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3341U -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3341U
CN220453341U CN202321752079.4U CN202321752079U CN220453341U CN 220453341 U CN220453341 U CN 220453341U CN 202321752079 U CN202321752079 U CN 202321752079U CN 220453341 U CN220453341 U CN 220453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turntable
hole
elastic sheet
preset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520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峰
谢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520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3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3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3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涉及固定支架技术领域,该支架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壳体,具有容纳腔和限位通孔;第一弹片,设置于容纳腔中并具有卡接部;转盘,转动连接于容纳腔中;第二弹片,设置于第一弹片与转盘之间并具有配合部;转盘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或第二预设角度时,卡接部与配合部卡接;支架本体,具有与转盘对接的连接部;转盘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连接部的正投影位于限位通孔内;转盘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连接部的正投影存在限位部,限位部位于限位通孔外。该支架连接结构可解决现有的产品与支架的连接方式容易在多次拆装后造成表面划伤,且容易因材料的磨损而导致产品在支架上产生松动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背景技术
部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支架固定于外部介质上,而在非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支架卸下,以便于对产品进行收纳、打包及运输。
为减轻重量,产品主体部分和支架通常为塑胶材质,而塑胶材质的支架与产品主体部分通常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扣合连接;在扣合过程中,两件塑胶件相互摩擦,在多次拆装后便会造成表面的多处划伤,且容易因材料的磨损而使装配力度减小,从而导致安装完毕的产品主体部分在支架上产生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连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产品与支架的连接方式容易在多次拆装后造成表面划伤,且容易因材料的磨损而导致产品在支架上产生松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支架连接结构,所述支架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连接壳体开设有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通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第一弹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一弹片具有卡接部;
转盘,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纳腔中;
第二弹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转盘之间,所述第二弹片具有配合部;当所述转盘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或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卡接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配合;
支架本体,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盘朝向所述限位通孔的一侧端面对接;当所述转盘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连接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限位通孔内;当所述转盘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连接部的正投影存在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限位通孔外。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连接结构包括限位块;所述第二弹片具有限位凸缘;
当所述转盘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限位凸缘,以阻止所述转盘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转动;当所述转盘沿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限位凸缘,以阻止所述转盘沿所述第二方向继续转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为所述第一弹片上的第一折弯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弹片;所述第三弹片具有避让通孔,所述第三弹片的一侧面与所述转盘贴合,所述第三弹片的另一侧面与所述连接壳体贴合;所述限位通孔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避让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弹片具有凸台折弯部,所述凸台折弯部沿轴向远离所述限位通孔的方向延伸,所述避让通孔开设于所述凸台折弯部上;所述凸台折弯部背向所述限位通孔的一侧面与所述连接部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固定于所述连接壳体上,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连接壳体之间形成安装区域,所述转盘及所述第二弹片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区域中。