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5850U -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5850U
CN220325850U CN202320977824.9U CN202320977824U CN220325850U CN 220325850 U CN220325850 U CN 220325850U CN 202320977824 U CN202320977824 U CN 202320977824U CN 220325850 U CN220325850 U CN 220325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tube
pipe
coating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778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鹏达
杜毅林
郭忠昌
刘云鹏
王定远
李剑
王少鹏
邢培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Lif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Lif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Lif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Lif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778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5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5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5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领域,提供一种加热管及加热设备,其中,一种加热管,包括:第一管,第一管的外壁涂覆有第一加热涂层和反射涂层,反射涂层置于第一加热涂层和第一管的外壁之间;第二管,第一管置于第二管的内腔中。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涂层均匀性差且加热效率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通过设置相互套设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并在内层的第一管的外壁涂覆第一加热涂层,进而实现第一加热涂层的涂覆便利性,以及使第一加热涂层涂覆的更加均匀;并在第一加热涂层与第一管外壁之间涂覆反射涂层,反射涂层对第一加热涂层产生的热量进行向外反射,减少热量不必要的向第一管内部辐射,进而提高加热管的加热效率,使反射涂层涂覆的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加热设备中,特别是厨房电器,例如,空气炸锅、微波炉、烤箱等均使用加热管进行加热。现有的加热管在其内壁涂覆有加热涂层,加热涂层需要通电发热,在加热涂层两端电极通电的情况下,加热涂层产生的分子团之间相互摩擦、碰撞(也称布朗运动)而产生热能,并均匀地辐射出来。
因此,加热涂层的均匀性直接影响了加热效率,在加热管的内壁进行加热涂层的涂覆的操作难度较大,涂覆的均匀性不好,并且在加热管内壁涂覆加热涂层的加热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现有的加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管及加热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涂层均匀性差且加热效率低的缺陷,实现在第一管的外壁涂覆第一加热涂层,在第一加热涂层与第一管外壁之间涂覆反射涂层,在第一管外套设第二管,使第一加热涂层的涂覆更加简单,且均匀,同时提高热量的反射,提高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管,包括:
第一管,所述第一管的外壁涂覆有第一加热涂层和反射涂层,所述反射涂层置于所述第一加热涂层和所述第一管的外壁之间;
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置于所述第二管的内腔中,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端部封堵并设置电连接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第二管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第一管的径向扣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第二管的内壁涂覆有第二加热涂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第一管呈非直线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有间隙,所述第二管的内腔为真空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第二管的内腔中充入有惰性气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电连接头包括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涂层为石墨烯,反射涂层为红外光子晶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为透明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设备,包括上述的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通过设置相互套设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并在内层的第一管的外壁涂覆第一加热涂层,进而实现第一加热涂层的涂覆便利性,以及使第一加热涂层涂覆的更加均匀;并在第一加热涂层与第一管外壁之间涂覆反射涂层,反射涂层对第一加热涂层产生的热量进行向外反射,减少热量不必要的向第一管内部辐射,进而提高加热管的加热效率,使反射涂层涂覆的更加均匀;第二管与第二管封堵后连接有电连接头,实现第一加热涂层的接电。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中,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加热管,因此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种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套设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管的涂层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管连接接线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管;101:第一加热涂层;102:反射涂层;200:第二管;201:第一壳体;202:第二壳体;203:开放式内腔;300:电连接头;301:接线端子;302: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管,包括: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第一管100的外壁涂覆有第一加热涂层101和反射涂层102,反射涂层102置于第一加热涂层101和第一管100的外壁之间;第一管100置于第二管200的内腔中,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的端部封堵并设置电连接头300。
