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0527U -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0527U
CN220450527U CN202322188942.4U CN202322188942U CN220450527U CN 220450527 U CN220450527 U CN 220450527U CN 202322188942 U CN202322188942 U CN 202322188942U CN 220450527 U CN220450527 U CN 2204505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heating
drying tunnel
tunne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894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正
王忠卿
汪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Home Appliances Hef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Home Appliances Hef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Home Appliances Hef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Home Appliances Hef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8894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05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05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05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洗衣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其中,一种电加热烘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加热腔室;加热件,设于加热腔室内;以及,分流部,设于加热腔室内,分流部用于将加热腔室划分成相互连通的内烘道以及外烘道;其中,加热件设于内烘道内,外烘道位于内烘道远离加热件一侧。本申请减少了由于壳体外部的温度过高而对烘道附近的设备造成的影响,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将外溢的热量保留下来,减少了能量的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洗衣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烘干装置中,其电加热烘道普遍是采用单层结构,即在单层的烘道壳体内配置电加热丝,电加热丝工作时,电加热丝直接将热量辐射给烘道外壳向外散发热量,从而达到烘干目的。然而,电加热丝工作时,温度高达数百度,由于烘道壳体是单层的,容易导致烘道外壳温度过高,炙烤烘道附近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工作可靠性低。同时,高温热量的外溢也造成能量的浪费。因此,现有的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电加热烘道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外壳温度过高,导致炙烤烘道附近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工作可靠性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加热烘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加热腔室;
加热件,设于所述加热腔室内;以及,
分流部,设于所述加热腔室内,所述分流部用于将所述加热腔室划分成相互连通的内烘道以及外烘道;
其中,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内烘道内,所述外烘道位于所述内烘道远离所述加热件一侧。
可选的,所述分流部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侧且与所述壳体间隔设置,以将所述加热腔室划分成相互连通的内烘道与外烘道,所述导流罩具有朝向进风口的第一开口以及朝向出风口的第二开口。
可选的,所述分流部还包括:
挡板,所述挡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
隔板件,设于所述导流罩内,所述隔板件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侧且与所述导流罩间隔设置,以将所述内烘道划分成相互连通的第一内烘道与第二内烘道,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内烘道,所述隔板件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使气体依次流经所述进风口、所述外烘道、所述第二内烘道、所述第一内烘道以及所述出风口。
可选的,所述分流部还包括:
挡板,所述挡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开口;以及,
隔板件,设于所述导流罩内,所述隔板件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侧且与所述导流罩间隔设置,以将所述内烘道划分成相互连通的第一内烘道与第二内烘道,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内烘道,所述隔板件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使气体依次流经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内烘道、所述第二内烘道、所述外烘道以及所述出风口。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形成所述进风口的第一侧壁以及用于形成所述加热腔室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导向部;和/或,
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出风口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弧形导向部。
可选的,所述隔板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隔板部和导流部,所述隔板部相对所述加热件设置,所述导流部自所述隔板部弯曲连接于所述壳体。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围合形成所述加热腔室,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设有卡槽部,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可拆卸插接于所述卡槽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风供给系统,应用于烘干装置,所述热风供给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以及,
风机,所述风机的吹风口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连通,以往所述加热腔室输送气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烘干装置,包括:
烘干室;以及,
如上所述的一种热风供给系统。
