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7415U - 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17415U CN220317415U CN202322277144.9U CN202322277144U CN220317415U CN 220317415 U CN220317415 U CN 220317415U CN 202322277144 U CN202322277144 U CN 202322277144U CN 220317415 U CN220317415 U CN 2203174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ealing
- discharge
- middle ground
- discharge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外壳板及中间地极板,中间地极板两侧平面边沿为密封沿面,中间地极板之间及其与外壳板之间设有陶瓷板和橡胶板对,中间地极板两侧均设橡胶板槽,橡胶板槽内侧为放电区,放电区经分隔结构分隔形成至少一条蛇形环绕的放电通道,陶瓷板一侧平面盖设于放电通道上,橡胶板槽内设置有环绕包围放电区的密封槽,密封槽内嵌设内密封圈,内密封圈与陶瓷板的一侧平面接触密封;该臭氧发生器通过设置内密封,避免放电通道气流逃逸至放电区与外密封之间区域,使气流沿放电通道绕流,以充分对其进行电离,提高臭氧输出浓度,并可进一步隔绝并联进水孔和并联出水孔对放电区的影响,保证放电区干燥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并联水路和气路的设计是实现臭氧发生器模块化组装及生产的设计趋势,与传统的串联水路气路相比,可有效提高冷却效率和臭氧浓度,如专利CN202210233100.3一种高效板式臭氧发生器放电室,但该技术方案由于通过地极板扣合面上的两个密封圈实现放电室空间外部的双重外密封,即仅具有放电室空间外围的外密封,随着臭氧发生器的小型化发展,为了提高转化率,放电室区域内会设置复杂的放电通道,以延长气流通过时间,而由于臭氧发生器仅具有外密封,其内部将会存在位于放电通道外的空隙,使得部分气流不经过放电通道而旁通外溢,降低臭氧转化率和臭氧浓度;另外,由于其水路为多路并联U型水路,对于小型板面的臭氧发生器而言,虽然易于达到冷却目的,但该水路设计无法充分循环利用冷却液的冷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位于两侧的两个外壳板以及层叠设置于两个外壳板中间的数个中间地极板,中间地极板的两侧平面边沿为密封沿面,密封沿面上设有密封圈,中间地极板之间以及中间地极板与外壳板之间设置有陶瓷板和橡胶板对,以在中间地极板的两侧形成放电区,中间地极板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定位橡胶板对的橡胶板槽,橡胶板槽位于密封沿面内侧,其内设置放电区,矩形的放电区内经分隔结构分隔形成至少一条蛇形环绕的放电通道,陶瓷板一侧平面盖设于放电通道上方,用于形成位于陶瓷板与放电通道底部之间的放电间隙,橡胶板槽内设置有环绕包围放电区的一圈密封槽,密封槽内嵌设内密封圈,内密封圈与陶瓷板的侧平面接触密封。
优选地,放电通道包括镜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放电通道和第二放电通道,分隔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共享分隔条和自分隔条,共享分隔条用于对相邻两程通道进行分隔,第一放电通道和第二放电通道由共享分隔条两端绕行折流,自分隔条与放电区两端连接,其中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程通道折流的折流间隙。
进一步优选地,中间地极板上内置有冷却流道,其一端部并列设置并联进水孔和并联出水孔,用于并联连接数个冷却流道,冷却流道为一条蛇形流道,冷却流道包括与并联进水孔连通的进水流道、与并联出水孔连通的出水流道以及数条平行的折流流道。
进一步优选地,中间地极板的一端开设从其侧面向内延伸的串联孔,串联孔垂直串接所有折流流道的一端,串联孔端口设置有堵头,中间地极板的另一端开设有数个串接槽,串接槽分别串接连通相邻的两个折流流道的另一端、折流流道与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以及折流流道与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中间地极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盖设所有串接槽的封板。
进一步优选地,串联孔内插设有连通管,连通管的一侧周面垂直铣设数个串接铣槽,串接铣槽串接连通相邻折流流道的一端,连通管上还设置有连通孔,对应串接进水流道或出水流道,连通管外端部通过堵头进行压紧限位。
