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5372U -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5372U
CN220545372U CN202322035956.2U CN202322035956U CN220545372U CN 220545372 U CN220545372 U CN 220545372U CN 202322035956 U CN202322035956 U CN 202322035956U CN 220545372 U CN220545372 U CN 220545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sink
flow
cooling
chan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595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娜
杨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3595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5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5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5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容纳空间和进液口,容纳空间内设置冷却液管路和位于冷却液管路一侧的分流部,分流部包括至少两个分流通道,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一端与冷却液管路的开口侧接触,能够使每个分流通道与冷却液管路内的至少一个液体流道相对;其中,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横截面的大小与分流通道距离进液口的距离成正比。本申请提供的水冷散热器,通过在外壳内设冷却液管路和分流部,冷却液由进液口进入后经分流部分流,靠近进液口的分流通道的横截面小,冷却液受到的阻力大,而远离进液口的分流通道的横截面大,冷却液受到的阻力小,使每个液体流道内的冷却液流速和流量接近,散热更加均匀,增强了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高温是电子设备的大敌。高温不但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烧毁,因此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而散热器又可分为风冷、水冷、热管、压缩机制冷等等,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的特性,可以选取形式的散热器。
现有技术中水冷散热器具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翅片,相邻的两个翅片间形成通道,水冷散热器的进液口位于至少一个通道的一端,出液口位于至少一个通道的另一端,冷却液通过进液口进入,流经多个通道后从出液口排出。
但是,在发明人实现本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远离进液口的通道内的流量小,散热效果差,散热不均匀,无法保障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以解决水冷散热器散热不均匀、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水冷散热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空间和进液口,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冷却液管路和位于所述冷却液管路一侧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包括至少两个分流通道,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管路的开口侧接触,能够使每个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冷却液管路内的至少一个液体流道相对;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横截面的大小与所述分流通道距离所述进液口的距离成正比。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
所述分流部为板状,板状内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部包括至少三个分流板;
所述至少三个分流板平行于所述冷却液管路;每个所述分流板沿所述冷却液管路宽度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外壳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板形成一个所述分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部包括至少两个分流管路;
所述至少两个分流管路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横截面为矩形,每个所述分流通道与至少一个相邻的所述冷却液管路间的液体流道正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第一汇集部;
所述第一汇集部与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汇集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汇集部;
所述第二汇集部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汇集部具有入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汇集部沿所述冷却液管路宽度方向的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汇集部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方面的水冷散热器,该水冷散热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空间和进液口,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冷却液管路和位于所述冷却液管路一侧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包括至少两个分流通道,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管路的开口侧接触,能够使每个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冷却液管路内的至少一个液体流道相对;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横截面的大小与所述分流通道距离所述进液口的距离成正比。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水冷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水冷散热器的冷却液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水冷散热器的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外壳;11、容纳空间;12、进液口;13、排液口;2、冷却液管路;21、液体流道;3、分流部;31、分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公开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大于或等于两个;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一种水冷散热器,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具有容纳空间11和进液口12,所述容纳空间11内设置冷却液管路2和位于所述冷却液管路2一侧的分流部3,所述分流部3包括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管路2的开口侧接触,能够使每个所述分流通道31与所述冷却液管路2内的至少一个液体流道21相对;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的大小与所述分流通道31距离所述进液口12的距离成正比。
具体地,外壳1用于容置冷却液管路2和分流部3。外壳1可以包括盒体和封盖,盒体具有容纳空间11,冷却液管路2和分流部3均设置在盒体的容纳空间11内。封盖与盒体密封连接,封盖用于封盖容纳空间11的开口,避免容置空间内的冷却液溢出。
