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8672U - 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8672U
CN220338672U CN202320249048.0U CN202320249048U CN220338672U CN 220338672 U CN220338672 U CN 220338672U CN 202320249048 U CN202320249048 U CN 202320249048U CN 220338672 U CN220338672 U CN 220338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eflector
traction
deflector
ro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490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8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86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包括:三个导风板;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任意一个导风板转动;牵引组件,牵引组件设于三个导风板上,牵引组件用于牵引驱动组件驱动的导风板与另外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同时转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具有上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能够根据空调的不同运行模式而调整导风板的角度,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另外减少驱动组件的占用空间,减少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背景技术
普通空调通常设置一个出风口,出风口只设有一块导风板,且导风板的结构固定不可变化,其转动角度也不可能太大,使得送风方向的调整受到限制,制冷制热时的出风角度也就不可能完全满足相应的要求,目前普通导风板结构驱动通过将每个导风板分别安装在各自的电机进行驱动,具有成本高、结构繁琐的缺点。
并且在当前空调的送风方式只能沿着出风口的前方进行送风,送风范围较窄,对空调室内机的安装位置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一个导风板的设置调节风量时响应速度较慢,对温度调整的响应速度也较慢,无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该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通过牵引组件的设置,实现对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与驱动组件的交替联动或者同步联动,从而可以水平出风、角度出风以及垂直出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通过设置上述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实现驱动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水平出风、角度出风以及垂直出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包括:
三个导风板;
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任意一个导风板转动;
牵引组件,牵引组件设于三个导风板上,牵引组件用于牵引驱动组件驱动的导风板与另外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同时转动。
进一步地,三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转动;第一导风板上设有第一牵引部,第二导风板上设有第二牵引部,第三导风板上设有第三牵引部;
第一牵引部可用于与第二牵引部错开或牵引配合,当第一牵引部与第二牵引部牵引配合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
第二牵引部可用于与第三牵引部错开或牵引配合,当第二牵引部与第三牵引部牵引配合时,第二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部为第一磁吸件,第二牵引部为第二磁吸件,第三牵引部为第三磁吸件;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磁吸配合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第一磁吸件与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时,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第二磁吸件与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时,第二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部为第一限位孔,第二牵引部为弹性件,第三牵引部为第二限位孔;弹性件用于与第一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弹性件用于与第二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
弹性件转动至与第一限位孔对应后插装于第一限位孔内以使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
弹性件转动至与第二限位孔对应后插装于第二限位孔内以使第三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部为第一抵接部,第二牵引部为第二抵接部,第三牵引部为第三抵接部;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一抵接部抵接后,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后,第二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第一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后,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输出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第一齿轮同步连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第二齿轮与传动齿啮合连接,传动齿与输出齿啮合连接,第二导风板与输出齿同步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设有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柱上设有第一贯通孔;第二导风板设有第二连接柱;第三导风板设有第三连接柱,第三连接柱设有第二贯通孔;
第二连接柱依次穿过第一贯通孔以及第二贯通孔后与输出齿同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空调,包括:
空调主机,空调主机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如上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安装于第一出风口,以阻挡或者扩大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安装于第一出风口,以封闭或者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安装于第二出风口,以封闭或者打开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在空调主机的高度方向上设有空隙,空隙高度低于或等于第二导风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在空调主机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主机上设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与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三导风板抵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通过在三个导风板上设有牵引部,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之间可以间歇交替转动,也可以三个导风板同时转动,能够根据空调的不同运行模式而调整导风板的角度,从而打开空调的不同出风口,可以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另外减少驱动组件的占用空间,减少成本;并且当第二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阻挡第一出风口时,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量降低,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2、本申请的空调,其通过在空调主机中设置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并且将上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安装在出风口处,能够根据空