配置为能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转变,并在锁定状态中被阻止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在解锁状态中被允许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操作元件,布置于所述远端,并被容纳或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操作元件被配置为能供用户进行操作进而驱动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驱动所述密封元件从所述锁定状态转变至所述解锁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元件能由用户进行按压操作,从而驱动所述密封元件从所述锁定状态转变至所述解锁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元件能由用户进行转动操作,进而驱动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元件被布置成绕中心轴线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和/或,所述密封元件被布置成沿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移动,进而在所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转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分隔壁,包括靠近所述近端的第一侧、以及靠近所述远端的第二侧;所述进气口被布置于所述分隔壁上,并由所述第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侧;
所述密封元件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元件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锁定状态中与所述分隔壁连接、以及在所述解锁状态中与所述分隔壁解除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元件是柔性的;
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锁定状态中抵靠于所述分隔壁,并由它们在结合面内相对移动的摩擦力阻止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解锁状态中与所述分隔壁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电芯,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供电;
充电接头,布置于所述远端,用于对所述电芯充电;所述充电接头被安装或保持于所述操作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弹性元件,被布置成当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或所述打开位置中朝所述锁定状态偏压。
以上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将充电接头布置成可移动的,进而能在使用中相对于电芯移动,对于在充电中调整充电接头的位置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雾化装置又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子雾化装置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电子雾化装置与操作组件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操作组件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端盖又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操作组件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7操作组件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3中操作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操作组件向内按压操作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操作组件通过旋转操作进行解锁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操作组件由弹性元件驱动进而移动至打开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又一个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电子雾化装置与操作组件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电子雾化装置与操作组件分解状态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操作组件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操作组件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15中操作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操作组件向内按压操作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操作组件通过旋转操作进行解锁的剖面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操作组件由弹性元件驱动进而移动至打开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2是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图1和图2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示意图,包括设置在外部主体或外壳(可以被称为壳体)内的数个部件。外部主体或外壳的总体设计可变化,且可限定电子雾化装置100的总体尺寸和形状的外部主体的型式或配置可变化。通常,细长主体可由单个一体式壳体形成,或细长壳体可由两个或更多个可分离的主体形成。
