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3059U - 灭弧结构 - Google Patents

灭弧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3059U
CN220253059U CN202320492130.6U CN202320492130U CN220253059U CN 220253059 U CN220253059 U CN 220253059U CN 202320492130 U CN202320492130 U CN 202320492130U CN 220253059 U CN220253059 U CN 220253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c
striking
arc extinguishing
st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21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科军
郭绍军
周长青
付浩
杨艳群
王远
张世鹏
郭雨扬
钱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Delphi Electrical Center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Delphi Electrical Center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Delphi Electrical Center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ark Electr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921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3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3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3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灭弧结构,包括两个静触头、动触头和两个灭弧室,动触头包括安装在触头支持上的触头,静触头设有第一接触部,触头的两端设有第二接触部,触头支持能够直线移动带动触头的两个第二接触部与两个静触头的第一接触部接触或分离,两个灭弧室设置于两个第二接触部与两个静触头的第一接触部的接触区域的两侧并对称布局,两个静触头分别位于对应的灭弧室与触头支持之间,静触头上设有第一引弧部,第一引弧部与第一接触部连接且向对应灭弧室的方向延伸到对应灭弧室的一侧,所述触头上设有第三引弧部,第三引弧部与第二接触部连接且向对应灭弧室的方向延伸,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能够快速的将电弧导向灭弧室,能够用于更高额定电流的开关。

Description

灭弧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头机构的灭弧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功率不断提升,现有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直流开关的额定电流越来越高,对开关的触头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灭弧性能,还需要具有更小的体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触头机构的灭弧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灭弧结构,包括两个静触头、动触头和两个灭弧室,动触头包括安装在触头支持上的触头,静触头设有第一接触部,触头的两端设有第二接触部,触头支持能够直线移动带动触头的两个第二接触部与两个静触头的第一接触部接触或分离,两个灭弧室设置于两个第二接触部与两个静触头的第一接触部的接触区域的两侧并对称布局,两个静触头分别位于对应的灭弧室与触头支持之间,静触头上设有第一引弧部,第一引弧部与第一接触部连接且向对应灭弧室的方向延伸到对应灭弧室的一侧,所述触头上设有第三引弧部,第三引弧部与第二接触部连接且向对应灭弧室的方向延伸。
优选的,静触头上设有第一避让孔,触头两端的第二接触部分别穿过两个静触头的第一避让孔与第一接触部配合。
优选的,静触头上还设有第二引弧部,所述第二引弧部与第一接触部连接,且向与第一引弧部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触头包括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二接触部和两个第二倾斜部,两个第二接触部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倾斜部与第二连接部两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倾斜部的斜面与第二引弧部相对设置,第二倾斜部的斜面和第二引弧部均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接线部,第一接触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接线部依次连接成C型结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接线部间隔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接线部的一端连接;两个静触头的C型结构的开口相背设置,开口朝向各自对应的灭弧室。
优选的,在第一连接部上设有所述第一避让孔,触头两端的第二接触部分别穿过两个静触头的第一避让孔与第一接触部配合。
优选的,静触头上还设有第二引弧部,所述第二引弧部与第一接触部连接,向第一连接部所在的方向延伸,且穿过第一避让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弧形面,第一引弧部包括第一倾斜段和第一平直段,第一引弧部一端与第一接触部连接,且沿第一弧形面向远离第二接触部的方向弯折延伸,第一引弧部另一端与第一平直段连接,第一平直段与灭弧室对应,第一平直段延伸到灭弧室的下侧;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端部设有第三弧形面,第三引弧部沿第三弧形面向远离第一接触部的方向弯折延伸。
