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6505U -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6505U
CN220356505U CN202321736854.7U CN202321736854U CN220356505U CN 220356505 U CN220356505 U CN 220356505U CN 202321736854 U CN202321736854 U CN 202321736854U CN 220356505 U CN220356505 U CN 220356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module
moun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nitoring device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368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学
张军
刘希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3685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6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6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6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包括多个振动检测装置,每个所述振动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天线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振动传感器、本地微控制器、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蓄电池,所述振动传感器;中控装置,包括主控制器以及与所述主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倾斜检测单元、第二无线通讯模块、有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无线数据交互,所述倾斜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房屋的倾斜状态。将振动检测装置安装在承重墙、支撑柱等结构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振动检测装置完成对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测,可以在刚刚出现剧烈振动时,便及时发现,并通过无线通讯将振动数据发送到中控装置,由中控装置通过有线通讯模块发出预警。

Description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有人砸坏承重墙的事情出现,而承重墙损坏则会对房屋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例如墙体开裂、楼体倾斜等问题,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容易对人生安全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害。现阶段,市面上并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检测承重墙是否被炸坏的产品,主要是出现墙体开裂或楼体倾斜后,再邀请第三方检测公司携带检测设备来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是否出现问题。此种方式下,虽然能够在事后风险扩大到不可控之前进行有效确认,但是无法在问题出现或者刚刚出现时,进行有效的防御或弥补,基本只能用于事后追溯进行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能够进一定程度起到及时预警的作用,避免风险发生或进一步扩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所述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包括:
多个振动检测装置,每个所述振动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天线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振动传感器、本地微控制器、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蓄电池,所述振动传感器、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皆与所述本地微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探测孔、顶部设置有天线通孔,所述振动传感器的检测端用于通过所述探测孔检测物体振动,所述天线通过所述天线通孔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
中控装置,包括主控制器以及与所述主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倾斜检测单元、第二无线通讯模块、有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无线数据交互,所述倾斜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房屋的倾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将振动检测装置安装在承重墙、支撑柱等结构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振动检测装置完成对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测,可以在刚刚出现剧烈振动时,便及时发现,并通过无线通讯将振动数据发送到中控装置,由中控装置通过有线通讯模块发出预警。并且振动检测装置内置有蓄电池模块,振动检测装置处于真正的无线工作方式,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简化安装过程,此外,设置了天线,进一步提高了通讯的范围,使得单个中控装置可以接收的振动检测装置的数量够多,从而进一步的简化布置难度,降低布置成本,极端情况下,对于一些老小区,只需要使用一个中控装置就可以完成对一栋楼中布置的振动检测装置采集数据的汇集。此外,中控装置中设置了倾斜检测单元,可以在出现楼体倾斜时,及时检测到,避免险情出现进一步扩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检测方式而言,具备了预防性、持续性检测的能力,能够实现对风险的事前实时预防、事后及时中止,适合进行产业化推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
安装底板,其底部开设有所述探测孔,且底部两侧皆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
密封盖,其开口边缘设置有多个安装结构,每个所述安装结构上皆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安装底板上开设有与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三安装通孔,所述密封盖顶部开设有所述天线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盖的结构为立方体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对称分布在所述立方体结构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结构有四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安装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圈对应的密封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组件,所述太阳能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并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有线通讯模块连接的显控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有线通讯模块采用网线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的报警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振动检测装置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振动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
