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0964U - 便携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便携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90964U
CN220290964U CN202321557912.XU CN202321557912U CN220290964U CN 220290964 U CN220290964 U CN 220290964U CN 202321557912 U CN202321557912 U CN 202321557912U CN 220290964 U CN220290964 U CN 220290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wall
energy storage
mou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79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廷龙
叶国华
张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79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909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90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909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便携储能电源。上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包括底部支撑组件、电源主体及顶部封装组件,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底壳及多个限位柱,底壳形成有容置槽,各限位柱的一端与容置槽的内壁连接,多个限位柱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电源主体包括主壳及电池模组,主壳的底部与底壳连接,使主壳罩设于底壳;电池模组位于限位容置区,电池模组形成有多个限位孔,多个限位柱一一对应穿设于多个限位孔;顶部封装组件罩设于主壳的顶部。通过将电池模组较为牢固地限位固定于限位容置区,避免便携储能电源在运输或振动的使用环境中,出现电池模组磕碰或损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便携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储能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便携储能风靡全球,此类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大。在消费端,涌现了许多数字化的便携式娱乐、通讯等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此类电子产品的自身电量有限,在实际使用中,便携式移动电源则为这些电子产品提供较为适用、安全的备用电能。
市场上现有的便携储能电源,通常由前壳和后壳组成壳体,而电池容置于壳体内。如专利公开号为CN 115765114 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其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通过将前壳体与后壳体连接,以使储能电池模组、BMS电池管理系统及逆变器等功能模块容置于壳体内。在该专利中,各功能模块的结构装配较为紧凑,然而该专利的技术方案仍存在如下问题:
在对储能电池模组进行安装后,仅在储能电池模组外面的塑料电池盒左、右两侧均设有L型安装板,利用每个L型安装板分别与前壳体上的两个第三圆柱套进行连接,以对储能电池模组进行限位,由于各第三圆柱套均需要承受储能电池模组的重量,使得此种方式的限位效果不够稳定,尤其在运输过程中经过颠簸路段时,容易使L型安装板与第三圆柱套断开连接,从而造成储能电池模组出现移位磕碰甚至损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便于装配,并且在运输或振动的使用环境中,能较为稳定地避免电池模组出现磕碰或损坏问题的便携储能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便携储能电源,包括底部支撑组件、电源主体及顶部封装组件,所述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底壳及多个限位柱,所述底壳形成有容置槽,各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连接,多个所述限位柱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所述电源主体包括主壳及电池模组,所述主壳的底部与所述底壳连接,使所述主壳罩设于所述底壳;所述电池模组位于所述限位容置区,所述电池模组形成有多个限位孔,多个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穿设于多个所述限位孔;所述顶部封装组件罩设于所述主壳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设有多个插接孔,各所述限位柱插接于对应的所述插接孔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包、BMS模块及逆变模块,所述主壳形成有罩设槽,所述罩设槽与所述容置槽连通,所述罩设槽背离所述底壳的一侧形成有安装口,所述主壳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抵接;所述电池包的底部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电池包的顶部设有固定环,多个所述限位孔均形成于所述固定环的周缘;所述BMS模块位于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安装板之间,且所述BMS模块连接于所述电池包,所述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电池包的一侧;所述电池包与所述BMS模块电连接,所述BMS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邻近所述电池包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卡接柱,各所述限位柱邻近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形成有卡接孔,多个所述卡接孔与多个所述卡接柱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卡接柱与对应的所述卡接孔的内壁卡接;所述安装板邻近所述电池包的一侧设有多个螺接柱,所述固定环的周缘还形成有多个安装过孔,多个所述安装过孔与多个所述螺接柱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源主体还包括多个安装螺丝,各所述安装螺丝穿设于对应的所述安装过孔并与对应的所述螺接柱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主体还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设于所述主壳的前侧的内壁上,所述主壳的前侧外壁设有三孔插接口、USB接口、Type-C接口及LCD显示屏;所述逆变模块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三孔插接口电连接,所述主控板与所述BMS模块电连接,且所述主控板还分别与所述USB接口、所述Type-C接口及所述LCD显示屏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主体还包括充电板及封装板,所述主壳的侧壁形成有充电通孔,所述充电板与所述主壳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充电板与所述BMS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板设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位于所述充电通孔,所述封装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充电通孔