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5259B -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5259B
CN111335259B CN202010373819.8A CN202010373819A CN111335259B CN 111335259 B CN111335259 B CN 111335259B CN 202010373819 A CN202010373819 A CN 202010373819A CN 111335259 B CN111335259 B CN 1113352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
arc
diversion
shaped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738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5259A (zh
Inventor
段刚强
唐巧雪
杨宁苛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cheng Ruide Petrochemic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cheng Ruide Petrochem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cheng Ruide Petrochemical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cheng Ruide Petrochem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7381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52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5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5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5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52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8/00Details of barrages or weirs ; Energy dissipating devices carried by lock or dry-dock gates
    • E02B8/06Spillways; Devices for dissipation of energy, e.g. for reducing eddies also for lock or dry-dock gates

Abstract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该活动式分流装置设置在两侧高地之间形成的泥石流流道内,活动式分流装置包括停淤分流坝和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停淤分流坝在将泥石流分成两股的同时,构建了多个新的停淤区,能够使泥石流降速、沉降并部分停滞,而活动式导流机构,能够根据泥石流的流量大小来自动判定是否需要部分拦截,当泥石流流量大时,推动活动式导流机构发生偏转,进而将泥石流进行过滤分流,并将过滤出的部分泥石流导流到停淤区内储存,从而降低了泥石流的流量,大幅度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和破坏性,而且该拦挡系统抗地质灾害能力强,即使出现部分损坏,也不会对防治效果产生大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地质灾害泥石流的防治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现有技术中,对于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一般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经常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中建立拦截坝,对泥石流进行分级拦截,从而降低泥石流爆发时的危害;另一种则是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单位,比如桥梁的桥墩等,在其外部设置保护性的建筑,对其进行保护,防止在泥石流发生时对其造成破坏。
