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38001U -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38001U
CN217738001U CN202221782300.6U CN202221782300U CN217738001U CN 217738001 U CN217738001 U CN 217738001U CN 202221782300 U CN202221782300 U CN 202221782300U CN 217738001 U CN217738001 U CN 217738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ole
section
flow guide
seal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823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一峰
凌建章
周成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ar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823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380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38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380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至少一第一换热板和至少一第二换热板依次排列交错叠放;相邻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或者多个第二换热流道,并通过减小第一截面的面积以及第三截面的面积,使得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的截面面积缩小,但换热面积不变,相较于第一截面的面积与第二截面的面积相同以及第三截面的面积与第四截面的面积相同而言,在相同流道截面面积下,换热面积更大,从而大幅提高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充分利用了装置空间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并减少了部件的安装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成的一种换热器,相邻的金属片之间形成换热流道,相邻的换热流道之间通过不同的流体,使不同的流体之间进行换热,它具有换热效果好、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换热流道的设计中,其形状和尺寸十分重要,但常见的换热片的波纹结构是相邻两个波纹一样大小,均列排布,这样的结构制作很方便,但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组件,旨在增加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充分利用装置空间以形成换热流道,换热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一导流筋,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筋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第一导流槽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二截面,所述第一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截面的面积;至少一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朝向所述第三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二导流筋,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筋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三截面,所述第二导流槽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四截面,所述第三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四截面的面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依次排列交错叠放,每一所述第二导流筋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一导流槽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或每一所述第一导流筋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二导流槽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至少一所述第一换热板和至少一所述第二换热板依次排列交错叠放;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或者多个第二换热流道,每一所述第一导流筋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二导流槽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或者,每一所述第二导流筋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一导流槽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并通过减小所述第一截面的面积以及所述第三截面的面积,使得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的截面面积缩小,但换热面积不变,即相较于第一截面的面积与第二截面的面积相同以及第三截面的面积与第四截面的面积相同而言,在相同流道截面面积下,换热面积更大,从而大幅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在换热面积相同时,流道截面面积更小,从而使得换热组件的整体体积变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截面与所述第三截面均呈梯形,所述第二截面与所述第四截面均呈倒梯形,如此设置,利用梯形和倒梯形的形状,使得相邻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为面接触,以进一步提高换热面积,从而实现良好的换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板设有四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换热板设有与四个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的四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换热板与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呈中间镂空状以使所述第一换热板与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形成腔室,且所述密封结构设有环绕于所述腔室周边且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通孔或者四个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的一第一半圆通孔、一第一圆形通孔、一第二半圆通孔以及一第一圆形密封垫,所述第一半圆通孔和所述第二半圆通孔分别将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至所述腔室,所述第一圆形通孔连通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圆形密封垫封闭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如此设置,通过设置密封结构的安装方向,以控制液体在所述第一换热板或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流向,实现了换热组件的模块化,降低了元件的种类数量,便于组装,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板的周侧边缘延伸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换热板的周侧边缘延伸有第二翻边,所述密封结构通过所述第一翻边嵌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板,或者通过所述第二翻边嵌设于所述第二换热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相对应的依次平直排列分布,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筋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相抵,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相分离,且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与所述密封结构相抵的一端的朝向相反;和/或者,所述第二导流筋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相抵,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相分离,且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与所述密封结构相抵的一端的朝向相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相对应的均呈人字型,并依次排列分布,其中,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其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相抵,且中间设有第一泄水槽,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另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相分离;和/或者,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其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相抵,且中间设有第二泄水槽,