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4795U -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4795U
CN220324795U CN202321214876.7U CN202321214876U CN220324795U CN 220324795 U CN220324795 U CN 220324795U CN 202321214876 U CN202321214876 U CN 202321214876U CN 220324795 U CN220324795 U CN 2203247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limiting
limiting arm
spacing
connec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48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向荣
张国强
马建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487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47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47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47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连接器壳体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本体及具有第二表面的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的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第一限位臂背离第二限位臂的表面和/或第二限位臂背离第一限位臂的表面凸设有止挡部,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为弹性结构;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沿第一方向可相对滑动,第二本体包括设置于第二表面的配合限位部,配合限位部与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配合连接,配合限位部开设有限位孔,止挡部用于伸入限位孔以与配合限位部抵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能够利用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的弹性形变,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可拆卸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连接两个有源设备以传输电流或信号的装置,用于在被阻断或隔离的电路之间架起一座通信桥梁,使电流能够流动,使电路能够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具有易于大规模生产、易于维护、易于升级和提高设计灵活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航空航天、通信和数据传输、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消费电子、能源、医疗等。
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连接器连接方式导致相连的连接器之间不易拆卸,难以实现灵活拆装,从而降低了人工拆装速度,降低了连接器的连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之间难以灵活拆装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包括:
第一本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本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臂背离所述第二限位臂的表面和/或所述第二限位臂背离所述第一限位臂的表面凸设有止挡部,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为弹性结构;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本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配合限位部,所述配合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配合连接,所述配合限位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止挡部用于伸入所述限位孔以与所述配合限位部抵接。
通过设置止挡部和限位孔,将止挡部插设于限位孔即可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插配与限位;通过将第一限位臂、第二限位臂和止挡部设置为弹性结构,能够利用第一限位臂、第二限位臂和止挡部的弹性形变使止挡部从限位孔中脱出,解除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可拆卸连接,提高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拆装速度和连接效率,也提高了连接器壳体模具的利用率,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时间,且连接器壳体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限位部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外凸的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相互平行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板开设有所述限位孔。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孔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以在所述第三方向对所述止挡部限位,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通过设置限位孔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连接板沿第三方向的宽度,使止挡部能够与限位孔远离第三表面的一侧表面抵接,从而防止止挡部沿第三方向从限位孔中脱出,增强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限位部还包括止推部,所述止推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所述止推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一端抵接。
通过设置止推部,能够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连接的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本体的第一端进行阻挡和限制,防止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过度插配,导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互脱离。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两个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相互平行地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其中一个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臂的第二端,另一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均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支撑部,使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均与第一表面具有间隔,为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提供了形变空间,方便对第一限位臂或第二限位臂施加外力。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避空槽,所述避空槽凹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避空槽用于容置所述配合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的部分区域沿第三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避空槽内,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通过设置避空槽,减小了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连接更加紧凑,有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避空槽远离所述第一限位臂的第一端的表面为止推面,所述止推面用于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端面抵接。
止推面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本体的第二端进行阻挡和限制,防止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过度插配,导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互脱离。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弹性连接部,所述弹性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弹性连接部为弹性结构。
弹性连接部能够增强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避免第一限位臂的第一端和第二限位臂的第一端朝向远离对方的方向发生形变。
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连接部包括两个相连的连接臂,其中一个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第一限位臂的第一端连接且倾斜于所述第一限位臂,另一个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一端连接且倾斜于所述第二限位臂,两个所述连接臂的相连处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之间。
两个连接臂相互连接形成“人”字型或“V”字型结构,且两个连接臂的交点位于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之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节省了第一本体占用的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多个连接端子和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端子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内。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通过设置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沿第一方向可相对滑动,方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连接,从而将两个连接器壳体相连;通过设置止挡部和限位孔,将止挡部插设于限位孔即可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插配与限位;通过将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设置为弹性结构,能够利用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的弹性形变使止挡部从限位孔中脱出,解除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可拆卸连接,提高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拆装速度和连接效率,也提高了连接器壳体的重复利用率,有利于缩短产品制造周期,且连接器壳体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另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又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实施例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种实施例的两个连接器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一种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本体;11-第一表面;12-第一限位臂;13-第二限位臂;14-止挡部;15-支撑部;151-止挡壁;16-避空槽;161-止推面;17-弹性连接部;171-连接臂;172-加强结构;
2-第二本体;21-第二表面;22-配合限位部;221-连接板;2211-导向面;222-限位孔;223-止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包括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连接器壳体适用于连接两个连接器,其中,两个连接器均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通过将其中一个连接器的第一本体1与另一个连接器的第二本体2配合连接,实现两个连接器之间的配合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每一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可以设置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中的至少一者,以实现连接器与至少一个其他连接器的连接;每一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以实现连接器和多个其他连接器的连接。