调器的不同运行模式而调整导风板水平出风、角度出风以及垂直出风,可以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另外减少驱动组件的占用空间,减少成本;并且当第二导风板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阻挡第一出风口时,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量降低,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第一导风板;11、第一连接柱;12、第一牵引部;2、第二导风板;21、第二连接柱;22、第二牵引部;3、第三导风板;31、第三连接柱;32、第三牵引部;4、驱动组件;41、输出齿;42、传动齿;43、第一齿轮;44、第二齿轮;45、驱动电机;5、空调主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包括:三个导风板、驱动组件4以及牵引组件,驱动组件4能够用于驱动任意一个导风板转动;牵引组件设置在三个导风板上,当驱动组件驱动一个导风板时,牵引组件能够用于牵引驱动组件所驱动的这个导风板与另外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同时转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即当启动驱动组件4驱动三个导风板中的一个时,这个导风板进行转动时,转动至牵引组件牵引配合时,另外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能够与这个导风板同时转动。
进一步地,三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第三导风板3,驱动组件4能够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2转动。
在第一导风板1上设有第一牵引部12,在第二导风板2上设有第二牵引部22,在第三导风板3上设有第三牵引部32;第一牵引部12可用于与第二牵引部22错开或牵引配合,当第一牵引部12转动至与第二牵引部22牵引配合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而第二牵引部22可用于与第三牵引部32错开或牵引配合,当第二牵引部22转动至与第三牵引部32牵引配合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当驱动组件4驱动第一导风板1时,第一导风板1转动至第一牵引部12与第二牵引部22牵引配合时,则此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第一导风板1转动至第一牵引部12与第三牵引部32牵引配合时,则此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当驱动组件4驱动第二导风板2时,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第二牵引部22与第一牵引部12牵引配合时,则此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第二牵引部22与第三牵引部32牵引配合时,则此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当驱动组件4驱动第三导风板3时,第三导风板3转动至第三牵引部32与第一牵引部12牵引配合时,则此时第三导风板3与第一导风板1同时转动;第三导风板3转动至第三牵引部32与第二牵引部22牵引配合时,则此时第三导风板3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
当使用本实施例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时,本实施例以将三个导风板应用于空调的出风口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空气冷热循环原理,冷空气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制冷时出风应该往上吹,冷空气下沉,使整个房间降温;热空气的密度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小,制热时出风适宜往下吹,热空气上升,从而使整个房间升温。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空调更好地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功能,空调主机5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具体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其中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三个导风板能够用于打开或者封闭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可以实现五种状态:
初始状态:第一导风板1阻挡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2封闭第一出风口,而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第一使用状态:在进行低风量的水平出风时,此时第二导风板2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1阻挡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使用状态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的部分被第一导风板1阻挡,因此空调在第一方向的风量受到第一导风板1的阻挡而降低,从而满足用户对低风量的调节需求。
第二使用状态:在进行高风量的水平出风时,此时第二导风板2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1也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使用状态下,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均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空调在第一出风口的风量会相对增大,从而实现较高风量的水平出风,从而满足用户对高风量的调节需求。
并且此时第一导风板1以及第二导风板2可以作为第三导风板3的延伸板,相当于延长了水平出风通道的长度,对于空调室内机而言,更长的水平出风通道能够使空调风吹得更远,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三使用状态:在进行竖直出风时,此时第三导风板3打开第二出风口,而第一导风板1阻挡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2封闭第一出风口。
在该使用状态下,此时第三导风板3可以作为第一导风板1以及第二导风板2的延伸板,相当于延长了竖直出风通道的长度,对于空调室内机而言,更长的竖直出风通道能够使空调风吹得更远,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四使用状态:在进行角度出风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均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3打开第二出风口,并且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在该使用状态下,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打开,而第三导风板3相对于第二出风口打开,当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至一定的角度后,能够引导空调风沿这一角度方向吹出,此时第一导风板1以及第二导风板2可以作为第三导风板3的延伸板,相当于延长了角度出风通道的长度,对于空调室内机而言,更长的出风通道能够使空调风吹得更远,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条件下,该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还可以应用于全域风空调中,在全域风空调中,空调主机5包括前面板,前面板与空调中框之间设有间隙,从而形成第三出风口,第三出风口能够用于引导气流从四周导出。
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气流受到第一导风板1的阻挡向第三出风口流去,并从前面板的四周导出,从而将气流打散,增加了气流的出风面积,从而使得气流出风更为均匀,更易于与室内环境的空气混合,增加了气流的扩散速度,舒适性较好。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既可以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1,或者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2,或者驱动第三导风板3均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当然,该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也可以应用于风机,只需实现两个方向出风,或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出风装置也可应用该三个导风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应用和设置。
