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6940U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6940U
CN220506940U CN202322211079.XU CN202322211079U CN220506940U CN 220506940 U CN220506940 U CN 220506940U CN 202322211079 U CN202322211079 U CN 202322211079U CN 220506940 U CN220506940 U CN 220506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plate
air outlet
wall
side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110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松
李国行
郝本华
樊明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1107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6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6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6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壳体呈竖直柱状延伸,其内形成有至少一个风道,每个风道由间隔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限定出,且具有呈竖条状的出风口。每组导风组件包括侧导板和前导板。侧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风道的出风口侧部,且具有与第一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一开启位置。前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风道的出风口前部,且具有与第二壁和位于第一开启位置的侧导板分别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二开启位置,以使从三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第一壁、侧导板、前导板和第二壁的引导下朝向壳体的前侧方吹出,形成最大风量送风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舒适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在家庭成员多样的情况下,对空调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年轻人喜欢冷气直吹,老人小孩要避免冷风直吹等,空调送风模式的多样化需求也越来越大。
现有立式空调器室内机通常在空调前侧设置出风口,利用导风组件实现上下左右摆风,从而形成多种送风模式。
现有技术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不能最大限度的打开出风口,从而限制了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最大出风量,影响送风范围,无法实现大风量送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解决现有技术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无法实现最大风量送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丰富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
壳体,呈竖直柱状延伸,其内形成有至少一个风道,每个所述风道由间隔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限定出,且具有呈竖条状的出风口;
至少一组导风组件,与至少一个所述风道对应布置,每组导风组件包括:
侧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所述风道的出风口的侧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一开启位置;
前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所述风道的出风口的前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壁和位于所述第一开启位置的所述侧导板分别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二开启位置,以使从多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所述第一壁、所述侧导板、所述前导板和所述第二壁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前侧方吹出。
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分别与每个所述出风口对应布置的一个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将对应的所述出风口划分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侧导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前导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
可选地,所述侧导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启位置时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壁分别形成出风间隙,以使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所述第一壁、所述侧导板和所述限位部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前侧方吹出。
可选地,所述侧导板具有遮蔽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关闭位置,所述前导板具有遮蔽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关闭位置。
可选地,所述前导板具有朝向所述壳体的正前方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三开启位置,以使从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前导板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正前方吹出。
可选地,所述风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导风组件的组数为两组,两个所述风道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部的左右两侧。
可选地,两个所述前导板均具有在气流方向上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壁的距离逐渐减小且与该第二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四开启位置,以使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对应的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前导板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前方中心处汇聚。
可选地,所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
多个电机,与每个所述前导板和每个所述侧导板一一对应布置,以单独带动对应的所述前导板或所述侧导板转动。
可选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
控制器,与多个所述电机连接,用于分别控制多个所述电机转动,从而带动对应的所述前导板或所述侧导板转动。
可选地,所述前导板和所述侧导板均可360°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导风组件的侧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的侧部,且具有与壳体的第一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一开启位置,导风组件的前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风道的出风口的前部,且具有与壳体的第二壁和位于第一开启位置的侧导板分别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二开启位置,以使得从多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第一壁、侧导板、前导板和第二壁的引导下朝向壳体的前侧方吹出。上述技术方案在侧导板和前导板处于开启状态时可以形成三股气流,三股气流在出风口的前侧端发散吹出,从而形成最大风量送风,避免出现由于侧导板绕第一壁枢转或前导板绕第二壁枢转,导致在侧导板或前导板处于开启状态时部分遮挡出风口,从而影响出风量的情况。