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6762U -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6762U
CN216976762U CN202220415023.9U CN202220415023U CN216976762U CN 216976762 U CN216976762 U CN 216976762U CN 202220415023 U CN202220415023 U CN 202220415023U CN 216976762 U CN216976762 U CN 2169767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avity
heat absorbing
flow channel
runn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150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胥义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Telilo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Telilo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Telilo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Telilong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150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67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67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676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特别涉及锅炉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胆身和流道壳体,胆身整体设为长管状,胆身的延长方向布置有多个装配孔;流道壳体设有多个并分别沿装配孔的设置轨迹而布置,流道壳体由上壳和下壳相装配而成,上壳与下壳相装配形成有流道进口、流道出口及用于布置吸热片的内腔,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分别连通于内腔的两边侧;吸热片沿所述内腔的延长方向布置,且吸热片的排火通道与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相对应;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与吸热片之间布置有用于纠正火苗流向的挡片。以此使得火苗能够走向设定的流道并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吸热片,有效提高吸热片的吸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锅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包括锅和炉两大部分,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根据用途区分,提供热水的锅炉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用于生活,工业生产中也有少量应用,而提供蒸汽的锅炉称为蒸汽锅炉,多用于火电站、船舶、机车和工矿企业。
但,目前市场上锅炉的炉胆的流道结构设计简易,换热流道壳体与吸热片及其他部件之间布置关系不合理。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火苗在流道中停留时间短,吸热片与火苗接触和吸热时间短,导致吸热片吸热效率较低等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解决现有的换热炉胆的流道壳体与吸热片及其他部件之间布置关系不合理,导致吸热片吸热效率较低等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包括:
胆身,所述胆身整体设为长管状,所述胆身的延长方向布置有多个装配孔;
流道壳体,所述流道壳体设有多个并分别沿所述装配孔的设置轨迹而布置,所述流道壳体由上壳和下壳相装配而成,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相装配形成有流道进口、流道出口及用于布置吸热片的内腔,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的两边侧;
所述吸热片沿所述内腔的延长方向布置,且所述吸热片的排火通道与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相对应;
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与所述吸热片之间布置有用于纠正火苗流向的挡片。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壳体整体为Z形,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分别布置于所述内腔的相对面,且所述流道进口的一侧面与所述内腔的一端面相平齐,所述流道出口的一侧面与所述内腔的另一端面相平齐;
所述流道进口、所述流道出口及所述内腔可设为方形管状或圆柱管状。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进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一边侧面的中部,所述流道出口至少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流道出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另一边侧面,两个所述流道出口的一侧面分别与所述内腔的两端面相平齐;
所述流道进口、所述流道出口及所述内腔可设为方形管状或圆柱管状。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进口的内侧边与所述内腔的边侧交接处布置有所述挡片,且所述挡片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
所述流道出口的内侧边与所述内腔的边侧交接处布置有所述挡片,且所述挡片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进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一边侧面的中部,所述流道出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另一边侧面的中部;
所述流道进口、所述流道出口及所述内腔可设为方形管状或圆柱管状。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进口的内侧边与所述内腔的边侧交接处布置有所述挡片,且所述挡片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
所述流道出口与设于所述内腔的吸热片之间布置有所述挡片,所述挡片设为U形,所述挡片的宽度宽于所述流道出口的宽度,所述挡片的两端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所述挡片的两端与所述内腔的内侧壁之间留置有空隙。