可选的,还包括送风罩,所述送风罩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送风罩的另一端与所述烘干室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通过设置分流部,将加热腔室划分为相互连通的内烘道以及外烘道,进行加热时,加热件往外辐射的热量被拦截在内烘道与外烘道,使得壳体外部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可以减少由于壳体外部的温度过高而对烘道附近的设备造成的影响,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将外溢的热量保留下来,减少了能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风供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透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加热烘道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烘干装置;110、烘干室;120、送风罩;200、热风供给系统;210、风机;300、电加热烘道;310、壳体;301、加热腔室;3101、第一侧壁;3102、第二侧壁;31021、第一弧形导向部;31022、第二弧形导向部;3103、第三侧壁;311、进风口;312、出风口;313、第一部分;3131、卡槽部;314、第二部分;320、加热件;330、分流部;331、导流罩;332、挡板;333、隔板件;3331、隔板部;3332、导流部;40、内烘道;41、第一内烘道;42、第二内烘道;5、外烘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电加热烘道中存在的加热过程中外壳温度过高,导致炙烤烘道附近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工作可靠性低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可以是仅仅具有烘干功能的干衣机,也可以是洗烘一体机,或者是其他具有烘干功能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烘干装置的具体类型。
示例性的,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100为一种洗烘一体机。如图1所示,该烘干装置100包括烘干室110与热风供给系统200,其中,烘干室110可以是洗烘一体机的内筒,热风供给系统200用于往烘干室110输送热风以对烘干室110内的衣物等进行烘干。
其中,再次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热风供给系统200将热风送入烘干室110,烘干装置100还包括送风罩120,送风罩120整体上呈L型,送风罩120的一端与热风供给系统200连通,另一端与烘干室110连通。
进一步的,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风供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风供给系统200包括风机210与电加热烘道300,其中,风机210的吹风口与电加热烘道300的进风口311连通,风机210的吸风口用于与烘干室110连通,通过风机210往电加热烘道300中输送低温气体,通过电加热烘道300将低温气体加热成高温气体,同时在风机210的动力作用下,将高温气体送入烘干室110对衣物等进行烘干,高温气体与衣物进行热交换后变成低温气体,再次被风机210输送至电加热烘道300中,如此循环直至衣物被烘干。
其中,为了更详细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烘道300进行介绍。下面将结合图3至图9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的,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透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加热烘道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爆炸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烘道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加热烘道300包括壳体310、加热件320以及分流部330,其中,壳体310内设有加热腔室301,分流部330设于加热腔室301内,通过分流部330将加热腔室301划分成相互连通的内烘道40以及外烘道5,加热件320设于内通道内,外烘道5位于内烘道40远离加热件320的一侧。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流动方向如图3或图4中带箭头的直线A所示,壳体310沿气体流动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加热腔室301连通的进风口311和出风口312,进风口311可与风机210的吹风口连通,用于往加热腔室301通入待加热的低温气体,并通过加热件320将低温气体加热成高温气体,加热件320可以设置为电热丝或者电热棒等本领域常用的加热器件,出风口312可与烘干室110连通,以将加热腔室301内的高温气体送入烘干室11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加热时,加热件320往外辐射的热量被拦截在内烘道40与外烘道5,使得壳体310外部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可以减少由于壳体310外部的温度过高而对烘道附近的设备造成的影响,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将外溢的热量保留下来,减少了能量的浪费。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至图6,分流部330包括导流罩331,导流罩331套设于加热件320外侧且与壳体310间隔设置,以将加热腔室301划分成相互连通的内烘道40与外烘道5,导流罩331具有朝向进风口311的第一开口(图中未示出)以及朝向出风口312的第二开口(图中未示出)。如此,低温气体从进风口311输入经第一开口进入外烘道5,然后进入内烘道40被加热件320进行加热后从第二开口流出,最后经出风口312被输送至烘干室110。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低温气体也可以先进入内烘道40被加热件320加热后流入外烘道5最后经出风口312被输送至烘干室110。
进一步的,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部330还包括挡板332和隔板件333,其中,挡板332盖设于导流罩331的第一开口,隔板件333设于导流罩331内,隔板件333套设于加热件320外侧且与导流罩331间隔设置,以将内烘道40划分成相互连通的第一内烘道41与第二内烘道42,加热件320设于第一内烘道41,隔板件333朝向出风口312的一端与壳体310连接,以使气体依次流经进风口311、外烘道5、第二内烘道42、第一内烘道41以及出风口312(气体流动方向可参考图5中位于壳体310内的箭头所示)。
或者,参照图4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部330还包括挡板332和隔板件333,其中,挡板332盖设于导流罩331的第二开口,隔板件333设于导流罩331内,隔板件333套设于加热件320外侧且与导流罩331间隔设置,以将内烘道40划分成相互连通的第一内烘道41与第二内烘道42,加热件320设于第一内烘道41,隔板件333朝向进风口311的一端与壳体310连接,以使气体依次流经进风口311、第一内烘道41、第二内烘道42、外烘道5以及出风口312(气体流动方向可参考图6中位于壳体310内的箭头所示)。
其中,上述的挡板332可设置为横截面呈双拱形的板件,挡板332的弧形凸部朝向远离隔板件333的一侧,如此,通过挡板332进一步对气体进行导向和分流,以保证加热腔室301内气体的流动性与顺畅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件333包括相互连接的隔板部3331和导流部3332,隔板部3331相对加热件320设置,导流部3332自隔板部3331弯曲连接于壳体310。其中,隔板部3331可设置为平板,隔板部3331包括对称设于加热件320两侧的两平板,导流部3332可设置为具有预定弧度的弧形板,导流部3332也包括对称设于加热件320两侧的两弧形板,且一块平板对应一块弧形板,弧形板的一侧连接于壳体310内侧,平板连接于弧形板的另一侧。
如此,在导流罩331、挡板332以及隔板件333的共同作用下,将加热腔室301划分为由内向外包裹加热件320的第一内烘道41、第二内烘道42以及外烘道5共三层烘道,进一步有利于减少加热件320往外辐射的热量,且能将更多的热量保留下来,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整体结构简单巧妙,工作可靠性好。