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前导板均具有在气流方向上与对应的第二壁的距离逐渐减小且与该第二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四开启位置,以使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对应的第二壁和前导板的引导下朝向壳体的前方中心处汇聚,从而实现了远距离送风,丰富了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模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处于最大风量送风模式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侧面送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处于正前方送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处于聚合送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中侧导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是图8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就是说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示意性剖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和至少一组导风组件20。其中,壳体10呈竖直柱状延伸,其内形成有至少一个风道11,每个风道11由间隔设置的第一壁12和第二壁13限定出,每个风道11具有呈竖条状的出风口14。第一壁12和第二壁13均沿壳体10竖直方向延伸。至少一组导风组件20与至少一个风道11对应布置。每组导风组件20包括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侧导板21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风道11的出风口14的侧部,且具有与第一壁12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一开启位置。前导板22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风道11的出风口14的前部,且具有与第二壁13和位于第一开启位置的侧导板21分别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二开启位置,以使从多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第一壁12、侧导板21、前导板22和第二壁13的引导下朝向壳体10的前侧方吹出。这里,第一壁12和第二壁13的数量分别至少有一个,且出风口14的宽度方向为导风组件20使用时的水平方向,出风口14的高度方向垂直于宽度方向。
该实施例在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处于开启状态时可以形成三股气流。三股气流在出风口14的前侧端发散吹出,从而形成最大风量送风,避免出现由于侧导板21绕第一壁12枢转或前导板22绕第二壁13枢转,导致在侧导板21或前导板22处于开启状态时部分遮挡出风口14,从而影响出风量的情况。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时大致与第一壁12平行,前导板22位于第二开启位置时大致与第二壁13平行,从而使得出风间隙处于最大状态,达到最大风量送风效果。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最大风量送风模式的示意结构图,其中,箭头方向表示出风方向。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且前导板22位于第二开启位置时,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朝向前侧方倾斜,从而使得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向是朝向前侧方的。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具有分别与每个出风口14对应布置的一个限位部15,限位部15将对应的出风口14划分为第一出风口141和第二出风口142,侧导板21位于第一出风口141处,前导板22位于第二出风口142处。这里,限位部15沿壳体10的上下方向,也就是竖直方向延伸。侧导板21在第一出风口141处枢转,前导板22在第二出风口142处枢转。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0也可以不设置限位部15,前导板22和侧导板21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前导板22与侧导板21相近的两端相邻或接触,以共同将出风口14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前导板22和侧导板21均可360°转动。可以理解为,前导板22的转轴位于第二出风口142的中间位置处,也就是,第二壁13与限位部15的中间位置处,从而实现前导板22可360°转动。侧导板21的转轴位于第一出风口141的中间位置处,也就是,第一壁12与限位部15的中间位置处,从而实现侧导板21可360°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时与限位部15和第一壁12分别形成出风间隙,以使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第一壁12、侧导板21和限位部15的引导下朝向壳体10的前侧方吹出。也就是说,当壳体10设有限位部15时,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且前导板22位于第二开启位置时,侧导板21与第一壁12之间、侧导板21与限位部15之间以及前导板22与第二壁13之间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也就是三个间隙,此时前导板22与限位部15在同一延伸方向上,从而与侧导板21之间限定出风间隙,中间的出风间隙内的气流依次经过前导板22和侧导板21之间、限位部15与侧导板21之间,最后吹出。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壳体10未设有限位部15时,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且前导板22位于第二开启位置时,侧导板21与第一壁12之间、侧导板21与前导板22之间以及前导板22与第二壁13之间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也就是三个出风间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的第一壁12的靠近壳体10外部的出口区段大致平行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侧导板21与第一壁12之间的间距沿出风方向逐渐变大,也就是说,侧导板21与第一壁12限定形成的出风间隙沿出风风向逐渐变宽,形成渐宽流道,从而减小了送风过程中的风量损失,有利于风量的增大及扩散,实现最大风量送风模式。
该实施例满足了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对大风量送风的需求,并使得送风范围更大,避免出现风量不足的问题。另外,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最大风量送风模式时,出风方向是朝向壳体10的前侧方吹出的,所以可以避免冷风直吹,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该实施例可以通过控制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转动角度,从而限定各个出风间隙,也就是与壳体10的第一壁12和第二壁13之间的出风间隙,并且可以通过调整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开启位置来调节气流方向,从而调节最大风量送风模式的风量及送风方向。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侧导板21具有遮蔽第一出风口141的第一关闭位置,前导板22具有遮蔽第二出风口142的第二关闭位置。也就是说,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才能够通过将出风口14关闭,此时,侧导板21靠近前导板22的一端与限位部15相邻或接触,前导板22靠近侧导板21的一端与限位部15相邻或接触,从而共同将出风口14关闭。这里,侧导板21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一出风口141的宽度进行具体设计,前导板22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二出风口142的宽度进行具体设计。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侧面送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箭头方向表示出风方向。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当前导板22位于第二关闭位置且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时,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侧面送风模式,风道11内的气流仅能从第一出风口141处吹出,从而处于往壳体10侧面送风的模式。具体地,使每个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与限位部15和第一壁12分别形成出风间隙,使每个前导板22位于遮蔽第二出风口142的第二遮蔽位置,以使气流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并在第一壁12、侧导板21和限位部15的引导下朝向壳体10的前侧方吹出,形成侧面送风效果,避免冷风直吹,使用户舒适感更佳。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正前方送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箭头方向表示出风方向。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前导板22具有朝向壳体10的正前方延伸且与第二壁13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三开启位置,以使从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第二壁13和前导板22的引导下朝向壳体10的正前方吹出。此时,侧导板21处于第一关闭位置,也就是处于关闭状态,风道11里面的气流仅仅能够从第二出风口142处吹出,形成正前方送风效果,满足年轻用户喜欢冷风直吹的需求。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前导板22位于第三开启位置时,前导板22的宽度方向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此时前导板22位于更靠近限位部15的位置处,从而使得前导板22与第二壁13之间的间隙更大,在形成正前方送风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加送风量。
