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75628U -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75628U
CN220475628U CN202321416420.9U CN202321416420U CN220475628U CN 220475628 U CN220475628 U CN 220475628U CN 202321416420 U CN202321416420 U CN 202321416420U CN 220475628 U CN220475628 U CN 220475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lable switch
switch
control
pwm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64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建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Kangrun Metal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Kangrun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Kangrun Me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Kangrun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642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75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75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75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用于控制螺丝刀刀头的转动,包括主控模块、挡位开关、以及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用于带动螺丝刀刀头转动的动力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力件工作;所述主控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挡位开关连接以获取挡位信号;所述主控模块根据挡位信号在其PWM输出端输出占空比不同的PWM控制信号;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的PWM输出端连接并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动力件的转速。本实用新型其利用PWM控制信号占空比的大小来控制动力件的转速,能够实现多挡位,且切换挡位时动力件转速能够平稳过渡、避免突变。

Description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丝刀领域,尤其是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电动螺丝刀,别名电批、电动起子,是用于拧紧和旋松螺钉用的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装有调节和限制扭矩的机构,主要用于装配线,是大部分生产企业必备的工具之一。
现有的电动螺丝刀的螺丝刀刀头只具有一个转速,使得用户无法根据使用工况进行调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其利用PWM控制信号占空比的大小来控制动力件的转速,能够实现多挡位,且切换挡位时动力件转速能够平稳过渡、避免突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用于控制螺丝刀刀头的转动,包括主控模块、挡位开关、以及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用于带动螺丝刀刀头转动的动力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力件工作;所述主控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挡位开关连接以获取挡位信号;所述主控模块根据挡位信号在其PWM输出端输出占空比不同的PWM控制信号;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的PWM输出端连接并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动力件的转速。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主控模块的PWM输出端输出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的大小决定了所述动力件的转速;故可以十分方便的设置多个挡位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即不同挡位对应不同占空比的PWM控制信号;
且由于采用调节PWM控制信号占空比的形式来控制所述动力件的转速,当用户进行挡位切换时,所述主控模块可以平滑的改变其输出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故所述动力件的转速也可以实现平滑切换;
具体的,所述主控模块采用MC32P7311_16芯片,所述动力件采用电机,更具体的,所述动力件采用直流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供能单元、输出单元、以及可控开关单元,所述输出单元用于与所述动力件连接以为其供能,所述供能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连接以为所述输出单元供能;且所述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供能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连接;所述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二状态下,所述供能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断开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的PWM输出端与所述可控开关单元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可控开关单元的状态。
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可理解为:当所述第一状态为导通时,则所述第二状态为断开;若所述第一状态为断开时,所述第二状态为导通;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可控开关单元根据PWM控制信号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不断的切换时,所述输出单元和所述供能单元之间也在不断的连接或断开,使得所述输出单元向动力件以PWM波的形式输出电压电流,从而实现对所述驱动件转速的控制;
具体的,所述可控开关单元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和所述供能单元之间,所述第一状态为导通、所述第二状态为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包括转向开关;
所述PWM输出端包括第一PWM输出端和第二PWM输出端,所述可控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和第二可控开关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包括与所述动力件一个输入端连接的第一输出端、以及与所述动力件另一个输入端连接的第二输出端;所述供能单元包括正极输出端和接地端;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三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正极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接地端连接;
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四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正极输出端断开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接地端断开连接;
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五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接地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正极输出端连接;
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六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接地端断开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正极输出端断开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一PWM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的状态;
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二PWM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的状态;
所述主控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转向开关连接以获取转向信号并根据所述转向信号在第一PWM输出端或第二PWM输出端输出PWM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三状态或者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五状态时,可理解为所述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四状态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六状态时,可理解为所述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二状态。
所述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可理解为:当所述第三状态为导通时,则所述第四状态为断开;若所述第三状态为断开时,所述第四状态为导通;
所述第五状态和第六状态可理解为:当所述第五状态为导通时,则所述第六状态为断开;若所述第五状态为断开时,所述第六状态为导通。
采用上述结构,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所述转向开关,实现对所述动力件转向的控制;
当用户想要控制所述动力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可以操作所述转向开关,所述主控模块接收到对应的转向信号并在所述第一PWM输出端输出PWM控制信号,此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工作,使得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接地端连接,所述动力件向第一方向转动;
