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0293U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0293U
CN220500293U CN202321055134.4U CN202321055134U CN220500293U CN 220500293 U CN220500293 U CN 220500293U CN 202321055134 U CN202321055134 U CN 202321055134U CN 220500293 U CN220500293 U CN 220500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ink outlet
ink cartridge
housing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51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升魁
林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0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0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墨水接收件和触针的成像设备中的墨盒,该墨盒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出墨部,壳体围合形成可容纳墨水的腔体,出墨部包括从壳体的下表面向着腔体凹陷的凹槽以及设置在凹槽中的出墨嘴,腔体中的墨水通过出墨嘴向墨水接收件排出;沿前后方向,出墨嘴的中心线离腔体最前方的距离为t1,出墨嘴的中心线离腔体最后方的距离为t2,满足t1≤t2,当墨盒在向着设置有墨水接收件的喷墨成像设备被安装时,出墨嘴与墨水接收件结合前的行程被缩短,可使出墨嘴更快更准确的与墨水接收件结合。

Description

墨盒
本实用新型要求申请日为2022年5月10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发明名称为“墨盒”,申请号为202221119018.X的在先申请的优先权,该在先申请的所有内容在本申请中被交叉引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是常见的一种喷墨成像设备,墨盒可被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中,其中容纳有喷墨打印机成像所需的成像材料(墨水)。
一般的,墨盒在被安装至喷墨成像设备后,需要通过其中设置的固定件被固定在喷墨成像设备中,同时,设置在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吸墨针(墨水接收件)与墨盒的出墨部结合,喷墨成像设备工作时,墨水通过墨水接收件被供应。
为保证墨水被有效供应,出墨部不仅需要与墨水接收件结合,还需要确保出墨部与墨水接收件的结合位置准确,现有出墨部被靠近墨盒后方设置,当墨盒以前方为支点向下转动而被安装时,出墨部与墨水接收件结合所需的行程较大,该结构不仅降低了出墨部与墨水接收件的结合速度,还可能导致出墨部与墨水接收件不能准确结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其中的出墨部能够与墨水接收件快速准确的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墨水接收件和触针的成像设备中,墨盒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出墨部,壳体围合形成可容纳墨水的腔体,出墨部包括从壳体的下表面向着腔体凹陷的凹槽以及设置在凹槽中的出墨嘴,腔体中的墨水通过出墨嘴向墨水接收件排出;沿前后方向,出墨嘴的中心线离腔体最前方的距离为t1,出墨嘴的中心线离腔体最后方的距离为t2,满足t1≤t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墨嘴不超出下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前后方向,出墨部的后方设置有缺口,在墨盒的安装过程中,成像设备内的部件不与缺口的内壁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墨盒还包括设置在缺口中的抵接件,在墨盒需要被取出时,抵接件向墨盒提供弹性恢复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前后方向,出墨部与缺口之间没有存储墨水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设置有出墨口,出墨部/出墨嘴相对于壳体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出墨部/出墨嘴不与出墨口连通,在第二位置,出墨部/出墨嘴与出墨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墨盒还包括与壳体结合的外接件以及设置在外接件前表面和下表面转角处的触点,所述触点用于与触针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与外接件形成流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墨盒还包括设置有细缝的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安装在触点外部,触针穿过细缝与触点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接件与壳体在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结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盒在向着设置有墨水接收件的喷墨成像设备被安装时,出墨部与墨水接收件结合前的行程被缩短,可使得出墨部更快更准确的与墨水接收件结合。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立体图。
图3是沿前后方向经过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出墨嘴的中心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示意图。
