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6617U - 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6617U
CN220516617U CN202322182367.7U CN202322182367U CN220516617U CN 220516617 U CN220516617 U CN 220516617U CN 202322182367 U CN202322182367 U CN 202322182367U CN 220516617 U CN220516617 U CN 220516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workpiece
face
clamping device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23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田
邹功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test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otest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test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Chotest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3221823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6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6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6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描述一种夹持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紧固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夹持构件和调节构件,夹持构件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调节构件具有导引部、以及沿着导引部滑动的调节部,第一夹持部与调节部联动并随着调节部的移动而相对于第二夹持部移动,紧固机构作用于第一夹持部或第二夹持部以使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向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便于调节工件的夹持位置的夹持装置。

Description

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测量仪器可以用于测量工件以获得工件各方面的参数,轮廓仪是其中的一种测量仪器,其可以用于测量各种机械工件的素线形状(例如,机械工件的直线度、线轮廓度、平行度、倾斜度、角度、凸度、对数曲线、槽深以及槽宽等参数)和截面轮廓形状等。一般来说,在轮廓仪开始测量工件之前,需要通过夹持装置夹持工件以使工件相对固定于轮廓仪的工作台上,由此在轮廓仪的测针对工件进行测量时,能够使工件不轻易移动,从而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对工件的夹持可以分为定位和夹紧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都会对工件后续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现有技术中,夹持装置上与工件接触的位置可以进行特殊的设计,以使得工件放置于夹持装置后可以平衡地处于期望位置,然后可以使夹持装置的夹紧部件向工件施加作用力以实现夹紧工件。
然而,工件的各个位置的横截面大小可能并不一致,现有技术往往只能固定地夹持工件的某个位置或者通过手动调节工件位置的方式而对工件的夹持位置进行调节,对于测量仪器的操作者来说,为了使测量更加方便以及测量结果更为精确,往往期望能够通过方便地调节夹持装置而对工件的夹持位置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调节工件的夹持位置的夹持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紧固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夹持构件和调节构件,所述夹持构件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调节构件具有导引部、以及沿着所述导引部滑动的调节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调节部联动并随着所述调节部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所述紧固机构作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或所述第二夹持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调节部沿着导引部滑动并使第一夹持部与调节部联动能够调节第一夹持部与工件的接触位置,并通过紧固机构作用于第一夹持部或第二夹持部能够使夹持装置(或夹持构件)夹紧工件。由此,夹持装置能够便于调节对工件的夹持位置并对工件进行夹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且沿着预定方向延伸的接触面,并且所述导引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预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当工件位于夹持构件且第一夹持部与工件的接触位置需要调节时,通过使调节部沿着导引部进行滑动以使第一夹持部沿着接触面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能够便于将第一夹持部调节至接触工件的最佳位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导引部布置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导引部布置于第二夹持部能够提高夹持装置的一体化程度,从而能够降低因组装偏差而对测量精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并且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沿着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而逐渐远离所述预定平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面和第二面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当第一夹持部向工件施加作用力时,在水平方向上第一面和第二面对工件施加的作用力能够形成平衡作用,由此能够减少工件发生水平偏移的情况。另外,第一面和第二面沿着靠近第二夹持部的方向而逐渐远离预定平面,能够使第一夹持部更好地适配工件的轮廓。