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1310U - 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1310U
CN220541310U CN202322232772.5U CN202322232772U CN220541310U CN 220541310 U CN220541310 U CN 220541310U CN 202322232772 U CN202322232772 U CN 202322232772U CN 220541310 U CN220541310 U CN 220541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tance
air treatment
ai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327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庆河
潘文康
邱水兵
刘高源
康瑞祥
王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327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1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1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1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上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面板组件、壳体和反光件;面板组件包括透光罩和位于透光罩中的发光组件;壳体的一端敞开,透光罩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内;反光件与壳体的开口端连接并向壳体内部延伸,反光件的至少部分与透光罩相对设置,透光罩与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反光件的外表面为第一光反射面。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处理设备的发光组件通过直接照射的方式实现发光效果,较强的光线会造成光污染,并且光线直射的方式刺激用户视觉,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设备,通过使用该空气处理设备能够将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后传出,至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发光组件光线直射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面板组件、壳体和反光件;面板组件包括透光罩和位于透光罩中的发光组件;壳体的一端敞开,透光罩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内;反光件与壳体的开口端连接并向壳体内部延伸,反光件的至少部分与透光罩相对设置,透光罩与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反光件的外表面为第一光反射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面板组件、壳体和反光件。面板组件包括透光罩和位于透光罩中的发光组件,发光组件可以根据空气处理设备的实际运行参数对外发射光线,以提示用户空气处理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为了避免发光组件受到外部环境中的磕碰损坏,将发光组件设于透光罩内。具体地,透光罩采用透光材料,使其发射的光线可以穿过透光罩射出面板组件。
发光组件可以为环形结构,使用户在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避免光线存在盲区。
壳体的一端敞开,形成开口端,面板组件部分容置于壳体的开口端,使面板组件至少部分位于壳体上方,也即凸出于壳体,用户更容易看到面板组件形成的光照效果。透光罩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内,即在高度方向上,透光罩的至少部分低于壳体的开口端,使透光罩中射出的部分光线可以直接射出壳体,其余部分光线被壳体遮挡,避免发光组件射出的光线太强从而在使用环境中形成光污染,同时也避免了强光直射用户影响使用体验。
反光件与壳体连接,并可以向壳体内部倾斜延伸,也即反光件可以为底部收口顶部扩口的结构,从透光罩中透射出的光线能够在倾斜延伸的反光件的表面反射出不同角度的反射角,从而提高了反光件进行光反射的反射角范围,进而扩大了光线射入使用环境中的范围。
反光件可以将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由于透光罩的至少部分低于壳体的开口端,将反光件与壳体的开口端连接并向壳体内部延伸,使反光件的至少部分与透光罩相对设置。透光罩与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使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罩后,进入透光罩与反光件的间距形成的空间,再经过反光件的反射出空气处理设备,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也可以在穿过透光罩后,通过上述间距直接射入空气处理设备的使用环境中,而不经过反光件反射,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光线所指示的信息。
可以理解,在用户与空气处理设备距离较远的情况下,用户看到的可以是通过透光件发散出的经过反光件反射后的光线,相对而言,反射后的光线更加均匀柔和,使光线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减弱了原始光线的强度,避免强光形成的光污染。在用户与空气处理设备距离较近的情况下,用户看到的光线可以是发光组件通过透光罩直接透出壳体的光线,也可以是透光件发散出的经过反光件反射后的光线。当发光组件发散的光线直接越过壳体,使用户可以直接看到透光罩中透射出的光线,实现发光组件所散发的光线能够直接准确地传达其所指示的信息。
反光件的外表面为第一光反射面,使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光反射面反射出空气处理设备。
可选地,上述第一光反射面可以为弧面,以使光线反射更为柔和,也可以为具有弯折部的表面,以使光线经过第一光反射面反射出的光线投入使用环境中具有角度变化的特点。
如此,面板组件包括透光罩和位于透光罩中的发光组件,使发光组件可以对外发射光线提示用户空气处理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反光件与壳体的开口端连接并向壳体内部延伸,反光件的至少部分与透光罩相对设置,透光罩与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使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罩后,进入透光罩与反光件的间距形成的空间,可以经过反光件的反射出空气处理设备,实现光线直接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同时,避免强光形成的光污染。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处理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在空气处理设备的高度方向上,透光罩低于壳体的开口端。
如此,透光罩在空气处理设备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壳体的开口端,产生隐藏式氛围灯的效果,提升空气处理组件的美观度和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面板组件还包括固定罩;固定罩与透光罩连接,发光组件设置于固定罩的外部,至少部分固定罩位于壳体的外部,固定罩与反光件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固定罩与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其中,固定罩的外表面为第二光反射面。
如此,固定罩与透光罩连接,固定罩与反光件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固定罩与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固定罩的外表面为第二光反射面,使第一光反射面反射出的光线还可以经过第二光反射面的反射,增加了光线的柔和度,也扩大了发光组件发散的光线经过透光件后射入使用环境中的可视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固定罩的第二光反射面自与透光罩连接的一端倾斜向背离透光罩的方向延伸;和/或第一光反射面至少部分倾斜设置于壳体内。
如此,固定罩的第二光反射面自与透光罩连接的一端倾斜向背离透光罩的方向延伸,使光线在固定罩与反光件之间的空间内,通过第一光反射面和第二光反射面形成多次反射,向壳体外传播。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环境参数检测件,面板组件还包括:控制电路板和显示面板;控制电路板设置于固定罩内部,控制电路板与环境参数检测件和发光组件电连接,控制电路板能够根据环境参数检测件检测的环境参数调整发光组件的工作参数;显示面板安装于固定罩的敞口端。