图6是沿前后方向经过实施例三涉及的墨盒出墨嘴的中心线剖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立体图;图3是沿前后方向经过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出墨嘴的中心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墨盒4包括壳体40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出墨部16,当墨盒4处于出墨部16向下的直立状态时,墨盒4具有位于上方的上表面4a、位于下方的下表面4b、位于前方的前表面4c和位于后方的后表面4d,所述上表面4a和下表面4b在上下方向相对,前表面4c和后表面4d在前后方向相对,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相互垂直,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垂直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壳体40围合形成可容纳墨水的腔体40a/40b,出墨部16从下表面4b暴露。
所述墨盒4先被向前安装,待到达预定安装位置时,再向下按压墨盒4的后端,使得墨盒4整体绕前端向下方转动(如图3所示),位于下方的出墨部16与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墨水接收件结合,墨盒4到达最终安装位置;进一步的,墨盒4还包括设置在后方的抵接件18,当墨盒被向下按压时,抵接件18与喷墨成像设备抵接而发生弹性变形,在墨盒需要被取出时,抵接件18的弹性恢复力迫使墨盒向上弹出。
出墨部16包括从下表面4b向着腔体40a/40b凹陷的凹槽以及设置在凹槽中的出墨嘴161,所述出墨嘴161不超出下表面4b,不仅可受到壳体的保护,还能够有效防止外部灰尘/杂质堵塞出墨嘴161,进而导致墨水无法向外供应。
壳体40上还设置有导气孔47,当腔体中的墨水被消耗时,外部大气可通过导气孔47被补充至腔体,使得腔体内的压力保持稳定;进一步的,壳体40位于出墨部16后方的部分形成缺口14,因而,下表面4b包括暴露出墨部16的主下表面4b1以及位于主下表面4b1后方的子下表面4b2,后表面4d包括位于壳体40最后端的主后表面4d1以及位于主后表面4d1前方的子后表面4d2,其中,当墨盒4处于直立状态时,子下表面4b2高于主下表面4b1,子后表面4d2位于主后表面4d1的前方,且子后表面4d2比主后表面4d1更靠近出墨部16。
具体的,抵接件18位于缺口14中,优选的,抵接件18被尽量设置在壳体40靠后的位置,即使抵接件18产生的弹性恢复力较小,墨盒4也能够弹起;更优选的,缺口14被设置成,在墨盒4的安装过程中,成像设备中的部件(例如用于与抵接件18抵接的部件)不与缺口14的内壁接触,从而,墨盒4的安装阻力/干涉可被减小。如图3所示,凹槽向着腔体内部凹陷,出墨嘴161的最下端161b高于下表面4b,腔体与出墨嘴161直接连通,以子下表面4d2为界,沿上下方向,腔体可被分为相互连通的上腔体40b和下腔体40a,下腔体40a的至少一部分低于出墨嘴161的最上端161a,然而,本实施例涉及的墨盒40在从预订安装位置到达最终安装位置时,还需要沿r所示方向向下转动,因而,原本位于出墨嘴最上端161a下方的墨水可到达出墨嘴最上端161a的上方而被供应出去,墨盒中的墨水残留量可被减小;进一步的,出墨部16与缺口14之间没有存储墨水的空间,即使墨盒40沿r所示方向向下转动,也不必担心出墨部16与缺口14之间会残留墨水。
继续如图3所示,当墨盒4处于直立状态时,沿前后方向,出墨嘴161的中心线C离腔体最前方401(墨盒前侧壁中与前表面4c相对的表面)的距离为t1,出墨嘴161的中心线C离腔体最后方402(墨盒后侧壁中与后表面4d/4d1相对的表面)的距离为t2,满足,t1≤t2,也就是说,出墨嘴161更靠近腔体的最前方,这种设计的有益效果是,当墨盒沿r所示方向向下转动时,出墨嘴161与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墨水接收件结合前的行程更短,即出墨嘴161可更快更精确的与墨水接收件结合,可防止墨盒4在长距离/长时间的转动过程中出现的位置偏移,进而导致出墨嘴161与墨水接收件结合不上,或者即使结合了,但结合的位置不够精确,最终影响墨水的供应。
[实施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示意图。
本实施例涉及的墨盒10是将实施例一的墨盒4与一个外接件5在前后方向叠加而成,为便于描述,墨盒4被称为原墨盒,且外接件5也具有与原墨盒4相同方位的前表面5c、后表面5d、上表面5a和下表面5b,所述导气孔47可以被设置在原墨盒4和外接件5中的任意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件5不容纳墨水,此时,原墨盒4/壳体40与外接件5之间不连通,所述外接件5可作为一个适配件,墨盒10可根据喷墨成像设备内的尺寸选择外接件5的尺寸,从而使得墨盒10变得更通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件5可以容纳墨水,此时,原墨盒4/壳体40与外接件5之间形成流体连通,但位于原墨盒4的出墨部16不再与外接件5的腔体直接连通,此种墨盒10不仅具有通用性,且当墨盒10工作时,外接件5中的墨水可被供应至原墨盒4,当外接件5中的墨水被消耗完后,终端用户更换一个新的外接件5即可,原墨盒4仍可继续使用,此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原墨盒4的利用率而变得更环保。如图4所示,原墨盒4的前表面4c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1和第二连接孔42,相应的,外接件5的后表面5d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孔41连接的第一通孔51以及与第二连接孔42连接的第二通孔52,所述导气孔47既可以被设置在原墨盒4上,也可以被设置在外接件5上。
进一步的,外接件5还包括安装在外接件前表面5c和下表面5b转角处的芯片12,所述芯片包括基板121以及与基板连接的触点122,当墨盒10到达最终安装位置时,触点122与喷墨成像设备中设置的触针接触而使得墨盒10与喷墨成像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可实现的,芯片12/触点122还可以根据触针的位置设置在墨盒的其他位置。
如上所述,出墨嘴161不与外接件5的腔体直接连通,因而,在与出墨嘴161直接连通的原墨盒4的腔体中,所述出墨嘴161仍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位置,墨盒10在从预定安装位置沿r所示方向转动到最终安装位置的过程中,出墨嘴161的行程较短能够更快更精确的与墨水接收件结合。
