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1921U -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1921U
CN220491921U CN202321886589.0U CN202321886589U CN220491921U CN 220491921 U CN220491921 U CN 220491921U CN 202321886589 U CN202321886589 U CN 202321886589U CN 220491921 U CN220491921 U CN 220491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ece
space
heating
contro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865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飞
赵德琦
陈杰
吴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8658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91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1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1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控制组件应用于电池系统,控制组件包括散热壳体、导热件、加热件、及隔热件。散热壳体具有腔体。导热件设置于腔体内,导热件具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容置空间。加热件设置于导热件,加热件能够加热位于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加热后的冷却液用于加热电池系统的电堆。隔热件设置于腔体内,且围设于加热件的至少部分周缘处,用于使加热件与设置于腔体内的待保护件隔离。本申请通过设置位于加热件至少部分周缘的隔热件,不仅能够降低待保护件因高温失效的几率,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而且能够使更多的热量集中于导热件,提高加热件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池系统中,常通过加热件加热冷却水,再利用加热的冷却水加热电堆,以使电堆能够升温至工作温度,从而启动电池系统。但是,加热件会对电池系统的其他元器件进行热传输辐射,容易导致其他元器件在高温下失效,从而降低了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组件,应用于电池系统,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散热壳体,具有腔体;
导热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导热件具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容置空间;
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导热件,所述加热件能够加热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加热后的冷却液用于加热所述电池系统的电堆;及
隔热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围设于所述加热件的至少部分周缘处,用于使所述加热件与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的待保护件隔离。
本申请提供的控制组件由散热壳体、导热件、加热件、及隔热件组成。其中,加热件可加热位于导热件内的冷却液,以使冷却液加热电堆,实现电池系统的启动。
具体地,本申请设置了位于加热件至少部分周缘的隔热件,用于隔离加热件与待保护件。一方面,隔离件能够将加热件的热量隔离,减小至少部分加热件对待保护件的热传输辐射,降低待保护件因高温失效的几率,从而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另一方面,隔热件还能够减少热量的分散,即减少热损耗,使更多的热量由加热件传输至导热件,从而提高加热件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综上,本申请通过设置位于加热件至少部分周缘的隔热件,不仅能够降低待保护件因高温失效的几率,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而且能够使更多的热量集中于导热件,提高加热件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其中,所述散热壳体包括底壁、及弯折连接所述底壁周缘的侧壁,所述隔热件包括多个第一隔热挡墙,所述多个第一隔热挡墙与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第一隔热空间,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均设于所述第一隔热空间内。
其中,所述侧壁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子侧壁的至少一个接插件,所述多个第一隔热挡墙、所述第一子侧壁、及所述第二子侧壁围设形成所述第一隔热空间;
所述隔热件还包括第二隔热挡墙,所述第二隔热挡墙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隔热挡墙,所述第二隔热挡墙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子侧壁、或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第一子侧壁的连接处、或所述第一子侧壁,用于使所述接插件与所述加热件、所述导热件隔离。
其中,所述隔热件还包括多个第三隔热挡墙,所述多个第三隔热挡墙自身围设形成第二隔热空间;或者,所述多个第三隔热挡墙与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第二隔热空间,所述待保护件设于所述第二隔热空间内。
其中,所述散热壳体包括底壁、及弯折连接所述底壁周缘的侧壁,所述散热壳体具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导流空间,所述导流空间设于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底壁的另一侧,所述导热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壁另一侧的凸台、及导热件本体,所述导热件本体设置于所述凸台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以使所述导热件本体与所述底壁相背设置。
