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0960U -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0960U
CN220510960U CN202320717158.5U CN202320717158U CN220510960U CN 220510960 U CN220510960 U CN 220510960U CN 202320717158 U CN202320717158 U CN 202320717158U CN 220510960 U CN220510960 U CN 220510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power supply
signal
relay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171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密
陈熙
王雷
王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171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0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0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0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该继电器供电电路连接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继电器的供电端之间,包括:信号转换电路和电压转换电路;信号转换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控制电路发送的第一驱动信号时,向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不同;电压转换电路与第一电源连接,电压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用于与继电器的供电端连接,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在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时,将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通过电压输出端将驱动电压输出至继电器的供电端,以为继电器供电;第一电源对应的接地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驱动电压的接地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本申请实现了通过第一电源向继电器提供电能,无需引入第二电源,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中会配置继电器,利用继电器来控制电子设备中电能的输入和输出。其中,继电器包括线圈和开关部,对于继电器的控制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来发送控制信号,以使继电器的线圈接收电源的电能后,控制开关部导通。
在相关技术中,部分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对应控制信号与继电器线圈的电源对应的信号不共地,这就导致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无法有效控制继电器导通,例如,以配电设备为例,配电设备中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对应连接的是功率地,而与继电器线圈连接的电源连接的是信号地,因此,无法利用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继电器导通,需要引入一个特定的电源来为继电器的供电,成本较高,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和电子设备,实现了通过第一电源向继电器提供电能,无需引入第二电源,以降低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连接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之间,所述继电器供电电路包括:信号转换电路和电压转换电路;
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发送的第一驱动信号,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时,向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不同;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时,将所述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将所述驱动电压输出至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以为所述继电器供电;其中,所述第一电源对应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所述驱动电压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开关电路,包括:继电器和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所述继电器供电电路用于为所述继电器供电。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电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继电器供电电路中,通过信号转换电路将控制电路发出的第一驱动信号转换为第二驱动信号,并将第二驱动信号传输给电压转换电路,其中,第二驱动信号和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不同。通过电压转换电路接收第二驱动信号,并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将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将驱动电压输出至继电器的供电端,其中,第一电源对应的接地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驱动电压的接地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因此,在控制电路对应控制信号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电源对应的驱动电压对应的信号不共地,导致控制电路的第一驱动信号无法有效控制继电器导通时,本申请可以通过信号转换电路将第一驱动信号转换成与第一电源的接地端相同的第二驱动信号。而在第一电源的接地端与继电器所连接的主路的接地端不同,导致无法利用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来为继电器供电时,本申请可以利用第二驱动信号来控制电压转换电路,以使电压转换电路将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以使驱动电压对应信号的接地端和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因此,通过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利用驱动电压来为继电器进行供电,因此,可以在无需引入第二电源的情况下实现继电器的供电,降低了继电器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换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转换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的示意性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电子设备中会配置继电器,利用继电器来控制电子设备中电能的输入和输出。其中,继电器包括线圈和开关部,对于继电器的控制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来发送控制信号,以使继电器的线圈接收电源的电能后,控制开关部导通。
以配电设备为例,配电设备包括多个输入支路和多个输出支路,配电设备通过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继电器导通或断开,从而控制输入支路和输出支路导通或断开,进而控制电能的输入或输出。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还用于控制其他的负载电路,因此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若继电器由第一电源提供电能,由于第一电源的接地端为信号地GND,将导致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无法用于控制继电器导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引入一个特定的第二电源为继电器的供电,成本较高,使用不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功率地N/PGND和信号地GND仅用于作为接地端的示例,而不在于限制本申请,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地端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接地端,在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用于通过第一电源向继电器提供电能,无需引入第二电源,以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1,图1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所示,继电器供电电路10连接在控制电路20的输出端和继电器30的供电端之间,继电器供电电路10包括信号转换电路110和电压转换电路120。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控制电路20的输出端发送的第一驱动信号Mcu-DRV,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出端与电压转换电路120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信号转换电路110用于在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时,向电压转换电路120输出第二驱动信号DRV。控制电路20的输出端对应的接地端也为功率地N/PGND,即第一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出端对应接地端为信号地GND,即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为信号地GND。故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不同。