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柱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弹片具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扣合于所述安装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通孔呈长条状,所述连接部呈长条状,所述转盘朝向所述限位通孔的一侧端面设有连接凹腔,所述连接凹腔呈长条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凹腔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和/或所述第二弹片的材质为不锈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和/或所述第二弹片的厚度为0.3~0.6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和/或所述第二弹片通过冲压折弯成型。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支架固定设备,所述支架固定设备包括如前述的支架连接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连接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利用塑胶件进行扣合连接的支架安装方式,支架本体的连接部仅用于带动转盘转动,连接部与转盘之间无需以过盈配合方式进行扣合连接,从而连接部与转盘之间不会因多次拆装时的频繁摩擦而造成磨损,在保证表面不容易被刮花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转动到位手感;另外,由于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卡接作用力主要由金属材质的第一弹片、第二弹片提供,因此其耐磨性远高于利用塑胶件的弹性作用力进行扣合连接的方式,可有效避免因材料磨损而导致的松动问题,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二视角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中连接部与限位通孔的第一配合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中连接部与限位通孔的第二配合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一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二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中转盘处于第二预设角度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中转盘处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三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第三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中转盘处于第一预设角度时连接部与凸台折弯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连接结构一实施例中转盘处于第二预设角度时连接部与凸台折弯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连接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6,该支架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壳体1,具有容纳腔11;连接壳体1开设有限位通孔12,限位通孔12与容纳腔11连通;具体地,连接壳体1可包括需要通过支架本体5进行固定的产品的任意外壳部分,例如可以是产品的底盖;当连接壳体1为完整外壳时,容纳腔11可指代连接壳体1的内腔;当连接壳体1为外壳的其中一部分时,容纳腔11可指代连接壳体1上用于安装零部件的区域;
第一弹片2,设置于容纳腔11中;第一弹片2具有卡接部21;具体地,第一弹片2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卡接部21可以是通过冲压、注塑等方式成型于第一弹片2表面的波点,波点的一侧为凸起侧、另一侧为凹陷侧;第一弹片2可通过螺纹紧固件锁接、压块压合、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容纳腔11中,第一弹片2可位于限位通孔12上方;
转盘3,转动连接于容纳腔11中;转盘3可位于第一弹片2与限位通孔12之间;卡接部21朝向转盘3;
第二弹片4,设置于第一弹片2与转盘3之间,第二弹片4具有配合部41,配合部41朝向第一弹片2;当转盘3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或第二预设角度时,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卡接配合;
具体地,转盘3可采用塑胶材质,转盘3在容纳腔11中可转动连接;第二弹片4可通过卡扣连接、锁接、粘接等方式固定于转盘3上并覆盖转盘3背向限位通孔12的一侧端面,配合部41可以是通过冲压、注塑等方式成型于第二弹片4表面的波点;波点的一侧为凸起侧、另一侧为凹陷侧。以卡接部21朝向第二弹片4的一侧为凹陷侧,配合部41朝向第一弹片2的一侧为凸起侧作为示例,当转盘3位于第一预设角度与第二预设角度之间时,配合部41的凸起侧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形变并抵压于第一弹片2上;当转盘3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或第二预设角度时,卡接部21的凹陷侧与配合部41的凸起侧相对,此时配合部41的凸起侧可在弹性作用力下恢复原先的形状并卡接于卡接部21的凹陷侧中;
支架本体5,具有连接部51,连接部51通过限位通孔12并与转盘3朝向限位通孔12的一侧端面对接;如图3所示,当转盘3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连接部51的正投影位于限位通孔12内,在第一预设角度,连接部51可插入限位通孔12或自限位通孔12脱离;如图4所示,当转盘3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连接部51的正投影存在限位部511,限位部511位于限位通孔12外,在第二预设角度,连接部51无法插入限位通孔12或自限位通孔12脱离;具体地,连接部51可采用塑胶材质,连接部51的形状应对应限位通孔12的形状设置,以保证连接部51只能以预设角度穿过限位通孔12,而若连接部51转动至其它角度,则无法从限位通孔12中穿过。具体地,限位通孔12及连接部51可以均为椭圆形,限位通孔12的长轴和短轴的长度均分别大于连接部51的长轴和短轴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卡接部21及配合部4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将卡接部21沿转盘3的圆周向间隔设置为两个、将配合部41设置为一个,两个卡接部21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相对应,当转盘3转动至其中一个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卡接配合时,转盘3处于第一预设角度,而当转盘3转动至另外一个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卡接配合时,转盘3处于第二预设角度。