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7161U -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7161U
CN220527161U CN202320119436.7U CN202320119436U CN220527161U CN 220527161 U CN220527161 U CN 220527161U CN 202320119436 U CN202320119436 U CN 202320119436U CN 220527161 U CN220527161 U CN 220527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pin
cell structure
electrode assembly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943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车佩佩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943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7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7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7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包括电极组件、引脚和绝缘件,所述引脚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并在所述电极组件的棱边处弯折,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引脚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且所述绝缘件至少覆盖所述引脚弯折部,电极组件与引脚连接,在引脚弯折部覆盖绝缘件,防止引脚部分的裸露的金属与电极组件发生短路,提高了电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被绝缘件覆盖的引脚的部分金属也可以防止被空气腐蚀,提高了引脚的使用寿命,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电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电池模组包括若干个电芯结构,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防止电池模组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腐蚀,降低电池模组漏电的风险,提高电池模组整体的寿命。

Description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动力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被广泛应用。现有的电池中的电芯结构的正负极引脚内侧与电池的电极组件直接连接,容易造成短路以及位于引脚内侧的元件在电极组件与引脚的组装过程中发生褶皱。由于正负极引脚内侧是过渡区域的限制,现有的电池电芯并未对其进行保护,正负极引脚的内侧处于金属裸露的状态,裸露的金属会造成引脚与电池的电极组件发生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引脚裸露的金属会造成引脚与电池的电极组件发生短路缺陷,提供一种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电芯结构,所述电芯结构包括电极组件、顶盖组件、引脚和绝缘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顶盖本体上的电极端子,所述引脚包括端子连接部、极耳引导部及引脚弯折部,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且所述端子连接部在远离所述电极端子处弯折以形成所述引脚弯折部,所述端子连接部通过所述引脚弯折部与所述极耳引导部连接,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极耳连接,所述绝缘件至少覆盖所述引脚弯折部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
在本方案中,电极组件的极耳与引脚的极耳引导部电连接,在引脚弯折部靠近电极组件的表面覆盖绝缘件,可以防止引脚弯折部裸露的金属与电极组件发生短路,提高了电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被绝缘件覆盖的引脚弯折部的金属也可以防止被空气腐蚀,提高了引脚的使用寿命,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电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绝缘件包括弯折部分及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包括与所述弯折部分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分和/或与所述弯折部分连接的第二延伸部分;
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覆盖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覆盖所述极耳引导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
在本方案中,绝缘件的第一延伸部分、弯折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或者绝缘件的第一延伸部分和弯折部分,或者绝缘件的第二延伸部分和弯折部分,依次覆盖引脚的端子连接部、引脚弯折部和极耳引导部,将引脚弯折部的周围的延伸裸露的金属包裹,降低了引脚部分和电极组件之间发生短路的风险,提高了引脚部分的抗腐蚀能力,从而提高了电芯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延伸部分的连接处的厚度小于所述绝缘件其他部分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连接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可以保证绝缘件紧紧地贴合引脚弯折部内侧,由于绝缘件有厚度,贴合引脚弯折部防止绝缘件在引脚弯折部内侧部分的离起或起皱,提高了绝缘件和引脚之间相互粘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电芯结构整体的安全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连接的连接处与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连接的连接处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弯折部分的长度的0.7倍。
