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2604U -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2604U
CN220302604U CN202320647050.3U CN202320647050U CN220302604U CN 220302604 U CN220302604 U CN 220302604U CN 202320647050 U CN202320647050 U CN 202320647050U CN 220302604 U CN220302604 U CN 220302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sleeve
energy dissipating
inner ring
dissip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70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庆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Maximum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Maximum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Maximum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ming Maximum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70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2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2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2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消能装置,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包括:固定部件,固定部件内设置有一端开放的容纳槽;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包括交替层叠设置在容纳槽内的多个弹性内环部和多个弹性外环部,相邻的弹性内环部与弹性外环部通过锥面接触;移动部件,移动部件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容纳槽内,并与弹性组件接触,移动部件向靠近固定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压缩弹性组件使得相邻的弹性内环部与弹性外环部相向移动并发生弹性形变;解决现有的缓冲减震装置无法适用于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这样的重量较大的工况,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发生震动时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与地面基础之间容易因震动无法得到缓冲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背景技术
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如可移动房屋)一般设置在其相应的地面基础上,地面基础的上表面为刚性平面,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的地脚也通过刚性平面与地面基础的上表面接触并连接。那么,在由于地震原因,或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自身内部产生震动的原因,使得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发生震动时,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与地面基础之间容易因震动无法得到缓冲而造成损坏。现有的缓冲减震装置无法适用于上述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这样的重量较大的工况,因此难以改善上述震动引起的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减震消能装置,解决现有的缓冲减震装置无法适用于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这样的重量较大的工况,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发生震动时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与地面基础之间容易因震动无法得到缓冲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消能装置,包括: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内设置有一端开放的容纳槽;
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交替层叠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的多个弹性内环部和多个弹性外环部,所述相邻的所述弹性内环部与所述弹性外环部通过锥面接触;
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弹性组件接触,所述移动部件向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压缩所述弹性组件使得相邻的所述弹性内环部与所述弹性外环部相向移动并发生弹性形变。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下内套和下外套,所述下外套套设在所述下内套的外侧,在所述下外套和所述下内套之间形成下端封闭上端开放的所述容纳槽。
可选地,所述下外套的下端的内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卡接部,所述下内套的下端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下外套的内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下侧形成与所述卡接部相配合的环形的凹槽部。
可选地,所述移动部件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的一侧设置有筒状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可移动地嵌设在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弹性组件接触。
