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71735U -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71735U
CN204271735U CN201420821938.5U CN201420821938U CN204271735U CN 204271735 U CN204271735 U CN 204271735U CN 201420821938 U CN201420821938 U CN 201420821938U CN 204271735 U CN204271735 U CN 204271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relay unit
power
group
fixed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2193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祥亮
管志刚
王晶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OMERIC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OMERIC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OMERIC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OMERIC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2193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71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71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71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该装置包括:用于输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口;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口;供电开关以及位于供电开关的两端的第一端口;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的转入端口;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转出端口;供电选择电路,供电选择电路包括:一组动触点连接输入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转入端口的第一继电器单元;一组动触点连接转出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输出端口的第二继电器单元;一组动触点连接第一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电源开关的两端的第三继电器单元。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位于供电网络与用电设备之间的外部电源转换器故障导致用电设备不能及时恢复用电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背景技术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即不间断电源,是将蓄电池(多为铅酸免维护蓄电池)与主机相连接,通过主机逆变器等模块电路将直流电转换成市电的系统设备。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如电磁阀、压力变送器等提供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当市电输入正常时,UPS将市电稳压后供应给负载使用,此时的UPS就相当于一台交流市电稳压器,同时它还向机内的蓄电池充电;当市电中断(事故停电)时,UPS立即将蓄电池的直流电能,通过逆变零切换转换的方法向负载继续供应220V交流电,使负载维持正常工作并保护负载软、硬件不受损坏。
出于设备安全和使用方便的考虑,例如UPS的外部电源转换器常间隔在供电网络与用电设备之间,因而可以使得用电设备获得稳定而不间断的供应电压。但是,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供电网络与用电设备之间彼此隔开且只能通过外部电源转换器相连,因而一旦外部电源转换器出现故障,用电设备就没有了电源的供应。
比如,某厂家给正在使用的综合测试台配备了UPS装置,但在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UPS的电池或电路板出现故障,导致综合测试台无法启动。这时用户往往需要在UPS的维修期间仍保障综合测试台的正常使用,而最快捷的解决方案就是使市电电源不经过UPS设备直接接入综合测试台。但是,由于涉及到较为复杂的高压电路设备以及相关操作,一般的操作人员也不能很快地完成供电电源的切换;而且在UPS维修完成之后,还要再将原来的电路连接关系还原,非常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可以解决位于供电网络与用电设备之间的外部电源转换器故障导致用电设备不能及时恢复用电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包括:
用于输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口;
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口;
供电开关以及位于所述供电开关的两端的第一端口;
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的转入端口;
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转出端口;
供电选择电路,所述供电选择电路包括:
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输入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转入端口;
第二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转出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输出端口;
第三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外部电源转换器的电源开关的两端;
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供电选择开关,所述供电选择开关与所述供电选择电路中每一继电器单元的线圈均串联。
可选地,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外部电压切换电路,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
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入端口;
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出端口;
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控制端口;
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连接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
可选地,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N个端子,所述N大于等于3;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N掷的继电器。
可选地,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一个火线端子和一个零线端子;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
可选地,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第四继电器单元;
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相连,所述接入端口的火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动触点相连,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静触点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控制端口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使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线圈通电。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设备,该电源设备包括不间断电源装置,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和用于控制电压输出的电源开关,该电源设备还包括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电源切换装置包括:
用于输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口;
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口;
供电开关以及位于所述供电开关的两端的第一端口;
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输入端的转入端口;
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输出端的转出端口;