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封装组件包括封装环及顶盖,所述封装环与所述主壳的顶部连接,所述顶盖盖设连接于所述封装环,且所述顶盖的两侧壁均设有散热风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封装组件还包括防尘金属网,所述防尘金属网套设于所述顶盖的外侧壁,且所述防尘金属网的底部与所述封装环的周缘连接,以使所述防尘金属网用于罩设各所述散热风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封装组件还包括提手件,所述提手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安装部、提拿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主壳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所述顶盖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第三安装槽及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四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安装部依次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壁及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依次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壁及所述第四安装槽的内壁连接,所述提拿部与所述顶盖之间形成有避位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的底部形成环形凸起,所述底壳的周缘形成有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卡槽的内壁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优点:
1、在本实施例中,本便携储能电源采用上-中-下的结构设置,并采用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依次对底部支撑组件、电源主体及顶部封装组件进行安装,使得便携储能电源的装配较为方便,从而提高便携储能电源的装配效率,并能较好地适配于产品的自动化生产;
2、由于各限位柱的一端均与容置槽的内壁连接,多个限位柱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电池模组放置于限位容置区,加上电池模组形成有多个限位孔,多个限位柱一一对应穿设于多个限位孔,从而将电池模组较为牢固地限位固定于限位容置区,再将主壳的底部与底壳连接,并利用顶部封装组件罩设于主壳的顶部,以避免便携储能电源在运输或振动的使用环境中,出现电池模组磕碰或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便携储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储能电源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储能电源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便携储能电源的电源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电源主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电源主体的爆炸图;
图7为图4所示的电源主体的另一爆炸图;
图8为图1所示的便携储能电源的顶部封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便携储能电源的顶部封装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便携储能电源的底部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便携储能电源10,包括底部支撑组件100、电源主体200及顶部封装组件300,所述底部支撑组件100包括底壳110及多个限位柱120,所述底壳110形成有容置槽1101,各所述限位柱120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1101的内壁连接,多个所述限位柱120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1201;所述电源主体200包括主壳210及电池模组220,所述主壳210的底部与所述底壳110连接,使所述主壳210罩设于所述底壳110;所述电池模组220位于所述限位容置区1201,所述电池模组220形成有多个限位孔2201,多个所述限位柱120一一对应穿设于多个所述限位孔2201;所述顶部封装组件300罩设于所述主壳210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本便携储能电源10采用上-中-下的结构设置,并采用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依次对底部支撑组件100、电源主体200及顶部封装组件300进行安装,使得便携储能电源10的装配较为方便,从而提高便携储能电源10的装配效率,并能较好地适配于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由于各限位柱120的一端均与容置槽1101的内壁连接,多个限位柱120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1201,电池模组220放置于限位容置区1201,加上电池模组220形成有多个限位孔2201,多个限位柱120一一对应穿设于多个限位孔2201,从而将电池模组220较为牢固地限位固定于限位容置区1201,再将主壳210的底部与底壳110连接,并利用顶部封装组件300罩设于主壳210的顶部,以避免便携储能电源10在运输或振动的使用环境中,出现电池模组220磕碰或损坏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所述容置槽1101的内壁设有多个插接孔1102,各所述限位柱120插接于对应的所述插接孔1102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各限位柱120与对应的插接孔1102的内壁插接,使得各限位柱120与底壳110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电池模组220包括电池包222、BMS模块224及逆变模块226,所述主壳210形成有罩设槽2101,所述罩设槽2101与所述容置槽1101连通,所述罩设槽2101背离所述底壳110的一侧形成有安装口2102,所述主壳210设有安装板211,所述安装板211与所述安装口2102的内壁抵接;所述电池包222的底部与所述容置槽1101的内壁抵接,所述电池包222的顶部设有固定环222a,多个所述限位孔2201均形成于所述固定环222a的周缘;所述BMS模块224位于所述电池包222与所述安装板211之间,且所述BMS模块224连接于所述电池包222,所述逆变模块226设于所述安装板211背离所述电池包222的一侧;所述电池包222与所述BMS模块224电连接,所述BMS模块224与所述逆变模块226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先将各限位柱120的一端均与容置槽1101的内壁连接,使多个限位柱120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1201,将电池包222放置在限位容置区1201,此时,电池包222的底部与容置槽1101的内壁抵接,电池包222的顶部设有固定环222a;接着将主壳210的底部与底壳110连接,由于主壳210形成有罩设槽2101,利用罩设槽2101对电池包222进行罩设保护,罩设槽2101背离底壳110的一侧形成有安装口2102,在主壳210上设有安装板211,并将安装板211与安装口2102的内壁抵接,以使安装板211用于封堵安装口2102的部分;又由于固定环222a的周缘形成有多个限位孔2201,将各限位柱120的另一端穿设于对应的限位孔2201并与安装板211连接,加上固定环222a还与BMS模块224连接,如此,将电池包222及BMS模块224较为牢固地限位固定于安装板211及底壳110之间,避免便携储能电源10在运输或振动的使用环境中,出现电池模组220磕碰或损坏的问题;再在安装板211上安装设置逆变模块226,最后,将封装环310与主壳210的顶部连接,再将顶盖320盖设连接于封装环310