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0810U -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410810U CN220410810U CN202321580886.2U CN202321580886U CN220410810U CN 220410810 U CN220410810 U CN 220410810U CN 202321580886 U CN202321580886 U CN 202321580886U CN 220410810 U CN220410810 U CN 2204108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steering
- rotating shaft
- connecting rod
- bicy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629 knee joint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特别是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所述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包括车架、两个摆动杆、两个脚踏杆、前转动轴、后曲柄转轴和齿轮盘;自行车可以是前驱甩尾的自行车,也可以是后驱摆动转向的自行车;所述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采用手脚配合的联动驱动机构,在驱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利用自身重量驱动,使用者始终处于站立或半站立的姿势,使用者的膝关节、腰椎等关节在运动过程中关节弯曲度减小,从而减小了相关关节的劳损,起到保护相关关节的作用;此外,该联动驱动机构应用至自行车上时,使得使用者的骑行姿势能更好地让别人发现自己,上下车也更方便,使用更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特别是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在我们的生活在己经司空见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行车的功用以及适用场地的求异,对人机交互操作使用方式的求新,以及对人体、脑子、脚的协调及机能的开发挖掘的求多,对于自行车的需求也不再仅限于一般交通工具功能。对更加人性化、舒适性、多元化以及新交互形式的需求,使得自行车的实用新型创造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自行车,一般都采用脚踏板驱动后轮行进的方式,这种结构的自行车,由于只利用了人体下肢的力量,使得人体其它部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无法达到全身运动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其通过右脚配合联动驱动,使得使用者直立驱动,达到健身的目的同时,又减小了对关节的劳损,起到保护关节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行车,其应用了如上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使得使用者的骑行姿势能更好地让别人发现自己,上下车也更方便,使用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行车,其应用了如上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使得使用者的骑行姿势能更好地让别人发现自己,上下车也更方便,使用更安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包括车架、两个摆动杆、两个脚踏杆、前转动轴、后曲柄转轴和齿轮盘;所述车架的前端沿内外方向设有所述前转动轴,所述车架的后端沿内外方向设有后曲柄转轴;所述车架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摆动杆和一个脚踏杆;两个所述摆动杆的中部分别铰接于所述前转动轴的内端和外端;两个所述脚踏杆的后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后曲柄转轴的内端和外端;位于所述车架同一侧的摆动杆的底端与脚踏杆的前端铰接组成连杆组件;所述车架内侧和外侧的连杆组件绕着前转动轴和后曲柄转轴来回摆动;所述后曲柄转轴的中部水平段设有齿轮盘。
优选地,所述脚踏杆的顶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脚的踏板件;所述摆动杆的顶端设有把手,所述把手能相对于摆动杆的顶端延伸或转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车架中部向上设有升降支架和靠坐垫。
一种自行车,其应用了如上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所述车架的前端水平设有前轮转轴,所述前轮转轴设有前轮;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水平转向件,所述水平转向件的内端和外端分别设有后轮转轴;所述后轮转轴的内端和外端设有独立转动的后轮;所述前轮转轴套设有飞轮,所述齿轮盘与所述飞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后轮均独立设有刹车组件,两个所述摆动杆的把手均设有刹车开关,所述刹车开关分别独立控制两个所述后轮的转动;所述水平转向件或后轮转轴与所述车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使得后轮保持于车架平行。
优选地,所述水平转向件为包括:后轮转轴、铰接舌、转动转向槽件和铰接轴;所述转动转向槽件为三面开口一面封闭的U形件;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封闭面与车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槽口向后方延伸设置;所述铰接舌固定于所述后轮转轴的中部,所述铰接舌插入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槽口内;所述铰接轴依次穿过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顶面、铰接舌和转动转向槽件的底面;在外力作用下,所述铰接舌带着所述后轮转轴在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槽口内限位摆动。
