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4002U -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4002U
CN220454002U CN202321803452.4U CN202321803452U CN220454002U CN 220454002 U CN220454002 U CN 220454002U CN 202321803452 U CN202321803452 U CN 202321803452U CN 220454002 U CN220454002 U CN 220454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id
storage barrel
opening
solid object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034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新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qing Ruishe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qing Ruishe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qing Ruishe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qing Ruishe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034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4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4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4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包括安装壳体、控制面板、制冷系统、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和固态物储存桶;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包括冷冻用液体供应泵和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固态物储存桶具有桶腔,包括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和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等;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用于与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配合;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在转动关闭过程中降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受外部转动关闭作用力和/或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重力相适配的转动关闭速度。通过转动关闭速度的降低,减少该开闭件在转动关闭时对相关人员的砸伤的几率。

Description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吸收来自外部的呈液态的物质的热量,来降低该外部的呈液态的物质的温度,最终使该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所提供的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并非都是现有技术,可能存在不构成现有技术的内容。
冷冻装置,在这里可以称为固态物生成装置,也可以称为物态转换装置,又可称为液固态转换装置。该装置可以以液态的水(但不限于该液态的水)作为来自外部的液态物质,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吸收来自外部的液态的水(或其它液态物质)的热量,该外部的液态的水(或其它液态物质)被吸收了热量转成为固态的冰(或与该液态的物质相对应的呈固态物质)。可根据冰的形状将冷冻装置分为颗粒冰机、片冰机、板冰机、管冰机、壳冰机等等。
该冷冻装置还包括储存桶,用于储存该冷冻装置所制成的固态物质。储存桶上开设有获取口,该获取口上设有使该获取口处于开或闭合状态的门,在获取该储存桶内的固态物时,该获取口处于打开状态,通过该储存桶上获取口进出该储存桶。在完成获取后,该获取口处于闭合状态。
在该获取口由开至闭合过程中,门处于转动中,门转动的速度与施于该门的作用力成正比,即施于该门的作用力越大,该门转动的速度也就越快,这样可以使获取口快速处于闭合状态。但有时候,速度过快的话,可能操作人员的手部还没从该获取口伸出就可能该被门砸到。或者施于该门的作用力并不大(即对于操作人员来说,该作用力为该操作人员本人实施该动作时的惯常的作用力的大小,并没有为此特意增加更多的力),即操作人员为了提高操作效率,在完成获取后,一只不用于获取所述固态物质的手会抓住该门并施于其转动关闭的作用力,而此时另一只伸入该储存桶的手在拿取该固态物质后也正要从该获取口内缩回,这时也较有可能使该操作人员上的缩回的一只手被门砸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铰接侧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部分的一侧之间设置的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转动关闭过程中就,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具有反向阻止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的作用,以此达到降低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受外部转动关闭作用力和/或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重力相适配的转动关闭速度。这样转动关闭速度降低了,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成为可能。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包括:
安装壳体,其上开设有一固态物排出口,所安装壳体包括安装架和设于所述安装架上至少一个侧部的安装侧门;
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安装壳体的一外侧面上;
制冷系统,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
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使用时接收来自所述制冷系统外部的冷冻用液体源所提供的所述冷冻用液体,用与所述制冷系统相配合以将所述冷冻用液体冷冻成固态物,包括:
冷冻用液体供应泵;以及
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
固态物储存桶,内部为呈空心状的桶腔,呈独立设置,包括:
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所述固态物移出该安装壳体上的该固态物排出口后通过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进入该固态物储存桶内;以及
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获取该固态物时,通过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进出该固态物储存桶;
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其一侧铰接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部分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配合;以及
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设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铰接侧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部分的一侧之间;
其中,所述安装壳体将所述制冷系统、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合围于其内部;
其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外部冷冻用液体源向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注入所述冷冻用液体,所述冷冻用液体泵将位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的冷冻用液体输送于所述蒸发器外侧并与其发生热交换,放出热量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在所述蒸发器外侧表面被冷冻成固态物,从所述蒸发器上流出的所述冷冻用液体重新流入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打开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与外部处于连通状态,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与外部处于相隔状态;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过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降低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受外部转动关闭作用力和/或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重力相适配的转动关闭速度。
在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由阻尼材料制成。
在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铰接侧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部分上的相对上侧;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打开时,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上的对应于该铰接侧的一侧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下侧位置转动至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上侧的位置;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时,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上的对应于该铰接侧的一侧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上侧位置转动至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下侧的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呈倾斜设置,该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下侧、相对上侧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外向内依次设置。
在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内设有保温层。
在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内侧设有若干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该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的一部位于该保温层内。
在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由工程塑料制成,该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由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注塑工艺中形成。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开设于所述固态物储存桶一侧的相对上部。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固态物储存桶还包括:
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凸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位于该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内周侧上,在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过程中,当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与该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配合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与外部隔绝、以形成关闭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打开过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不降低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受外部转动打开作用力相适配的转动打开速度。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被局部剖视后的主视示意图。