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将配合部41沿转盘3的圆周向间隔设置为两个、将卡接部21设置为一个,两个配合部41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相对应,当转盘3转动至其中一个配合部41与卡接部21卡接配合时,转盘3处于第一预设角度,而当转盘3转动至另外一个配合部41与卡接部21卡接配合时,转盘3处于第二预设角度。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卡接部21、配合部41均设置为四个并沿转盘3的圆周向均匀排布。为便于说明,后续描述中均将上述实施方式概括为:当转盘3处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组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处于卡接配合状态;当转盘3处于第二设角度时,第二组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处于卡接配合状态。
以第一预设角度与第二预设角度之间的角度差为90°为例,在具体安装过程中,转盘3处于第一预设角度,此时第一组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处于卡接配合状态,操作者可将支架本体5的连接部51由连接壳体1背向容纳腔11的一侧沿转盘3的轴向方向穿过限位通孔12,令连接部51进入容纳腔11中并与转盘3对接,此时连接部51与限位通孔12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即连接部51的正投影位于限位通孔12内;然后操作者转动支架本体5,以通过连接部51带动转盘3转动,令第一组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脱离卡接状态,当转盘3在连接部51的带动下转动90°后,转盘3位于第二预设角度,此时第二组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卡接;在第二组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卡接的节点上,卡接部21、配合部41中的凸起侧将因弹性形变而发出声音并对卡接部21、配合部41中的凹陷侧产生阻碍作用力,如此可使操作者产生良好的到位手感,由此得知支架本体5已转动到位,从而停止转动;此时连接部51已经与限位通孔12产生错位,连接部51与限位通孔12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4所示,即连接部51的正投影存在限位部511,限位部511位于限位通孔12外,由于限位部511无法沿转盘3的轴向方向通过限位通孔12,因此此时连接壳体1可对连接部51产生限位作用,使得连接部51在第二预设角度下稳定连接于转盘3上。如此便实现了支架本体5与连接壳体1的快速连接,后续将连接壳体1安装于产品主体上之后,即可通过支架本体5对产品主体进行固定。而若需拆除支架本体5,只需再次转动支架本体5,以通过连接部51带动转盘3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令第一组卡接部21与配合部41卡接配合,此时连接部51与限位通孔12的相对位置恢复至图3所示的状态,即连接部51的正投影位于限位通孔12内,此时操作者可将连接部51从转盘3上取出并沿转盘3的轴向从限位通孔12中穿过,从而将支架本体5与连接壳体1分离。
在上述安装过程中,支架本体5的连接部51仅用于带动转盘3转动,连接部51与转盘3之间无需以过盈配合方式进行扣合连接,从而连接部51与转盘3之间不会因多次拆装时的频繁摩擦而造成磨损,在保证表面不容易被刮花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转动到位手感;另外,第一弹片2、第二弹片4可采用金属材质,由于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卡接作用力主要由金属材质的第一弹片2、第二弹片4提供,因此其耐磨性远高于利用塑胶件的弹性作用力进行扣合连接的方式,可有效避免因材料磨损而导致的松动问题,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6,限位通孔12呈长条状,连接部51呈长条状,转盘3朝向限位通孔12的一侧端面设有连接凹腔32,连接凹腔32呈长条状,连接部51与连接凹腔32对接。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限位通孔12及连接部51的结构形式;当转盘3处于第一预设角度时,限位通孔12的长边与连接凹腔32的长边平行,限位通孔12的短边与连接凹腔32的短边平行,此时可将连接部51沿转盘3的轴向穿过限位通孔12并对接于连接凹腔32中,其中,连接凹腔32的轮廓尺寸可与连接部51相等或略大于连接部51,以保证在连接部51装入转盘3时,连接部51不与连接凹腔32发生挤压摩擦,且连接部51可通过与连接凹腔32的配合带动转盘3转动。
可选地,参照图7和图8,支架连接结构包括限位块8;第二弹片4具有限位凸缘42;
当转盘3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限位块8用于抵接限位凸缘42,以阻止转盘3沿第一方向继续转动;当转盘3沿第二方向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限位块8用于抵接限位凸缘42,以阻止转盘3沿第二方向继续转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具体地,限位凸缘42可以是第二弹片4上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扇形凸缘;限位块8可以是连接壳体1上一体成型的凸起结构或连接于连接壳体1上的结构件。如图7和图8所示,限位块8可对应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沿转盘3的圆周向间隔设置为两处,以通过限位块8对限位凸缘42的限位作用,将转盘3的转动范围限制于第一预设角度与第二预设角度之间的角度区间内。
以第一方向为顺时针、第二方向为逆时针为例,参照图7和图8对上述限位过程进行说明:在支架本体5安装阶段,当转盘3由第一预设角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如图7所示,限位块8与限位凸缘42的一侧相抵接,如此可阻止操作者继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转盘3;在支架本体5拆卸阶段,如图8所示,当转盘3由第二预设角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限位块8与限位凸缘42的另一侧相抵接,如此可阻止操作者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转盘3。
基于限位块8的上述限位作用,可对转动区间进行限制,避免转盘3沿某一方向持续转动而造成位置混乱,帮助操作者更确切地知晓当前转盘3是否已转动到位。
