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49476B -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49476B
CN116949476B CN202311211348.0A CN202311211348A CN116949476B CN 116949476 B CN116949476 B CN 116949476B CN 202311211348 A CN202311211348 A CN 202311211348A CN 116949476 B CN116949476 B CN 1169494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tamped
stamping
unipolar plat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113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49476A (zh
Inventor
徐龙飞
姜天豪
胡鹏
毕飞飞
蓝树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izhen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izhe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izhen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izhe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1134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494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49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9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49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94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1/00Electrodes; Manufacture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25B11/02Electrodes; Manufacture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25B9/17Cells comprising dimensionally-stable non-movable electrode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thereof
    • C25B9/19Cells comprising dimensionally-stable non-movable electrode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thereof with diaphragms
    • C25B9/21Cells comprising dimensionally-stable non-movable electrode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thereof with diaphragms two or more diaphrag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25B9/60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所述冲压单极板包括冲压成型的冲压板体,并包括反应区和进出口区,所述进出口区包括第一开口区和第二开口区,所述第一开口区的开口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区的开口与所述反应区不连通。所述进出口区还包括用于安装密封件的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在组装为电解槽的过程中,冲压单极板的第一开口区与相邻冲压单极板的第二开口区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冲压单极板的第二开口区与相邻冲压单极板的第一开口区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以便该电解槽在通过密封件对顶设置以提高密封效果的同时,液体在流入电解槽后能够在各冲压单极板的反应区内均进行反应,提高电解槽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解槽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交换膜电解槽通常由冲压极板、交换膜、电源、氢气处理系统和氧气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单块冲压极板的两面分成阴极侧和阳极侧,当冲压极板与交换膜交替层叠设置时,交换膜与阳极侧之间用以传输水并排出氧气,交换膜与阴极侧之间用以排出氢气。
同时,在冲压极板开口与反应区之间存在用于安装密封胶线的凹槽,但是由于冲压极板为冲压成型,使得单块冲压极板上的凹槽错位布置,从而在交换膜与两块冲压极板装配的过程中,两块冲压极板上的密封胶线在沿该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上对顶,导致其中一块冲压极板的开口无法与反应区连通,使得多块冲压极板与多块交换膜交替层叠安装后,部分冲压极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侧无法与反应区发生反应,从而使得该电解槽的反应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块冲压极板与多块交换膜交替层叠安装后,部分冲压极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侧无法与反应区发生反应,导致该电解槽的反应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冲压单极板,所述冲压单极板包括冲压板体,所述冲压板体冲压成型,并包括反应区和进出口区,所述进出口区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长度方向分布在所述反应区的两侧;其中,所述进出口区包括第一开口区和第二开口区,所述第一开口区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区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反应区不连通;所述进出口区包括用于安装密封件的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包围所述进出口区的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密封槽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槽靠近所述反应区的一侧,并包围所述第一密封槽;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的朝向相反。
本申请实施例中,冲压成型的冲压板体使得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在垂直于冲压单极板厚度方向的平面内相互错开,从而使得位于冲压板体的阳极侧和阴极侧的密封件在垂直于冲压单极板厚度方向的平面内相互错开,在能够提高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的可靠性的同时,能够避免冲压单极板的厚度过大。另外,包围进出口区的开口的第一密封件能够降低流体从开口泄漏的风险,位于第一密封件与反应区之间并包围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密封件能够进一步降低流体从进出口区泄漏的风险。具体地,在同一块冲压单极板上设置与该冲压单极板的反应区连通的第一开口区和与该冲压单极板的反应区不连通的第二开口区,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组装为电解槽时,冲压单极板的第一开口区与相邻冲压单极板的第二开口区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相对应的,冲压单极板的第二开口区与相邻冲压单极板的第一开口区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以便该电解槽在通过密封件对顶设置以提高密封效果的同时,保障各冲压单极板均具有与反应区连通的进出口区,以便液体在流入电解槽后能够在各冲压单极板的反应区内均进行反应,提高电解槽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冲压板体冲压形成第一凸筋、第二凸筋、第三凸筋和第四凸筋,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的凸起方向与所述第三凸筋和所述第四凸筋的凸起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围成所述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三凸筋和所述第四凸筋围成所述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密封槽的底壁为所述冲压板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冲压单极板包括跃层部件和隔断部件,所述跃层部件设置有通道,所述跃层部件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区,且所述第一开口区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反应区通过所述通道连通,所述隔断部件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区,且所述第二开口区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反应区通过所述隔断部件隔开;所述跃层部件和所述隔断部件均具