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第一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缺口连通的第一通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当夹持构件夹持工件时,用于接触工件表面的测针能够经由第一通过空间从工件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且测针的针头能够经由第一缺口接触工件的表面,由此能够便于轮廓仪对工件进行完整地测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关于所述预定平面对称布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并且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沿着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而逐渐远离所述预定平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三面和第四面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支承于第二夹持部的工件的中心轴线能够位于预定平面,由此能够便于对工件进行定位。当第二夹持部向工件施加作用力时,在水平方向上第三面和第四面对工件施加的作用力能够形成平衡作用。另外,第三面和第四面沿着靠近第一夹持部的方向而逐渐远离预定平面,能够使第二夹持部更好地适配工件的轮廓。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的第二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缺口连通的第二通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接触工件表面的测针能够经由第二通过空间从工件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且测针的针头能够经由第二缺口接触工件的表面,由此能够便于轮廓仪对工件进行完整地测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导引部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导轨以及第二侧导轨,所述第一侧导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侧导轨并排铺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导轨与第二侧导轨,能够使调节部沿着导引部的滑动过程更加平稳。另外,当调节部沿着导引部滑动时,调节部与并排铺设的多个第一侧导轨(或多个第二侧导轨)之间能够形成多区域接触,多区域接触大体上能够确定一个平面,从而能够限制调节部在滑动过程中发生不期望的偏移。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调节部相互契合并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可相对于所述调节部进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夹持部相对于调节部移动时,第一夹持部能够逐渐远离第二夹持部或逐渐靠近第二夹持部,由此能够使夹持构件适用于夹持不同大小尺寸的工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紧固机构包括丝杆以及旋拧于所述丝杆的丝杆螺母,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调节部和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旋拧所述丝杆螺母而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于所述调节部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旋拧丝杆螺母即能够使夹持构件夹紧或松开工件,由此能够提高夹持装置的操作简便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便于调节工件的夹持位置的夹持装置。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图2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测针测量工件前的状态示意图;图2B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测针测量工件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夹持构件夹持工件的正视图;图3B是示出了夹持构件沿着图3A中的A-A’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调节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紧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带有弹性件的紧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例如所包括或所具有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或具有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上方”、“朝向上方”、“下方”、“朝向下方”、“上下方向”、“左侧”、“朝向左侧”、“左方”、“朝向左方”、“右侧”、“朝向右侧”、“右方”、“朝向右方”、“左右方向”、“前方”、“朝向前方”、“后方”、“朝向后方”、“前后方向”等相对位置和相对方向术语,是参照通常操作姿态,并且不应当认为是限制性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持装置,是用于对工件(或称待测工件,也即将要进行测量的工件)进行夹持的夹持装置。在一些示例中,该夹持装置可以应用于夹持轮廓仪的待测工件。在一些示例中,工件可以是指丝杠工件。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夹持装置有时也可以称为夹持设备,或简称为夹具。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能够便于调节工件的夹持位置。
以下,以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应用于轮廓仪为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10的应用场景图。
其中,为了更好地示意出夹持装置10的应用场景,在图1中对主要部件都进行了简化处理。
参见图1,在一些示例中,夹持装置10可以夹持工件20。
在一些示例中,夹持装置10可以应用于轮廓仪30。
在一些示例中,轮廓仪30可以包括测针310。测针310可以对夹持装置10所夹持的工件20进行测量(或称扫描)。