对于现有的建立拦截坝的方式防治泥石流,由于拦截坝结构单一,防治效果并不好,在遇到强降雨或者突发的地质灾害时,很容易发生冲毁拦截坝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建立拦截坝的方式防治泥石流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其核心是停淤分流坝和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停淤分流坝在将泥石流分成两股的同时,构建了多个新的停淤区,能够使泥石流降速、沉降并部分停滞,而活动式导流机构,能够根据泥石流的流量大小来自动判定是否需要部分拦截,当泥石流流量大时,推动活动式导流机构发生偏转,进而将泥石流进行过滤分流,并将过滤出的部分泥石流导流到停淤区内储存,从而降低了泥石流的流量,大幅度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和破坏性,而且该拦挡系统抗地质灾害能力强,即使出现部分损坏,也不会对防治效果产生大的影响。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该活动式分流装置设置在两侧高地之间形成的泥石流流道内,所述活动式分流装置包括停淤分流坝和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其中,停淤分流坝包括对称设置在泥石流流道两侧的第一弧形坝体,且两条第一弧形坝体的上游端分别越过泥石流流道的两侧边后连接在两侧高地上,下游端与泥石流流道的两侧边具有间隙,从而使两条第一弧形坝体的背水面和两侧高地配合形成具有朝向下游方向开口的停淤区;两条第一弧形坝体之间形成双曲线形的引流通道,在引流通道内设置有三角形的分流坝,且分流坝的上游端延伸至引流通道泥石流进入端的中心,下游端端延伸超出引流通道,从而将引流通道分成左右两股分流道,所述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设置在两股分流道内;
每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分流道下游出口处的转动器,在转动器上设置有延伸至分流道内的第一引流板和延伸至停淤区开口处下方的第二引流板,且第一引流板的自由端倾斜朝向分流坝,从而使其在泥石流冲击下,带动转动器和第二引流板发生偏转,且当第一引流板自由端被分流坝侧壁阻挡时,第二引流板的自由端延伸至停淤区开口处,从而使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与第一弧形坝体配合形成引导分流道内部分泥石流从停淤区开口进入到停淤区内的导流通道。
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第一引流板朝向该侧第一弧形坝体的一侧设置有限制其向分流坝一侧偏转的限位桩,所述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若干根支撑柱,每根支撑柱的底端具有支撑在地面上的球状支撑体;相邻两根支撑柱之间形成分流泥砂通道。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所述转动器包括一连接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的转动基体,该转动基体为圆盘,该圆盘通过其底面设有的若干第二滚珠转动设置在固定基座上,固定基座的下部埋设在地面内,在转动基体和固定基座的中心处设置有对应的贯通孔,且在贯通孔内设置有转动轴,该转动轴通过其底端的尖端楔入地面内,从而使转动基体形成可围绕转动轴转动的转动件。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在所述第一弧形坝体的上游端3-10米处倾斜设置有引流坝,该引流坝一端与该侧的高地连接,另一端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下游倾斜,并延伸至泥石流流道内,从而在引流坝和第一弧形坝体之间形成第一蓄淤区。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两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的下游方向设置有蓄流坝,该蓄流坝由两个“八”字形的泄流坝构成,且两个泄流坝之间具有过流通道,过流通道内设有若干根立柱形成各过滤栅格;每个泄流坝由对称的两个弧形坝体构成,且两个弧形坝体之间形成第一泄流口;
所述转动器上设置有封板,且当第一引流板自由端被分流坝侧壁阻挡时,封板将该侧的第一泄流口封堵,从而使第二引流板、封板、泄流坝中靠近泥石流流道侧边的弧形坝体以及该侧的高地围成第二蓄淤区,过流通道两侧的两个弧形坝体和两个封板以及两个第一引流板围成第三蓄淤区。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为,两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的下游方向设置有消能拦挡坝,该消能拦挡坝包括位于泥石流流道中间的中间坝体和位于泥石流流道两侧的第二弧形坝体,在中间坝体的两端具有朝向流动方向下游延伸的第三弧形坝体,且第三弧形坝体的上游部分和第二弧形坝体之间形成入口大、出口小的喇叭状第二泄流口;
在两个第二泄流口出口的前方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引导坝和第二弧形引导坝,其中,第一弧形引导坝和第二弧形引导坝分别倾斜设置在泥石流流道两侧,且第一弧形引导坝和第二弧形引导坝处于泥石流流道边部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更靠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从而使通过第二泄流口的泥石流冲击在第一弧形引导坝和第二弧形引导坝上时被其引导倾斜向泥石流流道中间汇聚;
在第二弧形引导坝靠近泥石流流道中心的一端具有沿流动方向分布的冲击坝,且第一弧形引导坝靠近泥石流流道中心的一端正对该冲击坝长度方向的中部,从而在第一弧形引导坝端部和冲击坝之间形成泥石流的冲击消能通道;
所述第二弧形引导坝的迎水面、第二弧形坝体的背水面和该侧的高地之间形成第四蓄淤区,第一弧形引导坝的迎水面、第二弧形坝体的背水面和该侧的高地之间也形成第四蓄淤区;所述第二弧形引导坝的背水面、冲击坝的背水面和泥石流流道该侧的高地之间形成第一储流区,第一弧形引导坝的背水面与该侧的高地之间形成第二储流区;
