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0920U - 机舱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机舱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0920U
CN220220920U CN202321784514.1U CN202321784514U CN220220920U CN 220220920 U CN220220920 U CN 220220920U CN 202321784514 U CN202321784514 U CN 202321784514U CN 220220920 U CN220220920 U CN 220220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plate
middle channel
front wall
linkage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845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思元
毕若璇
张东亮
张鹏飞
师宗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845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209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0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0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舱总成和车辆,机舱总成包括:前围组件;中通道连接板,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布置在驾驶舱内,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前端与所述前围组件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侧与所述前围组件连接且下侧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连接,所述支撑板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设置,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前围组件以及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形成环形结构。其中,支撑板连接在前围组件和中通道连接板之间,支撑板与前围组件以及中通道连接板形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吸收来自前围组件的能量,为前围组件提供支撑,降低前围侵入量,提升机舱总成的碰撞性能。

Description

机舱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舱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机舱部分承载着发动机、电堆、各种电器件的布置。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对于整车而言非常重要。
前围系统作为隔绝发动机舱与驾驶室的最重要的零部件,对于驾驶室乘员有着非常大的保护作用。如何加强,是车身设计人员一直探寻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机舱总成,支撑板与前围组件以及中通道连接板形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吸收来自前围组件的能量,为前围组件提供支撑,降低前围侵入量,提升机舱总成的碰撞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机舱总成,包括:前围组件;中通道连接板,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布置在驾驶舱内,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前端与所述前围组件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侧与所述前围组件连接且下侧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连接,所述支撑板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设置,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前围组件以及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形成环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总成,支撑板连接在前围组件和中通道连接板之间,支撑板与前围组件以及中通道连接板形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吸收来自前围组件的能量,为前围组件提供支撑,降低前围侵入量,提升机舱总成的碰撞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包括:主体、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主体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延伸,所述主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于所述主体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前围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与所述主体弯折且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体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段上设置有加强筋;以及,
所述支撑板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处设置有加强翻边,至少部分所述加强翻边贴设在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在宽度方向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总成还包括:中通道加强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设置于中通道连接板两侧且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侧与中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通道加强板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设置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的上侧且和所述中通道连接板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部设置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的侧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总成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中通道加强板和所述支撑板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总成还包括:前围下加强梁,所述前围下加强梁朝向车前一侧凸出,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相对设置,所述前围下加强梁连接于所述前围组件的前侧且与所述前围组件围构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环形结构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舱总成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前围组件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侧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四连接段连接且相对于第四连接段弯折,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支撑板的上侧贴合且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段与所述前围组件贴合且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机舱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总成的第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总成的第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总成的第三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板、连接支架和中通道加强板及中通道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图4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总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机舱总成;
10、前围组件;11、前围下加强梁;12、第二空腔;
20、中通道连接板;
30、支撑板;31、主体;32、第一连接段;33、第二连接段;34、加强筋;35、加强翻边;36、第二安装孔;
40、连接支架;41、第三连接段;42、第四连接段;
50、中通道加强板;51、第一部;52、第二部;53、第一空腔;54、第一安装孔;
60、支撑件;61、第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总成100,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机舱总成100的车辆。
结合图1-图3所示,机舱总成100包括:前围组件10、中通道连接板20和支撑板30。前围组件10包括:前围板,中通道连接板20位于驾驶舱内,中通道连接板20与前围组件10连接,中通道连接板20的两侧设置有前围下板。前围下板包括前围左下板和前围右下板,中通道连接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前围左下板和前围右下板连接,中通道连接板20的前侧与前围组件10连接。
