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72618U -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 Google Patents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72618U
CN220272618U CN202321601786.3U CN202321601786U CN220272618U CN 220272618 U CN220272618 U CN 220272618U CN 202321601786 U CN202321601786 U CN 202321601786U CN 220272618 U CN220272618 U CN 220272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hole
cover
groov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017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利芳
邬会杰
史虎
刘亚伟
李利通
吴学谦
朱红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gf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ngf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ngf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ngf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017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72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72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72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包括壳主体、封盖和密封组件,壳主体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容纳空间;封盖卡接于壳主体的顶部,封盖和壳主体合围形成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密闭空间;封盖的边缘形成向下开口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侧面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凸起,第一连接凸起与第一凹槽对应插接,第二凹槽与第二连接凸起对应插接;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设于第一凹槽中,第二密封圈设于第二凹槽中,第一连接凸起与第一密封圈抵接,第二连接凸起与第二密封圈抵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能够解决现有的蓄电池壳体因密封方式设置不合理而导致拆解不便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蓄电池。
背景技术
从广义上来讲,铅酸电池,是一种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蓄电池。铅酸电池放电状态下,正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主要成分为铅;充电状态下,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
一般来说,现有的铅酸蓄电池槽盖的密封方式为热封及树脂密封,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无法返修利用;并且,目前废旧铅酸蓄电池在回收过程中拆解不便,需要采用锤磨破碎的方式将蓄电池中极板、连接件及蓄电池槽盖拆解,在机械拆解过程中易产生铅颗粒污染,亟需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以解决现有的蓄电池壳体因密封方式设置不合理而导致拆解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包括:
壳主体,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容纳空间,所述壳主体顶部开口的边缘形成向上开口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凸起;
封盖,可拆卸的卡接盖设于所述壳主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壳主体合围形成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密闭空间,所述封盖的边缘形成向下开口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面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凸起,所述第一连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插接,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连接凸起对应插接;
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一连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所述第二连接凸起与所述第二密封圈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主体的边缘和所述封盖的边缘的其中之一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卡接凸起,所述壳主体的边缘和所述封盖的边缘的其中之另一开设有连接板,连接板设有沿横向开口的卡接通槽,卡接凸起与连接板卡接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封盖中部沿上下方向开设有用于避让蓄电池的极柱的避让通孔;对应所述避让通孔,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与所述避让通孔同轴布置的第三密封圈和压紧螺母,所述第三密封圈设于所述避让通孔的内壁,并位于所述极柱和所述避让通孔的内壁之间,所述压紧螺母螺接于于所述避让通孔的内壁,并套设于所述极柱,且所述压紧螺母能向下压迫所述第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封盖中部沿上下方向开设有用于避让蓄电池的极柱的避让通孔,对应所述避让通孔,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与所述避让通孔同轴布置的密封套和压紧螺母,所述密封套位于所述极柱和所述避让通孔的内壁之间,对应所述密封套,所述避让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避让通孔同轴设置的环形槽,所述压紧螺母螺接于所述避让通孔的内壁,并套设于所述极柱,且所述压紧螺母能向下压迫所述密封套,所述环形槽用于容纳所述密封套因挤压而产生褶皱的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封盖边沿向下延伸形成有遮盖板,所述遮盖板遮挡卡接凸起和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罩设所述避让通孔的防尘盖。