进一步地,所述挡片的边侧设有卡块,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卡孔,所述挡片通过所述卡块与所述下壳的卡孔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装配孔贯穿所述胆身,所述装配孔沿所述胆身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等距布置,且所述胆身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分别至少布置有两排所述装配孔。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流道壳体并列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流道壳体相互贴合为一组,所述流道进口贯穿于所述胆身的上侧面的装配孔,所述流道出口贯穿于所述胆身的下侧面的装配孔。
进一步地,所述吸热片为波浪状,所述吸热片的波高为5-9mm,所述吸热片的波长为2-5mm。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通过在胆身上装配多个流道壳体,该流道壳体由上壳和下壳组合而成,通过上壳和下壳的组合形成有用于流通火苗的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及用于装配吸热片的内腔,通过流道进口、流道出口及内腔的改进设计,能够使火苗按实际需求顺利地沿流道壳体内部流通;根据流道进口、流道出口及内腔的设计特点,在内腔中布置多块吸热片,且还设置调节火苗走向的挡片,以此使得火苗能够走向设定的流道并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吸热片,有效提高吸热片的吸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的换热炉胆;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的换热炉胆;
图3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的换热炉胆;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的换热炉胆;
图5为图4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的换热炉胆;
图7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的换热炉胆。
图中:
11、胆身;111、装配孔;
21、流道壳体;211、上壳;212、下壳;213、流道进口;214、流道出口;215、内腔;
31、吸热片;
41、挡片;
h、波高;λ、波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请参阅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包括胆身11和流道壳体21,本实施例的胆身11整体设为长管状,具体为圆柱管状,在胆身11的延长方向布置有多个装配孔111,在实际应用中,装配孔111的形状可设置为方形或椭圆形或圆形。本实施例流道壳体21整体形状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多种,同样的,由于流道壳体21与装配孔111相对应装配,所以流道壳体21分别沿装配孔111的设置轨迹布置有多个。流道壳体21由上壳211和下壳212相装配而成,上壳211与下壳212相装配形成有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用于布置吸热片31的内腔215,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分别连通于内腔215的两边侧。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内腔215的内部形状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多种形状结构,由于流道进口 213和流道出口214是直接与装配孔111相互装配的,所以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的外部形状结构需与装配孔111的形状结构相匹配。
本实施例的吸热片31具体是铺设于下壳212的内侧面,也即是吸热片31 布置于下壳212与上壳211相对应组合成内腔215的内侧面,且所述吸热片 31是沿着内腔215的延长方向或者说长度方向展开铺设。在布置吸热片31的过程中,由于吸热片31是需要与火苗相接触并能够使火苗从吸热片31的侧面流通,因此,吸热片31的结构设计需要留置有供应火苗流通的通道。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吸热片31设有用于流通火苗的排火通道,且使得吸热片31 的排火通道需与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相对应,使得火苗能够从流道进口213进入,经过吸热片31的排火通道,再从流道出口214排出。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吸热片31与火苗的接触面积和热量吸收效率,本实施例的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与吸热片31之间布置有用于纠正火苗流向的挡片41,该挡片41具体是按吸热片31与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内腔215的布置关系进行合理布置,以实现火苗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吸热片31 和在流道壳体21内顺利流通。
这样,通过在胆身11上装配多个流道壳体21,该流道壳体21由上壳211 和下壳212组合而成,通过上壳211和下壳212的组合形成有用于流通火苗的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及用于装配吸热片31的内腔215,通过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内腔215的改进设计,能够使火苗按实际需求顺利地沿流道壳体21内部流通;根据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内腔215 的设计特点,在内腔215中布置多块吸热片31,且还设置调节火苗走向的挡片41,以此使得火苗能够走向设定的流道并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吸热片31,有效提高吸热片31的吸热效率。
于本实施例中,优先将流道壳体21的整体形状设置为Z形,上壳211与下壳212相互组合后形成大致为矩形的内腔215,而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 214分别连通于内腔215的两边侧。更具体地,由于内腔215设为矩形结构,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分别布置于内腔215的相对面,且流道进口213 的一侧面与内腔215的一端面相平齐,流道出口214的一侧面与内腔215的另一端面相平齐。确切地说,流道进口213连通于内腔215的一侧面且靠近于内腔215的一端面,而流道出口214连通于内腔215的另一侧面且靠近于内腔215的另一端面,整体上看流道进口213、内腔215及流道出口214为Z 形,相当于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是布置于内腔215的斜对角上。
