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68791U -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68791U
CN220468791U CN202321690831.7U CN202321690831U CN220468791U CN 220468791 U CN220468791 U CN 220468791U CN 202321690831 U CN202321690831 U CN 202321690831U CN 220468791 U CN220468791 U CN 220468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tch
drainage
double
water
water seep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908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睿
吴卫文
许成纲
黄炳坤
杨杰
徐嘉梓
付文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Y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Y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Y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Y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908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68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68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68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包括布置于尾砂库区的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布置于尾砂库坝体平台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和辅助排洪设备,其中,所述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沿尾砂库坝体的纵向设置,并连通所述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与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所述坝体排洪系统的下游连通所述辅助排洪设备。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通过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和辅助排洪设备的相互连通,由上游逐级指向下游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尾砂库生态复垦前排水排灌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尾砂库排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尾砂库一般是通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用于堆放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的尾矿浆。尾砂库闭库后往往形成数万甚至数十万平方米的裸露尾砂面。尾矿多是以矿浆的形式湿排,造成尾砂库中间低四周高,加之降雨汇水,尾砂库低洼处往往积水成湖。尽管尾矿浆向尾砂库排放时因含有碱性药剂多呈碱性,但由于金属矿山尾砂中往往含有大量的含硫矿物,长期裸露必然造成尾砂酸化。而碱性药剂短时间内即可彻底分解无法对酸性物质进行持续有效的中和,造成尾砂库中的AMD(酸性矿山废水)逐渐积聚成酸性湖,带来潜在的污染风险,因此,尾砂库闭库后不宜长期裸露,应及时进行生态复垦,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污染隐患。
然而,尾砂库生态复垦前必须要有完善的排水排灌系统,若没有完善的排水排灌系统,即便对尾砂库进行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也往往因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对尾砂浅深层淋溶形成的AMD造成土壤污染,毒害植物造成生态复垦失败。通常地,尾砂库具有较为完善的排洪系统,但是排洪系统主要用于对坝体防护,防止溃坝和污染扩散,无法解决尾砂库生态复垦过程中的排水排灌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尾砂库生态复垦前无法进行有效的排水排灌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包括布置于尾砂库区的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布置于尾砂库坝体平台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和辅助排洪设备,其中,所述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沿尾砂库坝体的纵向设置,并连通所述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与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所述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的下游连通所述辅助排洪设备。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包括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其中,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分别围绕所述尾砂库区的周向和沿所述尾砂库区的纵向布置,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将所述尾砂库区分隔为多个径流汇水区,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沿所述尾砂库区的横向布置在每个所述径流汇水区内并连通纵向相邻的两个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和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均包括水沟肩部、两侧水沟侧壁和沟底,其中,所述水沟肩部位于两侧的所述水沟侧壁的上侧,两侧的所述水沟侧壁和所述沟底构成排水通道,在两侧所述水沟侧壁靠近所述沟底的位置均设有排水孔。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和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的两侧水沟侧壁的外侧且位于水沟肩部的下方设有滤水层。