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8716U -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8716U
CN220538716U CN202322197626.3U CN202322197626U CN220538716U CN 220538716 U CN220538716 U CN 220538716U CN 202322197626 U CN202322197626 U CN 202322197626U CN 220538716 U CN220538716 U CN 220538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cavity
pipe
pipe se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976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智
陈步实
黄顺雄
陈国纯
吴铭活
梁广贤
张欣
蒋文盈
徐穗鹏
邓洁怡
覃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976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8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8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8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建筑本体设于地底,建筑本体具有顶板,管道机构设于顶板;管井机构包括管井本体,管井本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管井本体的另一端与管道机构连通。上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管道机构设于建筑本体的顶板,管井本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管道机构连通,如此,流入或渗入地底的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能够通过管井本体流入管道机构并排出,从而防止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渗入顶板而流入建筑本体内;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在对地底的地下建筑起到防水效果的同时,还具有施工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下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人们通常会考虑在地下空间内建设地下建筑,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由于降雨等因素,建设在地下空间内的地下建筑往往会存在漏水等情况,传统技术中,通常会采用在地下建筑上方设置防水材料层的方式来防止地下水渗入地下建筑内,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施工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施工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设于地底,所述建筑本体具有顶板,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
管道机构,所述管道机构设于所述顶板;
管井机构,所述管井机构包括管井本体,所述管井本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管井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管道机构连通。
上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管道机构设于建筑本体的顶板,管井本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管道机构连通,如此,流入或渗入地底的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能够通过管井本体流入管道机构并排出,从而防止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渗入顶板而流入建筑本体内;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在对地底的地下建筑起到防水效果的同时,还具有施工成本低的优点。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机构与所述顶板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设于所述顶板并位于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管道机构设于所述支承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机构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以及支承板,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均设于所述顶板,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以及所述顶板围设以形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用于填充支撑介质,所述支承板搭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所述支撑介质抵压于所述支承板与所述顶板之间以对所述支承板进行支撑,所述管道机构设于所述支承板远离所述支撑介质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防渗机构,所述防渗机构包括第一防渗层,所述第一防渗层设于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顶板的连接处;或/和,
所述防渗机构还包括第二防渗层,所述第二防渗层设于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顶板的连接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渗机构还包括第三防渗层,所述第三防渗层设于所述顶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机构与地面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管井本体包括第一井壁和第二井壁,所述第一井壁和所述第二井壁均设于所述管道机构并位于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一井壁和所述第二井壁间隔设置以形成井腔,所述井腔环向封闭且两端贯穿设置,所述管道机构通过所述井腔与外界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机构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设于所述支承板远离所述支撑介质的一侧,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沿所述第一管段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井壁设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井壁设于所述第二管段,以使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与所述井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反坎机构,所述反坎机构包括第一反坎和第二反坎,所述第一反坎和所述第二反坎均设于所述支承板,所述第一管段穿设于所述第一反坎,所述第二管段穿设于所述第二反坎,所述第一井壁设于所述第一反坎远离所述支承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井壁设于所述第二反坎远离所述支承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隔离机构,所述隔离机构包括第一隔离体和第二隔离体,所述第一隔离体设于所述第一井壁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