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9549U -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9549U
CN220359549U CN202320943876.4U CN202320943876U CN220359549U CN 220359549 U CN220359549 U CN 220359549U CN 202320943876 U CN202320943876 U CN 202320943876U CN 220359549 U CN220359549 U CN 220359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ardened
cover plate
thickness
cov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438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英
刘方成
艾孝青
陈富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438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9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9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95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盖板包括:基材层、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基材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硬化层设置于第一表面;第二硬化层设置于第二表面,第二硬化层的厚度小于第一硬化层的厚度,第二硬化层被配置为与显示屏相连接。显示模组包括该盖板以及显示屏;盖板和显示屏层叠设置。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该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安装于外壳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申请能够增强盖板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第二硬化层开裂风险;由于第二硬化层能够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起到一定的阻隔外力的作用,从而使位于盖板下面的显示屏不易受到破坏。

Description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变得越来越普及;而近年来,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逐渐成为焦点领域,对于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其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及盖板,盖板置于柔性显示屏上,以对柔性显示屏进行保护;盖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CPI层(Colorless Polyimide,中文:透明聚酰亚胺)的一面硬化后,并与PET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中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组合形成的双盖板,另一种是:PET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中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一面硬化后,并与UTG层(Ultra-Thin Glass,中文:超薄玻璃)组合形成的双盖板。在这两种类型中,盖板的硬度、蠕变回弹性以及抗冲击保护作用不足,使盖板下面的显示屏容易受到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盖板的硬度、蠕变回弹性以及抗冲击保护作用不足,使盖板下面的显示屏容易受到破坏的问题。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盖板,其包括:基材层、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所述基材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硬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硬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二硬化层被配置为与显示屏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申请的基材层作为盖板的主体,用来保护位于盖板下面的显示屏不被外力破坏,而第一硬化层对基材层的第一表面进行保护,以利于提升基材层的抗刮伤和耐磨性能,同时,在基材层的第二表面设置比第一硬化层的厚度小的第二硬化层,以提升基材层的第二表面硬度,并增强盖板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第二硬化层开裂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抗冲击保护性能;由于第二硬化层能够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起到一定的阻隔外力的作用,从而使位于盖板下面的显示屏不易受到破坏。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还包括过渡层,所述第二硬化层与所述过渡层相连接,且所述第二硬化层位于所述基材层和所述过渡层之间,所述过渡层被置为设置在所述第二硬化层与所述显示屏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这样在第二硬化层与显示屏之间增加过渡层有利于提升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的抗冲击性能。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硬化层的背向所述基材层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一粘接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便于实现与其它材料层相连接,例如与显示屏相连接。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层的背向所述第二硬化层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二粘接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便于实现与其它材料层相连接,例如与显示屏相连接。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底涂层,所述第一底涂层位于所述第一硬化层和所述基材层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底涂层,所述第二底涂层位于所述第二硬化层和所述基材层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用第一底涂层以增加第一硬化层与基材层的附着力;利用第二底涂层以增加第二硬化层与基材层的附着力。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1.1~6.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便于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与第二硬化层的厚度进行优化,以提升基材层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的开裂风险。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为3.8μm~8.2μm;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为1.3μm~3.7μm。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便于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与第二硬化层的厚度进行优化,以提升基材层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的开裂风险。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3.6~21.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优化第一硬化层与基材层之间的厚度关系,以提升基材层的蠕变回弹性。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28μm~82μm。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择合适的基材层的厚度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厚度为23μm~102μm。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择合适的第一粘接层的厚度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厚度为23μm~102μm。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择合适的第一粘接层的厚度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底涂层时,所述第一底涂层的厚度不大于2.2μm;