如此,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环境参数检测件,可以检测出空气处理设备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控制电路板设置于固定罩内部,控制电路板与环境参数检测件和发光组件电连接,控制电路板能够根据环境参数检测件检测的环境参数调整发光组件的工作参数,使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光照效果判断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显示面板安装于固定罩的敞口端,便于用户及时了解空气处理设备的工作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件,多个发光件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发光件之间连线的中点与透光罩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与发光件射出的光的半值角相关。
如此,多个发光件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发光件之间连线的中点与透光罩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1,第一距离L1与发光件射出的光的半值角β相关,使到达透光罩的光线强度满足光照需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发光件的半值角边界线的交汇点与相邻的两个发光件之间连线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如此,第一距离L1大于第二距离L2,使透光罩透射出的光照效果均匀、连续、明亮。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6至0.9。
如此,第二距离L2与第一距离L1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6至0.9,使透光罩透射出最佳的光照效果,也不容易受发光件偏移产生的光强下降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出风格栅;出风格栅盖设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口,出风格栅的第一端连接于反光件,出风格栅的第二端抵接于面板组件,面板组件与反光件之间形成有出风通道;其中,出风格栅朝向面板组件的一侧表面为第三光反射面。
如此,出风格栅盖设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口,出风格栅的第一端连接于反光件,出风格栅的第二端抵接于面板组件,面板组件与反光件之间形成有出风通道,使出格栅排出的空气通过出风通道流出。出风格栅朝向面板组件的一侧表面为第三光反射面,进一步加大光线的柔和度和可视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驱动件安装座、风机蜗壳、驱动件和叶片;透光罩设置于驱动件安装座;风机蜗壳与驱动件安装座限定出出风口;驱动件设置于驱动件安装座;叶片设置于风机蜗壳内,驱动件能够驱动叶片转动。
如此,驱动件安装座与出风格栅的第二端连接,风机蜗壳的敞口端与出风格栅的第一端连接,风机蜗壳与驱动件安装座限定出出风口。驱动件能够驱动叶片转动,将壳体内的空气吸入风机蜗壳内,并通过出风口排出壳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进风部和空气处理组件;进风部位于壳体,进风部包括设置于壳体的多个通孔;空气处理组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气处理组件位于风机组件的进风侧。
如此,进风部位于壳体,进风部包括设置于壳体的多个通孔,空气处理组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气处理组件位于风机组件的进风侧,使空气通过进风部进入壳体后,经过空气处理组件的处理后,被风机组件排出壳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组件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
如此,空气处理组件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可以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湿度调节或者温度调节。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移动装置和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位于移动装置和壳体之间,支撑组件能够将壳体悬置于移动装置。
如此,移动装置能够带动壳体移动,使壳体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工作实现多点净化。支撑组件位于移动装置和壳体之间,支撑组件能够将壳体悬置于移动装置,使壳体与移动装置之间有间距,进而使壳体与移动装置之间形成进风区域,气流可以通过进风区域进入壳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储能装置、控制装置、驱动轮和从动轮;储能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内;控制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内并与储能装置电连接;驱动轮设置于移动装置的底部,控制装置能够确定驱动轮的工作参数;从动轮设置于移动装置底部。
如此,储能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内,为空气处理设备提供电能。控制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内并与储能装置电连接,驱动轮设置于移动装置的底部,控制装置能够确定驱动轮的工作参数,从动轮设置于移动装置底部,使移动装置在驱动轮和从动轮的转动下产生位移,实现多点净化。
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激光测距装置,激光测距装置,设置于壳体,相对于壳体水平放置时的重力方向倾斜第一夹角;其中,激光测距装置距壳体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激光测距装置距壳体的底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比值与激光测距装置的倾斜方向相关。
如此,根据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倾斜设置方向,通过合理地设置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顶部的第三距离H1与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底部的第四距离H2之间的比值,可以均衡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壳体200的整个高度范围内的视探测范围,使得壳体200上只需要设置一个激光测距装置194,可保证在壳体200的整个高度范围内的障碍物准确识别和检测,从而防止空气处理设备10在移动过程中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在减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空气处理设备10能够平稳移动。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四距离和第三距离的比值与第一夹角和激光测距装置的垂直视场角之间的关系满足:H2/H1=cot(1/2α-β)/cot(1/2α+β);其中,H1为第三距离,H2为第四距离,α为激光测距装置的垂直视场角,β为第一夹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按照上述比例关系,确定激光测距装置的设置位置,激光测距装置的垂直视场角与目标区间视场形成第一交线与第二交线,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与壳体的最小距离相等,优化了激光测距装置在壳体高度方向上的视场范围,优化了激光测距装置的障碍物识别效果。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沿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沿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0示出了图9中圈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光件的发光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其中,图1至图1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空气处理设备,100面板组件,110透光罩,120发光组件,122发光件,130固定罩,131第二光反射面,140控制电路板,150显示面板,200壳体,210开口端,300反光件,310第一光反射面,400环境参数检测件,500出风格栅,510出风通道,520第三光反射面,530第一端,540第二端,600出风口,700风机组件,710驱动件安装座,720风机蜗壳,730驱动件,740叶片,800进风部,900空气处理组件,910移动装置,920支撑组件,950驱动轮,960从动轮,194激光测距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5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10。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10,该空气处理设备10包括:面板组件100、壳体200和反光件300;面板组件100包括透光罩110和位于透光罩110中的发光组件120;壳体200的一端敞开,透光罩110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200内;反光件300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连接并向壳体200内部延伸,反光件300的至少部分与透光罩110相对设置,透光罩110与反光件300之间具有间距,反光件300的外表面为第一光反射面310。