所述两个第三弧形坝体的下游部分分别与第二弧形引导坝和第一弧形引导坝配合形成导流通道,且两个第三弧形坝体和中间坝体之间围成开口朝向下游的第五蓄淤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核心是停淤分流坝和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停淤分流坝在将泥石流分成两股的同时,构建了新的停淤区,能够使泥石流降速、沉降并部分停滞,而活动式导流机构,能够根据泥石流的流量大小来自动判定是否需要部分拦截,当泥石流流量大时,推动活动式导流机构发生偏转,进而将泥石流进行过滤分流,并将过滤出的部分泥石流导流到停淤区内储存,从而降低了泥石流的流量,大幅度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和破坏性,而且该拦挡系统抗地质灾害能力强,即使出现部分损坏,也不会对防治效果产生大的影响;
2)本发明中通过停淤分流坝将泥石流减速并使大块石头沉降可以与引流坝配合,从而形成第一蓄淤区,同时将泥石流分成两股分流,之后在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引导下,对两股分流的泥石流进行二次分流,而且分流后的一部分泥石流能够被引导进入停淤区内驻留;
本发明的停淤分流坝,由对称的两个第一弧形坝体构成,第一弧形坝体之间形成双曲线型的引流通道,两个第一弧形坝体的背水面和两侧高地配合形成停淤区,从而对泥石流起到分流、滞留的作用;引流通道内具有的分流坝将其分成两股泥石流;
本发明的活动式导流机构的主体是能够转动的转动器,在转动器上设置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当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对第一引流板发生冲击,从而使其带动转动器发生偏转,进而使第二引流板的自由端朝向停淤区的入口,从而形成引导泥石流进入停淤区的导引机构;而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下部采用底部具有球状支撑体的支撑柱进行支撑,不仅增强了稳定性,同时,减小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方便被泥石流冲击而移动;另外,支撑柱之间形成分流泥砂通道,能够对大块的砂石进行拦挡,从而使其进入停淤区内,小颗粒的泥砂则通过分流泥砂通道冲走;
3)本发明的活动式导流机构可以与蓄流坝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蓄流拦挡装置,该蓄流坝的主体是两个八字形的泄流坝,而且两个泄流坝之间形成过流通道,由于过流通道和八字形泄流坝中泄流口的存在,能够使泥石流减速后通过这三个通道,从而实现了对泥石流的减速、沉降,降低了其冲击力,同时,当泥石流流量大时推动转动器转动,进而带动封板将泄流坝的泄流口封堵,从而只剩下一个过流通道,大大提高了对泥石流的减速和拦挡能力;
4)本发明的消能拦挡坝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中间坝体和两个第二弧形坝体形成的具有喇叭状泄流口的拦挡坝,两个泄流口使被拦挡的泥石流分成两股,并经过第三弧形坝体和弧形引导坝的引导配合形成两股流向相交的泥石流,进而在汇合时起到对冲消能的效果,降低了泥石流的流速,同时,两条弧形引导坝的存在,使其背水面与侧边的高地形成储流区,从而使部分泥石流滞留在储流区内,从而起到滞留、减速和沉降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活动式导流机构在未偏转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活动式导流机构在偏转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活动式导流机构中转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增加引流坝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增加蓄流坝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蓄流坝正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蓄流坝被封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增加消能拦挡坝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消能拦挡坝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高地,2、泥石流流道,3、停淤分流坝,301、第一弧形坝体,302、引流通道,303、分流坝,304、分流道,305、停淤区,4、活动式导流机构,401、转动器,4011、转动基体,4012、固定基座,4013、转动轴,402、第一引流板,403、限位桩,404、第二引流板,405、球状支撑体,406、分流泥砂通道,407、封板,5、引流坝,501、第一蓄淤区,6、蓄流坝,601、泄流坝,602、过流通道,603、第一泄流口,604、过滤栅格,605、第二蓄淤区,606、第三蓄淤区,7、消能拦挡坝,701、中间坝体,702、第二弧形坝体,703、第二泄流口,704、第四蓄淤区,705、第五蓄淤区,706、第三弧形坝体,707、第二弧形引导坝,708、冲击坝,709、第一弧形引导坝,7010、冲击消能通道,7011、第一储流区,7012、第二储流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和说明,本发明未做说明的部分,比如各个坝体的厚度、高度等,均是需要在实际中结合具体情况,比如泥石流的流量等作出具体得设计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