进一步的,所述壳主体包括内壳体和固接于内壳体外周的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水平设置的顶板,所述顶板将所述容纳空间分割为从上至下顺次分布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蓄电池的极柱,所述第二容纳腔用于容纳蓄电池的电芯。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内腔的底壁向上突出有第一支撑凸起,所述第一支撑凸起的顶部与所述内壳体的底部抵接。
进一步的,于所述外壳体的底板的外表面向下方突出有第二支撑凸起,所述第二支撑凸起用于支撑所述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壳主体和封盖之间采用可拆卸的卡接,方便拆卸,能够改善现有的蓄电池拆解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组件,能够利用连接凸起和密封圈的抵接来形成封盖和壳主体之间的密封连接,方便拆卸,有利于改善现有的蓄电池壳体因采用热封和树脂密封而导致拆解不便的技术问题,并降低蓄电池的回收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蓄电池,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使用新型中的蓄电池具有上述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的全部有益之处,于此不做累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的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封盖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封盖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中:
1、壳主体;11、第一连接凸起;12、第二凹槽;13、容纳空间;131、第一容纳腔;132、第二容纳腔;14、内壳体;141、顶板;15、外壳体;151、第一支撑凸起;152、第二支撑凸起;
2、封盖;21、第一凹槽;22、第二连接凸起;23、避让通孔;231、环形槽;24、遮盖板;
3、密封组件;31、第一密封圈;32、第二密封圈;33、第三密封圈;34、压紧螺母;35、密封套;36、防尘盖;
41、卡接凸起;42、连接板;
5、极柱;
6、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进行说明。该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包括壳主体1、封盖2和密封组件3,其中,壳主体1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容纳空间13,壳主体1顶部开口的边缘形成向上开口的第二凹槽12,第二凹槽12的侧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凸起11;封盖2可拆卸的卡接盖设于壳主体1的顶部,并与壳主体1合围形成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密闭空间,封盖2的边缘形成向下开口的第一凹槽21,第一凹槽21的侧面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凸起22,第一连接凸起11与第一凹槽21对应插接,第二凹槽12与第二连接凸起22对应插接;密封组件3包括第一密封圈31和第二密封圈32,第一密封圈31设于第一凹槽21中,第二密封圈32设于第二凹槽12中,第一连接凸起11与第一密封圈31抵接,第二连接凸起22与第二密封圈32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壳主体1和封盖2之间采用可拆卸的卡接,方便拆卸,能够改善现有的蓄电池拆解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组件3,能够利用连接凸起和密封圈的抵接来形成封盖2和壳主体1之间的密封连接,方便拆卸,有利于改善现有的蓄电池壳体因采用热封和树脂密封而导致拆解不便的技术问题,并能够降低蓄电池的回收成本。
本实施例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第一密封圈31和第二密封圈32的材质均可设置为橡胶,且第一密封圈31与第一连接凸起11的接触的密封面上还成型有与第一连接凸起11向适配的凹槽,同理的,在第二密封圈32的密封面上也成型有凹槽,如此设置,本实施例能够利用第一连接凸起11和第一密封圈31形成封盖2和壳主体1之间的第一层密封,利用第二连接凸起22和第二密封圈32形成封盖2和壳主体1之间的第二层密封,以实现封盖2和壳主体1的双层密封,增强封盖2和壳主体1之间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蓄电池外壳的拆卸更为便利,壳主体1的边缘和封盖2的边缘的其中之一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卡接凸起41,壳主体1的边缘和封盖2的边缘的其中之另一开设有连接板42,连接板42设有沿横向开口的卡接通槽,卡接凸起41与连接板42卡接适配。更具体的,卡接凸起41设于壳主体1的外壁的顶部,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连接板42设于封盖2的边沿部位,并向下延伸设置,连接板42的底部设有与卡接凸起41适配的卡接通槽,卡接通槽的槽深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封盖2的材质为塑料,且第二连接凸起22和连接板42均以一体成型的方式体连接;此外,卡接凸起41与壳主体1一体连接,壳主体1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或者铝合金,卡接凸起41远离壳主体1的一端形成有与连接板42适配的过渡斜面。