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在第一管100的外壁涂覆第一加热涂层101,更便于第一加热涂层101的喷涂,加工方便,提高喷涂效率,使第一加热层的涂覆更加均匀。在第一加热涂层101的下方,先喷涂有反射涂层102,可以对热量进行反射,避免热量不必要的向第一管100的内部辐射,使热量更加集中,提高加热效率。其中,第一加热涂层101可以选择涂覆石墨烯涂料、纳米陶瓷涂料、碳纳米管涂料等;反射涂层102可以选择涂覆红外光子晶体等其它热反射材料。
其中,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纯的无缺陷的单层石墨烯的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是为止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高于单壁碳纳米管(3500W/mK)和多壁碳纳米管(3000W/mK)。当它作为载体时,导热系数也可达600W/mK。并且石墨烯在室温下载流子为1500cm/(v.s),是目前已知载流子迁移率最高的物质,其载流子是锑化铟的两倍以上。在石墨烯涂层通电情况下,石墨烯涂层中的碳分子在电阻中产生声子、电子和离子,由产生的碳分子团布朗运动而产生热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中,石墨烯涂层通电后发热,热量由石墨烯涂层通过逐层传导至加热设备的腔体内的空气,然后经过空气的导热和对流来加热食物,同时石墨烯涂层产生的热能又会通过控制波长在5—14微米向外辐射,以辐射方式直接对食物加热,有效电热能总转换率达99%以上,且石墨烯材料具有超导性,保证了发热性能稳定,高导电及导热性能,实现了烤箱开机瞬热,能够达到5s内至少升温300℃。
其中,如图2所示,第二管200套设在第一管100的外部,用于保护第一管100及第一管100外壁上的涂层,同时将热量透射出。第二管200的内径大于等于第一管100的外径,第二管200的材质与第一管100的材质可以相同。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为透明管。可以为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均为石英管或者,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的材质可以为云母、微晶、玻璃或陶瓷。当然,第二管200的材质也可以与第一管100的材质不同。此外,第一管100可以为空心管或实心管,空心管可以有效降低加热管的整体重量,同时降低加热设备的整体重量,实现轻量化。
其中,如图1所示,电连接头300将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的端部进行连接,进而将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固定在一起,电连接头300用于将加热管与电源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加热。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管200而言,第二管200包括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沿第一管100的径向扣合。
也就是说,第二管200呈上下分体结构,即形成相对于第一管100上下连接的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上下分体结构的第二管200便于第一管100的安装,例如,在第一管100为环形、U型、S型、螺旋型等其它非直线结构时,上下分体结构的第二管200可以便于第一管100置于其内腔,并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连接,实现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的套装。当然,第二管200的形状可以与第一管100的形状相同或相匹配。例如,第一管100的形状呈S型,第二管200呈矩形,将S型的第一管100置于呈矩形的第二管200的内腔中,即第二管200是能够包覆第一管100的相匹配的形状。
具体地,直线性的加热管的长度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而加热管的加热功率受制于其有效长度,因此,在较小的安装空间中直线性的加热管的长度的无法满足加热功率要求。而环形、U形等异形的加热管,可以很好的满足小空间的安装需求,但是在异形结构的加热管中存在涂层涂覆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内外套设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以及在第一管外壁涂覆第一加热涂层和反射涂层,进行有效解决;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异形结构的加热管中第一加热涂层和反射涂层的涂覆均匀性。
具体来说,针对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而言,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202结构相同,以第一壳体201为例,第一壳体201具有开放式内腔203,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扣合后,两开放式内腔203相对扣合形成容纳第一管100的腔室。例如,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可以采用焊接方式固连在一起,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上设置有外沿,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扣合时,外沿相互抵接,对抵接处进行焊接,进而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连接在一起。当然,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卡扣、磁吸、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内部的第一管100进行更换。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管200的内壁涂覆有第二加热涂层。其中,第二加热涂层可以为石墨烯涂料、纳米陶瓷涂料、碳纳米管涂料等。在第二管200的内壁涂覆第二加热涂层有效的提高的加热管的加热效率,电连接头300可以同时将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进行电连接。
换句话说,在第一壳体201的内腔和第二壳体202的内腔均涂覆有第二加热涂层。上下分体的第二管200便于第二加热涂层的涂覆。其中,第一管100的第一加热涂层101和第二管200的第二加热涂层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加热涂层101与第二加热涂层相对设置,第一加热涂层101与第二加热涂层之间有间隙。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管100与第二管200之间有间隙,第二管200的内腔为真空腔室。也就是说,在第二管200套设在第一管100内后,对第二管200的内腔进行抽真空,进而实现,第一管100的第一加热涂层101置于真空环境中,保证第一加热涂层101的工作稳定性。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管200的内腔中充入有惰性气体。其中,惰性气体可以选择氦气、氖气等。例如,可以将第二管200的内腔中的空气抽出,并同时打入一定的惰性气体,进而是第一加热涂层101和第二加热涂层的工作更加稳定。然后,对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的端部进行封堵。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连接头300包括接线端子301,接线端子301与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电连接。接线端子301的另一端连接电源。