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被局部剖视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1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被局部剖视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固态物储存桶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固态物储存桶处于关闭状态时俯视示意图。
图2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固态物储存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2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固态物储存桶被局部剖视后显现出其内部设置的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固态物获取件、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2E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固态物储存桶被局部剖视后显现出其内部设置的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固态物获取件、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第一落点支撑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设于固态物储存桶内的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设于固态物储存桶内的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仅出于示意的目的,而不旨在按照比例绘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被用于指示相同的元素。出于简明的目的,不是每一个组件在每张附图中均被标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若干实例来描述本发明。应当理解,描述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本发明,而不表示或暗示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控制面板、安装壳体、制冷系统和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具体描述如下。
安装壳体
包括安装架和/或安装侧门,其围合有一个或多个安装空间,用于供下述的系统、部件等的安装。
制冷系统
作为制冷系统的一种结构,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两两之间通过装有冷媒介质的冷媒管密封连接。
该种结构的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压缩机是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压缩成温度较高、压力较高的冷媒蒸汽,然后该压力较高的冷媒蒸汽被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冷媒液体,经作为节流部件的节流阀或电子膨胀阀等的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冷媒液体,然后该冷媒液体被送入蒸发器,该冷媒液体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温度较低、压力较低的冷媒蒸汽,该冷媒蒸汽再次被送入压缩机的入口,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作为制冷系统的另一种结构,其除了包括上述的结构外,还包括四通阀,该四通阀通过装有冷媒介质的冷媒管分别与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连通,通过调整四通阀中的通道连通方向的不同实现冷媒介质流经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的顺序的不同,从而使该安装了四通阀的制冷系统具有实现制冷和制热两种功能。
冷冻用液体
即上述所指来自外部的呈液态的物质,是指作用于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的外侧,该液体在被流经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吸收了热量后,温度降低至液固临界点后,所形成的一中固态的物质(即固态物,也可称为固体物)。该冷冻用液体所转变为的固体物,即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冷冻装置所产出。该固态的物质(即固态物,也可称为固体物)的结构,可以各种各样,小的如颗粒状、粉状等,大的如片状、块状等,具体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具有相关结构的该装置来实现。
该冷冻用液体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地物质,如可为但不限于为水、牛奶及各类可食用的液体。该液体不仅可以是指一种单物质组成的液体,也可是指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液体。
在上述的制冷系统的一种结构中,转变为的固体物的冷冻用液体附着于该蒸发器的外表面,为了将该固体物从该蒸发器取下,可选择具有旋转功能的蒸发器,并在该蒸发器外侧配置有刀具,通过调整该刀具与该蒸发器的旋转的外表面的间距来控制所获取的附着于该旋转的外表面上的固体物的颗粒度。当然,也可以是不具有旋转功能的蒸发器与具有旋转功能的刀具进行配合,通过调整该刀具与该蒸发器的外表面的间距来控制所获取的附着于该蒸发器的外表面上的固体物的颗粒度。
在上述的制冷系统的另一种结构中,转变为的固体物的冷冻用液体附着于该蒸发器的外表面,为了将该固体物从该蒸发器取下,可通过转换该四通阀的方向,使该制冷系统处于制热工作模式下,这样使该附着于该蒸发器上的固体物上的与该蒸发器外表面接触的一部吸收热量、提高温度,变成了液体,从而使该固体物从该蒸发器外表面脱离。
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
该供应系统,用于接收上述制冷系统外部的冷冻用液体源,该冷冻用液体源提供所述冷冻用液体,所接收的所述冷冻用液体与所述制冷系统相配合以将所述冷冻用液体冷冻成固态物。
如图1A、1B和1C所示,该供应系统包括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作为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如直接开设于安装架上的槽型结构,或是上述两种结构的结合,当然也完全可以是别的结构)。
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输入端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用于抽吸储存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冻用液体,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输出端将所抽取的该冷冻用液体输送至该蒸发器侧,以供应源源不断的冷冻用液体。与该蒸发器外表面进行热交换的该冷冻用液体,在流经该蒸发器后,仍会有一部分未形成固态物质、而仍以液体形态流回至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该流回的冷冻用液体与从该冷冻用液体源直接输送来的冷冻用液体一起供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所使用。
如图1A、1B所示,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可以分为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和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和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相通。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用于接收来自流经该蒸发器后的仍以液体形态流回的该冷冻用液体,而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可以用于供外部的冷冻用液体源流入其内并储存。
如图1A、1B、1C所示,在上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设置位置选择设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内,这样的布置可能是因为该冷冻用液体源所供应的冷冻用液体的单位时间内的流量通常要大于该流出该蒸发器后的仍以液体形态流回的该冷冻用液体的流量,这样位于该冻用液体循环输送区段311的液位可能要高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液位,以利于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抽吸工作。
为了更有利于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抽吸,在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输入端设置在了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且靠近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部位,这样为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的输入端同时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和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吸收液态的冷冻用液体成为可能,使得抽吸的流量得到加大成为可能。
根据上面所述,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可以是直接开设于安装架上的槽型结构,也可以是类型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盒状等结构,上述后者结构通常是作为一种独立的部件存在,该独立的部件需要通过螺钉(作为用于固定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的螺接件的一种,还可以是螺栓和螺母的组合等)固定于但不限于该安装架或安装侧门101上,对于该独立的部件的固定方式,进行以下说明。
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中的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正侧的高度低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上的与该正侧的设置方向大致相同的其它侧的高度,且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正侧的高度也低于该冻用液体循环输送区段311上的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正侧的设置方向大致相同的其它侧的高度。此时用于固定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各个螺钉的高度位置都要高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中的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正侧的高度,这样的设计的考虑,可能在于,不让该冷冻用液体循环螺钉(作为用于固定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的螺接件的一种,还可以是螺栓和螺母的组合等)浸润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冷冻用液体内,从而可能造成对该螺钉(作为用于固定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的螺接件的一种,还可以是螺栓和螺母的组合等)的直接腐蚀。
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一个示例中,设有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上的该冷冻用液体循环螺钉(作为用于固定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的螺接件的一种,还可以是螺栓和螺母的组合等)虽然不会直接浸润在该冷冻用液体中,但由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螺钉有可能会与来自从上方落下的从该蒸发器流回的呈液态的冷冻用液体发生接触,以致可能发生腐蚀。为此,设置了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延伸连接段,其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相连,其凸出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设置,其设置位置以不会被来自与该蒸发器热交换后流出来的液态的冷冻用液体浇湿为条件。将该冷冻用液体循环螺钉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延伸连接段上。