在本方案中,绝缘件上的两个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引脚弯折部长度的0.7倍,绝缘件可以将引脚弯折部的主要区域覆盖,也可以防止绝缘件在贴合引脚弯折部时起皱。
较佳地,所述连接处沿所述引脚的厚度方向上排布有多个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绝缘件其他部分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实现绝缘件减厚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得绝缘件整体的结构强度较好,避免在粘贴过程中,因牵拉绝缘件导致减厚区破裂,进而影响绝缘性能。
较佳地,所述绝缘件包括至少两个绝缘部,所述至少两个绝缘部依次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绝缘部中的一个至少覆盖所述引脚弯折部和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或至少覆盖所述引脚弯折部和所述极耳引导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且所述至少两个绝缘部之间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引脚弯折部错开。
在本方案中,绝缘件设置为分体结构,绝缘件至少包括两个绝缘部,从而可以减小单个绝缘部的长度,进而防止贴合于弯折部分的绝缘部起皱。其中一个绝缘部贴合引脚弯折部,至少两个绝缘部的连接位置与引脚弯折部错开,即连接位置不落在引脚弯折部处,防止多个绝缘部在引脚弯折部相互重叠,导致绝缘部在引脚弯折部起皱,也便于将绝缘部粘贴于引脚弯折部,从而提升引脚弯折部的绝缘性能。
较佳地,在相邻两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处,一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端叠设于另一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端,且另一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端还与所述引脚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贴合。
在本方案中,一个绝缘部的连接端叠设于另一个绝缘部的连接端,另一个绝缘部的连接端贴合于引脚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可将贴合与引脚的另一个绝缘部的连接端牢固贴合于引脚的表面,一个绝缘部和另一个绝缘部为相同的材料,从而防止绝缘件从引脚的表面离起,也防止了贴合于引脚表面的绝缘件从引脚的表面分离,从而提高了引脚弯折部的绝缘性和安全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贴合于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所述引脚弯折部,并延伸至部分所述极耳引导部,所述第二绝缘部贴合于所述极耳引导部,所述第一绝缘部的连接端叠设于第二绝缘部的连接端。
在本方案中,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使用较少的绝缘部可以减少不同的绝缘部之间在连接处的分离的可能性,也降低了贴合绝缘部的工作量,第一绝缘部贴合引脚的三个区域,第二绝缘部贴合第一绝缘部与引脚之间的连接端,可以牢固地将第一绝缘部贴合于引脚的表面,防止第一绝缘部从引脚的表面离起。
较佳地,所述弯折部分和所述延伸部分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绝缘部为一体式结构。
在本方案中,弯折部分和延伸部分为一体式结构或绝缘部为一体式结构,方便制造,减少贴合引脚弯折部的步骤。
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芯结构。
在本方案中,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结构,电芯结构中的电极组件与引脚连接,在引脚弯折部覆盖绝缘件,可以防止引脚部分的裸露的金属与电极组件发生短路,提高了电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也降低了电池模组漏电的风险;被绝缘件覆盖的引脚的部分金属也可以防止被空气腐蚀,提高了引脚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模组整体的使用寿命,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电池模组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电极组件与引脚电连接,在引脚弯折部覆盖绝缘件,可以防止引脚部分的裸露的金属与电极组件发生短路,提高了电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被绝缘件覆盖的引脚的部分金属也可以防止被空气腐蚀,提高了引脚的使用寿命,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电芯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结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沿着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C部分和D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沿着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绝缘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芯结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沿着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C部分和D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芯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沿着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芯结构100
电极组件1
棱边11
主体部12
极耳121
壳体13
引脚2
端子连接部21
引脚弯折部22
极耳引导部23
绝缘件3
弯折部分30
第一延伸部分301
第二延伸部分302
减厚区31
第一减厚区311
第二减厚区312
凹陷部313
绝缘部314
第一绝缘部3141
第二绝缘部3142
重叠区3143
顶盖组件4
顶盖本体41
电极端子4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结构100,如图1-图19所示,电芯结构100包括壳体13、顶盖组件4、电极组件1、引脚2和绝缘件3。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部12和从主体部12延伸出的极耳121;顶盖组件4包括顶盖本体41和设置在顶盖本体上的电极端子411,顶盖本体连接壳体,引脚包括端子连接部21、极耳引导部23和引脚弯折部22,端子连接部21与电极端子411连接,实现引脚2与电极组件1的电连接,端子连接部21与电极端子411连接,且端子连接部21在远离电极端子411处弯折以形成引脚弯折部22,端子连接部21通过引脚弯折部22与极耳引导部23连接,极耳引导部23与极耳121电连接。