在实际应用中,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内腔215可设为方形管状或圆柱管状,本实施例的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内腔215优先采用方形管,当然内腔215中的吸热片31的形状可根据内腔215的内部形状结构作出改变,以此满足使用需求。
这样,将流道壳体21整体设置为Z形,对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 及内腔215的结构改进,可有效提高火苗在流道壳体21内的流通,并可顺利地通过吸热片31,使吸热片31的吸热效果达到最佳。
本实施例的多个流道壳体21呈并列布置关系,两个流道壳体21相互贴合后形成一组流道壳体21,相互贴合的两个流道壳体21,其流道进口213为通向,其流道出口214也通向。相互贴合的两个流道壳体21只是内腔215部分相贴合,而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部分并不贴合。
装配孔111的设计要求是,将装配孔111贯穿胆身11,这样,流道壳体 21即可装配于胆身11内并使流道进口213和流道出口214延伸出胆身11外,也即是,流道进口213即可贯穿于胆身11的上侧面的装配孔111,流道出口 214贯即可穿于胆身11的下侧面的装配孔111。为了配合流道壳体21的装配需求,将装配孔111沿胆身11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等距布置,且胆身11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分别至少布置有两排装配孔111。这样,一组流道壳体21就可一起装配到胆身11的装配孔111上了,实现流道壳体21的快速装配的目的和市场应用需求。
为了提高吸热片31与火苗的接触面积和吸热效率,优先将挡片41布置于流道进口213的内侧边与内腔215的边侧交接处。确切地说,是将挡片41 的布置于流道进口213与内腔215的边侧转接处,确定好挡片41的布置位置后,挡片41的一端朝吸热片31方向延伸,使得挡片41的一端能够靠近于吸热片31的一边侧。
优先将挡片41布置于流道出口214的内侧边与内腔215的边侧交接处。确切地说,是将挡片41的布置于流道出口214与内腔215的边侧转接处,确定好挡片41的布置位置后,挡片41的一端朝吸热片31方向延伸,使得挡片 41的一端能够靠近于吸热片31的一边侧,
这样,通过以上挡片41的布置,实则是防止从流道进口213进入的火苗没有经过吸热片31的排火通过而流通到吸热片31的两边侧的情况发生。
对于挡片41的安装要求是,本实施例的挡片41的边侧设有两个卡块,该卡块大致是沿挡片41的边侧布置并凸起的块状物,根据上述方案可知,挡片41是布置于下壳212的内侧面。所以,在下壳212内侧面设有与卡块相匹配的卡孔,挡片41通过卡块与下壳212的卡孔卡扣连接,以此实现挡片41 与下壳212之间的装配关系,操作简单方便。
优选的,为了实现火苗能够从吸热片31中通过和最大限度提高吸热片31 与火苗的接触面积,优先将吸热片31设为波浪状,然后将吸热片31平铺于下壳212的内侧面上,使得吸热片31与下壳212内侧面相固定连接。这样,根据吸热片31的波浪状结构设计,通过多次实验结构验证,将吸热片31的波高h设为5-9mm,吸热片31的波长λ设为2-5mm,具体更精准的波高h和波长λ的数值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确定,可得到吸热片31的最佳吸热率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流道壳体21的整体形状,及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与内腔215之间的布置关系。其余部分均相同,在此不再作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优先将流道进口213布置于内腔215的一边侧面的中部,而流道出口214至少设有两个,本实施例优先选择设置两个流道出口214,两个流道出口214布置于内腔215的另一边侧面,也即是,流道进口213与流道出口214是布置于内腔215的相对的两侧面。布置于内腔215另一侧面的两个流道出口214相互保持一定间距,其中一流道出口214的一侧面与内腔 215的一端面相平齐,另一流道出口214的一侧面与内腔215的另一端面相平齐。
对于吸热片31、挡片41等其他部件的布置方式可参考第一实施例。
这样,通过对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及内腔215之间的合理布置,可使得火苗从流道进口213进入后,经过吸热片31的排火通道,再从两个流道出口214排出。同样可使得火苗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到内腔215中吸热片31,有效提高吸热片31的吸热效率,和方便吸热片31、挡片41的安装、布置。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流道壳体21的整体形状,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与内腔215之间的布置关系,及挡片 41在内腔215中的布置形式。其余部分均相同,在此不再作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优先将流道进口213布置于内腔215的一边侧面的中部,而流道出口214布置于内腔215的另一边侧面的中部,整体上使得流道进口 213与流道出口214分别布置于内腔215的两侧面,且流道进口213与流道出口214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相反方向布置关系。
对于本实施例的挡片41的设计要求是,为了提高吸热片31与火苗的接触面积和吸热效率,优先将挡片41布置于流道进口213的内侧边与内腔215 的边侧交接处。确切地说,由于流道进口213是布置于内腔215的一侧面的中部,所以将挡片41的布置于流道进口213的两边侧与内腔215的边侧转接处。确定好挡片41的布置位置后,挡片41的一端朝吸热片31方向延伸,使得挡片41的一端能够靠近于吸热片31的一边侧。
这样,在流道进口213的两边侧布置好挡片41后,从流道进口213进入的火苗就无法通道吸热片31与内腔215的边侧之间的空间,而是直接通入到吸热片31的排火通道中,提高吸热片31的吸热效率。
对于流道出口214一侧的挡片41设计要求是,鉴于流道进口213一侧的挡片41是直接延伸至吸热片31的一侧的,所以流道进口213进入的火苗是优先进入到吸热片31的中部。因此,为了使得火苗能够流通到吸热片31其他部位的排火通道,优先在流道出口214与吸热片31之间布置一U形的挡片 41。确切地说,所布置的挡片41与流道出口214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挡片41的U形开口一侧朝向吸热片31,且与吸热片31贴紧连接,也即是挡片 41的两端朝吸热片31方向延伸。挡片41的宽度宽于流道出口214的宽度,这样,吸热片31的排火通道内的火苗才不会直接从流道出口214排出,而是先流通到吸热片31两边部的排火通道中。通过在挡片41的两端与内腔215 的内侧壁之间留置有空隙,以此使得流通到吸热片31两边部的火苗能够通过留置的空隙流通到流道出口214排放到外部。
这样,通过本实施例的流道进口213、流道出口214、内腔215及挡片41 之间的合理布置,同样可使得火苗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到内腔215中吸热片31,有效提高吸热片31的吸热效率,和方便吸热片31、挡片41的安装、布置。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包括:
胆身,所述胆身整体设为长管状,所述胆身的延长方向布置有多个装配孔;