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的沟宽大于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的沟宽,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的沟深大于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的沟深。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包括多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多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沿尾砂库坝体自上而下逐级布置在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上。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沟包括水沟肩部、两侧的水沟侧壁和沟底,其中,所述水沟肩部位于两侧所述水沟侧壁的上侧,两侧的所述水沟侧壁和所述沟底构成排水通道,在其中一侧的水沟侧壁上且靠近所述沟底的位置设有排水孔。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每个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沟布置在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的坡脚处,设有所述排水孔的所述水沟侧壁靠近尾砂库坝体坡面设置,在具有所述排水孔的所述水沟侧壁的外侧且位于所述水沟肩部的下方设有滤水层。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包括沿所述尾砂库坝体的纵向设置的多个排洪沟,位于所述尾砂库坝体两侧边缘纵向布置的所述排洪沟的上游连通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并依次连通每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的外边缘,位于所述尾砂库坝体中部纵向布置的所述排洪沟连通相邻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所述排洪沟的下游连接至所述辅助排洪设备。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辅助排洪设备包括沉砂池和混凝沉淀池,所述排洪沟的下游连接所述沉砂池,所述沉砂池和所述混凝沉淀池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的有效效果在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通过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和辅助排洪设备的相互连通,由上游逐级指向下游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其中,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尾砂库区表面积浅表层径流汇水快速排水积水问题,降低尾砂库区浅表层地下水位。布置于尾砂库坝体平台上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能够逐级有效拦截尾砂库堆积坝和子坝坡面的径流汇水,防止冲刷下级坡面,为坝体坡面植被防护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能降低坝体浸润线,提高坝体安全性。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连通上游的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和下游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并将尾砂库和尾砂库坝体坡面的径流汇水汇总至辅助排洪设备进行处理,从而自尾砂库上游指向下游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尾砂库生态复垦前排水排灌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或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或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1-尾砂库区;2-尾砂库坝体坡面;3-尾砂库坝体平台;101-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2-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3-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4-排洪沟;105-沉砂池;106-混凝沉淀池;201-水沟肩部;202-水沟侧壁;203-沟底;204-排水孔;205-滤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包括布置于尾砂库区1的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布置于尾砂库坝体平台3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和辅助排洪设备。其中,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沿尾砂库坝体的纵向设置,并连通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与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的下游连通辅助排洪设备。
通过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和辅助排洪设备的相互连通,由上游逐级指向下游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尾砂库区表面积浅表层径流汇水快速排水积水问题,降低尾砂库区浅表层地下水位。尤其在尾砂库生态复垦时,可有效消除地下水位过高造成浅深层酸性沉积物及重金属粒子污染浅表层土壤并毒害植物的问题。布置于尾砂库坝体平台上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能够逐级有效拦截尾砂库堆积坝和子坝坡面的径流汇水,防止冲刷下级坡面,为坝体坡面植被防护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能降低坝体浸润线,提高坝体安全性。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连通上游的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和下游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并将尾砂库和尾砂库坝体的径流汇水汇总至辅助排洪设备进行处理,从而自尾砂库上游指向下游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尾砂库生态复垦前的排水排灌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包括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其中,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分别围绕尾砂库区1的周向和沿尾砂库区1的纵向布置,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将尾砂库区1分隔为多个径流汇水区,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沿尾砂库区1的横向布置在每个径流汇水区内并连通纵向相邻的两个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尾砂库区的纵向”是指沿尾砂库上下游的方向。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双侧渗水式”是指排水沟的两个侧壁均可以达到渗水或排水的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分隔成的多个径流汇水区可以是沿尾砂库区1的纵向并排布置。那么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沿横向布置在每个径流汇水区并连通相邻的两个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数量是可以是多个,其中“多个”是指至少两个。