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进出口区的所述开口在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上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冲压板体设置有第二开孔,沿所述第一开口区朝向所述反应区的方向,所述第二开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区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反应区之间;所述冲压单极板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阳极侧和阴极侧,所述跃层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阳极侧的第一跃层部件和设置于所述阴极侧的第二跃层部件,所述第一跃层部件具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跃层部件具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开口区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反应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区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在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一密封槽朝向所述阳极侧,所述第二密封槽朝向所述阴极侧;在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一密封槽朝向所述阴极侧,所述第二密封槽朝向所述阳极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口区包括两个过液口和过气口,所述冲压单极板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阳极侧和阴极侧,在所述过气口,所述第一密封槽朝向所述阴极侧,所述第二密封槽朝向所述阳极侧;在所述过气口,所述第一密封槽朝向所述阳极侧,所述第二密封槽朝向所述阴极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解槽,沿所述电解槽的厚度方向,所述电解槽包括多个以上所述的冲压单极板,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之间具有交换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冲压单极板的所述第一密封槽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对齐,各所述冲压单极板的所述第二密封槽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冲压单极板包括进液口、出液口、两个过液口、出气口和过气口;所述冲压单极板的进液口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的过液口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对齐;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出液口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的过液口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对齐;所述冲压单极板的两个过液口分别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的进液口、出液口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对齐;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出气口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的过气口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对齐;所述冲压单极板的过气口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出气口(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厚度方向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冲压单极板包括相邻的第一冲压单极板和第二冲压单极板,所述第一冲压单极板和所述第二冲压单极板沿所述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交替分布;所述第一冲压单极板和所述第二冲压单极板的所述冲压板体为矩形,且所述冲压板体具有相交的第一对角线和第二对角线;
所述第一冲压单极板中,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冲压板体的第一对角线,两个所述过液口位于所述冲压板体的第二对角线,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出液口和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所述过液口之间,所述过气口位于所述进液口和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另一个所述过液口之间,且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长度方向,所述进液口、所述过气口和一个所述过液口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同一侧,所述出液口、所述出气口和另一个所述过液口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冲压单极板中,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冲压板体的第二对角线,两个所述过液口位于所述冲压板体的第一对角线,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出液口和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所述过液口之间,所述过气口位于所述进液口和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另一个所述过液口之间,且沿所述冲压单极板的长度反向,所述进液口、所述过气口和一个所述过液口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同一侧,所述出液口、所述出气口和另一个所述过液口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另一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所提供冲压单极板在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第一冲压单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冲压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位于阳极侧的跃层部件、隔断部件和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位于阴极侧的跃层部件、隔断部件和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4中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1中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中过液口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中出气口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中过气口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中第二冲压单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压单极板;
11-冲压板体;
111-第一密封槽;
111a-第一凸筋;
111b-第二凸筋;
112-第二密封槽;
112a-第三凸筋;
112b-第四凸筋;
113-第三密封槽;
12-阳极侧;
13-进出口区;
131-开口;
132-第一开口区;
132a-进液口;
132b-出液口;
132c-出气口;
133-第二开口区;
133a-过液口;
133b-过气口;
14-反应区;
15-跃层区;
151-第二开孔;
16-阴极侧;
3-交换膜;
4-密封件;
41-第一密封件;
42-第二密封件;
43-第三密封件;
5-跃层部件;
51-通道;
52-第一跃层部件;
521-第一通道;
53-第二跃层部件;
531-第二通道;
6-隔断部件;