优选地,所述水平转向件为包括:两个后轮转轴、固定连杆、后侧连杆和两个侧杆;后侧连杆、固定连杆和两个侧杆首尾铰接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且所述后侧连杆与所述固定连杆平行正对设置,两个侧杆平行正对设置;所述固定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架的后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轮转轴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侧杆,并分别从所述车架两侧向外延伸,当所述平行四边形结构变化为矩形时,两个所述后轮转轴共线设置。
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的骑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驱动控制步骤:使用者跨在所述车架内侧和外侧,两脚分别踩踏在所述车架的内侧或外侧的脚踏杆上;两只手分别握持在车架两侧的摆动杆的把手上;位于车架内侧的手向前推动摆动杆时,车架内侧的脚向上抬起,车架外侧的手向后拉动摆动杆,车架外侧的脚向下踩踏,如此类推,使用者通过手脚配合驱动所述后曲柄转轴的中部水平段设有齿轮盘转动,所述齿轮盘通过链条带动所述飞轮转动,进而驱动自行车向前行驶。
拐弯甩尾控制步骤:
手动操作,使用者在自行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向车架哪一侧快速拐弯实现甩尾,就用手驱动对应一侧的把手上的刹车开关,另一侧的刹车开关不驱动,两个后轮的转动状态出现偏差,从而实现了自行车的拐弯甩尾操作。
人体摆动操作,使用者在自行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向车架哪一侧快速拐弯实现甩尾,就将自己的身体向车架的一侧摆动,此时车架与后轮转轴发生角度变化,从而实现了自行车的拐弯甩尾操作。
根据使用者需要,上述手动操作步骤和人体摆动操作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同步操作。
刹车控制步骤:使用者根据刹车制动速度需要,同时用手驱动车架内侧和外侧的把手上的刹车开关,使得自行车沿直线完成刹车操作。
一种自行车,其应用了如上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所述车架的前端设有龙头转向轴,所述龙头转向轴的下端水平固定有前轮转轴,所述前轮转轴设有前轮;所述车架的后端水平设有后轮转轴;所述后轮转轴的内端和外端设有后轮;所述后轮转轴套设有飞轮,所述齿轮盘与所述飞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车架设有肚腰杆组件、第一转向齿轮和第二转向齿轮;所述第一转向齿轮套设于所述龙头转向轴的顶部,所述第二转向齿轮水平转动设置于车架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转向齿轮于所述第一转向齿轮啮合;所述肚腰杆组件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传动连接,使得所述肚腰杆组件相对于车架沿内外方向摆动时,所述第二转向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轮摆动;所述龙头转向轴或前轮与所述车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使得前轮保持于车架平行。
优选地,所述肚腰杆组件包括:弧形管、拉绳件、扣板、支撑杆和扭簧;所述弧形管水平设置,所述弧形管的两端的均铰接设有扣板,所述扣板的一端与所述弧形管的端部铰接,且该铰接位置设有扭簧,所述扭簧使得两个所述扣板的另一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向所述弧形管的外部弯折,两个扣板呈扩口状延伸;所述拉绳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扣板的中部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杆水平设置,其一端与所述弧形管的中段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转向齿轮在所述弧形管摆动驱动下绕所述齿轮转轴转动。
所述的一种后驱摆动转向的的自行车的骑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驱动控制步骤:使用者跨在所述车架内侧和外侧,两脚分别踩踏在所述车架的内侧或外侧的脚踏杆上;两只手分别握持在车架两侧的摆动杆的把手上;所述肚腰杆组件与使用者身体环抱贴合,位于车架内侧的手向前推动摆动杆时,车架内侧的脚向上抬起,车架外侧的手向后拉动摆动杆,车架外侧的脚向下踩踏,如此类推,使用者通过手脚配合驱动所述后曲柄转轴的中部水平段设有齿轮盘转动,所述齿轮盘通过链条带动所述飞轮转动,进而驱动自行车向前行驶。
拐弯控制步骤:人体摆动操作,使用者在自行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向车架哪一侧实现快速拐弯,就将自己的身体向车架的一侧摆动,此时使用者的身体带动所述肚腰杆组件相对于车架向内侧或外侧摆动,带动所述第二转向齿轮转动和所述第一转向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轮摆动,从而实现了身体向左倾斜摆动则自行车向左拐弯,身体向右倾斜摆动则自行车向右拐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所述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采用手脚配合的联动驱动机构,在驱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利用自身重量驱动,使用者始终处于站立或半站立的姿势,使用者的膝关节、腰椎等关节在运动过程中关节弯曲度减小,从而减小了相关关节的劳损,起到保护相关关节的作用;此外,该联动驱动机构应用至自行车上时,使得使用者的骑行姿势能更好地让别人发现自己,上下车也更方便,使