外壳1还具有排液口13,排液口13和进液口12的具体位置不作进一步的限定,例如,排液口13和进液口12可以设置在盒体上,也可以设置在封盖上,但需保证进液口12和排液口13在冷却液管路2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且进液口12位于分流部3远离冷却液管路2的一侧,以保证冷却液由进液口12进入至分流部3内,经分流部3分流后进入冷却液管路2,再经由排液口13排出。
冷却液管路2用于输送冷却液。冷却液管路2内具有多个液体流道21,多个液体流道21沿冷却液管路2的厚度方向排布。冷却液管路2的开口侧为进入液体的一侧,即多个液体流道21的入口侧。冷却液管路2的具体尺寸和其内部的液体流道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冷却液管路2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例如可以通过金属板多次弯折形成多个液体流道21,冷却液管路2可以通过市场采购的方式获得。
分流部3用于给冷却液分流。分流部3包括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分流通道31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冷却液管路2内的液体流道21的数量。每个分流通道31与冷却液管路2内的至少一个液体流道21相对,例如,每个分流通道31与冷却液管路2内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液体流道21相对。
分流部3可以与冷却液管路2的开口侧可以接触或者连接。当采用接触式设计时,需保证分流部3和冷却液管路2紧密贴合,保证分流通道3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至所需的液体流道21内。接触式的设计,可以在后续工作过程中,根据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和实际的散热需求,更换更加适宜的分流部3,实用性更强,灵活度更高。
当分流部3与冷却液管路2的开口侧选择连接的设计方式时,分流部3和冷却液管路2可以均选择金属材质,二者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连接,更大程度保证分流通道3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至所需的液体流道21内。
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的大小与分流通道31距离进液口12的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进液口12最近的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积最小,随着分流通道31与进液口12的距离逐渐减大,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积也逐渐增大,进而使进入每个液体流道21内的冷却液流速和流量相近,使得散热更加均匀,保障了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水冷散热器,通过设置外壳1,并在外壳1内设置冷却液管路2和分流部3,分流部3的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一端与冷却液管路2接触,每个分流通道31与至少一个相邻的冷却液管路2间的液体流道21相对,且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的大小与分流通道31距离进液口12的距离成正比,冷却液由进液口12进入后,经过分流部3分流,靠近进液口12的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小,冷却液受到的阻力越大,而远离进液口12的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大,冷却液受到的阻力越小,进而使进入每个液体流道21内的冷却液流速和流量相同,使得散热更加均匀,保障了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
为了使分流部3中的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一端与冷却液管路2的开口侧更好的接触,保证分流效果,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部3为板状,板状内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
具体地,可以在板状的分离部3内沿冷却液管路2的长度方向设置贯穿孔,贯穿孔至少有两个,贯穿孔形成分流通道31。板状的分流部3更利于与冷却液管路2的开口侧紧密贴合,保证分流通道31内的冷却液进入至所需的液体流道21内,保证分流效果。分流部3的尺寸可以参考冷却液管路2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部3包括至少三个分流板(图中未示出);
所述至少三个分流板平行于所述冷却液管路2;每个所述分流板沿所述冷却液管路2宽度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外壳1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板形成一个所述分流通道31。
具体地,至少三个分流板沿冷却液管路2厚度的方向间隔排布。至少三个分流板的尺寸、形状可以是相同的,相邻的分流板的间距与分流通道31距离进液口12的距离成正比,通过调整相邻的分流板的间距调整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积,更利于加工。
每个分流板沿冷却液管路2宽度方向的两侧需均与外壳1的封盖贴合且紧密接触,以保证分流通道3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至所需的液体流道21内,保证分流效果。当外壳1和至少三个分流板均为金属材质时,至少三个分流板可以焊接在外壳1的容纳空间11内,或者,
可以在外壳1的容纳空间11内设置多个条状卡槽,多个条状卡槽沿冷却液管路2厚度的方向间隔排布,条状卡槽的长度方向与冷却液管路2长度方向一致,卡槽的数量应该大于或者等于分流板的数量,至少三个分流板通过卡槽与外壳1卡接,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和实际的散热需求,调整分流板的位置,实用性更强,灵活度更高,或者
分流部3还可以包括底座,至少三个分流板沿冷却液管路2厚度的方向平行且间隔密封连接在底座上。
为了降低水冷散热器的重量,避免分流通道31的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从通道内溢出,保证了分流通道3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至所需的液体流道21内,保证分流效果。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部3包括至少两个分流管路;
所述至少两个分流管路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
具体地,分流管路的一端与液体流道21相对,分流管路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汇集槽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为矩形(图中未示出),每个所述分流通道31与至少一个相邻的所述冷却液管路2间的液体流道21正对。
具体地,由于现有的冷却液管路2其横截面为矩形,为了保证分流通道31与至少一个相邻的冷却液管路2间的液体流道21正对,进而保证分流效果,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也可以设计为矩形,避免分流通道31与液体流道21对接处的冷却液溢出,保证分流通道3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所述的液体流道21内,保证分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11内的第一汇集部(图中未示出);
所述第一汇集部与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进液口12设置在所述第一汇集部上。
具体地,第一汇集部具有一定的容积,其能够暂存预设体积的冷却液。第一汇集部可以为汇集槽或者腔体,当其为汇集槽时,第一汇集部沿冷却液管路2的宽度方向需要与封盖紧密贴合,以保证汇集槽内的冷却液体仅能够从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另一端流出;为了进一步第一汇集部的内的冷却液的溢出,第一汇集部选择腔体,该腔体上设有与进液口12连通的入口,该腔体上还设有多个出口,每个出口均与一个分流通道31连通。
从进液口12进入的冷却液能够进入至第一汇集部中进行缓存,待第一汇集部内的冷却液达到预设体积后,冷却液能够从多个出口中溢入至多个分流通道31内,保证冷却液水流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汇集部(图中未示出);
所述第二汇集部与所述外壳1连接,所述第二汇集部具有入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12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汇集部沿所述冷却液管路2宽度方向的中部。
