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2793U -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2793U
CN220512793U CN202321686448.4U CN202321686448U CN220512793U CN 220512793 U CN220512793 U CN 220512793U CN 202321686448 U CN202321686448 U CN 202321686448U CN 220512793 U CN220512793 U CN 220512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nt
communicated
accommodating cavity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64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康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64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2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2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2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清洁设备包括:设备主体;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连接于设备主体,用于驱动设备主体在待清洁表面行进;第一水箱,第一水箱安装于设备主体,第一水箱具有容纳腔和与容纳腔连通的通气口、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气泵,所述第一气泵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使所述通气口在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和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之间切换。根据本申请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通过清洁设备自身就可以实现水箱的进水和出水,无需在与清洁设备配合的基站上设置电动器件来对清洁设备的第一水箱进行补水或抽水。

Description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诸如拖地机器人、扫拖地机器人之类的清洁设备中设置的诸如水泵、气泵之类的电动器件通常只能使水箱实现排水和抽水中的一种功能,例如使清水箱排水以湿润诸如滚筒、拖布之类的清洁组件,或使污水箱抽取清洁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当需要为清水箱补充清水,或需要抽出污水箱中的污水时,往往需要通过基站上设置的诸如水泵、气泵之类的电动器件来实现,这样显然会带来成本的增加。
因此需要进行改进,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设备,能够通过正负压组件在第一水箱的容纳腔内产生正负压,以实现第一水箱的进水和排水,无需在与清洁设备配合的基站上设置电动器件来对第一水箱进行补水或抽水。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其包括:
设备主体;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用于驱动所述设备主体在待清洁表面行进;
第一水箱,所述第一水箱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所述第一水箱具有第一容纳腔和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通气口、进水口和出水口;
第一气泵,所述第一气泵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
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使所述通气口在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和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之间切换;
当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离开所述第一容纳腔;
当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外部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示例性地,所述换向机构包括致动组件和连接管,所述致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管运动,以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或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
示例性地,所述通气口包括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
所述致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连接管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向所述第一容纳腔输气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抽取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一止漏阀,所述第一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导通,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封闭;
所述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二止漏阀,所述第二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封闭,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导通。
示例性地,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
示例性地,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第二水箱和第二气泵,所述第二水箱具有第二容纳腔和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透气口、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二气泵具有第二出气口和第二进气口;
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使所述透气口在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和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之间切换;
当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二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液口离开所述第二容纳腔;
当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所述第二容纳腔外部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
所述换向机构还用于使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的同时,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以及,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使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的同时,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
示例性地,所述换向机构包括致动组件和连接管,所述致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管运动,以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以及连通所述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或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
示例性地,所述通气口包括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
所述透气口包括第一透气口和第二透气口;
所述致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连接管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向所述第一容纳腔输气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所述连接管还连通所述第一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气泵能够抽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负压;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抽取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所述连接管还连通所述第二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气泵能够向所述第二容纳腔输气以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正压。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一止漏阀,所述第一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导通,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封闭;