将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作为尾砂库区1的主干排水沟,用于将整个尾砂库区的汇水及时排出尾砂库区1,防止尾砂库区积水,并能够降低尾砂库区地下水位。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将整个尾砂库区1分隔为多个较小的径流汇水区块,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作为每个径流汇水区内的排水沟并与纵向相邻的两个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相连通,以便将每个径流汇水区内的径流汇水通过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快速汇入至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内而排出尾砂库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3,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均包括水沟肩部201、两侧水沟侧壁202和沟底203,其中,水沟肩部201位于两侧的水沟侧壁202的上侧,两侧的水沟侧壁202和沟底203构成排水通道,在两侧水沟侧壁202靠近沟底203的位置均设有排水孔204。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水沟侧壁靠近沟底的位置”可以是水沟侧壁的中下部位置且距离沟底具有一定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孔204可以设置在水沟侧壁202的中下部且距离沟底203三分之一高度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结构可以预制,也可以混凝土现浇或砖砌而成。
在对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进行施工时,可以使水沟肩部201与地面平齐或略低于地面以利于排水。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结构兼具对尾砂库区排水和降低尾砂库区地下水位的作用,同时消除尾砂库浅深层潜在的毒害物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雨季时通过将地表面径流汇水直接排入排水沟,防止地表面积水,二是地浅表层径流通过水沟侧壁的排水孔持续排入水沟,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位过高将浅深层尾砂中的毒害物质淋溶出污染改良后的浅表层土壤,三是排水沟的排水孔以下可以用于排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在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两侧水沟侧壁202的外侧且位于水沟肩部201的下方设有滤水层205。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水层205可以是由10~20mm的碎卵石填充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水层205的厚度可以为5~10cm。可以理解的是,滤水层的厚度是指自滤水层在水平方向的厚度。进而通过滤水层205起到促进排水和防止泥沙堵塞排水孔204及泥土流失淤积排水沟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的沟宽大于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沟宽。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的沟深大于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沟深。在一些实施例中,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的沟宽不小于80cm,沟深不小于100cm,以利于降雨洪峰时的快速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毒害物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沟宽不小于30cm,沟深不小于50cm。在一些实施例中,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可以沿尾砂库的横向每隔100m左右布置一条。在一些实施例中,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可以沿尾砂库的纵向每隔30~50m布置一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包括多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多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沿尾砂库坝体自上而下逐级布置在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3上。
在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上设置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其作用主要是作为尾砂库坝体例如堆积坝和子坝的平台截排水沟,用于坝体每级坡面与平台径流汇水及坝体渗水的逐级截排水,防止坝体上级坡面及平台汇水冲刷下及坡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包括水沟肩部201、两侧的水沟侧壁202和沟底203,其中,水沟肩部201位于两侧水沟侧壁202的上侧,两侧的水沟侧壁202和沟底203构成排水通道,在其中一侧的水沟侧壁202上且靠近沟底203的位置设有排水孔204。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单侧渗水式”是指截水沟的一侧侧壁可以具有渗水或排水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水沟侧壁靠近沟底的位置”可以是水沟侧壁的中下部位置且距离沟底具有一定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孔204可以设置在水沟侧壁的中下部且距离沟底三分之一高度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的结构可以预制,也可以混凝土现浇或砖砌而成。