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一个示例中,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的高度方向也设置了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延伸连接段。这样的设计,可能是基于如下的考虑,即如上所述,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内的该冷冻用液体的流量会相对大一些,因此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内的该冷冻用液体的液位会较高一些,如果将该冷冻用液体循环螺钉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上,当该冷冻用液体的液位较高时,可能会被浸润,从而导致直接腐蚀。
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由工程塑料制成,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成型,这样上述的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延伸连接段可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也一起通过注塑工艺成型,这样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延伸连接段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一体成型,有利于提高两者间的连接牢固度。
如图1A、1B、1C所示,为了控制位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该冷冻用液体的液位(进而控制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供应该冷冻用液体的量)设置了冷冻用液体液位控制组件320。
如图1A、1B、1C所示,该冷冻用液体液位控制组件320的一个示例,包括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一部固定,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冷冻用液体相配合,以控制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冷冻用液体的最小和/或最大液位。
当前调节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该冷冻用液体最大供应量的方法,是通过调节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高度位置,而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目前是通过螺钉固定在该装置上的方式,如果要调整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高度位置必须先将螺钉拧松,然后重新选择一个固定点,再在该固定点上用螺钉拧入该装置,以固定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该固定方式,由于在每次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高度位置要调节时,要重新选择一个新的固定点,然后用螺钉在该装置上钻出一个新的螺孔,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上述操作重复多次时,使该螺钉出现损耗的几率在增加,最终可能导致螺钉损坏。另外,如果高度调整幅度小(即两个固定点间距离小,如小至螺钉的直径)时,不便于在后一个固定点用螺钉固定。
由于工况和/或生产需求(即作为日常生产维护需要,该维护需要不同于因发生故障而产生维修需要),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高度位置有可能需要调整,且调整的次数可能会多一些。为了便于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安装和调整,如图1A、1B、1C所示,该冷冻用液体液位控制组件320的一个示例中,还设置了和液位阀安装架322(为液位阀安装件中的一种结构,当然也可以是别的结构),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设于该液位阀安装架322上。这样对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高度位置就可以变为对该液位阀安装架322的高度位置的调整。
与通过移动螺钉(为液位阀安装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的高度位置、然后再重新钻螺孔固定来调整该安装了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液位阀安装架322的高度位置的手段不同,如图1A、1B、1C所示,在该液位阀安装架322的一个示例中,其上开设有长孔型结构的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为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别的结构),该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的长度方向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高度方向基本一致。
工作时,该螺钉(为液位阀安装连接件的一种结构)固定在该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上。而在需要调整该液位阀安装架322的高度位置时,只需将该螺钉(为液位阀安装连接件的一种结构)拧松但不需要从该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完全拧出来,然后移动该液位阀安装架322、以重新确定该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相对于该螺钉(为液位阀安装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的位置,在上述位置确定后,重新拧紧该螺钉(为液位阀安装连接件的一种结构)。无需钻新的螺孔。
如图1A、1B、1C所示,在该液位阀安装架322的一个示例中,该液位阀安装架322包括呈框形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的液位阀安装件固定部3221和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安装在该液位阀安装件固定部3221的框形结构内,该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的设置方向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高度方向基本一致,上述的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就开设在该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上。
该呈框形结构的液位阀安装件固定部3221的设置使得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在其内可移动的方向得到了限制,另外也是对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的的一种保护,对来自外部可能的冲撞、碰撞起到围栏的作用。
如图1A、1B、1C所示,在该液位阀安装架322的一个示例中,该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包括两个(也可以是单个,或者三个即以上)的互为平行的液位阀安装件调整分部3222a,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液位阀安装件调整分部3222a不在同一平面内。即所有该液位阀安装件调整分部3222a依次连接,且自内向外呈阶梯式结构,而该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则设置在最外侧的一个所述液位阀安装件调整分部3222a上。
该阶梯式结构的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的设置,使得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上只有开设该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的液位阀安装件调整分部3222a通过该螺钉(为液位阀安装连接件的一种结构)固定到起支撑作用的安装架或安装侧门101上,该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的其它部位不与该起支撑作用的安装架或安装侧门101上接触,这样使得所述接触的面积得以减小。由于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连同该液位阀安装件固定部3221是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冷冻用液体是相接触的,尤其在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工作时,会造成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冷冻用液体的振荡,这个振荡会传给该液位阀安装件架322,并通过该液位阀安装件架322传给该起支撑作用的安装架或安装侧门101上,这个振荡不仅会增加整个装置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而且该变大噪音对该装置中起支撑作用的部件的工作强度带来更大的危害。通过减少上述液位阀安装件调整部3222和起支撑作用的安装架或安装侧门101的接触面积来减少由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引起的该冷冻用液体的振荡对其它部件的影响。
另外,在该液位阀安装架322的一个示例中,设有该液位阀高度位置调整孔323的所述液位阀安装件调整分部3222a上的用于与起支撑作用的安装架或安装侧门101上配合的一侧面上设有橡胶垫。
该橡胶垫的设置,起到对振荡缓冲的效果,以利于减少由该冷冻用液体液位阀321引起的该冷冻用液体的振荡对其它部件(尤其是起支撑作用的安装架或安装侧门101)的影响。
另外,如图1A、1B、1C所示,在该液位阀安装架322的一个示例中,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包括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和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时,可以将该液位阀安装架322设置在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这主要应为,所需的该冷冻用液体中的相对多数主要由冷冻用液体源来提供,而由流出该蒸发器的冷冻用液体来提供的毕竟是相对少数,固对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内的冷冻用液体的液位的检测显得更为重要。这样能为较精准地掌握该冷冻用液体的当前流量提供了保障。
作为一种生产任务中所必需经历的流程,在生产完成后至再次使用之前,相较于通过一根引流管将位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剩余的上述冷冻用用液体排出的方式:采用一根引流管,将引流管的一端伸入装有该外部的液态物质的容器内、另一端伸出至外部,可先用口吸住该引流管的另一端,利用压差原理,该容器内的装有该外部的液态物质通过该引流管引出至外部。上述引流过程中,压差可能随时出现变化,以致出现引流中断的几率增加,为此需要再次用口吸住该引流管的另一端,因此在整个该冷冻装置内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排出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用口来吸引流管,且口吸引流管的操作方式本身就极不卫生;另外在液位变得很低时,引出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的流量逐渐变得减少,引出该外部的液态物质的难度也在增加,使得该冷冻装置内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完全排出所需的时间在变长。