当用户想要控制所述动力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可用操作所述转向开关,所述主控模块接收到对应的转向信号并在所述第二PWM输出端输出PWM控制信号,此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工作,使得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接地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件向第二方向转动;
具体的,所述转向开关包括第一转向开关和第二转向开关,所述第一转向开关和所述第二转向开关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以向所述主控模块发送对应的转向信号;即当用户操作所述第一转向开关时,所述第一转向开关向所述主控模块发送动力件向第一方向转动的转向信号,当用户操作所述第二转向开关时,所述第二转向开关向所述主控模块发送动力件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转向信号;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和所述供能单元之间,所述第三状态为导通、所述第四状态为断开;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和所述供能单元之间,所述第五状态为导通、所述第六状态为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正极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接地端之间;
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包括第三可控开关和第四可控开关,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接地端之间,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正极输出端之间;
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一PWM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开关端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具体的,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根据PWM控制信号的高低电平切换其通断情况;
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二PWM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和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开关端和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具体的,所述第三可控开关和第四可控开关根据PWM控制信号的高低电平切换其通断情况;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下,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三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四状态;
所述第三可控开关和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五状态,所述第三可控开关和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第六状态。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正极输出端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正极输出端之间的通断;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通断;
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三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通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正极输出端之间以通过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正极输出端之间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为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
第二可控开关为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
第三可控开关为第三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
第四可控开关为第四MOS管,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第二可控开关、第三可控开关、第四可控开关采用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以实现通断控制的功能;
所述第一MOS管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导通状态,所述第一MOS管截止以实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断开状态;所述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同理。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五可控开关,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一PWM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和地连接,且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开关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PWM输出端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相同;即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第一电平使得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与第一电平相反的第二电平使得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则所述第二可控开关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第一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第五可控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可控开关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第二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第五可控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且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一电平为低电平;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与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一电平为高电平;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六可控开关,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二PWM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六可控开关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和地连接,且所述第六可控开关开关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PWM输出端与所述第六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所述第六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相同;即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第三电平使得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四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与第三电平相反的第四电平使得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则所述第三可控开关控制端、所述第六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第三电平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第六可控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可控开关控制端、所述第六可控开关控制端输入第四电平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第六可控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且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三电平为低电平;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与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三电平为高电平。
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可理解为:若第一电平为高电平,则第二电平为低电平;若第一电平为低电平,则第二电平为高电平;
第三电平与第四电平可理解为:若第三电平为高电平,则第四电平为低电平;若第三电平为低电平,则第四电平为高电平。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一PWM输出端输出PWM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控制端和第二可控开关控制端上输入相反的PWM波,以使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能够同时导通或同时断开;
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时,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高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控制端的电平被地拉低呈低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也呈导通状态;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低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呈断开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控制端的电平被所述正极输出端拉高呈高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也呈断开状态;