指导下,能够根据现有的条件经过实验得到上述参数进行修筑,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该活动式分流装置设置在两侧高地1之间形成的泥石流流道2内,所述活动式分流装置包括停淤分流坝3和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4,其中,停淤分流坝3包括对称设置在泥石流流道2两侧的第一弧形坝体301,且两条第一弧形坝体301的上游端分别越过泥石流流道2的两侧边后连接在两侧高地1上,下游端与泥石流流道2的两侧边具有间隙,从而使两条第一弧形坝体301的背水面和两侧高地1配合形成具有朝向下游方向开口的停淤区305;两条第一弧形坝体301之间形成双曲线形的引流通道302,在引流通道302内设置有三角形的分流坝303,且分流坝303的上游端延伸至引流通道302泥石流进入端的中心,下游端延伸超出引流通道302,从而将引流通道302分成左右两股分流道304,所述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4设置在两股分流道304内;
每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4包括转动设置在分流道304下游出口处的转动器401,在转动器401上设置有延伸至分流道304内的第一引流板402和延伸至停淤区305开口处下方的第二引流板404,且第一引流板402的自由端倾斜朝向分流坝303,从而使其在泥石流冲击下,带动转动器401和第二引流板404发生偏转,且当第一引流板402自由端被分流坝303侧壁阻挡时,第二引流板404的自由端延伸至停淤区305开口处,从而使第一引流板402和第二引流板404与第一弧形坝体301配合形成引导分流道304内部分泥石流从停淤区305开口进入到停淤区305内的导流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坝303为三角形,可以是完全的实体,也可以是两条形成夹角的倾斜坝,之间形成空隙,这样能够节省建筑材料;分流坝303的作用在于,对通过引流通道302的泥石流进行分流,并提升其在引流通道302内的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双曲线型的引流通道302具有中间小、两端大进口端和出口端大的结构特征,在进口端,发散的泥石流碰到形成进口端的两条第一弧形坝体301时,能够实现减速消能,并且形成湍流,消耗一定的冲击力,同样的,在扩大的出口端发散,相应的流速减慢,也会使大块的石头减速、沉降。
在本实施例中,泥石流流道2实际上是泥石流流动后形成的路径;而所述的高地1可以是高山,也可以是坡地等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地貌。
以上为本发明的基本实施方式,可在以上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优化和限定,从而得到以下各实施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引流板402朝向该侧第一弧形坝体301的一侧设置有限制其向分流坝303一侧偏转的限位桩403,限位桩403为三角形的水泥桩,且其三角形的一个尖角朝向泥石流的来向。所述第一引流板402和第二引流板404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若干根支撑柱,每根支撑柱的底端具有支撑在地面上的球状支撑体405,球状支撑体405实际上就是水泥混凝土支撑的球体,这样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在受到泥石流冲击时,能够方便转动;相邻两根支撑柱之间形成分流泥砂通道406。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转动器401包括一连接第一引流板402和第二引流板404的转动基体4011,该转动基体4011为圆盘,该圆盘通过其底面设有的若干第二滚珠转动设置在固定基座4012上,固定基座4012的下部埋设在地面内,在转动基体4011和固定基座4012的中心处设置有对应的贯通孔,且在贯通孔内设置有转动轴4013,该转动轴4013通过其底端的尖端楔入地面内,从而使转动基体4011形成可围绕转动轴4013转动的转动件。
实际上,转动器401是类似于石磨的结构,两个可以相对转动的石磨盘,下边的石磨盘固定在地面上,上面的石磨盘上设置第一引流板402和第二引流板404,由于第一引流板402的存在,能够使泥石流在较大流量是推动其发生偏转。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4所示,在所述第一弧形坝体301的上游端3-10米处倾斜设置有引流坝5,该引流坝5一端与该侧的高地1连接,另一端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下游倾斜,并延伸至泥石流流道2内,从而在引流坝5和第一弧形坝体301之间形成第一蓄淤区50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坝5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夹角一般为115°到150°,其长度和角度视情况而定,若需要第一蓄淤区501扩大时,则可以扩大夹角,同时延长两个坝长;泥石流在冲击到第一弧形坝体301上时,消能减速的同时,流向发生变化,而随着泥石流的不断淤积,从而导致部分泥石流在第一蓄淤区501内停滞,从而实现储存一定量泥石流、降低总量和流速的目的。
