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72325U -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72325U
CN220272325U CN202321584489.2U CN202321584489U CN220272325U CN 220272325 U CN220272325 U CN 220272325U CN 202321584489 U CN202321584489 U CN 202321584489U CN 220272325 U CN220272325 U CN 220272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ssembly
electrode
contact assembly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44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忠厚
洪尧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Celtic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Saierte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Saierte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Saierte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448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723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72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723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ally Actuated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行切换开关,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左电极、右电极、触头组件和脱扣机构,左电极和右电极均为片状电极并同在第一平面上呈左右分布,触头组件设置在左电极和右电极的中间并可在平行于第一平面的前后方向滑动以实现分合闸,脱扣机构包括回弹杆组件和驱动部,回弹杆组件与触头组件形成限位配合以使触头组件处于第一位置,驱动部作用于回弹杆组件上以驱使回弹杆组件解除与触头组件的限制。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该平行切换开关的厚度,使其更适用于电动汽车等紧凑空间。且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好、响应快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开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类似运用于开关柜上的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关的技术已逐渐成熟,但是目前开关普遍的厚度还是较厚,在运用于开关柜等空间较充足的地方影响不大,但是,在运用于紧凑空间时(如运用至电动汽车内用于控制电池在异常情况下断开时)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导致无法实现紧凑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左电极、右电极、触头组件和脱扣机构,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均为片状电极并同在第一平面上呈左右分布,并延伸出壳体外;所述触头组件设置在左电极和右电极的中间并可在平行于第一平面的前后方向滑动以实现分合闸,所述脱扣机构包括回弹杆组件和驱动部,所述回弹杆组件与触头组件形成限位配合以使触头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所述驱动部作用于回弹杆组件上以驱使回弹杆组件解除与触头组件的限制,进而使触头组件切换至第二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触头组件包括滑梁以及装配在滑梁上的接触触头、连杆和储能弹簧,所述滑梁可前后滑动设置,以带动接触触头同时与左电极和右电极相接触或分离;且所述触头组件处于合闸位置时,储能弹簧被压缩储能;所述连杆装配于滑梁的前端并形成有抵接凸台,所述抵接凸台抵接在回弹杆组件上实现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回弹杆组件包括限位杆和驱动弹簧,所述限位杆平行于第一平面并与触头组件交叉设置,所述驱动弹簧设置在限位杆的左端并对限位杆施加向右的弹力,所述限位杆上开设有让位通孔,所述连杆的前端穿过让位通孔,且抵接凸台抵接在所述限位杆上实现限位配合,所述驱动部对应所述限位杆的右端。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的前端还延伸出壳体外侧且装配有手动按钮。
进一步的,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均具有多个接触极,所述接触触头也设置有多组,在合闸位置时,多组接触触头同时与左电极和右电极的多个接触极相连;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还通过熔断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滑槽以及分布于滑槽左右两侧的多个挡墙,所述滑梁可滑动的装配在滑槽内,每组接触触头位于前后两个挡墙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左电极或右电极的每个接触极上串接有合金型温度保险丝。
进一步的,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均是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和/或所述接触触头是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括双金属片和触发部,所述双金属片对应回弹杆组件,所述触发部对应双金属片以驱使双金属片形变,所述双金属片的形变作用于回弹杆组件上以驱使回弹杆组件解除与触头组件的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部包括主动触发部,所述主动触发部外接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触发部为发热触发部,包括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直接缠绕在双金属片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线圈的电回路上串接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的一端装配于触头组件上,当触头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控制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当触头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控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部还包括被动触发部,所述被动触发部为设置在壳体外侧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延伸至壳体内并与双金属片形成热接触。