相对于上述排出剩余的冷冻用液体的方式,如图1A、1B、1C所示,在该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的一个示例中,还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上设置了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和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为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的一个示例)。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开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底部,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设于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上以阻止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所述冷冻用液体的漏出。而在需要排出位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所述冷冻用液体时,只需将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拔出即可,待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全部排出后,再将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插入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即可。
在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开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底部中的位置最低部,以利于将该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的所述冷冻用液体的完全排出。
在上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包括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和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时,且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的底部和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底部基本在同一平面时,如图1B所示,在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的一个示例中,其所包括的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基本设于该冻用液体循环输送区段311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相交处,这样可以为该两个区段内的该冷冻用液体尽可能同时排出,以减少出现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中的该冷冻用液体在排出之前需先汇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以致可能延长排出时间。
作为优选可选在该相交处之靠近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一侧。这是基于上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的该冷冻用液体的流量通常情况下相对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中该冷冻用液体的流量要大。
为了便于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的拔出,在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塞于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上时,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上的至少一部伸出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至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内。
在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分为上下两层,即包括位于相对下层的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和位于相对上层的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沿该冷冻用液体排出的方向呈横截面逐步缩小设置,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上的与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相配合的一部的大小、形状与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相适配,以形成对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的密封效果。而位于相对上层的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在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被拔出时,所需排出的该冷冻用液体率先进入该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然后通过横截面逐步减小的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被排出至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外部,以加快该冷冻用液体的排出速度。
在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的一个示例中,包括有相对下层的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和位于相对上层的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的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3151中,该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的内径要大于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的内径,且由于该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和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沿同一轴向方向前后依次布置,则在该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和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的相接处出现一个冷冻用液体环形支撑台,该冷冻用液体环形支撑台可与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的头部相配合以起到支撑(即支撑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同时也是阻止(即阻止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的头部进入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内)作用。为了拔插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3152的头部的一部分还伸出于该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
上述的安装壳体的各个侧部可以是与该安装壳体为一体连接,也可以是通过螺钉(指与安装壳体固定的螺接件的一种),形成可拆解的结构。但拆装次数多了,该螺钉(指与安装壳体固定的螺接件的一种)头部在多次操作后发生变形的几率会提高,这样以后再拧螺钉时螺丝刀就可能吃不上力,该块可拆卸的安装面板(即作为该安装壳体的一侧或多侧,或者作为该安装壳体的一侧上的一部)也就卸载不下来或安装不上去了。另外螺孔也会出现损耗,这样与螺钉配合时存在空隙的几率增大,即使把螺钉(指与安装壳体固定的螺接件的一种)拧到该螺孔内,螺钉与螺孔不能紧配合的几率也相应地增大。
使用该螺钉(指与安装壳体固定的螺接件的一种)实现该安装壳体的一侧或多侧、或者为该安装壳体的一侧上的一部为可拆卸。这对于拆卸次数不是很多(如每年为个数位次,甚至5以下的次数)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拆卸次数多了,出现上述问题的概率就可能极大了。
为了解决上述安装壳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安装壳体100的一个示例中,该安装壳体100上的与设于安装架上的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相对应的一安装侧门101通过数量为一对(但可以不限于一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卡合组件卡合于该安装壳体100。
如图1A、1B、1C所示,在安装壳体100的一个示例中,该安装壳体100上的与设于安装架上的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相对应的一安装侧门101,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之间的区域没有设置其它部件,即该区域为一个未受阻隔的空置区域。这样当该安装侧门101被拆开后,操作人员可以无阻碍的操作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上的相关部件(如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冷冻用液体液位控制组件、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以及上述的在拆拧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上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螺钉314等)。
另外,如图1A、1B、1C所示,在包括了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的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盒310的一个示例中,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312呈L型设置,这样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更靠近该对应的可拆卸的安装侧门101,而该冷冻用液体液位控制组件、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以及该冷冻用液体供应泵301都设置在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311上,这样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安装壳体100内进行操作的身体部分可以减少,有利于在操作时节省体力,另外操作时操作区域的光亮度在不借助专门照亮工具时得以提高。
在该卡合组件的一个示例中,包括设于该安装侧门101上的卡头子组件和开设于该安装壳体上的对应于该安装侧门101的一部上的该卡合口。该卡头子组件包括连接卡头、按压部和按压簧,该连接卡头活动设于所述安装侧门101上(即随着该按压部的按下,该按压簧收缩,该连接卡头从该安装侧门101外缩回,在该按压部通过该按压簧的复原时该连接卡头重新伸出该安装侧门101)以与该卡合口卡合。
上述只需通过轻轻按下、放开两个动作就实现该安装侧门101的拆和安装,相较于采用螺钉(指与安装壳体固定的螺接件的一种)来拆装该安装侧门101,不仅操作步骤所花时间大大减少,也不需再使用用于拧该螺钉(指与安装壳体固定的螺接件的一种)的工具。同时上面所提到的频繁拧该螺钉(指与安装壳体固定的螺接件的一种)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得到解决
当然,在该卡合组件的一个示例中,上述卡头子组件和卡合口的位置可以互调。
在该卡合组件的一个示例中,该卡合组件上的连接卡头沿竖向方向设置,而该卡合口则设置在该连接卡头的上方,相应地该按压部基本以水平方向设置,这样的设置较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置,即在按压该按压部时,所按压的手指沿重力方向自上而下的操作。
在该卡合组件的一个示例中,该连接卡头为扁平结构,其前端部由内向外呈横截面逐渐变小配置,在所述连接卡头与该卡合口相卡合时,所述连接卡头的前端部基本全部卡合于该卡合口上。
上述连接卡头前端部的设置可以使该连接卡头以较少的阻力卡合于该安装壳体100上。
在安装壳体100的一个示例中,除了采用上述的卡合组件外,还设置了数量为一对(但可以不限于一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限位组件,其包括设于该安装侧门101上的限位头,和开设于该安装壳体100上的对应于该安装侧门101的一部上的限位口。
操作时,可以先将该限位头插入与其一一对应的限位口(即为该安装侧门101快速找到对应的安装位置,这样卡合组件时,就不需再去花工夫对准该连接卡头和卡合口),然后再对该卡合组件进行卡合操作。
当然,在该限位组件的一个示例中,上述限位头和限位口的位置可以互调。
在限位组件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限位头的前端部为勾形结构,这样在所述连接卡头与该卡合口相卡合之前,将所述限位头的为勾形结构的前端部钩挂于该限位口上。
该限位头的前端部为勾形结构的设计,有利于防止该限位头与该限位口配合后对卡合组件的操作过程中,可能是基于减少该限位头重新从该限位口滑出的几率来考虑的。
在限位组件的一个示例中,该限位头的前端部的勾形结构开口呈向下的设置,在操作时是自上向下操作,符合人体操作习惯,且在该限位头的前端部勾合于该限位口后至该卡合组件卡合的过程中,该安装侧门101不需要施以向上的拉力以使限位头与该限位口一直保持不相脱开,而只需借用该安装侧门101自身的重力就完成了使限位头与该限位口在无外力作用下一经配合就一直保持不相脱开的状态。
