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5817U -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5817U
CN220455817U CN202321597998.9U CN202321597998U CN220455817U CN 220455817 U CN220455817 U CN 220455817U CN 202321597998 U CN202321597998 U CN 202321597998U CN 220455817 U CN220455817 U CN 220455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carrie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ly connected
touch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9799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拓夏
李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w Degre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w Degre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w Degre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w Degre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9799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5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5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5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属于触控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触控模组安装于电子设备上,包括键体、压变载体以及压力传感单元;压力传感单元通过引线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所述键体内侧与压变载体两端对应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单元至少设有2个,分布在压变载体两侧;压变载体中部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置形成了压变载体中部支撑,两端形变的结构形式,相较于传统两组分体式悬臂梁结构,上述触控模组结构大大优化,有效缩短了触控模组的组件长度,节省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的集成以及自身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类消费产品的普及和发展,压力触控技术也在电子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主要功能是为了能够精确识别使用者的施力,并识别该压力的相关信息,如力的大小、方向、位置等,再根据该信息匹配不同的控制和响应方式,从而使得电子产品可以有多种多样和服务模式和功能。
目前对于压力触控的设计多种多样,大到触摸屏,小到压力按钮,其中一部分设计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屏或键帽将压力输入,随后传递至可以产生形变的受力结构上,再通过应变传感器测量应变,进而确定所输入压力的大小及其他信息。
在申请人之前的设计中,为了精确的测量输入压力的大小和位置等信息,设计的压力传感结构中采用了多点承压、多点测量的方式,通过对多个单点受力结果之间的彼此印证和计算,可以提高压力传感的精确度。但是在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也发现,由于设计了多个受力结构,因此将整个压力传感结构装配至电子产品上时,需要电子产品提供相应的多个支撑结构;
目前触控模组针对两组触控结构均采用分体式结构,组件挤占空间较大,另外装配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组件较长,挤占空间较大,装配不便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触控模组,安装于电子设备上,包括键体、压变载体以及压力传感单元;
所述键体内侧与压变载体在长度方向上两侧对应固定连接,压变载体中部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单元至少设有2个,分布在压变载体沿长度方向上两侧;
压力传感单元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键体内侧与压变载体两端对应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单元设有2个,且对称分布在压变载体两侧。
工作时,键体与压变载体两端固定连接,键体受压朝电子设备方向运动,由于压变载体中部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键体两端带动压变载体的两端朝电子设备方向发生形变,进而带动置于压变载体上的两侧压力传感单元产生电信号,输入给电子设备,进行实现触控;
由于采用中部支撑,两端形变,相较于传统的两组分体式悬臂梁结构,上述触控模组,结构优化,缩短了组件的长度,节省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的集成以及自身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外壳,外壳上具有凹槽,凹槽的底部具有薄板;所述压变载体与键体分别置于薄板内外两侧,所述键体内侧两端具有凸柱,薄板上对应凸柱设有滑孔,凸柱与滑孔滑动配合,压变载体两端与凸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变载体两端与凸柱之间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薄板内侧中部具有凸缘,压变载体中部固定连接在凸缘上;压变载体中部可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在凸缘上;
优选的,所述压变载体中部具有凸部,凸部与外壳的正对侧面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凹槽开设在外壳的一面,所述凸部上具有固定孔,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外壳的一面垂直相连的侧面;改变了压变载体通过螺钉的安装方向,由垂直于凹槽的槽底方向改变为平行与凹槽的槽底方向,有效规避外壳内狭小空间的装配,便于操作,方便装配。
优选的,所述压变载体远离薄板一侧设有触控反馈单元,所述触控反馈单元包括反馈支架、线圈以及磁吸体;
反馈支架与压变载体之间具有空间,且反馈支架两端与压变载体两端固定连接,反馈支架中部具有柱凸,柱凸朝向电子设备内侧,线圈与磁吸体构成震动组,震动组中一个线圈安装在柱凸上,另一个对应安装在磁吸体在电子设备内;
优选的,线圈安装在柱凸上,磁吸体对应固定安装在电子设备内。
工作时,键体受压带动压变载体两端发生位移,压变载体带动压力传感单元产生电信号触控的同时,电子设备接收到触控电信号后,预设发出电流给线圈,线圈产生磁场后,与磁吸件产生作用力,进而带动压变载体及相连的键体震动,实现触控震动反馈。
优选的,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外壳,外壳上具有凹槽,凹槽的底部具有薄板;所述压变载体和键体均置于薄板外侧;薄板外侧中部具有凸缘,压变载体中部可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在凸缘上;这样形成外置式的安装,有利于电子设备的防水;尤其是在起电连接作用的引线做好防水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防水性能。
优选的,压变载体为弹性杆或弹性薄板。