所述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二止漏阀,所述第二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封闭,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导通;
所述第一透气口处设置有第三止漏阀,所述第三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透气口导通,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透气口封闭;
所述第二透气口处设置有第四止漏阀,所述第四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透气口封闭,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透气口导通。
示例性地,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对接管、第二对接管、第三对接管和第四对接管;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三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四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二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三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一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四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系统,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站主体和第三水箱,所述第三水箱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基站主体;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第三水箱用于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进入所述第三水箱;或,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第三水箱用于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所述第三水箱中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系统,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站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基站主体上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用于连通外部排水单元;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排污管用于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排污管进入所述外部排水单元。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系统,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站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基站主体上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用于与外部供水单元连接;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外部供水单元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来自所述外部供水单元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水管和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根据本申请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能够通过换向机构改变第一气泵的进出气口与第一水箱的通气口的连通关系,从而在第一水箱的容纳腔内产生正负压,以实现第一水箱的进水和排水,无需在与清洁设备配合的基站上设置电动器件来对第一水箱进行补水或抽水,从而可以有效降低与清水设备配合的基站的成本。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清洁设备中的正负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连接件及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正负压组中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清洁设备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流体流向;
图8为图7中的清洁设备的第一清水箱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流向;
图9为图7中的清洁设备的第一污水箱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流向;
图10为图1中的清洁设备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及流体流向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流体流向;
图11为图10中的清洁设备的第一清水箱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流向;
图12为图10中的清洁设备的第一污水箱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流向;
图13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清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的清洁系统中的第二清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的清洁系统在为清洁设备补充清水时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向;
图16为图12中的清洁系统在排出清洁设备中污水时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向;
图17为图12中的清洁系统在自动上水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2中的清洁系统在自动下水时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清洁设备,110-设备主体,120-第一清水箱,121-第一容纳腔,122-第一通气口,123-第二通气口,124-进水口,125-出水口,126-第一止漏阀,127-第二止漏阀,128-第一单向阀,129-第二单向阀,130-第一污水箱,131-第二容纳腔,132-第一透气口,133-第二透气口,134-进液口,135-出液口,136-第三止漏阀,137-第四止漏阀,138-第三单向阀,139-第四单向阀,140-正负压组件,141-底座,1411-第一安装座,1412-第二安装座,1413-第五对接管,1414-第六对接管,1415-第七对接管,1416-第八对接管,1417-导向孔,1418-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2-电机,143-连接件,1431-导向凸起,1432-到位挡板,144-第一气泵,1441-第一进气口,1442-第一出气口,145-第二气泵,1451-第二进气口,1452-第二出气口,146-第一对接管,147-第二对接管,148-第三对接管,149-第四对接管;
200-基站,210-基站主体,211-壳体,2111-第一进水口,2112-第一转接口,2113-第二转接口,2114-第一出水口,2115-第二进水口,2116-第三转接口,2117-第四转接口,2118-第二出水口,212-第六连接管,213-第一转接管,214-第七连接管,215-第八连接管,216-第二转接管,217-第九连接管,220-第二清水箱,221-第三容纳腔,222-第三进水口,223-第三出水口,224-第三进水管,225-第三出水管,226-止水件,230-第二污水箱,231-第四进水口;
300-第一水管;
400-第二水管;
500-第三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申请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申请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
这里参考作为本申请的理想实施例(和中间结构)的示意图的横截面图来描述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这样,可以预期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容差导致的所示形状的变化。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应当局限于在此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由于例如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因此,图中显示的实质上是示意性的,它们的形状并不意图显示器件的实际形状且并不意图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参照附图1-12对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00进行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设备100可以为拖地机器人、扫拖地机器人等,其包括设备主体110、驱动组件、第一清水箱120、第一污水箱130和正负压组件140。