在该实施例中,该空气处理设备10包括:面板组件100、壳体200和反光件300。面板组件100包括透光罩110和位于透光罩110中的发光组件120,发光组件120可以根据空气处理设备10的实际运行参数对外发射光线,以提示用户空气处理设备10当前的工作状态。为了避免发光组件120受到外部环境中的磕碰损坏,将发光组件120设于透光罩110内。具体地,透光罩110采用透光材料,使其发射的光线可以穿过透光罩110射出面板组件100。
发光组件120可以为环形结构,使用户在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线,避免光线存在盲区。
壳体200的一端敞开,形成开口端210,面板组件100部分容置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使面板组件100至少部分位于壳体200上方,也即凸出于壳体200,用户更容易看到面板组件100形成的光照效果。透光罩110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200内,即在高度方向上,透光罩110的至少部分低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使透光罩110中射出的部分光线可以直接射出壳体200,其余部分光线被壳体200遮挡,避免发光组件120射出的光线太强从而在使用环境中形成光污染,同时也避免了强光直射用户影响使用体验。
反光件300可以将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由于透光罩110的至少部分低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将反光件300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连接并向壳体200内部延伸,使反光件300的至少部分与透光罩110相对设置。透光罩110与反光件300之间具有间距,使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罩110后,进入透光罩110与反光件300的间距形成的空间,再经过反光件300的反射出空气处理设备10,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线也可以在穿过透光罩110后,通过上述间距直接射入空气处理设备10的使用环境中,而不经过反光件300反射,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光线所指示的信息。
可以理解,如图12所示,在用户与空气处理设备10距离较远的情况下,用户看到的可以是通过透光件发散出的经过反光件300反射后的光线,相对而言,反射后的光线更加均匀柔和,使光线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减弱了原始光线的强度,避免强光形成的光污染。在用户与空气处理设备10距离较近的情况下,用户看到的光线可以是发光组件120通过透光罩110直接透出壳体200的光线,也可以是透光件发散出的经过反光件300反射后的光线。当发光组件120发散的光线直接越过壳体200,使用户可以直接看到透光罩110中透射出的光线,实现发光组件120所散发的光线能够直接准确地传达其所指示的信息。
反光件300的外表面为第一光反射面310,使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光反射面310反射出空气处理设备10。
可选地,上述第一光反射面310可以为弧面,以使光线反射更为柔和,也可以为具有弯折部的表面,以使光线经过第一光反射面310反射出的光线投入使用环境中具有角度变化的特点。
如此,面板组件100包括透光罩110和位于透光罩110中的发光组件120,使发光组件120可以对外发射光线提示用户空气处理设备10当前的工作状态。反光件300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连接并向壳体200内部延伸,反光件300的至少部分与透光罩110相对设置,透光罩110与反光件300之间具有间距,使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罩110后,进入透光罩110与反光件300的间距形成的空间,可以经过反光件300的反射出空气处理设备10,实现光线直接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同时,避免强光形成的光污染。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气处理设备10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空气处理设备10的高度方向上,透光罩110低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
在该实施例中,在空气处理设备10的高度方向上,透光罩110低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使透光罩110隐藏于壳体200中,距离空气处理设备10较远的用户不容易直接看到透光罩110透射出的光线,光线大多经过反光件300的反射后被用户看到,进而使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线可以产生隐藏式氛围灯的效果,提升空气处理组件900的美观度和用户的使用感受。
对于距离空气处理设备10较近的用户,由于透光罩110与反光件300之间具有间距,即便透光罩110低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也不会导致发光组件120发散的光无法被用户看到。
如此,透光罩110在空气处理设备10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壳体200的开口端210,产生隐藏式氛围灯的效果,提升空气处理组件900的美观度和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7和图8所示,面板组件100还包括固定罩130;发光组件120设置于固定罩130的外部,固定罩130与透光罩110连接,至少部分固定罩130位于壳体200的外部,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之间具有间距;其中,固定罩130的外表面为第二光反射面131。
在该实施例中,面板组件100还包括固定罩130,固定罩130与透光罩110连接,使透光罩110固定在固定罩130上。至少部分固定罩130位于壳体200的外部,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之间具有间距,使反光件300反射出的光线可以射向固定罩130后,通过固定罩130的反射继续向壳体200外部的使用环境传播,增加了光线的可视范围。
固定罩130的外表面为第二光反射面131,使透光罩110透射出的光线经过反光件300的第一光反射面310反射后,还可以经过固定罩130的第二光反射面131的反射,以向壳体200的外部传播。
可选地,第二光反射面131可以为固定罩130的侧壁的外表面。
固定罩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露于壳体200,也即固定罩130凸出于壳体200,从透光罩110透出的光线经反光件300反射至固定罩130的第二光反射面131之后,被外露于壳体200的第二光反射面131反射,可以将光线反射至使用环境中距离空气处理设备10更远的位置。
如此,固定罩130与透光罩110连接,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之间具有间距,固定罩130的外表面为第二光反射面131,使第一光反射面310反射出的光线还可以经过第二光反射面131的反射,增加了光线的柔和度,也扩大了发光组件120发散的光线经过透光件后射入使用环境中的可视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固定罩130的第二光反射面131自与透光罩110连接的一端倾斜向背离透光罩110的方向延伸,和/或第一光反射面310至少部分倾斜设置于壳体200内。
在该实施例中,反光件300向壳体200内部倾斜延伸,固定罩130的第二光反射面131自与透光罩110连接的一端倾斜向背离透光罩110的方向延伸,可以使固定罩130的第二光反射面131与反光件300的第一光反射面310相对设置,从透光罩110透出的光线能够在在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之间的空间内,通过第一光反射面310和第二光反射面131之间形成多次反射,从而使射出壳体200的光线变得更加柔和。
反光件300与壳体200连接,并可以向壳体200内部倾斜延伸,也即反光件300可以为底部收口顶部扩口的结构,从透光罩110中透射出的光线能够在倾斜延伸的反光件300的表面反射出不同角度的反射角,从而提高了反光件300进行光反射的反射角范围,进而扩大了光线射入使用环境中的范围。
可选地,透光罩110位于固定罩130的下方,第二光反射面13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透光罩110的侧壁的倾斜角度一致,即固定罩130的外表面与透光罩110的外表面位于同一曲面,使面板组件100的外表面平滑无凸出,利于光线在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之间的空间内向外反射传播。
可选地,第二光反射面131上设有多个放射状的导光线,每个导光线自第二光放射面的底部向顶部延伸,导光线能够提高光反射效果,提升发光效果的美观度。