7-第一开孔。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如图1和图2所示,电解槽包括层叠设置冲压单极板1和交换膜3,且沿该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交换膜3位于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之间。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各个冲压单极板1沿电解槽的高度方向布置,且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之间具有交换膜3,由于在电解槽内实现液体的电解反应,因此,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朝向交换膜3的一面为阳极侧12,另一面为阴极侧16,使得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之间为阳极侧12与阴极侧16之间的配合,冲压单极板1的阳极侧12与交换膜3之间用以传输液体,冲压单极板1的阴极侧16与交换膜3之间用以传输气体,流体流入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并在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生成气体,从而完成电解反应。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冲压单极板1的冲压板体11为冲压成型,如图1所示,该冲压单极板1还包括密封件4,如图2所示,密封件4位于进出口区13沿该冲压单极板1厚度方向的两侧,如图1、图4-图6所示,密封件4能够包围开口131。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进出口区13冲压形成用于安装密封件4的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密封槽112,第一密封槽111包围进出口区13的开口131,第二密封槽112位于第一密封槽111靠近反应区14的一侧,并包围第一密封槽111。如图5-图8所示,第一密封槽111用于安装第一密封件41,第二密封槽112用于安装第二密封件42,且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分别朝向该冲压单极板1的阳极侧12和阴极侧16,即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密封件42分别安装于冲压单极板1的阳极侧12和阴极侧16,从而保障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均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冲压成型的冲压板体11使得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密封槽112在垂直于冲压单极板1厚度方向的平面内相互错开,从而使得位于冲压板体11的阳极侧12和阴极侧16的密封件4在垂直于冲压单极板1厚度方向的平面内相互错开,在能够提高第一密封件41和第二密封件42的可靠性的同时,能够避免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过大。另外,包围进出口区13的开口131的第一密封件41能够降低流体从开口131泄漏的风险,位于第一密封件41与反应区14之间并包围第一密封件41的第二密封件42能够进一步降低流体从进出口区13泄漏的风险。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各冲压单极板1的第一密封槽11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各冲压单极板1的第二密封槽112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以使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的第一密封件41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的第二密封件42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在组装电解槽的过程中,第一密封件41和第二密封件42受到沿厚度方向的挤压力变形时,各冲压单极板1的第一密封件41与冲压板体11之间的作用力、各冲压单极板1的第二密封件42与冲压板体11之间的作用力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能够叠加,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的密封胶线错位密封,本申请实施例中对顶设置的密封件4在电解槽中能够利用外力的挤压提高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冲压单极板1的密封效果,进一步降低流体泄漏的可能性。
具体地,以第二密封件42为例,如图9所示,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两个第二密封件42沿厚度方向对齐设置时,由于在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同一进出口区13中的第二密封件42安装于阳极侧12,使得同样位于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无法与该进出口区13的开口131连通,因此,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同一进出口区13为不与反应区14连通的进出口区13。但在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上需要实现液体流入位于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内进行反应,因此,在同一块冲压单极板1上设置与该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连通的第一开口区132和与该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不连通的第二开口区133。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冲压单极板1的第一开口区132与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第二开口区133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相对应的,冲压单极板1的第二开口区133与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第一开口区132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以便该电解槽在通过密封件4对顶设置以提高密封效果的同时,保障各冲压单极板1均具有与反应区14连通的腔口区13,以便液体在流入电解槽后能够在各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内均进行反应,提高电解槽的工作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冲压单极板1包括冲压板体11、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冲压板体11包括反应区14和进出口区13,且进出口区13沿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反应区14的两侧,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均具有第一开孔7,且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位于进出口区13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并覆盖进出口区13,第一开孔7与进出口区13的开口131对应。同时,跃层部件5设置有连通开口131和反应区14的通道51。
本申请实施例中,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能够在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覆盖进出口区13,并沿周向包围进出口区13的开口131,从而密封进出口区13的开口131,降低流体从开口131泄漏到冲压单极板1外侧,并降低流体从该开口131泄漏至其他开口131的风险,提高进出口区13的密封性,从而提高冲压单极板1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冲压单极板1设置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后,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能够起到密封开口131的作用,降低电解槽对密封件4的密封可靠性的要求。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各个进出口区13上的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均受到沿电解槽高度方向的挤压,以使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与冲压板体1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对开口131的密封效果,降低流体泄漏的可能性,以保障流体能够在各个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内充分反应,从而提高电解槽的工作性能。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电解槽的冲压单极板1设置有包围开口131的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并设置有包围开口131的密封件4时,密封件4与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共同密封开口131,从而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区13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能够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冲压板体11上,提高垫块2与冲压板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当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覆盖进出口区13后,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的第一开孔7与进出口区13的开口131在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应,以使流体能够通过开口131和第一开孔7流入或流出冲压单极板1,从而保障流体的流动性。同时,用以连通开口131与反应区14的通道51设置于跃层部件5朝向冲压板体11的一侧,当跃层部件5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使得二者之间能够在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围成密封的通道51,降低流体在通道51内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另外,跃层部件5与冲压板体11的刚性较高,使得通道51的结构稳定性较高,不易受到挤压的影响,有利于流体的流动。