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左电极和右电极均为片状电极并同在第一平面上呈左右分布,且触头组件设置在左电极和右电极的中间并可在平行于第一平面的前后方向滑动以实现分合闸,如此,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该平行切换开关的厚度,使其更适用于电动汽车等紧凑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一中平行切换开关的外形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一中平行切换开关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一中平行切换开关在合闸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实施例一中平行切换开关在分闸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实施例一中壳体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实施例二中平行切换开关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所示为实施例二中平行切换开关在分闸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实施例二中平行切换开关在合闸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实施例三中平行切换开关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三中平行切换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实施例中的平行切换开关的其中一种运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行切换开关100,适用于连接电动汽车的电池;该平行切换开关100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10内的左电极21、右电极22、触头组件30和脱扣机构40,所述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均为片状电极并同在第一平面(即图3、图4中平行于纸面的平面)上呈左右分布,并延伸出壳体10外;延伸出壳体10外的部分用于外接电路。所述触头组件30设置在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的中间并可在平行于第一平面的前后方向滑动以实现分合闸。如此,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该平行切换开关100的厚度,如附图1所示形成一个扁平的结构;使其更适用于电动汽车等紧凑空间。
所述脱扣机构40包括回弹杆组件41和驱动部,所述回弹杆组件41与触头组件30形成限位配合以使触头组件30处于第一位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为合闸位置,即该平行切换开关为一个常闭开关。所述驱动部作用于回弹杆组件41上以驱使回弹杆组件41解除与触头组件30的限制,进而使触头组件30切换至第二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二位置是分闸位置)。
如图11所示,如运用至电动汽车的电池上时,扁平结构的平行切换开关100可以安装在电动汽车的电池200的端部位置并串接在电池供应线路上;当电池200或其它部件发生异常情况时通过驱动部驱使回弹杆组件41产生回弹动作以解除对触头组件30的限制,触头组件30失去限制后进行分闸动作,断开电池回路,以保证安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包括双金属片42和触发部(包括主动触发部和被动触发部(未示出)),所述双金属片42对应回弹杆组件41,所述触发部对应双金属片42以驱使双金属片42形变,所述双金属片42的形变作用于回弹杆组件41上以驱使回弹杆组件41解除与触头组件30的限制。当电池或其它部件发生异常情况时通过触发部驱使双金属片42形变,双金属片42的形变驱使回弹杆组件41产生回弹动作以解除对触头组件30的限制,触头组件30失去限制后进行分闸动作,断开电池回路,以保证安全。
脱扣机构40由回弹杆组件41、双金属片42和触发部构成,触发部通过驱动双金属片42形变的方式迫使回弹杆组件41进行脱扣动作,结构简单、灵敏度好、响应快。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头组件30包括滑梁31以及装配在滑梁31上的接触触头32、连杆34和储能弹簧33,所述滑梁31可前后滑动设置,以带动接触触头32同时与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相接触或分离;且所述触头组件30处于合闸位置时,储能弹簧33被压缩储能;所述连杆34装配于滑梁31的前端并形成有抵接凸台341,所述抵接凸台341抵接在回弹杆组件41上实现限位。当回弹杆组件41进行解除限位的动作时脱离抵接凸台341,连杆34的抵接凸台341失去抵接,整个触头组件30在储能弹簧33的作用下向前移动以进行分闸动作,结构简单。
所述回弹杆组件41包括限位杆412和驱动弹簧411,所述限位杆412平行于第一平面并与触头组件30交叉设置,如此设置,不会额外增加整体厚度,具体的,限位杆412与触头组件30的滑梁31相互垂直形成“十”字交叉结构,所述驱动弹簧411设置在限位杆412的左端并对限位杆412施加向右的弹力,所述限位杆412上开设有让位通孔,所述连杆34的前端穿过让位通孔,且抵接凸台341抵接在所述限位杆412上实现限位配合,所述双金属片42对应所述限位杆412的右端。在常闭状态下,驱动弹簧411对限位杆412施加向右的弹力使限位杆412保持在与连杆34的抵接凸台341相抵接的状态;当触发部驱使双金属片42形变,双金属片42的形变对限位杆412施加向左的力,使限位杆412克服驱动弹簧411的弹力向左移动,从而与连杆34的抵接凸台341脱离,解除限位。如此设置,结构简单,布局巧妙,容易实现。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回弹杆组件41的结构以及与触头组件30的限位结构不局限于此。
同时,所述连杆34的前端还延伸出壳体10外侧且装配有手动按钮35,分闸后,可以通过按压手动按钮35的方式再实现手动合闸。
