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8475U -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8475U
CN220318475U CN202321872656.3U CN202321872656U CN220318475U CN 220318475 U CN220318475 U CN 220318475U CN 202321872656 U CN202321872656 U CN 202321872656U CN 220318475 U CN220318475 U CN 220318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dissipation
debris flow
threshold
energy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726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运兴
史向阳
黄永庭
周自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3218726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8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8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8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尾部的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截流消能槛两侧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固定,截流消能槛中部设置有泄流缺口,泄流缺口下方的泥石流沟道内还设置有撞击消能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对泥石流的消能处理,卸去泥石流能量,使其快速完成堆积,提高了两侧护岸以及建筑物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石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更好地防治泥石流,申请人考虑设计了一种泥石流分段式治理方式,该治理方式的思路是,按泥石流的流动路径,将其顺流动方向划分出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然后在物源区泥石流沟道两侧坡面进行植树造林,对形成泥石流的坡体物源物质进行稳固截拦;在流通区和/或堆积区对泥石流中夹杂的大直径物体进行阻拦截留;再在堆积区尾部对泥石流剩余流体进行消能处理,引导泥石流流体快速完成堆积。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泥石流的治理,降低泥石流危害。
但其中,如何在堆积区尾部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对泥石流的消能,以卸去泥石流能量,促使其快速完成堆积,降低其对两侧护岸以及建筑物的冲击和危害,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对泥石流的消能处理,卸去泥石流能量,使其快速完成堆积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更好地降低其对两侧护岸以及建筑物的冲击和危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尾部的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截流消能槛两侧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固定,截流消能槛中部设置有泄流缺口,泄流缺口下方的泥石流沟道内还设置有撞击消能结构。
这样,泥石流流经泥石流消能槛结构时,先和截流消能槛接触撞击实现初步截流消能,同时截流消能槛会迫使泥石流从中间位置的泄流缺口位置集中向下泄流,从泄流缺口流出的流体向下和撞击消能结构进一步撞击消能,卸去能量,减少危害。
进一步地,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和泥石流沟道底部齐平设置。
这样可以更加利于引导泥石流从泄流缺口处集中向下泄流并撞击下发的消能结构实现消能。
进一步地,截流消能槛埋设到泥石流沟道底部下方的地基部分上设置有滤水孔。这样可以方便平时沟道内的地下水通过截流消能槛向下流淌。
进一步地,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还设置有引导消能结构,引导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两侧的泥石流沟道内的两个消能导流墙,两个消能导流墙对应设置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两端的槛体前方且呈向上游端向外张开的八字形。
这样,两个消能导流墙能够更好地将泥石流流体往截流消能槛中部位置的泄流缺口处引导,使其集中从泄流缺口处向下泄出和下游的撞击消能结构相互撞击消能。同时消能导流墙自身能够完成对所引导的这部分流体的斜向撞击摩擦,实现初步消能,能够将这部分正对流消能槛两侧槛体的流体引导至泄流缺口处,避免其直接撞击流消能槛两侧的槛体,减缓截流消能槛受泥石流流体的冲击力,提高其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地基上侧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导流墙连接板。