设备主体110为壳体211结构,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清洁设备100中的其它组件或结构均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设备主体110。设备主体11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组件,该清洁组件可以包括滚筒或拖布,清洁组件可以在与待清洁表面接触时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设备主体110上还可以设置有污水收集组件,该污水收集组件用于收集清洁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污水收集组件可以与清洁组件抵接以刮除并收集清洁组件中的污水。
驱动组件连接于设备主体110,用于驱动设备主体110在待清洁表面行进。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可以包括驱动电机142、行进轮和万向轮。万向轮可转动地连接于设备主体110,位于设备主体110朝向待清洁表面一侧的前部(朝向清洁设备100前进方向的部分)。行进轮可以有两个,可转动地连接于设备主体110,位于设备主体110朝向待清洁表面一侧的中部或后部。行进轮和万向轮在设备主体110朝向待清洁表面一侧可以呈等腰三角形布置。驱动电机142设置于设备主体110内部,与行进轮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行进轮转动,进而带动设备主体110在待清洁表面行进。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可以包括驱动电机142和履带轮,履带轮可转动地连接于设备主体110,位于设备主体110朝向待清洁表面的一侧,驱动电机142与履带轮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履带轮转动,进而带动设备主体110在待清洁表面行进。
第一清水箱120和第一污水箱130固定或可拆卸地安装于设备主体110。第一清水箱120具有第一容纳腔121和与第一容纳腔121连通的进水口124和出水口125。第一容纳腔121用于容纳清水,第一清水箱120可以通过出水口125将清水输送至清洁组件(例如滚筒、拖布等)以湿润清洁组件,提升清洁效果。第一容纳腔121通过进水口124与外部连通,诸如基站之类的外部设备可以通过进水口124向第一容纳腔121内供应清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水口124和出水口125均包括连接管,该连接管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121底部,另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121内部,第一容纳腔121通过该连接管与外部连通。第一污水箱130具有第二容纳腔131和与第二容纳腔131连通的进液口134和出液口135。第二容纳腔131用于容纳污水,第二容纳腔131通过进液口134与污水收集组件连接,来自污水收集组件中的污水可以通过进液口134进入第二容纳腔131并存储在第二容纳腔131中。第二容纳腔131通过出液口135与外部连通,第二容纳腔131内的污水可以通过出液口135排出第二容纳腔13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液口134和出液口135均包括连接管,该连接管一端位于第二容纳腔131内部,另一端位于第二容纳腔131外部,第二容纳腔131通过该连接管与外部连通。
第一清水箱120还具有与第一容纳腔121连通的通气口,正负压组件140可以通过通气口与第一容纳腔121连通,以对第一容纳腔121进行供气或抽气,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正压状态或负压状态。当第一容纳腔121处于正压状态时,第一容纳腔121中的清水能够通过出水口125离开第一容纳腔121并供应至清洁组件(例如滚筒或拖布);当第一容纳腔121处于负压状态时,只要进水口124与第一清水箱120外部供应清水的器件(例如基站的清水箱或装有清水的容器)连通,第一容纳腔121外部的清水就能够通过进水口124进入第一容纳腔121,实现第一清水箱120的补水。第一污水箱130还具有与第二容纳腔131连通的透气口,正负压组件140可以通过透气口与第二容纳腔131连通,以对第二容纳腔131进行供气或抽气,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或负压状态。当第二容纳腔131处于负压状态时,来自污水收集组件中的污水可以通过进液口134进入第二容纳腔131;当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时,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污水可以通过出液口135排出第二容纳腔131,如果此时出液口135连接外部容纳污水的器件(例如基站上的污水箱或其它用于容纳污水的容器)或地漏,则可以将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污水排出到外部容纳污水的器件或地漏中,实现第一污水箱130的排水。从而,当清洁设备100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时,可以通过正负压组件140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正压状态,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负压状态,以将第一容纳腔121中的清水供应至清洁组件并将清洁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吸纳至第二容纳腔131;当清洁设备100回到基站时,可以通过正负压组件140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负压状态,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以将基站的清水箱中的清水吸纳至第一容纳腔121,实现第一清水箱120的补水,并将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污水排出到基站的污水箱中,实现第一污水箱130的排水。进而,本申请的清洁设备100通过自身设置的正负压组件140就可以实现清水箱的出水和补水,以及污水箱的进水及排水,无需在与清洁设备100配合的基站上设置电动器件来对清水箱进行补水或抽出污水箱中的污水,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气口包括第一通气口122和第二通气口123,正负压组件140能够可选择地与第一通气口122或第二通气口123连接,当正负压组件140与第一通气口122连接时可以对第一容纳腔121进行供气,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正压状态;当正负压组件140与第二通气口123连接时可以对第一容纳腔121进行抽气,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负压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口122和第二通气口123均包括连接管,该连接管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121内部,第二端位于第一容纳腔121外部,第一容纳腔121通过该连接管与外部连通,正负压组件140与该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透气口包括第一透气口132和第二透气口133,正负压组件140能够可选择地与第一透气口132或第二透气口133连接,当正负压组件140与第一透气口132连接时可以对第二容纳腔131进行供气,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当正负压组件140与第二透气口133连接时可以对第二容纳腔131进行抽气,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负压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口132和第二透气口133均包括连接管,该连接管的第一端位于第二容纳腔131内部,第二端位于第二容纳腔131外部,第二容纳腔131通过该连接管与外部连通,正负压组件140与该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