进一步优选地,串联孔内插设有连通管,连通管上设置有多个折程贯通区,折程贯通区具有朝折流流道一侧的开放口,用于对应串接连通相邻的折流流道的一端,相邻的折程贯通区之间设置分隔板进行分区,连通管的外端还具有垂直轴线贯穿设置的贯通孔,对应串接进水流道或出水流道,连通管外端部通过堵头进行压紧限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通过设置内密封,避免放电通道内的气流逃逸至放电区与外密封之间的区域,使气流沿放电通道绕流,以充分对气流进行电离,提高臭氧输出浓度,并可进一步隔绝并联进水孔和并联出水孔对放电区的影响,保证放电区的干燥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的装配爆炸图;
图2为图1中中间地极板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B截面剖视图;
图5为图4中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外壳板;2、陶瓷板;3、中间地极板;4、橡胶板;5、第二外壳板;51、进水接头;52、出水接头;53、进气接头;54、出气接头;6、内密封圈;7、第一外密封圈;8、第二外密封圈;9、接头绝缘体;10、封板;11、堵头;12、连通管;121、折程管通区;122、贯通孔;123、分隔板;124、支撑管梁;201、并联进水孔;202、并联出水孔;203、第一放电通道;204、第二放电通道;205、并联出气孔;206、并联进气孔;207、出气口;208、进气口;209、密封槽;210、橡胶板槽;211、串接槽;212、进水流道;213、折流流道;214、出水流道;215、外流道孔段;216、内流道孔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位于外两侧的两个外壳板以及层叠夹设在两个外壳板中间的数个中间地极板3,两个外壳板分别记为第一外壳板1和第二外壳板5,其用于对数个中间地极板3进行封装和接头安装,与中间地极板3相对应,其内侧平面上设置有橡胶板对4安装槽和密封沿面,其中第二外壳板5上设置有分别用于外接冷却液和气路的进水接头51、出水接头52、进气接头53以及出气接头54,中间地极板3的两侧平面边沿为密封沿面,密封沿面上开设有并联进水孔201、并联出水孔202、并联进气孔206以及并联出气孔205,再次参照图1-图2,其中,并联进水孔201和并联出水孔202位于中间地极板3的同一端,多个中间地极板3层叠组合,通过并联进水孔201和并联出水孔202将冷却液均匀分布于各个中间地极板3中,保证各个放电单元中的臭氧合成效率,同时,气流通过并联进气孔206和并联出气孔205均匀分布于各个中间地极板3两侧的放电区中,以合理充分利用各个放电单元的能量;由此,并联进水孔201、并联出水孔202、并联进气孔206和并联出气孔205的口径与橡胶板槽210内位于同一截面上,放电区位于橡胶板槽210内侧,因此,中间地极板3的两侧平面的各个区域密封极为重要,其中,并联进水孔201和并联出水孔202的密封通过其端面密封圈实现,放电区内的密封通过相互扣合连接的一中间地极板3上的第一外密封圈7和另一中间地极板3上的第二外密封圈8,实现双重外密封,端面密封圈、第一外密封圈7和第二外密封圈8均位于密封沿面上;
橡胶板对4对安装于橡胶板槽210内,两个中间地极板3相对扣合后,橡胶板对4对起到弹性支撑其两侧陶瓷板2,使陶瓷板2一侧平面盖设于放电通道上方,并紧密贴紧分隔结构,形成封闭放电通道以及均匀一致的放电间隙,为了延长气流通过时间,放电通道经分隔结构分隔形成至少一个蛇形环绕通道结构,由于橡胶板对4对主要作用为弹性支撑,受其材料限制,橡胶板对4对对放电区的密封非常有限,放电通道内的气流易由通道内逃逸至放电区与外密封之间的区域,并由该外部区域旁通流窜至出气口207,从而降低输出的臭氧浓度,因此,围绕放电区设置内密封,如图2-图3所示,橡胶板槽210内设置有环绕包围放电区的一圈密封槽209,为了更好嵌设内密封圈6,密封槽209与矩形放电通道的外边沿之间间距约为1mm,在橡胶板对4对的弹性支撑力作用下,陶瓷板2的侧平面压紧于内密封圈6上,实现放电区的内密封,内密封可进一步隔绝并联进水孔201、并联出水孔202、并联进气孔206和并联出气孔205对放电区的影响,保证放电区的干燥环境。
本实施例中,放电通道包括镜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放电通道203和第二放电通道204,如图2所示,相应的分隔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共享分隔条和自分隔条,共享分隔条和自分隔条可贴紧支撑陶瓷板2,同时,共享分隔条可对相邻两程通道进行分隔,第一放电通道203和第二放电通道204通过共享分隔条两端与放电区端面的间隙进行折流,自分隔条两端与放电区两端分别连接,其中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程通道折流的折流间隙,气流由进气口208进入后经共享分隔条分流至第一放电通道203和第二放电通道204,蛇形折流进行电晕合成后,汇流由出气口207流出,气流在蛇形结构的第一放电通道203和第二放电通道204的导向下均匀分布与绕行,延长气流通过时间,以对氧气进行充分电离,提高臭氧输出浓度。