这样,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深埋并在地基上方水平设置连接板将两侧的消能导流墙及地基固连为一体,该结构自身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同时泥石流比重较大,具有碾压的特征,故在泥石流袭来时,泥石流流体在冲击消能导流墙的同时会直接压在连接板上方,其压力能够很好地防止消能导流墙向后倾翻。同时消能导流墙呈八字形设计,其内侧斜面受泥石流的冲击力能够被转换为对消能导流墙水平向外的推力并被连接板所抵消平衡,保证两侧消能导流墙不会受冲击而被向外推移。故上述结构能够从多个角度提高消能导流墙的抗倾覆性能和稳定性,保证了其结构在受泥石流冲击过程中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导流墙连接板中部具有向前延伸的凸起。这样提高连接板的面积,使其遭受泥石流时能够更好地被压住,更好地提高消能导流墙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消能导流墙上半部分还间隔地向上开设有多个消能导流槽。
这样,当泥石流流量较大的情形下,淹没至消能导流墙上半部分后,部分流体能够透过消能导流槽流动,减缓消能导流墙所遭受的冲击,更好地保障消能导流墙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消能导流槽的前后两端均斜向前开口,且中部呈向消能导流墙长度方向的下游端弯曲的弧形。
这样,因为消能导流墙自身呈八字形布置,故消能导流墙内侧的流体是呈受挤压状态,再结合消能导流槽自身的弧形结构,这样就能够引导泥石流流体从消能导流槽前侧进入到槽内,然后经槽体弧形结构转向后从消能导流墙后侧向前流出,和消能导流墙后侧外方下流的流体相互撞击实现消能。故该结构在泥石流较大的情形,既能够使得部分流体可以透过消能导流墙以减缓墙体自身遭受的冲击程度,提高其稳定性,还能够利用这部分透过的流体撞击消耗掉部分消能导流墙外侧的泥石流的能量,避免截流消能槛两侧槛体遭受过大的冲击而失稳。同时保证了消能导流墙和截流消能槛两者在遭受大流量泥石流冲击情况下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撞击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泥石流沟道中间(正对泄流缺口的下方)位置设置的分流消能槛,分流消能槛呈中部往上游端凸起的弧形且两端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相隔,分流消能槛两端下方的泥石流沟道中正对分流消能槛两端端部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撞击消能槛。
这样(从泄流缺口流出的)泥石流流体沿沟道中部向下撞击到弧形的分流消能槛上,实现(再次)撞击消能,然后再被分流到两侧并撞击到两侧下方的撞击消能槛上,实现重复撞击消能。这样泥石流流体经过反复多次碰撞消能,卸去泥石流的能量,使其在堆积区尾部快速完成堆积,避免对两侧建筑物的危害。
进一步地,分流消能槛后侧中部竖向设置有支撑墙。
这样,支撑墙对分流消能槛中部正对冲击的位置起到支撑加强作用,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分流消能槛下端具有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的地基,分流消能槛下部地基上方还固定连接有水平向前的消能槛压板,消能槛压板上表面和泥石流沟道底面齐平。
这样,分流消能槛靠地基深埋提高其稳固性,同时下端设置向前的压板,这样泥石流撞击到分流消能槛之前,会先压到压板上方,泥石流重力较大会对压板施加一个较大的碾压力,更好地避免了分流消能槛向后倾翻。极大地提高了分流消能槛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分流消能槛两端下方的两个撞击消能槛下部之间还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消能槛连接板。
这样,两个撞击消能槛靠消能槛连接板固连为一体,使得两个撞击消能槛遭受分流消能槛两端流出流体的冲击时,该冲击力可以转化为对两个撞击消能槛水平向外的力并被消能槛连接板所抵消。故更好地保障了分流消能槛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撞击消能槛整体呈中部向外侧方向弯曲的弧形。
这样,该弧形可以引导从分流消能槛两端流出并冲击到撞击消能槛弧形内侧中部的流体,沿撞击消能槛内侧弧形向前后两端冲出,这样沿撞击消能槛内侧弧形向前端冲出的流体可以和从上游流下的流体相互撞击,更好地实现消能。
进一步地,所述撞击消能结构中,分流消能槛和两侧对应的撞击消能槛设置有向下间隔排布的多组,上一组的两个撞击消能槛的下端正对下一组的分流消能槛上游侧表面设置。
这样,从上一组的分流消能槛内侧弧形向下游端冲出的流体,恰好可以汇聚后撞击到下一组的分流消能槛上。这样流体经过多组消能结构的反复撞击消能,可以更加快速地卸去能量,快速完成堆积,避免对后方建筑物产生危害。
故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对泥石流的消能处理,卸去泥石流能量,使其快速完成堆积,提高了两侧护岸以及建筑物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示意图。附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图2是图1中用于显示截流消能槛结构的G-G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用于显示消能导流墙结构的F-F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最优实施方式: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参见图1-3,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尾部的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21,截流消能槛21两侧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固定(实施时岸坡上进一步设置有护岸结构),截流消能槛中部设置有泄流缺口22,泄流缺口22下方的泥石流沟道内还设置有撞击消能结构。
这样,泥石流流经泥石流消能槛结构时,先和截流消能槛接触撞击实现初步截流消能,同时截流消能槛会迫使泥石流从中间位置的泄流缺口位置集中向下泄流,从泄流缺口流出的流体向下和撞击消能结构进一步撞击消能,卸去能量,减少危害。
