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83800U -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83800U
CN220283800U CN202321802404.3U CN202321802404U CN220283800U CN 220283800 U CN220283800 U CN 220283800U CN 202321802404 U CN202321802404 U CN 202321802404U CN 220283800 U CN220283800 U CN 220283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bic zone
tank
water outlet
zone
treat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024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杨叶
伍林芳
张磊
石伟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Complet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Complet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Complet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Complet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024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83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83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83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池、二沉池,生化池中,从靠近进水方向至远离进水方向分别设有厌氧区一、厌氧区二、好氧区一、好氧区二、好氧区三;本实用新型处理装置内部分别设有比表面积依次递减的填料,符合污染负荷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易于形成微生物多级环境的积累,形成多级串联工艺,污水在不同段处理更具针对性,保证污水处理效果;串联的布置结构,更适用于小规模处理,易于维护检修、自动化程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污水处理中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多采用单一填料来达到增加生物量的目的,而实际运行中,沿着水流方向往往呈现污染负荷逐渐减小的趋势,污水处理设施应变能力不足,容易呈现出前段与设计相差甚远而后段填料生物量增加偏少的情况,同时水流方向横向或竖向单一流动为多,常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中混合液回流、污泥回流、曝气等所需设备种类多样,给维护修理带来困难,池体占地面积较大,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常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中混合液回流、污泥回流、曝气等所需设备种类多样,给维护修理带来困难,池体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池、二沉池,生化池中,从靠近进水方向至远离进水方向分别设有厌氧区一、缺氧池二、好氧区一、好氧区二、好氧区三;厌氧区一的出口与缺氧池二的进口相连,缺氧池二的出口与好氧区一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一的出口与好氧区二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二的出口与好氧区三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三的出口与二沉池的进口相连;厌氧区一、缺氧池二、好氧区一、好氧区二、好氧区三、二沉池之间分别通过隔板间隔,各个隔板一端交错设于生化池的顶部和底部,所有隔板另一端与生化池顶部、底部之间沿着生化池的进水口至出水口方向形成S形流态的行进通道;
所述的厌氧区一设有进水管;
好氧区一设有曝气系统和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曝气系统设于好氧区一底部,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设于好氧区一内部;
好氧区二设有曝气系统和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曝气系统设于好氧区二底部,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设于好氧区二内部;
好氧区三设有曝气系统、悬浮填料系统、出水气提装置和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曝气系统设于好氧区三底部,出水气提装置一端设于好氧区三底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顶部位置并水平贯穿好氧区三与二沉池之间的隔板,与二沉池连通;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一端设于好氧区三底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顶部位置并依次水平贯穿好氧区三与好氧区二、好氧区二与好氧区一、好氧区一与缺氧池二之间的隔板,直至位于缺氧池二内的顶部;
二沉池设有污泥斗、排泥管、进水槽、出水槽、污泥回流气提装置及出水管;进水槽的顶部设于出水气提装置一端的开口处,进水槽的底部位于污泥斗的底部,污泥斗底部的出口与排泥管进口相连;污泥回流气提装置的一端设于污泥斗底部与排泥管进口的交接处,另一端向上延伸并水平贯穿好氧区三与好氧区二、好氧区二与好氧区一、好氧区一与缺氧池二、缺氧池二与厌氧区一之间的隔板,直至位于厌氧区一内的顶部;出水槽设于二沉池顶部,出水槽中设有与其接通的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的厌氧区一底部设有空气搅拌装置、鼓风机,空气搅拌装置底部设有电动阀。
优选地,所述的曝气系统、出水气提装置、混合液回流气提装和污泥回流气提装置底部均设置鼓风机、电动阀;所有电动阀均连接于自动控制系统。
优选地,所述的所述生化池和二沉池高度一致,所述高度为2.5m~4.5m。
