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74736U -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74736U
CN220474736U CN202321852625.1U CN202321852625U CN220474736U CN 220474736 U CN220474736 U CN 220474736U CN 202321852625 U CN202321852625 U CN 202321852625U CN 220474736 U CN220474736 U CN 220474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branch
medium inlet
inle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526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文军
杨友进
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526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747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74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747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该换热板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壳体内形成有进介质主路、第一进介质支路、第二进介质支路和出介质主路,进介质主路与介质进口相连通;第一和第二进介质支路均与进介质主路相连通,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进介质支路与介质进口的距离大于第一进介质支路与介质进口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进介质支路的路径总长度大于第二进介质支路的路径总长度;第一和第二进介质支路还均与出介质主路相连通,出介质主路与介质出口相连。第二进介质支路能够对出介质主路进行温度平衡,有利于减小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处介质的温度差,提升换热板的均温性,进而有利于提升电池包的均温性。

Description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散热技术可分为风冷和液冷,对于电池液冷,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底部液冷形式,即将电池放置于液冷板(又称换热板)上,液冷板内布置流道,冷却介质在流道内流动时带走电池的热量。冷却介质进入电池包时温度低,随着热量交换而逐渐升温,介质出口处的温度一般比介质进口处的温度高2℃~5℃,液冷板的均温性是影响电池均温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液冷板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处介质的温度差较大会影响电池的均温性,进而影响电池的循环效率和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板,有利于减小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处介质的温度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板的电池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进介质主路、第一进介质支路、第二进介质支路和出介质主路,所述进介质主路与所述介质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和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均与所述进介质主路相连通,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与所述介质进口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与所述介质进口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且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在第二方向上的路径总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路径总长度;所述出介质主路与所述进介质主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和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还均与所述出介质主路相连通,所述出介质主路与所述介质出口直接或间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通过将距离介质进口较远的第二进介质支路的路径设置得较短,使得第二进介质支路出口处的介质能够对出介质主路进行温度平衡,有利于减小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处介质的温度差,提升换热板的均温性,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换热板与电池换热,有利于提升电池的均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包括多条支路本体段和连接相邻两条所述支路本体段的支路连接段,所述支路本体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条支路本体段通过所述支路连接段串联,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板还包括:多条并联的出介质支路,所述出介质主路与所述介质出口通过所述出介质支路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介质支路包括第一出介质支路,所述第一出介质支路与所述出介质主路相连通,所述第一出介质支路包括第一出支路本体和第一出支路均温段,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出支路均温段连接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和所述介质出口,所述第一出支路均温段与所述介质进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与所述介质进口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支路均温段包括:多条均温本体段和连接相邻两条所述均温本体段的均温连接段,所述均温本体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条均温本体段通过所述均温连接段串联,其中一条均温本体段连接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其中另一条均温本体段连接所述介质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介质支路还包括:第二出介质支路,所述第二出介质支路与所述出介质主路相连通,所述第二出介质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所述进介质主路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为多条,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位于多条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的远离所述介质进口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为三条且包括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在从所述介质进口到所述介质出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5%,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0%,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0%,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处总流量的比例为35%。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和上述的换热板,所述电池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距离所述介质进口最远的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换热,其他所述电池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通过将距离介质进口较远的第二进介质支路的路径设置得较短,使得第二进介质支路出口处的介质能够对出介质主路进行温度平衡,有利于减小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处介质的温度差,提升换热板的均温性,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换热板与电池换热,有利于提升电池的均温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的流路示意图;
