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5321U -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5321U
CN220325321U CN202322008857.5U CN202322008857U CN220325321U CN 220325321 U CN220325321 U CN 220325321U CN 202322008857 U CN202322008857 U CN 202322008857U CN 220325321 U CN220325321 U CN 220325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energy storage
control
detection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088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
谭伟
罗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Ga Futu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Ga Fu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Ga Fut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Ga Fu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088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5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5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5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储能设备。便携储能设备包括:检测总线和至少两个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电池和双向逆变器。双向逆变器包括:双向逆变模块、开关模块、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双向逆变模块连接电池;开关模块的连接端连接双向逆变模块,开关模块的市电端用于接入市电;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检测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检测模块的检测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检测模块的接地端接地;其中,各储能装置中的检测端均连接检测总线;各储能装置中的负载端均连接便携储能设备的供电端,供电端用于连接用电设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避免便携储能设备并网工作,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便携储能设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户外旅行、应急备灾等场景的充电设备,随着储能行业的发展,单台储能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功率提升的需求,多台储能装置并联以拓展功率的设备结构开始出现。
由于便携式储能设备有着低成本,轻便等要求,在设计上很难满足反孤岛,频率过高过低保护和接地故障检测等要求,这限制了便携储能设备的应用场景,使得便携储能设备必须始终工作在离网模式。现有的多台储能装置并联向外供电的便携储能设备中,基于各储能装置工作模式的配合,易出现一台装置的电池向另一台装置连接的市电电网馈电的并网工况,使得便携储能设备中的电能馈入市电,导致便携储能设备并网工作,会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储能设备,以避免便携储能设备并网工作,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储能设备,包括:检测总线和至少两个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电池和双向逆变器;
所述双向逆变器包括:
双向逆变模块,连接所述电池;
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连接端连接所述双向逆变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市电端用于接入市电;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市电端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负载端之间的导通状态;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控制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信号,以及根据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检测模块的接地端接地;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的控制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检测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的导通状态;
其中,各所述储能装置中的所述检测端均连接所述检测总线;各所述储能装置中的所述负载端均连接所述便携储能设备的供电端,所述供电端用于连接用电设备。
可选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控制端,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接地端,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端;
上拉单元,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一端接入电源信号,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开关单元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控制极作为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作为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作为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上拉单元包括:电阻;所述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晶体管为NPN型三极管或NMOS管。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子端和第二输出子端;所述开关模块包括:
市电开关单元,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子端,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连接端,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市电端;