用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水平转向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水平转向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中所述肚腰杆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车架110,前转动轴111,后曲柄转轴112,摆动杆120,把手121,脚踏杆130,踏板件131,齿轮盘140,升降支架150,靠坐垫160,前轮转轴210,前轮211,水平转向件220,后轮转轴221,后轮222,飞轮230,链条240,刹车开关250,铰接舌271,转动转向槽件272,铰接轴273,固定连杆274,侧杆275,后侧连杆276,龙头转向轴281,齿轮转轴282,第一转向齿轮283,第二转向齿轮284,肚腰杆组件290,弧形管291、拉绳件292、扣板293,支撑杆294,扭簧29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其包括车架110、两个摆动杆120、两个脚踏杆130、前转动轴111、后曲柄转轴112和齿轮盘140;所述车架110的前端沿内外方向设有所述前转动轴111,所述车架110的后端沿内外方向设有后曲柄转轴112;所述车架110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摆动杆120和一个脚踏杆130;两个所述摆动杆120的中部分别铰接于所述前转动轴111的内端和外端;两个所述脚踏杆130的后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后曲柄转轴112的内端和外端;位于所述车架110同一侧的摆动杆120的底端与脚踏杆130的前端铰接组成连杆组件;所述车架110内侧和外侧的连杆组件绕着前转动轴111和后曲柄转轴112来回摆动;所述后曲柄转轴112的中部水平段设有齿轮盘140。
更优的,为了让使用者骑行时更好的用力,站立更舒服,所述脚踏杆130的顶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脚的踏板件131;所述踏板件131可以放置使用者的脚的防滑板件。
更优的,所述摆动杆120的顶端设有把手121,所述把手121能相对于摆动杆120的顶端延伸或转向延伸。具体的,所述把手121的一端与所述摆动杆120的顶端可以通过可弯折角度的关节结构连接。当所述把手121弯折为横向时,使用者可以水平握持所述把手121推拉所述摆动杆120,当所述把手121弯折成所述摆动杆120的延伸方向时,使用者可以竖向握持所述把手121推拉所述摆动杆120;使得使用者根据个人身高或用力喜好更好、更方便的推拉所述摆动杆120。
所述车架110中部向上设有升降支架150和靠坐垫160。使得所述靠坐垫160根据使用者需要灵活调节高度,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完全站立依靠在所述靠坐垫160上,也可以坐在所述靠坐垫160上,所述靠坐垫160具有依靠或座椅的多种功能和使用状态,所述自行车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使用者使用更加舒适方便。
所述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采用手脚配合的联动驱动机构,在驱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利用自身重量驱动,使用者始终处于站立或半站立的姿势,使用者的膝关节、腰椎等关节在运动过程中关节弯曲度减小,从而减小了相关关节的劳损,起到保护相关关节的作用;此外,该骑行姿势能更好地让别人发现自己,上下车也更方便,使用更安全。
实施例2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自行车,其应用了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所述车架110的前端水平设有前轮转轴210,所述前轮转轴210设有前轮211;所述前轮211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成单轮,也可以设置成双轮,所述车架110的后端设有水平转向件220,所述水平转向件220的内端和外端分别设有后轮转轴221;所述后轮转轴221的内端和外端设有独立转动的后轮222;所述前轮转轴210套设有飞轮230,所述齿轮盘140与所述飞轮230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后轮222均独立设有刹车组件,两个所述摆动杆120的把手121均设有刹车开关250,所述刹车开关250分别独立控制两个所述后轮222的转动;所述水平转向件220或后轮转轴221与所述车架110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使得后轮222保持于车架110平行,使得自行车能保持直线行驶。
所述刹车组件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技术,如可以具体为碟刹,所述刹车开关250通过刹车线分别独立控制两个所述后轮222处安装有的碟刹,进而可以实现后轮222的独立刹车控制。
所述水平转向件220的具体实施方式很多样化,比如可以采用铰接结构,优点是结构简单,摆动灵活;也可以采用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优点是结构稳定牢固,在外力作用下摆动转向迅速。
具体的,如图3所示,当所述水平转向件220采用铰接结构时,所述水平转向件220为包括:后轮转轴221、铰接舌271、转动转向槽件272和铰接轴273;所述转动转向槽件272为三面开口一面封闭的U形件;所述转动转向槽件272的封闭面与车架110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转向槽件272的槽口向后方延伸设置;所述铰接舌271固定于所述后轮转轴221的中部,所述铰接舌271插入所述转动转向槽件272的槽口内;所述铰接轴273依次穿过所述转动转向槽件272的顶面、铰接舌271和转动转向槽件272的底面;在外力作用下,所述铰接舌271带着所述后轮转轴221在所述转动转向槽件272的槽口内限位摆动。由于所述后轮转轴与车架是采用单轴铰接的,因此只要两个后轮刹车操作不一致,两个后轮受到的作用力不一致,就能实现拐弯或甩尾操作;更优的,所述转动转向槽件272的槽口倾斜向后下方延伸设置,当车架在使用者的摆动下相对于地面发生角度变化时,此时车架通过所述转动转向槽件传递给所述铰接舌一个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分解为竖直向地面的作用力,和向车架内侧或外侧的作用力,由于竖直向地面的作用力会被地面支撑力抵消,因此所述铰接舌会传递给所述后轮转轴向车架内侧或外侧的作用力,进而使得所述后轮转轴带动两个后轮摆动,实现拐弯或甩尾操作。