,以完成本便携储能电源10的组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安装板211邻近所述电池包222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卡接柱2111,各所述限位柱120邻近所述安装板211的一端形成有卡接孔1202,多个所述卡接孔1202与多个所述卡接柱2111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卡接柱2111与对应的所述卡接孔1202的内壁卡接;所述安装板211邻近所述电池包222的一侧设有多个螺接柱2112,所述固定环222a的周缘还形成有多个安装过孔2202,多个所述安装过孔2202与多个所述螺接柱211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源主体200还包括多个安装螺丝230,各所述安装螺丝230穿设于对应的所述安装过孔2202并与对应的所述螺接柱21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各限位柱120邻近安装板211的一端形成有卡接孔1202,安装板211形成有多个卡接柱2111,通过将各卡接柱2111与对应的卡接孔1202的内壁卡接,以使各限位柱120与安装板211连接;再加上安装板211设有多个螺接柱2112,固定环222a的周缘还形成有多个安装过孔2202,通过将各安装螺丝230穿设于对应的安装过孔2202并与对应的螺接柱2112连接,以使各限位柱120与安装板21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从而使电池包222及BMS模块224更好地限位固定于安装板211及底壳110之间,避免便携储能电源10在运输或振动的使用环境中,出现电池包222磕碰或损坏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7,所述电源主体200还包括主控板240,所述主控板240设于所述主壳210的前侧的内壁上,所述主壳210的前侧外壁设有三孔插接口212、USB接口213、Type-C接口214及LCD显示屏215;所述逆变模块226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三孔插接口212电连接,所述主控板240与所述BMS模块224电连接,且所述主控板240还分别与所述USB接口213、所述Type-C接口214及所述LCD显示屏215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将主控板240与主壳210的前侧内壁连接,通过在主壳210的前侧外壁设有三孔插接口212、USB接口213、Type-C接口214,以实现不同接口的电子产品的充电,而LCD显示屏215则用于显示便携储能电源10的电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6,所述电源主体200还包括充电板250及封装板260,所述主壳210的侧壁形成有充电通孔2103,所述充电板250与所述主壳210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充电板250与所述BMS模块224电连接,所述充电板250设有充电插头252,所述充电插头252位于所述充电通孔2103,所述封装板26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充电通孔2103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充电板250,利用充电板250上的充电插头252对BMS模块224进行供电,封装板260则用于封堵充电通孔2103,以保护充电板2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顶部封装组件300包括封装环310及顶盖320,所述封装环310与所述主壳210的顶部连接,所述顶盖320盖设连接于所述封装环310,且所述顶盖320的两侧壁均设有散热风扇322。由于安装板211上设置有逆变模块226,通过在顶盖320的两侧壁均设有散热风扇322,以使逆变模块226的两侧形成气体对流,从而利于逆变模块226的散热。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顶部封装组件300还包括防尘金属网330,所述防尘金属网330套设于所述顶盖320的外侧壁,且所述防尘金属网330的底部与所述封装环310的周缘连接,以使所述防尘金属网330用于罩设各所述散热风扇322。如此,通过设置防尘金属网330对各散热风扇322进行罩设,能较好地避免灰尘进入顶盖3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8及图9,所述顶部封装组件300还包括提手件340,所述提手件34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安装部342、提拿部344及第二安装部346,所述主壳210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槽2104及第二安装槽2105,所述顶盖320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第三安装槽3201及第四安装槽3202,所述第三安装槽3201与所述第一安装槽2104连通,所述第四安装槽3202与所述第二安装槽2105连通,所述第一安装部342依次与所述第一安装槽2104的内壁及所述第三安装槽320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346依次与所述第二安装槽2105的内壁及所述第四安装槽3202的内壁连接,所述提拿部344与所述顶盖320之间形成有避位通道344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安装部342依次与第一安装槽2104的内壁及第三安装槽3201的内壁连接,加上第二安装部346依次与第二安装槽2105的内壁及第四安装槽3202的内壁连接,使得主壳210与顶盖32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并且第一安装部342、提拿部344及第二安装部346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得提手件340的结构强度较高;其中,提拿部344与所述顶盖320之间形成有避位通道3441,便于人工提拿便携储能电源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及图10,所述主壳210的底部形成环形凸起216,所述底壳110的周缘形成有环形卡槽1103,所述环形凸起216与所述环形卡槽1103的内壁卡接。如此,通过将环形凸起216与环形卡槽1103的内壁卡接,以使主壳210的底部与底壳110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优点:
1、在本实施例中,本便携储能电源采用上-中-下的结构设置,并采用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依次对底部支撑组件、电源主体及顶部封装组件进行安装,使得便携储能电源的装配较为方便,从而提高便携储能电源的装配效率,并能较好地适配于产品的自动化生产;
2、由于各限位柱的一端均与容置槽的内壁连接,多个限位柱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电池模组放置于限位容置区,加上电池模组形成有多个限位孔,多个限位柱一一对应穿设于多个限位孔,从而将电池模组较为牢固地限位固定于限位容置区,再将主壳的底部与底壳连接,并利用顶部封装组件罩设于主壳的顶部,以避免便携储能电源在运输或振动的使用环境中,出现电池模组磕碰或损坏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底壳及多个限位柱,所述底壳形成有容置槽,各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连接,多个所述限位柱之间形成限位容置区;
电源主体,包括主壳及电池模组,所述主壳的底部与所述底壳连接,使所述主壳罩设于所述底壳;所述电池模组位于所述限位容置区,所述电池模组形成有多个限位孔,多个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穿设于多个所述限位孔;