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与所述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时,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高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呈断开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控制端的电平被地拉低呈低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也呈断开状态;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低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控制端的电平被所述正极输出端拉高呈高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也呈导通状态;
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第四可控开关和第六可控开关同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
所述第六可控开关为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六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六可控开关的控制端。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第六可控开关采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以实现通断控制的功能;
所述第一二极管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导通状态,所述第一二极管截止以实现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断开状态;所述第二三极管同理;
具体的,所述第一MOS管为PMOS管,第二MOS管为NMOS管,所述第一三级管为NPN型三极管;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为低电平输入时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为PMOS管,第三MOS管为NMOS管,所述第二三级管为NPN型三极管;即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为低电平输入时呈导通状态,所述第六可控开关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PWM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开关端通过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且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二PWM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与所述第六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开关端通过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且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一PWM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接地;
所述第二PWM输出端端通过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四电阻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电容的设置,使得所述驱动模块形成为自举电路,以使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七可控开关,所述主控模块具有能输出PWM信号的第三PWM输出端,所述第七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串接在所述供能单元和输出单元之间,所述第三PWM输出端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以根据PWM信号控制所述第七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三PWM输出端和第七可控开关的设置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为第五MOS管,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七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七可控开关的控制端。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七可控开关采用第五MOS管以实现通断控制的功能;
所述第五MOS管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的导通状态,所述第五MOS管截止以实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的断开状态;
具体的,所述第五MOS管采用NMOS管,所述第三PWM输出端输出的PWM信号与所述PWM输出端即第一PWM输出端和第二PWM输出端输出的PWM控制信号的频率、占空比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PWM输出端通过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十二电阻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开关端中的一端与所述输出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三电阻与所述供能单元的接地端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用于为所述动力件供能的输出单元,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以获取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出电流大小。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主控模块监测所述驱动模块输出单元的电流不仅可以确保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安全、稳定的运行;且不同工况对螺丝刀头的阻力不同即对所述螺丝刀头的转速影响不同;上述结构,根据不同工况,动力件的工作电流值即输出单元的输出电流会变化,所述主控模块根据检测到的电流值对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进行调整补偿,以让螺丝刀头的转速在不同工况下均能维持在挡位要求的转速范围内,实现精准调速,且成本低。
具体的,所述第十三电阻串联在所述供能单元和所述输出单元所在回路上,由于所述第十三电阻处的电流大小与所述输出单元输出的电流大小相等,故所述主控模块对所述第十三电阻处的电流进行监测;
更具体的,所述主控模块的电流检测端通过第十四电阻与所述第十三电阻非与接地端连接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与所述主控模块的电流检测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挡位开关连接以获取所述挡位开关的操作次数并根据所述挡位开关的操作次数得到挡位信号。
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设置有N个挡位,即0挡至(N-1)挡;采用上述结构,当用户操作一次所述挡位开关,则所述主控模块将当前挡位加1得到新的挡位,若当前挡位为(N-1)挡,则在用户操作一侧所述挡位开关后,所述主控模块得到新的挡位为0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设置有4个挡位,即0挡至3挡,操作所述挡位开关,挡位按0-1-2-3-0顺序变化;所述挡位开关为按键开关,0挡为停止即转速为0,1至3挡转速逐步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包括显示模块,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显示模块连接以使其根据挡位信号显示对应挡位。
采用上述结构,用户可以通过显示模块了解当前挡位;具体的,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数量与挡位数量相匹配的LED指示灯,即当挡位有N挡时,LED指示灯的数量为(N-1)个。
进一步地,所述供能单元采用蓄电池,蓄电池的正极形成为所述正极输出端、负极形成为所述接地端;具体的,所述蓄电池为可充电式蓄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利用PWM控制信号占空比的大小来控制动力件的转速,能够实现多挡位,且切换挡位时动力件转速能够平稳过渡、避免突变。
(2)本实用新型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结构设置合理、且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螺丝刀控制电路中主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螺丝刀控制电路中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丝刀控制电路中显示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控模块;101PWM输出端;PWM1第一PWM输出端;PWM2第二PWM输出端;PWM3第三PWM输出端;AN0电流检测端;2驱动模块;201供能单元;2011正极输出端;2012接地端;202输出单元;Mt1第一输出端;Mt2第二输出端;203可控开关单元;2031第一可控开关单元;Q1第一可控开关;Q2第二可控开关;2032第二可控开关单元;Q3第三可控开关;Q4第四可控开关;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Q5第五可控开关;Q6第六可控开关;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Q7第七可控开关;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3转向开关;S2第一转向开关;S3第二转向开关;4显示模块;S1挡位开关;C1第一电容;R14第十四电阻;C2第二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用于控制螺丝刀刀头的转动,包括主控模块1、挡位开关S1、以及驱动模块2;所述驱动模块2与用于带动螺丝刀刀头转动的动力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力件工作;所述主控模块1的输入端和所述挡位开关S1连接以获取挡位信号;所述主控模块1根据挡位信号在其PWM输出端101输出占空比不同的PWM控制信号;所述驱动模块2与所述主控模块1的PWM输出端101连接并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动力件的转速。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主控模块1的PWM输出端101输出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的大小决定了所述动力件的转速;故可以十分方便的设置多个挡位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即不同挡位对应不同占空比的PWM控制信号;