可选地,参照图1、图2、图7至图10,限位块8为第一弹片2上的第一折弯部22。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折弯部22为第一弹片2表面向靠近第二弹片4的方向折弯而成;相比于将限位块8设置于第一弹片2之外的其它位置,该方式可使第一折弯部22和卡接部21具有统一的加工基准,从而提高了配合位置精度。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折弯部22可对应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沿转盘3的圆周向间隔设置为两处,以通过第一折弯部22对限位凸缘42的限位作用,将转盘3的转动范围限制于第一预设角度与第二预设角度之间的角度区间内。
以第一方向为顺时针、第二方向为逆时针为例,参照图9和图10对上述限位过程进行说明:在支架本体5安装阶段,当转盘3由第一预设角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一折弯部22与限位凸缘42的一侧相抵接,如此可阻止操作者继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转盘3;在支架本体5拆卸阶段,如图10所示,当转盘3由第二预设角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折弯部22与限位凸缘42的另一侧相抵接,如此可阻止操作者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转盘3。
可选地,参照图1、图2、图5和图11,支架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弹片6;第三弹片6具有避让通孔61,第三弹片6的一侧面与转盘3贴合,第三弹片6的另一侧面与连接壳体1贴合;限位通孔12在轴向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避让通孔61的围合区域内。
当转盘3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连接部51用于依次穿过限位通孔12、避让通孔61并与转盘3对接。
如图5和图11所示,通过在转盘3与连接壳体1之间设置第三弹片6,可避免转盘3在转动过程中与连接壳体1发生直接摩擦,例如,第三弹片6可采用金属材质,利用金属材质较高的耐磨性防止材料磨损;第三弹片6还可用于加强连接壳体1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破坏性测试时的力度上限。
可选地,参照图11至图13,第三弹片6的中部具有凸台折弯部62,凸台折弯部62沿轴向远离限位通孔12的方向延伸,避让通孔61开设于凸台折弯部62上;当转盘3在连接部51的带动下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凸台折弯部62背向限位通孔12的一侧面与连接部51贴合。
凸台折弯部62可在第三弹片6表面通过冲压、注塑等方式形成,如图11和图12所示,凸台折弯部62具体可设置在连接壳体1上与限位部511相对的位置,凸台折弯部62的高度高于第三弹片6的其余部分;如图13所示,当连接部51带动转盘3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凸台折弯部62背向限位通孔12的一侧面可与连接部51紧密压合,如此可利用凸台折弯部62向连接部51施加朝向转盘3的弹性压紧力,防止连接部51相对转盘3发生松动,从而提高了支架本体5与连接壳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参照图5、图6和图11,第一弹片2固定于连接壳体1上,第一弹片2与连接壳体1之间形成安装区域,转盘3及第二弹片4转动连接于安装区域中。
图示性地,第一弹片2的边缘部分可通过螺纹紧固件锁接于连接壳体1上,并保证第一弹片2在锁接到位后可与连接壳体1表面相隔一定的空间,从而可便于转盘3、第二弹片4在第一弹片2中心部位的布设安装,使空间布局更为合理。
当转盘3与连接壳体1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片6时,如图5所示,连接壳体1上可设置多个连接柱13,多个连接柱13可穿设于第三弹片6中,以便于第一弹片2架设并锁接于多个连接柱13上;当第一弹片2锁接完毕后,第一弹片2与第三弹片6之间形成上述用于安装转盘3的安装区域。基于该具体实施方式,最终可形成如图11所示的第三弹片6、转盘3、第二弹片4、第一弹片2依次层叠设置的结构。
可选地,参照图1、图2、图5和图9,转盘3的柱面开设有安装槽31,第二弹片4具有第二折弯部43,第二折弯部43扣合于安装槽31中。
如图5所示,第二折弯部43可由第二弹片4边缘处的凸条向下折弯而成,第二折弯部43可基于其弹性形变作用扣合于尺寸较小的安装槽31中,从而以便捷的方式实现了第二弹片4与转盘3之间的连接固定,亦便于后续拆卸更换第二弹片4。
可选地,第一弹片2和/或第二弹片4的材质为不锈钢。
可选地,第一弹片2和/或第二弹片4的厚度为0.3~0.6mm。
可选地,第一弹片2和/或第二弹片4通过冲压折弯成型。
基于上述材质、厚度及成型手段的设置,可在使第一弹片2、第二弹片4保持良好弹性形变能力的同时保证第一弹片2、第二弹片4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使用寿命。
对应地,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支架固定设备,该支架固定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支架连接结构。具体地,支架固定设备可包括任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支架本体5进行固定的产品,例如音箱、码表、摄像头、便携式灯具、带支架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此处不作限定;支架固定设备的主体部分7与支架连接结构中的连接壳体1连接完毕后,即可形成完整的支架产品。
关于支架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支架固定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连接壳体开设有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通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第一弹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一弹片具有卡接部;
转盘,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纳腔中;
第二弹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转盘之间,所述第二弹片具有配合部;当所述转盘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或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卡接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配合;