当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底涂层时,所述第二底涂层的厚度不大于2.2μm。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对第一底涂层和第二底涂层的厚度的选择,以适用不同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材层为PET膜;或,所述基材层为CPI膜。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基材层为PET膜或CPI膜,以便于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材层的耐弯折次数不小于20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用合适的基材层,以提高盖板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基材层为CPI膜时,所述第一硬化层涂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4H,所述第二硬化层涂在CPI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4H;
当所述基材层为PET膜时,所述第一硬化层涂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H,所述第二硬化层涂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HB。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对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的铅笔硬度进行限定,以增强盖板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涂层开裂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显示模组的抗冲击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硬化层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不小于4H;所述第二硬化层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不小于3H。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对第一硬化层和第二硬化层的硬度进行限定,以增强盖板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涂层开裂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显示模组的抗冲击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基材层为PET膜时,所述盖板的透过率不小于90%,所述盖板的雾度不大于1%;
当所述基材层为CPI膜时,所述盖板的透过率不小于87%,所述盖板的雾度不大于2%。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对基材层的透过率和雾度进行限定,以提高盖板的透明度。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硬化层的材料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择合适的第一硬化层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硬化层的材质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择合适的第二硬化层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层的材料为TPU、PA或PET。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择合适的过渡层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底涂层时,所述第一底涂层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或环氧树脂;
当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底涂层时,所述第二底涂层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或环氧树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择合适的第一底涂层的材料和第二底涂层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任一所述的盖板,以及显示屏;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屏层叠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提高显示模组的盖板的硬度、增强蠕变回弹性以及提高抗冲击保护作用,从而保护盖板下面的显示屏。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外壳和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安装于所述外壳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的盖板的硬度、增强蠕变回弹性以及提高抗冲击保护作用,从而保护盖板下面的显示屏。
附图说明
图1是CPI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UTG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弯折时能够抵抗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单面硬化的盖板受外力冲击产生的变形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受外力冲击产生的变形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号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10、CPI层;11、PET层;12、UTG层;13、硬化层;14、粘接层;100、盖板;101、基材层;102、第一硬化层;103、第二硬化层;104、第一表面;105、第二表面;106、过渡层;107、第一粘接层;108、第二粘接层;109、第一底涂层;110、第二底涂层;200、显示模组;201、显示屏;300、电子设备;302、第一子壳;303、第二子壳;304、铰链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比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比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对于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其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及盖板,盖板置于柔性显示屏上,以对柔性显示屏进行保护;盖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参见图1所示,CPI层10(CPI,全称:Colorless Polyimide,中文:透明聚酰亚胺)的一面硬化形成硬化层13后,CPI层10并与PET层11(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中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通过粘接层14组合形成的双盖板,双盖板再通过粘接层14与显示屏相连接,另一种是:参见图2所示,PET层11(PET,全称: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中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一面硬化形成硬化层13后,PET层11并与UTG层12(UTG,全称:Ultra-Thin Glass,中文:超薄玻璃)通过粘接层组合形成双盖板,双盖板再通过粘接层14与显示屏相连接。在这两种类型中,盖板的硬度、蠕变回弹性以及对折叠操作的抗冲击保护作用不足,使盖板下面的显示屏容易受到破坏;为了提升CPI层10或PET层11的硬度以及抵抗折叠操作的冲击而起到保护作用,出现了增加硬化层的厚度的方案,然而硬化层厚度过厚,CPI层10或PET层11容易产生翘曲,并且弯折过程硬化层容易产生开裂,弯折可靠性降低。另外,还有采用对CPI层10或PET层11的两面都进行硬化的方案,但两面硬化的方案主要利用CPI层10或PET层11的反面(朝向显示屏的一面)的硬化层13来平衡正面(背向显示屏的一面)的硬化层13因收缩产生的应力而起到减轻翘曲的作用,但该方案未对两面的硬化层13的厚度进行优化,从而不利于提升盖板的蠕变回弹性,也不利于降低弯折过程硬化层开裂风险。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以在解决上述问题,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