且由于采用调节PWM控制信号占空比的形式来控制所述动力件的转速,当用户进行挡位切换时,所述主控模块1可以平滑的改变其输出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故所述动力件的转速也可以实现平滑切换;
具体的,所述主控模块1采用MC32P7311_16芯片,所述动力件采用电机,更具体的,所述动力件采用直流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供能单元201、输出单元202、以及可控开关单元203,所述输出单元202用于与所述动力件连接以为其供能,所述供能单元201与所述输出单元202连接以为所述输出单元202供能;且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供能单元201与所述输出单元202连接;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处于第二状态下,所述供能单元201与所述输出单元202断开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1的PWM输出端101与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的状态。
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可理解为:当所述第一状态为导通时,则所述第二状态为断开;若所述第一状态为断开时,所述第二状态为导通;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根据PWM控制信号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不断的切换时,所述输出单元202和所述供能单元201之间也在不断的连接或断开,使得所述输出单元202向动力件以PWM波的形式输出电压电流,从而实现对所述驱动件转速的控制;
具体的,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和所述供能单元201之间,所述第一状态为导通、所述第二状态为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包括转向开关3;
所述PWM输出端101包括第一PWM输出端PWM1和第二PWM输出端PWM2,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包括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和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所述输出单元202包括与所述动力件一个输入端连接的第一输出端Mt1、以及与所述动力件另一个输入端连接的第二输出端Mt2;所述供能单元201包括正极输出端2011和接地端2012;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三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接地端2012连接;
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四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断开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接地端2012断开连接;
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五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
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六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断开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正极输出端2011断开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一PWM输出端PWM1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的状态;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二PWM输出端PWM2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的状态;
所述主控模块1的输入端和所述转向开关3连接以获取转向信号并根据所述转向信号在第一PWM输出端PWM1或第二PWM输出端PWM2输出PWM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三状态或者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五状态时,可理解为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四状态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六状态时,可理解为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处于第二状态。
所述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可理解为:当所述第三状态为导通时,则所述第四状态为断开;若所述第三状态为断开时,所述第四状态为导通;
所述第五状态和第六状态可理解为:当所述第五状态为导通时,则所述第六状态为断开;若所述第五状态为断开时,所述第六状态为导通。
采用上述结构,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所述转向开关3,实现对所述动力件转向的控制;
当用户想要控制所述动力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可以操作所述转向开关3,所述主控模块1接收到对应的转向信号并在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输出PWM控制信号,此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工作,使得所述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接地端2012连接,所述动力件向第一方向转动;
当用户想要控制所述动力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可用操作所述转向开关3,所述主控模块1接收到对应的转向信号并在所述第二PWM输出端PWM2输出PWM控制信号,此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工作,使得所述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接地端2012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所述动力件向第二方向转动;
具体的,所述转向开关3包括第一转向开关S2和第二转向开关S3,所述第一转向开关S2和所述第二转向开关S3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1连接以向所述主控模块1发送对应的转向信号;即当用户操作所述第一转向开关S2时,所述第一转向开关S2向所述主控模块1发送动力件向第一方向转动的转向信号,当用户操作所述第二转向开关S3时,所述第二转向开关S3向所述主控模块1发送动力件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转向信号;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和所述供能单元201之间,所述第三状态为导通、所述第四状态为断开;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和所述供能单元201之间,所述第五状态为导通、所述第六状态为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包括第一可控开关Q1和第二可控开关Q2,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二输出端Mt2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之间;
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包括第三可控开关Q3和第四可控开关Q4,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之间,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二输出端Mt2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一PWM输出端PWM1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和第二可控开关Q2的控制端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开关端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开关端的通断;具体的,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和第二可控开关Q2根据PWM控制信号的高低电平切换其通断情况;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二PWM输出端PWM2分别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控制端和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开关端和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开关端的通断;具体的,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和第四可控开关Q4根据PWM控制信号的高低电平切换其通断情况;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处于导通状态下,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三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处于断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四状态;
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和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处于导通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五状态,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和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处于断开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六状态。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一输出端Mt1和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一输出端Mt1和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的通断;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二输出端Mt2和所述接地端2012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二输出端Mt2和所述接地端2012之间的通断;