供电选择电路,所述供电选择电路包括:
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输入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转入端口;
第二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转出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输出端口;
第三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源开关的两端;
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供电选择开关,所述供电选择开关与所述供电选择电路中每一继电器单元的线圈均串联。
可选地,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外部电压切换电路,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
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入端口;
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出端口;
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控制端口;
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连接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
可选地,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N个端子,所述N大于等于3;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N掷的继电器。
可选地,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一个火线端子和一个零线端子;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
可选地,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第四继电器单元;
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相连,所述接入端口的火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动触点相连,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静触点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控制端口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使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线圈通电。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切换装置可以通过与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输出端和电源开关的连接安装在外部电源转换器上,并通过继电器的切换方便地在外部电压供电与外部电源转换器供电之间进行切换,因而可以使用户通过简单的安装和操作就方便的切换用电设备的供电来源,而且便于拓展、有很强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源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源切换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源切换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源切换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源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供电开关K1、第一端口(位于所述供电开关K1两端)、第二端口、转入端口、转出端口和供电选择电路,其中供电选择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单元R1、第二继电器单元R2以及第三继电器单元R3。装置内部,第一继电器单元R1的一组动触点连接上述输入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上述转入端口;第二继电器单元R2的一组动触点连接上述转出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上述输出端口;第三继电器单元R3的一组动触点连接上述第一端口,一组静触点通过第二端口连接上述外部电源转换器的电源开关K2的两端。图1中,动触点的连接位置由黑色实心点表示;该装置还包括图1中未示出的供电选择开关,上述供电选择开关与上述供电选择电路中每一继电器单元的线圈均串联,即供电选择开关闭合时,R1、R2、R3的线圈同时通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R1与转入端口相连的静触点、R2与K2相连的静触点以及R3与转出端口相连的静触点为一组常闭触点。也就是说,在线圈不通电的情况下:用于输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口与输入端口相连,使得输入的外部电压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第一端口与K2两端相连,使得K1闭合时K2两端也闭合,因而使得外部电源转换器正常在输出端输出供电电压;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口与转出端口相连,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间接地从输出端口输出供电电压。即,此时上述电源切换装置相当于是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连接设备和控制设备,外部电压无需直接与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相连,用电设备的电源端也无需直接与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相连,且电源切换装置的供电开关K1可以控制是否输出供电电压。
当然,上述常闭触点也可以是常开触点,也可以是相互对应的三组静触点。而且,图1中每个端口均为两端子的端口且每组触点均为两个触点仅是一种示例,视外部电压类型的不同还可以使上述输入端口、上述转入端口和上述输入端的端子数均为正整数X,同时R1的每组动触点或静触点也均包括X个触点;视供电电压类型的不同还可以使上述输出端口、上述转出端口和上述输出端的端子数均为正整数Y,同时R2的每组动触点或静触点也均包括Y个触点。进一步地,上述线圈通电或不通电只是沿用了继电器的常用说法,具体在继电器中采用何种方式控制动触点与哪组静触点相连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输入端口、上述转入端口、上述转出端口、上述输出端口、上述接入端口和上述接出端口均包括N个端子,上述N大于等于3;上述第一继电器单元、上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上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N掷的继电器。基于上述结构,例如外部电压与供电电压均是三相电压(即N=3),上述装置即可完成不同外部电源转换器之间的切换。
上述实施例仅说明了利用一个外部电源转换器进行供电电压输出的过程,当然该电源切换装置还可以包括多套相同的转入端口、转出端口和与第二端口,使得电源切换装置可以通过控制继电器实现多种外部电源转换器(其中一种可以是仅包括位于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继电器的设备)的切换。另外,上述装置还可以使R1的一组静触点与R2的一组静触点相连(图1中虚线所示,其间还可以有其他装置或模块),并通过对R3的适应性设计可以实现该装置在“间接通过外部电源转换器供电”状态与“直接由外部电压供电”状态之间的转换(以下简称“内外转换”)。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切换装置可以通过与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输出端和电源开关的连接安装在外部电源转换器上,并通过继电器的切换方便地在外部电压供电与外部电源转换器供电之间进行切换,因而可以使用户通过简单的安装和操作就方便的切换用电设备的供电来源,而且便于拓展、有很强的通用性。
例如,某厂家给正在使用的综合测试台配备了UPS装置,但在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UPS的电池或电路板出现故障,导致综合测试台无法启动。这时用户往往需要在UPS的维修期间仍保障综合测试台的正常使用,而最快捷的解决方案就是使市电电源不经过UPS设备直接接入综合测试台。但是,由于涉及到较为复杂的高压电路设备以及相关操作,一般的操作人员也不能很快地完成供电电源的切换;而且在UPS维修完成之后,还要再将原来的电路连接关系还原,非常费时费力。