可选地,所述移动部件还包括上外套,所述上外套套设在所述上盖板的外侧并与所述上盖板螺纹连接,所述上外套与所述凸起部之间形成环形的滑槽,所述下外套的上端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可选地,所述下外套的上端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限位部,所述上外套的下端的内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环形的第二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弹性内环部套设在所述下内套的外侧,并与所述下内套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弹性内环部的外壁的中部向外凸起,在所述弹性内环部的外周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一个第一锥面;所述弹性外环部部分套设在所述弹性内环部的外侧,所述弹性外环部的外周与所述下外套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弹性外环部的内壁的中部向内凸起,在所述弹性外环部的内周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一个第二锥面;相邻的所述弹性内环部和所述弹性外环部通过所述第一锥面和所述第二锥面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内环部和相邻的两个弹性外环部之间均形成有第三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外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外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外密封槽,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内周和所述下外套的上端外周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密封槽,所述外密封槽和所述内密封槽内分别设置有外密封圈和内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弹性内环部和所述弹性外环部的材料为弹簧钢。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移动部件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消能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该减震消能装置利用设置在容纳槽内的交替层叠设置的多个弹性内环部和多个弹性外环部作为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处于移动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当该减震消能装置受到轴向压力时,弹性外环部被向外挤压,同时弹性内环部被向内挤压,弹性外环部与弹性内环部之间在接触面处发生相对移动,使得弹性组件的轴向高度减小,当轴向压力消除时,弹性外环部与弹性内环部可恢复弹性形变自动复位,该减震消能装置利用环形的弹性内环部和弹性外环部组合形成的弹性组件作为弹性体,相比于常规的弹簧、弹片等弹性体具有更大的刚度,使得该减震消能装置具有更大的耗能能力,并且弹性内环部与弹性外环部之间的摩擦能够进一步起到消能作用,能够适用于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这样的重量较大的工况,可以设置在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与地面基础之间,起到缓冲和减震消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减震消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容纳槽;2、弹性内环部;3、弹性外环部;4、下内套;5、下外套;6、第一卡接部;7、第二卡接部;8、上盖板;9、凸起部;10、上外套;11、滑槽;12、第一限位部;13、第二限位部;14、盲孔;15、弹性端面环;16、外密封圈;17、内密封圈;18、第一通孔;19、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消能装置,包括:
固定部件,固定部件内设置有一端开放的容纳槽1;
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包括交替层叠设置在容纳槽1内的多个弹性内环部2和多个弹性外环部3,相邻的弹性内环部2与弹性外环部3通过锥面接触;
移动部件,移动部件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容纳槽1内,并与弹性组件接触,移动部件向靠近固定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压缩弹性组件使得相邻的弹性内环部2与弹性外环部3相向移动并发生弹性形变。
具体的,为解决现有的缓冲减震消能装置无法适用于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这样的重量较大的工况,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发生震动时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与地面基础之间容易因震动无法得到缓冲而造成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消能装置利用设置在容纳槽1内的交替层叠设置的多个弹性内环部2和多个弹性外环部3作为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处于移动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当该减震消能装置受到轴向压力时,弹性外环部3被向外挤压,同时弹性内环部2被向内挤压,弹性外环部3与弹性内环部2之间在接触面处发生相对移动,使得弹性组件的轴向高度减小,当轴向压力消除时,弹性外环部3与弹性内环部2可恢复弹性形变自动复位,该减震消能装置利用环形的弹性内环部2和弹性外环部3组合形成的弹性组件作为弹性体,相比于常规的弹簧、弹片等弹性体具有更大的刚度,使得该减震消能装置具有更大的耗能能力,并且弹性内环部与弹性外环部之间的摩擦能够进一步起到消能作用,能够适用于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这样的重量较大的工况,可以设置在设备和部分建(构)筑物与地面基础之间,起到缓冲和减震消能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外环部3和弹性内环部2均为弹性件,二者均为圆环状。
可选地,固定部件包括下内套4和下外套5,下外套5套设在下内套4的外侧,在下外套5和下内套4之间形成下端封闭上端开放的容纳槽1。
具体的,下内套4和下外套5均为圆筒状,下外套5与下内套4之间形成容纳槽1,弹性组件活动嵌设在容纳槽1内。
可选地,下外套5的下端的内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卡接部6,下内套4的下端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接部7,第二卡接部7与下外套5的内周滑动配合,第二卡接部7的下侧形成与卡接部相配合的环形的凹槽部。
具体的,下外套5与下内套4的下端通过第一卡接部6和第二卡接部7进行卡接,二者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第二卡接部7与第一卡接部6接触时第一卡接部6刚好嵌设在凹槽部内,使得下内套4与下外套5的下端面平齐,第二卡接部7的上侧面形成容纳槽1的槽底,并与弹性组件的下端接触。