如此设置,本实施例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连接板42随着封盖2罩设于壳主体1的过程中,连接板42的底部边沿顺着过渡斜面而向一侧弯曲,在随着连接板42向下移动至卡接通槽于卡接凸起41位于同一水平面时,连接板42回复为原位,卡接凸起41卡入卡接通槽中,进而形成封盖2和壳主体1之间的卡接;于此同时,第一连接凸起11卡入第一密封圈31的凹槽中,第二连接凸起22卡入第二密封圈32的凹槽中,形成封盖2和壳主体1的密封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通过连接板42和卡接凸起41之间的卡接适配,方便将封盖2装配在壳主体1上,同时,由于第一密封圈31和第二密封圈32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当卡接凸起41卡在卡接通槽中时,第一连接凸起11会压迫第一密封圈31,第二连接凸起22也会压迫第二密封圈32,以利于提升封盖2和壳主体1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当需要将拆卸本实施例中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时,向远离壳主体1外壁的一侧掰动连接板42即可使卡接凸起41从卡接通槽中脱出,解除封盖2和壳主体1之间的卡接,拆卸方便,且拆卸过程中不会对壳主体1中蓄电池的主体结构造成损伤,能够防止因蓄电池主体的损坏而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
在现有技术中,蓄电池外壳盖板一般都开设有用于使蓄电池的极柱5露出的通孔,为了形成蓄电池外壳盖板和极柱5之间的密封连接,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在极柱5和蓄电池外壳盖板之间填充热塑性塑料,以热塑成型的方式将极柱5嵌设于蓄电池外壳盖板上,然而,此种连接方式会导致蓄电池外壳盖板与蓄电池极柱5之间的拆卸即为不便,需要以人工的方式对盖板进行破碎,并采用角磨机将极柱5上多余的热塑性塑料去除,如此一来,操作繁琐,且容易损坏蓄电池主体。
为改善上述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封盖2中部沿上下方向开设有用于避让蓄电池的极柱5的避让通孔23;对应避让通孔23,密封组件3包括与避让通孔23同轴布置的第三密封圈33和压紧螺母34,第三密封圈33设于避让通孔23的内壁上,并位于极柱5和避让通孔23的内壁之间,压紧螺母34螺接于避让通孔23的内壁,并套设于极柱5,且压紧螺母34能向下压迫第三密封圈33。
本实施例通过旋紧压紧螺母34,即可压迫第三密封圈33而使其在径向上膨胀,进而形成封盖2和极柱5之间的密封连接。且通过旋松螺母即可将封盖2从极柱5上拆除,操作便利,不会对蓄电池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能够形成极柱5和封盖2之间的密封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来讲,请参阅图6,封盖2中部沿上下方向开设有用于避让蓄电池的极柱5的避让通孔23,对应避让通孔23,密封组件3包括与避让通孔23同轴布置的密封套35和压紧螺母34,密封套35位于极柱5和避让通孔23的内壁之间,对应密封套35,避让通孔23的内壁上设有与避让通孔23同轴设置的环形槽231,压紧螺母34螺接于避让通孔23的内壁,并套设于极柱5,压紧螺母34能向下压迫密封套35,环形槽231用于容纳密封套35因挤压而产生褶皱的部分。
本实施例在具体的实时过程中,密封套35套设于极柱5上,压紧螺母34在避让通孔23中旋紧的过程中压迫密封套35,进而使密封套35产生水平方向的褶皱,褶皱被挤压至环形槽231中,进而形成极柱5和封盖2之间的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卡接组件4因受外力直接碰撞而损伤主体结构,封盖2边沿向下延伸形成有遮盖板24,遮盖板24用于遮盖卡接凸起41和连接板4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外部微小颗粒或者水流进入避让通孔23中,密封组件3还包括罩设避让通孔23的防尘盖36。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主体1包括内壳体14和固连于内壳体14外周的外壳体15,内壳体14形成容纳空间13,内壳体14内设有水平设置的顶板141,顶板141将容纳空间13分割为从上至下顺次分布的第一容纳腔131和第二容纳腔132,第一容纳腔131用于容纳蓄电池的极柱5,第二容纳腔132用于容纳蓄电池的电芯6。
本实施例通过将壳主体1设置为双层,能够增强对蓄电池的防护效果,此外,将容纳空间13分为第一容纳腔131和第二容纳腔132,使壳体内的空间排布更为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15内腔的底壁向上突出有第一支撑凸起151,第一支撑凸起151的顶部与内壳体14的底部抵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凸起151,使外壳体15和内壳体14的底部形成有一定的间隙,当外力冲击壳主体1时,冲击力会先一步作用于外壳体15,而间隙的设置则为外壳体15的形变形成了缓冲空间,防止外部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蓄电池的电芯6,提升对蓄电池的防护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于外壳体15的底板的外表面向下方突出有第二支撑凸起152。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支撑凸起152,能够利用第二支撑凸起152与放置平面之间的抵接来支撑整个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防止外壳体15的底板因频繁与外部摩擦和磕碰而造成损伤。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一种蓄电池,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的蓄电池具有上述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的全部有益之处,于此不做累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主体(1),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容纳空间(13),所述壳主体(1)顶部开口的边缘形成向上开口的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凹槽(12)的侧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凸起(11);
封盖(2),可拆卸的卡接盖设于所述壳主体(1)的顶部,并与所述壳主体(1)合围形成用于容纳蓄电池主体的密闭空间,所述封盖(2)的边缘形成向下开口的第一凹槽(21),所述第一凹槽(21)的侧面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凸起(22),所述第一连接凸起(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对应插接,所述第二凹槽(12)与所述第二连接凸起(22)对应插接;