在一些示例中,轮廓仪30可以包括测杆320(参见图1)。测杆320的一端可以用于连接测针310,另一端可以用于连接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当测针310响应于工件20表面的凹凸程度(或称粗糙度和起伏变化)而摆动时,传感器能够产生与摆动对应的电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测针31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测针310可以相背设置,也即两个测针310的针头可以分别指向测杆320的上方和下方(为了方便描述,将两个测针310分别描述为上测针310和下测针320)。在这种情况下,上测针310能够便于对工件20的下表面进行测量,下测针310能够便于对工件20的上表面进行测量,由此,能够测量得到工件20的更多参数(如工件20为丝杠工件时,丝杠工件的大径、中径和小径等)。
在一些示例中,轮廓仪30可以包括工作台330(参见图1)。工作台330可以用于承载夹持装置10,具体而言,夹持装置10可以固定于工作台330。在这种情况下,当测针310对工件20进行测量时,能够使工件20不轻易移动,从而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图2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测针310测量工件20前的状态示意图。图2B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测针310测量工件20时的状态示意图。其中,图2A和图2B示出了夹持装置10的主要结构,且对轮廓仪30的主体结构进行了省略。
在一些示例中,夹持装置10可以包括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可以配置为使工件20与夹持装置10的相对位置确定。
在一些示例中,定位机构可以包括夹持构件。夹持构件可以与工件20接触并使工件20处于期望的位置,换言之,夹持构件可以夹持工件20。期望的位置可以是指工件20的中心轴线与测针310的扫描方向处于同一平面。
参见图2A或图2B,在一些示例中,夹持构件可以具有第一夹持部110和第二夹持部120。第一夹持部110和第二夹持部120可以相对布置。第一夹持部110和第二夹持部120可以分别与工件20接触。由此,通过移动第一夹持部110或第二夹持部120,能够便于调节夹持构件对工件20的夹持位置。
参见图2A或图2B,在一些示例中,夹持构件可以包括基座130。基座130可以用于承载第一夹持部110和第二夹持部120。
在一些示例中,基座130可以安装于工作台330。
在一些示例中,基座130在工作台330的位置可以改变。换言之,基座130在工作台330的位置可以不是固定的。在一些示例中,基座130的位置可以通过操纵台控制而进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节基座130的位置,能够便于调节夹持构件的位置,从而能够便于调整工件20至期望的位置。
图3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夹持构件夹持工件20的正视图。图3B是示出了夹持构件沿着图3A中的A-A’的剖视图。其中,图3A和图3B还示出了第一夹持部110和第二夹持部120的主要结构。
参见图3A,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可以具有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可以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可以沿着靠近第二夹持部120的方向而逐渐远离预定平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当第一夹持部110向工件20施加作用力时,在水平方向上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对工件20施加的作用力能够形成平衡作用,由此能够减少工件20发生水平偏移的情况。另外,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沿着靠近第二夹持部120的方向而逐渐远离预定平面,能够使第一夹持部110更好地适配工件20的轮廓。
在一些示例中,预定平面可以是指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的对称面,更具体地,预定平面可以处于图3A中剖面线A-A所示意的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20可以为平面或曲面。由此,能够进一步地适配工件20的轮廓。
参见图3A,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可以具有第一缺口1130。第一缺口1130可以形成在第一面1110与第二面1120之间。
参见图3A和图3B,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可以具有第一通过空间1140。第一通过空间1140可以与第一缺口1130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当夹持构件夹持工件20时,用于接触工件20表面的测针310能够经由第一通过空间1140从工件20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且测针310的针头能够经由第一缺口1130接触工件20的表面,由此能够便于轮廓仪30对工件20进行完整地测量。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通过空间1140在远离第二夹持部120的方向上可以逐渐靠近预定平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一夹持部110的抗形变能力。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通过空间1140在远离第二夹持部120的方向上也可以逐渐远离预定平面。
参见图3B,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通过空间1140可以在测针310的扫描方向上贯通第一夹持部110。
结合图3A和图3B,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的大体轮廓可以呈扁平的四棱柱状。
参见图3A,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夹持部120可以具有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可以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可以沿着靠近第一夹持部110的方向而逐渐远离预定平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支承于第二夹持部120的工件20的中心轴线能够位于预定平面,由此能够便于对工件20进行定位。当第二夹持部120向工件20施加作用力时,在水平方向上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对工件20施加的作用力能够形成平衡作用。另外,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沿着靠近第一夹持部110的方向而逐渐远离预定平面,能够使第二夹持部120更好地适配工件20的轮廓。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可以为平面或曲面。由此,能够进一步地适配工件20的轮廓。
参见图3A,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夹持部120可以具有第二缺口1230。第二缺口1230可以形成在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之间。