本发明其余实施例的蓄淤区的远离与其基本类似,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5-7所示,两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4的下游方向设置有蓄流坝6,该蓄流坝6由两个“八”字形的泄流坝601构成,且两个泄流坝601之间具有过流通道602,过流通道602内设有若干根立柱形成各过滤栅格604;每个泄流坝601由对称的两个弧形坝体构成,且两个弧形坝体之间形成第一泄流口603;两个弧形坝体形成的第一泄流口603也为八字形,泥石流进口端小,出口端大;
所述转动器401上设置有封板407,且当第一引流板402自由端被分流坝303侧壁阻挡时,封板407将该侧的第一泄流口603封堵,从而使第二引流板404、封板407、泄流坝601中靠近泥石流流道2侧边的弧形坝体以及该侧的高地1围成第二蓄淤区605,过流通道602两侧的两个弧形坝体和两个封板407以及两个第一引流板402围成第三蓄淤区606。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8和9所示,两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4的下游方向设置有消能拦挡坝7,该消能拦挡坝7包括位于泥石流流道2中间的中间坝体701和位于泥石流流道2两侧的第二弧形坝体702,在中间坝体701的两端具有朝向流动方向下游延伸的第三弧形坝体706,且第三弧形坝体706的上游部分和第二弧形坝体702之间形成入口大、出口小的喇叭状第二泄流口703;
在两个第二泄流口703出口的前方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其中,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分别倾斜设置在泥石流流道2两侧,且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处于泥石流流道2边部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更靠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从而使通过第二泄流口703的泥石流冲击在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上时被其引导倾斜向泥石流流道2中间汇聚;
在第二弧形引导坝707靠近泥石流流道2中心的一端具有沿流动方向分布的冲击坝708,且第一弧形引导坝709靠近泥石流流道2中心的一端正对该冲击坝708长度方向的中部,从而在第一弧形引导坝709端部和冲击坝708之间形成泥石流的冲击消能通道7010;
所述第二弧形引导坝707的迎水面、第二弧形坝体702的背水面和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四蓄淤区704,第一弧形引导坝709的迎水面、第二弧形坝体702的背水面和该侧的高地1之间也形成第四蓄淤区704;所述第二弧形引导坝707的背水面、冲击坝708的背水面和泥石流流道2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一储流区7011,第一弧形引导坝709的背水面与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二储流区7012;
所述两个第三弧形坝体706的下游部分分别与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和第一弧形引导坝709配合形成导流通道,且两个第三弧形坝体706和中间坝体701之间围成开口朝向下游的第五蓄淤区705。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弧形引导坝709配合的第三弧形坝体706的下游端位置要比另一个第三弧形坝体706的下游端更靠下一点,从而使经过另一个第三弧形坝体706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配合引导的泥石流能够冲击到其端部,从而使泥石流能够更方便进入到第五蓄淤区705内。
第一弧形引导坝709、第二弧形引导坝707的设置位置在第二弧形坝体702下游端下方3-10m,从而使通过第二泄流口703的两股泥石流冲击在两个弧形引导坝上进行初步的消能;经过两个弧形引导坝引导的两股泥石流进行对冲,从而相互消能,产生湍流,进而使大块的石头减速、沉积,削减泥石流的危害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流区7011和第二储流区7012的储流原理是:两个弧形引导坝虽然一端靠近泥石流流道2的两侧,即边部,但是由于泥石流流道2的边缘与两侧的高地1之间实际上具有间隙,因此,在泥石流冲击到弧形引导坝上时,少部分的泥石流能够改变流向,通过间隙进入到储流区内,并且由于被阻挡和改变流向后导致流速降低,其中含有的石头、泥砂等产生沉降,最终聚集在储流区内。
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泄流口,其宽度是根据泥石流的流量来设计的,一般为0.5-1米。
本发明的各种坝、板,为了节省成本,可以采用水泥和山石砌筑形成,其高度和厚度一般根据泥石流的流量来确定。另外,本发明中所述的前方、尾部、上游、下游等,都是以泥石流的流动方向来定义的。

Claims (6)