第一本体1具有第一表面11,第一本体1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11的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限位臂12背离第二限位臂13的表面和/或第二限位臂13背离第一限位臂12的表面凸设有止挡部14,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为弹性结构。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沿第一方向可相对滑动,第二本体2具有第二表面21,第二本体2包括设置于第二表面21的配合限位部22,配合限位部22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配合连接,配合限位部22开设有限位孔222,止挡部14用于伸入限位孔222以与配合限位部22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例如图6所示,至少两个连接器壳体通过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配合连接实现相连。单个连接器壳体可以仅具有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中的一者,以连接具有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中的另一者的其他连接器壳体;单个连接器壳体也可以同时具有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以连接多个具有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的其他连接器壳体。例如图8所示,连接器壳体具有一个第一本体1和一个第二本体2,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21相背设置。在两个连接器壳体通过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实现连接的状态下,其中一个连接器壳体的第一表面11和另一连接器壳体的第二表面21相对设置。
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大致呈条状,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可选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平行于第一表面11。例如在图7中,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可选地,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关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轴线镜像对称。
第一限位臂12背离第二限位臂13的表面和/或第二限位臂13背离第一限位臂12的表面凸设有止挡部1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臂12背离第二限位臂13的表面凸设有止挡部14,第二限位臂13背离第一限位臂12的表面也凸设有止挡部14,例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限位臂12的上表面和第二限位臂13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外凸的止挡部14。其中,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上的止挡部14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止挡部14与所在限位臂的两端端面均具有间隔,例如,止挡部14位于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的中间区域。
配合限位部2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之间的距离,以在第二方向上容纳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例如配合限位部22形成有能够容纳第一本体1的容纳槽,容纳槽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之间的距离。配合限位部22开设有限位孔222,止挡部14能够插设于限位孔222内,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连接和限位。具体地,第一本体1沿第一方向滑动,直至止挡部14进入限位孔222内,此时止挡部14在限位孔222的限位作用下无法继续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完成连接。
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间隔设置,为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提供了形变空间,方便对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施加外力。
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为弹性结构,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由塑胶、金属等弹性材质制成,以保证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在第二方向上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完全固定于第一表面11。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部分固定于第一表面11,形成悬臂结构,以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能够在第二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止挡部14由弹性材质制成,具有弹性形变能力,方便通过形变解除与配合限位部22的抵接。
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配合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对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施加外力,使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沿第二方向产生形变,即可使止挡部14从限位孔222中脱离,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分离。示例性地,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配合连接,且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均设有止挡部14的情况下,向第一限位臂12施加向下的外力,向第二限位臂13施加向上的外力,使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发生形变,第一限位臂12上的止挡部14向下运动,第二限位臂13上的止挡部14向上运动,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止挡部14均从限位孔222中脱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通过设置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沿第一方向可相对滑动,方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连接,从而将两个连接器壳体相连;通过设置止挡部14和限位孔222,将止挡部14插设于限位孔222即可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插配与限位;通过将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设置为弹性结构,能够利用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弹性形变使止挡部14从限位孔222中脱出,解除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可拆卸连接,提高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拆装速度和连接效率,也提高了连接器壳体的重复利用率,有利于缩短产品制造周期,且连接器壳体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配合限位部22包括相对于第二表面21外凸的两个连接板221,两个连接板221相互平行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连接板221开设有限位孔222。
如图5所示,连接板2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两个连接板221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第一本体1的滑道,使第一本体1可以在滑道中沿第一方向运动,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连接或分离。如图7所示,限位孔222为在第二方向贯穿连接板221的通孔,便于加工制作。
在一个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孔222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连接板221沿第三方向的宽度,以在第三方向对止挡部14限位,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21。通过设置限位孔222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连接板221沿第三方向的宽度,使止挡部14能够与限位孔222远离第三表面的一侧表面抵接,从而防止止挡部14沿第三方向从限位孔222中脱出,增强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合限位部22还包括止推部223,止推部223连接两个连接板221,止推部223用于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抵接。如图5所示,止推部223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两个连接板221的第一端。其中,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配合连接时,连接板221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位于同一侧;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连接过程中,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前进方向上的前端。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板221的第二端与连接板221的第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互背离,第一限位臂12的第二端与第一限位臂12的第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互背离,第二限位臂13的第二端与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互背离。
通过设置止推部223,能够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连接的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本体1的第一端进行阻挡和限制,防止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过度插配,导致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脱离。
连接板221远离止推部223的一端可以设置导向面2211,导向面2211与连接板221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倾斜夹角,每一连接板221的导向面2211均位于朝向另一连接板221的一侧。通过设置导向面2211,方便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装配连接的过程中,对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引导对位,方便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沿第一方向运动至连接板221的第一端。
第一本体1还包括两个支撑部15,两个支撑部15相互平行地固定于第一表面11,其中一个支撑部15连接第一限位臂12的第二端,另一支撑部15连接第二限位臂13的第二端,以使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均与第一表面11间隔设置。
如图4所示,两个支撑部15呈条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均通过支撑部15与第一表面11相连,且呈现悬臂形态。通过设置支撑部15,使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均与第一表面11具有间隔,为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提供了形变空间,方便对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施加外力。进一步地,支撑部15靠近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的一侧端面为止挡壁151,止挡壁151能够与连接板221的第二端抵接,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本体1的第二端进行阻挡和限制,防止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过度插配,导致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脱离。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还包括避空槽16,避空槽16凹设于第一表面11,避空槽16用于容置配合限位部22,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部分区域沿第三方向的正投影位于避空槽16内,其中,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避空槽16为矩形开口槽,避空槽16远离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之第二端的一侧开口,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一表面11,正投影位于避空槽16内的区域与避空槽16的槽底具有间隔,使该部分区域呈现悬臂形态。