其中,所述导热件本体具有中心区、及位于所述中心区周缘的边缘区,所述中心区的导热件本体具有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中心区一侧的边缘区的导热件本体具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导流通道,所述凸台具有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导流孔,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导流孔进出所述容置空间。
其中,所述待保护件靠近所述导流空间设置;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导流空间与所述导流通道,位于所述导流空间的冷却液能够流至所述容置空间。
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装设于所述凸台与所述导热件本体的连接处,且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导流孔的周缘。
其中,所述待保护件包括直流变换器、空压机控制器、氢循环泵控制器、输出继电器、输入滤波电感中的至少一者。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包括电堆、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控制组件,所述导热件的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电堆,所述加热件能够加热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加热后的冷却液能够流至所述电堆,以加热所述电堆。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池系统,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控制组件,通过设置位于加热件至少部分周缘的隔热件,不仅能够降低待保护件因高温失效的几率,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而且能够使更多的热量集中于导热件,提高加热件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组件去除部分散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件与导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导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散热壳体与隔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散热壳体与隔热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散热壳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控制组件-1,散热壳体-11,底壁-111,侧壁-112,导流空间-113,第一子侧壁-1121,第二子侧壁-1122,导热件-12,容置空间-121,导流通道-122,中心区-123,边缘区-124,导热件本体-125,加热件-13,隔热件-14,第一隔热挡墙-141,第二隔热挡墙-142,第三隔热挡墙-143,待保护件-15,接插件-16,凸台-17,导流孔-171,装设槽-172,密封件-18,电池系统-2,电堆-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燃料电池作为交通减碳的重要技术路线,在重载长途车辆领域已经具备大规模商业应用条件。此外船舶、轨道交通、分布式发电、储能等领域也需要发展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
氢燃料电池在低温零下-45℃情况下需要快速启动。目前常规采用的方案使用单独的PTC加热器(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对电堆冷却液加热,冷却液温度上升后通过电堆冷却散热流道逆向过去给电堆传热,提升电堆膜电极的温度,使其能够迅速上升到稳定工作的工作温度,使整个燃料电池系统快速升温启动工作。
采用燃料电池系统DCDC(Direct Current,DC)多合一集成PTC加热功能,对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进行加热,实现此功能。该集成方案具有低成本、高度集成对燃料电池电堆加热的作用。在PTC加热功能下,冷却液的热量上升后通过电堆冷却散热流道逆向过去给电堆传热,提升电堆膜电极的温度,使其能够迅速上升到稳定工作的工作温度,使整个燃料电池系统在极低环境温度下快速升温启动工作。
但是,但是由于PTC加热器会对直流变换器、空压机控制器、氢循环泵控制器进行热传输辐射,使PTC的高温传输影响到多合一其它零部件,使其在高温下容易失效。换言之,加热件会对电池系统的其他元器件进行热传输辐射,容易导致其他元器件在高温下失效,从而降低了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请参考图1-图4,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组件去除部分散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件与导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导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控制组件1,应用于电池系统,所述控制组件1包括散热壳体11、导热件12、加热件13、隔热件14。散热壳体11具有腔体。导热件12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导热件12具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容置空间121。加热件13设置于所述导热件12,所述加热件13能够加热位于所述容置空间121的冷却液,加热后的冷却液用于加热所述电池系统的电堆。及,隔热件14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围设于所述加热件13的至少部分周缘处,用于使所述加热件13与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的待保护件15隔离。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组件1由散热壳体11、导热件12、加热件13、及隔热件14组成。其中,加热件13可加热位于导热件12内的冷却液,以使冷却液加热电堆,实现电池系统的启动。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组件1包括散热壳体11,不仅能够用于传递热量,以实现散热,还能够用于固定、支撑或者保护控制组件1的其他结构部件。散热壳体11具有腔体,腔体用于收容导热件12、加热件13、隔热件14、待保护件15。导热件12、加热件13、待保护件15的热量均能够传递至散热壳体11,再通过散热壳体11传递至外界,实现散热。