优选地,所述的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包含填有仿水草填料的条形填料框架。
优选地,所述的所述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包含填有聚氨酯海绵填料的条形填料框架。
优选地,所述的悬浮填料系统包含填有悬浮填料的孔板式填料框架。
优选地,所述的进水槽为导流板与二沉池内壁形成的导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的出水槽包括出水渠、出水堰口,所述出水管通过出水堰口与出水渠相连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设置了三级串联的好氧池,分别设有比表面积依次递减的填料系统,符合污染负荷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易于形成微生物多级环境的积累,形成多级串联工艺,污水在不同段处理更具针对性,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生化池从左往右串联布置,水流方向避免横向或竖向单一流动,同时大大节约占地面积,更适用于小规模处理,在用地方面具有优势;
3、该工艺的搅拌系统、曝气系统、回流气体系统均采用鼓风机提供气源,动力设备不位于水下,设备类型单一、易于维护检修、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向视图;
附图标记:1、生化池;2、二沉池;3、厌氧池一;4、缺氧池二;5、好氧池一;6、好氧池二;7、好氧池三;8、进水管;9、空气搅拌装置;10、曝气系统;11、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12、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13、悬浮填料系统;14、出水气提装置;15、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6、污泥斗;17、排泥管;18、进水槽;19、出水槽;20、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1、出水管;22、电动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生化池(1)、二沉池(2),生化池(1)中,从靠近进水方向至远离进水方向分别设有厌氧区一(3)、缺氧池二(4)、好氧区一(5)、好氧区二(6)、好氧区三(7);厌氧区一(3)的出口与缺氧池二(4)的进口相连,缺氧池二(4)的出口与好氧区一(5)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一(5)的出口与好氧区二(6)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二(6)的出口与好氧区三(7)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三(7)的出口与二沉池(2)的进口相连;厌氧区一(3)、缺氧池二(4)、好氧区一(5)、好氧区二(6)、好氧区三(7)、二沉池(2)之间分别通过隔板间隔,各个隔板一端交错设于生化池(1)的顶部和底部,所有隔板另一端与生化池(1)顶部、底部之间沿着生化池(1)的进水口至出水口方向形成S形流态的行进通道;
所述的厌氧区一(3)设有进水管(8);
好氧区一(5)设有曝气系统(10)和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11),曝气系统(10)设于好氧区一(5)底部,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11)设于好氧区一(5)内部;
好氧区二(6)设有曝气系统(10)和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12),曝气系统(10)设于好氧区二(6)底部,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12)设于好氧区二(6)内部;
好氧区三(7)设有曝气系统(10)、悬浮填料系统(13)、出水气提装置(14)和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曝气系统(10)设于好氧区三(7)底部,出水气提装置(14)一端设于好氧区三(7)底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顶部位置并水平贯穿好氧区三(7)与二沉池(2)之间的隔板,与二沉池(2)连通;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一端设于好氧区三(7)底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顶部位置并依次水平贯穿好氧区三(7)与好氧区二(6)、好氧区二(6)与好氧区一(5)、好氧区一(5)与缺氧池二(4)之间的隔板,直至位于缺氧池二(4)内的顶部;
二沉池(2)设有污泥斗(16)、排泥管(17)、进水槽(18)、出水槽(19)、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及出水管(21);进水槽(18)的顶部设于出水气提装置(14)一端的开口处,进水槽(18)的底部位于污泥斗(16)的底部,污泥斗(16)底部的出口与排泥管(17)进口相连;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的一端设于污泥斗(16)底部与排泥管(17)进口的交接处,另一端向上延伸并水平贯穿好氧区三(7)与好氧区二(6)、好氧区二(6)与好氧区一(5)、好氧区一(5)与缺氧池二(4)、缺氧池二(4)与厌氧区一(3)之间的隔板,直至位于厌氧区一(3)内的顶部;出水槽(19)设于二沉池(2)顶部,出水槽(19)中设有与其接通的出水管(21)。
设置了由左向右通过隔板与顶部、底部保留的行进通道形成S形流态;依次设有厌氧区、缺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好氧区构成的三级串联的好氧池,符合污染负荷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易于形成微生物多级环境的积累,形成多级串联工艺,污水在不同段处理更具针对性,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所述的厌氧区一(3)底部设有空气搅拌装置(9)、鼓风机,空气搅拌装置(9)底部设有电动阀(22)。
所述的曝气系统(10)、出水气提装置(14)、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和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底部均设置鼓风机、电动阀(22);所有电动阀(22)均连接于自动控制系统。