具体的,所述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均设置有多个接触极23,具体的,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都设置有四个接触极23,所述接触触头32也设置有四组,在合闸位置时,四组接触触头32同时与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的四个接触极23相连;如此,能够增大该常闭开关的流通电流。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触头32是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且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上下两个弹性弧片,两个弹性弧片构成一个弹性夹持部,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均是一个完整的金属片,当合闸时,接触极23被夹持在接触触头32的弹性夹持部上,夹持稳定,降低接触电阻。
所述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还通过熔断器50相连,当该常闭开关第一次分闸时,熔断器50会被熔断,如图4所示,从而降低分闸时产生的电弧。该熔断器50是一次性的,当再次合闸时,可以先断开电路再进行补充。
所述壳体10包括片状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相互盖合形成容纳空间,左电极21、右电极22、触头组件30、脱扣机构40和熔断器50设置于该容纳空间内。
具体的,所述壳体10(具体为下壳体12)内设置有滑槽121以及分布于滑槽121左右两侧的多个挡墙122,所述滑梁31可滑动的装配在滑槽121内,每组接触触头32位于前后两个挡墙122之间。如此设置,能够将相邻每组接触触头122隔开,防止后一组接触触头32在分闸时与前一组的接触极23进行接触,稳定性更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部包括主动触发部和被动触发部,所述主动触发部外接控制器。当周围环境发生异常时,控制器控制主动触发部工作,从而驱使双金属片42形变。
具体的,所述主动触发部为发热触发部,包括加热线圈432,所述加热线圈432直接缠绕在双金属片42上。所述加热线圈432外接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加热线圈432接通电流,直接加热双金属片42,并使之产生形变。采用主动触发部的结构,响应更快。具体的,控制器采集周围环境的参数以及如何控制主动触发部工作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同时,主动触发部也可以采用电磁铁的磁吸、撞击以及小型火药推进器等方式使双金属片42形变。
再具体的,所述加热线圈432的电回路上串接有控制开关433,所述控制开关433的一端装配于触头组件30上,具体装配在触头组件30的手动按钮35上。当触头组件30位于合闸位置时控制开关433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加热线圈432的电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可随时进行通电。当触头组件30位于分闸位置时控制开关433处于断开状态。即触头组件30向前滑动分闸时,带动控制开关433前移而断开,此时,加热线圈432的电回路断开不工作;能够同步进行断电。
所述被动触发部为设置在壳体10外侧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延伸至壳体10内并与双金属片42形成热接触。采用被动触发部,导热件将外部环境的热量传导至双金属片42上使其形变,被动触发部的相应会比主动触发部慢,但是在主动触发部43出现异常而无法工作时,通过被动触发部也能够比较及时的进行分闸。
脱扣机构40由回弹杆组件41、双金属片42和触发部构成,主动触发部通过驱动双金属片42形变的方式迫使回弹杆组件41进行脱扣动作,形成了主动切断的保护功能,结构简单、灵敏度好、响应快。再者,设定双金属片42的变形温度点为被保护系统的安全极限温度,如果出现了主动触发部的管理控制部分的故障时则无法启动加热器,但被保护系统已达到安全极限温度时,双金属片42也会受热到变形的温度点而变形动作,从而引发脱扣机构动作而切断电路,此为被动切断的保护功能。
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也可以采用除双金属片42之外的其它能够触发脱扣的驱动结构,如采用电磁脱扣等等。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行切换开关100,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回弹杆组件41与触头组件30形成限位配合时使触头组件30处于第一位置,该第一位置是分闸位置,即该平行切换开关100为常开开关,当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是合闸位置;实现分合闸位置的切换;且本实施例的平行切换开关100不设置实施例一中的熔断器50结构,该开关可用于其它场合。
同时,本实施例中,左电极21和右电极22均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并形成弹性夹持部,即接触极23是弹性夹持部,用于夹持接触触头32。
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左电极21、右电极22和接触触头32均是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又或者是左电极21、右电极22和接触触头32都不是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等等。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行切换开关100,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右电极22的四个接触极23上都串接有合金型温度保险丝60,合金型温度保险丝6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接触极23上,如此设置,当接触极23上的温度到达合金型温度保险丝60的熔点时,合金型温度保险丝60被熔断,从而切断电流;防止该平行切换开关在闭合导通状态下自身产生热量而引起安全事故。
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左电极21的接触极23上设置该合金型温度保险丝60。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左电极、右电极、触头组件和脱扣机构,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均为片状电极并同在第一平面上呈左右分布,并延伸出壳体外;所述触头组件设置在左电极和右电极的中间并可在平行于第一平面的前后方向滑动以实现分合闸,所述脱扣机构包括回弹杆组件和驱动部,所述回弹杆组件与触头组件形成限位配合以使触头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所述驱动部作用于回弹杆组件上以驱使回弹杆组件解除与触头组件的限制,进而使触头组件切换至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组件包括滑梁以及装配在滑梁上的接触触头、连杆和储能弹簧,所述滑梁可前后滑动设置,以带动接触触头同时与左电极和右电极相接触或分离;且所述触头组件处于合闸位置时,储能弹簧被压缩储能;所述连杆装配于滑梁的前端并形成有抵接凸台,所述抵接凸台抵接在回弹杆组件上实现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弹杆组件包括限位杆和驱动弹簧,所述限位杆平行于第一平面并与触头组件交叉设置,所述驱动弹簧设置在限位杆的左端并对限位杆施加向右的弹力,所述限位杆上开设有让位通孔,所述连杆的前端穿过让位通孔,且抵接凸台抵接在所述限位杆上实现限位配合,所述驱动部对应所述限位杆的右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前端还延伸出壳体外侧且装配有手动按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均具有多个接触极,所述接触触头也设置有多组,在合闸位置时,多组接触触头同时与左电极和右电极的多个接触极相连;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还通过熔断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滑槽以及分布于滑槽左右两侧的多个挡墙,所述滑梁可滑动的装配在滑槽内,每组接触触头位于前后两个挡墙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电极或右电极的每个接触极上串接有合金型温度保险丝。