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一输出端Mt1和所述接地端2012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一输出端Mt1和所述接地端2012之间的通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第二输出端Mt2和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以通过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开关端的通断实现所述第二输出端Mt2和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为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开关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
第二可控开关Q2为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开关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控制端;
第三可控开关Q3为第三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开关端,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控制端;
第四可控开关Q4为第四MOS管,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开关端,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第二可控开关Q2、第三可控开关Q3、第四可控开关Q4采用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以实现通断控制的功能;
所述第一MOS管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导通状态,所述第一MOS管截止以实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断开状态;所述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同理。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第五可控开关Q5,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一PWM输出端PWM1通过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和地连接,且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开关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相同;即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控制端输入第一电平使得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控制端输入与第一电平相反的第二电平使得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处于断开状态,则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控制端输入第一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第五可控开关Q5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控制端输入第二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第五可控开关Q5处于导通状态;且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一电平为低电平;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一电平为高电平;
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第六可控开关Q6,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二PWM输出端PWM2通过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和地连接,且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开关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PWM输出端PWM2与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相同;即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控制端输入第三电平使得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控制端输入与第三电平相反的第四电平使得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处于断开状态,则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控制端、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控制端输入第三电平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第六可控开关Q6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控制端、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控制端输入第四电平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第六可控开关Q6处于导通状态;且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三电平为低电平;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与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即第三电平为高电平。
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可理解为:若第一电平为高电平,则第二电平为低电平;若第一电平为低电平,则第二电平为高电平;
第三电平与第四电平可理解为:若第三电平为高电平,则第四电平为低电平;若第三电平为低电平,则第四电平为高电平。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输出PWM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控制端和第二可控开关Q2控制端上输入相反的PWM波,以使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和第二可控开关Q2能够同时导通或同时断开;
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时,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高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控制端的电平被地拉低呈低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也呈导通状态;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低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呈断开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控制端的电平被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拉高呈高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也呈断开状态;
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所述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时,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高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呈断开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控制端的电平被地拉低呈低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也呈断开状态;当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输出的PWM控制信号呈低电平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和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控制端的电平被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拉高呈高电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也呈导通状态;
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第四可控开关Q4和第六可控开关Q6同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为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开关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控制端;
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为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开关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控制端。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第六可控开关Q6采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以实现通断控制的功能;
所述第一二极管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导通状态,所述第一二极管截止以实现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断开状态;所述第二三极管同理;
具体的,所述第一MOS管为PMOS管,第二MOS管为NMOS管,所述第一三级管为NPN型三极管;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为低电平输入时呈导通状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为PMOS管,第三MOS管为NMOS管,所述第二三级管为NPN型三极管;即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为低电平输入时呈导通状态,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开关端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且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二PWM输出端PWM2通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开关端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且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通过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