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单元为压感薄膜,粘贴在压变载体上,压感薄膜由包括金属丝应变片、高分子应变电阻、硅应变电阻、压电陶瓷及石墨烯在内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含上述触控模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未详尽的的电子元器件和控制技术手段均为现有技术能够实现的部件及现有技术手段,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说明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自行在现有技术中选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键体与压变载体两端固定连接,键体受压朝电子设备方向运动,由于压变载体中部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键体两端带动压变载体的两端朝电子设备方向发生形变,进而带动置于压变载体上的两侧压力传感单元产生电信号,输入给电子设备,进行实现触控;
由于采用中部支撑,两端形变,相较于传统的两组分体式悬臂梁结构,上述触控模组,结构优化,缩短了组件的长度,节省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的集成以及自身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计,通过线圈和磁吸体的设置,电子设备接收到触控电信号后,预设发出电流给线圈,线圈产生磁场后,与磁吸件产生作用力,进而带动压变载体及相连的键体震动,实现触控震动反馈;
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计外置式安装的触控模组,在电子设备的外壳厚度容许的情况下,触控模组整体外置式安装,有利于电子设备的防水;尤其是在起电连接作用的引线做好防水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防水性能。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便于安装的触控模组设计,考虑到触控模组的安装空间的狭窄以及方向上的不变,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采用压变载体中部具有凸部,利用凸部进行正对电子设备的壳体安装,改变了连接方向,有利于装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触摸组件及电子设备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是触摸组件及电子设备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5是触摸组件及电子设备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7是触摸组件及电子设备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处放大示意图;
10、电子设备;11、外壳;12、凹槽;13、薄板;131、滑孔;14、凸缘;
100、触控模组;101、键体;102、凸柱;103、第一螺钉;104、压感薄膜;105、第二螺钉;106、弹性杆;1061、凸部;107、反馈支架;108、柱凸;109、线圈;110、磁吸体;111、第三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用本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一种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10具有外壳11;该触控模组100安装在外壳11上;
该触控模组100包括键体101、压变载体106以及压力传感单元104;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变载体106为弹性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单元104为压感薄膜,粘贴在压变载体106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感薄膜由包括金属丝应变片、高分子应变电阻、硅应变电阻、压电陶瓷及石墨烯在内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所述键体101内侧与压变载体106两端对应固定连接,压变载体106中部与电子设备10的外壳11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单元至少设有2个,分布在压变载体106两侧;
压力传感单元104通过引线(图未示出)与电子设备10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外壳11上具有凹槽12,凹槽12的底部具有薄板13;所述压变载体106与键体101分别置于薄板13内外两侧,所述键体101内侧两端具有凸柱102,薄板13上对应凸柱102设有滑孔131,凸柱102与滑孔131滑动配合,压变载体106两端与凸柱102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变载体106两端与凸柱102之间通过第一螺钉103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变载体106两端与凸柱102之间也可通过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薄板13内侧中部具有凸缘14,压变载体106中部固定连接在凸缘14上;压变载体106中部可通过第二螺钉105固定在凸缘1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变载体106也可通过焊接、插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凸缘14上;
由此,键体101与压变载体106两端固定连接,键体101受压朝电子设备10方向运动,由于压变载体106中部与电子设备10固定连接,键体101两端带动压变载体106的两端朝电子设备10方向发生形变,进而带动置于压变载体106上的两侧压力传感单元104产生电信号,输入给电子设备10,进行实现触控;
由于触控模组100采用中部支撑,两端形变,相较于传统的悬臂梁式结构,上述触控模组100,结构优化,缩短了触控模组的组件长度,节省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10的集成以及自身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电子设备10的壳体11内设有触控反馈单元,触控反馈单元设置在所述压变载体106远离薄板13方向的一侧,所述触控反馈单元包括反馈支架107、线圈109以及磁吸体110;
反馈支架107与压变载体106之间具有空间,且反馈支架107两端与压变载体106两端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馈支架107呈U型,反馈支架107中部具有柱凸108,柱凸108朝向电子设备10内侧,线圈109绕装在柱凸108上,磁吸体110设置在电子设备10内,并正对安装在线圈109端部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选用马达线圈;磁吸体选用马达磁钢;