然而,若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切换装置,用户只需连接UPS的输入端与转入端口、连接UPS的输出端与转出端口,并连接UPS的开关两端与第二端口,并利用装置中的供电选择开关控制继电器单元,使外部电压直接作为供电电压输出,即可保障用电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在UPS维修完成后,直接再控制供电选择开关切换回UPS供电的状态即可。上述装置使用起来不需要改变原有的外部电源转换器(如UPS)的内部结构,且操作步骤非常简单方便,即使不具备丰富电工知识的一般工作人员也可以轻松完成,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以具体实现上述“内外转换”的电源切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输入端口、上述转入端口、上述转出端口、上述输出端口、上述接入端口和上述接出端口均包括一个火线端子和一个零线端子;上述第一继电器单元、上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上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而且,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外部电压切换电路,上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接入端口、接触端口和控制端口。
参见图2所示出的电源切换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上述第一继电器单元R1中双刀双掷的继电器的动触点3、6分别与输入端口的火线端子220V-L(接220V市电的火线)和零线端子220V-N(接220V市电的零线,简称)相连;静触点2、7分别与接入端口的火线端子UPS-IN-L和零线端子UPS-IN-N相连。上述第二继电器单元R2中双刀双掷的继电器的动触点3、6分别与输出端口的火线端子L-OUT和零线端子N-OUT相连;静触点2、7分别与转出端口的火线端子UPS-OUT-L和零线端子UPS-OUT-N相连。另外,R1的静触点5与接入端口的一个端子相连、R2的静触点5与接出端口的一个端子相连,且R1的静触点5与R2的静触点5通过两个端子相连;R1的静触点4与接入端口的另一个端子L-COM相连、R2的静触点4与接出端口的另一个端子L-KEY相连。
参见图3所示出的电源切换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上述第三继电器单元R3的双刀双掷继电器的动触点3、6分别与上述供电开关K1的两端K1-1、K1-2相连;静触点2、7分别与上述第二端口的火线端子UPS-K2-1和零线端子UPS-K2-2相连(与外部电压转换器的电源开关K2的两端间接相连);静触点4、5与外部电压切换电路的控制端口的两个端子相连。这里,外部电压切换电路用于在上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连接上述接入端口与上述接出端口,因而可以采用使R3的静触点4、5分别与单片机输入和单片机地相连,使得单片机在检测到4、5导通时使上述L-COM与L-KEY导通,从而使得输出端口直接输出市电的220V电压。
具体地,上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可以包括控制单元和第四继电器单元R4,参见图4所示出的电源切换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第四继电器R4包括一单刀双掷的继电器,而单片机的输出可以控制继电器的动触点2(与上述L-COM相连)是与静触点3(与上述L-KEY相连)导通还是与静触点4导通。R4的2与3导通时,输出端口直接输出市电的220V电压;R4的2与4导通时,输出端口不输出电压。因此,即通过K2的开合的实现了是否输出市电220V电压的控制。亦即,上上述接入端口的火线端子L-COM与上述第四继电器单元R4的动触点相连,上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L-KEY与上述第四继电器单元R4的静触点相连。上述控制单元(这里具体为单片机)与上述控制端口相连,上述控制单元(单片机)用于在上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使上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线圈通电(使静触点2、3导通)。
由此可见,上述电源切换装置可以实现上述“内外转换”的功能。当然基于上述结构还可以得到其他类似的装置结构。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设备,该电源设备包括不间断电源装置,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和用于控制电压输出的电源开关,该电源设备还包括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电源切换装置包括:
用于输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口;
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口;
供电开关以及位于所述供电开关的两端的第一端口;
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输入端的转入端口;
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输出端的转出端口;
供电选择电路,所述供电选择电路包括:
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输入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转入端口;
第二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转出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输出端口;
第三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源开关的两端;
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供电选择开关,所述供电选择开关与所述供电选择电路中每一继电器单元的线圈均串联。
可选地,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外部电压切换电路,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
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入端口;
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出端口;
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控制端口;
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连接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
可选地,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N个端子,所述N大于等于3;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N掷的继电器。
可选地,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一个火线端子和一个零线端子;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
可选地,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第四继电器单元;
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相连,所述接入端口的火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动触点相连,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静触点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控制端口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使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线圈通电。
可见,该电源设备包括不间断电压装置和用于切换是否通过不间断电压装置供电的电源切换装置,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电源设备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电源切换装置,本实施例不在此进行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输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口;
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口;
供电开关以及位于所述供电开关的两端的第一端口;
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的转入端口;
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转出端口;
供电选择电路,所述供电选择电路包括:
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输入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转入端口;
第二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转出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输出端口;
第三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外部电源转换器的电源开关的两端;
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供电选择开关,所述供电选择开关与所述供电选择电路中每一继电器单元的线圈均串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外部电压切换电路,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