在安装壳体100的一个示例中,该卡合组件的位置设于所述安装侧门101的相对上部,该限位组件设于所述安装侧门的相对下部。
应为卡合时需要用手指操作该卡合组件中的按压部,将该卡合组件的位置设于该安装侧门101的相对上部,操作人员操作时就不需蹲下去操作,而且该卡合组件的位置离人眼更近,在卡合时有利于对准操作。作为优选,该卡合组件的正下方对应有一所述限位组件(即该两者的沿高度方向的中心线基本相重合),更利于对准操作。
另外从连接牢固度角度进行考虑,在安装壳体100的一个示例中,该卡合组件和与其对应的限位组件的数量为一对(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是更多),所有该卡合组件基本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呈并行设置,同样的,该限位组件的数量与该卡合组件相同、且基本都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呈并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除了包括上述的安装壳体、制冷系统和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外,还包括固态物储存桶。具体描述如下。
固态物储存桶
用于储存被该蒸发器外表面吸收热量后、已将该冷冻用液体转变为呈固态状的物质(即固态物、也可称为固体物)。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其内部为呈空心状的桶腔,其上开设有两个通往该桶腔的口,一个是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用于与来自该安装壳体上的固态物排出口相配合),另一个是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该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就是用来接收来自与该蒸发器外表面热交换后、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状的物质(即固态物、也可称为固体物),该固态状的物质的结构,可以各种各样,小的如颗粒状、粉状等,大的如片状、块状等,具体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具有相关结构的该装置来实现。在获取该固态物时,通过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进出该固态物储存桶400。
该两个口通常不开设在所述固态物储存桶400的同一侧上,而是在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两侧分别开设一个,其中一侧是靠近该安装壳体100,其中另一侧靠近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的一侧。
另外,关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位置设置,由于所述固态物储存桶400的高度通常不会很高(如高度基本控制在1米以内),且该固态物储存桶400通常放置于该安装壳体的下方,如果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位置再设置的低一些,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则必须要弯下腰或蹲下身来操作,为此将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位置设置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相对上部。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为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一种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铰接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部分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配合。这样在不拿取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该固态物时,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处于闭合状态;而当要拿取取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该固态物时,则再打开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这样主要基于让位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该固态物减少吸收外界热量的机会,否则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该固态物很有可能因吸收了外界热量,而得以又变回液态,而该液态物通常并不是本实用新型所希望得到的产出物。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包括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为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一种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的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在该固态物储存桶上位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内周侧上径向向内凸设有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442,该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442在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转动关闭过程中,当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与该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442配合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与外部隔绝、以形成关闭状态。
上述该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442的设置,可以确保在完全关闭是,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处在正确的位置。这尤其对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铰接侧设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左侧、右侧或下侧时,以防止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转动关闭时转动过头而转入进该固态物储存桶的桶腔内了,这样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就不能很好起到与外部隔绝、以形成关闭状态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延缓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固态物因吸收了外部的热量而快速变成液态(这通常为用户所不希望的结果),该固态物储存桶上设有保温层。另外,如果该固态物储存桶上还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则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上也可以设有保温层。
该保温层如可以但不限于使用EVA材质的发泡材料。
该固态物储存桶与该安装壳体配合设置,上述两者可以是一体设计,各自也可以是独立的部件。
该固态物储存桶与该安装壳体的相对位置的关系,可以是该固态物储存桶在相对上部,该安装壳体位于相对下部;也可以是但不限于是上述两者位置的对调。
为了从该固态物储存桶中获取该固态物,需要操作人员拿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进入,操作人员在操作完成后,就把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放置在外部,该外部的环境状况如果不是很好的话,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容易受到污染,而受到污染的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在下次从该储存桶中获取该固态物质时,同样会污染到该获取到的固态物质甚至该储存桶。
另外,将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放置外部,也可能存在由于该外部未设置专门的放置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的地方,导致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在不使用时随意放置,当在使用时可能还需要花些时间去寻找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
另外,将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放置在外部,也可能存在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除了用于获取该储存桶的固态物外,还被有意或无意地用于获取其它物质,这样即使该其它物质是卫生的,但可能由于其与该固态物储存桶内的固态物气味、颜色等各个方面上的至少一个存在不同,这样使得在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在被混用后,再次去取该储存桶内的固态物时,会在气味、颜色等各个方面上的至少一个影响到该储存桶内的固态物,从而影响该固态物的品质,甚至导致该固态物直接不能使用了。
为解决上述的获取固态物时出现的问题,可在该固态物储存桶内的内壁上且相邻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处设置了一个卡合结构的部件(即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该部件能将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卡合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与其所设置该固态物储存桶内的一内壁之间。当需要使用时,则将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从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卡合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与其所设置该固态物储存桶内的一内壁之间取出即可。
如图2A、2B、2C、2D、2E、3A、3B所示,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一个示例中,包括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内壁连接部411、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和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内壁连接部411与所述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一内壁连接,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与所述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内壁连接部411连接,和与其相邻的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一内壁之间形成一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区域414。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与所述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连接,用于将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紧紧夹持在其和与其对应的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一内壁之间。
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固定到上述的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一个示例的操作方法: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的至少一部通过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区域414的入口进入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区域414,此时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产生弹性变形,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利用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产生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回复力,施压于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以使其紧贴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一内壁上。
