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71818U -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71818U
CN220471818U CN202322296142.4U CN202322296142U CN220471818U CN 220471818 U CN220471818 U CN 220471818U CN 202322296142 U CN202322296142 U CN 202322296142U CN 220471818 U CN220471818 U CN 220471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shell
filter
electrost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9614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江乐
肖维
王沐阳
王江
徐乙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Ker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Ker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Ker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Ker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9614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71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71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71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组件,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一端安装有排风机构,壳体一端开设有进风口,壳体内部靠近进风口的一端开设有过滤腔,过滤腔与进风口相连通,过滤腔内部设有滤芯,且滤芯的侧面与过滤腔内壁密封配合,壳体内部中段开设有静电腔,静电腔的一侧设有放电丝,放电丝铺设在静电腔侧壁开设的安装槽内。本申请通过防尘网板和滤芯可对排风扇吸附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然后再通过高压静电场将空气中残留的病菌和细小颗粒吸附到负极板上,最终再通过活性炭网对空气中的异味进行除去,空气净化充分,提高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制造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进而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因此,需要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使得空气保持纯净状态。
现有的空气净化设备在使用时一般是通过排风机构将空气输送到净化设备内,通过净化设备内的过滤机构对空气进行过滤处理,将空气中的杂质过滤干净,还或者在过滤后再通过紫外线灯发出的紫外线对空气照射进行消毒,由于紫外线消毒需要紫外线照射30分钟以上才可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进而不能对空气进行充分杀菌净化,使用效果较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空气净化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具备通过静电场可将空气中的病菌和细小颗粒吸附住,再通过多个过滤机构进行过滤,净化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一端安装有排风机构;
壳体一端开设有进风口,壳体内部靠近进风口的一端开设有过滤腔,过滤腔与进风口相连通,过滤腔内部设有滤芯,且滤芯的侧面与过滤腔内壁密封配合;
壳体内部中段开设有静电腔,静电腔的一侧设有放电丝,放电丝铺设在静电腔侧壁开设的安装槽内,静电腔内部另一侧安装有负极板,壳体外表面靠近放电丝的一侧安装有高压静电发生器,高压静电发生器通过导线与放电丝以及负极板相连,且高压静电发生器还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相连;
静电腔内部设有互相平行的两个导气板,两个导气板的一侧均与静电腔侧壁相接触,两个导气板另一侧均与负极板相接触,导气板与静电腔侧壁以及负极板组成输送空气的导气通道,过滤腔靠近静电腔的一端开设有排风口,两个导气板的一端固定在排风口上下两端,两个导气板另一端贯穿静电腔并与容纳腔内部相连通。
可选的,排风机构包括安装在容纳腔一端的安装座,安装座与壳体外部相连通,安装座内部安装有排风扇。
可选的,进风口内部设有防尘网板,防尘网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进风口内。
可选的,导气板呈“S”型弯曲设置。
可选的,放电丝呈“S”型或蛇形铺设在静电腔侧壁上。
可选的,壳体顶部设有盖板,盖板与壳体开口处密封连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上。
可选的,容纳腔内部安装有活性炭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防尘网板和滤芯可对排风扇吸附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然后再通过高压静电场将空气中残留的病菌和细小颗粒吸附到负极板上,最终再通过活性炭网对空气中的异味进行除去,空气净化充分,提高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电丝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导气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安装座;3、进风口;4、过滤腔;5、滤芯;6、防尘网板;7、排风口;8、放电丝;9、导气板;10、静电腔;11、活性炭网;12、盖板;13、容纳腔;14、排风扇;15、高压静电发生器;16、负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13,容纳腔13的一端安装有排风机构,通过排风机构可将外部空气吸入壳体1内,经过净化后再排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一端开设有进风口3,壳体1内部靠近进风口3的一端开设有过滤腔4,过滤腔4与进风口3相连通,过滤腔4内部设有滤芯5,且滤芯5的侧面与过滤腔4内壁密封配合,滤芯5内部设有至少三层滤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外部空气通过进风口3流入过滤腔4内,并通过滤芯5对流入到过滤腔4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将空气中部分固体杂质过滤干净,对空气进行初步净化;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内部中段开设有静电腔10,静电腔10的一侧设有放电丝8,放电丝8铺设在静电腔10侧壁开设的安装槽内,静电腔10内部另一侧安装有负极板16,壳体1外表面靠近放电丝8的一侧安装有高压静电发生器15,高压静电发生器15通过导线与放电丝8以及负极板16相连,且高压静电发生器15还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相连,通过高压静电发生器15可使得放电丝8和负极板16之间产生高压静电场,空气在流经静电腔10内时,空气中残留的细菌以及灰尘会吸附在负极板16上,进一步对空气进行净化;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静电腔10内部设有互相平行的两个导气板9,两个导气板9的一侧均与静电腔10侧壁相接触,两个导气板9另一侧均与负极板16相接触,导气板9与静电腔10侧壁以及负极板16组成输送空气的导气通道,过滤腔4靠近静电腔10的一端开设有排风口7,两个导气板9的一端固定在排风口7上下两端,两个导气板9另一端贯穿静电腔10并与容纳腔13内部相连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空气经过滤芯5过滤后经过排风口7流入两个导气板9之间,在两个导气板9之间流动的过程中受到静电场的影响,可将空气中的病菌以及部分细小颗粒吸附在负极板16上,进一步完成对空气的净化。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排风机构包括安装在容纳腔13一端的安装座2,安装座2与壳体1外部相连通,安装座2内部安装有排风扇14,通排风扇14可将壳体1内的空气吸出,进而可使得进风口3产生吸力,将外部的空气吸入到壳体1内进行净化。