如图3所示,支撑板30的上侧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连接,并且下侧与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支撑板30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设置,支撑板30与前围组件10以及中通道连接板20形成环形结构。具体来说,支撑板30连接在前围组件10和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即,支撑板30的上侧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连接,支撑板30的下侧与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支撑板30对前围组件10起到支撑作用;支撑板30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设置,即,支撑板30倾斜设置,由此在支撑板30、前围组件10和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形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可以吸收来自前围组件10的能量,为前围组件10提供支撑,降低前围侵入量,提升机舱总成100的碰撞性能。
车辆受到正碰时,碰撞能量从前围组件10传至支撑板30,再从支撑板30传递至中通道连接板20,从而传至车身后部骨架,支撑板30吸收来自前围组件10的能量,为前围组件10提供支撑,降低前围侵入量。
由此,支撑板30连接在前围组件10的中部和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支撑板30与前围组件10以及中通道连接板20形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吸收来自前围组件10的能量,为前围组件10提供支撑,降低前围侵入量,提升机舱总成100的碰撞性能。
根据图4和图5所示,支撑板30包括:主体31、第一连接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主体31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延伸,主体31连接在第一连接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之间,且第一连接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相对于主体31弯折,第一连接段32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连接,第二连接段33相对与主体31弯折且与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也就是说,主体31连接在第一连接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之间,主体31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延伸,以是支撑板30与前围组件10以及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围构形成环形结构。
第一连接段32位于主体31朝向前围组件10的一侧,第一连接段32的一侧与主体31相连接,第一连接段32的另一侧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相连接,支撑板30通过第一连接段32与前围组件10相连接;第二连接段33位于主体31朝向车后的一侧,第二连接段33的一侧与主体31相连,另一侧与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即,支撑板30通过第二连接段33与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由此,支撑板30通过第一连接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分别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和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
如图5所示,主体31上设置有加强筋34。主体31的表面上分布有加强筋34,加强筋34为多个,多个加强件间隔设置,多个加强筋34均匀提高主体31的结构刚度和强度,为前围组件10提供稳定的支撑力,避免车辆受到撞击时主体31强度不足导致断裂。
又或者,第二连接段33上设置有加强筋34,加强筋3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加强筋34在第二连接段33上间隔设置,提高第二连接段33的结构刚度和强度,保证第二连接段33与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及,支撑板30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处设置有加强翻边35,至少部分加强翻边35贴设在中通道连接板20在宽度方向的外侧。具体来说,支撑板30上设置有加强翻边35,加强翻边35位于支撑板30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处,加强翻边35朝向环形结构内弯折,沿第二连接段33的边缘处设置的部分加强翻边35贴设在中通道连接板20的拐角处,增大支撑板30与中通道连接板2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支撑板30与中通道连接板20的连接强度。
结合图3-图6所示,机舱总成100还包括:中通道加强板50,中通道加强板50设置于中通道连接板20两侧且与中通道连接板20固定连接,支撑板30的下侧与中通道加强板50和中通道连接板20固定连接。具体来说,中通道加强板50设置在中通道连接板20两侧的拐角处,中通道加强板50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与中通道连接板20固定连接,中通道加强板50的前部与前围组件10相抵接且固定连接,车辆受到碰撞时可吸收前围组件10的碰撞能量。中通道加强板50为两个,两个中通道加强板50分别位于中通道连接板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拐角处,中通道连接板20的两个拐角处由于弯折挤压导致局部强度不足,中通道加强板50可以提高中通道连接板20的拐角处的结构刚度和强度,支撑板30的下侧与中通道加强板50的上表面抵接且固定连接,即,第二连接段33与中通道加强板5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支撑板30通过中通道加强板50与中通道连接板20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板30的下侧分别与两个中通道加强板50连接,支撑板30与两个中通道加强板50形成两条传力通道,车辆受到正碰时,碰撞能量从前围组件10传至支撑板30,在支撑板30处分为两路,一路传至其中一个中通道加强板50,另一部传至另一个中通道加强板50,两个中通道加强板50均将碰撞能量传至中通道连接板20,从而传至车身后部骨架,支撑板30和中通道加强板50吸收来自前围组件10的能量,为前围组件10提供支撑,降低前围侵入量。
如图5所示,中通道加强板50包括:第一部51和第二部52,第一部51设置于中通道连接板20的上侧且和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53,第二部52设置于中通道连接板20的侧边。也就是说,第一部51和第二部52相连接,第二部52相对于第一部51弯折设置,第二部52贴设在中通道连接板20的侧边,即,第二部52贴设在中通道连接板20朝向车外的一侧,第一部51朝向上方拱起,以使中通道加强板50与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53,第一空腔53对车辆受到碰撞时的碰撞能量起到缓冲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空腔53内还设置有支撑件60,支撑件60的一侧与中通道加强板50和支撑板30连接,并且另一侧与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支撑件60连接在中通道加强板50和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支撑件60的上表面与第一部51抵接,并且支撑件60与第二连接段33的位置相对应,以使支撑件60、支撑板30与中通道加强板50固定连接,支撑件60的下表面与中通道连接板20的上表面抵接且固定连接,支撑件60对中通道加强板50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中通道加强板50的结构刚度,避免中通道加强板50变形。
另外,机舱总成100还包括:紧固件,中通道加强板5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54,支撑板3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6,支撑件6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61,紧固件穿过第二安装孔36和第一安装孔54后与第三安装孔61固定连接。由于有两个中通道加强板50,则第一安装孔54为至少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54为两个,第二安装孔36可以为两个,支撑件60为两个,第三安装孔61为两个,两个第二安装孔36在第二连接段33上间隔设置,紧固件为两个,两个紧固件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安装孔36和两个第一安装孔54后与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61固定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为螺钉,即,中通道加强板50、支撑件60与支撑板30采用螺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便于后续维修拆卸。
根据图1和图6所示,机舱总成100还包括:前围下加强梁11,前围下加强梁11朝向车前一侧凸出,支撑板30与前围下加强梁11相对设置,前围下加强梁11连接于前围组件10的前侧且与前围组件10围构形成第二空腔12。也就是说,前围下加强梁11位于前围组件10的前侧,前围下加强梁11朝向车前凸出,并且前围下加强梁11的上部与前围组件10连接,前围下加强梁11的下部也与前围组件10连接,前围下加强梁11和前围组件10围构形成第二空腔12,第二空腔12在宽度方向延伸,由于支撑板30与前围下加强梁11相对设置,即,第二空腔12与环形结构相对应,因此,车辆受到正碰时,碰撞能量传至前围下加强梁11,第二空腔12吸收碰撞能量,接着碰撞能量沿着支撑板30与前围下加强梁11及中通道连接板20围构形成的环形结构,传递至中通道连接板20,提升车辆的传力效果。
如图4和图6所示,机舱总成100还包括:连接支架40,连接支架40的一端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连接且另一端与支撑板30的上侧相连接。具体来说,连接支架40连接在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和支撑板30之间,连接组件朝向车前的一端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固定连接,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支撑板30连接,即,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2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操作简单,连接强度高。