由于该类似铲子420等外部获取用工具具有呈扁平状的固态物获取件承载部421和固态物获取件手持部422,该固态物获取件手持部422的一侧与该固态物获取件承载部421连接,该固态物获取件承载部421承载所述固态物储存桶内的固态物,而该固态物获取件手持部422用于供操作人员的手部的持握。这样在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用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固定到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上时,只需将扁平状的固态物获取件承载部421插入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和与其对应的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一内壁之间的区域时,会相对比较省力。
上述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设置,使得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在不使用时,可以一直位于固态物储存桶内,以为解决上述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在不使用时因放置在外部而可能产生上述的至少一个问题成为可能。
如图2A、2B、2C、2D、2E、3A、3B所示,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一个示例中,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区域414的入口朝该固态物获取口方向设置。这样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不管是固定到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还是拿出时,操作时的可视性更好,提高了操作速度。
如图2A、2B、2C、2D、2E、3A、3B所示,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一个示例中,其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位于右侧的内壁上。这对于习惯于右手操作的操作人员中多数人而言,在将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固定到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时,不需要换手,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如图2A、2B、2C、2D、2E、3A、3B所示,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一个示例中,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自内向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方向,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和该与其相配合的固态物储存桶400上的一内壁的相隔距离逐步减小。上述结构的设置使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在伸入至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区域414的过程中,阻力得以减小。另外,如果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上的伸入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区域414部分在与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容纳部412相作用的话,会缩减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和与其对应的该固态物储存桶400上的一内壁之间的间距,这样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能更紧固地被夹持到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上。
如图2A、2B、2C、2D、2E、3A、3B所示,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的个数至少为两个。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之间通过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弧形连接部415相连,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弧形连接部415的弧心为靠近于紧贴有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的该固态物储存桶400上的一内壁设置。
操作时,在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固定于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时,每个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均施压于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以使其紧贴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一内壁上并保持静止地悬设状态。这样由于增加了夹持的面积,可以使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更紧固地固定于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上。弧心为靠近于紧贴有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的该固态物储存桶400上的一内壁设置的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弧形连接部415的设置,使得由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作用于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的作用力通过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弧形连接部415传递至弧形另一端的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夹持部413,从而进一步使该类似铲子等外部获取工具(即固态物获取件)更紧固地固定于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上。
如图2A、2B、2C、2D、2E、3A、3B所示,在该卡合结构的部件(即该固态物获取件固定用连接件)的一个示例中,其沿水平方向的中心线的高度与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上沿水平方向的的中心线的高度基本相同。符合人体工程学设置。
针对同时包括安装壳体和固态物储存桶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当该安装壳体和该固态物储存桶为上下结构(即该安装壳体位于相对上部,而该固态物储存桶位于相对下部)时,且若产生的该固态物质为块状或片状结构时,操作人员的手部在进入该储存桶内获取该固态物质时,有遭遇到来自相对上部落下的呈块状或片状结构的固态物质的碰撞的可能性,此时该被碰撞的手臂不仅可能因被低温的固态物质吸收了热量而变得冰冷,还有可能被落下的该固态物质砸伤。另外在该落下的该固态物质中的尖部砸向手部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手部皮肤被划破而引发出血。
为了解决上述可能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了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为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内,且一侧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相邻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一部上、相应的另一侧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内,以及形成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和所述固态物储存桶400内壁之间的区域(即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该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用以供移出于所述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的固态物向该固态物第二落点移动。
这样,在所述固态物移出该安装壳体上的该固态物排出口后通过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进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时,位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上方所覆盖的区域中的固态物率先落在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而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的运行轨迹就有可能在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正下方,这样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进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固态物就不太有机会落到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上了。或者即使有落到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上的情况,由于该固态物质首先是碰撞到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然后再落到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上,这样落到该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上的固态物的速度相较于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直接落到该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上的该固态物的速度会大大降低。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为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沿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左右方向的长度至少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沿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左右方向的长度基本相同。而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沿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前后方向的长度,依据取固态物用户上的进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进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最远距离而定。
上述的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尺寸设置,几乎应该是可以避免该固态物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直接落到该操作人员上的伸入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身体部位上的情形。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沿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左右方向的长度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左右侧内壁间的距离基本相同。