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配合连接的过程中,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进入两个连接板221之间的滑道,同时两个连接板221容纳于避空槽16内。通过设置避空槽16,减小了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21之间的距离,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连接更加紧凑,有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避空槽16具有止推面161,止推面161为避空槽16远离第一限位臂12的第一端的表面,止推面161用于与连接板221的一端端面抵接。
具体地,止推面161靠近第一限位臂12或第二限位臂13的第二端,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配合连接的过程中,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进入两个连接板221之间的滑道,同时两个连接板221部分容纳于避空槽16内,当连接板221的第二端端面与止推面161抵接时,第一本体1无法继续沿第一方向前进,也即,止推面161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本体1的第二端进行阻挡和限制,防止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过度插配,导致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可以仅设置止推部223或避空槽16的止推面161,也可以同时设置止推部223和避空槽16,能实现第一方向的止挡限位即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本体1还包括弹性连接部17,弹性连接部17分别与第一限位臂12的第一端和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连接,弹性连接部17为弹性结构。示例性地,弹性连接部17可以由橡胶、硅胶等弹性材质制成,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弹性连接部17也可以通过简支梁结构等实现弹性形变。
如图2或图4所示,弹性连接部17将第一限位臂12的第一端和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连接,能够增强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避免第一限位臂12的第一端和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朝向远离对方的方向发生形变。
更进一步地,弹性连接部17包括两个相连的连接臂171,其中一个连接臂171与第一限位臂12的第一端连接且倾斜于第一限位臂12,另一个连接臂171与第二限位臂13的第一端连接且倾斜于第二限位臂13,两个连接臂171的相连处位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之间。两个连接臂171可以相对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轴线镜像对称设置。
如图2或图4所示,两个连接臂171相互连接形成“人”字型或“V”字型结构,且两个连接臂171的交点位于第一限位臂12和第二限位臂13之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形成简支梁结构,具有一定形变能力。
两个连接臂171的相交处还可以设置加强结构172,如图7所示,加强结构172呈凸块状设置于两个连接臂171的相交处,能够增强两个连接臂171的连接强度,减少两个连接臂171的相交处的变形,提高弹性连接部17的机械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多个连接端子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壳体,连接端子至少部分设置于连接器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多个连接器通过连接器壳体实现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每一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可以设置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中的至少一者,以实现连接器与至少一个其他连接器的连接;每一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以实现连接器和多个其他连接器的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本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臂背离所述第二限位臂的表面和/或所述第二限位臂背离所述第一限位臂的表面凸设有止挡部,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为弹性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本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配合限位部,所述配合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配合连接,所述配合限位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止挡部用于伸入所述限位孔以与所述配合限位部抵接;
所述配合限位部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外凸的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相互平行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板开设有所述限位孔;
所述限位孔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以在所述第三方向对所述止挡部限位,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限位部还包括止推部,所述止推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所述止推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一端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两个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相互平行地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其中一个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臂的第二端,另一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均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避空槽,所述避空槽凹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避空槽用于容置所述配合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的部分区域沿第三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避空槽内,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槽具有止推面,所述止推面用于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端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弹性连接部,所述弹性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弹性连接部为弹性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部包括两个相连的连接臂,其中一个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第一限位臂的第一端连接且倾斜于所述第一限位臂,另一个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第二限位臂的第一端连接且倾斜于所述第二限位臂,两个所述连接臂的相连处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之间。
8.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连接端子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端子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内。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
CN202321214876.7U 2023-05-18 2023-05-18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Active CN2203247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4876.7U CN220324795U (zh) 2023-05-18 2023-05-18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4876.7U CN220324795U (zh) 2023-05-18 2023-05-18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4795U true CN220324795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8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4876.7U Active CN220324795U (zh) 2023-05-18 2023-05-18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47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43675B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US5876226A (en) Connector with cam member
CN201266733Y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5957703A (en) Interconnec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5004490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931044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n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7445703B2 (ja) コネクタ
US2019016550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67318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12039510A1 (en) Connector having noise removal capability
JP2012089498A (ja) 電子カード用相互接続システム
JP201914551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859938B2 (ja) 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622743B2 (en) Terminal module with a conductive obliquely wound coil spring held against an electrical contact member and connector having such a terminal module
CN220324795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车辆
KR102448190B1 (ko) 암수동체 전기 커넥터
US20190305459A1 (en) Relay terminal and relay connector
CN213151109U (zh) 一种汽车高速数据传输用连接器连接结构及连接器
EP0786161B1 (en) Connector with cam member
CN220324794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组件及车辆
CN220796912U (zh) 隔圈、电池和用电设备
US7326080B2 (en) Connector
CN109428224B (zh) 水晶头及应用该水晶头的连接器
US7927150B2 (en) Connectors including spring tabs for holding a contact module
JPH02299176A (ja) 分割式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