例如,电子雾化装置100可以在一端具有控制主体,该控制主体具备包含一个或多个可重复使用的部件(例如,诸如充电电池和/或可充电的超级电容器的蓄电池、以及用于控制该制品的操作的各种电子器件)的壳体,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用于抽吸的外部主体或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外部主体或外壳基本界定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外表面;在图1至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外壳包括:
主壳体10,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可重复使用的部件;主壳体10具有沿纵向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在使用中,近端110是靠近用户抽吸的一端;远端120是远离用户的一端;
端盖20,结合于主壳体10的远端120。在装配后,由主壳体10和端盖20共同界定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外部主体。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的主壳体10和端盖20可由诸如不锈钢、铝之类的金属或合金形成。其它适合的材料包括各种塑料(例如,聚碳酸酯)、金属电镀塑料(metal-platingover plastic)、陶瓷等等。
根据图1至图2所示,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
出气口113,以用于供用户进行抽吸;位于主壳体10的近端110。
根据图3所示,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
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112,以及用于从储液腔112中吸取液体基质并加热雾化液体基质的雾化组件。为便于汽化和输出,储液腔112和雾化组件均是靠近近端110设置的。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沿纵向方向设置的气溶胶输出管111,该气溶胶输出管111至少部分于储液腔112内延伸,并由气溶胶输出管111的外壁与主壳体10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上述储液腔112。该气溶胶输出管111相对近端110的端部与出气口113连通,以将雾化组件雾化生成的气溶胶输出至出气口113处抽吸。
根据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
管状元件12例如不锈钢管、陶瓷管、或者塑料管等,沿纵向在储液腔112内延伸布置;并且管状元件12通过铆压、过盈等方式与气溶胶输出管111紧配连接。以及在装配后,雾化组件是被布置于管状元件12内的;以及,管状元件12的管壁上还布置有穿孔或镂空等,以用于供储液腔112内的液体基质穿过穿孔或镂空后流入至管状元件12内的雾化组件进而被雾化。
根据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雾化组件包括:
导液元件13,由毛细材料或多孔材料制备,例如海绵体、棉纤维或者多孔体如多孔陶瓷体等。导液元件13是沿纵向在管状元件12内延伸布置的;并且导液元件13被构造成管状形状,导液元件13的外表面通过管状元件12上的孔眼等进而能吸取储液体基质和存储部分液体基质,液体传递方向如图3中箭头R1所示;
加热元件14,结合于导液元件13的内表面上;加热元件14用于加热导液元件13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并释放至气溶胶输出管111。在该优选的实施中,加热元件14是筒状的加热网、螺旋线圈等等。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导液元件13还可以被构造成是各种规则或非规则的形状,并部分与储液腔112流体连通以接收液体基质。或者在其他的变化实施中,导液元件13可以是更多的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例如多边形块状、表面具有凹槽的槽形形状、或者内部具有中空通道的拱形形状等。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加热元件14可以是通过印刷、沉积、烧结或物理装配等方式结合在导液元件13上的。在一些其他的变化实施方式中,导液元件13可以具有用于支撑加热元件14的平面或曲面,加热元件14通过贴装、印刷、沉积等方式形成于多孔体14的平面或曲面上。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加热元件14是形成于导液元件13表面的导电轨迹。在实施中,加热元件14的导电轨迹可以是通过印刷形成的印制线路的形式。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14是图案化的导电轨迹。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14是平面的。在实施中,加热元件14是迂回、蜿蜒、往复或弯折延伸的导电轨迹。
参见图3所示,主壳体10内还设置有柔性的密封座15;密封座15至少部分支撑管状元件12,并密封储液腔112背离近端110的开口。在装配后,由气溶胶输出管111和管状元件12与主壳体10之间界定的储液腔112,在靠近近端110的端部是封闭的;以及,储液腔112在朝向远端120的敞口是被密封座15密封的。密封座15的形状基本是与储液腔112的朝向远端120的敞口适配的。上述密封座15还界定有沿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方向贯穿该密封座15的空气通道151,以在抽吸中供外界空气穿过密封座15进入至雾化组件。