如图2所示,引脚2与顶盖组件4本体连接后弯折并向远离顶盖组件4本体的方向延伸,引脚弯折部22与在电极组件1的棱边11的位置相对应,棱边11为电极组件11的上表面和左侧面或右侧面的交线,上侧面为电极组件1距离顶盖组件4的下表面的最近的一侧,绝缘件3设置于引脚2靠近电极组件1的表面,且绝缘件3至少覆盖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
电极组件1与引脚2连接,在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覆盖绝缘件3,可以防止引脚2部分的裸露的金属与电极组件1发生短路,提高了电芯结构100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被绝缘件3覆盖的引脚2的部分金属也可以防止被空气腐蚀,提高了引脚2的使用寿命,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电芯结构100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件3为胶带,但是不限于胶带。电极组件1为箱体体结构,在电极组件1的正极极耳121和负极极耳121的弯折区域,均设置绝缘件3,电极组件1具体可为堆叠体和/或卷绕。
实施例1
如图1-图10所示,绝缘件3包括弯折部分30及延伸部分,延伸部分包括与弯折部分30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分301和与弯折部分30连接的第二延伸部分302。第一延伸部分301覆盖端子连接部21靠近主体部12的部分表面,第二延伸部分302覆盖极耳引导部23靠近主体部12的部分表面。
其中,绝缘件3的第一延伸部分301、弯折部分30和第二延伸部分302依次覆盖引脚2的端子连接部21、引脚弯折部22和极耳引导部23,将引脚弯折部22周围的延伸裸露的金属包裹,降低了引脚2和电极组件1之间发生短路的风险,提高了引脚弯折部22的抗腐蚀能力,从而提高了电芯结构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其他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延伸部分包括与弯折部分30连接的第一延伸部301分或与弯折部分30连接的第二延伸部分302,绝缘件的第一延伸部分301和弯折部分30,或者绝缘件的第二延伸部分302和弯折部分30,依次覆盖引脚2的端子连接部21、引脚弯折部22和极耳引导部23,将引脚弯折部22的周围的延伸裸露的金属包裹。
如图10所示,弯折部分30与延伸部分的连接处的厚度小于绝缘件其他部分的厚度,厚度部分较小的部分形成减厚区31。减厚区31可以保证绝缘件3贴合引脚弯折部22内侧。由于绝缘件3有厚度,当绝缘件3贴合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时,绝缘件3贴合于引脚弯折部22内侧的表面的长度将大于远离引脚弯折部22内侧的表面的长度;因此弯折部分30与延伸部分的连接处的厚度小于绝缘件3其他部分的厚度,可以防止绝缘件3在引脚弯折部22绝缘件3离起或起皱,提高了绝缘件3和引脚2之间相互粘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电芯结构100整体的安全可靠性。
进一步地,减厚区31还可以形成预折线,能够提升绝缘件3粘贴引脚2内侧的便利性,正常情况下,绝缘件3为厚度均匀的构件,但是由于引脚2具有引脚弯折部22,所以当绝缘件3贴合引脚弯折部22后,绝缘件3中远离引脚2的内侧的一面的局部会发生褶皱,采用减厚区31的设计,减厚区31可以缓解褶皱的形成,通过配置合适的宽度和深度的减厚区,进一步可以不形成褶皱。
如图10所示,弯折部分30与第一延伸部分301连接的连接处与弯折部分30与第二延伸部分302连接的连接处的距离不小于引脚弯折部的长度的0.7倍。绝缘件3上的两个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引脚弯折部22长度的0.7倍,绝缘件3可以将引脚弯折部22的主要区域覆盖,也可以防止绝缘件3在贴合引脚弯折部22时起皱。
具体地,如图10所示,绝缘件3可以设置有第一减厚区311和第二减厚区312,绝缘件3在第一减厚区311和第二减厚区31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的长度的0.7倍。其中,第一减厚区311为弯折部分30与第一延伸部分301连接的连接处,第二减厚区为弯折部分30与第二延伸部分302连接的连接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件3上还可以设置有更多的减厚区31,以避免绝缘件3在贴合引脚弯折部22时起皱。比如,可以在第一减厚区311和第二减厚区312之间进一步设置减厚区31。
进一步地,绝缘件3上的第一减厚区311和第二减厚区31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引脚弯折部22长度的1.3倍,但是也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绝缘件3上可以仅设置有一个减厚区31,减厚区31是将绝缘件3压薄形成的,在不降低绝缘件3的绝缘性能的基础上降低绝缘件3的局部厚度;减厚区31在绝缘件3上的位置,与端子连接部21和引脚弯折部22的交界处,和引脚弯折部22和极耳引导部23的交界处中的至少一个对应。
在具体实施时,弯折部分30与延伸部分的连接处沿引脚2的厚度方向上排布有多个凹陷部313,凹陷部313的厚度小于绝缘件3其他部分的厚度,在实现绝缘件3减厚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得绝缘件3整体的结构强度较好,避免在粘贴过程中,因牵拉绝缘件3导致减厚区破裂,进而影响绝缘性能。
具体地,如图5所示,凹陷部313在端子连接部21和引脚弯折部22的交界处,或在引脚弯折部22和极耳引导部23的交界处间隔布置;设置多个凹陷部313,可以防止绝缘件3在紧贴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后起皱或从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离起,提升绝缘件3和引脚弯折部22贴合的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绝缘件3上还可以仅设置一个凹陷部,凹陷部在位于端子连接部21和引脚弯折部22的交界处或引脚弯折部22和极耳引导部23的交界处,并沿着绝缘件3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绝缘件3为一体式结构,方便制造或贴合于绝缘件3的引脚弯折部22,一次贴合即可完成绝缘,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顶盖组件4具有正负两个电极端子411,其中电极端子411上的绝缘件3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如实施例2中的分体式结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电芯结构100如实施例1相同,如图11-图19所示,包括电极组件1,引脚2,绝缘件3,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2中的绝缘件3为分体式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件3为胶带,但是不限于胶带。电极组件1为方向结构,在电极组件1的正极和负极极耳121的弯折区域,均设置绝缘件3。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图15所示,绝缘件3包括两个绝缘部314,两个绝缘部314依次连接;两个绝缘部314中的一个至少覆盖引脚弯折部22和端子连接部21靠近主体部12的部分表面,或至少覆盖引脚弯折部22和极耳引导部靠近主体部12的部分表面,且两个绝缘部314的连接位置与引脚弯折部22错开。