图2是第一进介质支路的示意图;
图3是第二进介质支路、第一出介质支路的第一出支路本体、第二出介质支路的示意图;
图4是进介质主路、第一出介质支路、第二出介质支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介质进口1、介质出口2、进介质主路3、第一进介质支路4、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支路本体段44、第一本体段441、第二本体段442、第三本体段443、第一连接段451、第二连接段452、第二进介质支路5、出介质主路6、第一出介质支路7、第一出支路本体71、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均温本体段721、均温连接段722、第二出介质支路8、第一电池21、第二电池22、第三电池23、第四电池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参照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介质进口1和介质出口2,壳体内形成有换热流道,介质进口1和介质出口2均与换热流道相连通,换热介质能够经介质进口1进入换热流道内,换热流道内的换热介质能够经介质出口2流出。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换热板能够与电池换热。
可选地,换热介质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例如水或氦气。当电池需要降温时,向换热板内通入低温换热介质,这样,换热板可以吸收电池的热量;当电池需要升温时,向换热板内通入高温换热介质,这样,换热板可以向电池传递热量,由此能够实现对电池的热管理。下面为了描述方便,以向换热板内通入低温换热介质以吸收电池的热量、对电池降温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所示,换热流道包括进介质主路3、第一进介质支路4、第二进介质支路5和出介质主路6。
其中,进介质主路3与介质进口1相连通,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第二进介质支路5均与进介质主路3相连通,换热介质经介质进口1进入进介质主路3内,进介质主路3内的换热介质进一步进入第一进介质支路4、第二进介质支路5内。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介质主路3、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第二进介质支路5均可以与电池换热。
进介质主路3沿第一方向(F1/F2)延伸,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第二进介质支路5沿第二方向(F3/F4)延伸,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介质主路3能够在第一方向(F1/F2)上与电池换热,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第二进介质支路5能够在第二方向(F3/F4)上与电池换热。
进一步地,第二进介质支路5与介质进口1在第一方向(F1/F2)上的距离大于第一进介质支路4与介质进口1在第一方向(F1/F2)上的距离,且第一进介质支路4在第二方向(F3/F4)上的路径总长度大于第二进介质支路5在第二方向(F3/F4)上的路径总长度。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换热板对电池冷却,第一进介质支路4的上游处温度低于第一进介质支路4的下游处温度,参照图2所示的第一进介质支路4,A、B、C、D处的温度关系为:A处温度<B处温度<C处温度<D处温度。类似地,第二进介质支路5的上游处温度低于第二进介质支路5的下游处温度,参照图3所示的第二进介质支路5,P、E、F处的温度关系为:P处温度<E处温度<F处温度,并且由于第一进介质支路4在第二方向(F3/F4)上的路径总长度大于第二进介质支路5在第二方向(F3/F4)上的路径总长度,使得第一进介质支路4内的换热介质能够更充分地吸收对应位置处电池的热量,使得D处温度>E处温度,第二进介质支路5的低温介质进入出介质主路6后能够与第一进介质支路4进入出介质主路6内的高温介质混合,以减小出介质主路6在第一方向(F1/F2)上的温差,有利于实现换热板的均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某一流路沿某一方向延伸,指的是该流路内的介质流向大致与该方向一致,该流路内的介质流向与该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是0°~15°。例如,进介质主路3内的介质流向与第一方向(F1/F2)之间的夹角可以是0°,也可以是3°、5°等,第二进介质支路5内的介质流向与第二方向(F3/F4)之间的夹角可以是0°,也可以是3°、5°、7°等。某流路的上游指的是换热介质最先流过该流路的一端,某流路的下游指的是换热介质较晚流过该流路的一端。
可选地,第一方向(F1/F2)与第二方向(F3/F4)相互垂直。
出介质主路6与进介质主路3相对设置,如图1所示,进介质主路3设置在F3端,出介质主路6设置在F4端,出介质主路6也沿第一方向(F1/F2)延伸。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第二进介质支路5还均与出介质主路6相连通,出介质主路6与介质出口2直接或间接相连。可选地,出介质主路6与介质出口2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管路(如下面所说的第一出介质支路7和第二出介质支路8)间接相连。第一进介质支路4、第二进介质支路5内的换热介质能够进入出介质主路6,出介质主路6内的换热介质能够经介质出口2流出去。
将距离介质进口1较远的第二进介质支路5的路径设置得较短,使得第二进介质支路5出口处的介质温度高于第一进介质支路4出口处的介质温度,这样,从第二进介质支路5出口处流到出介质主路6的换热介质能够对出介质主路6进行温度补偿,防止出介质主路6后段的温度过高,有利于提高出介质主路6内的温度平衡性,同时有利于减小介质进口1、介质出口2处介质的温度差,以提升换热板的均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利用“冷热交替”的思路平衡介质进口1、介质出口2处介质的温度差,通过将距离介质进口1较远的第二进介质支路5的路径设置得较短,使得第二进介质支路5出口处的介质能够对出介质主路6进行温度平衡,有利于减小介质进口1、介质出口2处介质的温度差,提升换热板的均温性,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换热板与电池换热,有利于提升电池的均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进介质支路4包括多条支路本体段44和连接相邻两条支路本体段44的支路连接段,支路本体段44沿第二方向(F3/F4)延伸,多条支路本体段44通过支路连接段串联,参照图1、图3所示,第二进介质支路5沿第二方向(F3/F4)延伸。可选地,第二进介质支路5可以构造为直线段、波纹段、折线段等。
在图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多条支路本体段44包括第一本体段441、第二本体段442、第三本体段443,支路连接段包括第一连接段451、第二连接段452,第一本体段441与第二本体段442的F4端通过第一连接段451相连接,第二本体段442与第三本体段443的F3端通过第二连接段452相连接。第一进介质支路4呈“S”形。第一本体段441、第二本体段442和第三本体段443均沿第一方向(F1/F2)延伸,第一连接段451和第二连接段452沿第二方向(F3/F4)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换热板还包括多条出介质支路,多条出介质支路并联,出介质主路6与介质出口2通过出介质支路相连通,换言之,出介质主路6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多条出介质支路流至介质出口2,再经介质出口2流到电池包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出介质支路包括第一出介质支路7,第一出介质支路7与出介质主路6相连通,第一出介质支路7包括第一出支路本体71和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第一出支路本体71沿第二方向(F3/F4)延伸,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连接第一出支路本体71和介质出口2,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与介质进口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出支路本体71与介质进口1之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比第一出支路本体71更加靠近介质进口1,介质进口1处的换热介质温度较低,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内的高温介质能够与介质进口1处的换热介质换热,以平衡介质进口1处的低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包括均温本体段721和均温连接段722,均温本体段721为多条,均温连接段722用于连接相邻两条均温本体段721,均温本体段721沿第一方向(F1/F2)延伸,均温连接段722沿第二方向(F3/F4)延伸,多条均温本体段721通过均温连接段722串联,其中一条均温本体段721连接第一出支路本体71,其中另一条均温本体段721连接介质出口2。