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4721U - 一种移动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4721U
CN220544721U CN202321958883.8U CN202321958883U CN220544721U CN 220544721 U CN220544721 U CN 220544721U CN 202321958883 U CN202321958883 U CN 202321958883U CN 220544721 U CN220544721 U CN 220544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ower supply
circuit board
charging
mobil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588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仕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195888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47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4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47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电源。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安装座和充电线,电源主体的壳体上设有第一避空槽,安装座上设有第二避空槽,安装座可拆卸式装设于第一避空槽处,以使第一避空槽与第二避空槽共同限定出一个可以收纳充电线的容置腔,如此设置,只有先将安装座拆卸下来,才能将充电线取出,所以充电线不易像现有技术的移动电源那样受外力影响而脱离容置腔,可以避免充电线丢失的情况出现。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用户使用移动电源为用电设备充电,以往的移动电源会固设有一条或多条充电线供用户使用,这种移动电源的焊点数量会比较多,且充电线反复拉扯后会变形、损坏,所以这类移动电源不仅制造成本高且容易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的电源主体与充电线是分体设置的,电源主体上设有一个容置腔,容置腔的腔壁上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能供充电线的线体和充电接口穿过,第二开口仅能供线体穿过,只要将线体依序穿过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并使充电接口穿过第一开口,就可以使充电接口收纳于容置腔内。该移动电源的缺点在于充电线易受外力影响从第一开口处脱离出来,进而导致充电线与电源主体分离的情况出现,甚至会导致充电线丢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充电线易受外力影响与电源主体分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其包括壳体、电路板、电池和充电接口;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均装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且所述充电接口裸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避空槽;安装座,其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第一避空槽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二避空槽,所述第二避空槽与所述第一避空槽共同限定出容置腔;充电线,其包括线体以及分别装设于线体两端的两个充电头,至少一个所述充电头与所述充电接口相适配;所述充电线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容置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移动电源外部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轮廓大于所述线体的轮廓且小于所述充电头的轮廓,以使所述线体能借由所述开口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避空槽处装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引。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空槽呈缺口状,所述第一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的侧壁上设有滑轨或滑槽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滑轨或滑槽的其中另一者,所述滑轨用于与所述滑槽相配合,以引导所述安装座滑入所述第一避空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在滑轨的延伸方向上正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空槽的槽壁上还设有在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上凹设的插槽,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第二磁性件远离所述限位凸台的一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所述插槽适配的插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空槽设置于壳体的角部,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开口的朝向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卡槽或卡扣的其中一者,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卡槽或卡扣的其中另一者,所述卡扣可拆卸式扣入所述卡扣中。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为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空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角部,所述电路板装设于所述第一避空槽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以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安装座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电池装设于所述第一避空槽与所述电路板的第二方向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安装座和充电线,电源主体的壳体上设有第一避空槽,安装座上设有第二避空槽,安装座可拆卸式装设于第一避空槽处,以使第一避空槽与第二避空槽共同限定出一个可以收纳充电线的容置腔,如此设置,只有先将安装座拆卸下来,才能将充电线取出,所以充电线不易像现有技术的移动电源那样受外力影响而脱离容置腔,可以避免充电线丢失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分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中安装座与充电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中电源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分解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移动电源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移动电源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避空槽、电路板和电池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避空槽未设置于壳体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000、移动电源;
100、电源主体;110、壳体;111、第一避空槽;112、第二磁性件;113、限位凸台;1131、滑轨;114、插槽;120、电路板;130、电池;140、充电接口;
200、安装座;210、第二避空槽;211、滑槽;220、开口;230、第一磁性件;240、插块;