上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尺寸设置,增加该操作人员的横向长度,这样取固态物时,希望该操作人员上的身体部位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内壁相碰的机会少一些,成为了可能。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为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向该固态物储存桶内的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
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倾斜向下设置,有利于该掉落至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的该固态物尽快滑向该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该呈倾斜向下设置的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为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的倾斜角度的设置,需满足所述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为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上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向该固态物储存桶内的的延伸方向与该固态物储存桶后侧的内壁相交。
上述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角度要求,可以让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滑出的该固态物尽可能的先触碰到该固态物储存桶后侧的内壁上,这样也是尽可能避免该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滑出的该固态物直接砸到该操作人员的身体部位。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为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相对下侧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左侧内壁和/或右侧内壁连有固态物第一落点支撑台435(为第一落点支撑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在此处,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支撑台435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400的内壁上所开设的槽上的一侧或多侧(如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左、右两侧以及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相对下侧各一一对应有一个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支撑台435),以用于加强对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支撑。
由于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进入的该固态物的单块质量较大和/或者一次落在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的总质量较大,再考虑到该固态物落下的速度,对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冲击力和承载能力的考验不小,经长此以往,对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轻则可能会出现下斜,重则可能会出现断裂的情况。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的一侧或多侧相连的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支撑台435,可以较好地对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进行支撑。作为优选,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支撑台435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以在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形成对称布置为好,这样使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所收到的冲击力和重力基本均匀地分配给各个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支撑台435。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自前向后呈倾斜向下设置的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为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的顶侧自该固态物获取口402向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方向基本互为平行的凸设若干固态物第一落点分隔凸件柱434(为固态物第一落点分隔凸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这样落入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的该固态物,基本都位于该任一相邻的两个所述固态物第一落点分隔凸件间的区域内。作为优选,所述固态物第一落点分隔凸件柱434的自该固态物获取口402向该固态物储存桶400内的方向的长度,基本相同于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自该固态物获取口向该固态物储存桶内的方向的长度。
在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进入的该固态物在落至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后,虽然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自前向后呈倾斜向下设置有助于该固态物移向该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但不排除有可能会堆在一起的情况出现,即堆在一起的原因为在先落下的固态物因没有及时移入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而是还落在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以至于阻滞了后续落在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的固态物的移动,从而造成了该固态物堆叠在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上不能移动的情况,即堵死在仅有的一条通往该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的路上。而第一落点分隔凸件柱434的设置,则将通往该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的路一下子分成了好多条路(尽管陆的总宽度没有变),但是分成了好多条路后,各条路的通行就可以不互相影响了。
为了尽量减少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401进入的该固态物在移向该固态物第二落点入口432的过程中发生堆积的情况的出现,在上述的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把该固态物第一落点分隔凸件柱434的外侧面设置为光滑面,和/或把该固态物第一落点接收板431的外侧面亦设置为光滑面。上述光滑面可以通过但不限于抛光工艺和/或铺/嵌上一层摩擦系数相对较小的固态的金属物质(如钢、铝)等实现。
上述的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上设有门(如上述的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固态物储存桶,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由开至闭合过程中,该门处于转动中,该门转动的速度与施于该门的作用力成正比,即施于该门的作用力越大,该门转动的速度也就越快,这样可以使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快速处于闭合状态。但有时候,速度过快的话,可能操作人员的手部还没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伸出就可能该被该门砸到。或者施于该门的作用力并不大(即对于操作人员来说,该作用力为该操作人员本人实施该动作时的惯常的作用力的大小,并没有为此特意增加更多的力),即操作人员为了提高操作效率,在完成获取后,一只不用于获取所述固态物质的手会抓住该门并施于其转动关闭的作用力,而此时另一只伸入该储存桶的手在拿取该固态物质后也正要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内缩回,这时也较有可能使该操作人员上的缩回的一只手被该门砸到。
为了解决上述因位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的门的关闭可能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储存桶用固态物阻尼片(为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其设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铰接侧与该固态物储存桶400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部分的一侧之间。
该储存桶用固态物阻尼片的设置,意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过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降低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受外部转动关闭作用力和/或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重力相适配的转动关闭速度。即该转动关闭速度通过对该储存桶用固态物阻尼片的大小、形状、设置的方向、设置的位置等方面设计来实现。当该转动关闭速度调整为无该储存桶用固态物阻尼片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小,这样这个转动关闭速度可以低于正常人的反应速度,为人员的规避来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碰撞赢得了更多地时间。另外,这个变慢的转动关闭速度,即使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碰撞到相关人员,其造成的冲击力也会相比于没有设置该储存桶用固态物阻尼片时的冲击力大大减小,降低了对相关人员的伤害几率。
另外,在转动打开时由于对相关人员触碰的几率较小、同时也是基于操作效率考虑,通过对该储存桶用固态物阻尼片的形状、设置的方向、设置的位置等方面设计来实现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转动打开时不限制转动打开的速度,即合原先不设置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时的转动打开速度基本相同。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铰接侧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部分上的相对上侧。
打开时,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相对下侧位置转动至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相对上侧的位置;关闭时,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相对上侧位置转动至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相对下侧的位置。
上述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铰接侧的设置位置,使得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打开转至该固态物储存桶的相对上部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对于操作人员的获取该固态物储存桶的固态物质的操作就基本不影响了。另外,通常该固态物储存桶设置在相对下部,而该固态物储存桶的高度一般控制在1米以下,上述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铰接侧的位置设置,使得在关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的操作时,只需轻轻下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就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转动关闭,比较省力,另外也基本不用考虑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关闭过程中只关闭了一部分就不转动的情况的发生。
