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0646U - 一种自动安全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安全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00646U CN220500646U CN202321871334.7U CN202321871334U CN220500646U CN 220500646 U CN220500646 U CN 220500646U CN 202321871334 U CN202321871334 U CN 202321871334U CN 220500646 U CN220500646 U CN 2205006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fety belt
- seat
- traction arm
- plugboard
- electromagne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自动安全带,包括设置于座椅一侧的安全带、设置于座椅另一侧的电磁卡扣座、牵引臂以及用于驱动牵引臂的驱动组件;安全带上设有第一导向板,第一导向板上设有第一插板,第一插板与电磁卡扣座通过卡扣结构固定;牵引臂的一端与座椅底部的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牵引臂的一端还与驱动组件连接,牵引臂的另一端与第一插板可拆卸连接,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牵引臂的另一端以带动第一插板与电磁卡扣座结合或者分离。本申请设置牵引臂,并利用驱动组件带动牵引臂旋转,牵引臂的另一端带动安全带上的第一插板插入至电磁卡扣座中固定,也可以带动安全带上的第一插板插远离电磁卡扣座,从而完成自动系安全带和解安全带的操作,提升乘客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安全带。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带是为了在碰撞时对乘员进行约束以及避免碰撞时乘员与方向盘及仪表板等发生二次碰撞或避免碰撞时冲出车外导致死伤的安全装置。汽车安全带又可以称之为座椅安全带,是乘员约束装置的一种。
现有的三点式汽车安全带在使用时,需要乘员用手将插板插入至卡扣座中,解开时需要用手按压安全带固定座上的按钮,然后安全带上的卡扣自动弹开,完成解安全带的操作。但是现有的安全带无法实现自动系和解开的操作,乘员的体验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申请中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包括:
设置于座椅一侧的安全带、设置于座椅另一侧的电磁卡扣座、牵引臂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牵引臂的驱动组件;
所述安全带上设有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上设有第一插板,所述第一插板与所述电磁卡扣座通过卡扣结构固定;
所述牵引臂的一端与所述座椅底部的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牵引臂的一端还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牵引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插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牵引臂的另一端以带动所述第一插板与所述电磁卡扣座结合或者分离。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控制电路、电动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动机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电动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牵引臂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可选地,所述电动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座椅底部的第二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座椅的侧面设有触发按钮,所述触发按钮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
可选地,所述座椅上设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
可选地,所述牵引臂包括半环形部分和直杆部分,所述直杆部分的一端与所述半环形部分的一端连接,所述直杆部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半环形部分的圆心且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直杆部分的另一端,所述半环形部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板上设有限位槽,所述牵引臂的另一端的第二插板与所述第一插板上的限位槽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座椅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的上部设有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三支架的下部设有卷收器,所述安全带通过所述卷收器收卷,并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板的通孔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第一插板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板设有卡扣孔;