参见图3所示,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
电芯16,至少部分被容纳和保持于主壳体10内,并用于对加热元件14供电,电芯16位于密封座15与远端120之间。具体地,加热元件14两端通过焊接引线并由引线贯穿密封座15后,再与电芯16导电连接形成加热回路,从而使加热元件14能由电芯16供电以产生焦耳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电子雾化装置100内还包括: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在电路板上集成有相关功能电路;以及,电路板是与电芯16抵靠或并列布置的;电路板例如PCB板沿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纵向延伸,并与电芯16基本平行并抵靠或贴合。以及,电路板与电芯16是导电连接的,加热元件14两端通过焊接引线并由引线贯穿密封座15后连接至电路板上,进而由电路板在电芯16和加热元件14之间引导电流。
根据图3至图8所示,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
操作组件30,被安装于端盖20内,并被配置为能由用户进行操作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端盖20上布置的进气口22。
具体地在图3至图8中所示,端盖20基本被构造成是筒状的形状;以及在装配后,端盖20基本是被主壳体10环绕的,或者端盖20至少部分从主壳体10的远端120伸入至主壳体10内;以及端盖20部分位于远端120外并抵靠于远端120上。以及在该实施例中,端盖20与主壳体10是通过铆压、紧配等紧固连接的,进而在装配后端盖20与主壳体10是不可以彼此拆卸的。
在图3至图8中所示,端盖20内的构造还包括:
分隔壁21,垂直于端盖20或外壳的纵向布置;分隔壁21包括有沿端盖20或外壳的纵向相背的第一侧211和第二侧212,并由分隔壁21将端盖20的内部空间分隔界定成分别位于第一侧211和第二侧212的两个彼此分隔的空间部分。具体地,分隔壁21将端盖2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沿纵向方向的:
第一安装空间251,靠近分隔壁21的第一侧211;
第二安装空间252,靠近分隔壁21的第二侧212。
在图3至图8中所示,端盖20内的构造还包括:
进气口22,布置于分隔壁21上,以用于供外部空气进入至电子雾化装置100内;
安装孔23,以用于供操作组件30贯穿并安装于端盖20内。
相应地,电子雾化装置100内布置有:
气流通道,界定从进气口22经由雾化组件到出气口113的气流路径,从而将雾化组件生成的气溶胶递送至出气口113;气流路径如图3和图12中箭头R2所示;
气流传感器40例如咪头传感器或MEMS传感器等,与气流通道是气流连通的,进而以用于感测用户通过出气口113进行抽吸产生的流过气流通道的气流;进而电子雾化装置100和/或电路板根据气流传感器40的感测结果,以控制电芯16向加热元件14提供功率从而加热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通道可以是由多个部件或多个部件之间的缝隙等共同界定的。例如在图3中所示,由进气口22进入的空气经由电芯16与主壳体10之间的缝隙流动至密封座15,并穿过密封座15的空气通道151后进入至管状元件12内后,再穿过加热元件14后经由气溶胶输出管111输出至出气口113。进而在该实施例中,是由电芯16与主壳体10之间的缝隙、密封座15的空气通道151、管状元件12的部分、以及气溶胶输出管111共同界定形成气流通道。
根据图3至图8所示,操作组件30的构造包括:
沿纵向方向布置的连接元件31、密封元件32和操作元件34。
其中在装配后,操作元件34主要被安装和容纳于第二安装空间252内,并且操作元件34至少部分在远端120是裸露的,进而供用户进行操作;例如由用户进行按压操作和旋转操作。
密封元件32,位于端盖20的第一安装空间251,并能在操作元件34的驱动下移动以选择性地关闭或打开进气口22;
连接元件31,结合或连接于密封元件32,并通过连接至操作元件34,从而建立操作元件34与密封元件32的连接以使用户能通过操作操作元件34进而驱动密封元件32的移动。
在实施例中,驱动密封元件32的移动包括沿端盖20和/或外壳纵向的移动,以及包括围绕端盖20和/或外壳的中心轴线的转动。
根据图3至图8中所示,连接元件31采用通常沉头螺钉,进而通过贯穿密封元件32后并通过螺纹连接于操作元件34。具体地,连接元件31包括钉头311和螺杆312;钉头311基本是片状的形状,钉头311是结合或贴合于密封元件32上的;螺杆312贯穿密封元件32后连接至操作元件34。以及在装配后,钉头311是位于第一安装空间251内的。
根据图3至图8中所示,密封元件32上布置有避让缺口321;以及,密封元件32能由操作元件34绕端盖20和/或外壳的中心轴线的转动,从而使避让缺口321对准或错开分隔壁21上的进气口22,从而选择性的打开或关闭进气口22。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元件32是由柔性材质例如硅胶、热塑性弹性体等制备。
根据图3至图8中所示,密封元件32上布置第一连接结构322例如凸起322;相应地,分隔壁21的第一侧211上布置有第二连接结构261例如凹槽261和第三连接结构262例如凹槽262;当密封元件32位于打开进气口22的打开位置时,第一连接结构322伸入第二连接结构261内形成连接以形成锁定状态,从而将密封元件32稳定地保持在打开位置;以及当密封元件32位于关闭进气口22的关闭位置时,第一连接结构322伸入第三连接结构262内形成连接以形成锁定状态,从而将密封元件32稳定地保持在关闭位置。
在实施例中,操作组件30/密封元件32能由用户通过按压操作元件34进行操作,使操作组件30/密封元件32沿纵向方向移动,从而在打开位置解锁第一连接结构322与第二连接结构261连接形成的锁定状态、或者在关闭位置解锁第一连接结构322与第三连接结构262连接形成的锁定状态。
根据图3至图8中所示,端盖20的第二安装空间252的内侧表面上布置有若干沿纵向延伸的第一限位凸起24;操作元件34的外侧表面上布置有第二限位凸起341;以用于当用户通过手指驱动操作元件34由关闭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或者由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时,通过第二限位凸起341和第一限位凸起24的抵靠形成限位,以限制操作元件34在转动中的角度。