1.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该活动式分流装置设置在两侧高地(1)之间形成的泥石流流道(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式分流装置包括停淤分流坝(3)和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4),其中,停淤分流坝(3)包括对称设置在泥石流流道(2)两侧的第一弧形坝体(301),且两条第一弧形坝体(301)的上游端分别越过泥石流流道(2)的两侧边后连接在两侧高地(1)上,下游端与泥石流流道(2)的两侧边具有间隙,从而使两条第一弧形坝体(301)的背水面和两侧高地(1)配合形成具有朝向下游方向开口的停淤区(305);两条第一弧形坝体(301)之间形成双曲线形的引流通道(302),在引流通道(302)内设置有三角形的分流坝(303),且分流坝(303)的上游端延伸至引流通道(302)泥石流进入端的中心,下游端延伸超出引流通道(302),从而将引流通道(302)分成左右两股分流道(304),所述两个活动式导流机构(4)设置在两股分流道(304)内;
每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4)包括转动设置在分流道(304)下游出口处的转动器(401),在转动器(401)上设置有延伸至分流道(304)内的第一引流板(402)和延伸至停淤区(305)开口处下方的第二引流板(404),且第一引流板(402)的自由端倾斜朝向分流坝(303),从而使其在泥石流冲击下,带动转动器(401)和第二引流板(404)发生偏转,且当第一引流板(402)自由端被分流坝(303)侧壁阻挡时,第二引流板(404)的自由端延伸至停淤区(305)开口处,从而使第一引流板(402)和第二引流板(404)与第一弧形坝体(301)配合形成引导分流道(304)内部分泥石流从停淤区(305)开口进入到停淤区(305)内的导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402)朝向该侧第一弧形坝体(301)的一侧设置有限制其向分流坝(303)一侧偏转的限位桩(403),所述第一引流板(402)和第二引流板(404)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若干根支撑柱,每根支撑柱的底端具有支撑在地面上的球状支撑体(405);相邻两根支撑柱之间形成分流泥砂通道(4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器(401)包括一连接第一引流板(402)和第二引流板(404)的转动基体(4011),该转动基体(4011)为圆盘,该圆盘通过其底面设有的若干第二滚珠转动设置在固定基座(4012)上,固定基座(4012)的下部埋设在地面内,在转动基体(4011)和固定基座(4012)的中心处设置有对应的贯通孔,且在贯通孔内设置有转动轴(4013),该转动轴(4013)通过其底端的尖端楔入地面内,从而使转动基体(4011)形成可围绕转动轴(4013)转动的转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弧形坝体(301)的上游端3-10米处倾斜设置有引流坝(5),该引流坝(5)一端与该侧的高地(1)连接,另一端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下游倾斜,并延伸至泥石流流道(2)内,从而在引流坝(5)和第一弧形坝体(301)之间形成第一蓄淤区(5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4)的下游方向设置有蓄流坝(6),该蓄流坝(6)由两个“八”字形的泄流坝(601)构成,且两个泄流坝(601)之间具有过流通道(602),过流通道(602)内设有若干根立柱形成各过滤栅格(604);每个泄流坝(601)由对称的两个弧形坝体构成,且两个弧形坝体之间形成第一泄流口(603);
所述转动器(401)上设置有封板(407),且当第一引流板(402)自由端被分流坝(303)侧壁阻挡时,封板(407)将该侧的第一泄流口(603)封堵,从而使第二引流板(404)、封板(407)、泄流坝(601)中靠近泥石流流道(2)侧边的弧形坝体以及该侧的高地(1)围成第二蓄淤区(605),过流通道(602)两侧的两个弧形坝体和两个封板(407)以及两个第一引流板(402)围成第三蓄淤区(6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活动式导流机构(4)的下游方向设置有消能拦挡坝(7),该消能拦挡坝(7)包括位于泥石流流道(2)中间的中间坝体(701)和位于泥石流流道(2)两侧的第二弧形坝体(702),在中间坝体(701)的两端具有朝向流动方向下游延伸的第三弧形坝体(706),且第三弧形坝体(706)的上游部分和第二弧形坝体(702)之间形成入口大、出口小的喇叭状第二泄流口(703);
在两个第二泄流口(703)出口的前方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其中,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分别倾斜设置在泥石流流道(2)两侧,且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处于泥石流流道(2)边部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更靠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从而使通过第二泄流口(703)的泥石流冲击在第一弧形引导坝(709)和第二弧形引导坝(707)上时被其引导倾斜向泥石流流道(2)中间汇聚;
在第二弧形引导坝(707)靠近泥石流流道(2)中心的一端具有沿流动方向分布的冲击坝(708),且第一弧形引导坝(709)靠近泥石流流道(2)中心的一端正对该冲击坝(708)长度方向的中部,从而在第一弧形引导坝(709)端部和冲击坝(708)之间形成泥石流的冲击消能通道(7010);