体、所述第一井壁以及所述第一管段围设以形成第一内腔,所述第二隔离体设于所述第二井壁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体,所述第二井壁以及所述第二管段围设以形成第二内腔,所述第一隔离体用于隔离所述第一内腔与外界,所述第二隔离体用于隔离所述第二内腔与外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井机构还包括井盖,所述第一隔离体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井壁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侧,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远离所述第一井壁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围设以形成第一隔离腔;所述第二隔离体包括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二井壁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侧,所述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远离所述第二井壁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四隔板围设以形成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一隔离腔和所述第二隔离腔均用于铺设隔离介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四隔板间隔设置以形成井口,所述井盖用于覆盖所述井口并具有排水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建筑本体;110、顶板;200、管道机构;210、第一管段;220、第二管段;310、管井本体;311、第一井壁;312、第二井壁;313、井腔;320、井盖;410、第一空腔;420、第二空腔;430、第一内腔;440、第二内腔;500、支承机构;510、第一模板;520、第二模板;530、支承板;540、支撑介质;600、防渗机构;610、第一防渗层;620、第二防渗层;630、第三防渗层;710、第一反坎;720、第二反坎;810、第一隔离体;811、第一隔板;812、第二隔板;820、第二隔离体;821、第三隔板;822、第四隔板;830、隔离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防水结构用于建设在建筑本体100上而起到防水作用,建筑本体100建设于地底,建筑本体100具有顶板110。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管道机构200和管井机构,管道机构200设于顶板110;管井机构包括管井本体310,管井本体310的一端与外界连通,管井本体310的另一端与管道机构200连通。
上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管道机构200设于建筑本体100的顶板110,管井本体310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管道机构200连通,如此,流入或渗入地底的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能够通过管井本体310流入管道机构200并排出,从而防止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渗入顶板110而流入建筑本体100内;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在对地底的地下建筑起到防水效果的同时,还具有施工成本低的优点。
作为解释地,管道机构200通过管井机构与外界连通,如此,流入或渗入地底的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便通过管井机构流入管道机构200进行后续处理,不会通过顶板110流入建筑本体100内。
可选地,上述建筑本体100可以为地下室,也可以为地下商场或地铁隧道,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管井本体310沿直线延伸并垂直于地面设置。如此,流入或渗入地底的污水和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更加顺利地流入管道机构200。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管道机构200与顶板110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410,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支承机构500,支承机构500设于顶板110并位于第一空腔410,管道机构200设于支承机构500。
设于第一空腔410内的支承机构500用于支承管道机构200,如此,不仅能够对管道机构200进行有效支承,防止管道机构200因地震等情况发生损坏,还能够减轻地下建筑所受到的荷载,降低地下建筑被破坏的概率,提高地下建筑的安全性。
作为解释地,通过将管道机构200与顶板110间隔设置形成的第一空腔410,以减轻地下建筑所受到的荷载,通过在空腔内设置支承机构500,以对管道机构200进行支承,防止管道机构200发生损坏。
具体地,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承机构500包括第一模板510、第二模板520以及支承板530,第一模板510和第二模板520均设于顶板110,第一模板510和第二模板520间隔设置,第一模板510、第二模板520以及顶板110围设以形成填充腔,填充腔用于填充支撑介质540,支承板530搭设于第一模板510和第二模板520,支撑介质540抵压于支承板530与顶板110之间以对支承板530进行支撑,管道机构200设于支承板530远离支撑介质540的一侧。
第一模板510和第二模板520间隔设置以形成填充腔,并在填充腔内填充支撑介质540,设置支承板530搭设于第一模板510和第二模板520,管道机构200设于支承板530,以使支撑介质540对管道机构200进行有效支撑。
具体地,支撑介质540为轻质混凝土,且第一模板510和第二模板520为厚度为200mm的混凝土模板。
进一步地,当对填充腔内填充支撑介质540时,采用分层填充的方式,以排除支撑介质540在填充时产生的气泡,防止支撑介质540在填充完成后产生开裂。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防渗机构600,防渗机构600包括第一防渗层610,第一防渗层610设于第一模板510与顶板110的连接处。
由于第一模板510和顶板110的连接处容易存在缝隙,因此,地下水会通过缝隙流入建筑本体100内,通过在第一模板510和顶板110的连接处设置第一防渗层610,以保证第一模板510与顶板110的无缝连接,防止地下水从第一模板510和顶板110连接处的缝隙进入建筑本体100内。
请参阅图1,作为与上一个实施例能够同时实施的实施例,防渗机构600还包括第二防渗层620,第二防渗层设于第二模板520与顶板110的连接处。
由于第二模板520和顶板110的连接处容易存在缝隙,因此,地下水会进入缝隙内并流入建筑本体100内,通过在第二模板520和顶板110的连接处设置第二防渗层620,以保证第二模板520与顶板110的无缝连接,防止地下水从第二模板520和顶板110连接处的缝隙进入建筑本体100内。
优选地,第一防渗层610和第二防渗层620均为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机械强度、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延展性和柔韧性等。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渗机构600还包括第三防渗层630,第三防渗层630设于顶板110。
通过在顶板110上设置第三防渗层630,防止地下水渗入建筑本体100的顶板110中,不仅能够防止顶板110漏水,还能够延缓建筑本体100顶板110的老化,防止其损坏。
可选地,第三防渗层630可以为沥青卷材、也可以为聚氯乙烯等支撑的防渗层,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三防渗层630具有至少两层防渗结构,具体地,第一层防渗结构为沥青卷材,以提供持久的防渗隔离,第二层防渗结构为聚乙烯膜,且位于第一层防渗结构的上方,以增强沥青卷材的耐久性,进一步加强防渗效果。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管道机构200与地面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420,管井本体310包括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均设于管道机构200并位于第二空腔420,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间隔设置以形成井腔313,井腔313环向封闭且两端贯穿设置,管道机构200通过井腔313与外界连通。