参见附图2-6,正负压组件140包括第一气泵144、第二气泵145和换向机构。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均为单向气泵,第一气泵144具有第一进气口1441和第一出气口1442,第二气泵145具有第二进气口1451和第二出气口145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说的单向气泵是指气泵的进出气口固定的泵(也即气泵内部的气流流向是固定的),其进气口只能用于进气,出气口只能用于出气;本申请中所说的双向气泵是指气泵的进出气口可以转换的泵(也即气泵内部的气流流向可以转换的泵),其可以通过进气口进气,出气口出气,也可以通过出气口进气,进气口出气,其进出气口可以相互转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可以为隔膜泵或其它合适的单向气泵,隔膜泵具有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等优点。换向机构换向用于使通气口在与第一出气口1442连通和与第一进气口1441连通之间切换,通气口与第一出气口1442连通时,第一气泵144能够在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正压以使第一容纳腔121内部的液体通过出水口125离开第一容纳腔121;当通气口与第一进气口1441连通时,第一气泵144能够在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负压以使第一容纳腔121外部的液体通过进水口124进入第一容纳腔121。换向机构还用于使透气口在与第二出气口1452连通和与第二进气口1451连通之间切换,当透气口与第二出气口1452连通时,第二气泵145能够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正压以使第二容纳腔131内部的液体通过出液口135离开第二容纳腔131;当透气口与第二进气口1451连通时,第二气泵145能够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负压以使第二容纳腔131外部的液体通过进液口134进入第二容纳腔13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换向机构在使透气口与第二出气口1452连通的同时,使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1441连通,以同时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正压和在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负压;且换向机构在使透气口与第二进气口1451连通的同时,使通气口与第一出气口1442连通,以同时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负压和在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正压。
换向机构包括底座141、致动组件和连接管,致动组件用于驱动连接管运动,以使连接管连通通气口和第一进气口1441且连通透气口与第二出气口1452,或,使连接管连通通气口和第一出气口1442且连通透气口与第二进气口1451。致动组件包括电机142和连接件143,底座141上具有第一安装座1411,第一安装座1411用于安装固定电机142,电机142可以通过焊接或其它合适的固定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座1411上。电机142与连接件143通过齿轮齿条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以带动连接件143沿直线方向移动。连接管包括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与连接件143连接,随连接件143的移动而同步移动。
底座141上还具有第二安装座1412,第二安装座1412用于安装固定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可以通过焊接或其它合适的固定方式固定在第二安装座1412上。底座141上还具有第五对接管1413、第六对接管1414、第七对接管1415和第八对接管1416。第五对接管1413的第一端与第一气泵144的第一进气口1441连接,第六对接管1414的第一端与第一气泵144的第一出气口1442连接,第五对接管1413的第二端和第六对接管1414的第二端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七对接管1415的第一端与第二气泵145的第二进气口1451连接,第八对接管1416的第一端与第二气泵145的第二出气口1452连接,第七对接管1415的第二端和第八对接管1416的第二端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均为U形管,第一对接管146的第一端和第二对接管147的第一端均位于第一间隙中,且第一对接管146的第一端朝向第五对接管1413的第二端,第二对接管147的第一端朝向第六对接管1414的第二端,第三对接管148的第一端和第四对接管149的第一端均位于第二间隙中,且第三对接管148的第一端朝向第七对接管1415的第二端,第四对接管149的第一端朝向第八对接管1416的第二端。第一通气口122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和第二通气口123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三间隙,第一透气口132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和第二透气口133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第四间隙。第一对接管146的第二端和第二对接管147的第二端均位于第三间隙中,且第一对接管146的第二端朝向第一通气口122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第二对接管147的第二端朝向第二通气口123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第三对接管148的第二端和第四对接管149的第二端均位于第四间隙中,且第三对接管148的第二端朝向第一透气口132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第四对接管149的第二端朝向第二透气口133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
由于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与连接件143连接且随连接件143的移动而同步移动。因此,电机142和连接件143可以带动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整体移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参见附图7-9,当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对接管146的两端分别与第五对接管1413的第二端和第一通气口122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连接,第一对接管146与第五对接管1413和第一通气口122可以通过插接或直接抵接的方式连接;第二对接管147的两端与第六对接管1414的第二端和第二通气口123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分离。此时,第一气泵144的出气口通过第五对接管1413、第一对接管146和第一通气口122与第一容纳腔121连通,第一气泵144的第一进气口1441与第一容纳腔121不连通,第一容纳腔121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五对接管1413和第一进气口1441进入第一气泵144,并被第一气泵144通过第五对接管1413、第一对接管146和第一通气口122泵送至第一容纳腔121中,以在第一容纳腔121中产生正压。当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三对接管148的两端与第七对接管1415的第二端和第一透气口132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分离;第四对接管149的两端分别与第八对接管1416的第二端和第二透气口133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连接,第四对接管149与第八对接管1416和第二透气口133可以通过插接或直接抵接的方式连接。此时,第二气泵145的第二出气口1452与第二容纳腔131不连通,第二气泵145的第二进气口1451通过第八对接管1416、第四对接管149和第二透气口133与第二容纳腔131连通,第二气泵145可以通过第八对接管1416、第四对接管149和第二透气口133抽取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气体并通过第二出气口1452和第七对接管1415排出至第二容纳腔131外,以在第二容纳腔131中产生负压。
参见附图10-12,当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对接管146的两端分别与第五对接管1413的第二端和第一通气口122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分离;第二对接管147的两端分别与第六对接管1414的第二端和第二通气口123远离第一容纳腔121的一端连接,第二对接管147与第六对接管1414和第二通气口123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此时,第一气泵144的进气口通过第六对接管1414、第二对接管147和第二通气口123与第一容纳腔121连通,第一气泵144的第一出气口1442与第一容纳腔121不连通,第一气泵144可以通过第六对接管1414、第二对接管147和第二通气口123抽取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气体并通过第一出气口1442和第五对接管1413排出至第一容纳腔121外,以在第一容纳腔121中产生负压。当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三对接管148的两端分别与第七对接管1415的第二端和第一透气口132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连接,第三对接管148与第七对接管1415和第一透气口132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第四对接管149的两端分别与第八对接管1416的第二端和第二透气口133远离第二容纳腔131的一端分离。此时,第二气泵145的第二进气口1451与第二容纳腔131不连通,第二气泵145的出气口通过第七对接管1415、第三对接管148和第一透气口132与第二容纳腔131连通,第二容纳腔131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八对接管1416和第二进气口1451进入第二气泵145,并被第二气泵145通过第七对接管1415、第三对接管148和第一透气口132泵送至第二容纳腔131中,以在第二容纳腔131中产生正压。