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同一块冲压单极板1上,第一开口区132通过跃层部件5的通道51与反应区14连通,使得第一开口区132与该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连通,以便流体能够通过开口131和通道51流至反应区14内进行反应,在该冲压单极板1上,位于第二开口区133的隔断部件6未设置有通道51,使得第二开口区133与反应区14不连通以便流体能够通过第二开口区133的开口131流至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第一开口区132内,并通过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开口131和通道51流至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内进行反应。因此,本申请中的冲压单极板1的各个开口131并非均与反应区14连通,在第一开口区132中,具有通道51的跃层部件5与第一密封件41或第二密封件42处于同一阳极侧12,或者,具有通道51的跃层部件5与第一密封件41或第二密封件42处于同一阴极侧16,为在第一开口区132中实现开口131与反应区14的连通,位于第一开口区132的两个跃层部件5的通道51通过冲压板体11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连通,以便流体能够在该冲压单极板1内的反应区14进行反应,同时,未流入该冲压单极板1的流体能够流入下一个第一开口区132,使得流体能够在相对应的反应区14内充分反应,有利于提高流体的反应效率,从而提高该电解槽的工作性能。位于第二开口区133的两个隔断部件6未设置有通道51,且二者通过冲压板体11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不连通,以便密封进出口区13,降低流体通过第二开口区133流入或流出该冲压单极板1反应区14的可能性,提高第二开口区133的密封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跃层部件5设置有通道51,且跃层部件5覆盖第一开口区132,用以连通第一开口区132的开口131和反应区14,以使流体能够流入反应区14内进行反应。隔断部件6覆盖第二开口区133,且隔断部件6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均未设置通道51,以使第二开口区133的开口131与反应区14通过隔断部件6隔开,降低第二开口区133内的流体流入冲压单极板1内的可能性,避免未反应的流体与正在反应的流体发生串流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第二开口区133的密封性。
更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冲压板体11冲压形成第一凸筋111a、第二凸筋111b、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因此,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之间能够围成第一密封槽111,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之间能够围成第二密封槽112,且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的凸起方向与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的凸起方向相反,从而使得第一密封槽111与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方向相反,进而实现对冲压单极板1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密封,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区13的密封性。同时,冲压板体11为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和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当第一凸筋111a、第二凸筋111b、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的高度相等时,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密封槽112的深度相同,以使第一密封件41和第二密封件42具有相同大小的变形空间,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密封件42的变形量相等,从而降低相邻两块冲压单极板1之间存在间隙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电解槽的密封性。
另外,当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密封件42分别安装于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密封槽112后,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能够对第一密封件41起到限位作用,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能够对第二密封件42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降低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密封件42脱离冲压板体11的可能性,提高二者与冲压板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密封件42会受到沿厚度方向上的挤压力,以使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密封件42发生弹性变形,在二者弹性变形的过程中,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能够降低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密封件42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使得二者能够在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密封槽112内完成弹性变形,有利于提高密封的可靠性。
如图7和图8所示,进出口区13还包括跃层区15,在沿开口131朝向反应区14的方向,跃层区15位于第二凸筋111b与第三凸筋112a之间,且跃层区15与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平齐,或者跃层区15与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平齐。具体地,在第一开口区132中,如图7所示,冲压板体11设置有第二开孔151,第二开孔151设置于跃层区15。
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第二开孔151贯穿冲压板体11并连通阳极侧12和阴极侧16,以便在第一开口区132内,流体能够通过第二开孔151实现在阳极侧12与阴极侧16之间的跃层,当密封件4、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密封开口131时,能够实现第一开口区132的开口131与反应区14之间的连通,以便液体流入反应区14的阳极侧12进行反应,并在反应区14的阴极侧16生成气体,从而实现电解反应。同时,第二开孔151能够与跃层部件5连通并对流体起到导向的作用,降低液体流入反应区14的阴极侧16的可能性,还能够避免电解产生的气体混合在一起的风险。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跃层部件5包括设置于阳极侧12的第一跃层部件52和设置于阴极侧16的第二跃层部件53,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跃层部件52具有第一通道521,第二跃层部件53具有第二通道531,并且,由于第二开孔151位于第一开口区132的开口131与反应区14之间,因此,第一开口区132的开口131与反应区14之间能够通过第一通道521、第二开孔151和第二通道531连通,以使第一开口区132内的流体能够流入反应区14,从而在提高第一开口区132的密封性的同时,保障流体能够顺利地流入反应区14进行电解反应。
其中,第一通道521和第二通道531沿该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即第一通道521能够沿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通第二开孔151和反应区14,或者,连通第二开孔151和开口131,第二通道531能够沿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同第二开孔151和反应区14,或者连通第二开孔151和开口131,以使完成跃层的流体能够通过第一通道521和第二通道531流至阳极侧12的开口131或反应区14,或者流至阴极侧16的开口131或反应区14。且第一通道521和第二通道531降低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从第一通道521和第二通道531中泄漏的可能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第一开口区132包括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第一通道521的开口朝向反应区14,以连通第二开孔151和反应区14,从而实现液体在反应区14阳极侧12的流入和流出。具体地,在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还包括第二跃层部件53的第二通道53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第一通道521位于阳极侧12,第二通道531位于阴极侧16,且第二通道531一侧的开口朝向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的开口131,从而实现液体在冲压单极板1内的流入和流出。