实施例1,牵引部具体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部12为第一磁吸件,第二牵引部22为第二磁吸件,第三牵引部32为第三磁吸件;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磁吸配合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第一磁吸件与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时,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第二磁吸件与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分别采用磁吸件作为牵引部,并且以驱动组件4可以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为例。
在初始状态下,第一磁吸件、第二磁吸件以及第三磁吸件三者之间相互错开,并且此时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共同作用封闭第一出风口,而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当驱动电机45开始转动时,并带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由于此时第二磁吸件与第一磁吸件以及第三磁吸件均错开,则此时第二导风板2独立转动,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均不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第二导风板2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从而实现低风量的水平出风。
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抵接时,此时第二磁吸件开始与第一磁吸件磁吸配合,而此时第二磁吸件依然与第三磁吸件错开,因此当驱动电机45继续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同时转动,而第三导风板3不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则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第三导风板3相对第二出风口封闭,从而实现高风量的水平出风。
在第三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三导风板3抵接时,此时第二磁吸件开始与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因此当驱动电机45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并相对第二出风口打开,并相对第一出风口封闭,从而实现竖直出风。
在第四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抵接后,继续转动,并与第三导风板3抵接,此时第二磁吸件同时与第一磁吸件以及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当驱动电机45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也随之同时转动,并且当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转动至一定角度后,可以引导气流从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导风板2沿该角度导出,从而实现角度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组件4除了驱动第二导风板2转动之外,还可以驱动第一导风板1或者第三导风板3转动,并实现上述的几种使用状态。另外,除了上述中三个牵引部均采用磁吸件牵引配合之外,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搭配,如第一牵引部12采用第一磁吸件,第二牵引部22采用第二磁吸件与第一牵引部12牵引配合,然后第二牵引部还包括弹性件,然后第三牵引部32采用限位孔与第二牵引部22牵引配合;或者第一牵引部12采用弹性件,第二牵引部22采用第二磁吸件,第三牵引部32采用限位孔与第一牵引部12牵引配合,还包括采用第三磁吸件与第二牵引部牵引配合等等,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牵引配合,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实施例2,牵引部可以具体为,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部12为第一限位孔,第二牵引部22为弹性件,第三牵引部32为第二限位孔;弹性件用于与第一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弹性件用于与第二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弹性件转动至与第一限位孔对应后插装于第一限位孔内以使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弹性件转动至与第二限位孔对应后插装于第二限位孔内以使第三导风板3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部12为第一限位孔,第二牵引部22为弹性件,第三牵引部32为第二限位孔;弹性件用于与第一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弹性件用于与第二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当弹性件转动至与第一限位孔对应后并插装于第一限位孔内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当弹性件转动至与第二限位孔对应后并插装于第二限位孔内时,第三导风板3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第一限位孔作为第一牵引部12,弹性件作为第二牵引部22,第二限位孔作为第三牵引部32,并且通过驱动组件4可以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
在初始状态下,弹性件与第一限位孔以及第二限位孔错开,并且此时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共同作用封闭第一出风口,而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当驱动电机45开始转动时,并带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由于此时弹性件与第一限位孔以及第二限位孔均错开,则此时第二导风板2独立转动,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均不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第二导风板2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从而实现低风量的水平出风。
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抵接时,此时弹性件与第一限位孔对应,并且弹性件插装于第一限位孔内,并与第一限位孔抵接,而此时弹性件依然与第二限位孔错开,因此当驱动电机45继续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同时转动,而第三导风板3不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则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第三导风板3相对第二出风口封闭,从而实现高风量的水平出风。
在第三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三导风板3抵接时,此时弹性件开始与第二限位孔对应,并插装于第二限位孔内,弹性件与第二限位孔抵接,因此当驱动电机45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并相对第二出风口打开,并相对第一出风口封闭,从而实现竖直出风。
在第四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抵接后,弹性件与第一限位孔对应,并插装于第一限位孔内,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继续转动,并与第三导风板3抵接,此时弹性件与第二限位孔对应,从第一限位孔突出并插装于第二限位孔内,此时弹性件同时与第一限位孔以及第二限位孔抵接,当驱动电机45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也随之同时转动,并且当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转动至一定角度后,可以引导气流从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导风板2沿该角度导出,从而实现角度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提到的弹性件可以采用弹销来设置,亦或者采用弹簧或者弹性压缩块等等,只需使弹性件可以在与限位孔错开时可以进行压缩转动,在与限位孔对应时可以在弹力作用下弹出并插装于限位孔内,并与限位孔的内壁进行抵接,从而带动同时转动即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当然,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方式,如采用两个弹性件以及限位孔,并且分别设置在三个导风板上,均可以实现弹性件转动至限位孔时,弹性件插装于限位孔内并与限位孔抵接,从而实现两个导风板同时转动。或者在其中两个导风板上采用一个弹性件以及一个限位孔,以及在另外一个导风板上采用磁吸件磁吸配合的组合方式,实现在三个导风板之间交替转动或者同时转动。