参见附图7-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口122处设置有第一止漏阀126,第一止漏阀126配置为在第一对接管146处于第一位置时(也即第一对接管146与第一通气口122连接时)使第一通气口122导通,在第一对接管146处于第二位置时(也即第一对接管146与第一通气口122分离时)使第一通气口122封闭。第一止漏阀126可以为弹簧止漏阀,其包括弹簧和挡片,当第一对接管146与第一通气口122连接时,第一对接管146上设置的顶出结构可以推动挡片移动至打开位置,使第一通气口122导通;当第一对接管146与第一通气口122分离,弹簧通过自身弹力推动挡片移动至关闭位置,使第一通气口122封闭。第二通气口123中设置有第二止漏阀127,第二止漏阀127配置为在第二对接管147处于第一位置时使第二通气口123封闭,在第二对接管147处于第二位置时使第二通气口123导通。从而,当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正压时,第一容纳腔121内的气体不会通过第二通气口123泄露;当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负压时,第一容纳腔121外的气体不会通过第一通气口122进入第一容纳腔121。相应地,第一透气口132中设置有第三止漏阀136,第三止漏阀136配置为在第三对接管148处于第一位置时使第一透气口132封闭,在第三对接管148处于第二位置时使第一透气口132导通;第二透气口133中设置有第四止漏阀137,第四止漏阀137配置为在第四对接管149处于第一位置时使第二透气口133导通,在第四对接管149处于第二位置时使第二透气口133封闭。第二止漏阀127、第三止漏阀136和第四止漏阀137均可以为弹簧止漏阀。
参见附图7-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水口124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28,第一单向阀128配置为允许第一容纳腔121外的流体通过进水口124进入第一容纳腔121,限制第一容纳腔121内的流体通过进水管离开第一容纳腔121。第一单向阀128例如可以为鸭嘴阀或止漏阀。当第一单向阀128为止漏阀时,其可以被配置为在进水口124与基站上的清水出口连接时使进水口124导通,在进水口124与基站上的清水出口分离时使进水口124封闭。出水口125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29,第二单向阀129配置为允许第一容纳腔121内的流体通过出水口125离开第一容纳腔121,限制第一容纳腔121外的流体通过出水口125进入第一容纳腔121。第二单向阀129可以鸭嘴阀。通过第一单向阀128和第二单向阀129的设置,可以使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正压时,第一容纳腔121内的清水不会通过进水口124泄露;当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负压时,第一容纳腔121外的气体或清水不会通过出水口125进入第一容纳腔121。相应地,进液口134处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38,第三单向阀138配置为允许第三容纳腔221外的流体通过进液口134进入第二容纳腔131,限制第二容纳腔131内的流体通过进液口134离开第二容纳腔131;出液口135处设置有第四单向阀139,第四单向阀139配置为允许第二容纳腔131内的流体通过出液口135离开第二容纳腔131,限制第二容纳腔131外的流体通过第四出水管进入第二容纳腔131。第三单向阀138可以为鸭嘴阀,第四单向阀139可以为鸭嘴阀或止漏阀。
参见附图2-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底座141上设置有导向孔1417,连接件143上设置有与导向孔1417形状匹配的导向凸起1431,导向凸起1431插设于导向孔1417中,且被配置为仅能沿导向孔1417的延伸方向移动。导向孔141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方向(也即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方向)一致。从而,通过导向孔1417和导向凸起1431的设置,可以使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能够稳定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更准确地与各对接管、各进气管和各出气管连接。
参见附图2-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底座141上具有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之间具有间隙,连接件143上具有到位挡板1432,到位挡板1432可以为连接件143上的凸出部分,其位于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之间的间隙中。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可以为微动开关或其它合适接触传感器。参见附图5、6,当连接件143带动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到位挡板1432与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抵接,触发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当连接件143带动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到位挡板1432与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抵接,触发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正负压单元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和电机142连接,用于在根据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或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触发时,控制电机142停止工作,使连接件143及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停止移动,从而使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能够准确地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止漏阀126、第二止漏阀127、第三止漏阀136和第四止漏阀137可以为电磁阀,与控制器连接,当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触发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止漏阀126、第四止漏阀137打开,第二止漏阀127、第三止漏阀136关闭;当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触发时,控制器控制第二止漏阀127、第三止漏阀136打开,第一止漏阀126、第四止漏阀137关闭。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器对电机142进行控制(例如对电机142的电压、电流、工作时间等进行控制),来使其带动连接件143及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此时,底座141上可以不设置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1418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1419,连接件143上也可以不设置到位挡板143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电机142和连接件143带动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包含诸如滚珠丝杠或气缸等的致动机构来带动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分别通过第五对接管1413、第六对接管1414、第七对接管1415和第八对接管1416与第一气泵144的进出气口、第二气泵145的进出气口连通。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41上可以不设置第五对接管1413、第六对接管1414、第七对接管1415和第八对接管1416,而是第五对接管1413、第六对接管1414、第七对接管1415和第八对接管1416的第一端通过诸如波纹管之类的可伸缩的管件连接至第一气泵144的进出气口和第二气泵145的进出气口,或,将第五对接管1413、第六对接管1414、第七对接管1415和第八对接管1416配置为诸如波纹管之类的可伸缩的管件并使其第一端分别与第一气泵144的进出气口和第二气泵145的进出气口连接。从而,当第一对接管146、第二对接管147、第三对接管148和第四对接管149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其第一端始终与第一气泵144的进出气口和第二气泵145的进出气口连接。其第二端选择性地与第一通气口122、第二透气口133连接或与第二通气口123、第一透气口132连接。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清洁设备100上可以仅设置一个水箱,例如仅设置第一清水箱120或仅设置第一污水箱130,此时,正负压组件140可以包括换向机构和一个气泵,换向机构包括电机、连接件和位于连接件上的两个连接管。换向机构和气泵在该水箱内产生正负压的具体方式与本申请中换向机构和第一气泵144在第一清水箱120内产生正负压的方式相同,或与换向机构和第二气泵145在第一污水箱130内产生正负压的方式相同,这里不再重复说明。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洁设备100上设置有污水箱、换向机构和一个气泵,当清洁设备100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时,换向机构使污水箱的通气口和气泵的进气口连通,在污水箱内产生负压以将清洁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吸纳至污水箱中,当清洁设备100行进至地漏处时,换向机构使污水箱的通气口和气泵的出气口连通,在污水箱内产生正压以将污水箱内的污水通过污水箱上的出液口排出到地漏中。