优选的,第一引弧部和第二引弧部的厚度小于静触头的厚度,第三引弧部的厚度小于触头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触头机构的灭弧结构,两个灭弧室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的两侧,两个静触头分别位于对应的灭弧室与触头支持之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第一引弧部和第三引弧部的设置能够快速的将电弧导向灭弧室,能够用于更高额定电流的开关。
此外,静触头的C型结构和第一避让孔让触头穿过的结构,有利于提升引弧作用,以及提升动静触头导电回路的激励磁场对电弧的驱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触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另一剖视图;
图4是分闸时电弧电流回路路径示意图;
图5是动静触头导电回路的激励磁场对电弧的作用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的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另一剖视图。
图中元件标号如下:
静触头11、第一静触头11A、第二静触头11B、第一接触部111、第一连接部112、第一接线部113、第一引弧部114、第二引弧部115、第一避让孔116、第一弧形面1114、第二弧形面1115、第一倾斜段1141、第一平直段1142、动触头12、触头120、第二接触部121、第三引弧部122、第二连接部123、触头支持124、触头安装槽1241、弹簧安装槽1242、第二倾斜部125、触头弹簧126、灭弧室1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机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头机构为桥式双断点触头,包括一个动触头12和两个静触头11,两个静触头11分别为第一静触头11A和第二静触头11B,动触头12包括触头120,触头120的两端均设有第二接触部121,两个第二接触部121用于与两个静触头11配合。所述动触头12包括触头120、触头支持124和触头弹簧126,触头支持124能够直线移动,触头120安装在触头支持124上,触头弹簧126设置在触头120和触头支持124之间,用于将触头120固定在触头支持124上且实现超程,保证第二接触部121与静触头11的可靠接触。两个静触头11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124的两侧,两个灭弧室14设置在动触头12的两侧,即对称的设置于触头120和触头支持124的两侧,两个灭弧室14分别设置于远离动触头12与两个静触头11接触区域的两侧并对称布局。
本实施例的触头机构的灭弧结构一个改进点在于,两个静触头11分别位于对应的灭弧室14与触头支持124之间,将静触头11设置在对应灭弧室14与触头支持124之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利于将电弧引向灭弧室14,利于静触头11的用于接线的第一接线部113的设置,以便于接线。当然,作为其它变劣的实施例,静触头11也可以设置在灭弧室14的上侧或下侧。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头机构的灭弧结构包括跑弧结构,跑弧结构用于将分闸时产生的电弧引入两个灭弧室14,跑弧结构位于静触头11和动触头12的接触区域和灭弧室14之间,以下结合静触头11和动触头12的结构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3、6所示,所述静触头11包括第一接触部111、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一接线部113,第一接触部111用于与触头120的第二接触部121配合,第一接线部113用于连接电源,所述第一连接部112连接在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一接线部113之间。优选的,所述静触头11上设有第一避让孔116,用于触头120穿过,所述触头120的第二接触部121穿过第一避让孔116与第一接触部111配合。
优选的,本实施例触头机构的另一个改进点,所述第一接触部111、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一接线部113依次连接成C型结构,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一接线部113间隔相对设置,两者基本平行,第一连接部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一接线部11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接触部111上设有静触点,在第一接线部113上设有第一接线孔,在第一连接部112上设有第一避让孔116。所述触头120两端的第二接触部121分别穿过两个静触头11的第一避让孔116与对应静触头11的第一接触部111配合。两个静触头11的C型结构的开口相背设置,开口朝向各自对应的灭弧室14,两个第一连接部112间隔平行设置,两个第一接线部113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接触部111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触头120的第二接触部121穿过第一避让孔116设置于第一接线部113和第一接触部111之间,触头支持124带动触头120直线移动,第一避让孔116成长条形以避让触头120的移动。本实施例的触头机构能够在保证体积紧凑的同时,兼顾第一接线部113的接线方便以及第二接触部121与第一接触部111之间的开距,体积小、具有较长的开距和利于提升动静触头导电回路的激励磁场对电弧的驱动力的优点。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11一体成型,通过导电板弯折而成。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11还包括第一引弧部114和第二引弧部115,所述第一引弧部114和第二引弧部115均与第一接触部111连接,且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引弧部114向远离第一连接部112,即向对应灭弧室14的方向延伸,且延伸到对应灭弧室14的下侧,所述第二引弧部115则向与第一引弧部114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即向第一连接部112所在的方向延伸,且穿过第一避让孔116。