实施例3,牵引部可以具体为,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部12为第一抵接部,第二牵引部22为第二抵接部,第三牵引部32为第三抵接部;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一抵接部抵接后,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后,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第一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后,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部12为第一抵接部,第二牵引部22为第二抵接部,第三牵引部32为第三抵接部,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一抵接部抵接后,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后,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第一抵接部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后,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第一抵接部作为第一牵引部12,第二抵接部作为第二牵引部22,第三抵接部作为第三牵引部32,并且通过驱动组件4可以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
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共同作用封闭第一出风口,而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当驱动电机45开始转动时,并带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由于此时第二抵接部未与其他抵接部抵接接触,则此时第二导风板2独立转动,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均不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第二导风板2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从而实现低风量的水平出风。
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抵接时,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抵接部抵接,不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因此当驱动电机45继续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同时转动,而第三导风板3不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则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第三导风板3相对第二出风口封闭,从而实现高风量的水平出风。
在第三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三导风板3抵接时,第二抵接部与第三抵接部抵接,不与第一抵接部抵接,因此当驱动电机45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并相对第二出风口打开,并相对第一出风口封闭,从而实现竖直出风。
在第四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抵接后,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抵接部抵接,则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当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继续转动,并与第三导风板3抵接,此时第二抵接部开始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则此时第二抵接部同时与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三抵接部抵接,当驱动电机45驱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也随之同时转动,并且当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转动至一定角度后,可以引导气流从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导风板2沿该角度导出,从而实现角度出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为第一滑动槽的边缘,当第一滑动柱转动至第一滑动槽的边缘时,与第一滑动槽边缘抵接,从而带动第一导风板1同时转动;第二抵接部为第二滑动槽的边缘,当第二滑动柱转动至第二滑动槽的边缘时,与第二滑动槽边缘抵接,从而带动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或者第三抵接部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如设置成凸起部与滑动柱进行抵接也可,只需使滑动柱与滑动槽之间能够相互抵接,从而在滑动柱进行转动的时候可以带动导风板的转动即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驱动组件4驱动第二导风板2为例进行说明,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如驱动组件4驱动第一导风板1或者第三导风板3进行转动。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导风板1上设有第一抵接部,在第二导风板2上设有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抵接配合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而在第三导风板3上设置磁吸件,与其他两个导风板磁吸配合时同时转动;或者在两个导风板上设置抵接部,在另外的一个导风板上设置限位孔或者弹性件进行配合,从而实现三个导风板之间交替转动或者同时转动;另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或者与磁吸件、弹性件限位孔等牵引配合的方式进行组合,实现多种不同的牵引配合的方式,也可实现三个导风板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实施例4,在上述的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或者实施例3的基础上,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4包括传动齿42、输出齿41、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44以及驱动电机45,驱动电机45与第一齿轮43同步连接,第一齿轮43与第二齿轮44啮合连接,第二齿轮44与传动齿42啮合连接,传动齿42与输出齿41啮合连接,第二导风板2与输出齿41同步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时,启动驱动电机45,驱动电机45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齿轮43的转动,第一齿轮43转动带动第二齿轮44转动,第二齿轮44的转动带动传动齿42进行转动,传动齿42转动带动输出齿4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
通过不同齿轮的啮合传动,实现对第二导风板2的驱动,并使第二导风板2在转动过程中,第二牵引部22可以与第一牵引部12错开或者牵引配合,与第三牵引部32错开或者牵引配合,从而实现三个导风板在初始状态、第一使用状态、第二使用状态、第三使用状态以及第四使用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使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打开或者关闭,进而实现空调在不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以满足不同用户对风量以及温度调节的需求,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采用驱动电机45、第一齿轮43以及第二齿轮44对传动齿42进行传动连接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使传动齿42进行转动,如直接使驱动电机45与传动齿42进行传动连接,使驱动电机45直接对传动齿42进行驱动转动,或者采用更多的齿轮传动使传动齿42进行转动,或者直接使第二导风板2与驱动电机45同步连接,亦或者采用其他使传动齿42转动的现有技术中的气动传动、液压驱动等等,只需使第二导风板2进行转动即可,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1设有第一连接柱11,第一连接柱11上设有第一贯通孔;第二导风板2设有第二连接柱21;第三导风板3设有第三连接柱31,第三连接柱31设有第二贯通孔;第二连接柱21依次穿过第一贯通孔以及第二贯通孔后与输出齿41同步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装配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第三导风板3以及驱动组件4的时候,第二导风板2上的第二连接柱21首先穿过第一导风板1上第一连接柱11上的第一贯通孔,然后再穿过第三导风板3上的第三连接柱31上的第二贯通孔,之后再与输出齿41同步连接。