负载开关单元,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子端,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连接端,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负载端。
可选的,所述市电开关单元包括:市电继电器,所述市电继电器的控制端作为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市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市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负载开关单元包括:负载继电器,所述负载继电器的控制端作为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负载继电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负载继电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第二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输入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可选的,所述便携储能设备还包括:接地总线;各所述储能装置中的检测模块的接地端均连接所述接地总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储能设备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储能装置,在每个储能装置中均设置双向逆变模块、开关模块、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并设置各检测模块的检测端均通过检测总线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使得任一储能装置中,控制模块可通过控制开关模块的导通状态来控制储能装置的工作模式,并根据储能装置的工作模式控制检测模块的导通状态,从而控制该储能装置中检测端的电位。同时,任一检测端的电位变化均能够通过检测总线共享至其他检测端,使得各控制模块可通过检测端的电位控制对应的开关模块的具体导通状态。因此,基于检测总线对各检测端的电位共享,使得各控制模块可以方便地得知其他储能装置的工作模式,并据此控制自身所处储能装置的工作模式,从而有效避免便携储能设备出现并网工况。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基于简便的控制逻辑,避免便携储能设备并网工作,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充电模式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模式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旁路模式示意图;
图6是现有的一种便携储能设备的并网工况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便携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便携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储能设备。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便携储能设备包括:检测总线L1和至少两个储能装置100。各储能装置20可具备相同的结构。
具体的,单个储能装置100中可包括:电池10和双向逆变器20。其中,双向逆变器20中可包括:双向逆变模块210、开关模块220、控制模块230和检测模块240。
双向逆变模块210可包括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第一连接端11连接电池10,第二连接端12连接开关模块220。双向逆变模块210用于承担电池10充放电过程中的交直流切换的核心功能。
开关模块220可包括连接端21、控制端22、市电端23和负载端24。开关模块230的连接端21连接双向逆变模块210的第二连接端12,开关模块230的控制端22连接控制模块230,市电端23用于接入市电30,负载端24用于连接用电设备40。开关模块220用于根据其控制端22接入的信号,控制连接端21与市电端23之间的导通状态,以及控制连接端21与负载端24之间的导通状态。
控制模块230可包括输入端33、第一输出端31和第二输出端32。控制模块230的第一输出端31连接开关模块220的控制端22,第二输出端32和输入端均连接检测模块240。控制模块230用于根据第一输出端31输出的信号控制第二输出端32输出的信号,以及根据输入端33接入的信号控制第一输出端31输出的信号。
检测模块240可包括控制端41、接地端42和检测端43。检测模块240的控制端41连接控制模块230的第二输出端32,检测端43连接控制模块230的输入端33,接地端42直接接地。检测模块240用于根据检测模块240的控制端41接入的信号控制检测端43与接地端42之间的导通状态。
其中,对于整个便携储能设备而言,各储能装置100中的检测端43均连接检测总线L1,使得任一检测端43的电位降低能够通过检测总线L1共享至其他检测端43,使得各控制模块230可通过对应的检测端43的电位控制对应的开关模块220的具体导通状态。各储能装置100中的负载端24均连接便携储能设备的供电端P1,即各储能装置100通过供电端P1并联,供电端P1用于连接用电设备40,使得各储能装置100可并联向用电设备40供电。
示例性的,各储能装置110均可工作于充电模式、逆变模式和旁路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在充电模式中,控制模块230控制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21仅与市电端23之间导通,使得市电30通过双向逆变模块210向电池10充电。在逆变模式中,控制模块230控制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21仅与负载端24之间均导通,使得该储能装置100与市电30之间的连接断开,由电池10通过双向逆变模块210向用电设备40供电。在旁路模式中,控制模块230控制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21与市电端23之间,以及连接端21与负载端24之间均导通,使得市电30通过双向逆变模块210向电池10充电,以及市电30向用电设备40供电。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储能装置100工作于旁路模式时,其开关模块220的市电端23与负载端24均与连接端21连接,相当于市电端23与负载端24之间直接相连。由于各储能装置100中开关模块220的负载端24均与便携储能设备的供电端P1连接,相当于各储能装置100中开关模块220的负载端24之间均相互连接。因此,当任一储能装置100工作于旁路模式时,若其他至少一个储能装置100工作于逆变模式,则工作于逆变模式的储能装置100中开关模块220的负载端24会通过供电端P1连接至工作于旁路模式的储能装置100中开关模块220的负载端24,并进一步连接至工作于旁路模式的储能装置100中开关模块220的市电端23,使得工作于逆变模式的储能装置100中电池10的电能通过工作于旁路模式的储能装置100传输至市电30,造成该便携储能设备并网工作,这种工况从安规角度上来说是不允许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储能设备的结构,可以简便的实现对各储能装置100工作模式的控制,使得任一储能装置100工作于旁路模式时,其他储能装置100不会工作于逆变模式,从而避免上述并网工况出现,以保证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具体的,该便携储能设备的控制逻辑可以是:针对任一储能装置100,当其工作于旁路模式时,控制模块230控制检测模块240的检测端43与接地端42之间导通,使得检测端43变化为地信号的低电位,进而使得整条检测总线L1上均为地信号的低电位。