通过采用该结构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使其兼具堆积坝和子坝坡面截排水和降低坝体浸润线的作用。在对单侧渗水式截水沟进行施工时,可以使得水沟肩部与地面平齐或略低于地面以利于排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布置在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3的坡脚处,设有排水孔204的水沟侧壁202靠近尾砂库坝体坡面2设置,在具有排水孔204的水沟侧壁202的外侧且位于水沟肩部201的下方设有滤水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水层是由粒径在10~30mm的碎卵石填充组成,滤水层厚度为5~10cm。可以理解的是,滤水层的厚度是指沿滤水层水平方向的厚度。滤水层具有促进排水和防止泥沙堵塞排水孔及泥土流失淤积排水沟的作用。进而可以使得每级尾砂库坝体坡面与平台径流汇水及坝体渗水及时从每级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排出,防止坝体上级坡面及平台汇水冲刷下级坡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包括沿尾砂库坝体的纵向设置的多个排洪沟104,位于尾砂库坝体两侧边缘纵向布置的排洪沟104的上游连通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并依次连通每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的外边缘,位于尾砂库坝体中部纵向布置的排洪沟104连通相邻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排洪沟104的下游连接至辅助排洪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位于尾砂库坝体两侧边缘纵向布置的排洪沟104的上游连通尾砂库区的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并在向下游延伸布置时,依次连通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上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的外边缘。位于尾砂库坝体中部纵向布置的排洪沟104可以将每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的中部相互连通。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排洪沟的下游”可以是指每条排洪沟的下游或者部分几个排洪沟的下游连接辅助排洪设备。
通过沿尾砂库坝体纵向设置的多个排洪沟与尾砂库区的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以及尾砂库坝体平台上布置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相连通,以便将尾砂库区和坝体坡面汇水引导排入下游的辅助排洪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洪沟104的沟宽不小于100cm,沟深不小于100cm。排洪沟104的水沟侧壁上无排水孔。排洪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辅助排洪设备包括沉砂池105和混凝沉淀池106,排洪沟104的下游连接沉砂池105,沉砂池105和混凝沉淀池106连接。
由排洪沟104引导排入下游沉砂池105和混凝沉淀池106的水体,依次经过沉砂、混凝反应和沉淀后排入下游水体中。沉砂池和混凝沉淀池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
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在实施时,需要对尾砂库区及尾砂库坝体进行必要的平整修整,进而根据尾砂库区地形走势和面积等条件,布置本申请的排水系统。排洪沟在施工前先根据排洪沟类型和尺寸做好施工放样,再开挖沟槽,夯实基础,安装模板现场进行混凝土现浇或直接砖砌。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和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在砌筑好后,还应在水沟侧边外侧填充碎卵石作为滤水层,再将水沟侧壁回填夯实至与水沟肩部平齐或略高于水沟肩部。在尾砂库的下游还布置有沉砂池和混凝沉淀池等辅助设备,从而形成从上游指向下游的完整的排水系统。
下面提供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的应用示例。
以江西某铜矿尾砂库区生态复垦治理前的排水设施构筑为例。该尾砂库面积20余万平方米,因闭库急需生态复垦治理。该尾砂库区地势整体呈现三面高一面低走势,地势低洼处多有积水,雨水丰沛期积水面积扩大。而且由于尾砂酸化严重,造成尾砂库积水pH在2.0甚至更低,而且尾砂库地下水位较高,浅深层及以下多为淤泥状。现场试验发现,生态复垦前若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无论是原位改良法还是客土法都面临积水涝害,尤其是有害物质反渗污染浅表层土壤和植物,造成复垦失败。
后采用本申请的排水系统在该尾砂库构筑了完善的排水系统。在尾砂库区每隔100m混凝土现浇宽80cm、深100cm的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引入排洪沟,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侧壁的排水孔距沟底35cm,排水孔外侧用粒径1cm的卵石填充10cm厚的滤水层;在主排水沟分割成的径流汇水区内每隔50m现浇宽30cm、深50cm的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并引入主排水沟,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侧壁的排水孔距沟底15cm,排水孔外侧用粒径1cm的卵石填充5cm厚的滤水层,水沟肩部略低于两侧地面;在堆积坝和子坝平台坡脚处砖砌单侧渗水式截水沟引入排洪沟,单侧渗水式截水沟的沟宽30cm,深50cm,单侧渗水式截水沟的水沟侧壁的排水孔距沟底20cm,排水孔外侧用粒径1cm的卵石填充5cm厚的滤水层;沿坝体坡面纵向混凝土现浇排洪沟,排洪沟的沟宽120cm,深100cm。排洪沟的下游引入沉砂池等下游辅助设施。