如此,固定罩130的第二光反射面131自与透光罩110连接的一端倾斜向背离透光罩110的方向延伸,使光线在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之间的空间内,通过第一光反射面310和第二光反射面131形成多次反射,向壳体200外传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环境参数检测件400,面板组件100还包括:控制电路板140和显示面板150;控制电路板140设置于固定罩130内部,控制电路板140与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和发光组件120电连接,控制电路板140能够根据环境参数检测件400检测的环境参数调整发光组件120的工作参数;显示面板150安装于固定罩130的敞口端。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环境参数检测件400,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可以检测出空气处理设备10的环境参数。示例性地,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可以是空气质量传感器,具体地,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可以是粉尘传感器、甲醛传感器、TVOC(Total VolatileOrganic Compounds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感器或二氧化碳传感器,通过空气质量传感器可以监测出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质量。
进一步地,面板组件100还包括:控制电路板140和显示面板150;控制电路板140设置于固定罩130内部,控制电路板140与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和发光组件120电连接,使控制电路板140可以获取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得到的环境参数,并根据获取到的环境参数调整发光组件120的工作参数,使发光组件120产生不同的发光效果。
示例性地,发光组件120可以根据工作参数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或者发出不同强度的光线,或者发出光线的频率不同以形成不同闪烁频率的光照效果,使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光照效果确定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准确地得到光线所指示的与环境参数相关的信息。
显示面板150安装于固定罩130的敞口端,即显示面板150位于固定罩130的顶部。显示面板150为显露在壳体200外,其上设有操作按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按键控制空气处理设备10执行对应的操作。
显示面板150可以显示空气处理设备10当前的工作参数,使与空气处理设备10近距离的用户及时了解空气处理设备10的工作状态。
如此,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可以检测出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控制电路板140设置于固定罩130内部,控制电路板140与环境参数检测件400和发光组件120电连接,控制电路板140能够根据环境参数检测件400检测的环境参数调整发光组件120的工作参数,使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光照效果判断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显示面板150安装于固定罩130的敞口端,便于用户及时了解空气处理设备10的工作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发光组件120包括:多个发光件122,多个发光件122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发光件122之间连线的中点与透光罩110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与发光件122射出的光的半值角相关。
在该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20设置于固定罩130的外部,并位于透光罩110内。示例性地,发光组件120可以是环形灯带,发光组件120的一面设有背胶,将发光组件120固定在固定罩130的外部。
发光组件120还包括多个发光件122,发光组件120通过发光件122对外发射光线。示例性地,发光件122可以是RGB(Red,Green,Blue红绿蓝)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珠。
多个发光件122间隔地设置,具体地,发光件122均匀地设置在发光组件120中,使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线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发光件122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射出光线,发光件122发出的光线呈扇形向外传播,光线传播范围的角度为发光角α1,光线在发光角α1范围内的强度是不均匀的,越靠近发光角α1中心线的光线越强,越靠近发光角α1边界线的光线越弱。发光强度值为中心光线强度值一半的边界线的角度为半值角β1,半值角β1范围内的光线强度大于等于发光件122最大光线强度的一半,即半值角β1范围内的光线为强光区,强光区内光线强度较大,可以提供更充足的光照效果;半值角β1范围外且发光角α1范围内的光线为弱光区,弱光区内光线强度较弱,光照效果较弱。
如图11所示,透光罩110内侧壁的轮廓线为LA,相邻发光件122之间的半值角β1的边界线形成第一交点,上述多个第一交点的连线为LB(LB为示意性的虚拟线条)。相邻发光件122之间的发光角α1的边界线形成第二交点,上述多个第二交点的连线为LC(LC为示意性的虚拟线条)。
相邻的两个发光件122之间连线的中点与透光罩110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1,第一距离L1与光线被发光件122发出后,照射到透光罩110时传播的距离相关,即可以理解为发光件122距离透光罩110内壁轮廓线LA的距离与第一距离L1相关,因此,可以理解为第一距离L1越大,发光件122与透光罩110之间的距离越远,光线传播的距离越长。
可以理解,相邻发光件122之间的半值角β1边界线会相交的交点为第一交点,其相交的边界线至发光组件120范围内的光线强度较弱,在透光罩110内安装发光件122时考虑发光件122射出光线的半值角β1和第一距离L1这两个参数,可以使发光件122与透光罩110内壁之间的距离与发光件122发射光线的强光区和弱光区的范围相关,通过设置合适的第一距离L1影响透光罩110内壁上光线的强度,进而使到达透光罩110的光线强度满足光照需求。
如此,多个发光件122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发光件122之间连线的中点与透光罩110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1,第一距离L1与发光件122射出的光的半值角β1相关,使到达透光罩110的光线强度满足光照需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相邻两个发光件122的半值角边界线的交汇点与相邻的两个发光件122之间连线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发光件122的半值角β1边界线的交汇点与相邻的两个发光件122之间连线的中点之间具有第二距离L2,也即第一交点(或虚拟线条LB)距离发光组件120小于第二距离L2,且相邻两个发光件122的半值角β1边界线限定的范围内,虚拟线条LB之外至透光罩110的内轮廓LA之间区域范围为强光区。
进一步地,第一距离L1大于第二距离L2,使到达透光罩110的光线全部为强光区范围内的光线,即到达透光罩110的光线强度相对较高,并且光线强度相对均匀,使透光罩110透射出的光线形成均匀、连续、明亮的光照效果。
如此,第一距离L1大于第二距离L2,使透光罩110透射出的光照效果均匀、连续、明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6至0.9。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距离L2与第一距离L1的比值越小,透光罩110距离发光组件120越远,透光罩110透射出的光线强度越弱;第二距离L2与第一距离L1的比值越接近1,透光罩110距离发光组件120越近,透光罩110越接近弱光区,一旦发光件12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或者偏移,透光罩110的内壁面很容易进入弱光区,影响发光件122产生的光线射至透光罩110的光强。
进一步地,第二距离L2与第一距离L1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6至0.9,在此范围内,透光罩110透射出的光照效果最佳。
如此,第二距离L2与第一距离L1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6至0.9,使透光罩110透射出最佳的光照效果,也不容易受发光件122偏移产生的光强下降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出风格栅500;出风格栅500盖设于空气处理设备10的出风口600,出风格栅500的第一端530连接于反光件300,出风格栅500的第二端540抵接于面板组件100,面板组件100与反光件300之间形成有出风通道510;其中,出风格栅500朝向面板组件100的一侧表面为第三光反射面520。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出风格栅500,出风格栅500盖设于空气处理设备10的出风口600,经过空气处理设备10处理后的空气可以通过出风口600的出风格栅500排出壳体200。
出风格栅500的第一端530连接于反光件300,出风格栅500的第二端540抵接于面板组件100,即出风格栅500位于反光件300和面板组件100之间,面板组件100与反光件300之间形成有出风通道510,该出风通道510也即上述实施中透光罩110与反光件300之间的间距以及固定罩130与反光件300之间的间距形成,可以理解,该出风通道510不但能够用于送风至使用环境,还可以作为光线的发散通道,使光线通过上述出风通道510反射出壳体200。