参见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盖板100,用于盖在柔性显示屏上,该盖板100可以为适用于电子设备300的显示模组200的折叠盖板;该盖板100包括:基材层101、第一硬化层102和第二硬化层103;基材层10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04和第二表面105;第一硬化层102设置于第一表面104;第二硬化层103设置于第二表面105,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小于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第二硬化层103被配置为与显示屏201相连接。
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0,利用基材层101作为盖板100的主体,用来保护位于盖板100下面的显示屏201不被外力破坏,并对基材层101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进行硬化,并利用第一硬化层102对基材层101的第一表面104进行保护,以利于提升基材层101的抗刮伤和耐磨性能,同时,在基材层101的第二表面105设置比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小的第二硬化层103,以提升基材层101的第二表面105硬度,并增强盖板100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第二硬化层103开裂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抗冲击保护性能;由于第二硬化层103能够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起到一定的阻隔外力的作用,从而使位于盖板100下面的显示屏201不易受到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0,不仅应用于两折的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应用于三折、卷曲或滑卷等其它形式的电子设备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04为基材层101的正面,第二表面105为基材层101的反面,盖板100的正面和反面的方向,与基材层101的正面和反面的方向相一致;而盖板100的反面朝向显示屏201,也就是说,盖板100的下面设置显示屏201,盖板100用于保护显示屏201;第一硬化层102和第二硬化层103均为涂层的形式;第二硬化层103与显示屏201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相连接,另外,第二硬化层103与显示屏201之间还可以具有其它的层结构,以适用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方案中,对于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等于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的情形,需要对第二硬化层103的硬度及材料选择进行优化以便于在盖板100弯折时不易发生涂层开裂。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硬化层103的一侧面朝向基材层101的第二表面105,而第二硬化层103相对的另一侧面设置有第一粘接层107,也就是第二硬化层103的背向基材层101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一粘接层107,以便于实现与其它材料层相连接,例如与显示屏201相连接;另外,通过第二硬化层103使可折叠的电子设备300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起到一定的阻隔外力的作用,使第一粘接层107及第一粘接层107以下的结构产生更小的变形,从而利于使位于盖板100下面的显示屏201不被破坏。参见图7所示,其它的采用在CPI层10上进行单面硬化情况,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使粘接层14及第粘接层14以下的结构产生了较大的的变形;参见图8所示,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0,在受到外力冲击时,第一粘接层107及第一粘接层107以下的结构产生更小的变形。
参见图4所示,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00还包括过渡层106,第二硬化层103与过渡层106相连接,且第二硬化层103位于基材层101和过渡层106之间,过渡层106被置为设置在第二硬化层103与显示屏201之间。这样在第二硬化层103与显示屏201之间增加过渡层106有利于提升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300的抗冲击性能。在盖板100还包括过渡层106时,第二硬化层103通过第一粘接层107,以与过渡层106相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过渡层106与与第二硬化层103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相连接;当然,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过渡层106与第二硬化层103之间也可以直接连接。
参见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层106的一面朝向第二硬化层103,过渡层106相对的另一面设置有第二粘接层108,也就是说,过渡层106的背向第二硬化层103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二粘接层108,这样在盖板100还具有过渡层106时,通过第二粘接层108以便于实现与其它材料层相连接,例如与显示屏201相连接;在设置过渡层106后,第二硬化层103能够使使可折叠的电子设备300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起到一定的阻隔外力的作用,使第一粘接层107下的过渡层106产生较小的变形,还能使第二粘接层108及第二粘接层108以下的结构产生更小的变形,从而利于使位于盖板100下面的显示屏201不被破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107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中文:光学透明胶)或OCR(Optical Clear Resin,中文:光学透明树脂);第二粘接层108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中文:光学透明胶)或OCR(Optical Clear Resin,中文:光学透明树脂),这样通过不同粘接剂的选择,实现粘接。