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另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相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相对应的呈环状放射性分布,其中,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一导流筋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泄水槽;和/或者,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二导流筋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泄水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围设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二通孔的周围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密封结构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相适应的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组件,还包括前盖和连接于所述前盖的后盖,所述前盖设有用于进出液体的第一通孔柱和第二通孔柱,所述后盖设有用于进出液体的第三通孔柱和第四通孔柱;所述换热组件嵌设于所述前盖和后盖内,所述前盖的内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三导流筋,相邻所述第三导流筋之间形成第三导流槽,所述后盖的内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四导流筋,相邻所述第四导流筋之间形成第四导流槽,每一所述第三导流筋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一导流筋或一所述第二导流筋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三换热流道,每一所述第四导流筋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一导流槽或一所述第二导流槽贴近以形成多个第四换热流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盖的外表面设有加强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密封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F-F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换热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D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E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顺流换热时的结构爆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逆流换热时的结构爆炸图;
图12为实施例一中的密封结构和第一换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中的密封结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前盖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前盖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后盖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后盖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第一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密封结构和第一换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换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第一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密封结构和第一换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换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第一换热板;11、第一导流筋;12、第一导流槽;13、第一泄水槽;14、第一通孔;15、第一翻边;16、第一定位凸起;2、第二换热板;21、第二导流筋;22、第二导流槽;23、第二泄水槽;24、第二通孔;25、第一翻边;26、第二定位凸起;3、密封结构;31、定位孔;32、第一圆形通孔;33、第一圆形密封垫;34、第一半圆通孔;35、第二半圆通孔;4、前盖;41、第一通孔柱;42、第二通孔柱;43、第三导流筋;44、第三导流槽;45、加强筋;5、后盖;51、第三通孔柱;52、第四通孔柱;53、第四导流筋;54、第四导流槽;6、第一换热流道;7、第二换热流道;8、第三换热流道;9、第四换热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16,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前盖4、后盖5和换热组件,前盖4和后盖5可通过连接件连接,也可通过卡扣结构连接,以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其中,换热组件嵌设于前盖4和后盖5内。
该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换热板1,第一换热板1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一导流筋11,相邻两第一导流筋1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槽12,第一导流筋11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一截面,第一导流槽12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二截面,第一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截面的面积;至少一第二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2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四表面朝向第三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二导流筋21,相邻两第二导流筋21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流槽22,第二导流筋21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三截面,第二导流槽22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四截面,第三截面的面积小于第四截面的面积;其中,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依次排列交错叠放,每一第二导流筋21分别与其对应的一第一导流槽12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6,或每一第一导流筋11分别与其对应的一第二导流槽22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7。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至少一第一换热板1和至少一第二换热板2依次排列交错叠放;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之间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6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7,每一第一导流筋11与其对应的一第二导流槽22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6,或者,每一第二导流筋21与其对应的一第一导流槽12之间形成第二换热流道7,并通过减小第一截面的面积以及第三截面的面积,使得第一换热流道6和第二换热流道7的截面面积缩小,但换热面积不变,即相较于第一截面的面积与第二截面的面积相同以及第三截面的面积与第四截面的面积相同而言,在流道截面面积相同时,换热面积更大,从而大幅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在换热面积相同时,可减小流道截面面积,从而使得换热组件的整体体积变小。
请参阅图1至图1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两第一换热板1、一第二换热板2以及密封结构3,第二换热板2夹设于两第一换热板1之间,以形成两层第一流道和一层第二流道,该一层第二流道夹设于该两层第一流道之间,且每一层第一流道设有多个第一换热流道6,每一层第二流道设有多个第二换热流道7,具体地,密封结构3设有多个,第一换热板1的周侧边缘延伸有第一翻边15,第二换热板2的周侧边缘延伸有第二翻边25,该第一翻边15和第二翻边25可防止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进行液体换热时发生变形,且每一第一换热板1通过该第一翻边15嵌设有一密封结构3,每一第二换热板2通过该第二翻边25嵌设有一密封结构3,后盖5内同样嵌设有一密封结构3,重要的,所述第一换热板1设有四个第一通孔14,所述第二换热板2设有与四个所述第一通孔14一一对应的四个第二通孔24;所述第一换热板1与所述第二换热板2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3,所述密封结构3呈中间镂空状以使所述第一换热板1与所述第二换热板2之间形成腔室,且所述密封结构3设有环绕于所述腔室周边且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通孔14或者四个所述第二通孔24一一对应的一第一半圆通孔34、一第一圆形通孔32、一第二半圆通孔35以及一第一圆形密封垫33,所述第一半圆通孔34和所述第二半圆通孔35分别将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24连通至所述腔室,所述第一圆形通孔32连通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24,所述第一圆形密封垫33封闭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24。如此设置,通过设置密封结构3的安装方向,以控制液体在所述第一换热板1或所述第二换热板2上的流向,以使得相邻两层的流道分别流过两种不同温度的液体,以实现两种不同温度的液体之间的换热,另一方面,实现了换热组件的模块化,降低了元件的种类数量,便于组装,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10至图12,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均呈长方形,多个第一导流筋11和多个第二导流筋21相对应的依次平直排列分布。
