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87427U - 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87427U CN220287427U CN202321620820.1U CN202321620820U CN220287427U CN 220287427 U CN220287427 U CN 220287427U CN 202321620820 U CN202321620820 U CN 202321620820U CN 220287427 U CN220287427 U CN 2202874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bustion
- port
- section
- concentration
-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4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034 coal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817 coal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44 inertial sepa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23 S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83 diesel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01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包括燃烧器和浓缩器,燃烧器包括燃烧管组件,浓缩器与燃烧器相连,浓缩器包括总进料管和浓缩组件,总进料管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总进料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第一口适于与稳燃器连通,第二口和第三口均与燃烧器连通,浓缩组件设在总进料管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第一气流从第一口排出,第二气流从第二口排出,第三气流从第三口排出。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具有浓缩耗能少和燃烧稳定性好、环保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粉燃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背景技术
煤粉燃烧器是让煤粉在短时间内燃烧产生高温涡流的设备,煤粉在很多领域代替柴油点火燃烧,广泛应用在熔炼炉、锻造炉、回转窑及其他加热炉窑等。当煤电厂需要进行低负荷以及变负荷运行时,煤粉的燃烧效果不容易控制。在煤电领域,先将煤粉进行浓缩,然后提供给燃烧器进行燃烧,从而提高煤粉的燃烧效果。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利用旋风筒煤粉浓缩器对煤粉进行浓缩,旋风筒煤粉浓缩器的原理是使煤粉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的作用从而分离成浓淡两相煤粉气流,虽然浓缩效率高,但是耗能较大,结构复杂。而且,煤粉在燃烧器内燃烧效果不理想,煤粉燃烧不够充分,燃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耗能少、燃烧稳定性好和环保效果好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包括:
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燃烧管组件,所述燃烧管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
浓缩器,所述浓缩器与所述燃烧器相连,所述浓缩器包括:
总进料管,所述总进料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所述总进料管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所述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所述总进料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所述第一口适于与稳燃器连通,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均与所述燃烧器连通;
浓缩组件,所述浓缩组件设在所述总进料管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所述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所述第一气流从所述第一口排出,所述第二气流从所述第二口排出,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第三口排出。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具有浓缩耗能少和燃烧稳定性好、环保效果好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包括第一子方向及与所述第一子方向相反的第二子方向,所述燃烧管组件的进口端至所述燃烧管组件的出口端的方向为所述第一子方向;所述燃烧器包括:
送料管组件,所述送料管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子方向依次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送料管和第二送料管,所述第一送料管内设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送料管可与所述第二口连通,所述第二送料管可与所述第三口连通;
燃烧管组件,所述燃烧管组件内设有燃烧室,所述送料管组件与所述燃烧管组件相连,所述燃烧管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燃烧管组件内设有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均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三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送料管与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均连通,所述燃烧管组件的出口端适于与燃烧炉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口位于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三口之间,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所述浓缩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送料管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三支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三支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送料管与所述燃烧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总进料管在其周向上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口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三口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三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均正交;