参见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04具有第一底涂层109,第一底涂层109位于第一硬化层102和基材层101之间;第二表面105具有第二底涂层110,第二底涂层110位于第二硬化层103和基材层101之间,这样利用第一底涂层109以增加第一硬化层102与基材层101的附着力,利用第二底涂层110以增加第二硬化层103与基材层101的附着力。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只在第一表面104设置第一底涂层109或只在第二表面105设置第二底涂层110,以适用不同场景的需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与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1.1~6.1,即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除以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所得的数值的范围为:1.1~6.1,这样以便于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与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进行优化,以提升基材层101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第一硬化层102和第二硬化层103的开裂风险;示例性的,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与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之间的比值可以为2.3、2.7、3.6或5.3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为3.8μm~8.2μm;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为1.3μm~3.7μm,这样便于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与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进行优化,以提升基材层101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第一硬化层102和第二硬化层103的开裂风险,通过使用3.8μm~8.2μm的第一硬化层102对基材层101的正面进行保护,提升基材层101的抗刮伤和耐磨性能;通过使用1.3μm~3.7μm的第二硬化层103提升基材层101的反面硬度的同时,增强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涂层开裂风险。示例性的,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可以为3.9μm、4μm、5μm、6μm、7μm或8μm;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为1.4μm、1.5μm、1.6μm、2μm、2.5μm、3μm或3.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01的厚度与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3.6~21.1,即基材层101的厚度除以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所得的数值的范围为:3.6:21.1,这样优化了第一硬化层102与基材层101之间的厚度关系,以提升基材层101的蠕变回弹性。示例性的,基材层101的厚度与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之间的比值可以为3.7、3.8、7.5、10、12.3、12.4、20或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01的厚度为28μm~82μm,这样选择合适的基材层101的厚度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示例性的,基材层101的厚度为30μm、40μm、50μm、55μm、60μm、70μm或8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107的厚度为23μm~102μm,这样选择合适的第一粘接层107的厚度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示例性的,第一粘接层107的厚度为25μm、30μm、40μm、50μm、60μm、62.5μm、70μm、80μm、90μm或1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粘接层108的厚度为23μm~102μm,这样选择合适的第一粘接层107的厚度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示例性的,第二粘接层108的厚度为25μm、30μm、40μm、50μm、60μm、62.5μm、70μm、80μm、90μm或1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表面104具有第一底涂层109时,第一底涂层109的厚度不大于2.2μm,且大于0;当第二表面105具有第二底涂层110时,第二底涂层110的厚度不大于2.2μm,且大于0,这样通过对第一底涂层109和第二底涂层110的厚度的选择,以适用不同第一硬化层102和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示例性的,第一底涂层109的厚度可以为0.5μm、1μm、1.5μm或2μm;第二底涂层110的厚度可以为0.5μm、1μm、1.5μm或2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01为光学PET膜;或,基材层101为光学CPI膜,这样以便于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当然基材层101不仅局限光学PET膜或光学CPI膜,还可以采用其它材质的膜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01的耐弯折次数不小于20万,这样选用合适的基材层101,以提高盖板100使用寿命;示例性的,基材层101的耐弯折次数可以为21万、22万、25万或30万。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基材层101的耐弯折次数还可以稍微小于20万。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基材层101为CPI膜时,第一硬化层102涂在基材层101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4H,第二硬化层103涂在CPI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4H,示例性,第一硬化层102涂在基材层101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为4H、5H或6H,第二硬化层103涂在CPI表面的铅笔硬度为4H、5H或6H;当基材层101为PET膜时,第一硬化层102涂在基材层101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H,第二硬化层103涂在基材层101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HB,示例性的,第一硬化层102涂在基材层101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为H、2H或3H,第二硬化层103涂在基材层101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为HB、H、2H或3H;这样通过对第一硬化层102和第二硬化层103的铅笔硬度进行限定,以增强盖板100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涂层开裂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显示模组200的抗冲击保护作用。
在基材层101为光学PET膜或光学CPI膜情况下,通过双面硬化可以实现盖板100的蠕变回弹;第二硬化层103在基材层101的反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基材层101的变形,但是第二硬化层103厚度过厚,弯折过程容易产生开裂,例如,在使用硬度为7H(涂在玻璃表面测试的硬度)的硬化层对光学PET膜进行双面涂布,当第一硬化层102的厚度为5μm时,第二硬化层103的厚度在5μm及以下时,进行R1.0mm弯折,即在弯曲半径为1.0mm时进行弯折,且弯折方向朝向第一硬化层102(即第一硬化层102在弯折内侧)不会发生硬化层开裂,但当第二硬化层103厚度超过5μm时进行R1.0mm弯折,弯折方向朝向第一硬化层102(即第一硬化层102在弯折内侧)第二硬化层103容易发生开裂;所以参见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硬化层102的硬度和厚度,以对第二硬化层103的硬度和厚度进行合理的限定,第二硬化层103在基材层101的反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基材层101的变形,可以保证在弯折时第一硬化层102和/或第二硬化层103不会开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硬化层102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不小于4H,也就说,第一硬化层102需要说涂在玻璃表面进行硬度测试,而其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需要满足不小于4H,示例性的,测试硬底的值可以为4H、5H或6H;第二硬化层103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不小于3H,也就说,第二硬化层103需要说涂在玻璃表面进行硬度测试,而其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需要满足不小于3H,示例性的,测试硬底的值可以为3H、4H、5H或6H;这样通过对第一硬化层102和第二硬化层103的硬度进行限定,以增强盖板100的蠕变回弹性、降低弯折过程涂层开裂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显示模组200的抗冲击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基材层101为PET膜时,盖板100的透过率不小于90%,盖板100的雾度不大于1%,示例性的,盖板100的透过率可以为90%、91%或92%.