振动检测装置100、壳体110、安装底板111、密封盖112、振动传感器120、本地微控制器130、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天线150、蓄电池160、太阳能组件170、
中控装置200、主控制器210、倾斜检测单元220、第二无线通讯模块230、有线通讯模块240、显控组件250、报警组件2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非全部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的结构,如图3所示,该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包括多个振动检测装置100、中控装置200;
多个振动检测装置100,每个振动检测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天线150以及设置于壳体110内的振动传感器120、本地微控制器130、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蓄电池160,振动传感器120、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皆与本地微控制器130电性连接,壳体110底部设置有探测孔、顶部设置有天线通孔,振动传感器120的检测端用于通过探测孔检测物体振动,天线150通过天线通孔电性连接至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
中控装置200,包括主控制器210以及与主控制器210电性连接的倾斜检测单元220、第二无线通讯模块230、有线通讯模块240,第二无线通讯模块230用于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进行无线数据交互,倾斜检测单元220用于检测房屋的倾斜状态。
参考图1至图3,振动检测装置100可以通过壳体110安装在承重墙、支撑柱等重点检测位置,安装完成后,需要让振动传感器120的检测端通过探测孔抵接到墙面上,安装时尽量选择较为平整的墙面,以尽可能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安装完成后,接通蓄电池160,让本地微控制器130、振动传感器120、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开始工作,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将振动传感器120采集的振动数据传输到中控装置200。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10通常采用了金属材质,且提供了一定的密封效果,如果想要让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能够与外部进行无线通讯,则需要让壳体110能够与外界连通,所以需要开设通孔,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通过在壳体110上开设天线通孔,然后将天线150通过天线通孔连接到壳体110内的第一无线通讯模块140上,通过在天线通孔中进行一些密封处理,例如增加密封圈,则可以有效的保证壳体110的水密特性,同时,因为增加了天线150,不但可以保证第一通讯模块的无线通讯效果,还可以有效的增加通讯距离。
中控装置200可以设置在楼体的中心位置或者便于取电的位置,进而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通讯模块230接收所有振动检测装置100发出的振动数据,接收到这些数据之后,便可以判断是否出现了剧烈振动,从而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有承重墙被撞击,可以理解的是,因为全楼的承重墙和承重柱都设置了振动检测装置100,因此,只需要有一个振动检测装置100检测到剧烈振动便可以确定当前有极大的可能砸毁称重墙,需要说明的是,砸毁墙体造成振动会远远高于普通的装修以及居住时产生的振动,从而可以利用这一差距确定是否有该危险行为出现。
中控装置200在接收到振动检测装置100的数据后,便可以通过有线通讯模块240将数据发出去,以让巡检人员或监管人员及时知晓,并到现场进行确认。
此外,中控装置200内还设置了倾斜检测单元220,倾斜检测单元220可以检测楼体是否出现了倾斜,当检测到楼体出现倾斜时,则需要发出最高等级的报警,让监管部门和居民及时知晓险情出现,避免出现人员伤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将振动检测装置100安装在承重墙、支撑柱等结构位置,从而可以利用振动检测装置100完成对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测,可以在刚刚出现剧烈振动时,便及时发现,并通过无线通讯将振动数据发送到中控装置200,由中控装置200通过有线通讯模块240发出预警。并且振动检测装置100内置有蓄电池160模块,振动检测装置100处于真正的无线工作方式,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简化安装过程,此外,设置了天线150,进一步提高了通讯的范围,使得单个中控装置200可以接收的振动检测装置100的数量够多,从而进一步的简化布置难度,降低布置成本,极端情况下,对于一些老小区,只需要使用一个中控装置200就可以完成对一栋楼中布置的振动检测装置100采集数据的汇集。此外,中控装置200中设置了倾斜检测单元220,可以在出现楼体倾斜时,及时检测到,避免险情出现进一步扩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检测方式而言,具备了预防性、持续性检测的能力,能够实现对风险的事前实时预防、事后及时中止,适合进行产业化推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
安装底板111,其底部开设有探测孔,且底部两侧皆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
密封盖112,其开口边缘设置有多个安装结构,每个安装结构上皆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安装底板111上开设有与多个第二安装通孔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三安装通孔,密封盖112顶部开设有天线通孔。
如图1、图2所示,密封盖112可以通过第二安装通孔和设置于安装底板111上的第三安装通孔实现与安装底板111的固定,当需要进行调试维护时,安装维护人员可以快速的将密封盖112拆卸下来,便于快速维护。安装底板111的两侧设置了第一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可以将安装底板111固定在待检测位置,从而实现将整个振动检测装置100固定在墙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112的结构为立方体结构,安装结构对称分布在立方体结构的两侧。密封盖112采用立方体结构可以更好的在内部安装部件,相较于圆形等其他形状而言,占用的空间更小,可以将整个振动检测装置100做的小型化,在采用立方体结构时,选择将安装结构设置在两侧,则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密封盖112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结构有四个。设置四个安装结构可以使得密封盖112更稳固的固定,避免密封盖112与安装底板111之间出现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112与安装底板11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利用密封圈可以更好的让密封盖112与安装底板111之间形成密封空间,再加上对天线通孔做了水密处理,因此,整个密封空间内都会具有较好的水密性,使得整个振动检测装置100无论是在室内在室外都可以进行安装,且不用担心浸水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112与安装底板111之间形成密封空间内会设置浸水报警传感器,以便在密封盖112密封出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报警,避免电子器件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底板111上设置有与密封圈对应的密封槽。