在该实施例中,参见图2,风道11的数量为两个,导风组件20的组数为两组,两个风道11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风道11沿壳体10的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风道11对应的第二壁13朝背离对方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其中一个第二壁13往壳体10的左前方延伸,另一个第二壁13往壳体10的右前方延伸,并且两个第二壁13沿壳体10的中心线对称布置。也就是说,位于壳体10左侧的风道11的第一壁12分布在第二壁13的左侧,位于壳体10右侧的风道11的第一壁12分布在第二壁13的右侧。第一出风口141位于第二出风口142的斜后方。具体地,左侧的风道11的第一出风口141位于对应的第二出风口142的左后方,右侧的风道11的第一出风口141位于对应的第二出风口142的右后方。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聚合送风模式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箭头方向表示出风方向。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前导板22均具有在气流方向上与对应的第二壁13的距离逐渐减小且与该第二壁13形成出风间隙的第四开启位置,以使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对应的第二壁13和前导板22的引导下朝向壳体10的前方中心处汇聚,从而实现远距离送风。也就是说,前导板22具有三个开启位置,每个开启位置实现对应的送风模式。在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最大风量送风模式时,前导板22处于第二开启位置,在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正前方送风模式时,前导板22处于第三开启位置,在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聚合送风模式时,前导板22位于第四开启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前导板22的开启位置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定。这里,当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聚合送风模式时,侧导板21处于第一关闭状态。
图8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中侧导板21的示意性结构图,图9是图8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8和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多个电机30,多个电机30与每个前导板22和每个侧导板21一一对应布置,以单独带动对应的前导板22或侧导板21转动。也就是说,每个侧导板21和每个前导板22分别单独配置有一个电机30。
在该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控制器,与多个电机30连接,用于分别控制多个电机30转动,从而带动对应的前导板22或侧导板21转动。
该实施例中的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均可360°转动,该实施例通过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的相配合,从而使得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具有多种送风模式,即实现了最大风量送风、侧面送风、正前方送风、聚合送风等多种送风模式。
在该实施例中,侧导板21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通过连接轴与壳体10枢转连接,另一个端部与对应的电机30连接,以在电机3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前导板22跟侧导板21的设置相同。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中间部分分别包括至少一个转轴,以通过转轴与壳体10可转动连接。这里,转轴的数量可以根据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延伸长度进行设计。具体地,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延伸长度越长,则转轴的数量越多,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延伸长度越短,则转轴的数量越少。在该实施例中,前导板22和侧导板21的转轴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连接部沿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延伸长度间隔开布置,且间隔距离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前导板22和侧导板21的转轴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定。
该实施例通过在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上设置转轴,通过转轴从而将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中间位置也与壳体10连接,可以避免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发生变形,提高了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使用寿命。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用于限定出风道11的第一壁12和第二壁13,且壳体10的内部设有换热器40、贯流风机50和摆叶组件60。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室内空气经换热器40完成换热后,在贯流风机50作用下将气流输送至风道11,之后经摆叶组件60流至出风口14,进而吹向室内,以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壳体10内部的贯流风机50对称分布于壳体10的内部中间位置的两侧,也就是说,每个风道11对应布置有一个贯流风机50,从而可以使得从贯流风机50流出的气流流入对应的风道11内。摆叶组件60包括多个摆叶,多个摆叶可转动地设置于风道11的内部,摆叶组件60连接在壳体10的第一壁12处,且与壳体10的第二壁13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使得摆叶组件60可以摆动。具体地,摆叶组件60设置在第一壁12靠近贯流风机50的一端处。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侧导板21呈弧形状。当侧导板21旋转至第一开启位置时,侧导板21的弧形凹口朝向第一壁12,从而与第一壁12形成最大出风间隙。前导板22呈平直状,当前导板22旋转至第二开启位置时,其与第二壁13的距离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与第二壁13形成渐扩的出风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均位于关闭状态时,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沿出风口14的宽度方向排布,并且,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均沿出风口14的高度方向延伸,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均可绕转轴旋转,从而调节由出风口14吹出气流的方向。由于该实施例中的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转轴分别位于第一出风口141的中间位置处以及第二出风口142的中间位置处,使得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均可360°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侧导板21位于第一开启位置且前导板22位于第二开启位置时,侧导板21、前导板22、第一壁12和第二壁13之间形成的三个出风间隙的宽度大致相同。也就是说,此时的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将出风口14均分为三个大小相近的出风间隙。在其它实施例中,导风组件20可以通过设置导板的数量,从而将出风口14分为大小相同或大小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出风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宽度大小一致,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宽度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计。例如,侧导板21的宽度设计成小于前导板22的宽度,或侧导板21的宽度设计成大于前导板22的宽度。