当基材层101为CPI膜时,盖板100的透过率不小于87%,盖板100的雾度不大于2%,示例性的,盖板100的透过率为87%、88%或89%。这样对基材层101的透过率和雾度进行限定,以提高盖板100的透明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硬化层102的材料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中至少一种,也就是说,第一硬化层102的材料可以为上述材料中的一种,也可以包括上述材料中的两种以上;这样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一硬化层102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硬化层102的材料也可以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这些材料的改性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硬化层103的材质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也就是说,第二硬化层103的材料可以为上述材料中的一种,也可以包括上述材料中的两种以上;这样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二硬化层103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硬化层103的材料也可以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这些材料的改性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层106的材料为TPU(Thermoplastic Urethane,中文:聚氨酯)、PA(Polyamide,中文:聚酰胺)或PET,这样通过选择合适的过渡层106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过渡层106的材料还可以包括TPU、PA或PET中的两种以上的材料;另外,过渡层106也可以是由多个子层层叠而成,不同的子层的材料可以不同或相同,例如,相邻两个子层的材料不同,子层的材料可以为TPU、PA或PET。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表面104具有第一底涂层109时,第一底涂层109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或环氧树脂;当第二表面105具有第二底涂层110时,第二底涂层110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或环氧树脂。这样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一底涂层109的材料和第二底涂层110的材料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底涂层109的材料和第二底涂层110的材料还可以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或环氧树脂等,这些材料的改性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盖板100进行恢复率和抗冲击的测试数据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恢复率测试
其中,表1中的硬度均为硬化层涂布在厚度为50μm的PET材质的基材层101上的硬度;恢复率为测试样品(将盖板100采用激光切割成10mm*100mm的样条)在拉伸应力40MPa的条件下保持拉伸1小时,释放应力1小时后,测试得到的恢复率;由表1可知,当基材层101的正面的涂层(第一硬化层102)厚度为5μm时,反面涂层(第二硬化层103)厚度在1.5-3.5μm之间时,PET材质的基材层101的恢复率最优。
表2:抗冲击测试
其中,表2中HC的全称为Hard Coating,中文:硬化涂层,也可以称为硬化层;四种方案中,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正面硬化的CPI材质的基材层101(即:正面硬化的CPI层),双面硬化的CPI材质的基材层101(即:双面硬化的CPI层),正面硬化的PET材质的基材层101(即:单面硬化的PET层)和双面硬化的CPI材质的基材层101(即双面硬化的PET层)的不同层的厚度;由表2可知,双面硬化的CPI层的尖头冲击可靠性优于正面硬化的CPI层的尖头冲击可靠性,双面硬化的PET层的尖头冲击可靠性优于正面硬化的PET层的尖头冲击可靠性。
参见图9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的显示模组200包括本申请任一实施例中的盖板100,以及显示屏201;盖板100和显示屏201层叠设置;显示屏201位于盖板100的下方,即显示屏201位于盖板100的反面,盖板100的正面用于抵抗外界的冲击,以保护显示屏201。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200,通过提高显示模组200的盖板100的硬度、增强蠕变回弹性以及提高抗冲击保护作用,从而保护盖板100下面的显示屏201。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201可以为柔性显示屏,盖板100能够随着显示屏201的折叠而折叠,这样可以实现显示模组200的折叠功能。
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电子设备300,其包括外壳和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200,显示模组200安装于外壳上,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高电子设备300的显示模组200的盖板100的硬度、增强蠕变回弹性以及提高抗冲击保护作用,从而保护盖板100下面的显示屏20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300为可折叠的电子设备300,示例性的电子设备3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或电子阅读器。以手机为例,外壳包括第一子壳302和第二子壳303,第一子壳302和第二子壳303之间通过铰链组件304相连接,实现第一子壳302和第二子壳303之间的折叠或展开;而显示模组200分别与第一子壳302和第二子壳303相连接,从而实现显示模组200的折叠或展开。
参见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手机可以为外折叠屏手机,在外折叠屏手机折叠后,第一子壳302与第二子壳303相对,这样显示模组200外露。
参见图11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手机还可以为内折叠屏手机,内折叠屏手机在折叠后,显示模组200隐藏,而第一子壳302和第二子壳303外露,这样显示模组200通过第一子壳302和第二子壳303实现保护。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3)

1.一种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硬化层,所述第一硬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