可选地,移动部件包括上盖板8,上盖板8的一侧设置有筒状的凸起部9,凸起部9可移动地嵌设在容纳槽1内,并与弹性组件接触。
具体的,上盖板8可以为圆盘状,上盖板8的一侧一体连接有筒状的凸起部9,凸起部9能够在容纳槽1内沿轴向移动,凸起部9的下端面与弹性组件接触,能够传递压力,将弹性组件压缩,也能够在弹性组件回弹时复位。
可选地,移动部件还包括上外套10,上外套10套设在上盖板8的外侧并与上盖板8螺纹连接,上外套10与凸起部9之间形成环形的滑槽11,下外套5的上端滑动设置在滑槽11内。
具体的,上外套10螺纹连接在上盖板8的外周,二者能够同时移动,上外套10的内周上部设置有内螺纹,上盖板8的外周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上外套10的内周下部为光滑的内周面,形成滑槽11的一侧槽壁,并与下外套5的上端滑动配合。
可选地,下外套5的上端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限位部12,上外套10的下端的内周设置有与第一限位部12相配合的环形的第二限位部13。
具体的,通过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13的配合,实现对上外套10在轴向上的限位,上外套10可以自由转动,由于上盖板8与上外套10螺纹连接,通过上外套10的转动,可以调节上盖板8的位置,使得上盖板8向靠近或者远离弹性组件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弹性组件的预压缩量的调节,即实现该减震消能装置的预紧力的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操作上外套10转动,可以在上外套10的外周上开设若干盲孔14,盲孔14内可以插入操作杆,利用杠杆原理方便操作上外套10转动;并且,可以理解的是,随着上盖板8向靠近弹性组件的移动,二者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越来越大,上盖板8不易跟随上外套10一起转动;为进一步避免上盖板8跟随上外套10一起转动,还可以在凸起部9的下端外周设置凸筋,在下外套5的内周设置与凸筋配合的导向槽,起到导向和限制上盖板8转动的作用。
可选地,弹性内环部2套设在下内套4的外侧,并与下内套4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弹性内环部2的外壁的中部向外凸起,在弹性内环部2的外周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一个第一锥面;弹性外环部3部分套设在弹性内环部2的外侧,弹性外环部3的外周与下外套5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弹性外环部3的内壁的中部向内凸起,在弹性外环部3的内周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一个第二锥面;相邻的弹性内环部2和弹性外环部3通过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接触,相邻的两个弹性内环部2和相邻的两个弹性外环部3之间均形成有第三间隙。
具体的,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的设置,为沿下内套4的轴向交替层叠设置的多个弹性内环部2和弹性外环部3的弹性形变提供空间,弹性组件受压时,与轴向平行的压力在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接触处分解成仍然与轴向平行的第一力和径向上的第二力,第二力的存在即可使得弹性外环部3和弹性内环部2分别向外扩张和向内收缩,进而产生弹性形变,吸收能量,并在压力消除时自动复位;弹性内环部2和弹性外环部3的锥面接触可以使得弹性组件的中心线不易发生变化,具有向心复位功能。
可选地,还包括弹性端面环15,弹性端面环15设置在弹性组件的上端和下端,弹性端面环15通过第一锥面或第二锥面与弹性组件接触,弹性端面环15远离弹性组件的一端面为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上端和下端均为弹性外环部3,那么弹性端面环15通过第一锥面与处于弹性组件上端和下端的弹性外环部3的第二锥面接触,处于弹性组件下方的弹性端面环15的下端面与容纳槽1的槽底接触,处于弹性组件上方的弹性端面环15的上端面与凸起部9的下端面接触。
具体的,弹性端面环15的设置增加了弹性组件上下两端与容纳槽1的槽底和凸起部9的下端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弹性部件压缩和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卡接部6的外周和第二卡接部7的外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外密封槽,第一卡接部6的内周和下外套5的上端外周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密封槽,外密封槽和内密封槽内分别设置有外密封圈16和内密封圈17。
具体的,容纳腔内填充有润滑油,润滑油能够在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之间形成润滑,保证该减震消能装置的减震效果,外密封圈16和内密封圈17的设置可以避免润滑油的泄漏。
可选地,弹性内环部2和弹性外环部3的材料为弹簧钢。
具体的,弹簧钢制成的弹性外环部3和弹性内环部2的径向刚度较大,使得该减震消能装置具有较大的轴向耗能能力。
可选地,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8和第二通孔19,第一通孔18与第二通孔19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下内套4的内部形成第一通孔18,上盖板8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19。
具体的,第一通孔18和第二通孔19的设置能够便于地脚螺栓的穿过,便于该减震消能装置的固定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以该减震消能装置应用于一大型设备为例,该大型设备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设置有安装孔,该大型设备需要安装在地面基础上,地面基础上一体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地脚螺栓;那么安装时,先将该减震消能装置放置在地面基础上,使得地脚螺栓穿过第一通孔18和第二通孔19,然后再将大型设备放置在该减震消能装置上方,使得地脚螺栓再穿过安装座上的安装孔,最后通过螺母垫片组件在地脚螺栓上上紧即可。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9)

1.一种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内设置有一端开放的容纳槽;
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交替层叠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的多个弹性内环部和多个弹性外环部,相邻的所述弹性内环部与所述弹性外环部通过锥面接触;
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弹性组件接触,所述移动部件向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压缩所述弹性组件使得相邻的所述弹性内环部与所述弹性外环部相向移动并发生弹性形变;