所述第二PWM输出端PWM2端通过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Mt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Mt2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电容C1的设置,使得所述驱动模块2形成为自举电路,以使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第七可控开关Q7,所述主控模块1具有能输出PWM信号的第三PWM输出端PWM3,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开关端串接在所述供能单元201和输出单元202之间,所述第三PWM输出端PWM3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控制端连接以根据PWM信号控制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开关端的通断。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三PWM输出端PWM3和第七可控开关Q7的设置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为第五MOS管,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开关端,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控制端。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采用第五MOS管以实现通断控制的功能;
所述第五MOS管导通以实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导通状态,所述第五MOS管截止以实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断开状态;
具体的,所述第五MOS管采用NMOS管,所述第三PWM输出端PWM3输出的PWM信号与所述PWM输出端101即第一PWM输出端PWM1和第二PWM输出端PWM2输出的PWM控制信号的频率、占空比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PWM输出端PWM3通过第十一电阻R11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十一电阻R11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开关端中的一端与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和第二输出端Mt2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更加完善,以能够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用于为所述动力件供能的输出单元202,所述主控模块1与所述驱动模块2连接以获取所述输出单元202的输出电流大小。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主控模块1监测所述驱动模块2输出单元202的电流不仅可以确保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安全、稳定的运行;且不同工况对螺丝刀头的阻力不同即对所述螺丝刀头的转速影响不同;上述结构,根据不同工况,动力件的工作电流值即输出单元202的输出电流会变化,所述主控模块1根据检测到的电流值对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进行调整补偿,以让螺丝刀头的转速在不同工况下均能维持在挡位要求的转速范围内,实现精准调速,且成本低。
具体的,所述第十三电阻R13串联在所述供能单元201和所述输出单元202所在回路上,由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处的电流大小与所述输出单元202输出的电流大小相等,故所述主控模块1对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处的电流进行监测;
更具体的,所述主控模块1的电流检测端AN0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非与接地端2012连接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与所述主控模块1的电流检测端AN0连接的一端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模块1与所述挡位开关S1连接以获取所述挡位开关S1的操作次数并根据所述挡位开关S1的操作次数得到挡位信号。
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设置有N个挡位,即0挡至(N-1)挡;采用上述结构,当用户操作一次所述挡位开关S1,则所述主控模块1将当前挡位加1得到新的挡位,若当前挡位为(N-1)挡,则在用户操作一侧所述挡位开关S1后,所述主控模块1得到新的挡位为0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设置有4个挡位,即0挡至3挡,操作所述挡位开关S1,挡位按0-1-2-3-0顺序变化;所述挡位开关S1为按键开关,0挡为停止即转速为0,1至3挡转速逐步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刀控制电路包括显示模块4,所述主控模块1与所述显示模块4连接以使其根据挡位信号显示对应挡位。
采用上述结构,用户可以通过显示模块4了解当前挡位;具体的,所述显示模块4包括数量与挡位数量相匹配的LED指示灯,即当挡位有N挡时,LED指示灯的数量为(N-1)个。
进一步地,所述供能单元201采用蓄电池,蓄电池的正极形成为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负极形成为所述接地端2012;具体的,所述蓄电池为可充电式蓄电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用于控制螺丝刀刀头的转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1)、挡位开关(S1)、以及驱动模块(2);所述驱动模块(2)与用于带动螺丝刀刀头转动的动力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力件工作;所述主控模块(1)的输入端和所述挡位开关(S1)连接以获取挡位信号;所述主控模块(1)根据挡位信号在其PWM输出端(101)输出占空比不同的PWM控制信号;所述驱动模块(2)与所述主控模块(1)的PWM输出端(101)连接并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动力件的转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供能单元(201)、输出单元(202)、以及可控开关单元(203),所述输出单元(202)用于与所述动力件连接以为其供能,所述供能单元(201)与所述输出单元(202)连接以为所述输出单元(202)供能;且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供能单元(201)与所述输出单元(202)连接;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处于第二状态下,所述供能单元(201)与所述输出单元(202)断开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1)的PWM输出端(101)与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开关(3);
所述PWM输出端(101)包括第一PWM输出端(PWM1)和第二PWM输出端(PWM2),所述可控开关单元(203)包括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和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所述输出单元(202)包括与所述动力件一个输入端连接的第一输出端(Mt1)、以及与所述动力件另一个输入端连接的第二输出端(Mt2);所述供能单元(201)包括正极输出端(2011)和接地端(2012);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三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接地端(2012)连接;
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处于第四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断开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接地端(2012)断开连接;
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五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
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处于第六状态下,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断开连接、第二输出端(Mt2)与正极输出端(2011)断开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一PWM输出端(PWM1)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的状态;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二PWM输出端(PWM2)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的状态;
所述主控模块(1)的输入端和所述转向开关(3)连接以获取转向信号并根据所述转向信号在第一PWM输出端(PWM1)或第二PWM输出端(PWM2)输出PWM控制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2031)包括第一可控开关(Q1)和第二可控开关(Q2),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二输出端(Mt2)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之间;