第二硬化层,所述第二硬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所述第二硬化层被配置为与显示屏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渡层,所述第二硬化层与所述过渡层相连接,且所述第二硬化层位于所述基材层和所述过渡层之间,所述过渡层被置为设置在所述第二硬化层与所述显示屏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硬化层的背向所述基材层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一粘接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层的背向所述第二硬化层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二粘接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底涂层,所述第一底涂层位于所述第一硬化层和所述基材层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底涂层,所述第二底涂层位于所述第二硬化层和所述基材层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1.1~6.1。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为3.8μm~8.2μm;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为1.3μm~3.7μm。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硬化层的厚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3.6~21.1。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28μm~82μm。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厚度为23μm~102μm。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厚度为23μm~102μm。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底涂层时,所述第一底涂层的厚度不大于2.2μm;
当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底涂层时,所述第二底涂层的厚度不大于2.2μm。
13.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为PET膜;或,所述基材层为CPI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耐弯折次数不小于20万。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材层为CPI膜时,所述第一硬化层涂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4H,所述第二硬化层涂在CPI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4H;
当所述基材层为PET膜时,所述第一硬化层涂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H,所述第二硬化层涂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的铅笔硬度不小于HB。
1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化层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不小于4H;所述第二硬化层涂在玻璃表面的硬度不小于3H。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材层为PET膜时,所述盖板的透过率不小于90%,所述盖板的雾度不大于1%;
当所述基材层为CPI膜时,所述盖板的透过率不小于87%,所述盖板的雾度不大于2%。
1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化层的材料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
1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硬化层的材质为丙烯酸酯类材料、聚氨酯类材料、聚酯类材料或有机硅类材料。
2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层的材料为TPU、PA或PET。
2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底涂层时,所述第一底涂层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或环氧树脂;
当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底涂层时,所述第二底涂层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或环氧树脂。
22.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以及显示屏;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屏层叠设置。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安装于所述外壳上。
CN202320943876.4U 2023-04-20 2023-04-20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359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3876.4U CN220359549U (zh) 2023-04-20 2023-04-20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3876.4U CN220359549U (zh) 2023-04-20 2023-04-20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9549U true CN220359549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76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43876.4U Active CN220359549U (zh) 2023-04-20 2023-04-20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95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80492A1 (en) Flexible screen cover plate, flexible display panel, flexible screen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7505092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181767A1 (en) Window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window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CN220359549U (zh) 盖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JP5493467B2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CN111625142A (zh) 保护盖板、触控组件、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US20070139576A1 (en) Display modul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15050267B (zh) 柔性盖板及显示模组
CN116778808A (zh) 显示装置以及包括在其中的下模组制造方法
CN211481304U (zh) 柔性盖板组件、柔性显示屏及柔性电子设备
CN218497723U (zh) 显示装置
RU2804081C1 (ru) Крышка гибкого экрана, гибкая панель дисплея, гибкий экран и складное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20230288956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1128423A1 (zh) 轻薄的便携式设备保护套
WO2021128425A1 (zh) 轻薄的便携式设备平面保护套
WO2021128426A1 (zh) 轻薄的便携式设备竖直保护套
US20230045063A1 (en) Flexible cover window with improved strength
US20240099100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4099172A1 (zh) 缓冲层、缓冲层组件、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KR20230066172A (ko) 전자 장치
CN217133928U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盖板
WO2021128427A1 (zh) 便携式设备的保护套
CN221344451U (zh) 一种保护膜及电子设备
WO2021128421A1 (zh) 便携式设备平面保护套
WO2021128420A1 (zh) 便携式设备保护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