动力设备不位于水下,设备类型单一、易于维护检修、自动化程度高;且有利于提高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以及好氧环境下微生物的供氧,减少反应时间,提高效率。
所述生化池(1)和二沉池(2)高度一致,所述高度为2.5m~4.5m。
所述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11)包含填有仿水草填料的条形填料框架。
所述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12)包含填有聚氨酯海绵填料的条形填料框架。
所述悬浮填料系统(13)包含填有悬浮填料的孔板式填料框架。
所述进水槽(18)为导流板与二沉池(2)内壁形成的导流通道。
所述出水槽(19)包括出水渠、出水堰口,所述出水管(21)通过出水堰口与出水渠相连通。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级串联的IFAS处理装置,包括生化池1、二沉池2,生化池1内由左向右通过隔板与顶部、底部保留的行进通道形成S形流态;如图1所示,由左往右,起始的厌氧区3与缺氧区4之间的行进通道位于下部,往后缺氧区4与第一好氧区5之间的行进通道位于上部,依次交错布置;
生化池1内从左往右依次设有厌氧区3、缺氧区4、第一好氧区5、第二好氧区6、第三好氧区7;
第一好氧区5设有曝气系统10和仿水草固定填料11;
第二好氧区6设有曝气系统10和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12;
第三好氧区7设有曝气系统10、悬浮填料13、出水气提装置14和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出水气提装置14输送出水至二沉池2,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输送混合液至缺氧区4;
二沉池2设有污泥斗16、排泥管17、进水槽18、出水槽19、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及出水管21,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输送回流污泥至厌氧区3。
其中,厌氧区3设有进水管8和空气搅拌装置9,空气搅拌装置9通过设置鼓风机提供气源,并通过设置电动阀22单独控制空气量。
其中,曝气系统10、出水气提装置14、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和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均通过设置鼓风机提供气源,并通过设置电动阀22单独控制空气量;所有电动阀均连接于自动控制系统。
其中,生化池1和二沉池2高度一致,高度为2.5m~4.5m,本具体实施例中具体为4m。
其中,仿水草固定填料11通过尼龙绳及尼龙扎带双绑扎固定于条形填料框架上,且仿水草固定填料11的比表面积为5000m2/m3-8000m2/m3,填充比为15%~35%;本具体实施例中具体表面积为6000m2/m3,填充比为30%。
其中,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12置于球形填料框中,且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12的比表面积为2000m2/m3~4000m2/m3,填充比为15%~35%;本具体实施例中具体表面积为3000m2/m3,填充比为30%。
其中,悬浮填料13置于孔板式填料框中,且悬浮填料13的比表面积为200m2/m3~1000m2/m3,填充比为15%~35%;本具体实施例中具体表面积为500m2/m3,填充比为30%。
其中,第一好氧区5、第二好氧区6、第三好氧区7中设有的填料比表面积依次递减。
其中,第三好氧区7出水经过出水气提装置14进入进水槽18,进水槽18由导流通道和导流板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出水槽19设置于二沉池2上部,出水槽19为带有出水堰口和出水渠的结构,出水管21与出水槽19相连通,具体如图1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池(1)、二沉池(2),生化池(1)中,从靠近进水方向至远离进水方向分别设有厌氧区一(3)、缺氧池二(4)、好氧区一(5)、好氧区二(6)、好氧区三(7);厌氧区一(3)的出口与缺氧池二(4)的进口相连,缺氧池二(4)的出口与好氧区一(5)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一(5)的出口与好氧区二(6)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二(6)的出口与好氧区三(7)的进口相连,好氧区三(7)的出口与二沉池(2)的进口相连;厌氧区一(3)、缺氧池二(4)、好氧区一(5)、好氧区二(6)、好氧区三(7)、二沉池(2)之间分别通过隔板间隔,各个隔板一端交错设于生化池(1)的顶部和底部,所有隔板另一端与生化池(1)顶部、底部之间沿着生化池(1)的进水口至出水口方向形成S形流态的行进通道;
所述的厌氧区一(3)设有进水管(8);
好氧区一(5)设有曝气系统(10)和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11),曝气系统(10)设于好氧区一(5)底部,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11)设于好氧区一(5)内部;
好氧区二(6)设有曝气系统(10)和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12),曝气系统(10)设于好氧区二(6)底部,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12)设于好氧区二(6)内部;
好氧区三(7)设有曝气系统(10)、悬浮填料系统(13)、出水气提装置(14)和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曝气系统(10)设于好氧区三(7)底部,出水气提装置(14)一端设于好氧区三(7)底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顶部位置并水平贯穿好氧区三(7)与二沉池(2)之间的隔板,与二沉池(2)连通;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一端设于好氧区三(7)底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顶部位置并依次水平贯穿好氧区三(7)与好氧区二(6)、好氧区二(6)与好氧区一(5)、好氧区一(5)与缺氧池二(4)之间的隔板,直至位于缺氧池二(4)内的顶部;