如图4-图6和图9所示,在进液口132a,液体从开口131通过位于阴极侧16的第二通道531流入冲压单极板1,当液体从第二通道531流出后通过第二开孔151实现跃层,从而进入阳极侧12流入第一通道521内,且由于位于阳极侧12的第一通道521的开口朝向反应区14,使得液体能够流入反应区14的阳极侧12进行反应。
如图4-图6和图9所示,在出液口132b,未发生反应的液体通过位于阳极侧12的第一通道521流出反应区14,当液体从第一通道521流出后通过第二开孔151实现跃层,从而进入阴极侧16并流入第二通道531内,且由于位于阴极侧16的第二通道531的一侧开口朝向开口131,使得未发生反应的液体能够流出该冲压单极板1,并流入下一个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以便未发生反应的液体在下一个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继续发生反应。
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能够提高液体在电解槽内流经反应区14的次数,以使液体在电解槽内能够充分地进行电解反应,有利于提高电解槽的工作性能。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进液口132a,第一通道521的进口与第二开孔15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在出液口132b,第一通道521的出口与第二开孔15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以使液体能够准确地从第二开孔151流入第一通道521,或者从第一通道521流出第二开孔151,并提高流体的流动速度,同时还能够降低液体回流的可能性。
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由于第一通道521连通反应区14与第二开孔151,第二通道531连通开口131与第二开孔151,使得第一跃层部件52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覆盖第二密封槽112和第二开孔151,第二跃层部件53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覆盖第一密封槽111。当第一跃层部件52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阴极侧16凸起,第一跃层部件52与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抵接,当第二跃层部件53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阳极侧12凸起,第二跃层部件53与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抵接,因此,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
同时,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使得第一密封件41与第一跃层部件52位于冲压单极板1的阳极侧12,第一密封件41能够降低液体从第二通道531的外侧流入反应区14的可能性,提高对进液口132a的开口131密封的可靠性。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使得第二密封件42与第二跃层部件53位于冲压单极板1的阴极侧16,第二密封件42能够避免液体流入位于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同时还能够降低位于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的气体流入进液口132a的可能性,提高对进液口132a密封的可靠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第一开口区132包括出气口132c,第一通道521开口朝向开口131,以连通第二开孔151和开口131,从而实现气体从位于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内流出。具体地,在出气口132c还包括第二跃层部件53的第二通道53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第一通道521位于阳极侧12,第二通道531位于阴极侧16,且第二通道531一侧的开口朝向位于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从而实现气体在冲压单极板1内的流出。
如图4-图6和图11所示,在出气口132c,气体在反应区14的阴极侧16产生后,通过位于阴极侧16的第二通道531流出反应区14,当气体从第二通道531流出后通过第二开孔151实现跃层,从而进入阳极侧12并流入第一通道521内,且由于位于阳极侧12的第一通道521的开口朝向开口131,使得气体能够流出该冲压单极板1。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各个冲压单极板1的气体从出气口132c流出后汇聚到一起,以便后续收集。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出气口132c,第一通道521的进口与第二开孔15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以使气体能够准确地从第二开孔151流入第一通道521,提高气体的流动速度,同时还能够降低气体回流的可能性。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在出气口132c,由于第一通道521连通开口131与第二开孔151,第二通道531连通反应区14与第二开孔151,使得第一跃层部件52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覆盖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开孔151,第二跃层部件53在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覆盖第二密封槽112和第二开孔151。当第一跃层部件52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阴极侧16凸起,第一跃层部件52与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抵接,当第二跃层部件53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阳极侧12凸起,第二跃层部件53与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抵接,因此,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
同时,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使得第一密封件41与第二跃层部件53位于冲压单极板1的阴极侧16,第一密封件41能够降低气体从第一通道521的外侧流入反应区14的可能性,提高对出气口132c的开口131密封的可靠性。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使得第二密封件42与第一跃层部件52位于冲压单极板1的阳极侧12,第二密封件42能够避免气体流入位于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同时还能够降低位于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内的液体流入出气口132c的可能性,提高对进液口132a密封的可靠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跃层部件52和第二跃层部件53均包括跃层板,跃层板位于对应的开口131和反应区14之间,其中,第一通道521和第二通道531均设置于跃层板上,以使第一跃层部件52和第二跃层部件53的至少部分在密封开口131的同时,能够将流体导入或导出反应区14。
沿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第一通道521的一侧具有开口,另一侧未设置开口。其中,第一通道521的开口用以流入或流出流体,第一通道521未设置开口的一侧用以阻挡流体流动,以便流体流入第二开孔151进行跃层。
沿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第二通道531贯穿第二跃层部件53的跃层板。其中,第二通道531用以将流体传输至第二开孔151朝向阴极侧16的一侧,以便流体通过第二开孔151进行跃层。同时,贯穿跃层板的第二通道531便于加工,有利于降低第二跃层部件53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531的一侧具有开口,另一侧未设置开口,以使第二通道531未设置开口的一侧用以阻挡流体流动,以使第一通道521、第二通道531以及第二开孔151在进液口132a中,第一通道521的进口、第二通道531的出口以及第二开孔15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在出液口132b,第一通道521的出口、第二通道531的进口以及第二开孔15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在出气口132c,第一通道521的进口、第二通道531的出口以及第二开孔151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第二开口区133包括两个过液口133a和过气口133b,其中,过液口133a用以将不流入该冲压单极板1内的液体传输至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第一开口区132内,以使流体流入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内进行反应,从而提高电解槽的工作效率。过气口133b用以传递相邻冲压单极板1产生的气体,以使各个冲压单极板1产生的气体汇集在一起,便于收集。