重要的,第一导流筋11的一端与密封结构3相抵,另一端与密封结构3相分离,且相邻两第一导流筋11与密封结构3相抵的一端的朝向相反;
第二导流筋21的一端与密封结构3相抵,另一端与密封结构3相分离,且相邻两第二导流筋21与密封结构3相抵的一端的朝向相反;如此设置,使得相邻的两第一换热流道6、相邻的两第二换热流道7、相邻的两第三换热流道8以及相邻的两第四换热流道9均形成S型流道,从而使得液体需要依次流过多个流道,并使得液体在能够每一层的流道之间正常流通和均匀分布,从而实现了换热效率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导流筋11与密封结构3之间的装配技术方案和第二导流筋21与密封结构3之间的装配技术方案,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的数量可设为N个(N大于等于2),第二换热板2的数量可设为N个或者N+1个,可根据实际需求依次交错排列叠加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并在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之间设置一密封结构3,以形成多层流道。
如图8和图9所示,优选地,第一截面和第三截面为梯形,第二截面和第四截面为倒梯形,利用梯形和倒梯形的形状,使得相邻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之间为面接触,且使得每一第一换热流道6和每一第二换热流道7均具有八个换热面,即在相同的流道截面面积下,可进一步增加换热面积,从而实现更加优选的换热效果。较佳的,第一截面和第三截面的高度以及第二截面和第四截面的深度均在1.5mm-5mm范围内,以保证液体压强在合理范围内,延长使用寿命并使得液体能够正常流动。
请参阅图8、图9、图10、图11、图14、图15、图16、图17,进一步地,前盖4的外表面突出设有多个加强筋45以防止换热装置在对液体换热时前盖4发生变形,换热组件嵌设于前盖4和后盖5内,前盖4的内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三导流筋43,相邻第三导流筋43之间形成第三导流槽44,后盖5的内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四导流筋53,相邻第四导流筋53之间形成第四导流槽54,每一第三导流筋43分别与其对应的一第一导流筋11或一第二导流筋21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三换热流道8,每一第四导流筋53分别与其对应的一第一导流槽12或一第二导流槽22贴近以形成多个第四换热流道9,充分利用换热装置的空间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可减少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的使用安装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1、图10和图11,较佳的,第一通孔14周围设有第一定位凸起16,第二通孔24的周围设有第二定位凸起26,每一密封结构3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凸起16和第二定位凸起26对应的定位孔31,以对密封结构3进行定位,从而保证密封效果。
请参阅图14至图17,重要的,前盖4设有用于进出液体的第一通孔柱41和第二通孔柱42,后盖5设有用于进出液体的第三通孔柱51和第四通孔柱52
请参阅图10、图14、图15、图16和图1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通孔柱41为高温液体进口,第二通孔柱42为低温液体进口,第三通孔柱51为高温液体出口,第四通孔柱52为低温液体出口,以形成顺流换热。
请参阅图11、图14、图15、图16和图1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通孔柱41为高温液体进口,第二通孔柱42为低温液体出口,第三通孔柱51为高温液体出口,第四通孔柱52为低温液体进口,以形成逆流换热。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8至图2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第一导流筋11和第二导流筋21的具体形状的不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流筋11和多个第二导流筋21均呈人字形,且相对应的依次排列分布,从而形成V型流道,以提高液体的流速,以使得换热效果提高。
重要的,相邻两第一导流筋11其一的两端均与密封结构3相抵,且中间设有第一泄水槽13,相邻两第一导流筋11另一的两端均与密封结构3相分离;
相邻两第二导流筋21其一的两端均与密封结构3相抵,且中间设有第二泄水槽23,相邻两第二导流筋21另一的两端均与密封结构3相分离。如此设置,使得换热液体在相邻两个V型流道其一的中间端部向两端部流动,再从相邻两个V型流道另一的两端部向中间端部流动,从而使得液体需要依次流过多个流道,并使得液体在能够每一层的流道之间正常流通和均匀分布,从而实现了换热效率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泄水槽13的设置方案和第二泄水槽23的设置方案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21至图2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形状的不同,以及第一导流筋11和第二导流筋21的具体排列方式的不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呈圆形,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11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21相对应的呈环状放射性分布,
其中,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一导流筋11具有四个弧段,相邻弧段之间形成一第一泄水槽13;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二导流筋21具有四个弧段,相邻弧段之间形成一第二泄水槽23。以使得相邻两第一换热流道6之间、相邻两第二换热流道7之间、相邻两第三换热流道8之间以及相邻两第四换热流道9之间的液体能够正常流动并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的表面面积以增加第一导流筋11和第二导流筋21的数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泄水槽13的设置方案和第二泄水槽23的设置方案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一导流筋11的弧段数量可以1个、2个、3个、5个、6个等,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二导流筋21的弧段数量可以1个、2个、3个、5个、6个等,且当第一导流筋11的弧段数量为1个时,该弧段不闭合且其开口形成第一泄水槽13;当第二导流筋21的弧段数量为1个时,该弧段不闭合且其开口处形成第二泄水槽23。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第一换热板(1),所述第一换热板(1)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一导流筋(11),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1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槽(12),所述第一导流筋(11)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第一导流槽(12)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二截面,所述第一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截面的面积;
至少一第二换热板(2),所述第二换热板(2)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朝向所述第三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二导流筋(21),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21)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流槽(22),所述第二导流筋(21)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三截面,所述第二导流槽(22)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第四截面,所述第三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四截面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1)和所述第二换热板(2)依次排列交错叠放,每一所述第二导流筋(21)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一导流槽(12)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6),或每一所述第一导流筋(11)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二导流槽(22)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面与所述第三截面均呈梯形,所述第二截面与所述第四截面均呈倒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设有四个第一通孔(14),所述第二换热板(2)设有与四个所述第一通孔(14)一一对应的四个第二通孔(24);
