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8497U -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8497U
CN220368497U CN202321773224.7U CN202321773224U CN220368497U CN 220368497 U CN220368497 U CN 220368497U CN 202321773224 U CN202321773224 U CN 202321773224U CN 220368497 U CN220368497 U CN 220368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activation
module
battery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732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长征
施璐
李番军
向金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yl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732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8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8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8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包括充电电源、电池、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逻辑判断模块,充电电源的正极分别与电池的正极、第一激活模块的输入端、第二激活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本申请通过两个激活电路和逻辑判断模块,以降低电池欠压关机后被不正常频繁激活而导致的过放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充电激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电池在休眠状态下,当外部充电达到一定值,就可以激活电池开机,从而实现长期不需要关机状态,有外部电就可以开机,因此电池可以应用于野外或者空间狭小的地方,电池不需要人为操作就可以正常工作。
但是,电池有机会出现亏电欠压,一般情况下,电池欠压后会进入欠压关机,如果没有外部电补充能量解除欠压,电池会一直持续欠压挂机状态,当为电池进行充电的外部电处于电池激活范围,即可激活电池,但是若外部电本身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造成电池被频繁激活,例如,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太阳能无法实现对电池的充电,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太阳能输出电压处于不稳定状态,会频繁激活电池,可是又无法满足电池充电需求,虽然激活电池但是不能为电池补充能量,因此,会出现频繁激活电池的情况,最终导致电池持续消耗,加速电池过放,甚至导致电池过放鼓包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至少提供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通过两个激活电路和逻辑判断模块,以降低电池欠压关机后被不正常频繁激活而导致的过放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包括充电电源、电池、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逻辑判断模块,其中,充电电源的正极分别与电池的正极、第一激活模块的输入端、第二激活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池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其中,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逻辑判断模块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电压转换芯片,其中,第一电容的一端作为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作为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逻辑判断模块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三连接端还分别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激活模块包括第一激活子模块、第一光耦开关和第二激活子模块,其中,第一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一激活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一激活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光耦开关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光耦开关的输出端与第二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激活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激活子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电容和第一基准芯片,其中,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的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一光耦开关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还分别与第一基准芯片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光耦开关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和第一基准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一基准芯片的第三连接端分别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激活子模块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四电容,其中,第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一光耦开关的第三连接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和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第一光耦开关的第四连接端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激活模块包括第三激活子模块、第二光耦开关和第四激活子模块,其中,第三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三激活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三激活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光耦开关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光耦开关的输出端与第四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激活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激活子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五电容和第二基准芯片,其中,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八电阻的一端和第九电阻的一端的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光耦开关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还分别与第二基准芯片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光耦开关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和第二基准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基准芯片的第三连接端分别与电池的负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激活子模块包括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和第六电容,其中,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光耦开关的第三连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六电容的一端和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二光耦开关的第四连接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逻辑判断模块包括与门芯片、第七电容、第八电容和第三二极管,其中,与门芯片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一激活模块中的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与门芯片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激活模块中的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与门芯片的第三连接端接地,与门芯片的第四连接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七电容的一端连接,与门芯片的第五连接端悬空,与门芯片的第六连接端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和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八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作为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出端还用于与开关控制模块连接,开关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池开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激活模块中的第二电阻的阻值和第二激活模块中的第九电阻的阻值不同;第一激活模块中的第四电阻的阻值和第二激活模块中的第十一电阻的阻值不同。