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9334U -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9334U
CN220359334U CN202322079631.4U CN202322079631U CN220359334U CN 220359334 U CN220359334 U CN 220359334U CN 202322079631 U CN202322079631 U CN 202322079631U CN 220359334 U CN220359334 U CN 220359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
vibration
external auditory
sound
wear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796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20796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9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9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9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振动组件包括:振动部,与佩戴者耳朵周边接触;入耳部,与所述振动部连接,所述入耳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耳朵的外耳道中,或所述入耳部位于靠近所述耳朵的外耳道口侧;所述入耳部具有连通所述外耳道和外界之间的通道,使得佩戴者接收外界声音,且所述振动部及所述入耳部振动产生的声音传递至所述耳朵。通过设置入耳部与振动部进行连接,入耳部位于外耳道内或外耳道口,从而能够通过通道感知外界环境,并且振动部与入耳部振动传递给耳朵,使得对振动部施加相对较低功率时,佩戴者在嘈杂环境中也能清楚的听到传递的声音,提高了声音传递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传导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在骨传导耳机现有设计方案中,一种方案下的耳机没有设计漏音的孔,耳机的贴合度尚可,使用久了之后,牙疼,耳朵周围的骨头疼。当把这个耳机贴到耳朵孔的时候,声音较大,这与正常戴耳机时候听到的音量相差较大。当我们正常使用的时候,说明有很多声音震动并没有传到耳朵的耳膜,而且这个效率还不少,这部分耳朵被我们的牙齿和头骨吸收,所以出现了耳朵疼,耳朵周围的骨头疼;另一种方案下的耳机功率没有变化,在耳机的三个面设计了出音孔,其目的是使得耳机不要那么多功率的时候,声音仍然可以听得清晰。
然而,在上述另一种方案中,虽然减轻了使用过程中牙疼和头骨疼的情况,但是仍然没有解决骨传导耳机声音被耳朵真正听到的效率提升问题,在嘈杂环境下想要听到连续的清晰声音时,需要将音量放大,也就是提高耳机功率,这样会使得佩戴者在使用时脸部发麻,即佩戴者要听清声音时(听到一定大小音量)需要承受更高功率的无效声音振动,而这些震动最终被人体吸收,导致了牙疼和头骨疼。现有技术的骨传导耳机在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前提下的声音传递效率有待提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能够在佩戴者感知外界环境情况下提高声音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振动组件,其中,包括:
振动部,与佩戴者耳朵周边接触;
入耳部,与所述振动部连接,所述入耳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耳朵的外耳道中,或所述入耳部位于靠近所述耳朵的外耳道口侧;
所述入耳部具有连通所述外耳道和外界之间的通道,使得佩戴者接收外界声音,且所述振动部及所述入耳部振动产生的声音传递至所述耳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耳部具有弹性,所述入耳部与所述外耳道内壁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耳部包括:
共振结构,与所述振动部连接;
镂空结构,设有多个连通内外部的连通孔,所述共振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镂空结构内部,使得所述振动部振动产生的声音与所述共振结构在所述镂空结构中振动产生的声音在耳朵中会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外耳道口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镂空结构,且沿所述外耳道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连通孔的大小不完全相同;和/或
所述共振结构的末端位于所述镂空结构内部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耳部的形状为水滴状;或
所述入耳部的形状为椭圆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连接件,连接所述振动部和所述入耳部,所述连接件用于调节所述入耳部相对所述振动部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振动部;和/或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振动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入耳部可拆卸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其包括如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组件,所述耳机还包括:
耳挂组件,与所述振动部连接,且与所述入耳部相对设置,所述耳挂组件用于佩戴者佩戴。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振动组件包括:振动部,与佩戴者耳朵周边接触;入耳部,与所述振动部连接,所述入耳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耳朵的外耳道中,或所述入耳部位于靠近所述耳朵的外耳道口侧;所述入耳部具有连通所述外耳道和外界之间的通道,使得佩戴者接收外界声音,且所述振动部及所述入耳部振动产生的声音传递至所述耳朵。通过设置入耳部与振动部进行连接,入耳部位于外耳道内或外耳道口,从而能够通过通道感知外界环境,并且振动部与入耳部振动传递给耳朵,使得对振动部施加相对较低功率时,佩戴者在嘈杂环境中也能清楚的听到传递的声音,提高了声音传递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振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振动部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部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部的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部的部分位于佩戴者耳朵的外耳道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的立体剖面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振动组件;200、耳挂组件;300、后挂组件;
10、振动部;
20、入耳部;a、通道;21、共振结构;211、末端;22、镂空结构;221、连通孔;
30、连接件;
80、外耳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在现有技术骨传导耳机设计方案中,在耳机的三个面设计出音孔,虽然减轻了使用过程中牙疼和头骨疼的情况,但是仍然没有解决骨传导耳机声音被耳朵真正听到的效率提升问题,在嘈杂环境下想要听到连续的清晰声音时,需要将音量放大,也就是提高耳机功率,这样会使得佩戴者在使用时脸部发麻,即佩戴者要听清声音时(听到一定大小音量)需要承受更高功率的无效声音振动,而这些震动最终被人体吸收,导致了牙疼和头骨疼。现有技术的骨传导耳机在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前提下的声音传递效率有待提高。
基于此,发明人所提供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入耳部与振动部进行连接,入耳部位于外耳道内或外耳道口,从而能够通过通道感知外界环境,并且振动部与入耳部振动传递给耳朵,使得对振动部施加相对较低功率时,佩戴者在嘈杂环境中也能清楚的听到传递的声音,提高了声音传递效率。由此,本实用新型在保证佩戴者嘈杂环境下清楚听到骨传导声音情况下,无需对振动部施加较高的功率(即无需增加功率),从而减少佩戴者需要承受的震动,减轻佩戴的束缚感,提高了佩戴舒适性。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参见图1、图5和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振动组件100,包括:
振动部10,与佩戴者耳朵周边接触;
入耳部20(即耳塞结构),与所述振动部10连接,所述入耳部2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耳朵的外耳道80中,或所述入耳部20位于靠近所述耳朵的外耳道80口侧;
所述入耳部20具有连通所述外耳道80和外界之间的通道a,使得佩戴者接收外界声音,且所述振动部10及所述入耳部20振动产生的声音传递至所述耳朵的内耳中。
值得说明的是,振动组件100应用于骨传导耳机或其他佩戴设备,如头显等,振动部10与佩戴者耳朵附近的皮肤接触,使得对振动部10施加一定功率时,振动部10将声音转换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并通过佩戴者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中枢传递声波,使得佩戴者听到声音。首先,通过入耳部20(即耳塞结构)位于外耳道80中或外耳道80口侧,使得振动部10、入耳部20与佩戴者颅骨贴合感更佳,从而振动部10的振动传递给颅骨的效果更好,提高声音传递效率,其次,入耳部20通过与其相连的振动部10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入耳部20振动能够通过与入耳部20接触的外耳道80内壁传递声波,从而振动部10的振动以及入耳部20的振动共同通过佩戴者将声波传递至内耳,入耳部20振动产生的声音与振动部10产生的声音分别进入内耳会和,如可在听觉神经会和产生共振,进一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并且通过入耳部20形成的外界与外耳道80连通的通道a,进行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即接收外界声音信息。
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入耳部20与外耳道80内壁接触,入耳部20的外形为人体工学贴合设计,且入耳部20为镂空设计以形成多条通道a,从而不会破坏内耳道、外耳道80与外界的空气连通,通过形成的多个通道a使得佩戴者仍可以清晰的听到外界声音,同时耳朵中的热量可以通过通道a扩散到外界,提高了声音传递效率和佩戴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相对较小功率下使得佩戴者收到更清晰的声音,提高了声音传导效率,减轻佩戴的束缚感,不用受到耳朵发热的困扰,提高了佩戴舒适性,还可以清晰听到外界的声音,且由于功率较小使得振动组件100的续航能力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耳部20具有弹性,所述入耳部20与所述外耳道80内壁接触。