第一出支路本体71内的换热介质能够经均温本体段721和均温连接段722流至介质出口2,再经介质出口2流到换热板外部。在图1、图4的示例中,均温本体段721为两条,两条均温本体段721通过一条均温连接段722相连接,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构造为倒“U”字形。参照图4所示,G、H、J处的温度关系为:H处温度<G处温度<J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4所示,出介质支路还包括第二出介质支路8,第二出介质支路8与出介质主路6相连通,第二出介质支路8沿第二方向(F3/F4)延伸。可选地,第二出介质支路8可以构造为直线段、波纹段、折线段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介质进口1和介质出口2位于进介质主路3的同一侧。如图1、图4所示,介质进口1和介质出口2均位于进介质主路3的F3侧,这样便于在换热板的同一侧对介质进口1和介质出口2处的连接管路进行连接或拆卸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介质支路4为多条,第二进介质支路5位于多条第一进介质支路4的远离介质进口1的一侧,如图1所示,第二进介质支路5位于多条第一进介质支路4的F2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介质支路4为三条,且三条第一进介质支路4包括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和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在从介质进口1到介质出口2的方向上,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第二进介质支路5依次排布,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内的介质流量占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5%,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内的介质流量占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0%,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内的介质流量占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0%,第二进介质支路5内的介质流量占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35%,也就是说,对于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第二进介质支路5而言,第二进介质支路5内的介质流量最多,这样,第二进介质支路5内的介质对出介质主路6进行降温的效果更好。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利用流量均匀性的调整提高换热板的均温性,可通过调整各分支支路的宽度实现流量均匀性的分配,设计简单。
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中的每一条支路构造为“S”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介质支路4可以为一条、两条、四条、五条或更多条等。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每条第一进介质支路4可以与一个电池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和上述实施例的换热板,电池为多个,多个电池沿第一方向(F1/F2)布置,距离介质进口1最远的电池与第二进介质支路5换热,其他电池均与对应的第一进介质支路4换热。可选地,每个电池可以包括一块电芯,也可以包括多块电芯。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多个电池包括第一电池21、第二电池22、第三电池23、第四电池24。第一电池21与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换热,第二电池22与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换热,第三电池23与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换热,第四电池24与第二进介质支路5换热。
换热介质在换热板内部换热流道的流动形式为:换热介质由介质进口1进入进介质主路3,分为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第二进介质支路5这四条支路进入第一电池21、第二电池22、第三电池23、第四电池24这四个电池区域对相应电池进行冷却后,汇总至出介质主路6,出介质主路6又分为第一出介质支路7和第二出介质支路8,两条出介质支路汇总至介质出口2,进而流出电池包。该电池包的有益效果为:
(1)对于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这三条支路,在电池区域进行“S”型流动,即每条支路入口(F3端)和出口(F4端)处均存在低温和高温两种冷却介质,能够有效平衡第一电池21、第二电池22、第三电池23的温差。
(2)对于第二进介质支路5、第一出介质支路7、第二出介质支路8这三条支路,在第四电池24区域进行交替流动。由于出介质主路6汇总了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换热完成的冷却介质,温度较高,因此从进介质主路3分出第二进介质支路5的低温介质对出介质主路6进行温度平衡,保证第四电池24与其他电池之间的温差不会较大。换言之,将高温介质出水流经的第四电池24区域,通过第二进介质支路5引出部分低温进水以平衡温度。
(3)由于介质进口1处的介质温度低,会造成电池包内靠近介质进口1位置的电池温度较低,因此,第一出介质支路7内的高温介质会在介质进口1、介质出口2的位置进行分流以平衡介质进口1处的低温。换言之,第一出介质支路7能够将出介质主路6流出的高温介质引流至介质进口1区域,降低介质进口1与介质出口2位置处的温差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通过将距离介质进口1较远的第二进介质支路5的路径设置得较短,使得第二进介质支路5出口处的介质能够对出介质主路6进行温度平衡,有利于减小介质进口1、介质出口2处介质的温度差,提升换热板的均温性,在将换热板应用于电池包后,换热板与电池换热,有利于提升电池的均温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板可快速拓展至结构一致的电池包,如电池在第二方向(F3/F4)上的长度变更,仅需同步变更第一进介质支路4、第二进介质支路5在第二方向(F3/F4)上的长度,电池数量增多或减少时,相应增加或减少第一进介质支路4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与换热板直接接触,换热板直接对电池进行冷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与换热板之间设有导热结构。可选地,导热结构可以是导热胶或导热垫等,换热板通过导热结构对电池进行冷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介质进口(1)和介质出口(2),所述壳体内形成有:
进介质主路(3),所述进介质主路(3)与所述介质进口(1)相连通;
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第二进介质支路(5),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均与所述进介质主路(3)相连通,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与所述介质进口(1)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与所述介质进口(1)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且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在第二方向上的路径总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路径总长度;