其中,截流消能槛21的泄流缺口22和泥石流沟道底部齐平设置。
这样可以更加利于引导泥石流从泄流缺口处集中向下泄流并撞击下发的消能结构实现消能。
其中,截流消能槛21埋设到泥石流沟道底部下方的地基部分上设置有滤水孔23。这样可以方便平时沟道内的地下水通过截流消能槛向下流淌。
其中,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还设置有引导消能结构,引导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两侧的泥石流沟道内的两个消能导流墙24,两个消能导流墙24对应设置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两端的槛体前方且呈向上游端向外张开的八字形。
这样,两个消能导流墙能够更好地将泥石流流体往截流消能槛中部位置的泄流缺口处引导,使其集中从泄流缺口处向下泄出和下游的撞击消能结构相互撞击消能。同时消能导流墙自身能够完成对所引导的这部分流体的斜向撞击摩擦,实现初步消能,能够将这部分正对流消能槛两侧槛体的流体引导至泄流缺口处,避免其直接撞击流消能槛两侧的槛体,减缓截流消能槛受泥石流流体的冲击力,提高其结构稳定性。
其中,消能导流墙24下端地基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地基上侧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导流墙连接板25。
这样,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深埋并在地基上方水平设置连接板将两侧的消能导流墙及地基固连为一体,该结构自身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同时泥石流比重较大,具有碾压的特征,故在泥石流袭来时,泥石流流体在冲击消能导流墙的同时会直接压在连接板上方,其压力能够很好地防止消能导流墙向后倾翻。同时消能导流墙呈八字形设计,其内侧斜面受泥石流的冲击力能够被转换为对消能导流墙水平向外的推力并被连接板所抵消平衡,保证两侧消能导流墙不会受冲击而被向外推移。故上述结构能够从多个角度提高消能导流墙的抗倾覆性能和稳定性,保证了其结构在受泥石流冲击过程中的可靠性。
其中,导流墙连接板25中部具有向前延伸的凸起。这样提高连接板的面积,使其遭受泥石流时能够更好地被压住,更好地提高消能导流墙的稳定性。
其中,消能导流墙24上半部分还间隔地向上开设有多个消能导流槽26。
这样,当泥石流流量较大的情形下,淹没至消能导流墙上半部分后,部分流体能够透过消能导流槽流动,减缓消能导流墙所遭受的冲击,更好地保障消能导流墙结构的稳定性。
其中,消能导流槽26的前后两端均斜向前开口,且中部呈向消能导流墙长度方向的下游端弯曲的弧形。
这样,因为消能导流墙自身呈八字形布置,故消能导流墙内侧的流体是呈受挤压状态,再结合消能导流槽自身的弧形结构,这样就能够引导泥石流流体从消能导流槽前侧进入到槽内,然后经槽体弧形结构转向后从消能导流墙后侧向前流出,和消能导流墙后侧外方下流的流体相互撞击实现消能。故该结构在泥石流较大的情形,既能够使得部分流体可以透过消能导流墙以减缓墙体自身遭受的冲击程度,提高其稳定性,还能够利用这部分透过的流体撞击消耗掉部分消能导流墙外侧的泥石流的能量,避免截流消能槛两侧槛体遭受过大的冲击而失稳。同时保证了消能导流墙和截流消能槛两者在遭受大流量泥石流冲击情况下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撞击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泥石流沟道中间(正对泄流缺口的下方)位置设置的分流消能槛27,分流消能槛27呈中部往上游端凸起的弧形且两端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相隔,分流消能槛两端下方的泥石流沟道中正对分流消能槛两端端部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撞击消能槛28。
这样(从泄流缺口流出的)泥石流流体沿沟道中部向下撞击到弧形的分流消能槛上,实现(再次)撞击消能,然后再被分流到两侧并撞击到两侧下方的撞击消能槛上,实现重复撞击消能。这样泥石流流体经过反复多次碰撞消能,卸去泥石流的能量,使其在堆积区尾部快速完成堆积,避免对两侧建筑物的危害。
其中,分流消能槛27后侧中部竖向设置有支撑墙。
这样,支撑墙对分流消能槛中部正对冲击的位置起到支撑加强作用,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其中,分流消能槛27下端具有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的地基,分流消能槛下部地基上方还固定连接有水平向前的消能槛压板29,消能槛压板上表面和泥石流沟道底面齐平。
这样,分流消能槛靠地基深埋提高其稳固性,同时下端设置向前的压板,这样泥石流撞击到分流消能槛之前,会先压到压板上方,泥石流重力较大会对压板施加一个较大的碾压力,更好地避免了分流消能槛向后倾翻。极大地提高了分流消能槛结构的稳定性。
其中,分流消能槛27两端下方的两个撞击消能槛28下部之间还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消能槛连接板30。
这样,两个撞击消能槛靠消能槛连接板固连为一体,使得两个撞击消能槛遭受分流消能槛两端流出流体的冲击时,该冲击力可以转化为对两个撞击消能槛水平向外的力并被消能槛连接板所抵消。故更好地保障了分流消能槛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所述撞击消能槛28整体呈中部向外侧方向弯曲的弧形。
这样,该弧形可以引导从分流消能槛两端流出并冲击到撞击消能槛弧形内侧中部的流体,沿撞击消能槛内侧弧形向前后两端冲出,这样沿撞击消能槛内侧弧形向前端冲出的流体可以和从上游流下的流体相互撞击,更好地实现消能。
其中,所述撞击消能结构中,分流消能槛27和两侧对应的撞击消能槛28设置有向下间隔排布的多组,上一组的两个撞击消能槛的下端正对下一组的分流消能槛上游侧表面设置。
这样,从上一组的分流消能槛内侧弧形向下游端冲出的流体,恰好可以汇聚后撞击到下一组的分流消能槛上。这样流体经过多组消能结构的反复撞击消能,可以更加快速地卸去能量,快速完成堆积,避免对后方建筑物产生危害。

Claims (10)