侧导板21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一出风口141的宽度进行设计,前导板22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二出风口142的宽度进行设计。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侧导板21和每个前导板22分别由单独的电机30控制,可使每个侧导板21和每个前导板22绕其转轴旋转至上述任意送风模式所需的位置,以满足用户对多样化送风模式的需求。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器可根据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来确定送风模式。例如,若温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差时,可运行最大风量送风模式。若温差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差且小于第一预设温差时,可运行正前方送风模式。若温差小于第二预设温差,可运行侧面送风模式。另外,若用户需求空调送风方向为某一固定方向,且对送风风量需求较大时,可选择聚合送风模式,以满足用户对某一方向能够快速降温的需求。第一预设温差可以设为5℃,第二预设温差可以设为2℃。在其他实施例中,用户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空调遥控器中的多种送风模式。
当然,应该理解的是,以上送风模式仅仅是一些优选方案,通过综合调整侧导板21和前导板22的位置,能得到更多样化的送风模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该实施例对空调运行工况与送风模式的组合方式不作任何限定。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呈竖直柱状延伸,其内形成有至少一个风道,每个所述风道由间隔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限定出,且具有呈竖条状的出风口;
至少一组导风组件,与至少一个所述风道对应布置,每组导风组件包括:
侧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所述风道的出风口的侧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一开启位置;
前导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所述风道的出风口的前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二壁和位于所述第一开启位置的所述侧导板分别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二开启位置,以使从多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所述第一壁、所述侧导板、所述前导板和所述第二壁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前侧方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分别与每个所述出风口对应布置的一个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将对应的所述出风口划分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侧导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前导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导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启位置时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壁分别形成出风间隙,以使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所述第一壁、所述侧导板和所述限位部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前侧方吹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导板具有遮蔽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关闭位置,所述前导板具有遮蔽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关闭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导板具有朝向所述壳体的正前方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三开启位置,以使从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前导板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正前方吹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导风组件的组数为两组,两个所述风道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部的左右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前导板均具有在气流方向上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壁的距离逐渐减小且与该第二壁形成出风间隙的第四开启位置,以使从两个出风间隙流出的气流在对应的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前导板的引导下朝向所述壳体的前方中心处汇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电机,与每个所述前导板和每个所述侧导板一一对应布置,以单独带动对应的所述前导板或所述侧导板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与多个所述电机连接,用于分别控制多个所述电机转动,从而带动对应的所述前导板或所述侧导板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导板和所述侧导板均可360°转动。
CN202322211079.XU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20506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11079.XU CN220506940U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11079.XU CN220506940U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6940U true CN220506940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7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11079.XU Active CN220506940U (zh) 2023-08-16 2023-08-16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6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923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33228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346639U (zh) 空调器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4046563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3130381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3246547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3217995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40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747368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3197569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2358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716692U (zh) 空调混风结构及具有该空调混风结构的空调
CN109539529B (zh)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115218278A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976329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04656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880024A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47U (zh) 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367797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524218U (zh) 空调器
CN209819694U (zh) 空调器
CN218884232U (zh) 导风板和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