本实施例中,中间地极板3内置冷却流道,以减小冷却液泄露概率,冷却流道为一条蛇形流道,其两端分别连接并联进水孔201和并联出水孔202,因此,多个中间地极板3层叠组合后,可形成多个并联的蛇形流道,充分利用冷却液冷能,并便于保证多个中间地极板3中温度的一致性;蛇形流道包括与并联进水孔201连通的进水流道212、与并联出水孔202连通的出水流道214以及数条平行的折流流道213,为了实现冷却液的蛇形折流,同时,考虑成型工艺的经济性和效率,中间地极板3的一端开设从其侧面向其内延伸的串联孔,如图4所示,串联孔垂直串接所有折流流道213的一端,以形成该一端的折流,另一端的折流通过中间地极板3另一端的串接槽211实现,串接槽211的密封通过中间地极板3的另一端设置的封板10,实现多个串接槽211的一体密封,串联孔端口设置有堵头11进行密封,考虑工艺经济性,进水流道212、出水流道214、折流流道213、串联孔以及串接槽211均为与中间地极板3可易于一体浇筑成型,并经孔修光或槽修铣获得,与现有技术的钻孔加工相比,可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小钻孔加工中的变形,且不受板体尺寸的限制;另外,为了提高机加工的可操作性,冷却流道贯穿中间地极板3两端,因此,在并联进水孔201和并联出水孔202的两侧均形成外流道孔段215和内流道孔段216,其中,外流道孔段215通过与中间地极板3一端面连接的封板10进行封堵,内流道孔段216可通过封堵材料或者堵头11进行封堵。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冷却液的蛇形绕流,避免部分冷却液沿串联孔直接流出,以充分均匀对中间地极板3进行冷却,串联孔内插设有连通管12,如图4-图5所示,连通管12为不锈钢管,其外端部通过堵头11进行限位固定,再次参照图5,为了实现冷却液的折流,连通管12上设置有多个折程贯通区121,折程贯通区121用于串接连通相邻折流流道213的一端,相邻的折程贯通区121之间设置分隔板123进行分区,折程贯通区121具有朝折流流道213一侧的开放口,以便串接连通相邻的折流流道213的一端,开放口在铣削时可在其中部余留一部分管壁,以形成支撑管梁124,分隔板123一侧周面与支撑管梁124内壁焊接连接,并焊接设置于连通管12管孔内,同时,连通管12的外端还具有垂直轴线贯穿设置的贯通孔122,其用于串接进水流道212与并联进水孔201或出水流道214与并联出水孔202。
本文中所提及的“端”、“侧”、“外”、“内”等方位用词,是以相应附图中所示的坐标或方位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内”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位于两侧的两个外壳板以及层叠设置于两个所述外壳板中间的数个中间地极板,所述中间地极板的两侧平面设有密封沿面,所述密封沿面上设有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地极板之间以及所述中间地极板与所述外壳板之间设置有陶瓷板和橡胶板对,以在所述中间地极板的两侧形成放电区,所述中间地极板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橡胶板对的橡胶板槽,所述橡胶板槽位于所述密封沿面内侧,其内设置所述放电区,矩形的所述放电区内经分隔结构分隔形成至少一条蛇形环绕的放电通道,所述陶瓷板一侧平面盖设于所述放电通道上方,用于形成位于所述陶瓷板与所述放电通道底部之间的放电间隙,所述橡胶板槽内设置有环绕包围所述放电区的一圈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嵌设内密封圈,所述内密封圈与所述陶瓷板的一侧平面接触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通道包括镜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放电通道和第二放电通道,所述分隔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共享分隔条和自分隔条,所述共享分隔条用于对相邻两程通道进行分隔,所述第一放电通道和所述第二放电通道分别由所述共享分隔条两端绕行折流,所述自分隔条与所述放电区两端连接,其中部设置有用于相邻两程通道折流的折流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地极板上内置有冷却流道,其一端部并列设置并联进水孔和并联出水孔,用于并联连接数个所述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为一条蛇形流道,所述冷却流道包括与所述并联进水孔连通的进水流道、与所述并联出水孔连通的出水流道以及数条平行的折流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地极板的一端开设由其侧面向其内延伸的串联孔,所述串联孔垂直串接所有所述折流流道的一端,所述串联孔端口设置有堵头,所述中间地极板的另一端开设有数个串接槽,所述串接槽分别串接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折流流道的另一端、所述折流流道与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以及所述折流流道与