具体而言,在第一管100置于第二管200内,第二管200完成扣合安装,将接线端子301安装在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的两个端部,对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的端部进行压封,形成压封头;从而将接线端子301压封在其中。在安装完接线端子301后,在压封头处安装瓷头302,其中接线端子301露出在瓷头302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加热管。其中,加热设备可以为空气炸锅、烤箱、微波炉、烘干机、电暖气等。加热管可以在加热设备中多组共同使用,多组加热管的结构可以相同可以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管,通过设置相互套设的第一管100和第二管200,并在内层的第一管100的外壁涂覆第一加热涂层101,进而实现第一加热涂层101的涂覆便利性,以及使第一加热涂层101涂覆的更加均匀;并在第一加热涂层101与第一管100外壁之间涂覆反射涂层102,反射涂层102对第一加热涂层101产生的热量进行向外反射,减少热量不必要的向第一管100内部辐射,进而提高加热管的加热效率,使反射涂层102涂覆的更加均匀;第二管200与第二管200封堵后连接有电连接头300,实现第一加热涂层101的接电。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中,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加热管,因此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种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管,所述第一管的外壁涂覆有第一加热涂层和反射涂层,所述反射涂层置于所述第一加热涂层和所述第一管的外壁之间;
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置于所述第二管的内腔中,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端部封堵并设置电连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第一管的径向扣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的内壁涂覆有第二加热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呈非直线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有间隙,所述第二管的内腔为真空腔室。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的内腔中充入有惰性气体。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头包括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涂层为石墨烯,反射涂层为红外光子晶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为透明管。
10.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管。
CN202320977824.9U 2023-04-26 2023-04-26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Active CN220325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7824.9U CN220325850U (zh) 2023-04-26 2023-04-26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7824.9U CN220325850U (zh) 2023-04-26 2023-04-26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5850U true CN220325850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2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77824.9U Active CN220325850U (zh) 2023-04-26 2023-04-26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58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20108943A1 (en) Electrical heater unit and heater
WO1983002996A1 (en) Drying apparatus
JP2016512377A (ja) マグネトロン
CN220325850U (zh) 加热管及加热设备
CN111820476A (zh) 红外加热管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JP2012089653A (ja) 加熱装置、プラズマ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素子の形成方法
JP2007037319A (ja) 熱電子発電素子
JP2009525577A (ja) ステンレス鋼の電気抵抗による陽極処理アルミニウムの放射パネル
KR101910943B1 (ko) 소켓 접속부를 갖는 램프형 히터
CN101230995A (zh) 蒸汽式微波炉
JP2017535034A (ja) ワイヤメッシュ加熱体併設電子レンジ
CN212488480U (zh) 红外加热管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721611U (zh) 烤箱及其加热管
US6741805B2 (en) Flexible graphite felt heating elements and a process for radiating infrared
JP3805620B2 (ja) 赤外線電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加熱或いは暖房装置
CN217243862U (zh) 一种烤箱
CN105140091A (zh) 一种场发射电子枪烘烤装置和一种电子枪室的烘烤方法
JP2015532770A (ja) 電気発熱素子
JP5891453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N219331385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烤箱
CN215898070U (zh) 一种微波等离子体装置
CN217744012U (zh) 一种加热装置、加热座及电水壶
CN221930157U (zh) 石墨烯发热体和电器
CN212962230U (zh) 一种碳纳米管纤维膜加热系统
CN211238153U (zh) X射线管和x射线成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