参见图3A和图3B,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夹持部120可以具有第二通过空间1240。第二通过空间1240可以与第二缺口1230连通。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接触工件20表面的测针310能够经由第二通过空间1240从工件20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且测针310的针头能够经由第二缺口1230接触工件20的表面,由此能够便于轮廓仪30对工件20进行完整地测量。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通过空间1240在远离第一夹持部110的方向上可以逐渐靠近预定平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二夹持部120的抗形变能力。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通过空间1240在远离第一夹持部110的方向上也可以逐渐远离预定平面。
参见图3B,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通过空间1240可以在测针310的扫描方向上贯通第二夹持部120。
结合图3A和图3B,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夹持部120的大体轮廓可以呈四棱柱状。在一些示例中,在测针310的扫描方向上,第二夹持部120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夹持部110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当夹持构件夹持工件20时,第二夹持部120的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能够以较大的区域承载工件20,由此能够使工件20的受力较为均匀,从而能够减少工件20表面的损伤。
结合上述,定位机构使工件20与夹持装置10的相对位置确定可以是指当工件20承载于第三面1210和第四面1220上时,工件20的中心轴线可以处于预定平面。
综上所述,通过夹持构件能够使夹持装置10实现对工件20进行夹持。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调节构件。
在一些示例中,定位机构可以包括调节构件。调节构件可以用于调节夹持构件与工件20的接触位置,换言之,调节构件可以用于调节夹持构件对工件20的夹持位置。具体而言,调节构件可以与第一夹持部110进行联动以调节第一夹持部110与工件20的接触位置。由此,能够对夹持装置10夹持工件20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能够使测量更加方便且测量结果更为精确。
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调节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调节构件可以具有导引部140。导引部140可以用于引导调节第一夹持部110与工件20的接触位置。
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调节构件可以具有调节部150。调节部150可以用于调节第一夹持部110与工件20的接触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调节部150可以沿着导引部140滑动。由此,通过导引部140与调节部150的配合,能够提高对第一夹持部110与工件20的接触位置进行调节时的效率。
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调节部150可以为呈“U”型的部件。调节部150可以包括与导引部140活动连接的连接臂151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连接臂1510活动于导引部140,能够使调节部150沿着导引部140滑动。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可以与调节部150联动并随着调节部150的移动而相对于第二夹持部120移动。具体而言,第一夹持部110可以随着调节部150沿着导引部140滑动而相对于第二夹持部120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可以与调节部150相互契合。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可相对于调节部150进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夹持部110相对于调节部150移动时,第一夹持部110能够逐渐远离第二夹持部120或逐渐靠近第二夹持部120,由此能够使夹持构件适用于夹持不同大小尺寸的工件20。
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与调节部150以相互契合的方式相对移动可以是指第一夹持部110可以具有朝向预定平面凹陷的容纳槽1150,当第一夹持部110相对于调节部150移动时,第一夹持部110的容纳槽1150可以保持与调节部150的连接臂1510相互契合。在这种情况下,使调节部150的连接臂1510直接与第一夹持部110的容纳槽1150相互契合,而不需要在连接臂1510上进行额外的结构设计,由此能够使第一夹持部110与调节部150契合的方式较为简单。另外,容纳槽1150朝向预定平面凹陷,能够减小第一夹持部110与调节部150契合时调节部150所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与调节部150以相互契合的方式相对移动还可以是指第一夹持部110可以具有朝向预定平面凹陷的容纳槽1150,调节部150的连接臂1510可以具有朝向预定平面突出的凸起,当第一夹持部110相对于调节部150移动时,第一夹持部110的容纳槽1150可以保持与连接臂1510的凸起相互契合。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持部110与调节部150以相互契合的方式相对移动还可以是指第一夹持部110可以具有背向预定平面突出的凸起,调节部150的连接臂1510可以具有背向预定平面凹陷的凹槽,当第一夹持部110相对于调节部150移动时,第一夹持部110的凸起可以保持与连接臂1510的凹槽相互契合。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夹持部120可以具有接触面。接触面可以面向第一夹持部110且可以沿着预定方向D延伸(参见图4)。
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面可以是指与工件20接触的面。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面可以是第三面1210或第四面1220。
在一些示例中,预定方向D可以是指测针310的扫描方向。在一些示例中,预定方向D可以是指平行于工作台330的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导引部140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预定方向D。在这种情况下,当工件20位于夹持构件且第一夹持部110与工件20的接触位置需要调节时,通过使调节部150沿着导引部140进行滑动以使第一夹持部110沿着接触面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能够便于将第一夹持部110调节至接触工件20的最佳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接触工件20的最佳位置可以是指工件20的最大横截面处。