参照图5所示,连接支架40包括:第三连接段41和第四连接段42,第三连接段41与第四连接段42连接且相对于第四连接段42弯折,第三连接段41与支撑板30的上侧贴合且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段42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贴合且固定连接。具体来说,第三连接段41与第三连接段41相互连接且相互弯折,第三连接段41朝向支撑板30弯折,第三连接段41与支撑板30的上侧贴合,并且第三连接段41与支撑板30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段42朝向前围组件10弯折,第四连接段42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相贴合,并且第四连接段42与前围组件10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是螺接,连接强度高,拆卸方便,便于后续维修。即,连接支架40通过第三连接段41与支撑板30连接,连接支架40通过第四连接段42与前围组件10连接,从而支撑板30通过连接支架40与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连接,由此,支撑板30连接在前围组件10的横向中部和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机舱总成100。支撑板30与前围下加强梁11及中通道连接板20围构成环形结构,形成新的传力通道,车辆受到碰撞时,碰撞能量从前围下加强梁11与前围组件10形成的第二腔体向环形结构传递,传至中通道连接板20,对前围组件10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有力的保护了驾驶舱内的用户。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围组件(10);
中通道连接板(20),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布置在驾驶舱内,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前端与所述前围组件(10)连接;
支撑板(30),所述支撑板(30)的上侧与所述前围组件(10)连接且下侧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所述支撑板(30)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设置,所述支撑板(30)与所述前围组件(10)以及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形成环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0)包括:主体(31)、第一连接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所述主体(31)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下延伸,所述主体(31)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段(32)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3)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段(32)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3)相对于所述主体(31)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32)与所述前围组件(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33)相对与所述主体(31)弯折且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1)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段(33)上设置有加强筋(34);以及,
所述支撑板(30)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处设置有加强翻边(35),至少部分所述加强翻边(35)贴设在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在宽度方向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通道加强板(50),所述中通道加强板(50)设置于中通道连接板(20)两侧且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30)的下侧与中通道加强板(50)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加强板(50)包括:第一部(51)和第二部(52),所述第一部(51)设置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的上侧且和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53),所述第二部(52)设置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的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60),所述支撑件(60)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53)内,所述支撑件(60)的一侧与所述中通道加强板(50)和所述支撑板(30)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板(2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围下加强梁(11),所述前围下加强梁(11)朝向车前一侧凸出,所述支撑板(30)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11)相对设置,所述前围下加强梁(11)连接于所述前围组件(10)的前侧且与所述前围组件(10)围构形成第二空腔(12),所述第二空腔(12)与所述环形结构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支架(40),所述连接支架(40)的一端与所述前围组件(10)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0)的上侧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40)包括:第三连接段(41)和第四连接段(42),所述第三连接段(41)与所述第四连接段(42)连接且相对于第四连接段(42)弯折,所述第三连接段(41)与所述支撑板(30)的上侧贴合且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段(42)与所述前围组件(10)贴合且固定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机舱总成。
CN202321784514.1U 2023-07-07 2023-07-07 机舱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20220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4514.1U CN220220920U (zh) 2023-07-07 2023-07-07 机舱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4514.1U CN220220920U (zh) 2023-07-07 2023-07-07 机舱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0920U true CN220220920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83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84514.1U Active CN220220920U (zh) 2023-07-07 2023-07-07 机舱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209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2163B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US9545952B2 (en) Vehicle lower part structure
US7032961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EP2676869B1 (en) Structure for lower portion of vehicle
US20180273097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220220920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08993783U (zh) 一种前地板加强板及汽车
CN113525528B (zh) 一种提升非承载式车身正面碰撞性能的加强结构
CN116101384A (zh) 车辆地板系统
CN106892000B (zh) 汽车前围结构
CN220577364U (zh) 机舱总成和通用化车架
CN211995865U (zh) 一种车身a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0858355U (zh) 用于车辆的前门上铰链安装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49801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CN115107490B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汽车
US11873028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2208645A (zh) 前围上部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9857374U (zh) 一种仪表板横梁的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1308742U (zh) 机舱前围结构及车辆
CN219295359U (zh) 保护板和车辆
CN220483417U (zh) 一种前机舱结构及汽车
CN216508579U (zh) 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74349U (zh) 前座椅的后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6034674U (zh) 车辆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