如图1所示,电压转换电路120的电压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40连接,电压转换电路120的电压输出端用于与继电器30的供电端连接,电压转换电路120的信号输入端与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压转换电路120用于在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时,将第一电源40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通过电压输出端将驱动电压输出至继电器30的供电端,利用驱动电压来为继电器30供电。其中,第一电源40对应的接地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驱动电压的接地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
其中,电压转换电路120的电压输出端对应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即驱动电压对应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由此驱动电压能够用于为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继电器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继电器供电电路中,通过信号转换电路将控制电路发出的第一驱动信号转换为第二驱动信号,并将第二驱动信号传输给电压转换电路,其中,第二驱动信号和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不同。通过电压转换电路接收第二驱动信号,并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将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将驱动电压输出至继电器的供电端,其中,第一电源对应的接地端与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驱动电压的接地端与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因此,在控制电路对应第一驱动信号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电源对应的驱动电压对应的信号不共地,导致控制电路的第一驱动信号无法有效控制继电器导通时,本申请可以通过信号转换电路将第一驱动信号转换成与第一电源的接地端相同的第二驱动信号。而在第一电源的接地端与继电器所连接的主路的接地端不同,导致无法利用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来为继电器供电时,本申请可以利用第二驱动信号来控制电压转换电路,以使电压转换电路将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以使驱动电压对应信号的接地端和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因此,通过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利用驱动电压来为继电器进行供电,因此,可以在无需引入第二电源的情况下实现继电器的供电,降低了继电器的成本。
为了更详细地介绍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将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拓展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补充说明,而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2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换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2所示,信号转换电路110包括第一隔离单元111、第一滤波单元112和第二滤波单元113。第一隔离单元111的第一输入端为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入端,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电路2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隔离单元111的第二输入端与功率地N/PGND连接。第一滤波单元112连接在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供电端和供电接地端之间。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供电端与第一滤波单元1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供电端还与第一电源40连接,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供电接地端与第一滤波单元11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供电接地端还与信号地GND连接。第二滤波单元113连接在第一隔离单元111和电压转换电路120之间。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滤波单元11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滤波单元113的第二端与电压转换电路120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二滤波单元113的第二端用于向电压转换电路120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向第一隔离单元111供电的电源不局限于第一电源40,还可以是其他的电源,为了方便解释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第一电源40作为向第一隔离单元111供电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请参阅图3,图3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信号转换电路110包括:第一隔离单元111,第一隔离单元111包括隔离芯片U2。隔离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ANODE为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入端,隔离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ANODE用于与控制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隔离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ANODE用于接收第一驱动信号。隔离芯片U2的第二输入端CATHODE用于与功率地N/PGND连接,隔离芯片U2的第二输入端CATHODE连接的接地端和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隔离芯片U2的供电端VCC与第一电源连接。隔离芯片U2的供电端VCC为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供电端,隔离芯片U2的供电接地端VEE与信号地GND连接,隔离芯片U2的供电接地端VEE与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隔离芯片U2的信号输出端VOUT用于与电压转换电路120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其中,隔离芯片U2用于在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隔离单元111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控制电路20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隔离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还与隔离芯片U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其中,第一电阻R1用于限流,以防止第一驱动信号对隔离芯片U2造成冲击。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用于滤波。第三电阻R3用于限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滤波单元112包括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并联连接。隔离芯片U2的供电端用于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电源40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电源40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隔离芯片U2的输出接地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隔离芯片U2的输出接地端连接。第一滤波单元112用于滤除第一电源向第一隔离单元111提供的直流电压中的交流成分,以使第一隔离单元111获取更稳定的供电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滤波单元113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电容C4。