具体的,入耳部20(即耳塞结构)具有一定硬度,使得振动部10能够将振动传递至入耳部20,且入耳部20具有一定的形变量,也就是要有弹性,从而使得入耳部20与外耳道80更好的贴合,贴合感更佳,以提高声音传递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4、图5和图6,所述入耳部20包括:
共振结构21,与所述振动部10连接;
镂空结构22,设有多个连通内外部的连通孔221,所述共振结构2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镂空结构22内部,使得所述振动部10振动产生的声音与所述共振结构21在所述镂空结构22中振动产生的声音在耳朵中会合。
具体的,振动部10振动使得共振结构21的末端211(即共振端)振动时,能够通过共振结构21的末端211在镂空结构22中发生共振,振动部10与入耳部20的声音共振,从而在对振动部10较小功率时,也就是入耳部20也接收较小功率时,就能够使耳朵听到相对清晰的声音,提高声音传递效率,并能够大幅度提升振动组件100的续航能力。
进一步,入耳部20的镂空结构22的末端211(即图3下端)进入外耳道80中,而连通镂空结构22内部和外部的多个连通孔221可以形成多条不同路径的通道a,使得空气在外界与外耳道80间连通。进而振动组件100应用于耳机在听歌的过程中,耳道的热量增加,通过多条通道a散热,且自然环境的声音也可以进入耳朵,这样给在跑步过程中的人们可以及时提供信息,确保使用者及时发现危险。传统的耳塞耳机在增加耳道热量的同时,将耳道的热量堵住,同时在戴耳机的时候很难听清外面的声音,相比之下,本申请提高了佩戴的体验感和运动时候的安全感。
可以理解的是,共振结构21和外侧的镂空结构22整体通过连接件30与振动部10相连接,通过这个入耳部20,声音会在入耳部20内部共振放大,从而只需要原本少量的音量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声音量,使得佩戴者听到清晰的声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入耳部20的形状为水滴状;或所述入耳部20的形状为椭圆状。
具体的,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入耳部20的形状为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水滴状或椭圆状,也就是镂空结构22为水滴状或椭圆状,外形呈椭圆状或水滴状设计的好处是使得入耳部20与外耳道80贴合的同时,减少耳部与外耳道80的接触面,减少外耳道80的束缚感,提高佩戴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至少部分所述连通孔221位于所述外耳道80口外。
具体的,部分连通孔221位于外耳道80口外,另一部分连通孔221位于外耳道80中,从而两部分的各个连通孔221与镂空结构22内部连通后可形成多条不同路径的通道a,便于耳朵内散热,且提高佩戴者对外界感知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多个所述连通孔221均匀分布于所述镂空结构22,且沿所述外耳道80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连通孔221的大小不完全相同。
具体的,由于镂空结构22为水滴状或椭圆状,其外表面位弧形,从而在不同表面开孔的大小不完全相同,在同一周圈的多个连通孔221的孔径相同,不同周圈处的连通孔221的孔径可相同或不相同,以便于镂空结构22外表面与外耳道80内壁的贴合接触,以提高声音传递效率,并且保证空气的流通及对外界声音的获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共振结构21的末端211位于所述镂空结构22内部中心。
具体的,共振结构21的末端211处于镂空结构22内部空间的中心处,末端211为椭圆状结构,共振结构21与镂空结构22连接处将振动传递给镂空结构22,以及末端211的振动,不仅使佩戴者与振动部10贴合感更佳,且配合入耳部20进行共振,提高了声音传递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振动组件100还包括:
连接件30,连接所述振动部10和所述入耳部20,所述连接件30用于调节所述入耳部20相对所述振动部10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30将入耳部20与振动部10连接起来,这个连接件30的声音传导效率较高,可以将振动部10发出的声音传导到入耳部20中,这样,从耳塞结构入耳部20传出来的声音与振动部10传输来的声音在耳朵中会合产生共振,从而在开启对振动部10功率的时候只需要以很小的功率,就可以听到很清晰的声音,这极大的增加了耳机的续航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30的另一端与所述入耳部20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连接件30的一端具有安装孔,共振结构21的首端插入安装孔后安装上防脱件,从而使连接件30与入耳部20固定,连接件30另一端与振动部10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30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振动部10;和/或
所述连接件30的一端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振动部10。
具体的,连接件30的接头(圆柱)长短可以调整(即可伸缩),角度可以旋转(即可相对于振动部10旋转),这样可以使得入耳部20可以适应不同佩戴者耳朵的尺寸。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其包括如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组件100,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耳机还包括:
耳挂组件200,与所述振动部10连接,且与所述入耳部20相对设置,所述耳挂组件200用于佩戴者佩戴。