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组件1还包括导热件12,用于容置冷却液、连接其他部件以传递热量。导热件12的容置空间121连通电堆的管道,位于容置空间121的冷却液能够流经管道,以加热电堆,使电堆升温至电池系统可稳定工作的工作温度,实现电池系统的启动。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组件1还包括加热件13,用于加热冷却液。可选地,加热件13为PTC加热器。加热件13与导热件12相背设置,加热件13抵接导热件12。可选地,加热件13与导热件12层叠设置于散热壳体11的底壁111上。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组件1还包括隔热件14,用于隔离加热件13与待保护件15。待保护件15设于腔体内。可选地,待保护件15包括直流变换器、空压机控制器、氢循环泵控制器、输出继电器、输入滤波电感中的至少一者。隔热件14位于加热件13的至少部分周缘,换言之,隔热件14位于加热件13的至少一侧。可选地,隔热件14自身围设形成隔热空间;或者,隔热件14与散热壳体11的内壁围设形成隔热空间,加热件13设于隔热空间内,待保护件15设于该隔热空间外。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设置了位于加热件13至少部分周缘的隔热件14,用于隔离加热件13与待保护件15。一方面,隔离件能够将加热件13的热量隔离,减小至少部分加热件13对待保护件15的热传输辐射,降低待保护件15因高温失效的几率,从而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另一方面,隔热件14还能够减少热量的分散,即减少热损耗,使更多的热量由加热件13传输至导热件12,从而提高加热件13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14还围设于所述导热件12的至少部分周缘处,用于使所述导热件12与设置于所述散热壳体11上的待保护件15隔离。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隔热件14将导热件12与待保护件15,能够减小至少部分导热件12对待保护件15的热传输辐射,进一步降低待保护件15因高温失效的几率,进一步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并且,本实施方式还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耗,使更多的热量由加热件13传输至导热件12,进一步提高加热件13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综上,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位于加热件13至少部分周缘的隔热件14,不仅能够降低待保护件15因高温失效的几率,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而且能够使更多的热量集中于导热件12,提高加热件13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请一并参考图2、图5及图6,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散热壳体与隔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散热壳体11与隔热件14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壳体11包括底壁111、及弯折连接所述底壁111周缘的侧壁112,所述隔热件14包括多个第一隔热挡墙141,所述多个第一隔热挡墙141与所述侧壁112围设形成第一隔热空间,所述加热件13与所述导热件12均设于所述第一隔热空间内。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壳体11包括底壁111与侧壁112,侧壁112与底壁111围设形成腔体。待保护件15设置于底壁111上。可选地,第一隔热挡墙141连接于底壁111。可选地,第一隔热挡墙141与散热壳体11为一体式结构。可选地,导热件12与第一隔热挡墙141间隔设置。可选地,加热件13与第一隔热挡墙141间隔设置。可选地,第一隔热挡墙141的个数为1-4个。
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隔热挡墙141与侧壁112围设形成第一隔热空间,导热件12与加热件13均设于第一隔热空间内,从而将待保护件15与导热件12、加热件13隔离,能够降低待保护件15因高温失效的几率,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并且,导热件12与加热件13均设于第一隔热空间内,有利于加热件13将更多的热量传输至导热件12,进一步提高加热件13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请一并参考图2、图5及图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112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子侧壁1121与第二子侧壁1122,所述控制组件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子侧壁1121的至少一个接插件16,所述多个第一隔热挡墙141、所述第一子侧壁1121、及所述第二子侧壁1122围设形成所述第一隔热空间。
所述隔热件14还包括第二隔热挡墙142,所述第二隔热挡墙1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隔热挡墙141,所述第二隔热挡墙14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子侧壁1122、或所述第二子侧壁1122与所述第一子侧壁1121的连接处、或所述第一子侧壁1121,用于使所述接插件16与所述加热件13、所述导热件12隔离。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侧壁112包括弯折连接第一子侧壁1121与第二子侧壁1122,第一子侧壁1121上设有至少一个接插件16。可选地,接插件16穿设于第一子侧壁1121。可选地,接插件16可以为低压控制接插件16、或低压输入接插件16、或DCDC主输出接插件16、或高压配电输出接插件16、或空压机控制器输出接插件16、或氢循环泵控制器输出接插件16。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多个第一隔热挡墙141、第一子侧壁1121、及第二子侧壁1122围设形成第一隔热空间。可选地,第一隔热挡墙141连接第一子侧壁1121与第二子侧壁1122。第二隔热挡墙142与接插件16均设于第一隔热空间内。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隔热件14还包括第二隔热挡墙142,用于使接插件16与加热件13、导热件12隔离。加热件13与导热件12均设于第二隔热挡墙142背离接插件16的一侧。例如,第二隔热挡墙14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隔热挡墙141,第二隔热挡墙14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子侧壁1122。又例如,第二隔热挡墙14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隔热挡墙141,第二隔热挡墙14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子侧壁1122与第一子侧壁1121的连接处。又例如,第二隔热挡墙14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隔热挡墙141,第二隔热挡墙14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子侧壁1121。