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入端口;
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出端口;
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控制端口;
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连接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N个端子,所述N大于等于3;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 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N掷的继电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一个火线端子和一个零线端子;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第四继电器单元;
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相连,所述接入端口的火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动触点相连,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静触点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控制端口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使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线圈通电。
6.一种电源设备,该电源设备包括不间断电源装置,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和用于控制电压输出的电源开关,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设备还包括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电源切换装置包括:
用于输入外部电压的输入端口;
用于输出供电电压的输出端口;
供电开关以及位于所述供电开关的两端的第一端口;
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输入端的转入端口;
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输出端的转出端口;
供电选择电路,所述供电选择电路包括:
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输入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转入端口;
第二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转出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输出端口;
第三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一组动触点连接所述第 一端口,一组静触点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源开关的两端;
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供电选择开关,所述供电选择开关与所述供电选择电路中每一继电器单元的线圈均串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外部电压切换电路,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
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入端口;
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接出端口;
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的另外一组静触点的控制端口;
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连接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N个端子,所述N大于等于3;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N掷的继电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所述转入端口、所述转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所述接入端口和所述接出端口均包括一个火线端子和一个零线端子;
所述第一继电器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单元和所述第三继电器单元均各自包括一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电压切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第四继电器单元;
所述接入端口与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相连,所述接入端口的火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动触点相连,所述接出端口的零线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静触点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控制端口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控制端口的两端导通时使所述第四继电器单元的线圈通电。
CN201420821938.5U 2014-12-19 2014-12-19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Active CN204271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21938.5U CN204271735U (zh) 2014-12-19 2014-12-19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21938.5U CN204271735U (zh) 2014-12-19 2014-12-19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71735U true CN204271735U (zh) 2015-04-15

Family

ID=52806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21938.5U Active CN204271735U (zh) 2014-12-19 2014-12-19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717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3029A (zh) * 2017-11-17 2018-03-09 深圳市太美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烟pcba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3029A (zh) * 2017-11-17 2018-03-09 深圳市太美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烟pcba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07783029B (zh) * 2017-11-17 2023-11-03 深圳市太美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烟pcba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0535B (zh) 不间断电源
TW201639265A (zh) 配電系統與電氣系統
CN204068405U (zh) 一种带漏电保护的直流供电系统
CN204044202U (zh) 一种不停电更换电能表的装置及系统
CN202798112U (zh) 一种全隔离交直流混合输入切换装置
CN203416038U (zh) 一种双电源供电装置
CN103683472A (zh) 具有不间断电源功能的混合逆变器
CN204271735U (zh) 电源切换装置及电源设备
CN203658571U (zh) 一种双回路电表检测仪器的切换接线电路
CN205829286U (zh) 一种变电站应急照明系统
CN209297536U (zh) 一种核相培训装置
CN204613737U (zh) 开关模拟装置
CN201887534U (zh) 一种多路交流输入的不间断电源
CN203660641U (zh) 具有不间断电源功能的混合逆变器
CN205450216U (zh) 水轮发电机组一次调频试验用机组频率切换器
CN109167427A (zh) 一种供电系统
CN206117293U (zh) 一种工业炉风机双电源变频器互备控制电路
CN201374570Y (zh) 具有开机自检功能的ups
CN209767231U (zh) 一种pta装置dcs不间断电源控制系统
CN203339798U (zh) 消防联动电源模块
CN202854250U (zh) 隔离开关用电动机构的负载测试供电控制系统
CN208752176U (zh) 一种便携式永磁开关成套设备检修装置
CN207283382U (zh) 防触电式隔离电源
CN206341032U (zh) 低压机组黑启动装置
CN110176805A (zh) 一种智能不间断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