出风格栅500朝向面板组件100的一侧表面为第三光反射面520,使经过第一光反射面310和第二光反射面131反射的光线可以在第三光反射面520上实现反射,进而进一步减弱光线的强度,并且进一步扩大光线的可视范围。
如此,出风格栅500盖设于空气处理设备10的出风口600,出风格栅500的第一端530连接于反光件300,出风格栅500的第二端540抵接于面板组件100,面板组件100与反光件300之间形成有出风通道510,使出格栅排出的空气通过出风通道510流出。出风格栅500朝向面板组件100的一侧表面为第三光反射面520,进一步加大光线的柔和度和可视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200内的风机组件700,风机组件700包括:驱动件安装座710、风机蜗壳720、驱动件730和叶片740;透光罩110设置于驱动件安装座710;风机蜗壳720与驱动件安装座710限定出出风口600;驱动件730设置于驱动件安装座710;叶片740设置于风机蜗壳720内,驱动件730能够驱动叶片740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200内的风机组件700,风机组件700可以将壳体200内的空气吸入风机组件700内,并通过出风口600排出壳体200。
风机组件700包括:驱动件安装座710、风机蜗壳720、驱动件730和叶片740。驱动件安装座710用于容置驱动件730,驱动件安装座710与出风格栅500的第二端540连接,透光罩110设置于驱动件安装座710,风机蜗壳720的敞口端与出风格栅500的第一端530连接,风机蜗壳720与驱动件安装座710限定出出风口600,出风口600位于风机蜗壳720的敞口端。
驱动件730设置于驱动件安装座710,叶片740设置于风机蜗壳720内,驱动件730能够驱动叶片740转动,叶片740转动形成负压,将壳体200内的空气吸入风机蜗壳720内,并通过出风口600排出壳体200。
如此,驱动件安装座710与出风格栅500的第二端540连接,风机蜗壳720的敞口端与出风格栅500的第一端530连接,风机蜗壳720与驱动件安装座710限定出出风口600。驱动件730能够驱动叶片740转动,将壳体200内的空气吸入风机蜗壳720内,并通过出风口600排出壳体2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进风部800和空气处理组件900;进风部800位于壳体200,进风部800包括设置于壳体200的多个通孔;空气处理组件900设置于壳体200内部,空气处理组件900位于风机组件700的进风侧。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进风部800和空气处理组件900。进风部800位于壳体200,进风部800包括设置于壳体200的多个通孔,空气通过进风部800的多个通孔进入壳体200内。
进一步地,空气处理组件900设置于壳体200内部,空气处理组件900对进入壳体200内部的空气进行处理。空气处理组件900位于风机组件700的进风侧,以便经过空气处理组件900处理后的空气可以直接进入风机组件700,进而使处理后的空气通过风机组件700被排出壳体200。
如此,进风部800位于壳体200,进风部800包括设置于壳体200的多个通孔,空气处理组件900设置于壳体200内部,空气处理组件900位于风机组件700的进风侧,使空气通过进风部800进入壳体200后,经过空气处理组件900的处理后,被风机组件700排出壳体2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气处理组件900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900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可以对进入空气处理组件900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湿度调节或者温度调节。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900为空气净化组件,该空气净化组件可以为HEPA过滤件(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rrestance,高效微粒过滤器)。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900为加湿组件,该加湿组件可以为湿帘,进一步地,该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配置有水箱,以为湿帘供水,从而将湿润的空气吹入环境。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900为除湿组件,该除湿组件可以为具有集水、吸水功能的组件。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900为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可以由电加热管或者电加热网组成。
如此,空气处理组件900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可以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湿度调节或者温度调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移动装置910和支撑组件920;支撑组件920位于移动装置910和壳体200之间,支撑组件920能够将壳体200悬置于移动装置910。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移动装置910和支撑组件920,移动装置910与壳体200连接,移动装置910能够带动壳体200移动,以便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工作,实现多点净化。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920位于移动装置910和壳体200之间,支撑组件920能够将壳体200悬置于移动装置910,使壳体200与移动装置910之间有间距,该间距内可以设置有激光雷达,从而使激光雷达通过上述间距对使用环境进行扫描,从而使空气处理设备10的控制装置根据扫描数据建立环境地图。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920可以设置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可以布置电连接的线路,从而使壳体200内零部件与移动装置910内的零部件实现电连接。
如此,移动装置910能够带动壳体200移动,使壳体200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工作实现多点净化。支撑组件920位于移动装置910和壳体200之间,支撑组件920能够将壳体200悬置于移动装置910,使壳体200与移动装置910之间有间距,进而使壳体200与移动装置910之间形成进风区域,气流可以通过进风区域进入壳体2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储能装置、控制装置、驱动轮950和从动轮960;储能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内;控制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内并与储能装置电连接;驱动轮950设置于移动装置910的底部,控制装置能够确定驱动轮950的工作参数;从动轮960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储能装置、控制装置、驱动轮950和从动轮960。储能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内,为空气处理设备10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内并与储能装置电连接,使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储能装置获得电能。驱动轮950设置于移动装置910的底部,控制装置能够确定驱动轮950的工作参数,从而控制驱动轮950运动,使移动装置910产生位移,以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工作,实现多点净化。从动轮960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底部,使从动轮960可以在驱动轮950的带动下实现转动,辅助移动装置910产生位移。
如此,储能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内,为空气处理设备10提供电能。控制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内并与储能装置电连接,驱动轮950设置于移动装置910的底部,控制装置能够确定驱动轮950的工作参数,从动轮960设置于移动装置910底部,使移动装置910在驱动轮950和从动轮960的转动下产生位移,实现多点净化。
如图3、图5、图14和图15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激光测距装置,倾斜设置在壳体200上,相对于壳体200水平放置时的重力方向倾斜第一夹角;其中,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底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比值与激光测距装置的倾斜方向相关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包括壳体200和激光测距装置194,壳体200能够移动,使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工作原理是: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光学成像系统向外发射光源,发射出的光源在到达物体表面后,一部分反射回来并经激光测距装置194前方的光学成像系统形成图像上的像素点。而由于物体表面到返回点的距离不同,其反射光飞行时间不同,通过对反射光飞行时间的测量,每个像素点就可获得独立的距离信息。