所述总进料管内设有呈阵列布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依次布置,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依次布置,且所述第一流道相对所述第三流道邻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浓缩组件包括第一浓缩块、第二浓缩块和分流板,所述第一浓缩块、所述第二浓缩块和所述分流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且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浓缩块相对所述分流板邻近所述总进料口设置;
所述第一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二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分流板呈十字形以便与所述第一流道至所述第四流道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浓缩器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在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的内周壁上,且所述挡板相对所述第三支管邻近所述第一支管布置,在所述总进料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流道相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管组件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内设有空腔以形成所述燃烧室,所述内管包括第一燃烧段和第二燃烧段,所述第一燃烧段和所述第二燃烧段在所述第一子方向上依次布置且连通,所述第一燃烧段的出口端伸入所述第二燃烧段的进口端内,以使所述第一燃烧段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燃烧段的内周壁限定出所述第二流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管组件还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侧且所述外管的内周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外管包括沿所述第一子方向依次布置的整流段和导流段,所述整流段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燃烧段的进口端密封连接,所述导流段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二燃烧段的外周壁限定出第三流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料管包括:
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一燃烧段相连,所述第一过渡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过渡段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一子方向逐渐减小;
第一送料段,所述第一送料段的进口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所述第一送料段的出口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送料段与所述第一过渡段相连,且所述第一送料段和所述第一过渡段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料段包括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与所述整流段连通,且所述第二过渡段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浓缩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B-B、C-C、D-D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燃烧器的内部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燃烧器的供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燃烧器的另一供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稳燃器100;
多级预热燃烧器200;燃烧管组件21;内管211;第一燃烧段2111;第二燃烧段2112;外管212;整流段2121;导流段2122;第二流路213;第三流路214;第一流路215;送料管组件22;第一送料管221;第一送料段2211;第一过渡段2212;第二送料管222;第二过渡段2221;三次风管23;第一喷口231;第二喷口232;叶片234;第三喷口233;
浓缩器300;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第三支管33;总进料管34;第一侧壁341;第二侧壁342;第三侧壁343;第四侧壁344;第一流道345;第二流道346;第三流道347;第四流道348;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分流板37;挡板3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包括燃烧器和浓缩器300,燃烧器包括燃烧管组件21,燃烧管组件21沿第一方向延伸,浓缩器300与燃烧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浓缩器300包括总进料管34和浓缩组件。总进料管34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总进料管34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总进料管34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第一口适于与稳燃器100连通,第二口和第三口均与燃烧器连通。
浓缩组件设在总进料管34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第一气流从第一口排出,第二气流从第二口排出,第三气流从第三口排出。
例如,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图1中的左右方向作为第一方向,以图1中的上下方向作为第二方向。
总进料管34沿上下方向延伸,总进料管34的进口端为总进料管34的下端,总进料管34的下端设有总进料口,总进料口与煤粉气源连通,以便一次风煤粉气流进入总进料管34内。
一次风煤粉气流在撞击浓缩组件时,受到惯性分离的作用,可以自动浓缩成浓度不同的三股气流,其中,第一气流中的煤粉浓度最高,第三气流的煤粉浓度最低,第二气流的煤粉浓度介于第一起流和第三气流之间。第一气流通过第一口排出,第二气流通过第二口排出,第三气流通过第三口排出,第一气流穿过第一口进入稳燃器100中并在稳燃器100中燃烧,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进入燃烧器中并在燃烧器内燃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浓缩器300,通过在总进料管34内设置浓缩组件,利用一次风煤粉气流撞击浓缩组件产生的惯性,即可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自动分流成煤粉浓度不同的三股气流,在浓缩过程中无需为一次风煤粉气流提供额外的动力,从而降低浓缩煤粉时的能耗。