所述弹性内环部和所述弹性外环部的材料为弹簧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下内套和下外套,所述下外套套设在所述下内套的外侧,在所述下外套和所述下内套之间形成下端封闭上端开放的所述容纳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外套的下端的内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卡接部,所述下内套的下端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下外套的内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下侧形成与所述卡接部相配合的环形的凹槽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的一侧设置有筒状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可移动地嵌设在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弹性组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还包括上外套,所述上外套套设在所述上盖板的外侧并与所述上盖板螺纹连接,所述上外套与所述凸起部之间形成环形的滑槽,所述下外套的上端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外套的上端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限位部,所述上外套的下端的内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环形的第二限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内环部套设在所述下内套的外侧,并与所述下内套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弹性内环部的外壁的中部向外凸起,在所述弹性内环部的外周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一个第一锥面;所述弹性外环部部分套设在所述弹性内环部的外侧,所述弹性外环部的外周与所述下外套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弹性外环部的内壁的中部向内凸起,在所述弹性外环部的内周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一个第二锥面;相邻的所述弹性内环部和所述弹性外环部通过所述第一锥面和所述第二锥面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弹性内环部和相邻的两个弹性外环部之间均形成有第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外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外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外密封槽,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内周和所述下外套的上端外周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密封槽,所述外密封槽和所述内密封槽内分别设置有外密封圈和内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移动部件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CN202320647050.3U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Active CN2203026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7050.3U CN220302604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7050.3U CN220302604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2604U true CN220302604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73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7050.3U Active CN220302604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26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87524A (en) Mounting assembly with forced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CN112161018A (zh) 基础设施大承载多方向隔减振装置及其防灾方法
CN111335478B (zh) 一种压剪分离式变刚度隔震支座及其制作方法
CN110158803B (zh) 隔震支座的多方向减震与抗拉拔装置及其隔减振方法
CN113883213B (zh) 一种基于金属橡胶的组合式减振器及其工作方法
JP4310549B2 (ja) 構造体用耐震システム
CN112253672B (zh) 一种双料式弹簧隔振缓冲器
CN102287015A (zh) 自复位金属阻尼器
CN110835886A (zh) 桥墩减震装置
CN220302604U (zh)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CN110173533B (zh) 预应力阻尼弹簧
CN116428300A (zh) 一种减震消能装置
CN108386474B (zh) 一种干摩擦阻尼器
CN212584475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建筑排水管
WO2023124969A1 (zh) 一种摩擦耗能型抗风支座及方法
CN114033065A (zh) 一种振动与噪声隔离的多功能装置
CN209907645U (zh) 一种建筑物减震阻尼器的支撑装置
CN114790785A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结构的大承载力高耗能三维隔震支座
CN210290579U (zh) 预应力阻尼弹簧
CN216840008U (zh) 一种振动与噪声隔离的多功能装置
CN109869034B (zh) 一种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
JP3912084B2 (ja) 一軸振動吸収ユニット
CN110792030B (zh) 一种基于金属橡胶的桥梁减振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1720488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液压缓冲隔振装置
CN219345288U (zh) 一种轴承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