如图15所示,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H1,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底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H2,壳体200的总高度为H,即H=H1+H2
激光测距装置194倾斜地设置在壳体200上,激光测距装置194设置在壳体200上,相对于壳体200水平放置时的重力方向倾斜第一夹角,使激光测距装置194向壳体200的底部方向倾斜安装,与水平安装方式相比,在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倾斜设置的第一夹角朝向空气处理设备10的底部的情况下,倾斜安装方式下的激光测距装置194更加关注于壳体200所处环境的低空区域,在此区域内的物体对空气处理设备10的移动影响更大,因此,将激光测距装置194倾斜设置能够将垂直时场角尽可能多地对应于上述低空区域,但是在此情况下,如果激光测距装置194的设置位置过于靠近移动设备的底部,则激光测距装置194将更加关注于上述低空区域,处于高空的障碍物将不可避免的被忽视,而被忽视的高空障碍物同样会对空气处理设备10的运动形成阻碍。因此,在将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倾斜设置的第一夹角朝向空气处理设备10的底部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地设置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顶部的第三距离H1与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底部的第四距离H2之间的比值,可以均衡对激光测距装置194对低空区域和高空区域的探测视野,使得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关注于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的低空区域的同时,兼顾对激光测距装置194上方的高空区域空间的探测。
同理,在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倾斜设置的第一夹角朝向空气处理设备10的顶部的情况下,倾斜安装方式下的激光测距装置194更加关注于壳体200所处环境的高空区域,可以理解,将激光测距装置194倾斜设置能够将垂直时场角尽可能多地对应于上述高空区域,但是在此情况下,如果激光测距装置194的设置位置过于靠近空气处理设备10的顶部,则激光测距装置194将更加关注于上述高空区域,处于低空区域的障碍物将不可避免的被忽视,阻碍空气处理设备10的行走。因此,在将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倾斜设置的第一夹角朝向空气处理设备10的顶部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地设置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顶部的第三距离H1与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底部的第四距离H2之间的比值,可以均衡激光测距装置194对高空区域和低空区域的探测视野,使得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关注于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的高空区域的同时,兼顾对激光测距装置194以下低空区域空间的探测。
可选地,上述第一夹角β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至25°之间。具体地,上述第一夹角可以取12°。
如此,根据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倾斜设置方向,通过合理地设置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顶部的第三距离H1与激光测距装置194距壳体200的底部的第四距离H2之间的比值,可以均衡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壳体200的整个高度范围内的视探测范围,使得壳体200上只需要设置一个激光测距装置194,可保证在壳体200的整个高度范围内的障碍物准确识别和检测,从而防止空气处理设备10在移动过程中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在减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空气处理设备10能够平稳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激光测距装置194朝向壳体200的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的情况下,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比值小于1。
在该实施例中,在激光测距装置194朝向壳体200的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的情况下,从而可以使激光测距装置194采集更有价值的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的环境信息,空气处理设备10的处理器可以通过上述环境信息可以识别出空气处理设备10的移动路径上的障碍物,这些环境信息比高出空气处理设备10较多的高空区域的环境信息更有价值。由此可知,基于倾斜安装方式,可使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更多的覆盖低空区域,有利于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垂直视场角内采集更为丰富的外部环境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仅将激光测距装置194倾斜设置,可能产生过度关注于环境空间中的低区域空间的问题,而忽视了环境中其他障碍物对空气处理设备10行走造成的干扰。由于空气处理设备10具有一定高度,区别于移动清扫装置的扁平和低矮的外形,还需要关注类似于悬置于空中的物体垂落对空气处理设备10造成的障碍,例如:垂落端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空气处理设备10高度的吊椅、吊灯等,否则空气处理设备10存在被撞倒的风险。因此,在壳体200高度方向上,需要将激光测距装置194设置于相对靠近壳体200顶部的位置。如此,提高了激光测距装置194的设置高度,以保证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倾斜设置后其垂直视场角对壳体200高度范围内的偏上方区间和底部区间的检测均衡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激光测距装置194朝向壳体200的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的情况下,将激光测距装置194偏向壳体200的顶部设置,能够减小壳体200顶部与激光测距装置194盲区边界线的距离L3,进而减小了激光测距装置194对于壳体200顶部的盲区范围,保证了激光测距装置194对于其设置位置与壳体200顶部之间的第一检测区间(H1对应的区间范围)的检测准确性。
在激光测距装置194朝向壳体200的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的情况下,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比值小于1,进一步地保证了在壳体200上只需要设置一个激光测距装置194,可保证在壳体200的整个高度范围内的障碍物准确识别和检测,从而防止空气处理设备10在移动过程中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保证空气处理设备10能够平稳移动。
如此,在激光测距装置194朝向壳体200的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的情况下,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比值小于1,保证了激光测距装置194设置在壳体200上,相对于壳体200水平放置时的重力方向倾斜第一夹角,减少了激光测距装置194对高空区域的检测范围,增加了其对低空区域的检测范围,有利于在垂直视场角方向上采集更为丰富的外部环境信息,提高采集激光测距装置194获取到的外部环境信息的质量和处理速度检测。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如图15所示,在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的角平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位于水平线的下方的情况下,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的比值小于1。
可以理解,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的角平分线OC与水平线OO’的夹角位于水平线的下方可以理解为在激光测距装置194朝向壳体200的底部方向倾斜设置,也即激光测距装置194更加关注于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的低空区域,将激光测距装置194设置于靠近壳体200顶部的区域可以兼顾激光测距装置194对高空区域的探测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四距离和第三距离的比值与第一夹角和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相关。