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41、致动组件和连接管可以替换为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第一换向阀与第一气泵144的第一出气口1442、第一气泵144的第一进气口1441和第一清水箱120的通气口连接,第一换向阀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一气泵144的第一出气口1442与第一清水箱120的通气口连通以在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正压,或,使第一气泵144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清水箱120的通气口连通以在第一容纳腔121内产生负压。第二换向阀与第二气泵145的第二出气口1452、第二气泵145的第二进气口1451和第一污水箱130的通气口连接,第二换向阀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二气泵145的第二出气口1452与第一污水箱130的通气口连通以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正压,或,使第二气泵145的第二进气口1451和第一污水箱130的通气口连通以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负压。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清洁设备可以不具有换向机构,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可以为双向气泵,通气口和透气口均仅具有一根管道。第一气泵连接通气口以对第一容纳腔121进行供气或抽气,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正压状态或负压状态;第二双向气泵连接透气口以对第二容纳腔131进行供气或抽气,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或负压状态。双向气泵可以为蠕动泵或其它合适的双向气泵。
参照附图13-18对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清洁系统进行示例性说明,该清洁系统包括如上的清洁设备100和基站200,基站200包括基站主体210、第二清水箱220和第二污水箱230,第二清水箱220和第二污水箱230可拆卸地连接于基站主体210。
基站主体210包括壳体211和位于壳体211上的第一进水口2111、第一出水口2114、第二进水口2115和第二出水口2118,其中,第一进水口2111和第一出水口2114连通,第二进水口2115和第二出水口2118连通。具体地,基站主体210还包括第六连接管212、第七连接管214、第八连接管215、第九连接管217、第一转接管213和第二转接管216,壳体211上还具有第一转接口2112和第二转接口2113。第一进水口2111通过第六连接管212连接第一转接口2112的第一端,第一出水口2114通过第七连接管214连接第二转接口2113的第一端,第一转接口2112的第二端和第二转接口2113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转接管213连接,第一转接管213可以为U形接头或U形管。从而,第一进水口2111依次通过第六连接管212、第一转接口2112、第一转接管213、第二转接口2113和第七连接管214与第一出水口2114连通。第二进水口2115通过第八连接管215连接第三转接口2116的第一端,第二出水口2118通过第九连接管217连接第四转接口2117的第一端,第三转接口2116的第二端和第四转接口2117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接管216连接,第二转接管216可以为U形接头或U形管。从而,第二进水口2115依次通过第八连接管215、第三转接口2116、第二转接管216、第四转接口2117和第九连接管217与第二出水口2118连通。第一转接管213与第一转接口2112和第二转接口2113可拆卸地连接,第二转接管216与第三转接口2116和第四转接口2117可拆卸地连接。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基站200可以不设置第六连接管212、第七连接管214、第八连接管215、第九连接管217、第一转接管213、第二转接管216、第一转接口2112和第二转接口2113,而是将第一进水口2111和第一出水口2114直接通过连接管,以及将第二进水口2115和第二出水口2118直接通过连接管连接。
第二清水箱220包括第三容纳腔221、第三进水口222、第三出水口223、第三进水管224、第三出水管225和止水件226。第三进水口222的第一端位于第二清水箱220外部,第三进水口222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进水管224与第三容纳腔221的上部连通。第三出水口223的第一端位于第二清水箱220外部,第三出水口22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出水管225与第三容纳腔221的底部连通。止水件226用于在第三容纳腔221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时封闭第三进水管224。止水件226可以为浮球阀,浮球阀与第三进水管224连接,浮球阀中的浮球随第三容纳腔221内的液位的升降而同步升降,当液位低于预设高度时,浮球阀打开第三进水管224,当液位达到预设高度时,浮球阀封闭第三进水管224,使得外部的清水无法通过第三进水口222和第三进水管224进入第三容纳腔221。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水件226可以包括电磁阀和液满检测传感器,电磁阀设置于第三出水管225上,其用于在液满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液位达到预设高度时封闭第三出水管225,在液位未达到预设高度时打开第三出水管225。第二污水箱230包括第四容纳腔和与第四容纳腔连通的第四进水口231。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200能够在常规模式和自动上下水模式之间切换。参见附图13、15、16,当基站200处于常规模式时,第二清水箱220和第二污水箱230连接于基站主体210,第二清水箱220的第三出水口223与基站主体210的第一进水口2111连接,第二污水箱230的第四进水口231与基站主体210的第二出水口2118连接,基站主体210上的第一转接口2112的第二端和第二转接口2113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转接管213连接,第三转接口2116的第二端和第四转接口2117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接管216连接,从而第二清水箱220的第三容纳腔221与基站主体210的第一出水口2114连通,第二污水箱230的第四容纳腔与基站主体210的第二进水口2115连通。
当清洁设备100与基站200对接时(也即清洁设备100行进至基站200中的预设位置时),第一清水箱120的进水口124与基站主体210的第一出水口2114连通,也即,进水口124通过基站主体210与第二清水箱220连通,第一污水箱130的出液口135与基站主体210的第二进水口2115连通,出液口135通过基站主体210与第二污水箱230连通,此时,只要换向机构使第一清水箱120的通气口与第一气泵144的第一进气口1441连通,且使第一污水箱130的透气口与第二气泵145的第二出气口1442连通,第一气泵144可以在第一容纳腔121产生负压以将第二清水箱220中的清水吸纳至第一清水箱120中,第二气泵145可以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正压以将第一污水箱130中的污水排出到基站200的第二污水箱230中。
也就是说,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系统,当清洁设备100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时,可以通过换向机构、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正压状态,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负压状态,以将第一容纳腔121中的清水供应至清洁组件并将清洁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吸纳至第二容纳腔131。当清洁设备100与基站200对接时,也即行进至基站主体210中的预设位置时,可以通过换向机构、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负压状态,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以将基站200的第二清水箱220中的清水吸纳至第一容纳腔121,实现第一清水箱120的补水,并将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污水排出到基站200的第二污水箱230中,实现第一污水箱130的排水。进而,本申请的清洁设备100通过自身可以实现第一清水箱120的出水和补水,以及第一污水箱130的进水及排水,无需在基站200上设置诸如气泵、水泵之类的电动器件来对第一清水箱120进行补水或抽出第一污水箱130中的污水,可以有效降低基站200的成本,减少基站200的体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200可以常规模式切换至自动上下水模式,具体地,从基站主体210上取下第二清水箱220、第一转接管213和第二转接管216,将第二清水箱220的第三进水口222通过第一水管300连接诸如水龙头之类的外部供水单元,将第二清水箱220的第三出水口223与基站主体210的第二转接口2113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水管400连接,将第三转接口2116的第二端与诸如地漏之类的外部排水单元通过第三水管500连接,就可以将基站200切换至自动上下水模式。参见附图17-18,当基站200处于自动上下水模式时,外部供水单元与第一出水口2114通过第一水管300、第二清水箱220、第二水管400、第二转接口2113和第七连接管214连通,第二进水口2115与地漏通过第八连接管215、第三转接口2116、第三水管500连通。来自外部供水单元的清水通过第二清水箱220的第三进水口222和第三进水管224进入第三容纳腔221,当第三容纳腔221中的清水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时,止水件226封闭第三进水管224,使来自外部供水单元的清水无法继续进入第三容纳腔221。当清洁设备100与基站200对接时,即清洁设备100进入基站200中的预设位置时(也即进水口124与第一出水口2114连通、出液口135与第二进水口2115连通时),可以通过换向机构、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负压状态,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以将第二清水箱220中的清水吸纳至第一容纳腔121,实现第一清水箱120的补水,并将第一污水箱130中的污水排出到地漏中,实现第一污水箱130的排水。在此过程中,第二清水箱220中的液位降低,止水件226打开第三进水管224,来自外部供水单元的清水可以通过第二清水箱220的第三进水口222和第三进水管224进入第三容纳腔221,对第二清水箱220进行补水。