而且,将煤粉气流分成三股,三股气流分别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燃烧,使得每一股气流中的煤粉的燃烧更加充分,进而提高燃料的燃烧效果,有助于降低热力型NOx的生成,提高环保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具有浓缩耗能少和燃烧稳定性好、环保效果好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方向包括第一子方向及与第一子方向相反的第二子方向,燃烧管组件21的进口端至燃烧管组件21的出口端的方向为第一子方向。燃烧器包括送料管组件22和燃烧管组件21,送料管组件22包括在第一子方向依次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送料管221和第二送料管222,第一送料管221内设有第一流路215,第一送料管221可与第二口连通,第二送料管222可与第三口连通。
燃烧管组件21内设有燃烧室,送料管组件22与燃烧管组件21相连,燃烧管组件21沿第一方向延伸,燃烧管组件21内设有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第一流路215、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均与燃烧室连通,第一流路215、第二流路213与第三流路214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送料管222与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均连通,燃烧管组件21的出口端适于与燃烧炉相连。
例如,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图1中的左右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其中以向右为第一子方向,向左为第二子方向。
燃烧管组件21沿左右方向延伸,燃烧管组件21内设有燃烧室,燃烧管组件21的右端适于与燃烧炉相连以便燃烧室内的火焰进入燃烧炉中。
送料管组件22用于向燃烧管组件21提供燃料,送料管组包括第一送料管221和第二送料管222,第一送料管221设在第二送料管222左侧,
第一送料管221的一端通过第二口与煤粉气源连通,第一送料管221内设有第一流路215,第一流路215可与燃烧室连通,浓缩器300的第二口流出的第二气流可通过第一流路215进入燃烧室内。
第二送料管222的一端通过第三口与煤粉气源连通,第二送料管2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与燃烧室连通,浓缩器300的第三口流出的第三气流可通过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进入燃烧室内。
而且,第一流路215设在第二流路213左侧,第二流路213设在第三流路214的左侧,第一流路215与燃烧室的连通处设在第二流路213与燃烧室的连通处的左侧,第二流路213与燃烧室的连通处设在第三流路214与燃烧室的连通处的左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燃烧器在工作时,利用第一流路215、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可以向燃烧室内输送燃料,而且第一流路215、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分三次投放燃料,形成三级预热燃烧,在燃烧器内部形成三个高温燃烧区,使得每一级燃料预热并燃烧,从而使得煤粉充分燃烧,进而提高燃料的燃烧效果。而且由于多级高温区的存在,燃烧器内部的整体温度分布较为均匀,有助于降低热力型NOx的生成,提高环保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燃烧器具有燃烧效果好和环保效果好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口与总进料口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二口位于第一口和第三口之间,第一口和第二口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
浓缩器300还包括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第一支管31通过第一口与总进料管34连通,第二支管32的一端通过第二口与总进料管34连通,第二支管3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送料管221与燃烧室连通,第三支管33的一端通过第三口与总进料管34连通,第三支管3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送料管222与燃烧室连通。
例如,总进料管34的出口端为总进料管34的上端,总进料管34的上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其中,第二口设在总进料口的正上方。第一口和第三口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口设在第二口的左侧,第三口设在第二口的右侧。
第一气流可从第一支管31中流出,第二支管32可从第二支管32中流出,第三气流可从第三支管33中流出。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可以将煤粉气流导入煤电机组所需位置,例如,第一支管31与稳燃器100连通,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与燃烧器连通。由此,利用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可将煤粉气流输送至所需位置,结构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总进料管34在其周向上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341、第二侧壁342、第三侧壁343和第四侧壁344,第一侧壁341和第三侧壁34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一口设在第一侧壁341上,第三口设在第三侧壁343上,第二侧壁342和第四侧壁344在第三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均正交。
总进料管34内设有呈阵列布置的第一流道345、第二流道346、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依次布置,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依次布置,且第一流道345相对第三流道347邻近第二侧壁342设置。
例如,为了便于描述,以图2中的前后方向为第三方向。
第一侧壁341至第四侧壁344依次相连,形成环形的总进料管34。第一侧壁341为总进料管34的左侧壁,第三侧壁343为总进料管34的右侧壁,第二侧壁342设在第一侧壁341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第四侧壁344设在第一侧壁341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第二侧壁342和第四侧壁344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前方,或者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后方。由此,总进料管34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壁341至第四侧壁344均为板状件,即总进料管34的横截面为矩形。