那么,所有储能装置100中检测模块240的检测端43均变化为地信号的低电位。当控制模块230的输入端33接收到检测端43的低电位时,各控制模块230均可限定对应的开关模块220的导通状态,使得各储能装置100均不能进入逆变模式,以避免并网工况的出现。当储能装置100工作于其他工作模式,如充电模式或逆变模式时,控制模块230可控制检测模块240的检测端43与接地端42之间不导通,检测端43例如可通过上拉电阻接入高电位,当控制模块230的输入端33接收到检测端43的高电位时,可任意控制对应的开关模块220的导通状态,从而任意切换该储能装置100的工作模式。以及,检测端43通过上拉电阻接入高电位可使得该检测端43的电位可跟随其他检测端43的电位变化,在任一其他检测端43变化为低电位时,该检测端43可通过检测总线L1被拉低至低电位,以及时通知控制模块230对开关模块220的导通状态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储能设备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储能装置100,在每个储能装置中均设置双向逆变模块210、开关模块220、控制模块230和检测模块240,并设置各检测模块240的检测端43均通过检测总线L1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使得任一储能装置100中,控制模块230可通过控制开关模块220的导通状态来控制储能装置100的工作模式,并根据储能装置100的工作模式控制检测模块240的导通状态,从而控制该储能装置100中检测端43的电位。同时,任一检测端43的电位变化均能够通过检测总线L1共享至其他检测端43,使得各控制模块230可通过检测端43的电位控制对应的开关模块220的具体导通状态。因此,基于检测总线L1对各检测端43的电位共享,使得各控制模块230可以方便地得知其他储能装置100的工作模式,并据此控制自身所处储能装置的工作模式,从而有效避免便携储能设备出现并网工况。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基于简便的控制逻辑,避免便携储能设备并网工作,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
上述各实施方式示例性的给出了便携储能设备中各功能模块配合工作,以避免便携储能设备工作于并网工况的原理。下面首先对各储能装置100可能具有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再结合上述具体结构说明便携储能设备的具体工作方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的,双向逆变模块210中可包括双向逆变单元,以满足双向逆变模块210两端交直流之间的转换需求;以及双向PFC单元,以实现装置的功率因数调整,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电能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示例性的,双向逆变模块210的第一连接端可包括两个连接子端,分别连接电池10的正极和负极。双向逆变模块210的第二连接端可包括两个连接子端,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可包括两个连接子端,分别连接双向逆变模块210的第二连接端的两个连接子端。开关模块220的市电端可包括两个连接子端,分别连接市电30的两端。开关模块220的负载端可包括两个连接子端,便携储能设备的供电端P1可包括两个连接子端,分别连接开关模块220的负载端的两个连接子端。用电设备可以是直流用电设备或交流用电设备,其可包括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供电端P1的两个连接子端。
继续参见图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选的,检测模块240可包括:开关单元241和上拉单元242。其中,开关单元241的控制端连接检测模块240的控制端,开关单元241的第一端连接检测模块240的接地端42,开关单元241的第二端连接检测模块240的检测端43。开关单元241用于根据检测模块240的控制端的电位控制接地端42与检测端43之间是否连通。上拉单元242的第一端接入电源信号VCC(例如为直流电源信号),上拉单元242的第二端连接检测模块240的检测端43。上拉单元242用于在开关单元241未导通时,将检测端43的电位上拉至电源信号VCC的高电位。
具体的,开关单元241可包括:晶体管Q,晶体管Q的控制极作为开关单元241的控制端,晶体管Q的第一极作为开关单元241的第一端,晶体管Q的第二极作为开关单元241的第二端。本实施例设置开关单元241由晶体管Q构成,使得开关单元241结构简单,易于控制。示例性的,晶体管可以为NPN型三极管或NMOS管,可在高电位的控制下导通,并在低电位的控制下截止。上拉单元242可包括:电阻R;电阻R的第一端作为上拉单元242的第一端,电阻R的第二端作为上拉单元242的第二端。本实施例设置上拉单元242由电阻R构成,使得上拉单元242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继续参见图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选的,控制模块230的第一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子端311和第二输出子端312。开关模块220包括:市电开关单元221和负载开关单元222。市电开关单元221的控制端连接第一输出子端311,市电开关单元221的第一端连接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市电开关单元221的第二端连接开关模块220的市电端。市电开关单元221用于根据第一输出子端311的电位控制市电开关单元2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是否连通。负载开关单元222的控制端连接第二输出子端312,负载开关单元222的第一端连接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负载开关单元22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模块220负载端。负载开关单元222用于根据第二输出子端312的电位控制负载开关单元2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是否连通。
具体的,市电开关单元221可以在有市电30时闭合,无市电30时关断以防止双向逆变模块210在逆变模式时通过市电开关单元221并联到电网。负载开关单元222可以在负载有供电需求(接入用电设备)时闭合,使得电池10能够通过负载开关单元222向用电设备供电。在负载有供电需求时,若同时存在市电30,市电开关单元221和负载开关单元222可以均闭合,使得市电30通过市电开关单元221和负载开关单元222直接向用电设备供电,从而保持电池10的电量充足。以及,当用电设备的负载大于一定值或出现短路故障等问题时,各控制模块230可及时断开各负载开关单元222,以及时切断各双向逆变模块210与用电设备的连接,防止出现大电流造成安全隐患。