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所述中间地极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盖设所有所述串接槽的封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孔内插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多个折程贯通区,所述折程贯通区具有朝所述折流流道一侧的开放口,用于对应串接连通相邻的所述折流流道的一端,相邻的所述折程贯通区之间设置分隔板进行分区,所述连通管的外端还具有垂直轴线贯穿设置的贯通孔,对应串接所述进水流道或所述出水流道,所述连通管外端部通过所述堵头进行压紧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贯穿所述中间地极板两端,在所述并联进水孔和所述并联出水孔的两侧均形成外流道孔段和内流道孔段,所述外流道孔段和所述内流道孔段均设置封堵,其中,所述外流道孔段通过与所述中间地极板一端面连接的所述封板进行封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77144.9U CN220317415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77144.9U CN220317415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17415U true CN220317415U (zh) | 2024-01-09 |
Family
ID=89414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77144.9U Active CN220317415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17415U (zh) |
-
2023
- 2023-08-24 CN CN202322277144.9U patent/CN2203174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099716A (en) | Electrochemical cell frame | |
US6117287A (en) | Electrochemical cell frame | |
KR20200002435U (ko) | 확장 이온-교환 멤브레인 전기 분해 셀 | |
JP2003142144A5 (zh) | ||
TWI765076B (zh) | 電池組件和動力電池 | |
CA2479325A1 (en) | Fuel cell having closure seal | |
EA003473B1 (ru) | Генератор озона и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озона | |
CN105752937A (zh) | 分层模块式臭氧发生器 | |
CN109560348A (zh) | 电池单池、用于制造电池单池的方法和电池模块 | |
CN220317415U (zh) | 一种具有内密封结构的板式臭氧发生器 | |
ES2189439T3 (es) | Reactor electroquimico multicelda bipolar y separado por membranas. | |
US6955862B2 (en) | Fuel cell block | |
JP3098619B2 (ja) | 燃料電池 | |
CN221841915U (zh) | 电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 |
CN116986553B (zh) | 一种自动分配气流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 | |
CN112833687A (zh) | 换热器 | |
CN216205556U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18893462U (zh) | 一种臭氧发生模组外壳体 | |
CN219843107U (zh) | 电池包的壳体、电池包以及车辆 | |
JP3229827B2 (ja) |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 |
CN215711964U (zh) | 电解装置 | |
CN216976762U (zh) |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 |
CN217135321U (zh) | 一种电机及其冷却结构 | |
CN116949476B (zh) |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 |
KR102706086B1 (ko) | 바이폴라 전극 모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