第一流道345、第二流道346、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呈2×2的阵列布置,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沿着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沿着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流道345和第三流道347沿着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沿着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流道345邻近第二侧壁342设置,换言之,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相对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邻近第二侧壁342设置。
当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前方时,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设在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前方。当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后方时,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设在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后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浓缩组件包括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和分流板37,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和分流板37在第二方向上依次且间隔布置,且第一浓缩块35相对分流板37邻近总进料口设置。
第一浓缩块35设在第三侧壁343上以便封堵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第二浓缩块36设在第二侧壁342上以便封堵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
分流板37呈十字形以便与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适配。
例如,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和分流板37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依次且间隔布置。一次风煤粉气流经过第一浓缩块35后被浓缩一次,在经过第二浓缩块36后又被浓缩一次,然后经过分流板37后被分流成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
例如,第一浓缩块35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三侧壁343上且向总进料管34的中心线所在位置凸出设置,第一浓缩块35用于封堵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只能从第一流道345和第三流道347中流动。
第二浓缩块36向总进料管34的中心线所在位置凸出设置,第二浓缩块36设在第二侧壁342上以便封堵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只能从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中流动。
或第二浓缩块36设在第四侧壁344上以便封堵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只能从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中流动。
例如,分流板37设在第二浓缩块36的上方,分流板37呈十字形以便形成四个区域,四个区域分别与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对应,以便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内的气流经过。由此,以便进一步分离一次风煤粉气流。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浓缩块35的形状为梯形台,第一浓缩块35具有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面的面积,且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的内表面贴合。
例如,第一浓缩块35为梯形棱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一端面设在第二端面的右侧,即梯形棱台的底面为第一端面,顶面为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贴合设置。由此,以便密封第一端面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的间隙,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一端面和第三侧壁343之间流动至第二浓缩块36。
可选地,第一浓缩块35与第二侧壁342之间密封相连,第一浓缩块35与第四侧壁344之间密封相连。由此,以便密封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侧壁342之间的间隙,以便密封第一浓缩块35和第四侧壁344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侧壁342之间的间隙或者第一浓缩块35和第四侧壁344之间的间隙中流走。
可选地,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粘接相连。或者,第一浓缩块35与总进料管34之间可拆卸地相连,例如,第一浓缩块35和总进料管34卡接相连。
可选地,第二浓缩块36的形状为梯形台,第二浓缩块36具有在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第三端面的面积大于第四端面的面积,且第三端面与第二侧壁342的内表面贴合。
例如,第二浓缩块36为梯形棱台,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三端面设在第四端面的前方,即梯形棱台的底面为第三端面,顶面为第四端面,第三端面与第二侧壁342贴合设置。由此,以便密封第三端面和第二侧壁342之间的间隙,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三端面和第二侧壁342之间流动至分流板37。
第一浓缩块35的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的内表面贴合,第二浓缩块36第三端面与第二侧壁342的内表面贴合。即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浓缩块36呈度布置。
可选地,第二浓缩块36与第一侧壁341之间密封相连,第二浓缩块36与第三侧壁343之间密封相连。由此,以便密封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一侧壁341之间的间隙,以便密封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一侧壁341之间的间隙或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的间隙中流走。
可选地,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粘接相连,或者,第一浓缩块35与总进料管34之间可拆卸地相连,例如,第一浓缩块35和总进料管34卡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浓缩器300还包括挡板38,挡板38设在第二支管32的入口端的内周壁上,且挡板38相对第三支管33邻近第一支管31布置,在总进料管34的延伸方向上挡板38与第三流道347相对布置。