具体的,如图4所示,采用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所述水平转向件220为包括:两个后轮转轴221、固定连杆274、后侧连杆276和两个侧杆275;后侧连杆276、固定连杆274和两个侧杆275首尾铰接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且所述后侧连杆276与所述固定连杆274平行正对设置,两个侧杆275平行正对设置;所述固定连杆274的中部与所述车架110的后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轮转轴221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侧杆275,并分别从所述车架110两侧向外延伸,当所述平行四边形结构变化为矩形时,两个所述后轮转轴221共线设置。在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中的后轮收到外界作用力不相同时,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会发生变化,变化后的两个测杆不再与所述车架平行,而是呈一定夹角,即带动两个后轮转轴发生偏转,实现拐弯或甩尾操作。
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的骑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驱动控制步骤:使用者跨在所述车架110内侧和外侧,两脚分别踩踏在所述车架110的内侧或外侧的脚踏杆130上;两只手分别握持在车架110两侧的摆动杆120的把手121上;位于车架110内侧的手向前推动摆动杆120时,车架110内侧的脚向上抬起,车架110外侧的手向后拉动摆动杆120,车架110外侧的脚向下踩踏,如此类推,使用者通过手脚配合驱动所述后曲柄转轴112的中部水平段设有齿轮盘140转动,所述齿轮盘140通过链条带动所述飞轮230转动,进而驱动自行车向前行驶。
拐弯甩尾控制步骤:
手动操作,使用者在自行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向车架110哪一侧快速拐弯实现甩尾,就用手驱动对应一侧的把手121上的刹车开关250,另一侧的刹车开关250不驱动,两个后轮222的转动状态出现偏差,从而实现了自行车的拐弯甩尾操作;
人体摆动操作,使用者在自行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向车架110哪一侧快速拐弯实现甩尾,就将自己的身体向车架110的一侧摆动,此时车架110与后轮转轴221发生角度变化,从而实现了自行车的拐弯甩尾操作;
根据使用者需要,上述手动操作步骤和人体摆动操作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同步操作;
刹车控制步骤:使用者根据刹车制动速度需要,同时用手驱动车架110内侧和外侧的把手121上的刹车开关250,使得自行车沿直线完成刹车操作。
实施例3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一种自行车,其应用了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所述车架110的前端设有龙头转向轴281,所述龙头转向轴281的下端水平固定有前轮转轴210,所述前轮转轴210设有前轮211,所述前轮211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成单轮,也可以设置成双轮;所述车架110的后端水平设有后轮转轴221;所述后轮转轴221的内端和外端设有后轮222;所述后轮转轴221套设有飞轮230,所述齿轮盘140与所述飞轮230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车架110设有肚腰杆组件290、第一转向齿轮283和第二转向齿轮284;所述第一转向齿轮283套设于所述龙头转向轴281的顶部,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水平转动设置于车架110的齿轮转轴282上,且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于所述第一转向齿轮283啮合;所述肚腰杆组件290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传动连接,使得所述肚腰杆组件290相对于车架110沿内外方向摆动时,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轮211摆动;所述龙头转向轴281或前轮211与所述车架110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使得前轮211保持于车架110平行,使得自行车能保持直线行驶。
更优的,如图6所示,所述肚腰杆组件290包括:弧形管291、拉绳件292、扣板293、支撑杆294和扭簧295;所述弧形管291水平设置,所述弧形管291的两端的均铰接设有扣板293,所述扣板293的一端与所述弧形管291的端部铰接,且两个铰接位置设有扭簧295,所述扭簧295使得两个所述扣板293的另一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向所述弧形管291的外部弯折,两个扣板呈扩口状延伸;所述拉绳件29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扣板293的中部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杆294水平设置,其一端与所述弧形管291的中段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杆29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在所述弧形管291摆动驱动下绕所述齿轮转轴282转动。