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第二隔热挡墙142隔离接插件16与加热件13、导热件12,能够减小至少部分加热件13与导热件12对接插件16的热传输辐射,降低接插件16因高温失效的几率,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2、图5及图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件14还包括多个第三隔热挡墙143,所述多个第三隔热挡墙143自身围设形成第二隔热空间;或者,所述多个第三隔热挡墙143与所述侧壁112围设形成第二隔热空间,所述待保护件15设于所述第二隔热空间内。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隔热件14还包括第三隔热挡墙143,用于隔离待保护件15与加热件13、导热件12。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三隔热挡墙143的方式,能够将待保护件15围设于第二隔热空间内,进一步减小至少部分加热件13、导热件12对待保护件15的热传输辐射,进一步降低待保护件15因高温失效的几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2、及图4-图7,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部分散热壳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壳体11包括底壁111、及弯折连接所述底壁111周缘的侧壁112,所述散热壳体11具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导流空间113,所述导流空间113设于所述底壁111的一侧,所述导热件12设于所述底壁111的另一侧,所述导热件12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壁111另一侧的凸台17、及导热件本体125,所述导热件本体125设置于所述凸台17背离所述底壁111的一侧,以使所述导热件本体125与所述底壁111相背设置。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壳体11具有导流空间113,用于容置冷却液。可选地,散热壳体11的底壁111背离腔体的一侧设有导流凹槽,导流凹槽具有导流空间113。可选地,控制组件1还包括封闭件,封闭件与具有导流空间113的部分散热壳体11对应设置,封闭件与散热壳体11围设形成导流空间113。
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散热壳体11上设置导流空间113,冷却液能够在导流空间113流动,增加了冷却液与散热壳体11的接触面积,使散热壳体11内更多的热量能够通过冷却液传递至外界,进而提高了散热壳体11的散热效果。
并且,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导热件12包括凸台17,凸台17的一端连接底壁111,另一端连接导热件本体125。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凸台17,将导热件本体125与散热壳体11设有导流空间113的底壁111相背设置,减少了至少部分导热件本体125传输至散热壳体11上的热量。一方面,这样设置能够降低导热件本体125的热量由散热壳体11传输至待保护件15的几率,从而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另一方面,这样设置能够降低导热件本体125的热量由散热壳体11传输至导流空间113的几率,减少导热件本体125的热损耗,使更多的热量由加热件13传输至导热件本体125,从而提高加热件13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请一并参考图2、及图4-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件本体125具有中心区123、及位于所述中心区123周缘的边缘区124,所述中心区123的导热件本体125具有所述容置空间121,位于所述中心区123一侧的边缘区124的导热件本体125具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121的导流通道122,所述凸台17具有连通所述导流通道122的导流孔171,位于所述容置空间121的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流通道122与所述导流孔171进出所述容置空间121。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导热件本体125具有中心区123、及位于中心区123周缘的边缘区124。可选地,导流通道122的尺寸小于中心区123尺寸,换言之,大部分的冷却液设于中心区123的容置空间121内,少部分的冷却液流经导流通道122。
具体地,中心区123的导热件本体125与底壁111相背设置,凸台17连接于边缘区124的导热件本体125。这样设置能够减小位于容置空间121内的大部分的冷却液与凸台17接触,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导热件本体125传输至散热壳体11上的热量,既进一步降低导热件本体125的热量由散热壳体11传输至待保护件15的几率,又进一步减少导热件本体125的热损耗。
可选地,所述控制组件1还包括与所述凸台17设置于所述底壁111同一侧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底壁111与所述导热件本体125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导热件本体125。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边缘区124的导热件本体125。