出介质主路(6),所述出介质主路(6)与所述进介质主路(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和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还均与所述出介质主路(6)相连通,所述出介质主路(6)与所述介质出口(2)直接或间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包括多条支路本体段(44)和连接相邻两条所述支路本体段(44)的支路连接段,所述支路本体段(44)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条支路本体段(44)通过所述支路连接段串联,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还包括:多条并联的出介质支路,所述出介质主路(6)与所述介质出口(2)通过所述出介质支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介质支路包括第一出介质支路(7),所述第一出介质支路(7)与所述出介质主路(6)相连通,所述第一出介质支路(7)包括第一出支路本体(71)和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71)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连接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71)和所述介质出口(2),所述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与所述介质进口(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71)与所述介质进口(1)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支路均温段(72)包括:多条均温本体段(721)和连接相邻两条所述均温本体段(721)的均温连接段(722),所述均温本体段(72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条均温本体段(721)通过所述均温连接段(722)串联,其中一条均温本体段(721)连接所述第一出支路本体(71),其中另一条均温本体段(721)连接所述介质出口(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介质支路还包括:第二出介质支路(8),所述第二出介质支路(8)与所述出介质主路(6)相连通,所述第二出介质支路(8)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进口(1)和所述介质出口(2)位于所述进介质主路(3)的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为多条,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位于多条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的远离所述介质进口(1)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为三条且包括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在从所述介质进口(1)到所述介质出口(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一支路(41)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5%,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二支路(42)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0%,所述第一进介质第三支路(43)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20%,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内的介质流量占所述介质进口(1)处总流量的比例为35%。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所述电池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距离所述介质进口(1)最远的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二进介质支路(5)换热,其他所述电池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进介质支路(4)换热。
CN202321852625.1U 2023-07-13 2023-07-13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Active CN2204747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52625.1U CN220474736U (zh) 2023-07-13 2023-07-13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52625.1U CN220474736U (zh) 2023-07-13 2023-07-13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74736U true CN220474736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796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52625.1U Active CN220474736U (zh) 2023-07-13 2023-07-13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747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32222A (zh) 一种集成式电池包冷却装置
CN115939603A (zh) 电池包
CN209929442U (zh) 电池包热交换系统用均温板及其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结构
CN220474736U (zh)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CN212209705U (zh) 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CN212209704U (zh) 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CN210200914U (zh) 电池包冷却系统及电池包
CN217740647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包
CN209843901U (zh) 一种高效热管理的电池系统结构
CN218270317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CN207664195U (zh) 换热片及电池包
CN209929443U (zh) 电池包热交换系统
CN110277606B (zh) 动力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167415U (zh) 电池包热管理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CN219106310U (zh) 电池包
CN209298304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4543393A (zh) 一种换热组件
CN220306339U (zh) 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CN219779005U (zh) 液冷板和电池模组
CN219959162U (zh) 一种电池包
CN22098464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21041247U (zh)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块
CN220474721U (zh)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CN219937170U (zh) 电池包冷却组件、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8215502U (zh) 三面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