优选的,所述触头120上设置有第三引弧部122,两个第三引弧部122分别与两个第二接触部121连接且向对应灭弧室14的方向延伸。所述触头120包括第二连接部123和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23两端连接的两个第二接触部121,第二接触部121上设有动触点,触头120通过第二连接部123安装在触头支持124上,两个第三引弧部122分别与两个第二接触部121连接,且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如图3所示的触头120的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接触部121存在落差,两个第二接触部121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倾斜部125与第二连接部123两端连接,倾斜设置的第二倾斜部125形成的斜面可以使电弧拉得更长。特别的,所述第二倾斜部125的斜面与第二引弧部115相对设置,可将电弧从动静触头接触区域引入斜面与第二引弧部115之间,可以使电弧拉得更长。所述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接触部121存在落差,在触头120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二接触部12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123到第一接触部111的距离更小,第二倾斜部125的斜面和第二引弧部115均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倾斜部125和第二引弧部115可以用于配合设有永磁体的触头机构,配合永磁体的磁场引导电弧,提升灭弧性能。当然,作为其它实施例,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倾斜部125和/或第二引弧部115,例如图7所示的触头120的另一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触头机构分闸时,动触头12和静触头11分离的电弧电流回路路径为:第一静触头11A的第一接线部113——第一静触头11A的第一连接部112——第一静触头11A的第一引弧部114——第三引弧部122——触头120——另一个第三引弧部122——第二静触头11B的第一引弧部114——第二静触头11B的第一连接部112——第二静触头11B的第一接线部113。本实施例的触头机构的跑弧结构包括第一引弧部114、第二引弧部115、第三引弧部122、第二倾斜部125,能够快速的将电弧导向灭弧室,能够用于更高额定电流的开关。
本实施例中静触头11的C型结构和第一避让孔116让触头120穿过的结构,有利于提升跑弧结构的引弧作用以及提升磁吹结构的动静触头导电回路的激励磁场的驱动力。此外,静触头11的C型结构和第一避让孔116让触头120穿过的结构,还有利于提升分闸后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21的开距。图5所示,当开断电流较大时分闸(过载或短路),动静触头导电回路的激励磁场的作用力F驱动开关电弧向各自对应的灭弧室14区域移动,动触头12左侧的开断电弧向左侧的灭弧室14移动,动触头12右侧的开断电弧向右侧的灭弧室14移动,能够利用短路时大电流的斥力,提高灭弧速度。当然,作为其它变劣实施例,所述静触头11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避让孔116,例如所述静触头11整体设置在触头12的上侧或下侧。
优选的,如图2-3所示,一种跑弧结构的优选具体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部111远离第一避让孔116的一端设有第一弧形面1114,靠近第一避让孔116的一端设有第二弧形面1115;第一引弧部114沿第一弧形面1114向远离第二接触部121的方向弯折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引弧部115沿第二弧形面1115穿过第一避让孔116向与第一引弧部114相反的方向且远离第二倾斜部125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引弧部114包括第一倾斜段1141和第一平直段1142,第一引弧部114一端与第一接触部111连接,且沿第一弧形面1114向远离第二接触部121的方向弯折延伸,第一引弧部114另一端与第一平直段1142连接,第一平直段1142与灭弧室14对应,第一平直段1142延伸到灭弧室14的下侧。所述第二接触部121的端部设有第三弧形面,第三引弧部122沿第三弧形面向远离第一接触部111的方向弯折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121的端部设有第三弧形面,第三引弧部122沿第三弧形面向远离第一接触部111的方向弯折倾斜延伸。优选的,第一引弧部114和第二引弧部115的厚度小于静触头11的厚度,第一引弧部114和第二引弧部115焊接在静触头11上;第三引弧部122的厚度小于触头120的厚度,第三引弧部122焊接在第二接触部121上贴近动触点;第一引弧部114、第二引弧部115和第三引弧部122的厚度更薄,且具有弧形延伸,引弧效果更好。
优选的,如图2所示,一种动触头12的优选具体结构,所述触头支持124设置有用于安装触头120的触头安装槽1241,用于安装触头弹簧126的弹簧安装槽1242,触头安装槽1241与弹簧安装槽1242连通,触头120贯穿触头安装槽1241,第二连接部123设置在触头安装槽1241内,触头120垂直于触头支持124的移动方向,触头弹簧126安装在弹簧安装槽1242内,触头弹簧126作用在触头120中部和触头支持124之间,触头弹簧126一端作用于触头120的第二连接部123,一端作用于弹簧安装槽1242的顶部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灭弧结构,包括两个静触头(11)、动触头(12)和两个灭弧室(14),动触头(12)包括安装在触头支持(124)上的触头(120),静触头(11)设有第一接触部(111),触头(120)的两端设有第二接触部(121),触头支持(124)能够直线移动带动触头(120)的两个第二接触部(121)与两个静触头(11)的第一接触部(111)接触或分离,其特征在于:两个灭弧室(14)设置于两个第二接触部(121)与两个静触头(11)的第一接触部(111)的接触区域的两侧并对称布局,两个静触头(11)分别位于对应的灭弧室(14)与触头支持(124)之间,静触头(11)上设有第一引弧部(114),第一引弧部(114)与第一接触部(111)连接且向对应灭弧室(14)的方向延伸到对应灭弧室(14)的