例如,挡板38设在第二支管32的左侧壁上,邻近第一支管31设置。挡板38与第三流道347相对布置,使得第三流道347中的气体发生折流,从而引导第三流道347内的气流进入第一支管31中,进而避免第三流道347内的气流进入第二支管3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燃烧管组件21包括内管211,内管211内设有空腔以形成燃烧室,内管211包括第一燃烧段2111和第二燃烧段2112,第一燃烧段2111和第二燃烧段2112在第一子方向上依次布置且连通,第一燃烧段2111的出口端伸入第二燃烧段2112的进口端内,以使第一燃烧段2111的外周壁与第二燃烧段2112的内周壁限定出第二流路213。
例如,内管211包括第一燃烧段2111和第二燃烧段2112,第一燃烧段2111设在第二燃烧段2112左侧,燃烧室包括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第一燃烧室设在第一燃烧段2111内,第二燃烧室设在第二燃烧段2112内。
第一燃烧段2111的左端与第一流路215连通,第一燃烧段2111的右端可以伸入第二燃烧段2112内,且第一燃烧段2111的外周壁和第二燃烧段2112的内周壁间隔设置,以便限定出第二流路2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燃烧管组件21还包括外管212,外管212套设在内管211外侧且外管212的内周壁与内管211的外周壁间隔设置,外管212包括沿第一子方向依次布置的整流段2121和导流段2122,整流段2121的进口端与第一燃烧段2111的进口端密封连接,导流段2122的内周壁与第二燃烧段2112的外周壁限定出第三流路214。
例如,外管212沿左右方向延伸,整流段2121设在导流段2122的左侧,导流段2122和第二燃烧段2112间隔设置,以便在导流段2122的内周壁与第二燃烧段2112的外周壁限定出第三流路214。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段2121的左侧与第一燃烧段2111的左侧密封连接,整流段2121的右端和导流段2122的左端密封相连,整流段2121套设在第一燃烧段2111的外侧,以便在第一燃烧段2111的外周壁和整流段2121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整流腔。第二流路213的左端与整流腔连通,第二流路213的右端与第二燃烧室的进口端连通,第三流路214的左端与整流腔连通,第三流路214的右端与第二燃烧室的出口端连通。
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均设在导流段2122内,第一燃烧段2111的右端向右伸入导流段2122内,以便在整流段2121和第一燃烧段2111之间形成引流通道,进而便于整流腔内的气流沿着引流通道进入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中。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的燃烧器,通过设置整流段2121以限定出整流腔,使得第二送料管222内的煤粉气流可以在整流腔内调整后形成稳流,然后再进入燃烧室内,从而便于煤粉气流在燃烧室内稳定的燃烧,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送料管221包括第一过渡段2212和第一送料段2211,第一过渡段2212与第一燃烧段2111相连,第一过渡段2212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过渡段2212的横截面积沿第一子方向逐渐减小。
第一送料段2211的进口端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第一送料段2211的出口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送料段2211与第一过渡段2212相连,且第一送料段2211和第一过渡段2212连通以形成第一流路215。
例如,第一过渡段221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过渡段2212的右端与第一燃烧段2111相连,且第一过渡段2212的横截面积从左向右逐渐减小。由此,第一过渡段2212方便与第一燃烧段2111适配,以便与第一燃烧段2111相连。
第一送料段2211的进口端朝向下方,第一送料段2211的出口端朝向右方,换言之,第一送料段2211的中心线为弧形。煤粉气流依次经过第一送料段2211和第一过渡段2212后进入第一燃烧段2111中。第一送料段2211内的空腔和第一过渡段2212内的空腔连通以形成第一流路215。
第一送料管221的侧壁上设有通孔,稳燃器100安装在通孔内,稳燃器100的壳体与通孔密封连接。稳燃器100的进口端设在第一送料管221的外侧,稳燃器100的出口端穿过通孔并伸入第一送料管221内的第一流路215中,且稳燃器100的壳体与第一送料管221的内周壁间隔设置,以便第一流路215内的煤粉气流从稳燃器100的壳体和外周壁第一送料管221的内周壁之间穿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送料段包括第二过渡段2221,第二过渡段2221与整流段2121连通,且第二过渡段2221的横截面积沿第二方向逐渐增大。
例如,第二过渡段2221设在整流段2121的下方,第二过渡段2221的横截面积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便于提高煤粉气流进入整流段2121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燃烧器还包括供风管,燃烧器为四角切圆直流燃烧器,供风管套设在导流段2122的外周侧。
例如,当燃烧器为四角切圆的直流燃烧器时,可以在导流段2122的外周侧布置供风管,供风管上设有直流第一喷口231,以便为燃气器内提供含氧气流,用于分级供给煤粉后续燃烧所需要的氧量,在促进煤粉燃尽的同时,实现空气分级燃烧降低NOx生成。此时,垂直于燃烧器轴向的第一燃烧段2111、第二燃烧段2112及导流段2122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
对于应用于四角切圆的直流燃烧器而言,该部分含氧气流可在燃烧器的周围间隔一定距离处布置,直流喷入,也就是喷口为具有圆形或矩形截面的筒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燃烧器还包括供风管,燃烧器为墙式对冲旋流燃烧器,供风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第一管套设在导流段2122的外周侧,第二管套设在第一管的外周侧。
例如,当燃烧器为墙式对冲的旋流燃烧器时,可以在导流段2122的外侧布置供风管,供风管包括环形的第三喷口233和第二喷口232,第二喷口232设在第三喷口233的外周侧,以便为燃烧器提供含氧气流,并分别在第三喷口233和第二喷口232内沿周向均匀设置旋流叶片234,用于将直流气流导向成出口处的高速旋转射流。此时,垂直于燃烧器轴向的第一燃烧段2111、第二燃烧段2112及导流段2122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
对于应用于墙式对冲的旋流燃烧器而言,该部分三次风可在燃烧器周围分两层环形旋流喷入,且设置内外两层环形喷口,可通过调节叶片234角度,分别对两层喷口内气流的出口旋流强度进行调节,在实现空气分级的同时,旋流喷入的含氧气流,也将有助于在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低压区,形成高温烟气回流,促进煤粉的进一步燃尽及稳定着火。
如图1-7所示,下面以第二侧壁342在第四侧壁344前方为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首先,煤粉气源提供的一次风煤粉气流进入浓缩器300的总进料管34内,然后与第一浓缩块35碰撞后发生煤粉惯性分离,由于第一浓缩块35封堵了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因此一次风煤粉气流大量聚集在第一流道345和第三流道347中,在一次风煤粉气流经过第一浓缩块35后,少量的煤粉气流扩散至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