由于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在同一轴线上实现与齿轮的传动连接,则在不同状态下,在三导风板交替转动或者同时转动的过程中,能够沿这同一轴线进行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能够更加平稳,减少在转动过程中出现装配间隙,产生漏风的情况,造成能源的损耗以及降低空调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5,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基础上,
提供如图5和图6的一种空调,包括:空调主机5,空调主机5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如上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1安装于第一出风口,以阻挡或者扩大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2安装于第一出风口,以封闭或者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3安装于第二出风口,以封闭或者打开第二出风口。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制冷或制热,上述的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以空调制冷为例,当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垂直于第三导风板3,此时第一导风板1阻挡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2封闭第一出风口,而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当启动空调后,空调主机5内的制冷或者制热模块可以进行制冷或者制热,产生的热气或者冷气可以经空调主机5上的第一出风口或者第二出风口导出。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之间可以实现五种状态:
初始状态:第一导风板1阻挡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2封闭第一出风口,而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第一使用状态:在进行低风量的水平出风时,此时第二导风板2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1阻挡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使用状态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的部分被第一导风板1阻挡,因此空调在第一方向的风量受到第一导风板1的阻挡而降低,从而满足用户对低风量的调节需求。
第二使用状态:在进行高风量的水平出风时,此时第二导风板2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1也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3封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使用状态下,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均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空调在第一出风口的风量会相对增大,从而实现较高风量的水平出风,从而满足用户对高风量的调节需求。
并且此时第一导风板1以及第二导风板2可以作为第三导风板3的延伸板,相当于延长了水平出风通道的长度,对于空调室内机而言,更长的水平出风通道能够使空调风吹得更远,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三使用状态:在进行竖直出风时,此时第三导风板3打开第二出风口,而第一导风板1阻挡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2封闭第一出风口。
在该使用状态下,此时第三导风板3可以作为第一导风板1以及第二导风板2的延伸板,相当于延长了竖直出风通道的长度,对于空调室内机而言,更长的竖直出风通道能够使空调风吹得更远,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四使用状态:在进行角度出风时,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均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三导风板3打开第二出风口,并且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
在该使用状态下,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打开,而第三导风板3相对于第二出风口打开,当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至一定的角度后,能够引导空调风沿这一方向吹出,此时第一导风板1以及第二导风板2可以作为第三导风板3的延伸板,相当于延长了角度出风通道的长度,对于空调室内机而言,更长的出风通道能够使空调风吹得更远,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在空调主机5的高度方向上设有空隙,空隙高度低于或等于第二导风板2的高度。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第二导风板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打开,即此时空调中产生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导风板1与第三导风板3在空调主机5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隙流向外界,并且由于此时第一导风板1阻挡了部分的风量,因此吹向外界的风量较低,从而满足用户对较低风量的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均相对第一出风口打开,空调在第一出风口的风量会相对增大,从而实现较高风量的水平出风,从而满足用户对高风量的调节需求。并且第一导风板1以及第二导风板2可以作为第三导风板3的延伸板,相当于延长了水平出风通道的长度,对于空调室内机而言,更长的水平出风通道能够使空调风吹得更远,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室内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空调主机5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贴合设置。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在空调主机5的宽度方向即前后方向贴合设置,在封闭第一出风口时,第二导风板2与第一导风板1共同作用可以实现较好的封闭的效果,减少漏风的情况发生,而在转动过程中,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也能够很好地贴合第一导风板1,从而在转动时也减少漏风情况的发生,降低了能源损耗以及提高空调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空调主机5上设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与第一导风板1和/或第三导风板3抵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空调主机5上设有限位部,限位部可以设于第一出风口处或者设置在第二出风口处,
当限位部设于第一出风口处时,可以用于与第一导风板1进行抵接,即在空调打算封闭第一出风口时,此时第二牵引部22仍然与第一牵引部12牵引配合,当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同时转动至封闭第一出风口处,此时第一导风板1与限位部进行抵接,不跟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则当第二导风板2继续转动后,第一牵引部12与第二牵引部22断开,第二导风板2独自转动,而第一导风板1不随之转动,并阻挡第一出风口。
当限位部设于第二出风口处时,可以用于与第三导风板3进行抵接,即在空调打算封闭第二出风口时,此时第二牵引部22仍然与第三牵引部32牵引配合,当第二导风板2与第三导风板3同时转动至封闭第二出风口处,此时第三导风板3与限位部进行抵接,不跟随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而转动,则当第二导风板2继续转动后,第三牵引部32与第二牵引部22断开,第二导风板2独自转动,而第三导风板3不随之转动,并阻挡第二出风口。
当然,限位部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可以通过采用限位台阶进行设置,或者采用凸起部进行设置,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的限位方式进行设置,只需使第一导风板1或者第三导风板3不随第二导风板2转动,并可以抵消牵引力的作用以使第一牵引部12或者第三牵引部32与第二牵引部22错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个导风板;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任意一个所述导风板转动;