如图4-图6和图10所示,在过液口133a,由于开口131与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不连通,使得隔断部件6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位于过液口133a的两侧。在阳极侧12上,隔断部件6覆盖第一密封槽111,当隔断部件6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阴极侧16凸起,隔断部件6与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抵接;在阴极侧16上,隔断部件6覆盖第二密封槽112,当隔断部件6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阳极侧12凸起,隔断部件6与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抵接,因此,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
同时,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使得第一密封件41位于阴极侧16,位于阳极侧12的隔断部件6与第一密封件41用以密封过液口133a的开口131,降低过液口133a内的液体流入该冲压单极板1的可能性,提高过液口133a的密封性。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使得第二密封件42位于阳极侧12,位于阴极侧16的隔断部件6与第二密封件42用以密封过液口133a的开口131,降低反应区14内的流体流入开口131的可能性,其中,第二密封件42用以阻挡反应区14内的液体泄漏,位于阴极侧16的隔断部件6用以阻挡反应区14内的气体泄漏。因此,在过液口133a通过第一密封件41、第二密封件42以及两个隔断部件6提高过液口133a的密封可靠性。
如图4-图6和图12所示,在过气口133b,由于腔口131与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不连通,使得隔断部件6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位于过气口133b的两侧。在阳极侧12上,隔断部件6覆盖第二密封槽112,当隔断部件6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阴极侧16凸起,隔断部件6与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抵接;在阴极侧16上,隔断部件6覆盖第一密封槽111,当隔断部件6安装于冲压板体11上时,第一凸筋111a和第二凸筋111b相对于冲压板体11朝阳极侧12凸起,隔断部件6与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抵接,因此,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
同时,第一密封槽111的开口朝向阳极侧12,使得第一密封件41位于阳极侧12,位于阴极侧16的隔断部件6与第一密封件41用以密封过气口133b的开口131,降低过气口133b内的气体流入该冲压单极板1的可能性,提高过气口133b的密封性。第二密封槽112的开口朝向阴极侧16,使得位于第二密封件42位于阳极侧12,位于阳极侧12的隔断部件6与第二密封件42用以密封过气口133b的开口131,降低反应区14内的流体流入开口131的可能性,其中,第二密封件42用以阻挡反应区14内的气体泄漏,位于阴极侧16的隔断部件6用以阻挡反应区14内的液体泄漏。因此,在过气口133b通过第一密封件41、第二密封件42以及两个隔断部件6提高过气口133b的密封可靠性。
如图2所示,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如图1-图4和图13所示,图3、图4和图13为相邻的两块冲压单极板1,在组装为电解槽的过程中,冲压单极板1的阴极侧16与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阳极侧12朝向同一个交换膜3,以便在电解槽工作的过程中,水通过进液口132a流入至各个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的阳极侧12,并在反应区14的阴极侧16产生氢气,氢气通过出气口132c流出,氧气与反应后的水从出液口132b流出。
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13所示,本申请中冲压单极板1的反应区14为S型结构,且在该冲压单极板1上仅设置有一个进液口132a和一个出液口132b,因此,在组装电解槽的过程中,为使在相邻冲压单极板1上能够实现液体流入位于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内进行反应,从而将位于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上的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上的过液口133a与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上的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与冲压单极板1的过液口133a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
同理,在组装电解槽的过程中,为使在冲压单极板1上能够实现气体流出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内流出,从而将位于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和过气口133b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上的过气口133b与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该相邻冲压单极板1上的出气口132c与冲压单极板1的过气口133b在沿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上对齐。
当液体流入电解槽内后,部分液体通过该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流入该冲压单极板1内进行电解反应,多余的液体依次经过该进液口132a和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过液口133a,并流入至下一块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以便进行电解反应。同时,在反应区14内未反应的流体从该冲压单极板1的出液口132b流出,通过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过液口133a流入至下一块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以便进行电解反应,或者流入至下一块冲压单极板1的出液口132b,待未反应的流体汇集后再次进入电解槽内进行电解反应,从而实现液体的循环。
另外,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和与其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过气口133b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冲压单极板1的过气口133b和与其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沿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其中,当反应区14的阴极侧16产生气体后,气体通过该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流出该冲压单极板1,并通过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过气口133b与下一块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连通,以使电解槽内产生的气体均汇集至一处,同时还能够将气体与液体进行有效分离,以便收集。
因此,该电解槽在通过密封件4对齐设置以提高密封效果的同时,保障各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出液口132b和出气口132c均与反应区14连通,以便液体在流入电解槽后能够在各冲压单极板1阳极侧12的反应区14内流动,并在各冲压单极板1阴极侧16的反应区14产生气体,有利于提高电解槽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该电解槽包括结构不同的第一冲压单极板和第二冲压单极板,二者沿厚度方向间隔分布。该第一冲压单极板的结构如图4所示,第二冲压单极板的结构如图13所示。
从图4和图13可知,冲压板体11为矩形,且具有相交的第一对角线和第二对角线。第一冲压单极板的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位于冲压板体11的第一对角线,第二冲压单极板的进液口132a和出液口132b位于冲压板体11的第二对角线,第一冲压单极板的两个过液口133a位于冲压板体11的第二对角线,第二冲压单极板的两个过液口133a位于冲压板体11的第一对角线。
第一冲压单极板中,出气口132c和过气口133b位于反应区14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且出气口132c位于出液口132b和位于第二对角线的过液口133a之间,过气口133b位于进液口132a和位于第二对角线的另一个过液口133a区之间,且沿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进液口132a、过气口133b和一个过液口133a位于反应区14的同一侧,出液口132b、出气口132c和另一个过液口133a位于反应区14的另一侧。