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导引部140可以布置于第二夹持部120。换言之,导引部140可以和第二夹持部120一体成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导引部140布置于第二夹持部120能够提高夹持装置10的一体化程度,从而能够降低因组装偏差而对测量精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导引部140可以包括第一侧导轨1410以及第二侧导轨1420。第一侧导轨1410与第二侧导轨1420可以相对布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导轨1410与第二侧导轨1420,能够使调节部150沿着导引部140的滑动过程更加平稳。
参见图4,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侧导轨14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一侧导轨1410可以并排铺设。不难理解的是,由于第一侧导轨1410与第二侧导轨1420可以相对布置,因此第二侧导轨1420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侧导轨1420也可以并排铺设。在这种情况下,当调节部150沿着导引部140滑动时,调节部150与并排铺设的多个第一侧导轨1410(或多个第二侧导轨1420)之间能够形成多区域接触,多区域接触大体上能够确定一个平面,从而能够限制调节部150在滑动过程中发生不期望的偏移。
在一些示例中,调节部150在滑动过程中发生不期望的偏移可以是指调节部150的连接臂1510与第一侧导轨1410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调节部150的滑动过程中,连接臂1510与第一侧导轨1410之间的夹角由直角变为锐角。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侧导轨1410(或第二侧导轨14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一些示例中,调节部150可以具有与第一侧导轨1410(或第二侧导轨1420)相契合并沿导轨的方向延伸的长形凸起。在这种情况下,调节部150的长形凸起与导轨之间能够具有较大的接触区域,从而能够限制调节部150在滑动过程中发生不期望的偏移,同时还能够减少导轨的加工数量,提高加工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夹持构件能够使夹持装置10实现对工件20进行夹持,且通过调节构件能够实现调节夹持构件对工件20的夹持位置。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紧固机构。
在一些示例中,夹持装置10可以包括紧固机构。紧固机构可以用于使夹持构件向工件20施加作用力,换言之,紧固机构可以用于使夹持装置10(或夹持构件)夹紧工件20。具体而言,紧固机构可以作用于第一夹持部110或第二夹持部120以使第一夹持部110与第二夹持部120相向移动(也即,使第一夹持部110与第二夹持部120相互靠近)。
具体而言,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夹持装置10夹持工件20时,可以先使调节部150沿着导引部140进行滑动以使第一夹持部110调节至接触工件20的最佳位置,再通过紧固机构使夹持构件向工件20施加作用力以使夹持装置10(或夹持构件)夹紧工件20。
在一些示例中,紧固机构也可以作用于第一夹持部110或第二夹持部120以使第一夹持部110与第二夹持部120相背移动(也即,使第一夹持部110与第二夹持部120相互远离)。不难理解的是,此时紧固机构可以使夹持装置10(或夹持构件)松开工件20。
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紧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了更好地示意出紧固机构的具体结构,在图5中对第一夹持部110、第二夹持部120和调节部150进行了简化处理。
参见图5,在一些示例中,紧固机构可以包括丝杆160。丝杆160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于调节部150和第一夹持部11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丝杆160能够使第一夹持部110与调节部150进行联动。
参见图5,在一些示例中,调节部150可以具有通孔1520,丝杆160可以穿过通孔1520分别连接于调节部150和第一夹持部110。在这种情况下,丝杆160能够穿过通孔1520而相对于调节部150移动,从而与丝杆160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夹持部110能够相对于调节部150移动。
参见图5,在一些示例中,紧固机构可以包括丝杆螺母170,丝杆螺母170可以旋拧于丝杆160。换言之,丝杆160与丝杆螺母170可以以螺纹的方式配合。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旋拧丝杆螺母170而使第一夹持部110相对于调节部150移动。具体而言,通过旋拧丝杆螺母170可以使调节部150与第一夹持部110相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旋拧丝杆螺母170即能够使夹持构件夹紧或松开工件20,由此能够提高夹持装置10的操作简便性。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旋拧丝杆螺母170而使调节部150与第一夹持部110相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较为轻便地使第一夹持部110与第二夹持部120相互远离,从而能够提高对第一夹持部110与第二夹持部12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以适配不同大小尺寸的工件20的便捷性。
在一些示例中,通孔1520可以具有内螺纹。在一些示例中,丝杆螺母170的一部分可以具有与通孔1520的内螺纹进行配合的外螺纹。在这种情况下,丝杆螺母170的一部分能够旋拧入通孔1520,由此能够提高对工件20进行紧固的牢靠性。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带有弹性件180的紧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更好地示意出弹性件180,在图6中省略了一些可能会影响说明和理解的部件和结构。