300、充电线;310、线体;320、充电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1000,如图1至图3所示,移动电源1000包括电源主体100、安装座200和充电线300。电源主体100包括壳体110、电路板120、电池130和充电接口140;电路板120和电池130均装设于壳体110内,电路板120与电池130电性连接,充电接口140通过电路板120与电池130电性连接,且充电接口140裸露于壳体110,壳体110上设有第一避空槽111。安装座200可拆卸式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处,安装座200上设有第二避空槽210,第二避空槽210与第一避空槽111共同限定出容置腔。充电线300包括线体310以及分别装设于线体310两端的两个充电头320,至少一个充电头320与充电接口140相适配,充电线300可拆卸式装设于容置腔。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用户在需要使用充电线300时,需要先将安装座200从壳体110的第一避空槽111处取下,才可以取出充电线300;用户使用完充电线300后,只需要将充电线300放置在第一避空槽111处或者第二避空槽210处,随后将安装座200装设于壳体110的第一避空槽111,充电线300就会容置于壳体110与安装座200所限定出来的容置腔内。因此实施本实施例,充电线300不易因受外力影响而脱离容置腔,可以避免充电线300丢失的情况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取出充电线300后,可以先将安装座200装回第一避空槽111处,待充电线300用完后再从壳体110上取下安装座200以装设充电线300,这种操作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安装座200的丢失。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避空槽210的槽壁上设有连通移动电源1000外部的开口220,开口220的轮廓大于线体310的轮廓且小于充电头320的轮廓,以使线体310能借由开口220穿出。
用户用完充电线300后,只需要先将充电线300的线体310穿过开口220,使充电头320容置于第二避空槽210处,再将安装座200装设于壳体110的第一避空槽111处即可。由于安装座200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后,安装座200上的第二避空槽210会与第一避空槽111共同限定出一个容置腔,而与容置腔连通的开口220轮廓又小于充电头320,所以容置于容置腔内的充电头320不易受外力影响而脱离容置腔。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的线体310不需要收纳在容置腔内,所以容置腔可以做的比较小,这样电池130就可以做的比较大。因此,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可以使移动电源1000具有更大的容量,以此为用电设备提供更多的电能,用户体验极佳。
第二方面,线体310穿出容置腔后,可以将线体310当做挂绳将移动电源1000挂置在手上、挂钩上。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座200可拆卸式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处的实施方式有许多,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以下列举两个实施例以供参考。
在实施例一中,第一避空槽111的槽壁上设有卡槽或卡扣的其中一者,安装座200上设有卡槽或卡扣的其中另一者,卡扣可拆卸式扣入卡槽中,由此实现安装座200可拆卸式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处。
具体地,将安装座200上的卡扣扣入卡槽后,卡扣与卡槽就可以互相配合将安装座200限位安装于第一避空槽111处。卡扣与卡槽存在一个卡合力,当用户需要取下安装座200时,只需要给安装座200施加一个大于该卡合力的力,就能使卡扣与卡槽脱离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安装座200上设有第一磁性件230,第一避空槽111处装设有第二磁性件112,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相吸引,由此实现安装座200可拆卸式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处。
具体地,用户将安装座200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时,安装座200上装设的第一磁性件230会与壳体110上装设的第二磁性件112相吸引,此时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会施力限制安装座200脱离第一避空槽111。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存在一个吸引力,所以当用户需要取下安装座200时,只需要给安装座200施加一个大于该吸引力的力就能取下安装座200。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避空槽111呈缺口状,第一避空槽111的槽壁上设有限位凸台113,限位凸台113的侧壁上设有滑轨1131或滑槽211的其中一者,第二避空槽210的槽壁上设有滑轨1131或滑槽211的其中另一者,滑轨1131用于与滑槽211相配合,以引导安装座200滑入第一避空槽111中。
第一方面,滑轨1131滑入滑槽211后,滑槽211会在垂直于滑轨1131的方向(图2中的X方向)上约束滑轨1131,从而限制安装座200在垂直于滑轨1131的方向上移动,这样可以减少安装座200受外力影响而脱离第一避空槽111的情况出现。
第二方面,滑轨1131与滑槽211可以在用户将安装座200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的时候起到导向作用,使用户更易于将安装座200装配到预设的位置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在滑轨1131的延伸方向(图1中的Y方向)上正对。
具体地,用户需要给安装座200施加一个与滑轨1131的延伸方向同向的力,才能使安装座200脱离第一避空槽111。如果用户需要给安装座200施加的力越大,就证明安装座200安装的越稳定,安装座200受外力影响而脱离第一避空槽111的可能性就越低。为了使安装座200安装的更稳定,更难以受外力影响脱离第一避空槽111,本实施例的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在滑轨1131的延伸方向上正对,因为此时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之间的吸引力方向与拆卸安装座200的方向完全相反,所以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在用户拆卸安装座200时所施加的阻力是最大的,用户拆卸安装座200时所要施加的力是最大的。因此,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可以增加安装座200的安装稳定性,进一步地避免了安装座200受外力影响而脱离第一避空槽111的概率。
如图3、图4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避空槽111的槽壁上还设有在滑轨1131的延伸方向上凹设的插槽114,插槽114设置于第二磁性件112远离限位凸台113的一侧,安装座200上设有与插槽114适配的插块240。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安装座200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处时,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相吸引,两个磁性件(第一磁性件230与第二磁性件112)的一侧设有相适配的插块240与插槽114,两个磁性件的另一侧设有相适配的滑轨1131与滑槽211。即,本实施例中两个磁性件相对的两侧都具有能增加安装座200安装稳定性的结构,所以实施本实施例后安装座200的安装稳定性极高。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避空槽111设置于壳体110的角部,滑轨1131的延伸方向与开口220的朝向夹角设置。这样利用线体310挂置移动电源1000的时候,滑轨1131与滑槽211会限制安装座200脱出第一避空槽111。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源主体100和安装座200是两个独立的部件,所以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安装座200进行选配或个性化定制,例如客户可以选配或定制多个不同颜色图案的安装座200,根据自己喜好适时更换安装座200。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开口220为缺口。