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第一隔离单元11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即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隔离芯片U2的信号输出端VOUT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还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还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用于与电压转换电路120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即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信号地GND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第四电阻R4用于限流。第五电阻R5和第一二极管D1用于泄放,当第一隔离单元111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不能传输至电压转换电路120时,第五电阻R5和第一二极管D1对第一驱动信号进行泄放处理。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四电容C4用于滤波和分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作用为:将控制电路20发出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第一驱动信号,转换为接地端为信号地GND的第二驱动信号,以实现通过第二驱动信号控制电压转换电路120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转换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4所示,电压转换电路120包括第二隔离单元121和开关单元122。开关单元122连接在第二隔离单元121和信号转换电路110之间。开关单元122的第一端为电压转换电路120的信号输入端,开关单元122的第一端与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开关单元122的第一端用于接第二驱动信号。开关单元122的第二端与第二隔离单元121连接。开关单元122的第三端与信号地GND连接。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第一端为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电压输入端,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电压输入端与第一电源40连接。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第二端为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电压输出端,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电压输出端用于与继电器30的供电端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离单元121至少包括1个电压输出端。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第三端与开关单元12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单元122用于在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时使第二隔离单元121导通,以使第二隔离单元121将第一电源40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通过电压输出端输出至继电器30的供电端,以控制继电器30工作。
请参阅图5,图5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隔离单元121包括:变压器T1、第二二极管D2、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
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还与开关单元12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还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电源40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以及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与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
其中,第二二极管D2用于泄放,在第二驱动信号中断时,第二二极管D2对变压器T1的原边线圈上积蓄的电能进行泄放处理。第八电阻R8和第五电容C5用于输入滤波。第九电阻R9用于限流。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用于滤除第一电源40输出的直流电压中的交流成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单元121还包括至少一个电压输出端。如图3所示,第二隔离单元121还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八电容C8和第九电容C9。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变压器T1的一个副边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作为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第一个电压输出端Pri-15V-1,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与变压器T1的一个副边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与功率地N/PGND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变压器T1的另一个副边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作为第二隔离单元121的第二个电压输出端Pri-15V-2,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与变压器T1的另一个副边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与功率地N/PGND连接。其中,第八电容C8和第九电容C9用于滤除驱动电压中交流成分,第八电容C8用于稳定电压输出端Pri-15V-1的驱动电压,第九电容C9用于稳定电压输出端Pri-15V-2的驱动电压。其中,电压输出端Pri-15V-1和电压输出端Pri-15V-2中的任意一个可以连接到继电器30的供电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开关单元122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可以是MOS管,还可以是三级管等其他的开关管,为了方便解释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MOS管作为特定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图5所示,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信号转换电路11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受控端连接。当第一开关管Q1为MOS管时,第一开关管Q1的受控端为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为开关单元122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为第一开关管Q1的漏级。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为第一开关管Q1的的源极。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其中第十电阻R10用于限流,以防止第二驱动信号对第一开关管Q1造成冲击。第十一电阻R11用于防止第一开关管Q1误导通。
其中,在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时,第一开关管Q1的漏级和源极进入导通状态,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通过第九电阻R9、变压器T1的原边线圈、第一开关管Q1的漏级和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形成的回路流向信号地GND,在变压器T1的原边线圈处形成驱动电流,从而驱动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上的电压输出端输出驱动电压。
电压转换电路能够将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驱动电压,该驱动电压可以直接向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继电器供电。