请一并参考图2、及图5-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待保护件15靠近所述导流空间113设置;所述导流孔171连通所述导流空间113与所述导流通道122,位于所述导流空间113的冷却液能够流至所述容置空间121。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导流空间113靠近待保护件15设置。可选地,待保护件15设于底壁111的一侧,导流空间113对应待保护件15设于底壁111的另一侧。因此,待保护件15的热量能够通过底壁111传递至导流空间113,位于导流空间113的冷却液能够对待保护件15进行散热,进一步降低待保护件15因高温失效的几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导流孔171连通导流空间113与导流通道122,换言之,导流孔171连通导流空间113与容置空间121,因此,位于导流空间113的冷却液能够流至容置空间121。这样设置能够使流经导流空间113的冷却液先吸收待保护件15的热量,再流至容置空间121吸收加热件13的热量,以用于加热电堆,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加热件13对电堆的加热效率。
请一并参考图2与图8,图8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组件1还包括密封件18,所述密封件18装设于所述凸台17与所述导热件本体125的连接处,且所述密封件18设于所述导流孔171的周缘。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组件1还包括密封件18,用于密封导流孔171。凸台17与导热件本体125相连接,且凸台17的导流孔171连通导流空间113与容置空间121。换言之,凸台17的导流孔171连通底壁111上的管道与导热件本体125上的管道。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密封件18设于凸台17与导热件本体125之间,且位于导流孔171的周缘,以提高凸台17与导热件本体125之间的密封性能,使底壁111上的管道与导热件本体125上的管道形成密封的串联管道,从而提高控制组件1的工作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2与图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17靠近所述导热件本体125的一侧具有装设槽172,所述装设槽172用于容置所述密封件18。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凸台17还设有装设槽172,用于容置密封件18。可选地,装设槽172为环形槽。装设槽172的形状与密封件18的形状相适应。至少部分密封件18设于装设槽172内。密封件18既抵接装设槽172的内壁,又抵接导热件本体125靠近凸台17的一侧表面。这样设置能够使密封件18嵌设于凸台17内,提高了密封件18、凸台17、及导热件本体125的连接性能,提高了控制组件1的空间利用率。
综上,本申请的控制组件1集成PTC加热功能,主要减少了PTC加热器与多合一散热器的接触,即减少了PTC加热器与散热壳体11的接触,且PTC加热器四周设有散热挡墙,即PTC加热器四周设有隔离件,减少热传输,防止其PTC高温传输影响到其它零部件,使其在高温下容易失效,影响其可靠性。
请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系统2,所述电池系统2包括电堆21、及如本申请上述提供的控制组件1,所述导热件12的容置空间121连通所述电堆21,所述加热件13能够加热位于所述容置空间121的冷却液,加热后的冷却液能够流至所述电堆21,以加热所述电堆21。
本申请的电池系统2可应用于多个领域,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例如,汽车领域、电子设备领域等。可选地,所述电堆21装设于所述散热壳体11的一侧。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电堆21装设于所述散热壳体11具有导流空间113的一侧。冷却水在电池系统2的走向如图9中方向D所示。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系统2,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提供的控制组件1,通过设置位于加热件13至少部分周缘的隔热件14,不仅能够降低待保护件15因高温失效的几率,提高电池系统2的工作稳定性;而且能够使更多的热量集中于导热件12,提高加热件13对电堆21的加热效率。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池系统,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散热壳体,具有腔体;
导热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导热件具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容置空间;
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导热件,所述加热件能够加热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加热后的冷却液用于加热所述电池系统的电堆;及
隔热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围设于所述加热件的至少部分周缘处,用于使所述加热件与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的待保护件隔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包括底壁、及弯折连接所述底壁周缘的侧壁,所述隔热件包括多个第一隔热挡墙,所述多个第一隔热挡墙与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第一隔热空间,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均设于所述第一隔热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子侧壁的至少一个接插件,所述多个第一隔热挡墙、所述第一子侧壁、及所述第二子侧壁围设形成所述第一隔热空间;