当使用者骑行所述自行车时,双脚分别踩踏在车架110两侧的脚踏杆130上,身体靠近所述肚腰杆组件290,由于无外力作用下,所述弧形管291两端扣板293的都是向所述弧形管291的外部弯折延伸的,此时使用者的身体可以顺利从两个扣板293之间的空间进入所述弧形管291内部空间内;当使用者的身体向所述弧形管291内靠近时,使用者的身体或拉扯两个扣板293之间的拉绳件292,使得所述扣板293克服所述扭簧的弹力,让两个所述扣板293的向所述弧形管291的内部摆动并紧贴在使用者的身上,进而使得所述腰肚杆组件将使用者环抱住。此外,使用者优选是肚子或者腰部位置与肚腰杆高度一致,因此也可以将支撑杆294设置成伸缩杆,可以根据使用者身高灵活调节高度,让使用者使用更方便。所述腰肚杆组件结构巧妙,操作简单快捷,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所述自行车时能更加方便安全。具体的,所述齿轮转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110上,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套设于所述齿轮转轴282的外部,即所述齿轮转轴282与所述龙头转向轴281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杆294的下端可以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的后侧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的前侧于所述第一转向齿轮283的后侧啮合;所述支撑杆294的下端也可以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的中部连接固定,具体实施方式很多样,在此不一一列举。
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的骑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驱动控制步骤:使用者跨在所述车架110内侧和外侧,两脚分别踩踏在所述车架110的内侧或外侧的脚踏杆130上;两只手分别握持在车架110两侧的摆动杆120的把手121上;所述肚腰杆组件290使用者身体环抱贴合,位于车架110内侧的手向前推动摆动杆120时,车架110内侧的脚向上抬起,车架110外侧的手向后拉动摆动杆120,车架110外侧的脚向下踩踏,如此类推,使用者通过手脚配合驱动所述后曲柄转轴112的中部水平段设有齿轮盘140转动,所述齿轮盘140通过链条带动所述飞轮230转动,进而驱动自行车向前行驶。
拐弯控制步骤:
人体摆动操作,使用者在自行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向车架110哪一侧实现快速拐弯,就将自己的身体向车架110的一侧摆动,此时使用者的身体带动所述肚腰杆组件290相对于车架110向内侧或外侧摆动,带动所述第二转向齿轮284转动和所述第一转向齿轮283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轮211摆动,从而实现了身体向左倾斜摆动则自行车向左拐弯,身体向右倾斜摆动则自行车向右拐弯。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两个摆动杆、两个脚踏杆、前转动轴、后曲柄转轴和齿轮盘;
所述车架的前端沿内外方向设有所述前转动轴,所述车架的后端沿内外方向设有后曲柄转轴;
所述车架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摆动杆和一个脚踏杆;两个所述摆动杆的中部分别铰接于所述前转动轴的内端和外端;两个所述脚踏杆的后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后曲柄转轴的内端和外端;位于所述车架同一侧的摆动杆的底端与脚踏杆的前端铰接组成连杆组件;所述车架内侧和外侧的连杆组件绕着前转动轴和后曲柄转轴来回摆动;所述后曲柄转轴的中部水平段设有齿轮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踏杆的顶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脚的踏板件;
所述摆动杆的顶端设有把手,所述把手能相对于摆动杆的顶端延伸或转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中部向上设有升降支架和靠坐垫。
4.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应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
所述车架的前端水平设有前轮转轴,所述前轮转轴设有前轮;
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水平转向件,所述水平转向件的内端和外端分别设有后轮转轴;所述后轮转轴的内端和外端设有独立转动的后轮;
所述前轮转轴套设有飞轮,所述齿轮盘与所述飞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两个所述后轮均独立设有刹车组件,两个所述摆动杆的把手均设有刹车开关,所述刹车开关分别独立控制两个所述后轮的转动;
所述水平转向件或后轮转轴与所述车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使得后轮保持于车架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转向件为包括:后轮转轴、铰接舌、转动转向槽件和铰接轴;
所述转动转向槽件为三面开口一面封闭的U形件;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封闭面与车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槽口向后方延伸设置;
所述铰接舌固定于所述后轮转轴的中部,所述铰接舌插入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槽口内;
所述铰接轴依次穿过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顶面、铰接舌和转动转向槽件的底面;在外力作用下,所述铰接舌带着所述后轮转轴在所述转动转向槽件的槽口内限位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转向件为包括:两个后轮转轴、固定连杆、后侧连杆和两个侧杆;后侧连杆、固定连杆和两个侧杆首尾铰接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且所述后侧连杆与所述固定连杆平行正对设置,两个侧杆平行正对设置;所述固定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架的后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轮转轴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侧杆,并分别从所述车架两侧向外延伸,当所述平行四边形结构变化为矩形时,两个所述后轮转轴共线设置。