请参阅图6,图6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6所示,继电器30包括:继电器单元310和第二开关单元320。第二开关单元320的供电端与电压转换电路120的电压输出端Pri-15V-1连接,以接收电压输出端Pri-15V-1输出的驱动电压。第二开关单元320的供电端对应的接地端与功率地N/PGND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20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电路20连接,以接收控制电路20发送的第三驱动信号(Bypass_RLY)。第二开关单元320的信号输入端对应的接地端与功率地N/PGND连接。第二开关单元320在接收到第三驱动信号时,控制继电器单元310进入工作状态。
请参阅图7,图7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继电器单元310包括线圈部RL1和开关部S1。线圈部RL1用于控制开关部S1闭合,当开关部S1闭合时,第二开关单元320处于导通状态。
如图7所示,第二开关单元320包括:第十二电阻R12、第十电容C10,第十三电阻R13、第二开关管Q2、第五二极管D5、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开关管Q2可以是三极管,也可以是MOS管等其他开关管,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三极管作为特定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图7所示,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为第二开关单元320的信号输入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还与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和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接功率地N/PGND,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还与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和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和阳极分别与线圈部RL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还与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还与继电器供电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连接,该继电器供电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的电压值为12V。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均接功率地N/PGND。开关部S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线圈部RL1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场,并通过电磁场控制开关部S1闭合,当闭合开关部S1时,外部电路处于导通状态。
请参阅图8,图8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控制电路20包括控制芯片U1和支持控制芯片U1工作的外围电路。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为控制电路20的输出端。
如图8所示,继电器供电电路包括信号转换电路110、电压转换电路120和继电器30。信号转换电路110包括:隔离芯片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电容C4。
如图8所示,电压转换电路120包括:变压器T1、第二二极管D2、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一开关管Q1、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
如图8所示,继电器30包括:第十二电阻R12、第十电容C10,第十三电阻R13、第二开关管Q2、第五二极管D5、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线圈部RL1和开关部S1。
具体地,继电器30供电电路10的工作原理为: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VOUT1输出第一驱动信号(mcu-DRV),第一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后,通过第一电阻R1进行限流,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进行滤波,然后到达隔离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ANODE。
隔离芯片U2的供电端VCC与第一电源40(Sec-12V)连接,隔离芯片U2的供电接地端VEE与信号地连接,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对第一电源40输入隔离芯片U2的直流电进行滤波。在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后,隔离芯片U2在输出端VOUT输出第二驱动信号DRV,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为信号地GND。第二驱动信号经过第四电阻R4限流,以及经过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四电容C4的滤波之后,输出至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
第二驱动信号经过第十电阻R10限流后,输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管Q1打开。第一开关管Q1打开后,第一开关管Q1的漏级和源极进入导通状态第一电源40的输入电压通过第九电阻R9、变压器T1的原边线圈、第一开关管Q1的漏级和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形成的回路流向信号地,在变压器T1的原边线圈处形成驱动电流,从而驱动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上的电压输出端Pri-15V-2输出驱动电压,电压输出端Pri-15V-2处的驱动电压经过第九电容C9滤波后输出至线圈部的第一端(VCC-15V)。
驱动电压经过线圈部后,使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变为高电平。控制电路20向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一个第三驱动信号(ByPass RLY),第三驱动信号输入后,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进行限流,通过第十电容C10和第十三电阻R13进行滤波,然后输入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以控制第二开关管Q2打开。第二开关管Q2打开后,继电器供电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经过线圈RL1后向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输出电流,从而使得线圈RL1通电闭合,进而产生磁场来控制开关部S1闭合。其中,第五二极管D5用于泄放,在第二开关管Q2断开后,可以将线圈RL1的电能泄放。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用于稳压,以提高继电器供电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输入到线圈RL1的电压的稳定性。
这样,通过继电器供电电路对第一电源的接地端为信号地GND的输出电压转化为继电器所需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驱动电压,实现了由第一电源向继电器提供电能,无需引入第二电源,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缩小了继电器供电电路所需的空间。
请参阅图9,图9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9所示,开关电路200包括:继电器30和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10。继电器供电电路10用于为继电器30供电。继电器供电电路10连接在控制电路20和继电器30之间。继电器供电电路10与第一电源40连接,继电器供电电路10将第一电源40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以向继电器30供电。
通过继电器供电电路对第一电源的接地端为信号地GND的输出电压转化为继电器所需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驱动电压,实现了由第一电源向继电器提供电能,无需在开关电路200中引入第二电源,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缩小了开关电路200所需的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电路20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是配电设备,还可以是其他包括继电器的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0,图10展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设备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配电设备300分别与电网、移动电源和家庭负载连接。配电设备300的开关电路200包括多个继电器30,多个继电器30分别设置在配电设备300的多个输入支路和多个输出支路上,输入支路用于输入电网和电池模块的电能,输出支路用于向家庭负载输出电能。配电设备300的控制电路20通过控制继电器30来控制输入支路和输出支路导通或断开,以控制电能的输入或输出。这样,配电设备300能够根据多路输出支路的电能输出来分配多路输入支路的电能输入。