[实施例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示意图;图6是沿前后方向经过实施例三涉及的墨盒出墨嘴的中心线剖切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出墨部16被设置的更靠前,如图6所示,出墨嘴161的中心线C离腔体最前方401的距离为t1,出墨嘴161的中心线C离腔体最后方402的距离为t2,满足t1≤t2,具有此种结构的墨盒在沿r所示方向从预定安装位置转动至最终安装位置的过程中,出墨嘴161的行程进一步被缩短,从而使得出墨嘴161能够更快更精确的与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墨水接收件结合。
如上所述,出墨嘴161被隐藏在壳体内,即使有墨水滴出来也不会轻易到达触点122处;进一步的,芯片12或者触点122位于出墨部16的前方,墨盒在使用状态时,墨盒的后端处于相对于图6中前后方向向下倾斜的状态,也就是说,芯片12或者触点122位于出墨部16的上方,从出墨嘴161滴出的墨水更不容易到达触点122处,因而,芯片12被短路的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为防止芯片12或者触点122被外部灰尘污染,本实施例中的墨盒还包括安装在芯片12或者触点122外部的防护件43,该防护件43使得触点122不被暴露在外面,为使得触点122与触针接触,防护件43还开设有供触针穿过的细缝431,在触点122不与触针接触时,细缝431处于闭合状态,在墨盒被安装时,触针通过细缝431与触点122接触。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防护件43既可以由硬性材料制成,也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变形而来,本实施例的墨盒包括相互结合的原墨盒4/壳体40和外接件5,同样的,外接件5既可以容纳墨水,也可以不容纳墨水,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原墨盒4/壳体40与外接件5在上下方向叠加,如图6所示,外接件5也具有与原墨盒4相同的方位,外接件5的下表面5b与原墨盒4/壳体40的上表面4a抵接。
当外接件5容纳墨水时,外接件5通过设置在其中的连通孔53与原墨盒4/壳体40连通,导气孔47优选的设置在外接件5上;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出墨嘴161所处的位置仍然满足t1≤t2,出墨嘴161能够更快更精确的与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墨水接收件结合。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出墨部16/出墨嘴161被设置为可移动,腔体40a/40b设置有出墨口(未示出),在墨盒4/10到达成像设备的预定安装位置前,出墨部16/出墨嘴161位于第一位置,当墨盒4/10到达成像设备的预定安装位置时,出墨部16/出墨嘴161位于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与所述腔体40a/40b不连通,或者说,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不与出墨口连通,在第二位置,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与所述腔体40a/40b连通,或者说,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与出墨口连通。
例如,在第一位置时,出墨部16/出墨嘴161位于图6所示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与缺口14之间形成有可容纳墨水的空间,出墨部16/出墨嘴161位于缺口14的前方,出墨嘴161的中心线C离腔体最前方401的距离为t1,出墨嘴161的中心线C离腔体最后方402的距离为t2,满足t1≤t2;在第二位置时,出墨部16/出墨嘴161位于图3素食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与缺口14之间没有存储墨水的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沿前后方形,出墨部16/出墨嘴161还可以位于缺口14的后方。
本实施例中的出墨部16/出墨嘴161被设置为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只有当出墨部16/出墨嘴161到达第二位置时,腔体40a/40b中的墨水才能通过出墨部16/出墨嘴161向外供应,该设计能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在第一位置时,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不与腔体40a/40b连通,这样,即使出墨部16/出墨嘴161受到异物的顶推而打开,腔体40a/40b中的墨水也不会流出;
2.出墨部16/出墨嘴161只有到达第二位置后,出墨部16/出墨嘴161才能与腔体40a/40b连通,在墨盒4/10的安装过程中,即使成像设备中的突起进入到出墨部16/出墨嘴161,腔体40a/40b中的墨水也不会流出;
3.出墨部16/出墨嘴161相对于壳体40可活动,则该墨盒4/10将变得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出墨部16/出墨嘴161的第二位置可根据成像设备中墨水接收件的位置而设定;
4.出墨部16/出墨嘴161相对于壳体40可互动,还可提升出墨部16/出墨嘴161与墨水接收件的配合稳定性,降低墨盒4/10中各部件的配合精度。
[其他说明]
为及时提示终端用户更换墨盒,所述墨盒4/10还可设置墨水余量检测组件,例如,该墨水余量检测组件通过检测喷墨成像设备中设置的光源发射的光线的形式对墨水余量进行检测,具体的,喷墨成像设备内设置有光发射件和光接收件,墨水余量检测组件为可随着墨水量变化而发生位移的部件,当墨盒被注满墨水时,墨水余量检测组件中的部件位于不遮挡住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的位置,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能够被光接收件检测到,随着墨水被消耗,墨水余量检测组件中的部件逐渐移动至遮挡住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的位置,此时,光接收件接收不到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喷墨成像设备向终端用户发出更换墨盒的提示;反过来,当墨盒被注满墨水时,墨水余量检测组件中的部件位于遮挡住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的位置,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不能够被光接收件检测到,随着墨水被消耗,墨水余量检测组件中的部件逐渐移动至不遮挡住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的位置,此时,光接收件能够接收到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喷墨成像设备向终端用户发出更换墨盒的提示