参见图6,在一些示例中,紧固机构可以包括弹性件180。在一些示例中,弹性件180可以套设于丝杆160。在一些示例中,弹性件180可以设置于调节部150与丝杆螺母17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当丝杆螺母170旋拧至与弹性件180接触时,继续旋拧丝杆螺母170能够获得拧紧的手感反馈。另外,由于弹性件180的弹性作用,弹性件180受压后能够具有回复的趋势,从而能够顶压调节部150和丝杆螺母170,由此能够提高对工件20进行夹紧的稳定性,同时弹性件180能够缓冲一部分的夹紧力度以减小夹持构件对工件20的损伤。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件180可以为胶圈或弹性垫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调节部150沿着导引部140滑动并使第一夹持部110与调节部150联动能够调节第一夹持部110与工件20的接触位置,并通过紧固机构作用于第一夹持部110或第二夹持部120能够使夹持装置10(或夹持构件)夹紧工件20。由此,夹持装置10能够便于调节对工件20的夹持位置并对工件20进行夹紧。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机构和紧固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夹持构件和调节构件,所述夹持构件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调节构件具有导引部、以及沿着所述导引部滑动的调节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调节部联动并随着所述调节部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所述紧固机构作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或所述第二夹持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且沿着预定方向延伸的接触面,并且所述导引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预定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布置于所述第二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关于预定平面对称布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并且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沿着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而逐渐远离所述预定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第一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缺口连通的第一通过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关于所述预定平面对称布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并且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沿着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而逐渐远离所述预定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的第二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缺口连通的第二通过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导轨以及第二侧导轨,所述第一侧导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侧导轨并排铺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调节部相互契合并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可相对于所述调节部进行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机构包括丝杆以及旋拧于所述丝杆的丝杆螺母,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调节部和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旋拧所述丝杆螺母而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于所述调节部移动。
CN202322182367.7U 2023-08-14 2023-08-14 夹持装置 Active CN220516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2367.7U CN220516617U (zh) 2023-08-14 2023-08-14 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2367.7U CN220516617U (zh) 2023-08-14 2023-08-14 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6617U true CN220516617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7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2367.7U Active CN220516617U (zh) 2023-08-14 2023-08-14 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6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53588B2 (ja) ワークバイスの丸棒用ワーク受台
US6930272B1 (en) Vise for holding a workpiece on an EDM machine
CN220516617U (zh) 夹持装置
JPH0825162A (ja) リニアガイドレールの高精度取付け方法
CN211147554U (zh) 一种测量结合齿对称度和高度的检具
CN211477017U (zh) 一种用于直线位移传感器的检测装置
JPH0316008Y2 (zh)
KR101271136B1 (ko) 계측용 타겟 지그장치
CN209279937U (zh) 一种用于管类零件内孔检测的装置
US5358228A (en) Vise having an invertible V-block
KR101525789B1 (ko) 부재정렬장치
CN216694842U (zh) 治具以及厚度检测设备
KR102662939B1 (ko) 센터링 바이스
CN112108899B (zh) 一种适用于l型阀体加工的专用夹具及加工方法
CN110605523A (zh) 一种热电偶丝焊接夹具台
CN220699296U (zh) 装夹治具
CN113091579A (zh) 一种测量结合齿对称度和高度的检具
CN219694036U (zh) 一种测量装置
CN110286157B (zh) 一种用于超声检测的探头夹持装置
CN213258205U (zh) 精加工小压板零件专用夹具
CN210802436U (zh) 异形滚子粗糙度测量用夹具
CN221583329U (zh) 滑块加工用夹具
CN218211075U (zh) 一种精密机床用线轨滑块位置度检测机构
CN215810543U (zh) 一种车门内饰板空间尺寸检测装置
CN211915752U (zh) 圆pin针的快速装夹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