所述电磁卡扣座包括卡扣槽、与所述卡扣孔匹配的锁舌、锁舌通道、复位弹簧和电磁单元;
所述锁舌设置于所述锁舌通道中,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锁舌的一端固定,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锁舌通道的一端固定;
所述锁舌的另一端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位于所述卡扣槽中,所述电磁单元设置于所述锁舌通道的一端,所述电磁单元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磁单元用于将所述锁舌的另一端吸引至所述锁舌通道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中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包括设置于座椅一侧的安全带、设置于座椅另一侧的电磁卡扣座、牵引臂以及用于驱动牵引臂的驱动组件;安全带上设有第一导向板,第一导向板上设有第一插板,第一插板与电磁卡扣座通过卡扣结构固定;牵引臂的一端与座椅底部的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牵引臂的一端还与驱动组件连接,牵引臂的另一端与第一插板可拆卸连接,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牵引臂的另一端以带动第一插板与电磁卡扣座结合或者分离。本申请设置牵引臂,并利用驱动组件带动牵引臂旋转,牵引臂的另一端带动安全带上的第一插板插入至电磁卡扣座中固定,也可以带动安全带上的第一插板插远离电磁卡扣座,从而完成自动系安全带和解安全带的操作,提升乘客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的自动安全带进行解安全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的自动安全带在解安全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的自动安全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的牵引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的第一导线板和第一插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的电磁卡扣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座椅,2-安全带,3-牵引臂,4-第一导向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第三支架,8-驱动组件,11-电磁卡扣座,31-半环形部分,32-直杆部分,33-第二插板,41-第一插板,71-第二导向板,72-卷收器,81-电动机,82-第一齿轮,83-第二齿轮,111-卡扣槽,112-锁舌,113-锁舌通道,114-复位弹簧,115-电磁单元,411-卡扣孔,412-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包括:
设置于座椅1一侧的安全带2、设置于座椅1另一侧的电磁卡扣座11、牵引臂3以及用于驱动牵引臂3的驱动组件8;
所述安全带2上设有第一导向板4,所述第一导向板4上设有第一插板41,所述第一插板41与所述电磁卡扣座11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安全带2穿过第一导向板4上的通孔,从而将第一导向板4设置到安全带2上;
牵引臂3的一端与座椅1底部的第一支架5转动连接,牵引臂3的一端还与驱动组件8连接,牵引臂3的另一端与第一插板41可拆卸连接,驱动组件8用于驱动牵引臂3的另一端以带动第一插板41与电磁卡扣座11结合或者分离。
如图3所示,其中,驱动组件8包括控制电路、电动机81、第一齿轮82和第二齿轮83,控制电路与电动机81连接,第一齿轮82设置于电动机81的输出轴,第二齿轮83与牵引臂3的一端固定,第一齿轮82和第二齿轮83啮合。电动机81通过齿轮传动,带动牵引臂3转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座椅1的侧面设有触发按钮,触发按钮通过控制电路与电动机81连接。具体地,触发按钮包括触发系安全带2的按钮和触发解安全带2的按钮,乘客可以通过按压触发按钮的方式来进行自动系安全带2和自动解安全带2的操作。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座椅1的靠背处设有红外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来感应座椅1上是否存在乘客,如果座椅1上存在乘客。则可以自动控制驱动组件8,自动进行自动系安全带2和自动解安全带2的操作。
具体地,电动机81固定设置在座椅1底部的第二支架6上。如图4所示,牵引臂3包括半环形部分31和直杆部分32,直杆部分32的一端与半环形部分31的一端连接,直杆部分32的另一端位于半环形部分31的圆心且与第一支架5转动连接,第二齿轮83设置于直杆部分32的另一端,所述半环形部分3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板33。
所述第一插板41上设有限位槽412,所述牵引臂3的另一端的第二插板33与所述第一插板41上的限位槽412可拆卸连接。
在自动系安全带2的过程中,需要预先将第二插板33插入至第一插板41上的限位槽412中,以使得牵引臂3能够带动第一插板41运动,从而将第一插板41插入至电磁卡扣座11中进行固定。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向板4与所述第一插板41转动连接,从而防止通孔与安全带2产生相互转动,导致第一导向板4卡在安全带2上。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插板41设有卡扣孔411;所述电磁卡扣座11包括卡扣槽111、与所述卡扣孔411匹配的锁舌112、锁舌通道113、复位弹簧114和电磁单元115;
所述锁舌112设置于所述锁舌通道113中,所述复位弹簧114的一端与所述锁舌112的一端固定,所述复位弹簧114的另一端与所述锁舌通道113的一端固定;