所述第二弧形引导坝(707)的迎水面、第二弧形坝体(702)的背水面和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四蓄淤区(704),第一弧形引导坝(709)的迎水面、第二弧形坝体(702)的背水面和该侧的高地(1)之间也形成第四蓄淤区(704);所述第二弧形引导坝(707)的背水面、冲击坝(708)的背水面和泥石流流道(2)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一储流区(7011),第一弧形引导坝(709)的背水面与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二储流区(7012);
所述两个第三弧形坝体(706)的下游部分分别与第二弧形引导坝(707)和第一弧形引导坝(709)配合形成导流通道,且两个第三弧形坝体(706)和中间坝体(701)之间围成开口朝向下游的第五蓄淤区(705)。
CN202010373819.8A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Active CN1113352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3819.8A CN111335259B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3819.8A CN111335259B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5259A CN111335259A (zh) 2020-06-26
CN111335259B true CN111335259B (zh) 2023-12-29

Family

ID=71182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3819.8A Active CN111335259B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52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1164B (zh) * 2020-10-20 2021-07-02 同济大学 一种泥石流桩群型拦挡结构及方法
CN112813921B (zh) * 2021-01-06 2022-06-07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泥石流水石分离贮存系统
CN112854124B (zh) * 2021-01-13 2022-05-27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泥石流防治方法
CN113152360B (zh) * 2021-04-08 2022-03-11 扬州大学 河道汇流流场智能调节优化导流装置及应用
CN114876696B (zh) * 2022-04-14 2024-03-1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延长顶盖取水管使用寿命的优化装置及方法
CN116465696B (zh) * 2023-05-05 2023-11-17 商丘师范学院 一种户外用臭氧浓度和高温热浪监测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15368U (zh) * 2010-12-13 2011-08-03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流自我耗散消能的水坝结构
JP5555339B1 (ja) * 2013-02-08 2014-07-23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ダム下流の構造
EP2812496A1 (en) * 2012-12-05 2014-12-17 Raycap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Gate for free spillway weirs
CN104452673A (zh) * 2014-12-08 2015-03-25 广西大学 一种可调式进水口拦污栅
CN104480913A (zh) * 2014-11-18 2015-04-01 河海大学 一种交错布置隔块结构的生态鱼道
CN104775404A (zh) * 2015-03-26 2015-07-1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稳流减磨消力池
CN205188910U (zh) * 2015-12-03 2016-04-27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雍高水位加大引水流量的装置
CN105862684A (zh) * 2016-06-03 2016-08-17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疆南供电公司 格栅消能式泄洪装置
CN105862659A (zh) * 2016-04-13 2016-08-17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一种高频泥石流护岸导流方法
CN108625349A (zh) * 2018-04-21 2018-10-09 易浩颖 单闸墩智能化操作双孔胸墙式闸门同时自动旋转开关
CN110409368A (zh) * 2019-08-30 2019-11-05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可调整与河岸角度的透水丁坝
CN210238418U (zh) * 2019-05-23 2020-04-03 郑州科技学院 一种泥石流防治减速导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15368U (zh) * 2010-12-13 2011-08-03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流自我耗散消能的水坝结构