通过将管道机构200与地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空腔420,在第二空腔420内设置相互间隔的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并形成井腔313,以使污水或雨水等地下水通过井腔313流入管道机构200,不仅能够将地下水顺利排进管道机构200以防止地下水渗入顶板110,还能够减轻建筑本体100上方对建筑本体100的荷载,减少地下建筑被破坏的概率,提高地下建筑的安全性。
作为解释地,管井本体310可以为圆柱体,也可以为棱柱,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为管井本体310的侧壁,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围设而形成管井本体310。
具体地,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均采用240mm厚的灰砂砖制成。灰沙砖具有隔热性好、承重能力强等优点,不仅能够在冬季防止井腔313内的管路冻结,还具有耐久性强的特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管井本体310还包括井基,井基设于支承板530上,且井基厚度为150mm,并由C15混凝土制成。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管道机构200包括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均设于支承板530远离支撑介质540的一侧,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均沿第一管段210的轴向间隔设置,第一井壁311设于第一管段210,第二井壁312设于第二管段220,以使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均与井腔313连通。
如此设置,第一井壁311和第二井壁312间隔设置形成的井腔313能够分别与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连通,流入或渗入地底的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通过井腔313进入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并排走,从而防止地下水渗入顶板110,防止顶板110漏水,还能够延缓建筑本体100顶板110的老化,防止其损坏。
作为解释地,由于城市内的管井之间通过管路相互连通,第一管段210能够作为上游段(即前一个管井中的地下水能够通过第一管段210流至井腔313中),第二管段220能够作为下游段(即井腔313中的地下水能够通过第二管段220流至后一个管路),以对城市内的雨水或污水等地下水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理。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反坎机构,反坎机构包括第一反坎710和第二反坎720,第一反坎710和第二反坎720均设于支承板530,第一管段210穿设于第一反坎710,第二管段220穿设于第二反坎720,第一井壁311设于第一反坎710远离支承板530的一侧,第二井壁312设于第二反坎720远离支承板530的一侧。
第一反坎710和第二反坎720能够防止井腔313内的地下水流出至井腔313外,从而进一步防止地下水渗入顶板110并造成顶板110漏水或顶板110老化;此外,通过设置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分别穿设于第一反坎710和第二反坎720,能够对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进行固定,防止第一管段210和第二管段220因地震等外界因素而发生损坏。
作为解释地,第一反坎710和第二反坎720为凸出设于支承板530上的防水结构,能够避免结构之间的交接处发生漏水。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坎710和第二反坎720均为混凝土反坎,混凝土反坎具有稳定性强等优点,能够承受井腔313内的水压以及水流冲击。
具体地,第一反坎710和第二反坎720均为200mm厚的高素混凝土反坎。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隔离机构,隔离机构包括第一隔离体810和第二隔离体820,第一隔离体810设于第一井壁311远离第一管段210的一侧,第一隔离体810、第一井壁311以及第一管段210围设以形成第一内腔430,第二隔离体820设于第二井壁312远离第二管段220的一侧,第二隔离体820,第二井壁312以及第二管段220围设以形成第二内腔440,第一隔离体810用于隔离第一内腔430与外界,第二隔离体820用于隔离第二内腔440与外界。
第一隔离体810、第一井壁311以及第一管段210围设成第一内腔430,且第一隔离体810用于隔离第一空腔410与外界,第二隔离体820、第二井壁312以及第二管段220围设成第二内腔440,且第二隔离体820用于隔离第二内腔440与外界,如此,不仅能够减轻顶板110所承受的荷载,还能够满足行人在管井本体310周围走动的需求。
可选地,第一隔离体810和第二隔离体820可以为高强度的隔离板,也可以为隔离介质830,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管井机构还包括井盖320,第一隔离体810包括第一隔板811和第二隔板812,第一隔板811设于第一井壁311远离第一管段210的一侧,第二隔板812与第一隔板811远离第一井壁311的一侧连接,第一隔板811与第二隔板812围设以形成第一隔离腔;第二隔离体820包括第三隔板821和第四隔板822,第三隔板821设于第二井壁312远离第二管段220的一侧,第四隔板822与第三隔板821远离第二井壁312的一侧连接,第三隔板821与第四隔板822围设以形成第二隔离腔,第一隔离腔和第二隔离腔均用于铺设隔离介质830,第二隔板812与第四隔板822间隔设置以形成井口,井盖320用于覆盖井口并具有排水口。
第一隔板811和第二隔板812围设以形成第一隔离腔,第三隔板821和第四隔板822围设以形成第二隔离腔,第一隔离腔和第二隔离腔用于铺设隔离介质830,以通过隔离介质830将第一内腔430和第二内腔440与外界隔离开来,井盖320用于将井腔313与外界隔离开,井盖320上的排水口能够将外部环境中的污水排入井腔313内,如此设置,在减轻顶板110负荷的同时,使行人能够在井盖320以及隔离介质830上正常走动。
进一步地,隔离介质830为覆土,覆土不仅能够将第一空腔410和第二空腔420与外界隔离,还能够对管路机构进行保护。
更进一步地,井口设有井圈,且井圈由C30混凝土制成。
具体地,第二隔板812和第四隔板822的厚度均为200mm,且第二隔板812和第四隔板822均由混凝土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井腔内还设有检修梯,以便于工作人员在对防水结构进行检修时进出井腔。
进一步地,检修梯设有至少两个并间隔设于第一井壁或/和第二井壁。
更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检修梯的间隔距离为360mm。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设于地底,所述建筑本体具有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
管道机构,所述管道机构设于所述顶板;