1.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尾部的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截流消能槛两侧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固定,截流消能槛中部设置有泄流缺口,泄流缺口下方的泥石流沟道内还设置有撞击消能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和泥石流沟道底部齐平设置;
截流消能槛埋设到泥石流沟道底部下方的地基部分上设置有滤水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还设置有引导消能结构,引导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两侧的泥石流沟道内的两个消能导流墙,两个消能导流墙对应设置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两端的槛体前方且呈向上游端向外张开的八字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地基上侧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导流墙连接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导流墙连接板中部具有向前延伸的凸起。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导流墙上半部分还间隔地向上开设有多个消能导流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导流槽的前后两端均斜向前开口,且中部呈向消能导流墙长度方向的下游端弯曲的弧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泥石流沟道中间位置设置的分流消能槛,分流消能槛呈中部往上游端凸起的弧形且两端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相隔,分流消能槛两端下方的泥石流沟道中正对分流消能槛两端端部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撞击消能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分流消能槛后侧中部竖向设置有支撑墙;
分流消能槛下端具有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的地基,分流消能槛下部地基上方还固定连接有水平向前的消能槛压板,消能槛压板上表面和泥石流沟道底面齐平。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分流消能槛两端下方的两个撞击消能槛下部之间还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消能槛连接板;
所述撞击消能槛整体呈中部向外侧方向弯曲的弧形。
CN202321872656.3U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Active CN220318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2656.3U CN220318475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2656.3U CN220318475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8475U true CN220318475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72656.3U Active CN220318475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84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199187A (en) Breakwater module and means for protecting a shoreline therewith
CN111335260B (zh) 一种泥石流防治用活动式分流拦挡系统
CN111335259B (zh)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CN111270652A (zh) 一种复合型泥石流拦挡系统
CN106801403A (zh) 一种预防泥石流灾害及泥石流产物再利用的方法
CN106320252A (zh) 用于沟水处理及泥石流防护的拦挡组合结构以及方法
CN220318475U (zh) 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
CN112853945B (zh) 一种复合型桥墩防冲施工方法
CN216041030U (zh) 一种混合式消能坝
CN111254882A (zh) 一种对冲消能式泥石流分流系统
CN107806065B (zh) 一种阶段束流型泥石流排导槽及其应用
CN206070493U (zh) 一种用于泥石流拦挡的防护系统
CN116770780A (zh) 一种完成泥石流治理快速堆积的消能方法
CN213233325U (zh) 应用于泥石流防治的截导结构
CN216006865U (zh) 一种水电站消能用的消力坎
CN110656628A (zh) 水石分流型泥石流减速坝及其清方方法
CN112343011A (zh) 一种泥石流排导结构
CN220318445U (zh) 一种泥石流物复合式拦挡坝结构
CN214738637U (zh) 一种发电厂排水口结构
CN104963379A (zh) 用于山区河道上的取水结构
CN213740853U (zh) 一种水利工程水坝结构
CN211257210U (zh) 一种公路急流槽污水处理结构
CN109339005B (zh) 一种水库岸边溢洪道出口消能结构
CN116657543A (zh) 一种泥石流的分段式治理方法
CN113565524A (zh) 一种运营期防突涌砂的凹槽式斜井、隧道结构及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