在配电设备300中,继电器30的接地端为与控制电路20(图中未示出)相同的功率地N/PGND,开关电路200中的继电器供电电路10(图中未示出)向继电器30提供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驱动电压,继电器供电电路10通过转换第一电源40(图中未示出)的输入电压以生成驱动电压,第一电源的接地端为信号地GND。
通过继电器供电电路对第一电源的接地端为信号地GND的输出电压转化为继电器所需的接地端为功率地N/PGND的驱动电压,实现了由第一电源向继电器提供电能,无需在配电设备中引入第二电源,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缩小了配电设备所需的空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连接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之间,所述继电器供电电路包括:信号转换电路和电压转换电路;
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发送的第一驱动信号,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时,向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不同;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时,将所述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将所述驱动电压输出至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以为所述继电器供电;其中,所述第一电源对应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所述驱动电压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包括:第一隔离单元,所述第一隔离单元包括隔离芯片;
所述隔离芯片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所述隔离芯片的第二输入端对应的接地端和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所述隔离芯片的信号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隔离芯片的信号输出端对应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接地端相同;
其中,所述隔离芯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时,输出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单元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离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还与所述隔离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单元;所述第一隔离单元的供电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单元;所述第二滤波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隔离单元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之间,所述第二滤波单元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一二极管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隔离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还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二隔离单元和开关单元;
所述第二隔离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作为所述电压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单元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电压输出单用于与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二隔离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和接地端之间;
所述开关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时导通,以使所述第一电源的输入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通过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至所述继电器的供电端,以控制所述继电器工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单元包括:变压器、第二二极管、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还与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对应的接地端连接。
9.一种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供电电路,所述继电器供电电路用于为所述继电器供电。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所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电路。
CN202320717158.5U 2023-03-28 2023-03-28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510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7158.5U CN220510960U (zh) 2023-03-28 2023-03-28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7158.5U CN220510960U (zh) 2023-03-28 2023-03-28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0960U true CN220510960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80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17158.5U Active CN220510960U (zh) 2023-03-28 2023-03-28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09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30524B2 (en) Bi-directional DC to DC power converter having a neutral terminal
US20120104859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07251392B (zh) Dc/dc转换装置、能量传输系统、交通工具及操作它们的方法
US10840814B2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10778106B2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925789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urrent driven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
US20230249564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vehicle
CN109713893A (zh) 三电平直流-直流变换器及其驱动电路
CN112776631A (zh) 电动和/或混合动力车辆的多端口和多方向功率转换系统
CN220510960U (zh)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JP2014171313A (ja) Dc/dcコンバータ
WO2011076849A1 (en) Groundable dc/dc converter
CN111315614A (zh) 包括dc/dc转换器的车辆充电器
CN201065814Y (zh) 将生物能转变为交流电的健身器
JP2008061491A (ja) 半導体スイッチング素子駆動用電源回路
CN114400649A (zh) 电源电路以及电源装置
CN114374335A (zh)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电机、动力系统及车辆
JP2022042693A (ja) バッテリ加温用回路装置
CN100474747C (zh) 电机控制电路和相关的全桥开关装置
CN217984861U (zh) 电源转换器
CN211352550U (zh) 一种启动带载能力增强辅助电路和电源
CN216902684U (zh) 一种启动控制电路及接触器设备
CN218940750U (zh) 离线式不间断电源
CN220754656U (zh) 开关电源启动电路及pwm控制器
CN115483675B (zh) 电源切换装置及多输入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