进一步的,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10包括用于形成进风口311的第一侧壁3101以及用于形成加热腔室301的第二侧壁3102,第二侧壁3102靠近第一侧壁3101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导向部31021,第一弧形导向部31021在第一侧壁3101与第二侧壁3102之间形成一平滑过渡,以将气体由进风口311导向外烘道5;进一步的,壳体310还包括用于形成出风口312的第三侧壁3103,第二侧壁3102靠近第三侧壁3103的一侧设有第二弧形导向部31022,第二弧形导向部31022在第二侧壁3102与第三侧壁3103之间形成一平滑过渡,以将气体由外烘道5导向第二内烘道42。如此,在第一弧形导向部31021与第二弧形导向部31022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提高气体在加热腔室301内流动的顺畅度,有利于保证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参照图7至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加热件320,同时便于对电加热烘道300的内部进行清理,可将壳体310设置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部分313与第二部分314,第一部分313与第二部分314围合形成加热腔室301。具体的,第一部分313与第二部分314可设置为壳体310由沿气体流动方向的中分面剖分得到的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313靠近第二部分314的一侧设有卡槽部3131,第二部分314靠近第一部分313的一侧可拆卸插接于卡槽部3131。其中,卡槽部3131可设置为开口朝向第二部分314的线槽,卡槽部3131沿第一部分313的轮廓设置,第二部分314靠近第二部分314的一侧插接于卡槽部3131后,可在连接处涂抹胶水等粘接剂,或者在连接处增加螺钉等紧固件,以进一步对第一部分313与第二部分314进行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冰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加热烘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加热腔室;
加热件,设于所述加热腔室内;以及,
分流部,设于所述加热腔室内,所述分流部用于将所述加热腔室划分成相互连通的内烘道以及外烘道;
其中,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内烘道内,所述外烘道位于所述内烘道远离所述加热件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侧且与所述壳体间隔设置,以将所述加热腔室划分成相互连通的内烘道与外烘道,所述导流罩具有朝向进风口的第一开口以及朝向出风口的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还包括:
挡板,所述挡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
隔板件,设于所述导流罩内,所述隔板件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侧且与所述导流罩间隔设置,以将所述内烘道划分成相互连通的第一内烘道与第二内烘道,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内烘道,所述隔板件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使气体依次流经所述进风口、所述外烘道、所述第二内烘道、所述第一内烘道以及所述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还包括:
挡板,所述挡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开口;以及,
隔板件,设于所述导流罩内,所述隔板件套设于所述加热件外侧且与所述导流罩间隔设置,以将所述内烘道划分成相互连通的第一内烘道与第二内烘道,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内烘道,所述隔板件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以使气体依次流经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内烘道、所述第二内烘道、所述外烘道以及所述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形成所述进风口的第一侧壁以及用于形成所述加热腔室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导向部;和/或,
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出风口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弧形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隔板部和导流部,所述隔板部相对所述加热件设置,所述导流部自所述隔板部弯曲连接于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围合形成所述加热腔室,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设有卡槽部,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可拆卸插接于所述卡槽部。
8.一种热风供给系统,应用于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供给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加热烘道;以及,
风机,所述风机的吹风口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连通,以往所述加热腔室输送气体。
9.一种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烘干室;以及,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热风供给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罩,所述送风罩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送风罩的另一端与所述烘干室连通。
CN202322188942.4U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Active CN2204505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8942.4U CN220450527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8942.4U CN220450527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0527U true CN220450527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3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8942.4U Active CN220450527U (zh) 2023-08-11 2023-08-11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05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16840A (zh) 一种服装生产用高效烘干装置
CN220450527U (zh) 一种电加热烘道、热风供给系统及烘干装置
WO2020143508A1 (zh) 一种使用舒适的电吹风
CN103266458B (zh) 洗衣机滚筒和具有其的滚筒洗衣机
CN113749375A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N207831808U (zh) 负压式电加热干燥机
CN101995147B (zh) 烘干机
CN108677492A (zh)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1031496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8691175B (zh) 干衣机
CN110403326A (zh) 一种干发器
CN208653149U (zh) 一种新型喷水织机脱水装置
CN108713844A (zh) 一种智能梳子
CN213578581U (zh) 一种新型雪尼尔条阻燃遮光布烘干装置
CN203247435U (zh) 干衣机
CN207395400U (zh) 一种高效双路烘干装置
CN208427295U (zh) 一种pet转移膜涂布机构
CN111826908B (zh) 一种干衣装置
CN217847556U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的烘烤装置
CN218238317U (zh) 一种热干燥机用散热机壳
CN212205515U (zh) 一种用于膏药生产的热风循环导流烘干装置
CN111674151A (zh) 一种壁纸烘干装置
CN215603719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US20240115026A1 (en) Air outlet assembly and electric hair drier
CN211772237U (zh) 送风组件和干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