对于常规的清洁系统,如果需要实现自动上下水,通常需要在基站200上设置一套用于排出第二污水箱230里的污水、给第二清水箱220自动加清水的电动器件。而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系统,无需在基站200上设置用于排出第二污水箱230里的污水、给第二清水箱220自动加清水的电动器件,就能够便捷地实现自动上下水,可以显著降低成本。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常规模式和自动上下水模式之间便捷地切换,常规模式即通过连接于基站主体210的第一进水口2111的第二清水箱220对清洁设备100的第一清水箱120进行供水,通过连接于基站主体210的第一出水口2114的第二污水箱230收集来自清洁设备100的第一污水箱130的污水的模式(如图15、16所示),此模式需要用户手动给第二清水箱220加清水,手动倒出第二污水箱230中的污水;自动上下水模式即诸如水龙头之类的外部供水单元给第二清水箱220补清水,污水通过诸如地漏之类的外部排水单元排进下水道的模式(如图17、18所示),此模式不需要用户手动倒污水、加清水。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清洁系统中的基站可以包括基站主体、设置在所述基站主体上的进水管和设置在所述基站主体上的排污管,进水管用于与诸如水龙头供水单元连接,排污管用于与诸如地漏之类的外部排水单元连通,基站主体上还具有与进水管连通的出水口和与排污管连通的进水口。当清洁设备100与该基站对接时,即清洁设备100进入基站200中的预设位置时,第一清水箱120的进水口124与基站主体的出水口连通,第一污水箱130的出液口135与基站主体的进水口连通,也即,第一清水箱120通过基站主体上出水口和进水管与外部供水单元连通,第一污水箱130通过基站主体上进水口和排污管与外部排水单元连通。此时,通过换向机构使第一清水箱120的通气口与第一气泵144的第一进气口1441连通,且使第一污水箱130的通气口与第二气泵145的第二出气口1442连通,第一气泵144可以在第一容纳腔121产生负压以使来自外部供水单元的清水通过基站主体上的进水管、基站主体上的出水口和进水口124进入第一清水箱120的第一容纳腔121中,第二气泵145可以在第二容纳腔131内产生正压以使第一污水箱130的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污水通过出液口135、基站主体上的进水口、基站主体上的排污管进入外部排水单元。该实施例的清洁系统,基站无需设置水箱就能实现自动上下水。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清洁系统的基站仅具有常规模式,也即,省略用于转接的结构与管路。具体地,基站200包括基站主体210、第二清水箱220和第二污水箱230,第二清水箱220和第二污水箱230可拆卸地连接于基站主体210。第二清水箱220的第三出水口223用于与第一清水箱120的进水口124连通,第二污水箱230的第四进水口231用于与第一污水箱130的出液口135连通。当清洁设备执行清洁任务时,可以通过换向机构、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正压状态,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负压状态,以将第一容纳腔121中的清水供应至清洁组件并将清洁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吸纳至第二容纳腔131。当清洁设备100与基站200对接时,也即行进至基站主体210中的预设位置时,可以通过换向机构、第一气泵144和第二气泵145使第一容纳腔121处于负压状态,以将基站200的第二清水箱220中的清水吸纳至第一容纳腔121,实现第一清水箱120的补水,以及使第二容纳腔131处于正压状态,以将第二容纳腔131中的污水排出到基站200的第二污水箱230中,实现第一污水箱130的排水。
值得一提的是,当清洁设备100仅包括一个水箱,例如仅包括第一清水箱120时,对应的,与该清洁设备100配套使用的基站上,其可以省略与第二污水箱230或外部排水单元对应的电动器件,根据清洁设备100的状态,通过换向机构以及与第一清水箱120连接的电动器件,实现对于第一清水箱120内的正负压切换。同理,当清洁设备100仅包括第一污水箱130时,对应的,与该清洁设备100配套使用的基站上,其可以省略与第二清水箱220或外部供水单元对应的电动器件,根据清洁设备100的状态,通过换向机构以及与第一污水箱130连接的电动器件,实现对于第一污水箱130内的正负压切换。
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申请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用于驱动所述设备主体在待清洁表面行进;
第一水箱,所述第一水箱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所述第一水箱具有第一容纳腔和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通气口、进水口和出水口;
第一气泵,所述第一气泵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
换向机构,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使所述通气口在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和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之间切换;
当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离开所述第一容纳腔;
当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外部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向机构包括致动组件和连接管,所述致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管运动,以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或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口包括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
所述致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连接管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向所述第一容纳腔输气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抽取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一止漏阀,所述第一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导通,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封闭;
所述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二止漏阀,所述第二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封闭,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第二水箱和第二气泵,所述第二水箱具有第二容纳腔和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透气口、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二气泵具有第二出气口和第二进气口;
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使所述透气口在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和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之间切换;
当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二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液口离开所述第二容纳腔;
当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所述第二容纳腔外部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