具体地,绝缘件3设置为分体结构,绝缘件3包括两个绝缘部314,可以减小单个绝缘部314的长度,防止贴合于引脚弯折部22的绝缘部314起皱。至少两个绝缘部314的连接位置与引脚弯折部22错开,即连接位置不落在引脚弯折部22处,防止多个绝缘部314在引脚弯折部22相互重叠,导致绝缘部314在引脚弯折部22起皱,同时也便于将绝缘部314粘贴于引脚弯折部22,从而提升引脚弯折部22的绝缘性能。
在其他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绝缘件3可以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绝缘部314。
在本实施例中,在相邻两个绝缘部314的连接处,一个绝缘部314的连接端叠设于另一个绝缘部314的连接端,且另一个绝缘部314的连接端还与引脚2靠近电极组件1的表面贴合,设置两个绝缘部314可以防止贴合于引脚弯折部22的绝缘件3起皱,也便于将绝缘部314粘贴于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
一个绝缘部314的连接端叠设于另一个绝缘部314的连接端,另一个绝缘部314的连接端贴合于引脚2的表面,可将贴合与引脚2的另一个绝缘部314的连接端牢固贴合于引脚2的表面,一个绝缘部314和另一个绝缘部314为相同的材料,从而防止绝缘件3从引脚2的表面离起,也防止了贴合于引脚2表面的绝缘件3从引脚2的表面分离,从而提高了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的绝缘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图15所示,绝缘件3包括第一绝缘部3141和第二绝缘部3142,第一绝缘部3141贴合于端子连接部21和引脚弯折部22,并延伸至部分极耳引导部23,第二绝缘部3142贴合于极耳引导部23,第一绝缘部3141的连接端叠设于第二绝缘部3142的连接端,叠设后形成重叠区3143。
具体地,第一绝缘部3141和第二绝缘部3142可以减少不同的绝缘部314之间在连接端处的分离的可能性,也降低了贴合绝缘部314的工作量,第一绝缘部3141贴合引脚2的三个区域,第二绝缘部3142贴合第一绝缘部3141与引脚2之间的连接端,可以牢固地将第一绝缘部3141贴合于引脚2的表面,防止第一绝缘部3141从引脚2的表面离起。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分体式绝缘件3的两片绝缘部314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绝缘部314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第一绝缘部3141和第二绝缘部3142各自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绝缘部314上还可以设置有减厚区,图11-图19中未示出。具体地,在多个绝缘部314中覆盖引脚2较多区域的绝缘部上设置减厚区。以上述绝缘件3具有第一绝缘部3141和第二绝缘部3142为例,其中第一绝缘部3141覆盖端子连接部21和引脚弯折部22,并延伸至部分极耳引导部23,在该第一绝缘部3141与端子连接部21和引脚弯折部22的交界处设置减厚区,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绝缘件3起皱,提升贴合度。
如实施例1中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减厚区可以与实施例1中的减厚区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即,本实施例中的减厚区可以设有一个凹陷部,凹陷部在端子连接部21和引脚弯折部22的交界处,或在引脚弯折部22和极耳引导部23的交界处延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减厚区可以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凹陷部。
本实施例中的顶盖组件4连接有正极和负极两个电极端子411,其中引脚2的绝缘件3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的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分体式结构。
在其他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顶盖组件4连接有正负极两个电极端子411,其中一个引脚2的绝缘件3采用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体式结构,另一个引脚2处的绝缘件3采用如本实施例的分体式结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如上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中的电芯结构100,如图16-图19所示,电芯还包括电极组件1,且顶盖组件4电连接于电极组件1,引脚弯折部22设于电极组件1的棱边11处,棱边11为电极组件11的上表面和左侧面的交线,上侧面为电极组件1距离顶盖组件4的下表面的最近的一侧,绝缘件3设置在引脚2和电极组件1之间。电池模组包括若干个电芯结构100,电芯结构100中的电极组件1与引脚2连接,在引脚2的引脚弯折部22覆盖绝缘件3,可以防止引脚2部分的裸露的金属与电极组件1发生短路,提高了电芯结构100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也降低了电池模组漏电的风险;被绝缘件3覆盖的引脚2的部分金属也可以防止被空气腐蚀,提高了引脚2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模组整体的使用寿命,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电池模组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顶盖本体上的电极端子;
引脚,所述引脚包括端子连接部、极耳引导部及引脚弯折部,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且所述端子连接部在远离所述电极端子处弯折以形成所述引脚弯折部,所述端子连接部通过所述引脚弯折部与所述极耳引导部连接,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极耳连接;
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至少覆盖所述引脚弯折部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弯折部分及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包括与所述弯折部分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分和/或与所述弯折部分连接的第二延伸部分;