所述锁舌112的另一端在所述复位弹簧114的作用下位于所述卡扣槽111中,所述电磁单元115设置于所述锁舌通道113的一端,所述电磁单元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磁单元115用于将所述锁舌112的另一端吸引至所述锁舌通道113中。
第一插板41随牵引臂3运动并插入至卡扣槽111中,此时控制电路知晓卡扣槽111中存在第一插板41,便为电磁单元115通电,使得第一插板41能够顺利地插入至卡扣槽111内部。然后为电磁单元115断电,锁舌112在复位弹簧114的作用下,穿入至卡扣孔411中进行固定。
其中,控制电路中具有时间继电器,通过对牵引臂3运动过程进行计时,结合电动机81的转动速度来预估第一插板41的位置。其中,电动机81的速度也是可以手动设定的。
自动解安全带2的过程是相反的,乘员通过按压触发按钮来开始自动解安全带2过程。控制电路先对电磁单元进行通电,使得锁舌112回缩至锁舌通道113中,然后电动机81转动,带动牵引臂3转动,半环形部分31另一端的第二插板33插入至第一插板41的限位槽412中。此过程通过时间继电器来进行计时。随后,电动机81反转,带动牵引臂3回转,并带动安全带2收回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自动解安全带2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直杆部分32的另一端为半环形部分31的圆心,因此牵引臂3在转动时,半环形是沿着一个圆弧运动的。在不进行解安全带2的操作时,牵引臂3随电动机81转动至座椅1的底部,从而对牵引臂3进行隐藏,进而节省了空间。
座椅1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支架7,第三支架7的上部设有第二导向板71,第三支架7的下部设有卷收器72,安全带2通过卷收器72收卷,并穿设于第二导向板71的通孔中。
其中,本申请采用现有的三点式安全带2结构,安全带2通过卷收器72进行收卷,并穿设于第二导向板71的通孔中,乘员可以直接从卷收器72中拉出安全带2,在第二导向板71的作用下,形成一个三点式的安全带2结构。
本申请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牵引臂3上的第二插板33预先插入至安全带2上的第一插板41的限位槽412上;
在乘员想要系安全带2时,可以通过座椅1靠背上的红外传感器来对人体感应后触发,也可以通过座椅1侧面的按钮进行触发。触发自动系安全带2后,控制电路通过时间继电器给电机通电,从而控制电机正转N圈,以使得第一插板41恰好插入至电磁卡扣座11的卡扣槽111中。此时控制电路通过时间继电器对电磁卡扣座11的电磁单元115进行通电,使得锁舌112回缩至锁舌通道113中,第一插板41可以完全插入至卡扣槽111中。然后控制电路对电磁单元115进行断电,锁舌112在复位弹簧114的作用下插入至卡扣孔411中,完成卡扣式连接。
随后,在时间继电器的计时下,控制电路知晓第一插板41已经与电磁卡扣座11卡扣式固定,控制电路通过另一时间继电器对电动机81进行通电,从而实现电动机81反转N圈。从而将牵引臂3收回至座椅1下方。
解安全带2过程只能通过按压触发按钮的方式来触发,乘员按钮解安全带2对应的触发按钮后。控制电路通过时间继电器来为电动机81通电,电动机81转动N圈,使得牵引臂3另一端的第二插板33运动至连接在电磁卡扣座11上的第一插板41的限位槽412内。在一定时间后,控制电路通过时间继电器来为电磁单元115进行通电,使得锁舌112回缩至锁舌通道113中。此时,控制电路控制电动机81反转N圈,从而将第一插板41以及安全带2带回至初始位置,完成解安全带2的过程。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设置牵引臂,并利用驱动组件带动牵引臂旋转,牵引臂的另一端带动安全带上的第一插板插入至电磁卡扣座中固定,也可以带动安全带上的第一插板插远离电磁卡扣座,从而完成自动系安全带和解安全带的操作,提升乘客的体验感。
上述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转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座椅(1)一侧的安全带(2)、设置于座椅(1)另一侧的电磁卡扣座(11)、牵引臂(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牵引臂(3)的驱动组件(8);
所述安全带(2)上设有第一导向板(4),所述第一导向板(4)上设有第一插板(41),所述第一插板(41)与所述电磁卡扣座(11)通过卡扣结构固定;
所述牵引臂(3)的一端与所述座椅(1)底部的第一支架(5)转动连接,所述牵引臂(3)的一端还与所述驱动组件(8)连接,所述牵引臂(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插板(41)可拆卸连接,所述驱动组件(8)用于驱动所述牵引臂(3)的另一端以带动所述第一插板(41)与所述电磁卡扣座(11)结合或者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8)包括控制电路、电动机(81)、第一齿轮(82)和第二齿轮(83),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动机(81)连接,所述第一齿轮(82)设置于电动机(81)的输出轴,所述第二齿轮(83)与所述牵引臂(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齿轮(82)和所述第二齿轮(83)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81)固定设置在所述座椅(1)底部的第二支架(6)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的侧面设有触发按钮,所述触发按钮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上设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臂(3)包括半环形部分(31)和直杆部分(32),所述直杆部分(32)的一端与所述半环形部分(31)的一端连接,所述直杆部分(3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半环形部分(31)的圆心且与所述第一支架(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83)设置于所述