一侧,所述触头(120)上设有第三引弧部(122),第三引弧部(122)与第二接触部(121)连接且向对应灭弧室(14)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静触头(11)上设有第一避让孔(116),触头(120)两端的第二接触部(121)分别穿过两个静触头(11)的第一避让孔(116)与第一接触部(111)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静触头(11)上还设有第二引弧部(115),所述第二引弧部(115)与第一接触部(111)连接,且向与第一引弧部(114)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120)包括第二连接部(123)、两个第二接触部(121)和两个第二倾斜部(125),两个第二接触部(121)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倾斜部(125)与第二连接部(123)两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部(125)的斜面与第二引弧部(115)相对设置,第二倾斜部(125)的斜面和第二引弧部(115)均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11)包括第一接触部(111)、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一接线部(113),第一接触部(111)、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一接线部(113)依次连接成C型结构,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一接线部(113)间隔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一接线部(113)的一端连接;两个静触头(11)的C型结构的开口相背设置,开口朝向各自对应的灭弧室(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连接部(112)上设有第一避让孔(116),触头(120)两端的第二接触部(121)分别穿过两个静触头(11)的第一避让孔(116)与第一接触部(111)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静触头(11)上还设有第二引弧部(115),所述第二引弧部(115)与第一接触部(111)连接,向第一连接部(112)所在的方向延伸,且穿过第一避让孔(11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1)的端部设有第一弧形面(1114),第一引弧部(114)包括第一倾斜段(1141)和第一平直段(1142),第一引弧部(114)一端与第一接触部(111)连接,且沿第一弧形面(1114)向远离第二接触部(121)的方向弯折延伸,第一引弧部(114)另一端与第一平直段(1142)连接,第一平直段(1142)与灭弧室(14)对应,第一平直段(1142)延伸到灭弧室(14)的下侧;所述第二接触部(121)的端部设有第三弧形面,第三引弧部(122)沿第三弧形面向远离第一接触部(111)的方向弯折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引弧部(114)的厚度小于静触头(11)的厚度,第三引弧部(122)的厚度小于触头(120)的厚度。
CN202320492130.6U 2023-03-14 2023-03-14 灭弧结构 Active CN220253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2130.6U CN220253059U (zh) 2023-03-14 2023-03-14 灭弧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2130.6U CN220253059U (zh) 2023-03-14 2023-03-14 灭弧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3059U true CN220253059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4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2130.6U Active CN220253059U (zh) 2023-03-14 2023-03-14 灭弧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30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10601B1 (ko) 고용량 릴레이의 단락 방지 구조
CN220253059U (zh) 灭弧结构
CN108447714B (zh) 灭弧室
CN208433350U (zh) 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
CN219958803U (zh) 触头机构
CN219958802U (zh) 触头机构
KR100197051B1 (ko) 회로차단기
CN111584322B (zh) 一种直流高分断磁吹快速断路器
CN220138158U (zh) 一种高分断电磁继电器
US4612427A (en) Switch
CN220253120U (zh) 灭弧结构
CN1178258C (zh) 断路器
CN211294988U (zh) 一种辅助触点单元结构
CN219180421U (zh) 一种新型隔离开关
CN220253065U (zh) 开关装置
CN215183756U (zh) 一种磁保持直流接触器的触点结构
CN212516945U (zh) 一种具有电动力补偿功能的触头单元
CN218602296U (zh) 一种自励磁型磁吹结构
CN221041013U (zh) 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
CN220710209U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灭弧结构
CN220253063U (zh) 适于卧式安装的开关装置
CN220672500U (zh) 断路器
CN221176127U (zh) 一种触头装置
CN219144080U (zh) 一种降低时间回跳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16624126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