相应地,第二冲压单极板中,出气口132c和过气口133b位于反应区14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且出气口132c位于出液口132b和位于第一对角线的过液口133a之间,过气口133b位于进液口132a和位于第一对角线的另一个过液口133a之间,且沿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进液口132a、过气口133b和一个过液口133a位于反应区14的同一侧,出液口132b、出气口132c和另一个过液口133a位于反应区14的另一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至少部分隔断部件6与反应区14贴合,以提高隔断部件6与反应区14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还能够降低反应区14内的流体泄漏至第二开口区133内的可能性,提高第二开口区133密封的可靠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冲压板体11包括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用于安装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用以限制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在冲压板体11的移动,提高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与冲压板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跃层部件5和隔断部件6能够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和传输作用。
具体地,如图8所示,当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与跃层区15连通时,二者组成用于安装跃层部件5或隔断部件6的第一安装槽,此时,跃层部件5或隔断部件6的第一开孔7包围开口131,第二密封槽112包围跃层部件5或隔断部件6,同时,第二密封件42与该跃层部件5或隔断部件6位于冲压单极板1的同一面,以提高该进出口区13的密封性。或者,如图7所示,当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与跃层区15连通时,二者组成用于安装跃层部件5或隔断部件6的第一安装槽,此时,第一密封槽111包围开口131,跃层部件5或隔断部件6的第一开孔7包围第一密封槽111,同时,第一密封件41与该跃层部件5或隔断部件6位于冲压单极板1的同一面,以提高该进出口区13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冲压板体11还包括第三密封槽113,第三密封槽113包围反应区14和进出口区13,第三密封槽113用于安装第三密封件43,当多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冲压单极板1组装为电解槽时,该冲压单极板1的第三密封件43与相邻冲压单极板1的第三密封槽113的底壁相互抵接,用以形成密封区域,降低流体泄漏的可能性。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申请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本申请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申请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冲压单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单极板(1)包括:
冲压板体(11),所述冲压板体(11)冲压成型,并包括反应区(14)和进出口区(13),所述进出口区(13)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分布在所述反应区(14)的两侧;
其中,所述进出口区(13)包括第一开口区(132)和第二开口区(133),所述第一开口区(132)的所述开口(131)与所述反应区(14)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区(133)的所述开口(131)与所述反应区(14)不连通;
所述进出口区(13)包括用于安装密封件(4)的第一密封槽(111)和第二密封槽(112),所述第一密封槽(111)包围所述进出口区(13)的所述开口(131),所述第二密封槽(112)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槽(111)靠近所述反应区(14)的一侧,并包围所述第一密封槽(111);
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密封槽(111)和所述第二密封槽(112)的朝向相反;
所述冲压单极板(1)包括跃层部件(5),所述跃层部件(5)设置有通道(51),所述跃层部件(5)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区(132);
所述冲压板体(11)设置有第二开孔(151),沿所述第一开口区(132)朝向所述反应区(14)的方向,所述第二开孔(151)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区(132)的所述开口(131)与所述反应区(14)之间,所述第一开口区(132)的所述开口(131)与所述反应区(14)之间通过所述通道(51)和所述第二开口(15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单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板体(11)冲压形成第一凸筋(111a)、第二凸筋(111b)、第三凸筋(112a)和第四凸筋(112b),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凸筋(111a)和所述第二凸筋(111b)的凸起方向与所述第三凸筋(112a)和所述第四凸筋(112b)的凸起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凸筋(111a)和所述第二凸筋(111b)围成所述第一密封槽(111),所述第三凸筋(112a)和所述第四凸筋(112b)围成所述第二密封槽(112),所述第一密封槽(111)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密封槽(112)的底壁为所述冲压板体(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单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单极板(1)包括隔断部件(6),所述隔断部件(6)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区(133),且所述第二开口区(133)的所述开口(131)与所述反应区(14)通过所述隔断部件(6)隔开;
所述跃层部件(5)和所述隔断部件(6)均具有第一开孔(7),所述第一开孔(7)与所述进出口区(13)的所述开口(131)在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上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单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单极板(1)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阳极侧(12)和阴极侧(16),所述跃层部件(5)包括设置于所述阳极侧(12)的第一跃层部件(52)和设置于所述阴极侧(16)的第二跃层部件(53),所述第一跃层部件(52)具有第一通道(521),所述第二跃层部件(53)具有第二通道(531),所述第一开口区(132)的所述开口(131)与所述反应区(14)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通道(521)、所述第二开孔(151)和所述第二通道(53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521)和所述第二通道(531)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单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区(132)包括进液口(132a)、出液口(132b)和出气口(132c),在所述进液口(132a)和所述出液口(132b),所述第一密封槽(111)朝向所述阳极侧(12),所述第二密封槽(112)朝向所述阴极侧(16);
在所述出气口(132c),所述第一密封槽(111)朝向所述阴极侧(16),所述第二密封槽(112)朝向所述阳极侧(1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单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区(133)包括两个过液口(133a)和过气口(133b),所述冲压单极板(1)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阳极侧(12)和阴极侧(16),在所述过气口(133b),所述第一密封槽(111)朝向所述阴极侧(16),所述第二密封槽(112)朝向所述阳极侧(12);
在所述过气口(133b),所述第一密封槽(111)朝向所述阳极侧(12),所述第二密封槽(112)朝向所述阴极侧(16)。
7.一种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解槽的厚度方向,所述电解槽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压单极板(1),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1)之间具有交换膜(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解槽,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所述第一密封槽(111)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各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所述第二密封槽(112)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单极板(1)包括进液口(132a)、出液口(132b)、两个过液口(133a)、出气口(132c)和过气口(133b);
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过液口(133a)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
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出液口(132b)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过液口(133a)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