开口220设置为缺口可以大大提高穿线效率,因为缺口的特点是边缘是与安装座200的外部空间连通的,这样只需要将充电线300从边缘处放入缺口,充电线300的线体310就会处于穿设于缺口的状态。为了能更形象的说明,请参考图5,沿图5的N方向移动充电线300,即可得到图6,沿图6的M方向移动充电线300和安装座6,即可得到图7。由此可见,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可以大大提高装配充电线300与拆卸充电线300的效率,用户体验更佳。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避空槽111设置于壳体110的角部。电路板120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远离安装座200的一侧,以使电路板120与安装座200在第一方向(图8中的Z方向)上间隔开,电池130装设于第一避空槽111与电路板120的第二方向(图8中的T方向)上。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与电路板120的厚度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本实施例优化了第一避空槽111、电路板120与电池130的布局,可以有效地避免第一避空槽111挤压到电池130的安装空间,使同等尺寸的移动电源1000可以有更大的容量,可以为用电设备提供更多的电能,用户体验极佳。
如图8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120为方形电路板120。由于方形电路的制造成本较低,所以使用方形电路板120可以有效降低移动电源1000的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将第一避空槽111设置在壳体110的角部为方形电路板120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第一避空槽111并非设置于壳体110的角部,为了降低移动电源1000的尺寸,电路板120需要设置为图9所示的异形电路板120,这样的异形电路板120成本较高,会提高移动电源1000的生产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主体,其包括壳体、电路板、电池和充电接口;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均装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且所述充电接口裸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避空槽;
安装座,其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第一避空槽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二避空槽,所述第二避空槽与所述第一避空槽共同限定出容置腔;
充电线,其包括线体以及分别装设于线体两端的两个充电头,至少一个所述充电头与所述充电接口相适配;所述充电线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容置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移动电源外部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轮廓大于所述线体的轮廓且小于所述充电头的轮廓,以使所述线体能借由所述开口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避空槽处装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空槽呈缺口状,所述第一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的侧壁上设有滑轨或滑槽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滑轨或滑槽的其中另一者,所述滑轨用于与所述滑槽相配合,以引导所述安装座滑入所述第一避空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在滑轨的延伸方向上正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空槽的槽壁上还设有在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上凹设的插槽,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第二磁性件远离所述限位凸台的一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所述插槽适配的插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空槽设置于壳体的角部,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开口的朝向夹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空槽的槽壁上设有卡槽或卡扣的其中一者,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卡槽或卡扣的其中另一者,所述卡扣可拆卸式扣入所述卡扣中。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空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角部,所述电路板装设于所述第一避空槽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以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安装座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电池装设于所述第一避空槽与所述电路板的第二方向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CN202321958883.8U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移动电源 Active CN2205447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8883.8U CN220544721U (zh)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移动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8883.8U CN220544721U (zh)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移动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4721U true CN220544721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2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58883.8U Active CN220544721U (zh)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移动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47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544721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112736573B (zh) 一种充电柜
CN112311040A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US20140340836A1 (en) Modular USB Flash Drives with Replaceable Housings
CN209593058U (zh) 一种充电宝
CN109699145B (zh) 一种前后插接式挂耳组件和通信设备
CN216085582U (zh) 一种可拆卸收纳数据线
CN220553830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20155889U (zh) 一种连接器插头
CN218275418U (zh) 一种拼接充供电装置
CN216930260U (zh) 耳机组件
CN210007060U (zh) 一种拓展坞
CN114046461B (zh) 尾盖及尾盖组件
CN220492257U (zh) 插座
CN215184807U (zh) 一种外壳及抗晃电装置
CN216214343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卡座连接器
CN218549006U (zh) 拆装便捷的固定式插座结构
CN216896902U (zh) 一种新型可拼接式led灯条
CN210956569U (zh) 一种卡板及断路器拼装结构
CN217642799U (zh)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CN114825536A (zh) 集成式充电座
CN220043869U (zh) 一种插头适配器
CN217539239U (zh) 一种家具组装连接结构
CN219779352U (zh) 带开关保护的多接口快充插座
CN218042149U (zh) 壳体组件、理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