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2032)包括第三可控开关(Q3)和第四可控开关(Q4),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之间,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开关端串联在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二输出端(Mt2)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正极输出端(2011)之间;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一PWM输出端(PWM1)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和第二可控开关(Q2)的控制端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开关端和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二PWM输出端(PWM2)分别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控制端和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并输出PWM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开关端和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开关端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为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开关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
第二可控开关(Q2)为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开关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控制端;
第三可控开关(Q3)为第三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开关端,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控制端;
第四可控开关(Q4)为第四MOS管,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开关端,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通过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
所述第二PWM输出端(PWM2)端通过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第五可控开关(Q5),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一PWM输出端(PWM1)通过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和地连接,且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开关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Q2)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相同;且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为低电平;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与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为高电平;
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第六可控开关(Q6),所述主控模块(1)的第二PWM输出端(PWM2)通过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和地连接,且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开关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PWM输出端(PWM2)与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Q3)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相反相同;且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为低电平;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与地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导通时在其控制端上的电平为高电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为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开关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控制端;
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为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开关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PWM输出端(PWM1)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Q5)开关端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且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Q1)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二PWM输出端(PWM2)通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六可控开关(Q6)开关端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与所述正极输出端(2011)连接,且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Q4)的控制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Mt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Mt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第七可控开关(Q7),所述主控模块(1)具有能输出PWM信号的第三PWM输出端(PWM3),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开关端串接在所述供能单元(201)和输出单元(202)之间,所述第三PWM输出端(PWM3)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控制端连接以根据PWM信号控制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开关端的通断;
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为第五MOS管,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开关端,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形成为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控制端;
所述第三PWM输出端(PWM3)通过第十一电阻(R11)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第十一电阻(R11)与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控制端连接的一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
所述第七可控开关(Q7)开关端中的一端与所述输出单元(202)的第一输出端(Mt1)和第二输出端(Mt2)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供能单元(201)的接地端(201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丝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2)包括用于为所述动力件供能的输出单元(202),所述主控模块(1)与所述驱动模块(2)连接以获取所述输出单元(202)的输出电流大小。
CN202321416420.9U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Active CN220475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6420.9U CN220475628U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6420.9U CN220475628U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75628U true CN220475628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806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6420.9U Active CN220475628U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756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55673A1 (en)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device, power tool system and charging system
WO2003015254A1 (fr) Appareil de commande d'entrainement de moteur
CN111725857B (zh) 开关驱动电路及电池控制电路
US10898985B2 (en) Power tool
JP4563259B2 (ja) 電動工具
CN220475628U (zh) 一种螺丝刀控制电路
CN111585252A (zh) 一种开关晶体管的过流保护电路
CN210167990U (zh) 线切割控制系统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CN101399517B (zh) 直线型风扇转速特性曲线设计电路
CN114221581A (zh) 可适应多种启动方式的电动工具驱动电路
TWI436582B (zh) 馬達驅動電路及其驅動方法
CN211565691U (zh) 锂电螺丝批控制系统
CN212846510U (zh) 一种电锯转速自动控制装置
CN212435576U (zh) 一种电调板
US20020145887A1 (en) Inverter device
CN209994263U (zh) 上电时序控制电路
CN201639524U (zh) 风扇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CN211859945U (zh) 一种buck驱动升压电荷泵电路
CN218006132U (zh) 一种低压直流电机正反转调速电路及调速器
CN218041255U (zh) 一种多档位转速及正反转毛球修剪电路
CN220896364U (zh) 一种低成本宽电压供电切换电路
CN215734071U (zh) 冰箱变频风机驱动控制电路
CN102136816B (zh) 风扇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CN218124580U (zh) 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CN220190673U (zh) 驱动电路、开关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