由此,键体101受压带动压变载体106两端发生位移,压变载体106带动压力传感单元104产生电信号形成触控的同时,电子设备接收到触控电信号后,预设发出电流给线圈,线圈产生磁场后,与磁吸件产生作用力,进而带动压变载体及相连的键体震动,实现触控震动反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6,所述压变载体106和键体101均置于薄板13外侧;薄板13外侧中部具有凸缘14,压变载体106中部可通过第二螺钉105固定连接在凸缘1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变载体106中部可通过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在凸缘14上。这样形成外置式的安装,有利于电子设备的防水;尤其是在起电连接作用的引线做好防水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防水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8,所述压变载体106中部具有凸部1061,凸部1061与外壳11侧向位置通过第三螺钉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凸部1061上具有固定孔,并通过第三螺钉111固定连接在外壳11的正对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变载体106的凸部1061通过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在外壳11的正对侧面;由此,装配过程中,从竖向的从下到上的连接操作方式改变为横向,便于操作,方便装配。在一些实施例中键体101为触控屏结构;即键体与触控屏集成设计。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具有″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①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新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之外;②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的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相同;③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可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外;④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

Claims (9)

1.触控模组,安装于电子设备上,包括键体、压变载体以及压力传感单元;压力传感单元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键体内侧与压变载体在长度方向上两侧一一对应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单元至少设有2个,分布在压变载体沿长度方向上两侧;压变载体中部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外壳,外壳上具有凹槽,凹槽的底部具有薄板;所述压变载体与键体分别置于薄板内外两侧,所述键体内侧两端具有凸柱,薄板上对应凸柱设有滑孔,凸柱与滑孔滑动配合,压变载体两端与凸柱固定连接;薄板内侧中部具有凸缘,压变载体中部可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在凸缘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外壳,外壳上具有凹槽,凹槽的底部具有薄板;所述压变载体和键体均置于薄板外侧;薄板外侧中部具有凸缘,压变载体中部可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在凸缘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变载体两端与凸柱之间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变载体中部具有凸部,所述凹槽开设在外壳的一面,凸部与外壳的一面垂直相连的侧面通过螺钉、焊接、插接或卡接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变载体远离薄板一侧设有触控反馈单元,所述触控反馈单元包括反馈支架、线圈以及磁吸体;
反馈支架与压变载体之间具有空间,且反馈支架两端与压变载体两端固定连接,反馈支架中部具有柱凸,柱凸朝向电子设备内侧,线圈与磁吸体构成震动组,震动组中一个安装在柱凸上,另一个对应安装在电子设备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变载体为弹性杆或弹性薄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单元为压感薄膜,压感薄膜由包括金属丝应变片、高分子应变电阻、硅应变电阻、压电陶瓷及石墨烯内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包含权利要求1-8任一的触控模组。
CN202321597998.9U 2023-06-21 2023-06-21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455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7998.9U CN220455817U (zh) 2023-06-21 2023-06-21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7998.9U CN220455817U (zh) 2023-06-21 2023-06-21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5817U true CN220455817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31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97998.9U Active CN220455817U (zh) 2023-06-21 2023-06-21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5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2172B (zh) 压力感应式结构及电子产品
US7367132B2 (en) Contact-type displacement measuring apparatus
EP3165997B1 (en) Automotive input apparatus comprising a touch sensitive input device
US7347102B2 (en) Contact-type electric capacitive displacement sensor
EP3330840B1 (en) Touch stylus
JP6139917B2 (ja) 接触センサ、接触入力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161384A (ja) 入力装置
JP2013234853A (ja) 圧力センサ
CN110235090A (zh) 压敏触控笔
CN220455817U (zh)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060108995A1 (en) Low power and proximity AC current sensor
JP6184006B2 (ja) 圧力センサ
CN218916617U (zh) 一种压力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系统
US7258028B2 (en) Load measuring transducer including elastic structure and gauge using induced voltage, and load measur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220455818U (zh) 触控装置及含有该触控装置的电子设备
JP5447936B2 (ja) ベルト張力測定装置
KR101531100B1 (ko) 마이크로폰
US6411193B1 (en) Pointing stick with increased sensitivity
CN116974392A (zh) 触控模组组装工艺、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20154903U (zh) 一种触控装置及包含该触控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14270157A (zh) 力感应装置、力感应方法及设备
CN220983858U (zh) 一种组装式触控结构、振动反馈单元及电子设备
KR101531104B1 (ko) 마이크로폰
KR102498987B1 (ko) 하중 검출 장치
JP2014016207A (ja) 電流計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