经过构筑完善的排水系统,该尾砂库区再无积水,地下水位有效降低,坝体坡面雨水冲蚀现象有效遏制,为尾砂库区生态复垦和坝体植被防护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于尾砂库区(1)的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布置于尾砂库坝体平台(3)的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和辅助排洪设备,其中,所述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沿尾砂库坝体的纵向设置,并连通所述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与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所述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的下游连通所述辅助排洪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侧渗水式排水系统包括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其中,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分别围绕所述尾砂库区(1)的周向和沿所述尾砂库区(1)的纵向布置,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将所述尾砂库区(1)分隔为多个径流汇水区,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沿所述尾砂库区(1)的横向布置在每个所述径流汇水区内并连通纵向相邻的两个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均包括水沟肩部(201)、两侧水沟侧壁(202)和沟底(203),其中,所述水沟肩部(201)位于两侧的所述水沟侧壁(202)的上侧,两侧的所述水沟侧壁(202)和所述沟底(203)构成排水通道,在两侧所述水沟侧壁(202)靠近所述沟底(203)的位置均设有排水孔(2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和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两侧水沟侧壁(202)的外侧且位于水沟肩部(201)的下方设有滤水层(20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的沟宽大于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沟宽,所述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的沟深大于所述双侧渗水式次排水沟(102)的沟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系统包括多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多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沿尾砂库坝体自上而下逐级布置在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包括水沟肩部(201)、两侧的水沟侧壁(202)和沟底(203),其中,所述水沟肩部(201)位于两侧所述水沟侧壁(202)的上侧,两侧的所述水沟侧壁(202)和所述沟底(203)构成排水通道,在其中一侧的水沟侧壁(202)上且靠近所述沟底(203)的位置设有排水孔(20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布置在每级尾砂库坝体平台(3)的坡脚处,设有所述排水孔(204)的所述水沟侧壁(202)靠近尾砂库坝体坡面(2)设置,在具有所述排水孔(204)的所述水沟侧壁(202)的外侧且位于所述水沟肩部(201)的下方设有滤水层。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砂库坝体排洪系统包括沿所述尾砂库坝体的纵向设置的多个排洪沟(104),位于所述尾砂库坝体两侧边缘纵向布置的所述排洪沟(104)的上游连通双侧渗水式主排水沟(101),并依次连通每个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的外边缘,位于所述尾砂库坝体中部纵向布置的所述排洪沟(104)连通相邻的单侧渗水式截水沟(103),所述排洪沟(104)的下游连接至所述辅助排洪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排洪设备包括沉砂池(105)和混凝沉淀池(106),所述排洪沟(104)的下游连接所述沉砂池(105),所述沉砂池(105)和所述混凝沉淀池(106)连接。
CN202321690831.7U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Active CN220468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0831.7U CN22046879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0831.7U CN22046879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68791U true CN220468791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799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90831.7U Active CN22046879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68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4384B (zh) 一种零排放尾矿库系统及实施方法
CN100460612C (zh) 处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地下水的网状盲沟导排法
CN103953008B (zh) 一种适用于尾矿库的改进型混合坝
CN103061327B (zh) 一种排土场综合治理方法
CN113107061A (zh) 一种近城市废弃露天矿地层重构方法
CN103266633A (zh) 一种湿法冶金尾渣库防渗漏排污水排洪方法
CN220468791U (zh) 一种用于尾砂库生态复垦的排水系统
Caldwell et al. Geotechnical stability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sign and reclamation of tailings impoundments
CN202627002U (zh) 用于截河型尾矿库涌水地段的尾矿坝
CN103233440B (zh) 一种基于矿渣型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防治方法
CN112878456A (zh) 一种闭库尾矿库防洪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CN114775511A (zh) 一种尾矿库就地治理消库隔水泄洪系统
CN215367189U (zh) 一种适用于矿山废石场堆石坝坝基的滤水盲沟结构
CN104328836A (zh) 一种环保型预制双箱深孔式排水井及其施工方法
CN211472400U (zh) 一种堤坝挡渣结构
CN113882491A (zh) 一种降低尾矿库或磷石膏库浸润线的方法
CN217517473U (zh) 一种尾矿库就地治理消库隔水泄洪系统
CN215887810U (zh) 一种适用环境敏感区特殊路段环境事故应急边沟
CN115491946B (zh) 机场跑道用雨水分质回收处理装置
CN215841761U (zh) 一种适用于大流量的堰后式简易沉淀池
CN108842891A (zh) 一种高桩梁板码头平台的雨污水收集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19386276U (zh) 一次建坝尾矿库排渗系统
CN113931646B (zh) 煤矿特长斜井敞开式tbm施工防治水系统及方法
CN217782107U (zh) 富水区域地下水降排及回收利用装置
CN219137872U (zh) 一种水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