支架本体,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盘朝向所述限位通孔的一侧端面对接;当所述转盘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连接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限位通孔内;当所述转盘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连接部的正投影存在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限位通孔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连接结构包括限位块;所述第二弹片具有限位凸缘;
当所述转盘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限位凸缘,以阻止所述转盘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转动;当所述转盘沿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限位凸缘,以阻止所述转盘沿所述第二方向继续转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为所述第一弹片上的第一折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弹片;所述第三弹片具有避让通孔,所述第三弹片的一侧面与所述转盘贴合,所述第三弹片的另一侧面与所述连接壳体贴合;所述限位通孔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避让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片具有凸台折弯部,所述凸台折弯部沿轴向远离所述限位通孔的方向延伸,所述避让通孔开设于所述凸台折弯部上;所述凸台折弯部背向所述限位通孔的一侧面与所述连接部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固定于所述连接壳体上,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连接壳体之间形成安装区域,所述转盘及所述第二弹片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柱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弹片具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扣合于所述安装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通孔呈长条状,所述连接部呈长条状,所述转盘朝向所述限位通孔的一侧端面设有连接凹腔,所述连接凹腔呈长条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凹腔对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和/或所述第二弹片的材质为不锈钢;
且/或,所述第一弹片和/或所述第二弹片的厚度为0.3~0.6mm;
且/或,所述第一弹片和/或所述第二弹片通过冲压折弯成型。
10.一种支架固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连接结构。
CN202321752079.4U 2023-07-05 2023-07-05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Active CN220453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2079.4U CN220453341U (zh) 2023-07-05 2023-07-05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2079.4U CN220453341U (zh) 2023-07-05 2023-07-05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3341U true CN220453341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31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52079.4U Active CN220453341U (zh) 2023-07-05 2023-07-05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3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7598B (zh) 壳体卡固结构
KR100252249B1 (ko) 컴퓨터 시스템
JPH08204356A (ja) 電子機器筺体の防水構造
US20100322705A1 (en) Fixing device for emblem plate
CN220453341U (zh)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TWI355107B (en) Battery cover blocking structure
US7363826B2 (en) Rotating member-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rotation detect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921996B2 (en)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20453342U (zh) 支架连接结构及支架固定设备
US10723579B2 (en) Pivoting assembly and container including thereof
US791647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electable battery connection structure
CN113669697A (zh) 固定座、连接座及固定装置
US9004475B2 (en) Clamping mechanism with detachable positioning member
WO1995002253A1 (fr)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u bruit
CN110389419B (zh) 固定装置、光源系统及光学系统
CN219678523U (zh) 一种壳体结构及磁吸式支架
CN215717882U (zh) 一种反锁结构及锁
CN113948802B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产品
JPH09293977A (ja) 電子機器用外筐体
US2023026680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rotating module and pivot structure
CN215400484U (zh) 边角固定装置及显示屏单元
CN217843652U (zh) 一种免螺丝的吸顶灯
CN214045067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07678500B (zh) 卡合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196620U (zh) 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