示例性的,市电开关单元221和负载开关单元222可以是相同结构的开关器件。例如:市电开关单元221可包括:市电继电器,市电继电器的控制端(例如线圈的电源端)作为市电开关单元221的控制端,市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作为市电开关单元221的第一端,市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作为市电开关单元221的第二端。示例性的,市电继电器可包括两个开关触点,分别连接在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的第一子连接端和市电端的第一子连接端之间,以及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的第二子连接端和市电端的第二子连接端之间。
相应的,负载开关单元222可包括:负载继电器,负载继电器的控制端(例如线圈的电源端)作为负载开关单元222的控制端,负载继电器的第一端作为负载开关单元222的第一端,负载继电器的第二端作为负载开关单元222的第二端。负载继电器同样可包括两个开关触点,连接在开关模块220的连接端和负载端之间。
继续参见图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选的,控制模块230可包括:第一控制单元231和第二控制单元232。第一控制单元231分别连接控制模块230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根据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控制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信号。第二控制单元232分别连接控制模块230的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用于根据输入端接入的信号控制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上述各实施例示例性的给出了储能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对于单个储能装置100而言,其电池10的带电量例如为0.2-2kWh,输出功率例如为100-2200W。在充电方式上,便携储能设备除了可在家中提前进行充电外,也可在户外配合太阳能板来为产品进行补电,以延长设备的续航和供电时间。以及,便携储能设备可具有多种数据接口,支持移动用电场景下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无人机和冰箱等多种产品的充电。
下面结合图3-5,对单个储能装置1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其中,为便于说明电能的传输方向,以下均以市电30处于上正下负,且用电设备处于上正下负(供电端P1的两个连接子端为上正下负)的状态为例进行说明。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充电模式示意图。参见图3,在充电模式下,控制模块230控制市电继电器导通,使得电能由市电30经过双向逆变模块210传输至电池10,向电池10充电。此时控制模块230可向晶体管Q的控制极传输低电位,控制晶体管Q截止,使得检测端43的电位可基于检测总线L1上的电位确定。当检测总线L1上为高电位时,该检测端43也为高电位;当检测总线L1上为低电位时,该检测端43也为低电位,电阻R承担检测总线L1与电源信号VCC之间的电位差。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模式示意图。参见图4,在逆变模式下,控制模块230控制负载继电器导通,使得电能由电池10经过双向逆变模块210传输至供电端P1,向用电设备供电。此时控制模块230也可向晶体管Q的控制极传输低电位,控制晶体管Q截止,使得检测端43的电位可基于检测总线L1上的电位确定。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旁路模式示意图。参见图5,在旁路模式下,控制模块230控制市电继电器和负载继电器均导通,使得电能由市电30经过双向逆变模块210传输至电池10,向电池10充电;同时由市电30经过两继电器向供电端P1传输,以向用电设备供电。此时控制模块230可向晶体管Q的控制极传输高电位,控制晶体管Q导通,使得检测端43的电位变化为低电位,进而使得检测总线L1上变化为低电位,使得其他储能装置100中的检测端43也均变化为低电位,因此其他储能装置100中的控制模块230可控制对应的储能装置100不能工作于逆变模式。示例性地,控制模块230还可以包括第三输出端,连接双向逆变看210,控制模块230还可以用于控制双向逆变模块210的工作状态,例如在旁路模式下控制双向逆变模块210处于整流状态,以向电池10充电,而不向市电30输出,避免旁路模式下发生并网。
现有设备的并网工况可参见图6,以设备中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储能装置为例,当其中一个储能装置处于旁路模式,另一个处于逆变模式时,电能可通过处于逆变模式的储能装置中的电池,通过处于旁路模式的储能装置中的负载继电器和市电继电器向市电传输,造成设备并网工作。现有的两台储能装置并联向外供电的便携储能设备中,通常通过建立两台装置之间的通信连接,通过两台装置工作状态的交互来避免一台旁路+一台逆变的并网工况发生。但在多台装置并联时,各装置之间的通信问询和控制逻辑的设计难度剧增,使得这一控制方式难以拓展到多台装置并联供电的设备中。
而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储能设备中,通过在各储能装置100中设置检测模块240,并设置各检测端通过检测总线L1连接在一起,可以简便的建立各装置之间的连接,使得各控制模块230根据检测总线L1上的电位即可得知是否有其他储能装置工作于旁路模式,并据此控制控制模块230所处的储能装置是否能工作于逆变模式,使得便携储能设备的控制逻辑简单,该方式可适用于任意数量的储能装置并联供电的设备中。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便携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选的,便携储能设备中还包括:接地总线L2;各储能装置中的检测模块240的接地端42均连接接地总线L2,通过接地总线L2连接共同地,使得各检测端43的电位变化程度一致有利于各控制模块230采用完全统一的电位控制逻辑。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总线和至少两个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电池和双向逆变器;
所述双向逆变器包括:
双向逆变模块,连接所述电池;
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连接端连接所述双向逆变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市电端用于接入市电;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市电端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负载端之间的导通状态;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控制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信号,以及根据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检测模块的接地端接地;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的控制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检测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的导通状态;