所述换向机构还用于使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的同时,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以及,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使所述透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的同时,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向机构包括致动组件和连接管,所述致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管运动,以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以及连通所述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或使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口包括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
所述透气口包括第一透气口和第二透气口;
所述致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连接管移动以使所述连接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向所述第一容纳腔输气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所述连接管还连通所述第一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气泵能够抽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负压;
当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气泵能够抽取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所述连接管还连通所述第二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气泵能够向所述第二容纳腔输气以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产生正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一止漏阀,所述第一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导通,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通气口封闭;
所述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第二止漏阀,所述第二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封闭,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通气口导通;
所述第一透气口处设置有第三止漏阀,所述第三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透气口导通,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一透气口封闭;
所述第二透气口处设置有第四止漏阀,所述第四止漏阀配置为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透气口封闭,在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二透气口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对接管、第二对接管、第三对接管和第四对接管;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三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四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二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
所述连接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三对接管脱离于所述第一透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四对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透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
11.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站主体和第三水箱,所述第三水箱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基站主体;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第三水箱用于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进入所述第三水箱;或,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第三水箱用于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所述第三水箱中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12.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站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基站主体上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用于连通外部排水单元;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排污管用于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正压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排污管进入所述外部排水单元。
13.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站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基站主体上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用于与外部供水单元连接;
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对接时,所述外部供水单元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换向机构使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一气泵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产生负压以使来自所述外部供水单元的液体通过所述进水管和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
CN202321686448.4U 2023-06-29 2023-06-2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20512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6448.4U CN220512793U (zh) 2023-06-29 2023-06-2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6448.4U CN220512793U (zh) 2023-06-29 2023-06-2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2793U true CN220512793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7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6448.4U Active CN220512793U (zh) 2023-06-29 2023-06-2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2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74537U (zh) 清洁设备和用于清洁设备的基站
KR101330734B1 (ko) 로봇청소기와 도킹 스테이션을 구비하는 로봇청소기 시스템
CN112754371B (zh) 机器人洗地系统
CN112754370B (zh) 机器人自动洗地设备
CN213696753U (zh) 一种地面清洁设备
CN219147454U (zh) 水箱组件、换向阀、基站主体、基站、及清洁系统
CN212186371U (zh) 维护站和扫地机器人
CN112773263A (zh) 扫地机器人
CN112773278B (zh) 机器人自动洗地系统
CN220512793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2186372U (zh) 维护站和扫地机器人
CN219229765U (zh) 自动上下水装置和清洗站
CN219782460U (zh) 供水系统及水箱、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12773264A (zh) 维护站及扫地机器人
CN219920977U (zh) 基站及清洁系统
CN113796785B (zh) 子模块、母清洁机、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212186370U (zh) 维护站和扫地机器人
JP4176922B2 (ja) 真空弁および真空弁付き汚水ます
CN210902841U (zh) 一种子母水箱及带有子母水箱的湿式地面清洁设备
CN219895626U (zh) 换水结构、基站及清洁系统
CN218474569U (zh) 清洁基站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218356094U (zh) 自动上下水系统和基站
CN211231711U (zh) 饮水机的阀体组件和具有其的饮水机
CN219413606U (zh) 一种换向阀及具有该换向阀的清洁系统
CN220275538U (zh) 一种基站及表面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