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包括充电电源、电池、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逻辑判断模块,充电电源的正极分别与电池的正极、第一激活模块的输入端、第二激活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本申请通过两个激活电路和逻辑判断模块,以降低电池欠压关机后被不正常频繁激活而导致的过放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中的附图仅起到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另外,应当理解,示意性的附图并未按实物比例绘制。
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但是若电池的用电大于充电情况,时间延申后,电池有机会出现亏电欠压,电池欠压后会延时5分钟进入欠压关机,在5分钟内如果解除欠压,电池继续正常工作,如果没有外部电补充能量解除欠压,5分钟自身也会消耗自身能量,消耗5分钟后,电池再次欠压关机,如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太阳能无法实现对电池的充电,但是太阳能输出电压会频繁激活电池,但是由于无法满足电池充电需求,虽然激活电池但是不能为电池补充能量,此时,由于太阳能的不稳定,会出现频繁激活电池的情况,最终导致电池持续消耗,加速电池过放,甚至导致电池过放鼓包等。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通过两个激活电路和逻辑判断模块,以降低电池欠压关机后被不正常频繁激活而导致的过放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具体如下: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包括充电电源、电池、第一激活模块1、第二激活模块2和逻辑判断模块3。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充电电源的正极DC+分别与电池的正极BAT+、第一激活模块1的输入端、第二激活模块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激活模块1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DC-连接,第二激活模块2的第一输出端与电池的负极BAT-连接,第一激活模块1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激活模块2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逻辑判断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
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所示,电池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4,电压转换模块4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BAT+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VCC还分别与第一激活模块1、第二激活模块2和逻辑判断模块3连接。
如图2所示,第一激活模块1包括第一激活子模块11、第一光耦开关U2和第二激活子模块12,第一光耦开关U2可以选用LTV-356T-B。
其中,第一激活子模块31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BAT+连接,第一激活子模块11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DC-连接,第一激活子模块11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光耦开关U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光耦开关U2的输出端与第二激活子模块1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激活子模块12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转换模块4的输出端、逻辑判断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
第二激活模块2包括第三激活子模块21、第二光耦开关U3和第四激活子模块22,第一光耦开关U2可以选用LTV-356T-B。
第三激活子模块21的输入端与电池的正极BAT+连接,第三激活子模块21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DC-连接,第三激活子模块21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光耦开关U3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光耦开关U3的输出端与第四激活子模块22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激活子模块22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转换模块4的输出端、逻辑判断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
请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三。如图3所示,电压转换模块4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电压转换芯片U1,和电压转换芯片U1可以选用MST5633BTQ,第一电容C1型号为0.1uF/50V,第二电容C2型号为0.1uF/25V,电压转换芯片U1若选用MST5633BTQ,可输出3.3V电压。
其中,第一电容C1的一端作为电压转换模块4的输入端分别与电池的正极BAT+和电压转换芯片U1的第一连接端(1脚)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第二连接端(2脚)作为电压转换模块4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一激活模块1、第二激活模块2和逻辑判断模块3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压转换芯片U1的第三连接端(3脚)还分别接地GND。
如图3,第一激活子模块11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三电容C3和第一基准芯片U4。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BAT+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的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一光耦开关U2的第一连接端(1脚)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还分别与第一基准芯片U4的第一连接端(1脚)和第一光耦开关U3的第二连接端(2脚)连接。
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一基准芯片U4的第二连接端(2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第一基准芯片U4的第三连接端(3脚)分别与充电电源的负极DC-连接,在本申请中,如图3所示,充电电源的负极DC-和电池BAT的负极均连接到GND。
第二激活子模块12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四电容C4。
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一光耦开关U2的第三连接端(3脚)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逻辑判断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一光耦开关U2的第四连接端(4脚)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芯片U1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的阻值可选用4.7K,第二电阻R2的阻值可选用41.2.K/1%,第四电阻R4的阻值可选用10K/1%,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容量可选用0.1uF/25V,第一基准芯片U4可选用TL431AIDBZR,第五电阻R5的阻值可选用1K,第六电阻R6的阻值可选用100K,第七电阻R7的阻值可选用3K。
第二激活模块2包括第三激活子模块21、第二光耦开关U3和第四激活子模块22。