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设于所述三个导风板上,所述牵引组件用于牵引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的导风板与另外两个所述导风板中的一个同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三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第一牵引部,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第二牵引部,所述第三导风板上设有第三牵引部;
所述第一牵引部可用于与所述第二牵引部错开或牵引配合,当所述第一牵引部与所述第二牵引部牵引配合时,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
所述第二牵引部可用于与所述第三牵引部错开或牵引配合,当所述第二牵引部与所述第三牵引部牵引配合时,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部为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二牵引部为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三牵引部为第三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吸配合时,所述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时,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所述第二磁吸件与所述第三磁吸件磁吸配合时,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部为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牵引部为弹性件,所述第三牵引部为第二限位孔;所述弹性件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所述弹性件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孔错开或限位配合;
所述弹性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一限位孔对应后插装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
所述弹性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二限位孔对应后插装于所述第二限位孔内以使所述第三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部为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牵引部为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三牵引部为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后,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时转动;所述第二抵接部转动至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接后,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所述第一抵接部转动至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接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同时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输出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齿轮同步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传动齿啮合连接,所述传动齿与所述输出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输出齿同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二导风板设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三导风板设有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三连接柱设有第二贯通孔;
所述第二连接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后与所述输出齿同步连接。
8.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所述第一导风板安装于第一出风口,以阻挡或者扩大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封闭或者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三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封闭或者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空调主机的高度方向上设有空隙,所述空隙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主机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主机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三导风板抵接。
CN202320249048.0U 2023-01-30 2023-02-16 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Active CN2203386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2182 2023-01-30
CN2023100721822 2023-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8672U true CN220338672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45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49048.0U Active CN220338672U (zh) 2023-01-30 2023-02-16 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86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39272A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070168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1244097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20338672U (zh) 一种联动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EP4056908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N116592425A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N21628170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473926U (zh) 一种缺齿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CN219283475U (zh) 一种导风板组件及多方向出风的空调
CN11198157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CN2115752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944532U (zh) 空调器
CN220269514U (zh) 一种混合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多方向出风的空调
CN211345537U (zh)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803790A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91310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471844U (zh) 一种双缺齿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CN108716714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混风控制方法
CN220187078U (zh) 一种变轴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KR101727036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06052066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7876381U (zh) 用于空调器的风口组件和空调器
CN2194540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03797U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20187079U (zh) 一种驱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