二沉池(2)设有污泥斗(16)、排泥管(17)、进水槽(18)、出水槽(19)、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及出水管(21);进水槽(18)的顶部设于出水气提装置(14)一端的开口处,进水槽(18)的底部位于污泥斗(16)的底部,污泥斗(16)底部的出口与排泥管(17)进口相连;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的一端设于污泥斗(16)底部与排泥管(17)进口的交接处,另一端向上延伸并水平贯穿好氧区三(7)与好氧区二(6)、好氧区二(6)与好氧区一(5)、好氧区一(5)与缺氧池二(4)、缺氧池二(4)与厌氧区一(3)之间的隔板,直至位于厌氧区一(3)内的顶部;出水槽(19)设于二沉池(2)顶部,出水槽(19)中设有与其接通的出水管(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区一(3)底部设有空气搅拌装置(9)、鼓风机,空气搅拌装置(9)底部设有电动阀(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系统(10)、出水气提装置(14)、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15)和污泥回流气提装置(20)底部均设置鼓风机、电动阀(22);所有电动阀(22)均连接于自动控制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1)和二沉池(2)高度一致,所述高度为2.5m~4.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水草固定填料系统(11)包含填有仿水草填料的条形填料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海绵固定填料系统(12)包含填有聚氨酯海绵填料的条形填料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填料系统(13)包含填有悬浮填料的孔板式填料框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槽(18)为导流板与二沉池(2)内壁形成的导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槽(19)包括出水渠、出水堰口,所述出水管(21)通过出水堰口与出水渠相连通。
CN202321802404.3U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Active CN220283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2404.3U CN220283800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2404.3U CN220283800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83800U true CN220283800U (zh) 2024-01-02

Family

ID=89341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02404.3U Active CN220283800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838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3586B (zh) 一种用于脱氮的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脱氮方法
CN100436343C (zh) 循环式双流态污水处理反应器
US6395173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iologically treating a fluid charged with organic materials whilst producing biogas
CN112010507A (zh) 一种分户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8429930U (zh) 一种无动力缺氧-厌氧反应器
CN212713126U (zh) 一体化mbr膜污水处理设备
CN220283800U (zh) 一种多级串联的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装置
CN110745969B (zh) 一种利用潮汐供氧的双层人工湿地及方法
CN218262155U (zh) 一种a/o耦合mbbr一体化反应器装置
CN217895253U (zh) 一种跌水复氧多级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12770323U (zh) 一种罐式污水生物深度净化装置
CN215288157U (zh)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US575596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ological activa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CN212800037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0526399B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113636639A (zh) 膜曝气生物反应器-颗粒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0048621U (zh) 基于mbbr和超微分离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1268870A (zh) 一体化mbr膜污水处理设备
CN111499123A (zh) 一种罐式污水生物深度净化装置
CN215712447U (zh) 一种河口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20317559U (zh) 集成高效微动力污水处理器
CN219156675U (zh) 水解酸化与改良生化池合建式反应器
CN110642372A (zh) 一种用于mbbr曝气的间歇曝气方法
CN212127918U (zh)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216998071U (zh) 一种周期性改变流向的污水净化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