其中,第三激活子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五电容C5和第二基准芯片U5。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BAT+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第九电阻R9的一端的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和第二光耦开关U3的第一连接端(1脚)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还分别与第二基准芯片U5的第一连接端(1脚)和第二光耦开关U3的第二连接端(2脚)连接。
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和第二基准芯片U5的第二连接端(2脚)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和第二基准芯片U5的第三连接端(3脚)分别与电池的负极BAT-连接。
第四激活子模块22包括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六电容C6。
其中,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与第二光耦开关U3的第三连接端(3脚)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和逻辑判断模块5的输入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
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与第二光耦开关U3的第四连接端(4脚)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压转换芯片U1的第二连接端(2脚)连接。
在具体实施中,第八电阻R8和第十电阻R10的阻值可选用4.7K,第九电阻R9的阻值可选用10.2K/1%,第十一电阻R11的阻值可选用4.7K,第六电容C6和第五电容C5的容量可选用0.1uF/25V,第二基准芯片U5可选用TL431AIDBZR,第十二电阻R12的阻值可选用1K,第十三电阻R13的阻值可选用100K,第十四电阻R14的阻值可选用3K。
优选的,第一激活模块1中的第二电阻R2的阻值和第二激活模块2中的第九电阻R9的阻值不同,第一激活模块1中的第四电阻R4的阻值和第二激活模块2中的第十一电阻R11的阻值不同。
逻辑判断模块3包括与门芯片U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和第三二极管D3。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与门芯片U6的第一连接端(1脚)与第一激活模块1中的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与门芯片U6的第二连接端(2脚)与第二激活模块2中的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
与门芯片U6的第三连接端(3脚)接地,与门芯片U6的第四连接端(4脚)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与门芯片U6的第五连接端(5脚)悬空,与门芯片U6的第六连接端(6脚)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U1的第二连接端(2脚)和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C7第七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作为逻辑判断模块3的输出端还用于与开关控制模块5连接,开关控制模块5用于控制电池开机。
如图3所示,电池的负极BAT-与充电电源的负极DC-之间依次通过放电控制开关Q1和充电控制开关Q2连接,放电控制开关Q1和充电控制开关Q2均为NMOS开关,且放电控制开关Q1和充电控制开关Q2共漏极D,放电控制开关Q1的源极S与电池的负极BAT-连接,放电控制开关Q1的栅极G与BMS系统中的放电控制引脚DSG连接,充电控制开关Q2的源极S与充电电源的负极DC-连接,充电控制开关Q2的栅极G与BMS系统中的充电控制引脚CHG连接。
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Q1截止、Q2导通),电流方向是DC+、BAT+、BAT-、Q1(Q1关闭时,有电流同向体二极管可以导通)、Q2、DC-。
在对电池进行放电时(Q2截止、Q1导通):电流方向是BAT+、DC+、负载的正极、负载的负极、Q2、(Q2关闭时,有电流同向体二极管可以导通)、Q1、BAT-。
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开关控制模块5包括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和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一控制开关K1、第二控制开关K2、第三控制开关K3、第四控制开关K4、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
其中,第一控制开关K1的第一连接端(1脚)分别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开关K1的第二连接端(2脚)和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一控制开关K1的第三连接端(3脚)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
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和第二控制开关K2的第一连接端(1脚)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第二控制开关K2的第二连接端(2脚)连接,第二控制开关K2的第三连接端(3脚)分别与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九电容C9的一端和第三控制开关K3的栅极G连接。
第三控制开关K3的源极S分别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控制开关K3的漏极D与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第十电容C10的一端和第四控制开关K4的栅极G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第四控制开关K4的源极S分别与电池的正极BAT+连接,第四控制开关K4的漏极D接入BMS以实现对电池的激活。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十五电阻R15和第十八电阻R18的阻值均为51K/1%,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的阻值均为4.7K,第十九电阻R19的阻值为10M,第二十电阻R20的阻值为10K,第二十一电阻R21的阻值为100K,第一控制开关K1为NPN三极管,第二控制开关K2为PNP三极管,第三控制开关K3为NMOS,第四控制开关K4为IRF6217TRPBF,第九电容C9的容值为1nF/50V,第十电容C10的容值为0.1uF/25V。
进一步的,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电池满状态下的电压为12V,在本申请中,对于第一激活电路,第一二极管D1常温压降是Vd1,则此时,通过以下公式可计算第一基准芯片U4第二连接端的电压VU4
在该公式中,VDC表示充电电源两端的电压。
对于第一基准芯片U4而言,只有当第一基准芯片U4第二连接端的电压VU4≥2.5V时,可确定此时VDC≥13V,此时第一基准芯片U4导通,第一光耦开关U2导通,此时与门芯片U6的1脚才会为高电平,否则,若第一基准芯片U4第二连接端的电压VU4<2.5V,则第一基准芯片U4和第一光耦开关U2均不导通,与门芯片U6的1脚为低电平。
对于第二激活电路,第二二极管D2常温压降是Vd2,则此时,通过以下公式可计算第二基准芯片U5第二连接端的电压VU5
在该公式中,VDC表示电池两端的电压。
对于第二基准芯片U5而言,只有当第二基准芯片U5第二连接端的电压VU5≥2.5V时,可确定此时VBAT≥8.13V,此时第二基准芯片U5导通,第二光耦开关U3导通,此时与门芯片U6的2脚才会为高电平,否则,若第二基准芯片U5第二连接端的电压VU5<2.5V,则第二基准芯片U5和第二光耦开关U3均不导通,与门芯片U6的2脚为低电平。
根据本申请中的与门芯片U6的门真值表可知,只有在与门芯片U6的1脚和2脚的输入均为高电平时,与门芯片U6的4脚输出为高电平,在与门芯片U6的4脚输出为高电平时,依次控制第一控制开关K1、第二控制开关K2、第三控制开关K3和第四控制开关K4处于导通状态,此时可将电池从欠压状态中激活,也就是说,与门芯片U6的1脚和2脚中的任一输入为低电平,则无法通过开关控制模块将电池从欠压状态中激活。
因此,本申请可以通过第一激活电路和第二激活电路以及与门芯片所组成的保证电池充电激活电路,保证电池在欠压关机状态下,只有在充电电源和电池本身均满足一定值的情况下才将电池激活,防止电池欠压继续耗电,造成电池鼓包或者化学损伤。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包括充电电源、电池、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逻辑判断模块,
其中,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激活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激活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激活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所述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