根据图3至图8中所示,操作元件34的裸露表面具有若干沿径向布置的防滑凸棱342,以供用户的手指驱动操作元件34进行旋转操作时提供手指的着力和防滑。
根据图3至图8中所示,操作组件30还包括有:
弹性元件33,用于提供弹性力使密封元件32朝向密封元件32背离近端110偏压,从而使得密封元件32在打开位置中驱动第一连接结构322与第二连接结构261连接形成锁定、以及在关闭位置中驱动第一连接结构322与第三连接结构262连接形成锁定。
在图3至图8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3包括线性弹簧;以及在装配中,弹性元件33位于第二安装空间252内,并抵靠和布置于分隔壁21和操作元件34之间。
用户通过手指对操作组件30进行操作,从而驱动操作组件30移动进而打开或关闭进气口22的操作过程参见图9至图12所示。
其中,图9示出了操作组件30处于关闭位置的示意图;在该图9中,密封元件22抵靠或贴合分隔壁21的第一侧211,并且遮挡和关闭进气口22。以及在图9的关闭位置中,在弹性元件33的弹性力下使得密封元件22上朝向远端120偏压,从而使密封元件22保持抵靠或贴合分隔壁21,并且保持第一连接结构322与第三连接结构262连接形成锁定。
图10示出了用户通过按压操作元件34进而对图9中处于关闭位置的操作组件30进行解锁的示意图;根据图10中箭头P1所示,由用户手指按压等驱动操作元件34朝向近端110移动,从而使密封元件32通过移动从而与分隔壁21形成分离;以及,密封元件32的连接结构322与第三连接结构262脱离从而形成解锁。在图10中,被安装于分隔壁21和操作元件34之间的弹性元件33被压缩。
图11示出了用户通过驱动图10中操作元件34旋转进而将操作组件转动至打开位置的示意图;如图11中箭头P2所示,用户手指的操作将图10中操作元件34进行旋转,驱动密封元件32转动至打开位置;在图11中,密封元件32的避让缺口321对准分隔壁21上的进气口22。
图12示出了由弹性元件33的弹性回复力驱动图11中操作元件34移动,如图12中箭头P3所示,从而使密封元件32移动至贴合或抵靠于分隔壁21上形成止动;以及,并且保持密封元件32的第一连接结构322与分隔壁21上的第二连接结构261连接形成锁定。
根据图11和图12所示,位于第二安装空间252的操作元件34与端盖20之间是具有缝隙的,从而通过它们之间的缝隙使进气口22保持与外界大气连通;进气口22在分隔壁21的第二侧212的端口是始终与外界大气保持连通的;以及,密封元件32在第一安装空间251内转动从而选择性地遮挡或避开进气口22在分隔壁21的第一侧211的端口,从而打开或关闭进气口22。
相近地,当用户沿着与图9至图12相反的操作过程进行操作时,即可将操作组件30从图12的打开位置调整至图9的关闭位置。
图13至图15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100a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a包括:
主壳体10a,包括具有近端110a和远端120a;
内壳20a,内壳20a至少部分从远端120a伸入至主壳体10a内,并通过铆压、过盈等紧配与主壳体10a紧固连接;
出气口113a,位于主壳体10a的近端110a;
气溶胶输出管111a,从出气口113a朝向远端120a延伸;
管状元件12a,与气溶胶输出管111a同轴;管状元件12a上布置有供液体基质穿过的穿孔121a;
储液腔112a,围绕气溶胶输出管111a和/或管状元件12a布置;
导液元件13a,位于管状元件12a内并通过穿孔121a吸取源自储液腔112a内的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14a,用于加热导液元件13a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密封座15a,至少部分支撑管状元件12a,并密封储液腔112a朝向远端120a的开口;
电芯16a,至少部分被内壳20a支撑和保持,并位于密封座15a和远端120a之间;主控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布置有MCU控制器、以及电路等,主控电路板是与电芯16a抵靠或并列布置的;主控电路板例如PCB板沿电子雾化装置100a的纵向延伸,并与电芯16a基本平行并抵靠或贴合;
导电弹针142a,布置于电芯16a和密封座15a之间;导电弹针142a是与主控电路板导电连接的,而后加热元件14a通过导电引脚或引线等焊接或抵靠于导电弹针142a上进而与电芯16a导电连接,以使电芯16a向加热元件14a供电。
根据图13至图15所示,电子雾化装置100a还包括:
分隔壁21a,由内壳20a的一部分界定;布置或界定于内壳20a内的分隔壁21a位于电芯16a之间;分隔壁21a上还布置有安装孔23a;
进气口22a,布置于分隔壁21a,以用于提供外界空气进入电子雾化装置100a;
气流通道,界定由进气口22a经由加热元件14a到出气口113a的气流路径;
气流传感器40a,位于分隔壁21a与电芯16a之间,以用于感测流过气流通道的气流。
根据图13至图17所示,电子雾化装置100a还包括:
操作组件30a,安装于内壳20a内并靠近远端120a布置;在装配中,操作组件30a贯穿分隔壁21a的安装孔23a后,被紧固地保持于内壳20a内。在该实施例中操作组件30a包括:
沉头螺钉31a,包括钉头311a和螺杆312a;
柔性的密封元件32a,具有避让缺口321a;
弹性元件33a例如弹簧;
操作元件,由用户进行操作,以驱动密封元件32a打开或关闭进气口22a、或者进行解锁;在该实施例中操作元件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操作部件34a和第二操作部件35a;其中,第一操作部件34a上布置有卡槽;第二操作部件35a,布置有卡勾353a,通过卡勾353a与第一操作部件34a的卡槽343a连接从而与第一操作部件34a紧固连接;第二操作部件35a的裸露表面提供用户进行操作;
充电接头36a,例如usb type-c充电接头等等,以用于对电芯16进行充电;
充电电路板37a,通过焊接等方式与充电接头36a紧固地连接并且彼此电性连接;以及,充电电路板37a通过焊接引线等电连接至电芯16a或主控电路板;充电电路板37a主要布置有充电IC和充电电路的电子器件,以用于控制通过充电接头36a对电芯16的充电过程,例如充电电流或功率等;