EP2812496A1 (en) * 2012-12-05 2014-12-17 Raycap Intellectual Property, Ltd. Gate for free spillway weirs
JP5555339B1 (ja) * 2013-02-08 2014-07-23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ダム下流の構造
CN104480913A (zh) * 2014-11-18 2015-04-01 河海大学 一种交错布置隔块结构的生态鱼道
CN104452673A (zh) * 2014-12-08 2015-03-25 广西大学 一种可调式进水口拦污栅
CN104775404A (zh) * 2015-03-26 2015-07-1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稳流减磨消力池
CN205188910U (zh) * 2015-12-03 2016-04-27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雍高水位加大引水流量的装置
CN105862659A (zh) * 2016-04-13 2016-08-17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一种高频泥石流护岸导流方法
CN105862684A (zh) * 2016-06-03 2016-08-17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疆南供电公司 格栅消能式泄洪装置
CN108625349A (zh) * 2018-04-21 2018-10-09 易浩颖 单闸墩智能化操作双孔胸墙式闸门同时自动旋转开关
CN210238418U (zh) * 2019-05-23 2020-04-03 郑州科技学院 一种泥石流防治减速导流装置
CN110409368A (zh) * 2019-08-30 2019-11-05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可调整与河岸角度的透水丁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5259A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35259B (zh) 一种拦截泥石流用活动式分流装置
CN111335260B (zh) 一种泥石流防治用活动式分流拦挡系统
CN111270652B (zh) 一种复合型泥石流拦挡系统
CN211815680U (zh) 一种防山体泥石流冲击的拦挡坝结构
CN108330871B (zh) 泥石流沟道桥梁桥墩防护装置的设计方法
US20230002991A1 (en) Prevention method for floods and debris flows caused by glacial lake outbursts
CN109056633A (zh) 一种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及方法
CN101148866A (zh) 一种排水系统入海口墩栅涡流室复合消能方法
CN102162229A (zh) 一种防御大规模低频率泥石流的拦砂坝
CN111254882B (zh) 一种对冲消能式泥石流分流系统
CN209114416U (zh) 一种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CN213233325U (zh) 应用于泥石流防治的截导结构
CN112391998B (zh) 一种水利工程溢流坝防冲刷消能墙
CN112343011A (zh) 一种泥石流排导结构
CN213173390U (zh) 一种泥石流箕状拦导结构
CN208717869U (zh) 用于大坡降、高流速泄水的导流明渠
CN220598352U (zh) 一种泥石流分流排泄结构
CN218894021U (zh) 一种分流式泥石流拦挡系统
CN216892261U (zh) 一种封闭式泥石流排导结构
TWI766820B (zh) 野溪的土石流整治構造
CN220318445U (zh) 一种泥石流物复合式拦挡坝结构
CN211872914U (zh) 一种多砂石河流上的水电站枢纽拦石透水导砂装置
CN214271928U (zh) 一种具有发电功能的山洪泥石流拦砂坝
Cheng et al. Debris flow dam formation in southeast Tibet
CN114737528B (zh) 一种水石分离扩容式泥石流停淤场及其建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5

Address after: 224700 No.888, Tangqiao Road, high tech Economic Zone, Jianhu Count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YANCHENG RUIDE PETROCHEMICAL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69, Changchun Road, Chuanying District, Jilin City, Jilin Province, 132000

Applicant before: Duan Gangqia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