其中,各所述储能装置中的所述检测端均连接所述检测总线;各所述储能装置中的所述负载端均连接所述便携储能设备的供电端,所述供电端用于连接用电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控制端,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接地端,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端;
上拉单元,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一端接入电源信号,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控制极作为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作为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作为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上拉单元包括:电阻;所述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上拉单元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为NPN型三极管或NMOS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子端和第二输出子端;所述开关模块包括:
市电开关单元,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子端,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连接端,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市电端;
负载开关单元,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子端,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连接端,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负载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市电开关单元包括:市电继电器,所述市电继电器的控制端作为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市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市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市电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负载开关单元包括:负载继电器,所述负载继电器的控制端作为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负载继电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负载继电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负载开关单元的第二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第二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输入端接入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总线;各所述储能装置中的检测模块的接地端均连接所述接地总线。
CN202322008857.5U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Active CN220325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8857.5U CN220325321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8857.5U CN220325321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5321U true CN220325321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1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08857.5U Active CN220325321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5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12681U (zh) 电力系统、直流/交流逆变器和控制电路
CN111497636A (zh) 电动挖掘机集成控制系统及电动挖掘机系统
CN220325321U (zh) 一种便携储能设备
CN106227318A (zh) 一种控制电路转换的装置及系统
CN111969646B (zh) 一种电压补偿装置、逆变装置及光伏发电系统
CN203537004U (zh) 一种智能锂电池备用电源装置
CN205304277U (zh) 家居移动电源
CN204905678U (zh) 一种智能型直流屏
CN110768626A (zh) 一种太阳能电站pid恢复装置中的电路转换结构
CN204651707U (zh) 雷达配电分机
CN103001261A (zh) 广用型usb充电器
CN106541842B (zh) 零待机功耗的充电桩
CN210074772U (zh) 一种多节点切换智能微电网实验系统
RU2125331C1 (ru)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истема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передвижных объектов
CN216851377U (zh) 移动电源充电设备
CN206100074U (zh) 一种用于车载控制器的远程电源开关控制系统
CN217904031U (zh) 太阳能逆变系统
Li et al. A protection method for microgrids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ing
CN204271735U (zh)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CN204578218U (zh) 一种储能电源系统
CN204046437U (zh) 光伏逆变器的保护电路
US10992168B2 (en) Apparatu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method of power distribution
CN216285600U (zh) 一种断路器开关状态监视系统
US20230327446A1 (en) Integrated pcba design with fast connection-disconnection capabilities for cell to system design
CN208986679U (zh) 一种快速与市电切换的不间断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