耳机还包括:
后挂组件300,后挂组件3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耳挂组件200连接,每个耳挂组件200背离后挂组件300一端分别连接有一个振动组件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振动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振动部,与佩戴者耳朵周边接触;
入耳部,与所述振动部连接,所述入耳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耳朵的外耳道中,或所述入耳部位于靠近所述耳朵的外耳道口侧;
所述入耳部具有连通所述外耳道和外界之间的通道,使得佩戴者接收外界声音,且所述振动部及所述入耳部振动产生的声音传递至所述耳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部具有弹性,所述入耳部与所述外耳道内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部包括:
共振结构,与所述振动部连接;
镂空结构,设有多个连通内外部的连通孔,所述共振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镂空结构内部,使得所述振动部振动产生的声音与所述共振结构在所述镂空结构中振动产生的声音在耳朵中会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外耳道口外。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镂空结构,且沿所述外耳道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连通孔的大小不完全相同;和/或
所述共振结构的末端位于所述镂空结构内部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耳部的形状为水滴状;或
所述入耳部的形状为椭圆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件,连接所述振动部和所述入耳部,所述连接件用于调节所述入耳部相对所述振动部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振动部;和/或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振动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入耳部可拆卸连接。
10.一种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组件,所述耳机还包括:
耳挂组件,与所述振动部连接,且与所述入耳部相对设置,所述耳挂组件用于佩戴者佩戴。
CN202322079631.4U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Active CN220359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9631.4U CN220359334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9631.4U CN220359334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9334U true CN220359334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78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79631.4U Active CN220359334U (zh) 2023-08-03 2023-08-03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9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9937B (zh) 具有符合人体工学软垫的耳机设备
TWI777450B (zh) 骨傳導耳機
US11381897B2 (en) Variable eartip for earphone
CN114339511A (zh) 无线耳机
CN216357249U (zh) 一种tws骨声传导耳机
CN115396771A (zh) 一种贴耳的骨传导耳机及其使用方法
JP2021525039A (ja) 骨伝導用ヘッドセット
CN112423182B (zh) 一种改进的骨传导耳机
CN220359334U (zh) 一种振动组件及骨传导耳机
JP2000166959A (ja) 骨導スピ−カ
CN217607948U (zh) 一种固定耳塞及开放式蓝牙耳机
KR102115271B1 (ko) 듀얼 마이크를 구비한 골 전도용 헤드셋
CN110267141A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US11700478B2 (en) Headphone and multi-stage noise-cancellation earphone assembly
CN113099339A (zh) 耳廓夹持结构、骨传导听音装置和听音方法
JPS5912235B2 (ja) イヤ−スピ−カ
CN210042127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15871793U (zh) 耳夹式耳机
CN219960799U (zh) 耳机
CN217883770U (zh) 一种耳道内骨传导开放式耳机
WO2024090030A1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CN217693680U (zh) 一种多功能骨传导耳机
JP3247130U (ja) 骨伝導を利用した聴音装置
CN217985364U (zh) 一种改善音质抑制漏音的骨传导耳机
CN217363282U (zh) 开放式音频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