管井机构,所述管井机构包括管井本体,所述管井本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管井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管道机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机构与所述顶板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设于所述顶板并位于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管道机构设于所述支承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机构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以及支承板,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均设于所述顶板,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以及所述顶板围设以形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用于填充支撑介质,所述支承板搭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所述支撑介质抵压于所述支承板与所述顶板之间以对所述支承板进行支撑,所述管道机构设于所述支承板远离所述支撑介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防渗机构,所述防渗机构包括第一防渗层,所述第一防渗层设于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顶板的连接处;或/和,
所述防渗机构还包括第二防渗层,所述第二防渗层设于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顶板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机构还包括第三防渗层,所述第三防渗层设于所述顶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机构与地面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管井本体包括第一井壁和第二井壁,所述第一井壁和所述第二井壁均设于所述管道机构并位于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一井壁和所述第二井壁间隔设置以形成井腔,所述井腔环向封闭且两端贯穿设置,所述管道机构通过所述井腔与外界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机构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设于所述支承板远离所述支撑介质的一侧,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沿所述第一管段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井壁设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井壁设于所述第二管段,以使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均与所述井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反坎机构,所述反坎机构包括第一反坎和第二反坎,所述第一反坎和所述第二反坎均设于所述支承板,所述第一管段穿设于所述第一反坎,所述第二管段穿设于所述第二反坎,所述第一井壁设于所述第一反坎远离所述支承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井壁设于所述第二反坎远离所述支承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还包括隔离机构,所述隔离机构包括第一隔离体和第二隔离体,所述第一隔离体设于所述第一井壁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体、所述第一井壁以及所述第一管段围设以形成第一内腔,所述第二隔离体设于所述第二井壁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体、所述第二井壁以及所述第二管段围设以形成第二内腔,所述第一隔离体用于隔离所述第一内腔与外界,所述第二隔离体用于隔离所述第二内腔与外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井机构还包括井盖,所述第一隔离体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井壁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侧,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远离所述第一井壁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围设以形成第一隔离腔;所述第二隔离体包括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二井壁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侧,所述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远离所述第二井壁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四隔板围设以形成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一隔离腔和所述第二隔离腔均用于铺设隔离介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四隔板间隔设置以形成井口,所述井盖用于覆盖所述井口并具有排水口。
CN202322197626.3U 2023-08-15 2023-08-15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Active CN220538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7626.3U CN220538716U (zh) 2023-08-15 2023-08-15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7626.3U CN220538716U (zh) 2023-08-15 2023-08-15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8716U true CN220538716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3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97626.3U Active CN220538716U (zh) 2023-08-15 2023-08-15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87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0568A (zh) 对相邻已运营地铁区间隧道形成保护的车站基坑施工方法
RU132461U1 (ru) Модуль 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ого коллектора, магистральный туннель и вводная камера модуля
CN101701461B (zh) 资源节约型地下筒体构筑物的建造方法
CN107489284B (zh) 地下室局部新增深层地下车库的施工方法
CN206844171U (zh) 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水构造
JP3684438B2 (ja) 地下共同スペース
CN220538716U (zh) 用于地下建筑的防水结构
CN208907231U (zh) 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
CN212104855U (zh) 一种屋顶排水结构
CN112726683A (zh) 地下室底板填充式配重抗浮施工方法
CN113565274A (zh) 一种危化品储罐土顶部种植排水系统
JPH10237933A (ja) ボックス配置型貯留浸透槽
KR101099777B1 (ko) 조립식 빗물 저류시설
CN214940369U (zh) 一种临自然地面的超高挡墙
CN220285769U (zh) 一种隧道xps缓冲层施工结构
CN104746526B (zh) 一种带有液体管道通路的筏板基础
CN116517032A (zh) 地下室防水结构
CN211948567U (zh) 一种保温防渗防冻胀一体化埋置式井体
CN216894531U (zh) 隧道排水防护系统
CN218580798U (zh) 一种利用地下结构后浇带的临时排水设施
CN215444138U (zh) 一种地铁隧道内下沉式泵房
CN216839944U (zh) 中小截面电缆沟防涝水倒灌结构
CN219710669U (zh) 一种底板高低跨处剪力墙施工结构
CN112879035B (zh) 一种隧道明洞结构
CN210712409U (zh) 一种具有透水、蓄水功能的硬质铺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