在该实施例中,第四距离H2和第三距离H1的比值决定了激光测距装置194设置在壳体200的设置位置,例如:第四距离H2和第三距离H1的比值越大,激光测距装置194越靠近壳体200的顶部,第四距离H2和第三距离H1的比值越接近1,激光测距装置194越靠近壳体200的中间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垂直视场角为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垂直方向上可以观测的角度范围。
如前文所述,激光测距装置194本身的垂直视场角,与激光测距装置194倾斜安装的第一夹角,将影响激光测距装置194的检测范围。因此,在确定激光测距装置194的设置位置时,需要同时考虑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与激光测距装置194倾斜安装的第一夹角,从而保证激光测距装置194兼顾其设置位置与壳体200顶部之间的第一检测区间,和激光测距装置194的设置位置以下的第二检测区间之间的检测均衡性和准确性。
如此,在设置激光测距装置194时,关注激光测距装置194本身的垂直视场角,与激光测距装置194倾斜安装的第一夹角,能够实现对空气处理设备10前方一定距离的区间内进行全面检测,从而对障碍物进行准确识别。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四距离和第三距离的比值与第一夹角和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之间的关系满足:
H2/H1=cot(1/2α-β)/cot(1/2α+β);
其中,H1为第三距离,H2为第四距离,α为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β为第一夹角。
在该实施例中,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α的一半与第一夹角β的差值,即激光测距装置194垂直视场的上边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α的一半与第一夹角β相加之和,即激光测距装置194垂直视场的下边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上述两个夹角的余切比值,与第四距离H2与第三距离H1的比值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激光测距装置194按照上述比例关系设置于壳体200上的情况下,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与目标检测区间形成第一交线与第二交线,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与壳体200的最小距离相等。其中,目标检测区间为与壳体200的侧壁沿水平方向向外周投射形成的区间。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检测区间为壳体200的侧壁,向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的环境进行沿水平方向投射所限定的区间,需要说明的是,该目标区间并非实体区间,而是虚拟区间,可以认为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中高度大于壳体200的底壁的物体,或者悬置于空中并至少有一部分低于壳体200的顶壁的物体均落入此区间内,也即前文中提到的第一检测区间和第二检测区间组成的区间。
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与目标检测区间形成第一交线与第二交线,第一交线与壳体200的最小距离,即为激光测距装置194盲区边界线LD与壳体200顶部的距离L3,第二交线与壳体200的最小距离,即为激光测距装置194盲区边界线LE与壳体200底部的距离L4。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与壳体200的最小距离相等,即L3=L4,使激光测距装置194对于壳体200顶部的盲区距离与壳体200顶部的盲区距离相等,进而使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壳体200的顶部和底部的视场范围相同,避免了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壳体200的顶部或者底部存在相对较大的盲区,优化了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壳体200高度方向上的视场范围,优化了激光测距装置194的障碍物识别效果。
如此,按照上述比例关系,确定激光测距装置194的设置位置,激光测距装置194的垂直视场角与目标区间视场形成第一交线与第二交线,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与壳体200的最小距离相等,优化了激光测距装置194在壳体200高度方向上的视场范围,优化了激光测距装置194的障碍物识别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应用于移动空气净化产品(即空气处理设备10),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具有类似产品结构的空气净化器或者其他家电类产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的一款移动空气净化器的正面图,其产品结构包含:1.底部的移动底盘(即移动装置910),含有驱动轮950、从动轮960、电池(即储能装置)、和底盘运动附属的齿轮箱、控制电路板140(即控制装置)等结构,2.上部为净化器部分,包含滤网(即空气处理组件900)、风机、操作与显示面板150以及其附属的壳体200等结构。
顶部操作组件(即面板组件100)为一个中间浮岛式结构,其上有显示面板150和操作按键,其四周为环形出风的出风格栅500。其中顶部浮岛式组件的控制底壳(即固定罩130),即顶部出风的环状壳体上,布置有放射状的导光线。
如图2所示,机身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图上,其顶部浮岛式组件包含顶盖、显示与控制板(即控制电路板140)、环形灯带(即发光组件120)、灯罩(即透光罩110)、控制底壳,其中环形灯带为RGB三色的柔性灯带,灯带一面为背胶面,通过粘贴固定于底壳之上。灯罩为半透材料,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固定于底壳之上,并且与底壳一起包裹形成灯带的光线照射、穿透区域,形成环状的灯光效果。
环形灯带上,均匀布置有若干RGB的LED灯珠(即发光件122),可以通过特定的电信号的驱动,产生指定颜色的灯光。而特定的电信号来源于控制电路板140。控制电路板140连接空气质量传感器(即环境参数检测件400),环境的空气质量经由空气质量传感器采集并形成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板140,而控制电路板140计算并输出电驱动信号至RGB灯带,从而实现通过灯光颜色来指示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指示灯光为环状灯光,如图13所示,可以通过灯光反射面1(即第二光反射面131)、灯光反射面2(即第一光反射面310)、灯光反射面3(出风格栅500)向外界打出均匀柔和的灯光效果,同时也有一部分灯光不经由反射面,而是直接透射出灯罩并被用户识别。
如图2所示,其灯罩高度方向上低于机器外轮廓,产生一种隐藏式氛围灯的效果,在距离较远的区域,空气质量灯光并不能直接照射进用户的眼睛,而是通过灯光反射面1至3反射光强度减弱后进入用户的眼睛,在用户与机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不会形成光污染,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反射后的灯光向用户提示当前的空气质量;在用户距离产品较近的情况下,灯罩透射出的灯光可以越过产品外轮廓而直接照射入用户的眼睛,从而实现将空气质量等级信息准确的传递给用户。
如图12所示,用户与产品距离较远(即距离D2)与较近(即距离D1)的情况下,不同的灯光透射方式的效果区别。
如图9所示,顶部升降面板组件100完全升起后,升降面板组件100到达顶部最高位置并稳定不动,其与机身的侧壁刚好形成一条环形的出风口600。
为了实现环形的RGB灯光均匀透射出灯罩而不形成若干灯点的不均匀情况,将LED灯带设计成在整个灯带上LED灯均匀布置,并且环形粘贴于底壳上,对于某Led灯珠,其一般存在发射角(即发光角),发射角可能是120°或其他某一个具体的值,我们称之为发射角α,在整个发射角α范围内,其光强并不是均匀分配,一般越垂直于LED的位置,其光强越强,越偏离该垂直线而靠近发射角边缘的区域,其光强越弱。因此存在一个半衰线,偏离半衰线的区域,其光强为初始光强的50%。半衰线构成的角度,即称之为半衰角β(即半值角)。
如图11所示,两个相邻的灯珠,其灯光向外发射穿透,构成α角和β角。同时,其相邻灯光发射边线的交点,距离灯点的连线为L,灯光半衰线交点距离灯点连线的距离为L2,灯罩壳体的内壁距离灯点连线的距离为L1。
为了使得环形灯光穿透灯罩后具有均匀的氛围灯效果,其结构尺寸需要满足:灯光半衰线交点必须在灯罩内壁以里,并且远离灯罩内壁,一般来说L2/L1≤1,一般优选为0.6至0.9。
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申请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
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包括透光罩和位于所述透光罩中的发光组件;
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敞开,所述透光罩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
反光件,与所述壳体的开口端连接并向所述壳体内部延伸,所述反光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透光罩相对设置,所述透光罩与所述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反光件的外表面为第一光反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处理设备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透光罩低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