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覆盖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覆盖所述极耳引导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延伸部分的连接处的厚度小于所述绝缘件其他部分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分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连接的连接处与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连接的连接处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引脚弯折部长度的0.7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处沿所述引脚的厚度方向上排布有多个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绝缘件其他部分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至少两个绝缘部,所述至少两个绝缘部依次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绝缘部中的一个至少覆盖所述引脚弯折部和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或至少覆盖所述引脚弯折部和所述极耳引导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部分表面,且所述至少两个绝缘部之间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引脚弯折部错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相邻两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处,一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端叠设于另一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端,且另一个所述绝缘部的连接端还与所述引脚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贴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贴合于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所述引脚弯折部,并延伸至部分所述极耳引导部,所述第二绝缘部贴合于所述极耳引导部,所述第一绝缘部的连接端叠设于第二绝缘部的连接端。
9.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分和所述延伸部分为一体式结构。
10.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为一体式结构。
1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结构。
CN202320119436.7U 2023-01-17 2023-01-17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Active CN220527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436.7U CN220527161U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436.7U CN220527161U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7161U true CN220527161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5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9436.7U Active CN220527161U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71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8377B (zh) 电芯、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N111106300B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CN211350808U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330630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WO2021143481A1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113675535B (zh) 电芯及电子装置
CN112086585B (zh) 电池
CN111697199A (zh) 极片及采用该极片的电极组件
EP403053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battery module, and apparatus
CN210805936U (zh) 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组
CN213150965U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CN220527161U (zh) 电芯结构及包含其的电池模组
CN205828568U (zh) 二次电池
CN210092205U (zh) 电池
CN113131055A (zh) 电芯以及用电设备
CN115702518A (zh) 电芯以及应用所述电芯的电子装置
CN209896174U (zh) 极片及采用该极片的电极组件
CN218448361U (zh) 卷绕式电芯、电池、电池组件及用电装置
CN218849728U (zh) 裸电芯绝缘片、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6581395A (zh) 卷绕式电芯
CN214013113U (zh) 锂离子电池连接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07302110A (zh) 卷绕式电芯
CN117223156A (zh) 封装壳、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3994519B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219350574U (zh) 单体电池及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