充电接头36a和充电电路板37a是被容纳和保持于第一操作部件34a和第二操作部件35a共同组成的操作元件内的;以及在装配后,由第二操作部件35a和第一操作部件34a将充电接头36a和充电电路板37a紧固地保持在它们内;第二操作部件35a至少部分是裸露的,从而用于供用户操作以驱动密封元件32a打开或关闭进气口22a;第二操作部件35a上具有充电口354a,与充电接头36a相对从而与外部的接头连接。被安装和容纳于操作元件内的充电接头36a和充电电路板37a,在当用户对操作元件进行操作进而使操作元件移动时,充电接头36a和充电电路板37a是随着操作元件的移动而同步地移动的,例如相对固定的电芯16a移动。
在装配后,由沉头螺钉31贯穿密封元件32a后连接至第一操作部件34a,进而将密封元件32a与第二操作部件35a建立连接。以及,弹性元件33a被安装于第一操作部件34a和分隔壁21a之间。以及在装配后,内壳20a与操作组件30之间保持有缝隙,进气口22a朝向远端120a一侧的端口通过内壳20a与操作组件30之间的缝隙与外界大气保持连通。
根据图13至图17所示,内壳20a内还布置有第一限位凸起24a;第二操作部件35a上布置有第二限位凸起351a;用于驱动第二操作部件35a旋转中,由第一限位凸起24a和第二限位凸起351a配合形成抵靠止动,从而在旋转至打开位置和/或关闭位置时提供限位。
根据图13至图17所示,密封元件32a位于电芯16a和分隔壁21a之间的;以及在该实施例中,该密封元件32a朝向分隔壁21a的表面3210a上没有用于与分隔壁21a连接形成锁定的连接结构。进而在该实施例中,由弹性元件33a的弹性偏压下,使得柔性的密封元件32a的表面3210a紧贴于分隔壁21a上具有较大的摩擦力或阻尼力。当用户驱动第二操作部件35a转动进而使密封元件32a相对于分隔壁21a旋转时,通过表面3210a与分隔壁21a之间的摩擦力或阻尼力以形成锁定,此时用户驱动第二操作部件35a转动在操作上是较为不顺畅的。而当用户按压第二操作部件35a使密封元件32a移动至表面3210a与分隔壁21a分离时,则消除它们之间的摩擦力或阻尼力形成解锁,以使用户驱动第二操作部件35a转动在操作上顺畅。
在该实施例中,用户通过第二操作部件35a驱动密封元件32a打开或关闭进气口22a的过程参见图18至图21所示。
在图18所示中,密封元件32a在弹性元件33a的偏压作用下紧贴于分隔壁21a上,并且密封元件32a的避让缺口321a与进气口22a错开,从而使得进气口22a是被密封元件32a所关闭的。图19中由用户通过按压第二操作部件35a如箭头P1所示,使密封元件32a与分隔壁21a分离,例如图19中通过按压使它们之间分离而具有间距d1以解除它们的接触锁定。图20中由用户通过转动第二操作部件35a从而驱动密封元件32a转动,使密封元件32a的避让缺口321a与进气口22a对准,以打开进气口22a。图21中由弹性元件33a的弹性回复力驱动密封元件32a抵靠至分隔壁21a上,以在打开位置形成锁定。
相近地,用户还能按照与以上相反的操作过程进行操作,以驱动密封元件32a从打开位置调整至关闭位置,从而关闭进气口22a。
在图18至图21所示中,充电接头36a和充电电路板37a是随着第二操作部件35a的移动操作,同步地进行移动的。则相应地在实施例中,通过将充电电路板37a与主控电路板连接的导电引线预留足够的长度,从而使得充电电路板37a的移动过程中导电引线的长度足够保持与主控电路板的连接。
在以上实施例中,通过使充电接头36a和充电电路板37a布置成可相对于电芯16a移动,进而在于外部电源接头连接的充电过程中,可以调整充电接头36a和充电电路板37a的位置例如接头的角度或纵向位置,对于使用是便利的。
图22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100b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b包括:
主壳体10b、以及位于主壳体10b内的端盖20b;端盖20b靠近远端120b布置;
电芯16b,位于主壳体10b内,以用于向雾化组件供电;
端盖20b具有垂直于纵向布置的分隔壁21b,分隔壁21b上布置有进气口22b;
弹性元件33b例如硅胶或热塑性的弹性体等,布置于电芯16b和分隔壁21b之间;
操作组件30b的密封元件32b位于分隔壁21b和弹性元件33b之间,沉头螺钉31b贯穿密封元件32b通过贯穿密封元件32b后连接至操作元件34b上,进而建立密封元件32b与操作元件34b之间的连接;在使用中,用户通过操作密封元件32b纵向移动和旋转,从而使密封元件32b在关闭进气口22b的关闭位置和打开进气口22b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配置。
在图22的实施例中,由位于电芯16b与分隔壁21b之间的弹性元件33b替代弹簧提供弹性力,以使密封元件32b朝向抵靠于分隔壁21b的锁定状态偏压。当用户按压操作元件34b解锁时,沉头螺钉31b挤压弹性元件33b;当用户操作完后,被压缩的弹性元件33b的弹性回复力驱动沉头螺钉31b和密封元件32b朝向分隔壁21b移动形成锁定,如图22中箭头P3所示。
在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气流传感器40b被包裹或安装于弹性元件33b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电芯,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电力;
充电接头,用于对所述电芯充电;所述充电接头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电芯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充电电路板,紧固地结合于所述充电接头,用于控制对所述电芯充电的电流或功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操作元件,被配置为能供用户进行移动操作进而驱动所述充电接头相对于所述电芯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壳,界定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外表面;所述外壳具有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所述操作元件布置于所述远端,并被容纳或安装于所述外壳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头被容纳或安装于所述操作元件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头能由所述操作元件驱动,进而绕所述操作元件的中心轴线转动或沿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分隔壁,包括靠近所述近端的第一侧、以及靠近所述远端的第二侧;