如图1所示,进风口3内部设有防尘网板6,防尘网板6通过螺栓固定在进风口3内,通过防尘网板6可对壳体1吸附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将较大的杂质过滤干净,以免堵塞滤芯5。
如图5所示,导气板9呈“S”型弯曲设置,可延长空气在静电腔10内的流动距离,进而负极板16可对空气中的杂质进行充分吸附,提高使用效果。
如图1和图4所示,放电丝8呈“S”型或蛇形铺设在静电腔10侧壁上,可增加静电场的面积,进而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1顶部设有盖板12,盖板12与壳体1开口处密封连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1上,通过盖板12可将壳体1开口遮挡住,以免发生泄漏而影响壳体1内部净化组件对空气的净化。
如图1和图2所示,容纳腔13内部安装有活性炭网11,经过静电场吸附后的空气流入到容纳腔13内,并通过活性炭网11对空气进行除异味处理,处理后的空气再通过排风扇14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完成空气的过滤。
综上所述,该空气净化组件,使用时,控制排风扇14工作,排风扇14将壳体1内的空气排出,使得壳体1内产生负压,进风口3产生吸力,将外部空气吸入到过滤腔4内,空气在穿过进风口3时,防尘网板6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将空气中的较大的杂质过滤干净,过滤后的空气流入过滤腔4内,并通过滤芯5进行二次过滤,之后空气通过排风口7流入两个导气板9之间,沿着两个导气板9穿过静电腔10,在穿过静电腔10的过程中,放电丝8与负极板16之间产生高压静电场,将空气中残留的病菌和细小颗粒吸附到负极板16上,之后空气穿过静电腔10后流入容纳腔13内,并通过活性炭网11对空气中的异味进行吸附,最后空气通过排风扇14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完成空气的净化,净化充分,提高使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13),容纳腔(13)的一端安装有排风机构;
壳体(1)一端开设有进风口(3),壳体(1)内部靠近进风口(3)的一端开设有过滤腔(4),过滤腔(4)与进风口(3)相连通,过滤腔(4)内部设有滤芯(5),且滤芯(5)的侧面与过滤腔(4)内壁密封配合;
壳体(1)内部中段开设有静电腔(10),静电腔(10)的一侧设有放电丝(8),放电丝(8)铺设在静电腔(10)侧壁开设的安装槽内,静电腔(10)内部另一侧安装有负极板(16),壳体(1)外表面靠近放电丝(8)的一侧安装有高压静电发生器(15),高压静电发生器(15)通过导线与放电丝(8)以及负极板(16)相连,且高压静电发生器(15)还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相连;
静电腔(10)内部设有互相平行的两个导气板(9),两个导气板(9)的一侧均与静电腔(10)侧壁相接触,两个导气板(9)另一侧均与负极板(16)相接触,导气板(9)与静电腔(10)侧壁以及负极板(16)组成输送空气的导气通道,过滤腔(4)靠近静电腔(10)的一端开设有排风口(7),两个导气板(9)的一端固定在排风口(7)上下两端,两个导气板(9)另一端贯穿静电腔(10)并与容纳腔(13)内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排风机构包括安装在容纳腔(13)一端的安装座(2),安装座(2)与壳体(1)外部相连通,安装座(2)内部安装有排风扇(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进风口(3)内部设有防尘网板(6),防尘网板(6)通过螺栓固定在进风口(3)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导气板(9)呈“S”型弯曲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放电丝(8)呈“S”型或蛇形铺设在静电腔(10)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壳体(1)顶部设有盖板(12),盖板(12)与壳体(1)开口处密封连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容纳腔(13)内部安装有活性炭网(11)。
CN202322296142.4U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Active CN220471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6142.4U CN220471818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6142.4U CN220471818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71818U true CN220471818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804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96142.4U Active CN220471818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718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127110A1 (zh) 空气净化机
KR100946106B1 (ko) 광촉매필터모듈을 가지는 공기청정기
KR20180129215A (ko) 공기 정화 장치 및 공기 정화 모듈
KR100627857B1 (ko) 자외선 광촉매 멸균장치를 부가한 음이온 공기청정기
CN220471818U (zh) 一种空气净化组件
CN2607139Y (zh) 纳米光催化静电空气净化机
CN205717633U (zh) 一种荷风医用空气净化装置
CN111442434B (zh) 一种具有驱蚊功能的空气净化智能机器人
CN211503060U (zh) 一种等离子空气净化杀菌装置
CN212408904U (zh) 一种除病毒和加湿的空气净化装置
CN212746754U (zh) 一种室内用空气光触媒净化分解一体机
CN111219812B (zh) 一种空气净化杀菌装置
CN113944975A (zh) 消毒机
CN220852483U (zh) 一种组合式等离子体空气净化装置
CN213480501U (zh) 一种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
CN218781419U (zh) 一种环保空气净化器
CN219473902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14172405U (zh) 一种分体空调消毒过滤组件
CN216204093U (zh) 一种家居用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机器人
CN214501599U (zh) 一种组合式空气净化装置
CN215446785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6011184U (zh) 一种高效多级室内空气净化器
CN213395779U (zh) 一种新型空气净化消毒机
CN218033575U (zh) 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CN218895443U (zh) 一种除菌型烟机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