密封槽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水密性,使得振动检测装置100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室外环境中,避免部分业主不愿意室内安装时,无法进行有效监测的问题出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组件170,太阳能组件170设置于壳体110顶部并与蓄电池160电性连接。太阳能组件170直接平铺在壳体110顶部即可,然后可以通过天线通孔或者另外开设导线通孔将电源输出导线连接至蓄电池160。需要说明的是,太阳能组件170是属于选配功能组件,当振动检测装置100设置于室内时,不需要进行布置,以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有线通讯模块240连接的显控组件250。设置显控组件250可以便于本地查看报警信息,使得房屋内业主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阻止。在一些实施例中,显控组件250可以直接采用液晶触摸屏,或采用按键与显示屏组合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有线通讯模块240采用网线模块。利用网线模块可以直接将数据上传至网络,其他用户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这些数据,从而实现数据的公开、以及便于进行有效的监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与主控制器210连接的报警组件260。报警组件260可以直接在本地发出报警,从而可以使得附近业主可以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阻止。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地微控制器130和主控制器210皆可以采用STM32系列单片机,本地微控制器130也可以选用价格更为低廉的其他型号单片机。倾斜检测单元220可以选用角度传感器、陀螺仪等常见电子器件。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振动检测装置,每个所述振动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天线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振动传感器、本地微控制器、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蓄电池,所述振动传感器、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皆与所述本地微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探测孔、顶部设置有天线通孔,所述振动传感器的检测端用于通过所述探测孔检测物体振动,所述天线通过所述天线通孔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
中控装置,包括主控制器以及与所述主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倾斜检测单元、第二无线通讯模块、有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无线数据交互,所述倾斜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房屋的倾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安装底板,其底部开设有所述探测孔,且底部两侧皆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
密封盖,其开口边缘设置有多个安装结构,每个所述安装结构上皆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安装底板上开设有与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三安装通孔,所述密封盖顶部开设有所述天线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的结构为立方体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对称分布在所述立方体结构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有四个。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安装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圈对应的密封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组件,所述太阳能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并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有线通讯模块连接的显控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通讯模块采用网线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建筑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的报警组件。
CN202321736854.7U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Active CN220356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36854.7U CN220356505U (zh)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36854.7U CN220356505U (zh)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6505U true CN220356505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5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36854.7U Active CN220356505U (zh)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6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3246B (zh) 一种基于云平台的井盖监控系统及智能井盖
CN106464548B (zh) 数据通信设备、系统和方法
KR102024323B1 (ko) 지하 구조물 모니터링이 가능한 맨홀 뚜껑
CN220356505U (zh) 一种房屋建筑监测装置
CN202361985U (zh) 塔式结构的倾斜预警装置
CN212343156U (zh) 一种预埋式变电站
CN213935123U (zh) 一种红外感应声光报警ai智能图像视频监测装置
CN111294559B (zh) 电力标识桩
CN209312202U (zh) 一种电缆沟标志桩
CN211346780U (zh) 一种地铁基坑围护结构监测装置
CN209928028U (zh) 一种远程水平振动监控装置
CN113155189A (zh) 设备井监测装置
CN207560205U (zh) 一种节能环保建筑用监控装置
CN217607545U (zh) 一种姿态智能传感器
CN219642349U (zh) 一种多设备协同工作平台
CN214675219U (zh) 智能井盖监测终端
CN213341596U (zh) 一种电气线缆保护防盗装置
CN204706117U (zh) 一种无源式简易安装型的电力井盖位移监测装置
CN110259249A (zh) 共享铁塔及其铁塔监测装置
CN216593369U (zh) 一种新型杆塔角度倾斜监测装置
CN216621104U (zh) 一种新型可视化形变监测装置
CN212567657U (zh) 一种施工中使用的噪音测试装置
CN217560757U (zh) 一种基于nb通讯的井下水位测量终端
CN213779118U (zh) 一种井盖用智能监测终端
CN213422130U (zh) 一种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静载位移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