流道壳体,所述流道壳体设有多个并分别沿所述装配孔的设置轨迹而布置,所述流道壳体由上壳和下壳相装配而成,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相装配形成有流道进口、流道出口及用于布置吸热片的内腔,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的两边侧;
所述吸热片沿所述内腔的延长方向布置,且所述吸热片的排火通道与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相对应;
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与所述吸热片之间布置有用于纠正火苗流向的挡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壳体整体为Z形,所述流道进口和所述流道出口分别布置于所述内腔的相对面,且所述流道进口的一侧面与所述内腔的一端面相平齐,所述流道出口的一侧面与所述内腔的另一端面相平齐;
所述流道进口、所述流道出口及所述内腔可设为方形管状或圆柱管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进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一边侧面的中部,所述流道出口至少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流道出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另一边侧面,两个所述流道出口的一侧面分别与所述内腔的两端面相平齐;
所述流道进口、所述流道出口及所述内腔可设为方形管状或圆柱管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进口的内侧边与所述内腔的边侧交接处布置有所述挡片,且所述挡片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
所述流道出口的内侧边与所述内腔的边侧交接处布置有所述挡片,且所述挡片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进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一边侧面的中部,所述流道出口布置于所述内腔的另一边侧面的中部;
所述流道进口、所述流道出口及所述内腔可设为方形管状或圆柱管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进口的内侧边与所述内腔的边侧交接处布置有所述挡片,且所述挡片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
所述流道出口与设于所述内腔的吸热片之间布置有所述挡片,所述挡片设为U形,所述挡片的宽度宽于所述流道出口的宽度,所述挡片的两端朝所述吸热片方向延伸,所述挡片的两端与所述内腔的内侧壁之间留置有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片的边侧设有卡块,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卡孔,所述挡片通过所述卡块与所述下壳的卡孔卡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孔贯穿所述胆身,所述装配孔沿所述胆身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等距布置,且所述胆身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分别至少布置有两排所述装配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流道壳体并列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流道壳体相互贴合为一组,所述流道进口贯穿于所述胆身的上侧面的装配孔,所述流道出口贯穿于所述胆身的下侧面的装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换热炉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片为波浪状,所述吸热片的波高为5-9mm,所述吸热片的波长为2-5mm。
CN202220415023.9U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9767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5023.9U CN216976762U (zh)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5023.9U CN216976762U (zh)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6762U true CN216976762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55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1502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976762U (zh) 2022-02-23 2022-02-23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67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79909B1 (ko) 연료 전지용 유체 흐름 플레이트
TWI575806B (zh) 熱交換器及陰極複熱器單殼
JP5712334B2 (ja) 燃料電池
US4327803A (en) Arrangements for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 units
CN114665188A (zh) 水冷板组件、水冷系统、电池及其箱体以及用电装置
CN110380081A (zh) 一种风冷型燃料电池电堆及其系统
CN114023989A (zh) 双极板及包含其的电堆
CN216976762U (zh) 一种新型的换热炉胆
CN214013020U (zh) 水冷板及电池模组
CN112864416B (zh) 电堆堆塔和电堆塔模块
CN110600774B (zh)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一体化集成bop系统
KR101643905B1 (ko) 연료전지 스택 분배기
CN217585450U (zh) 一种应用于sofc系统中的板翅式换热器
CN112895845B (zh) 电动车辆、电加热器及其电加热腔总成
CN114447367B (zh) 一种集成化热工部件、发电系统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CN210224189U (zh) 一种燃料电池端板与燃料电池
CN218039443U (zh) 电池壳体及电池模组
CN220065814U (zh) 电池包组件和用电装置
CN221126048U (zh) 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20984612U (zh) 热管理系统及电池包
CN217239609U (zh) 新型结构电池模组
CN116986553B (zh) 一种自动分配气流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
CN214625298U (zh) 一种模组热失控排气结构
CN217114675U (zh)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2132901U (zh) 换热板组与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