然后,如图3所示,图3中展示了浓缩器300在工作时的各个流道内的煤粉分布情况。一次风煤粉气流与第二浓缩块36相遇碰撞后进一步发生煤粉惯性分离,由于第二浓缩块36封堵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此时,第三流道347均未受到第一浓缩块35或第二浓缩块36的封堵,因此第三流道347内气流的煤粉浓度最高。第一流道345和第四流道348内的气流均受到第一浓缩块35或第二浓缩块36中的一个浓缩块的封堵,因此,第一流道345和第四流道348内的气流中的煤粉浓度小于第三流道347内气流的煤粉浓度。第二流道346受到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浓缩块36的两次封堵,使得第二流道346内的煤粉浓度最低。
第三流道347中的气流经过分流板37后,然后撞击到挡板38,从而发生折流,进而流向挡板38附近的第一支管31内形成第一气流。
第一流道345和第四流道348中的气流经过分流板37后,没有受到挡板38的干扰,从而进入第二支管32内混合形成第二气流。
第二流道346内的气流经过分流板37后,撞击到挡流板,从而发生折流,进而流向挡流板附近的第三支管33内形成第三气流。
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中的煤粉浓度依次降低。
第一支管31内的第一气流进入稳燃器100中并在稳燃器100内燃烧行成一级火焰。
第二支管32内的第二气流经过第一送料段2211和第一过渡段2212后进入第一燃烧室内,即第二气流从第一流路215进入第一燃烧室内,然后与稳燃器100出口喷出的一级火焰在第一过渡段2212和第一燃烧室混合,第二气流携带的煤粉受到稳燃器100喷出的一级火焰的预热,并与稳燃器100喷出的高温火焰混合后快速着火,受到二级预热,形成二级火焰及高温区。
第三支管33内的第三气流经过第二过渡段2221进入整流段2121内,受到整流腔稳流作用后,第三气流向右流动并分流成第三子气流和第四子气流,第三子气流从第二流路213进入第二燃烧管内,第四子气流从第三流路214进入第二燃烧管内。
第三子气流经过第二流路213后在第二燃烧管的内周壁附近流动,此时第三子气流直接与来自于上游的二级火焰进行混合和预热,使第三子气流快速着火,受到第三级预热,形成第三级火焰及高温区。
第四子气流经过第三流路214后,直接与来自于上游的三级火焰进行混合和预热,使第四子气流快速着火,受到第四级预热,形成第四级火焰及高温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通过在总进料管34内设置浓缩组件,利用一次风煤粉气流撞击浓缩组件产生的惯性,即可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自动分流成煤粉浓度不同的三股气流,在二级浓缩过程中无需为一次风煤粉气流提供额外的动力,从而降低浓缩煤粉时的能耗。而且利用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分流板37和挡板38即可对一次风煤粉气流进行两次浓缩,使得浓缩器300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而且,第一气流可在稳燃器100内形成一级火焰,对煤粉进行一级预热和燃烧,第一流路215、第二流路213和第三流路214可以向燃烧室内输送燃料,分别与上游火焰混合形成二级火焰、三级火焰和四级火焰,从而在燃烧器内部形成多个高温燃烧区,使得每一级燃料预热并燃烧,从而使得煤粉充分燃烧,进而提高燃料的燃烧效果。而且由于多级高温区的存在,燃烧器内部的整体温度分布较为均匀,有助于降低热力型NOx的生成,提高环保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具有燃烧效果好、环保效果好和耗能少等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四侧壁344设在第二侧壁342的前方时,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的位置稍有变化,但并不影响一次风煤粉气流的浓缩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燃烧管组件,所述燃烧管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
浓缩器,所述浓缩器与所述燃烧器相连,所述浓缩器包括:
总进料管,所述总进料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所述总进料管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所述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所述总进料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所述第一口适于与稳燃器连通,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均与所述燃烧器连通;
浓缩组件,所述浓缩组件设在所述总进料管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所述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所述第一气流从所述第一口排出,所述第二气流从所述第二口排出,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第三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包括第一子方向及与所述第一子方向相反的第二子方向,所述燃烧管组件的进口端至所述燃烧管组件的出口端的方向为所述第一子方向;所述燃烧器包括:
送料管组件,所述送料管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子方向依次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送料管和第二送料管,所述第一送料管内设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送料管可与所述第二口连通,所述第二送料管可与所述第三口连通;
燃烧管组件,所述燃烧管组件内设有燃烧室,所述送料管组件与所述燃烧管组件相连,所述燃烧管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燃烧管组件内设有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均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三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送料管与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均连通,所述燃烧管组件的出口端适于与燃烧炉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口位于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三口之间,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所述浓缩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送料管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三支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三支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送料管与所述燃烧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进料管在其周向上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口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三口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三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均正交;