可理解的,上述光接收件能够接收到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并不意味着光发射件发射的所有光线都被光接收件接收到,只要光接收件所接收到的光线参数(光强、光通量、照度等)满足预设值即可,同样的,光接收件不能够接收到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也并不意味着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都不能被光接收件接收到,只要光接收件所接收到的光线参数(光强、光通量、照度等)不满足预设值即可。

Claims (10)

1.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墨水接收件和触针的成像设备中,墨盒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出墨部,壳体围合形成可容纳墨水的腔体,
其特征在于,出墨部包括从壳体的下表面向着腔体凹陷的凹槽以及设置在凹槽中的出墨嘴,腔体中的墨水通过出墨嘴向墨水接收件排出;
沿前后方向,出墨嘴的中心线离腔体最前方的距离为t1,出墨嘴的中心线离腔体最后方的距离为t2,满足t1≤t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出墨嘴不超出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沿前后方向,出墨部的后方设置有缺口,在墨盒的安装过程中,成像设备内的部件不与缺口的内壁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设置在缺口中的抵接件,在墨盒需要被取出时,抵接件向墨盒提供弹性恢复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沿前后方向,出墨部与缺口之间没有存储墨水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壳体设置有出墨口,出墨部/出墨嘴相对于壳体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出墨部/出墨嘴不与出墨口连通,在第二位置,出墨部/出墨嘴与出墨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与壳体结合的外接件以及设置在外接件前表面和下表面转角处的触点,所述触点用于与触针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壳体与外接件形成流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设置有细缝的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安装在触点外部,触针穿过细缝与触点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外接件与壳体在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结合。
CN202321055134.4U 2022-05-10 2023-05-04 墨盒 Active CN2205002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19018 2022-05-10
CN202221119018X 2022-05-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0293U true CN220500293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5134.4U Active CN220500293U (zh) 2022-05-10 2023-05-04 墨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0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1193B2 (en) Ink containing device comprising an ink cartridge and an adaptor
US10940692B2 (en) Printing-fluid containing device including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adaptor
US9399351B2 (en) Adaptor
CN106004060B (zh) 盒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4840177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容器
CN111971182B (zh) 包括可移动构件的液体盒和使用液体盒的系统
EP3208094B1 (en) Determining system and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US11878535B2 (en) Cartridge
JP2019025794A (ja) 液体消費装置
CN220500293U (zh) 墨盒
EP3300902B1 (en) Printing-fluid containing device and system
CN109963720B (zh) 打印流体盒和使用打印流体盒的系统
US10293618B2 (en)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having cartridge, cartridge attachment section provided with tank, and consuming device
CN217476888U (zh) 墨盒
CN110023090B (zh) 打印流体盒与包括打印流体盒和打印流体消耗设备的系统
CN109715407B (zh) 打印流体盒与包括打印流体盒和打印流体消耗设备的系统
WO2019026118A1 (en)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LIQUID CONSUMP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