固定罩,与所述透光罩连接,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罩的外部,至少部分所述固定罩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固定罩与所述反光件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固定罩与所述反光件之间具有间距;
其中,所述固定罩的外表面为第二光反射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罩的第二光反射面自与所述透光罩连接的一端倾斜向背离所述透光罩的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第一光反射面至少部分倾斜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环境参数检测件,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
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固定罩内部,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环境参数检测件和所述发光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能够根据所述环境参数检测件检测的环境参数调整所述发光组件的工作参数;
显示面板,安装于所述固定罩的敞口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
多个发光件,所述多个发光件间隔设置,所述多个发光件中相邻的两个发光件之间连线的中点与所述透光罩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发光件射出的光的半值角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发光件的半值角边界线的交汇点与所述相邻的两个发光件之间连线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6至0.9。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盖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口,所述出风格栅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反光件,所述出风格栅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反光件之间形成有出风通道;
其中,所述出风格栅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表面为第三光反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驱动件安装座,所述透光罩设置于所述驱动件安装座;
风机蜗壳,所述风机蜗壳与所述驱动件安装座限定出所述出风口;
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驱动件安装座;
叶片,设置于所述风机蜗壳内,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叶片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进风部,位于所述壳体,所述进风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多个通孔;
空气处理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侧;
其中,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移动装置;
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移动装置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支撑组件能够将所述壳体悬置于所述移动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储能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内;
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内并与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
驱动轮,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能够确定所述驱动轮的工作参数;
从动轮,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底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激光测距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激光测距装置相对于所述壳体水平放置时的重力方向倾斜第一夹角;
其中,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距所述壳体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距所述壳体的底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四距离的比值与所述激光测距装置的倾斜方向相关。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的比值与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激光测距装置的垂直视场角相关。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的比值与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激光测距装置的垂直视场角之间的关系满足:H2/H1=cot(1/2α-β)/cot(1/2α+β);
其中,H1为第三距离,H2为第四距离,α为所述激光测距装置的垂直视场角,β为第一夹角。
CN202322232772.5U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20541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2772.5U CN220541310U (zh)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2772.5U CN220541310U (zh)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1310U true CN220541310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0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32772.5U Active CN220541310U (zh)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13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7999B (zh) 空调机
CN212618544U (zh) 一种吸油烟机
US10215433B2 (en)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apparatus
US20060223435A1 (en) Exhaust fan
CN220541310U (zh) 空气处理设备
JP4045147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90076092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90293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139076B1 (ko) 가습기
EP0608309A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a sampling chamber for a pollution detector
JP2013170787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6956366U (zh) 清洁机器人
CN217604013U (zh) 用于抽吸式清洁装置的显示组件及抽吸式清洁装置
CN217402805U (zh) 过风部件和电器设备
JP200909776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KR100942549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10135620A (ko) 고효율 발광다이오드 투광기 및 구동방법
CN109690195B (zh) 用于抽油烟机的照明模块和抽油烟机
KR101833479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7170363A (zh) 移动设备
KR20100081094A (ko) 김서림감지 겸용 프리즘형 레인센서
CN216823311U (zh) 一种虚拟墙信号发生装置以及清洁系统
CN218954762U (zh) 线条灯
CN21304064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44287U (zh) 空调室内机发光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