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电极和右电极均是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和/或所述接触触头是由多层金属片层叠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双金属片和触发部,所述双金属片对应回弹杆组件,所述触发部对应双金属片以驱使双金属片形变,所述双金属片的形变作用于回弹杆组件上以驱使回弹杆组件解除与触头组件的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部包括主动触发部,所述主动触发部外接控制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触发部为发热触发部,包括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直接缠绕在双金属片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圈的电回路上串接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的一端装配于触头组件上,当触头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控制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当触头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控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行切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部还包括被动触发部,所述被动触发部为设置在壳体外侧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延伸至壳体内并与双金属片形成热接触。
CN202321584489.2U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Active CN2202723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4489.2U CN220272325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4489.2U CN220272325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72325U true CN220272325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15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4489.2U Active CN220272325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723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90409B2 (ja) 電力開閉器
JP3609741B2 (ja) パック電池
JP2743989B2 (ja) スイッチング装置
EP2180487B1 (en) Micro switch
US4947145A (en) Remote-controlled circuit breaker
JPH08148072A (ja) ブレーカ内蔵スイッチ
US5041805A (en) Remote-controlled circuit breaker
US5079529A (en) Remote-controlled circuit breaker
JP7518217B2 (ja) コンタクタデバイス、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タクタデバイスを制御する方法
US4559510A (en) Equipment protecting electrical circuit breaker
CN220272325U (zh) 一种平行切换开关
CN220821461U (zh) 一种具备主被动一体保护功能的激励熔断器
US20230197390A1 (en) Circuit breaker
JP5309351B2 (ja) 電気バイパス装置
WO2023131321A1 (zh) 一种双灭弧罩式漏电保护器
WO2005050690A1 (en) Electric automatic switch
JP4172916B2 (ja) 短絡防護装置
KR20040089487A (ko) 서멀 프로텍터
AU2022201980A1 (en) Electrical pro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al switchboard comprising such a protection device
CN220914149U (zh) 一种主被动一体的保护装置
CN220796646U (zh) 一种激励熔断器与接触器集成的保护装置
CN217933686U (zh) 一种快速灭弧高分断微型断路器的消弧模块
US20230197385A1 (en) Circuit breaker
EP3933867B1 (en) Contactor device,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ntactor device
CN219350135U (zh) 一种提高分断能力的激励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9

Address after: No. 8067, Xiang'an West Road, industrial zone, torch hi tech Zone (Xiang'an),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1000

Patentee after: Xiamen Celtic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710053 2nd Floor, Building 10, West Yungu Phase 3, Fengxi New City, Xixian New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n Saiertean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