所述总进料管内设有呈阵列布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依次布置,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依次布置,且所述第一流道相对所述第三流道邻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组件包括第一浓缩块、第二浓缩块和分流板,所述第一浓缩块、所述第二浓缩块和所述分流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且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浓缩块相对所述分流板邻近所述总进料口设置;
所述第一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二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分流板呈十字形以便与所述第一流道至所述第四流道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器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在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的内周壁上,且所述挡板相对所述第三支管邻近所述第一支管布置,在所述总进料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流道相对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管组件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内设有空腔以形成所述燃烧室,所述内管包括第一燃烧段和第二燃烧段,所述第一燃烧段和所述第二燃烧段在所述第一子方向上依次布置且连通,所述第一燃烧段的出口端伸入所述第二燃烧段的进口端内,以使所述第一燃烧段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燃烧段的内周壁限定出所述第二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管组件还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侧且所述外管的内周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外管包括沿所述第一子方向依次布置的整流段和导流段,所述整流段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燃烧段的进口端密封连接,所述导流段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二燃烧段的外周壁限定出第三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料管包括:
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一燃烧段相连,所述第一过渡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过渡段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一子方向逐渐减小;
第一送料段,所述第一送料段的进口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所述第一送料段的出口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送料段与所述第一过渡段相连,且所述第一送料段和所述第一过渡段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料管包括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与所述整流段连通,且所述第二过渡段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二方向逐渐增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20820.1U CN220287427U (zh) | 2023-06-25 | 2023-06-25 | 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20820.1U CN220287427U (zh) | 2023-06-25 | 2023-06-25 | 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87427U true CN220287427U (zh) | 2024-01-02 |
Family
ID=89344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20820.1U Active CN220287427U (zh) | 2023-06-25 | 2023-06-25 | 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87427U (zh) |
-
2023
- 2023-06-25 CN CN202321620820.1U patent/CN2202874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709849B1 (ko) | 농축된 석탄 스트림의 NOx 감소성 연소 방법 | |
US12117168B2 (en) | Reverse-jet swirl pulverized coal burner with multi-stage recirculations | |
EP0343767B1 (en) | Burner for the combustion of pulverised fuel | |
KR910006234B1 (ko) | 석탄 연소장치 | |
KR101531808B1 (ko) | 연소 버너, 고체 연료 연소 버너 및 고체 연료 연소 보일러, 보일러 및 보일러의 운전 방법 | |
EP1219894B1 (en) | Pulverized coal burner | |
CN111023091B (zh) | 一种高温烟气多级回流低氮燃烧器及其燃烧方法 | |
JP5386230B2 (ja) | 燃料バーナ及び旋回燃焼ボイラ | |
CN109595548B (zh) | 浓淡返混式旋流煤粉燃烧器 | |
CN214581042U (zh) | 偏置煤粉燃烧器和燃烧系统 | |
CN220119365U (zh) | 稳燃器 | |
CA2537685A1 (en) | Fuel injector, burner and method of injecting fuel | |
CN220287427U (zh) | 煤电机组煤粉提浓稳燃装置 | |
CN112781033A (zh) | 偏置煤粉燃烧器和燃烧系统 | |
CN112781034A (zh) | 偏置煤粉燃烧器和燃烧系统 | |
CN100585276C (zh) | 小油量气化燃烧侧向多级开放式点燃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 | |
CN220397504U (zh) | 煤电机组灵活调峰煤粉多级预热无助燃稳燃装置 | |
CN214581043U (zh) | 偏置煤粉燃烧器和燃烧系统 | |
CN220119364U (zh) | 煤电机组稳燃装置 | |
CN214745701U (zh) | 煤粉燃烧器和燃烧系统 | |
CN108413388B (zh) | 一种风粉周向偏置的低氮旋流燃烧器 | |
CN116624865A (zh) | 一种煤电机组煤粉稳燃及浓缩装置 | |
JP2001355832A (ja) | エアポート構造 | |
CN220397503U (zh) | 燃烧器 | |
CN116608462A (zh) | 一种煤电机组稳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