所述电芯被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一侧;
所述充电接头被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二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气口,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电子雾化装置;所述进气口被布置于所述分隔壁上,并由所述第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元件,布置于所述分隔壁的第一侧,并能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密封元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关闭所述进气口、以及在所述打开位置打开所述进气口。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电芯,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电力;
充电接头,用于对所述电芯充电,所述充电接头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电芯移动;
进气口,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内部;密封元件,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从而打开或者关闭所述进气口;
操作元件,被配置为可提供给用户操作从而驱动所述密封元件移动;
其中,所述充电接头保持于所述操作元件上并且可随之移动。
CN202321832132.1U 2023-07-12 2023-07-12 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0545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32132.1U CN220545818U (zh) 2023-07-12 2023-07-12 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32132.1U CN220545818U (zh) 2023-07-12 2023-07-12 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5818U true CN220545818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8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32132.1U Active CN220545818U (zh) 2023-07-12 2023-07-12 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58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64591B2 (en) Element for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comprising disabling mechanism
JP6949848B2 (ja) 複数の部品からなる電気加熱式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
RU2724170C2 (ru) Система, генерирующая аэрозоль, с отдельными капсулой и испарительным блоком
JP6862469B2 (ja) 別個のカプセルおよび気化ユニットを備える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
US11375749B2 (en) Adaptable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CN217446684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545818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45860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712901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7491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A3133701A1 (en) Ceramic vape assembly
CN220109091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CN220458605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雾化器及电源机构
CN219353095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353055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8214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875917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拆卸工具
US20240114959A1 (en) Replaceable cartridge for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slidable sealing element
WO2023198205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114269173A (zh) 用于电子烟的吸嘴部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