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两个过液口(133a)分别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进液口(132a)、出液口(132b)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
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过气口(133b)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
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过气口(133b)和与其相邻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出气口(132c)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厚度方向对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单极板(1)包括相邻的第一冲压单极板和第二冲压单极板,所述第一冲压单极板和所述第二冲压单极板沿所述电解槽的厚度方向交替分布;
所述第一冲压单极板和所述第二冲压单极板的所述冲压板体(11)为矩形,且所述冲压板体(11)具有相交的第一对角线和第二对角线;
所述第一冲压单极板中,所述进液口(132a)和所述出液口(132b)位于所述冲压板体(11)的第一对角线,两个所述过液口(133a)位于所述冲压板体(11)的第二对角线,所述出气口(132c)位于所述出液口(132b)和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所述过液口(133a)之间,所述过气口(133b)位于所述进液口(132a)和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另一个所述过液口(133a)之间,且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方向,所述进液口(132a)、所述过气口(133b)和一个所述过液口(133a)位于所述反应区(14)的同一侧,所述出液口(132b)、所述出气口(132c)和另一个所述过液口(133a)位于所述反应区(14)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冲压单极板中,所述进液口(132a)和所述出液口(132b)位于所述冲压板体(11)的第二对角线,两个所述过液口(133a)位于所述冲压板体(11)的第一对角线,所述出气口(132c)位于所述出液口(132b)和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所述过液口(133a)之间,所述过气口(133b)位于所述进液口(132a)和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另一个所述过液口(133a)之间,且沿所述冲压单极板(1)的长度反向,所述进液口(132a)、所述过气口(133b)和一个所述过液口(133a)位于所述反应区(14)的同一侧,所述出液口(132b)、所述出气口(132c)和另一个所述过液口(133a)位于所述反应区(14)的另一侧。
CN202311211348.0A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Active CN1169494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1348.0A CN116949476B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1348.0A CN116949476B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9476A CN116949476A (zh) 2023-10-27
CN116949476B true CN116949476B (zh) 2023-12-29

Family

ID=88451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11348.0A Active CN116949476B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4947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0089A (ja) * 1999-06-30 2001-05-22 Shinko Pantec Co Ltd 固体電解質膜ユニット及び電解セル
KR20020045728A (ko) * 2000-12-11 2002-06-20 이종섭 전해수 생성장치
JP2004115860A (ja) * 2002-09-26 2004-04-15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水電解装置
CN217955907U (zh) * 2022-08-31 2022-12-02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板、双极板及具有其的燃料电池
CN116288437A (zh) * 2023-05-16 2023-06-23 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氢装置及制作制氢装置的方法
CN116575053A (zh) * 2023-05-17 2023-08-11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解槽的极板、电解单元及电解槽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3862B (zh) * 2016-11-30 2018-02-01 黃鎮江 具引流凹槽之燃料電池雙極板進氣結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0089A (ja) * 1999-06-30 2001-05-22 Shinko Pantec Co Ltd 固体電解質膜ユニット及び電解セル
KR20020045728A (ko) * 2000-12-11 2002-06-20 이종섭 전해수 생성장치
JP2004115860A (ja) * 2002-09-26 2004-04-15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水電解装置
CN217955907U (zh) * 2022-08-31 2022-12-02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板、双极板及具有其的燃料电池
CN116288437A (zh) * 2023-05-16 2023-06-23 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氢装置及制作制氢装置的方法
CN116575053A (zh) * 2023-05-17 2023-08-11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解槽的极板、电解单元及电解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9476A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214653C2 (ru) Разделенный мембранами биполярный многокамерный электрохимический реактор
CN111640960B (zh) 单电池组件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1193045B (zh) 燃料电池
EP2991143B1 (en) Cell structure for fuel cell stack
CA2729284A1 (en) Fuel cell design based on a framed bipolar plate
CN107834085B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流体流动板
WO2001023644A1 (fr) Electrode plane pour dispositif d'hydroelectrolyse, ensemble de ces electrodes, membrane electrolytique solide, et element electrolytique
EP2631976A1 (en) Fuel cell
CN109509891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1640972B (zh) 膜电极、单电池组件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6949476B (zh)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CN109728321B (zh) 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09509890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09509893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JP4780940B2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セル
CN116949475B (zh) 一种多腔口单极板及电解制氢的电解槽
CN216688342U (zh) 制氢槽组和水电解制氢槽
US20040159543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plate with integral seals
KR101896221B1 (ko) 연료 전지 스택
CN109509892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2290045B (zh) 电池单元
US20070009780A1 (en) Sealing of multi-height surfaces
CN107534179B (zh) 燃料电池堆
CN217738001U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CN109524685B (zh) 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