在该上述的一个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为了使铰接侧设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相对上侧的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在打开时不易意外转动关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呈倾斜设置,即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相对下侧、相对上侧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外向内依次设置。
这样该倾斜设置的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使得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转动打开至最大后、就可以抵靠在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该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不会轻易若下来。而如果没有上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402的倾斜设置,对于不设有储存桶用固态物阻尼片(为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时,该落下来的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转动关闭速度很有可能在砸到操作人员时把其砸伤。
如图2A、2B、2C、2D、2E所示,在所包括的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上设有保温层的该固态物储存桶的一个示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内侧设有若干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443,该,该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的深度要保证其中的的一部位于该保温层内。
这样的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443的设置可以增强该保温层与外围部件的连接强度。
如果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门441由工程塑料制成的化,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加强凹槽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来实现。
尽管已经通过附图和实施例的方式描述的本发明,但这样的描述和说明应当被认为是说明性或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Claims (10)

1.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包括:
安装壳体,其上开设有一固态物排出口,所安装壳体包括安装架和设于所述安装架上至少一个侧部的安装侧门;
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安装壳体的一外侧面上;
制冷系统,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
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使用时接收来自所述制冷系统外部的冷冻用液体源所提供的所述冷冻用液体,用与所述制冷系统相配合以将所述冷冻用液体冷冻成固态物,包括:
冷冻用液体供应泵;以及
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
固态物储存桶,内部为呈空心状的桶腔,呈独立设置,包括:
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所述固态物移出该安装壳体上的该固态物排出口后通过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接纳口进入该固态物储存桶内;以及
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获取该固态物时,通过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进出该固态物储存桶;
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其一侧铰接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部分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配合;以及
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设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铰接侧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部分的一侧之间;
其中,所述安装壳体将所述制冷系统、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合围于其内部;
其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外部冷冻用液体源向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注入所述冷冻用液体,所述冷冻用液体泵将位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的冷冻用液体输送于所述蒸发器外侧并与其发生热交换,放出热量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在所述蒸发器外侧表面被冷冻成固态物,从所述蒸发器上流出的所述冷冻用液体重新流入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打开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与外部处于连通状态,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与外部处于相隔状态;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过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降低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受外部转动关闭作用力和/或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重力相适配的转动关闭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由阻尼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铰接侧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开设有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部分上的相对上侧;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打开时,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上的对应于该铰接侧的一侧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下侧位置转动至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上侧的位置;
其中,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时,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上的对应于该铰接侧的一侧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上侧位置转动至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呈倾斜设置,该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相对下侧、相对上侧自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外向内依次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内设有保温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内侧设有若干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该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的一部位于该保温层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由工程塑料制成,该固态物开闭件加强凹槽由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的注塑工艺中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开设于所述固态物储存桶一侧的相对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物储存桶还包括:
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凸设于该固态物储存桶上位于该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的内周侧上,在所述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关闭过程中,当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与该固态物开闭件配合部配合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获取口与外部隔绝、以形成关闭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所述液固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在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转动打开过程中,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减速件不降低与该储存桶用固态物开闭件在受外部转动打开作用力相适配的转动打开速度。
CN202321803452.4U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Active CN220454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3452.4U CN220454002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3452.4U CN220454002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4002U true CN220454002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27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03452.4U Active CN220454002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40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6993B2 (en) Ice cube making device for refrigerators
CN103868318B (zh) 冰箱
CN104315791A (zh) 包括制冰室的冰箱
US20140137984A1 (en) Ice maker with bucket filling feature
KR100827776B1 (ko) 제빙기의 체결장치
CN220454002U (zh) 一种液固态转换装置
CN220454001U (zh) 一种冷冻装置
CN220454004U (zh) 一种上下分层式固态物生成装置
CN212962296U (zh) 一种方便移动的电化霜冷风机
KR100756991B1 (ko) 제빙기의 수위감지장치
CN106595166A (zh) 一种冰箱
CN210486245U (zh) 冷库仓储用空气导流板
CN220454007U (zh) 一种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
CN220454006U (zh) 一种物态转换装置
CN220454005U (zh) 一种用于将冷冻用液体冷冻成固态物的冷冻装置
CN110207435A (zh) 一种制冰机操作台
CN210882035U (zh) 一种混凝土设备的车载水箱加热装置
EP1400768B1 (en) Automatic ice machinery
CN102494474A (zh) 冰箱
JP2002257442A (ja) 自動製氷機
CN113167523A (zh) 制冰机
CN207515305U (zh) 一种自动出冰块碎冰制冰机
CN219995607U (zh) 一种家用小型制冰机
CN214582038U (zh) 一种冰箱全自动制冰机安装框架
KR100574631B1 (ko) 개선된 구조를 가지는 제빙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