密封组件(3),包括第一密封圈(31)和第二密封圈(32),所述第一密封圈(31)设于所述第一凹槽(21)中,所述第二密封圈(32)设于所述第二凹槽(12)中,所述第一连接凸起(11)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1)抵接,所述第二连接凸起(22)与所述第二密封圈(32)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1)的边缘和所述封盖(2)的边缘的其中之一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卡接凸起(41),所述壳主体(1)的边缘和所述封盖(2)的边缘的其中之另一开设有连接板(42),连接板(42)设有沿横向开口的卡接通槽,卡接凸起(41)与连接板(42)卡接适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2)中部沿上下方向开设有用于避让蓄电池的极柱(5)的避让通孔(23);对应所述避让通孔(23),所述密封组件(3)包括与所述避让通孔(23)同轴布置的第三密封圈(33)和压紧螺母(34),所述第三密封圈(33)设于所述避让通孔(23)的内壁,并位于所述极柱(5)和所述避让通孔(23)的内壁之间,所述压紧螺母(34)螺接于所述避让通孔(23)的内壁,并套设于所述极柱(5),且所述压紧螺母(34)能向下压迫所述第三密封圈(3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2)中部沿上下方向开设有用于避让蓄电池的极柱(5)的避让通孔(23),对应所述避让通孔(23),所述密封组件(3)包括与所述避让通孔(23)同轴布置的密封套(35)和压紧螺母(34),所述密封套(35)位于所述极柱(5)和所述避让通孔(23)的内壁之间,对应所述密封套(35),所述避让通孔(23)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避让通孔(23)同轴设置的环形槽(231),所述压紧螺母(34)螺接于所述避让通孔(23)的内壁,并套设于所述极柱(5),且所述压紧螺母(34)能向下压迫所述密封套(35),所述环形槽(231)用于容纳所述密封套(35)因挤压而产生褶皱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2)边沿向下延伸形成有遮盖板(24),所述遮盖板(24)遮挡卡接凸起(41)和连接板(42)。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3)还包括罩设所述避让通孔(23)的防尘盖(3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1)包括内壳体(14)和固接于内壳体(14)外周的外壳体(15),所述内壳体(14)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3),所述内壳体(14)内设有水平设置的顶板(141),所述顶板(141)将所述容纳空间(13)分割为从上至下顺次分布的第一容纳腔(131)和第二容纳腔(132),所述第一容纳腔(131)用于容纳所述蓄电池的极柱(5),所述第二容纳腔(132)用于容纳蓄电池的电芯(6)。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5)内腔的底壁向上突出有第一支撑凸起(151),所述第一支撑凸起(151)的顶部与所述内壳体(14)的底部抵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外壳体(15)的底板的外表面向下方突出有第二支撑凸起(152),所述第二支撑凸起(152)用于支撑所述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
10.一种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
CN202321601786.3U 2023-06-21 2023-06-21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Active CN220272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1786.3U CN220272618U (zh) 2023-06-21 2023-06-21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1786.3U CN220272618U (zh) 2023-06-21 2023-06-21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72618U true CN220272618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12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01786.3U Active CN220272618U (zh) 2023-06-21 2023-06-21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72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29141U (zh) 一种电池盖板结构
CN220272618U (zh) 可拆解的蓄电池壳体及蓄电池
CN201397838Y (zh) 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极柱密封结构
CN206293586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氟磷酸钒锂正极材料锂电池
CN208873780U (zh) 动力电池顶盖和动力电池
CN111430591A (zh)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方形电芯端盖
CN201523050U (zh) 一种双向极柱的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18472230U (zh) 一种负极柱螺纹二次电芯顶盖结构
CN202817116U (zh) 改进型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8923211U (zh) 动力电池顶盖及其动力电池
CN201590437U (zh) 一种电池密封圈
CN210723213U (zh) 一种1866133方形铝壳电池
CN211223068U (zh) 一种集成于充电口盖总成的充电座密封结构
CN206282917U (zh) 一种设有排气口的电池壳及电池
CN207082558U (zh) 扁体锂电池外壳
CN218472101U (zh) 一种螺纹密封极二次电芯顶盖结构
CN220291030U (zh) 电池盖板和电池
CN213090876U (zh) 一种模块化表模基表与底板组件
CN216671861U (zh) 一种极柱组件、电池顶盖及电池
CN218470795U (zh) 一种可拆卸直流充电检定模块母端塑壳
CN220856720U (zh) 盖板组件及电池
CN215578983U (zh) 一种锂电池新型螺纹极柱装置
CN220272641U (zh) 一种具有防压保护结构的镍氢电池
CN221041369U (zh) 一种固态电池包
CN210325876U (zh) 二次动力电池顶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