直杆部分(32)的另一端,所述半环形部分(3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板(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板(41)上设有限位槽(412),所述牵引臂(3)的另一端的第二插板(33)与所述第一插板(41)上的限位槽(412)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支架(7),所述第三支架(7)的上部设有第二导向板(71),所述第三支架(7)的下部设有卷收器(72),所述安全带(2)通过所述卷收器(72)收卷,并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板(71)的通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板(4)与所述第一插板(41)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板(41)设有卡扣孔(411);
所述电磁卡扣座(11)包括卡扣槽(111)、与所述卡扣孔(411)匹配的锁舌(112)、锁舌通道(113)、复位弹簧(114)和电磁单元(115);
所述锁舌(112)设置于所述锁舌通道(113)中,所述复位弹簧(114)的一端与所述锁舌(112)的一端固定,所述复位弹簧(114)的另一端与所述锁舌通道(113)的一端固定;
所述锁舌(112)的另一端在所述复位弹簧(114)的作用下位于所述卡扣槽(111)中,所述电磁单元(115)设置于所述锁舌通道(113)的一端,所述电磁单元(115)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磁单元(115)用于将所述锁舌(112)的另一端吸引至所述锁舌通道(113)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71334.7U CN220500646U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自动安全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71334.7U CN220500646U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自动安全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00646U true CN220500646U (zh) | 2024-02-20 |
Family
ID=89873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871334.7U Active CN220500646U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自动安全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500646U (zh) |
-
2023
- 2023-07-17 CN CN202321871334.7U patent/CN2205006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78208B2 (en) | Seat belt with magnetically seated buckle and automatic release | |
JP3449500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US4456196A (en) | Seat belt retractor with a tension eliminator | |
US6279954B1 (en) | Restraint belt presenter having offset rotary action | |
WO2001079042A2 (en) | A seat belt buckle receptacle presenter assembly | |
JP5567391B2 (ja) | 可動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US4372580A (en) | Automatic seatbelt system | |
US4763750A (en) | Seatbelt assembly | |
AU680361B2 (en) | Automobile armrest apparatus for presenting restraint system | |
CN220500646U (zh) | 一种自动安全带 | |
US6193275B1 (en) | Occupant belt presenter | |
WO1996040543A1 (en) | Automobile armrest apparatus for presenting restraint system | |
KR960004164B1 (ko) | 자동 3지점 안전구속장치용 도어장착형 구동기구 | |
GB2048054A (en) | Passive safety belt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 |
CN111959432A (zh) | 一种安全带减力装置 | |
US4185855A (en) | Passive seat belt system | |
JPS5816767Y2 (ja) | シ−トベルトのリトラクタ装置 | |
KR200162236Y1 (ko) | 자동차용 안전벨트 풀림 장치 | |
KR100590956B1 (ko) | 자동차의 시트벨트착용 보조장치 | |
CN213534640U (zh) | 一种安全带导向机构 | |
JPH04325351A (ja) | 安全ベルト自動装着装置 | |
US4460198A (en) | Passive seatbelt system | |
KR200165855Y1 (ko) | 승객 보호용 시트벨트 리턴장치 | |
JPS62247942A (ja) | 自動車用三点式シートベルトの着装補助装置 | |
KR200152756Y1 (ko) | 자동차의 시트벨트 어퍼 앵커 이동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