具体地,第二汇集部同样具有一定的容积,其也能够暂存预设体积的冷却液。第二汇集部为腔体,第二汇集部的出液口与外壳1上的进液口12密封连通。第二汇集部上的出液口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当出液口设置在第二汇集部沿冷却液管路2宽度中部位置时,既能满足第二汇集部缓存冷却液的需求,同时还利于冷却液从出液口排出,进入至进液口12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汇集部与所述外壳1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更利于更换第二汇集部或者外壳1。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实施例1的水冷散热器,如图1-图4所示,该水冷散热器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具有容纳空间11和进液口12,所述容纳空间11内设置冷却液管路2和位于所述冷却液管路2一侧的分流部3,所述分流部3包括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管路2的开口侧接触,能够使每个所述分流通道31与至少一个相邻的所述冷却液管路2间的液体流道21相对;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的大小与所述分流通道31距离所述进液口12的距离成正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水冷散热器,通过设置外壳1,并在外壳1内设置冷却液管路2和分流部3,分流部3的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一端与冷却液管路2接触,每个分流通道31与至少一个相邻的冷却液管路2间的液体流道21相对,且至少两个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的大小与分流通道31距离进液口12的距离成正比,冷却液由进液口12进入后,经过分流部3分流,靠近进液口12的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小,冷却液受到的阻力越大,而远离进液口12的分流通道31的横截面大,冷却液受到的阻力越小,进而使进入每个液体流道21内的冷却液流速和流量相同,使得散热更加均匀,保障了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空间和进液口,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冷却液管路和位于所述冷却液管路一侧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包括至少两个分流通道,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管路的开口侧接触,每个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冷却液管路内的至少一个液体流道相对;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横截面的大小与所述分流通道距离所述进液口的距离成正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部为板状,板状内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包括至少三个分流板;
所述至少三个分流板平行于所述冷却液管路;每个所述分流板沿所述冷却液管路宽度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外壳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板形成一个所述分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包括至少两个分流管路;
所述至少两个分流管路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横截面为矩形,每个所述分流通道与至少一个相邻的所述冷却液管路间的液体流道正对。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第一汇集部;
所述第一汇集部与所述至少两个分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汇集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汇集部;
所述第二汇集部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汇集部具有入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汇集部沿所述冷却液管路宽度方向的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汇集部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水冷散热器。
CN202322035956.2U 2023-07-31 2023-07-31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545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5956.2U CN220545372U (zh) 2023-07-31 2023-07-31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5956.2U CN220545372U (zh) 2023-07-31 2023-07-31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5372U true CN220545372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4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5956.2U Active CN220545372U (zh) 2023-07-31 2023-07-31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5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66057B2 (en) Flow distributing unit and cooling unit
US8426050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cooling manifold and method for cooling battery module
EP3665427B1 (en) A storage device for thermal energy
US20100028764A1 (en) Modular battery unit
CN109526189B (zh) 一种环型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流体流动换热实验装置
CN110994072A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并联式多通道液冷结构及锂电池
WO2021018675A1 (en) Contra flow channel battery heat exchanger
CN205211815U (zh) 一种电池箱及具有其的电池包装置和电动车辆
CN207800846U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散热板
CN211829107U (zh)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
CN220545372U (zh) 水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CN114927793A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1182447U (zh) 液冷板
US20080105417A1 (en) Reverse flow parallel thermal transfer unit
CN115498327A (zh) 一种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6626419U (zh) 一种用于功率电子散热的整体散热器
CN216017524U (zh) 钎焊水冷板模块
CN107328271A (zh) 均衡散热冷却器
CN218274796U (zh) 一种液冷板、冷却系统及电池
CN218919029U (zh) 液冷接口结构、液冷系统和电池箱
CN218731227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7183706U (zh) 一种基于t型导热块的水冷散热系统
CN217691337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8769769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9267747U (zh) 一种冷却板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