顶部封装组件,罩设于所述主壳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设有多个插接孔,各所述限位柱插接于对应的所述插接孔的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包、BMS模块及逆变模块,所述主壳形成有罩设槽,所述罩设槽与所述容置槽连通,所述罩设槽背离所述底壳的一侧形成有安装口,所述主壳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抵接;所述电池包的底部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电池包的顶部设有固定环,多个所述限位孔均形成于所述固定环的周缘;所述BMS模块位于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安装板之间,且所述BMS模块连接于所述电池包,所述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电池包的一侧;所述电池包与所述BMS模块电连接,所述BMS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邻近所述电池包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卡接柱,各所述限位柱邻近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形成有卡接孔,多个所述卡接孔与多个所述卡接柱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卡接柱与对应的所述卡接孔的内壁卡接;所述安装板邻近所述电池包的一侧设有多个螺接柱,所述固定环的周缘还形成有多个安装过孔,多个所述安装过孔与多个所述螺接柱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源主体还包括多个安装螺丝,各所述安装螺丝穿设于对应的所述安装过孔并与对应的所述螺接柱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主体还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设于所述主壳的前侧的内壁上,所述主壳的前侧外壁设有三孔插接口、USB接口、Type-C接口及LCD显示屏;所述逆变模块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三孔插接口电连接,所述主控板与所述BMS模块电连接,且所述主控板还分别与所述USB接口、所述Type-C接口及所述LCD显示屏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主体还包括充电板及封装板,所述主壳的侧壁形成有充电通孔,所述充电板与所述主壳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充电板与所述BMS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板设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位于所述充电通孔,所述封装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充电通孔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封装组件包括封装环及顶盖,所述封装环与所述主壳的顶部连接,所述顶盖盖设连接于所述封装环,且所述顶盖的两侧壁均设有散热风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封装组件还包括防尘金属网,所述防尘金属网套设于所述顶盖的外侧壁,且所述防尘金属网的底部与所述封装环的周缘连接,以使所述防尘金属网用于罩设各所述散热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封装组件还包括提手件,所述提手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安装部、提拿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主壳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所述顶盖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第三安装槽及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四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安装部依次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壁及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依次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壁及所述第四安装槽的内壁连接,所述提拿部与所述顶盖之间形成有避位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的底部形成环形凸起,所述底壳的周缘形成有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卡槽的内壁卡接。
CN202321557912.XU 2023-06-16 2023-06-16 便携储能电源 Active CN220290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7912.XU CN220290964U (zh) 2023-06-16 2023-06-16 便携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7912.XU CN220290964U (zh) 2023-06-16 2023-06-16 便携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90964U true CN220290964U (zh) 2024-01-02

Family

ID=89334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7912.XU Active CN220290964U (zh) 2023-06-16 2023-06-16 便携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909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033415A1 (en) Mobile rack type battery box for UPS system
JP2014160571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20290964U (zh) 便携储能电源
CN111883703A (zh) 移动储能装置
US20100033929A1 (en) Notebook computer with a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211182271U (zh) 移动电源
CN216015599U (zh) 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KR101658200B1 (ko) 모바일 단말을 위한 휴대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CN210296427U (zh) 电池模组外壳及电池模组
CN220172883U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18243115U (zh) 多接口的电源装置及移动电源
CN212392345U (zh) 移动储能装置
CN216146539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电源租赁设备
TWM541650U (zh) 充電組件
CN213278628U (zh) 五合一拓展坞
CN210577876U (zh) 快装式小型充电宝塑胶注塑件
CN219959241U (zh) 一种壁挂式储能装置
CN218849695U (zh) 一种新能源移动储能盒
CN220711138U (zh) 电源盒子以及续航电源
CN219180596U (zh) 电源外壳及电源设备
CN215774054U (zh) 一种降低维护成本的智能网关
CN219811979U (zh)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CN215733607U (zh) 充电宝
CN219040649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2909070U (zh) 一种车载usb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