所述第一换热板(1)与所述第二换热板(2)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3),所述密封结构(3)呈中间镂空状以使所述第一换热板(1)与所述第二换热板(2)之间形成腔室,且所述密封结构(3)设有环绕于所述腔室周边且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通孔(14)或者四个所述第二通孔(24)一一对应的一第一半圆通孔(34)、一第一圆形通孔(32)、一第二半圆通孔(35)以及一第一圆形密封垫(33),所述第一半圆通孔(34)和所述第二半圆通孔(35)分别将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24)连通至所述腔室,所述第一圆形通孔(32)连通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24),所述第一圆形密封垫(33)封闭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周侧边缘延伸有第一翻边(15),所述第二换热板(2)的周侧边缘延伸有第二翻边(25),所述密封结构(3)通过所述第一翻边(15)嵌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或者通过所述第二翻边(25)嵌设于所述第二换热板(2)。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11)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21)相对应的依次平直排列分布,其中,
所述第一导流筋(11)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抵,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分离,且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11)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抵的一端的朝向相反;
和/或者,所述第二导流筋(21)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抵,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分离,且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21)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抵的一端的朝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11)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21)相对应的均呈人字型,并依次排列分布,其中,
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11)其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抵,且中间设有第一泄水槽(13),相邻两所述第一导流筋(11)另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分离;
和/或者,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21)其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抵,且中间设有第二泄水槽(23),相邻两所述第二导流筋(21)另一的两端均与所述密封结构(3)相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11)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21)相对应的呈环状放射性分布,其中,
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一导流筋(11)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泄水槽(13);
和/或者,每一环状的所述第二导流筋(21)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泄水槽(23)。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4)的周围设有第一定位凸起(16),所述第二通孔(24)的周围设有第二定位凸起(26),所述密封结构(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16)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26)相适应的定位孔(31)。
9.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还包括前盖(4)和连接于所述前盖(4)的后盖(5),所述前盖(4)设有用于进出液体的第一通孔柱(41)和第二通孔柱(42),所述后盖(5)设有用于进出液体的第三通孔柱(51)和第四通孔柱(52);
所述换热组件嵌设于所述前盖(4)和后盖(5)内,所述前盖(4)的内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三导流筋(43),相邻所述第三导流筋(43)之间形成第三导流槽(44),所述后盖(5)的内表面突出设有多个第四导流筋(53),相邻所述第四导流筋(53)之间形成第四导流槽(54),每一所述第三导流筋(43)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一导流筋(11)或一所述第二导流筋(21)贴近以形成多个第三换热流道(8),每一所述第四导流筋(53)分别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一导流槽(12)或一所述第二导流槽(22)贴近以形成多个第四换热流道(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4)的外表面设有加强筋(45)。
CN202221782300.6U 2022-07-11 2022-07-11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Active CN217738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2300.6U CN217738001U (zh) 2022-07-11 2022-07-11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2300.6U CN217738001U (zh) 2022-07-11 2022-07-11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38001U true CN217738001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44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82300.6U Active CN217738001U (zh) 2022-07-11 2022-07-11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380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50019B2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US8974980B2 (en) Fuel cell
CN101036249B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反应物输送的模压桥接件以及板
KR20150103097A (ko) 연료 전지용 유체 흐름 플레이트
KR19990044058A (ko) 3개의 회로를 갖는 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
CN112736264A (zh) 一种实现金属双极板密封一体化注塑成型的密封槽结构
CN107834085B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流体流动板
JP4969719B2 (ja) 燃料電池
CN217738001U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CN108571907A (zh) 一种板式烟气回收换热装置
KR20150100867A (ko) 연료 전지용 유체 흐름 플레이트
WO2021170139A1 (zh) 换热器
CN109791030B (zh) 具有高耐用性的热交换器
KR102179739B1 (ko) 연료 전지용 유체 흐름 플레이트
CN101356673B (zh) 燃料电池用隔板及燃料电池
CN115031570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CN109509893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09509892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209183650U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09509894B (zh) 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6949476B (zh) 一种冲压单极板及电解槽
CN113839060A (zh) 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电堆结构
CN112361852B (zh) 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CN112290043B (zh) 用于液流电池的流体板框和电池单元
CN111727523A (zh)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介质输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07

Address after: No.5-2-1, Fu'an intensive industrial zone, Fuyu village committee, Leliu street,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300

Patentee after: BEAR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Foshan Xiaoxiong Kitchen Electr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No.4, no.5-2-1, Fu'an intensive industrial zone, Fuyu village committee, Leliu street,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oshan Xiaoxiong Kitchen Electric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