7.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应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
所述车架的前端设有龙头转向轴,所述龙头转向轴的下端水平固定有前轮转轴,所述前轮转轴设有前轮;
所述车架的后端水平设有后轮转轴;所述后轮转轴的内端和外端设有后轮;
所述后轮转轴套设有飞轮,所述齿轮盘与所述飞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所述车架设有肚腰杆组件、第一转向齿轮和第二转向齿轮;所述第一转向齿轮套设于所述龙头转向轴的顶部,所述第二转向齿轮水平转动设置于车架的齿轮转轴上,且所述第二转向齿轮于所述第一转向齿轮啮合;所述肚腰杆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传动连接,使得所述肚腰杆组件相对于车架沿内外方向摆动时,所述第二转向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轮摆动;
所述龙头转向轴或前轮与所述车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使得前轮保持于车架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肚腰杆组件包括:弧形管、拉绳件、扣板、支撑杆和扭簧;
所述弧形管水平设置,所述弧形管的两端均铰接设有扣板,所述扣板的一端与所述弧形管的端部铰接,且该铰接位置设有扭簧,所述扭簧使得两个所述扣板的另一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向所述弧形管的外部弯折,两个扣板呈扩口状延伸;所述拉绳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扣板的中部连接固定;
所述支撑杆水平设置,其一端与所述弧形管的中段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转向齿轮在所述弧形管摆动驱动下绕所述齿轮转轴转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80886.2U CN220410810U (zh) | 2023-06-20 | 2023-06-20 |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80886.2U CN220410810U (zh) | 2023-06-20 | 2023-06-20 |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410810U true CN220410810U (zh) | 2024-01-30 |
Family
ID=89655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580886.2U Active CN220410810U (zh) | 2023-06-20 | 2023-06-20 |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410810U (zh) |
-
2023
- 2023-06-20 CN CN202321580886.2U patent/CN2204108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925200A (en) | Tricycle drive mechanism | |
US6220615B1 (en) | Aerobic wheelchair attachment | |
US6325398B1 (en) | Manually operated ergonomic wheelchair | |
US6193253B1 (en) | Manual operating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US4616840A (en) | Machine for utilizing energy | |
CN103448851B (zh) | 手驱动脚控制两轮自行车 | |
CN103204217A (zh) | 手驱动脚控制三轮代步器 | |
JP2000326883A (ja) | 自転車と共用する訓練用デバイス | |
US6609724B1 (en) | Human-powered cycle which is ridden while lying down | |
CN220410810U (zh) |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 |
CN205602036U (zh) | 一种前驱后转向自行车 | |
CN116588233A (zh) | 一种手推拉脚踩踏连杆驱动机构及应用其的自行车 | |
KR101881518B1 (ko) | 후륜 조향식 리컴번트 자전거 | |
KR20120137339A (ko) | 팔의 휘두름(Swing) 운동에 의해 구동되는 전륜 구동 자전거 | |
JP6107614B2 (ja) | 乗り物 | |
CN202641972U (zh) | 户外健骑车 | |
DE29515188U1 (de) | Liegedreirad mit Zusatzantrieb | |
CN204979105U (zh) | 健身自行车 | |
CN103950501A (zh) | 手驱动前轮脚控制前轮代步器 | |
CN2242215Y (zh) | 无把椅式自行车 | |
CN2594124Y (zh) | 骑行舒适的休闲式脚踏三轮车 | |
CN103332246B (zh) | 手驱动前轮脚控制后轮二轮自行车 | |
JP4189509B2 (ja) | 電動歩行補助車 | |
CN213292562U (zh) | 一种儿童健身三轮车 | |
CN118453306B (zh) | 一种老年护理用辅助转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