其中,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所述逻辑判断模块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电压转换芯片,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作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作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激活模块、第二激活模块和所述逻辑判断模块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三连接端还分别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活模块包括第一激活子模块、第一光耦开关和第二激活子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激活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激活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光耦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激活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所述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活子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电容和第一基准芯片,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的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光耦开关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基准芯片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光耦开关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基准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基准芯片的第三连接端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激活子模块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四电容,
其中,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开关的第三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和所述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
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开关的第四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激活模块包括第三激活子模块、第二光耦开关和第四激活子模块,
其中,所述第三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激活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激活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光耦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激活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四激活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所述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激活子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五电容和第二基准芯片,
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的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光耦开关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二基准芯片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光耦开关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基准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基准芯片的第三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激活子模块包括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和第六电容,
其中,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开关的第三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六电容的一端和所述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开关的第四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判断模块包括与门芯片、第七电容、第八电容和第三二极管,
其中,所述与门芯片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激活模块中的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与门芯片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激活模块中的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与门芯片的第三连接端接地,所述与门芯片的第四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七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与门芯片的第五连接端悬空,所述与门芯片的第六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八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逻辑判断模块的输出端还用于与开关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开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活模块中的第二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二激活模块中的第九电阻的阻值不同;
所述第一激活模块中的第四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二激活模块中的第十一电阻的阻值不同。
CN202321773224.7U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Active CN220368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73224.7U CN220368497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73224.7U CN220368497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8497U true CN220368497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3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73224.7U Active CN220368497U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84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63438B2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US20140045003A1 (en) Hybrid-type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CN1956287B (zh) 车辆电池电力管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8767946B (zh) 一种唤醒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WO2015015682A1 (ja) 蓄電装置、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蓄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CN219643891U (zh) 一种充电加速关断电路
CN210669590U (zh) 一种锂电池管理应用电路
CN111313374A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自行车bms的电池系统欠压保护电路和方法
CN220368497U (zh) 一种电池充电激活电路
CN212304824U (zh) 一种新型bms控正极充电激活电路
CN205185889U (zh) 一种基于锂离子电容器的汽车启动电源装置
CN110034595B (zh) 一种备份电源管理装置及车载设备
US20180037132A1 (en) Secondary lithium battery for vehicle use
CN214068770U (zh) 电池自动激活电路
CN102064580A (zh) 串联电池组充电平衡系统及其充电平衡方法
CN112061056B (zh) 一种降低整车静态电流的处理方法
US10826320B2 (en) Solar power system
CN217307325U (zh) 一种新型防辅助发电机抛载装置
CN217087569U (zh) 一种基于电动疫苗接种车的电源切换电路
CN220673418U (zh) 一种电池单元保护电路及电池包管理电路
CN216356039U (zh) 便携式锂电池管理系统
CN218958612U (zh) 一种微光太阳能供电电路
CN220368482U (zh) 一种电池充放电保护电路
CN219086825U (zh) 充放电指示灯电路及电器
CN219627398U (zh) 电池复充控制电路、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