所述隔热件还包括第二隔热挡墙,所述第二隔热挡墙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隔热挡墙,所述第二隔热挡墙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子侧壁、或所述第二子侧壁与所述第一子侧壁的连接处、或所述第一子侧壁,用于使所述接插件与所述加热件、所述导热件隔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还包括多个第三隔热挡墙,所述多个第三隔热挡墙自身围设形成第二隔热空间;或者,所述多个第三隔热挡墙与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第二隔热空间,所述待保护件设于所述第二隔热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包括底壁、及弯折连接所述底壁周缘的侧壁,所述散热壳体具有用于容置冷却液的导流空间,所述导流空间设于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底壁的另一侧,所述导热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壁另一侧的凸台、及导热件本体,所述导热件本体设置于所述凸台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以使所述导热件本体与所述底壁相背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本体具有中心区、及位于所述中心区周缘的边缘区,所述中心区的导热件本体具有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中心区一侧的边缘区的导热件本体具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导流通道,所述凸台具有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导流孔,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导流孔进出所述容置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保护件靠近所述导流空间设置;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导流空间与所述导流通道,位于所述导流空间的冷却液能够流至所述容置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装设于所述凸台与所述导热件本体的连接处,且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导流孔的周缘。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保护件包括直流变换器、空压机控制器、氢循环泵控制器、输出继电器、输入滤波电感中的至少一者。
10.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系统包括电堆、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组件,所述导热件的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电堆,所述加热件能够加热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冷却液,加热后的冷却液能够流至所述电堆,以加热所述电堆。
CN202321886589.0U 2023-07-17 2023-07-17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Active CN220491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86589.0U CN22049192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86589.0U CN22049192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1921U true CN220491921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42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86589.0U Active CN22049192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919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16438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improved safety
CN106935927B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其的车辆
EP2660899B1 (en) Battery module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orage system having same
JP416421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力供給装置
KR20140143854A (ko) 액상 냉매 유출에 대한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KR20120096409A (ko) 냉각 효율성이 향상된 냉각부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US11721856B2 (en) Battery pack for a vehicle
CN109659643B (zh) 电池组电池模块、二次电池组以及机动车
US20220166114A1 (en) Bus Bar Having Excellent Insulation and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20009648A1 (en) Liquid-cooled fuel cell battery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it
CN216133942U (zh) 一种电池底护板、电池组件及用电设备
KR20180045838A (ko) 전지시스템 및 전지시스템과 전기자동차를 위한 베이스플레이트
CN220491921U (zh) 控制组件及电池系统
US6555260B2 (en) Fuel cell system having a fuel cell stack with integrated polarity reversal protection diode
CN216145679U (zh) 一种热安全管理系统及电池
CN217485566U (zh) 一种电池箱及电池包
CN220341458U (zh) 一种汇流排、汇流排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8456075U (zh) 转换器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15644887U (zh) 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20710552U (zh) 插接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050923A1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155601U (zh) 一种电池模组、储能系统、电站和充电网络
CN220914360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7522118U (zh) 一种电池单体及电池包
CN117638327A (zh)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