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13444U -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13444U CN220213444U CN202222322196.9U CN202222322196U CN220213444U CN 220213444 U CN220213444 U CN 220213444U CN 202222322196 U CN202222322196 U CN 202222322196U CN 220213444 U CN220213444 U CN 2202134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guide
- nasogastric
- wire
- internal fix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10000003928 nasal cav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3
- 210000001331 nos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7
- 210000002784 stomac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4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4877 mucos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2850 nasal mucos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96 gastr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989 nasopharynx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764 nutr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6709 nutritio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154 skull bas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492 nasalsept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99 hair surfa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2 iatr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400 mucous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1985 Decubitus ul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5157 Oral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4210 Pressure Ul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8990 Skin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919 acquired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24 ear auri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035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0194 mouth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74 nur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80 skin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包括导向管、约束管、导丝以及牵拉线,导向管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导向通道,约束管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引导通道,约束管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导向通道,使得约束管可以在导向通道内移动,导丝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引导通道,使得导丝可以在引导通道内移动,牵拉线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管的前端,用于改变导向管前端的方向;本引导装置,可以采用内固定的方式牢靠的固定鼻胃管,防止鼻胃管发生滑脱和移位,相比于现有的内固定装置,本装置操作更方便、安全性更高;相比于现有基于外固定法的外固定装置,本装置固定鼻胃管的过程无需粘连或挤压患者的皮肤,不会造成患者皮肤的损伤,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体验感和美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鼻胃管内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留置鼻胃管(或称为鼻导管)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常见使用目的为胃肠减压、供给胃肠内营养、术前准备等,在多种消化道疾病及患有口腔疾患等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治疗和康复中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所留置的鼻胃管存在脱落或患者无意识拔管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所留置的鼻胃管进行固定,目前临床上鼻胃管固定通常采用传统的外固定方法,外固定方法通常是将鼻胃管或营养管固定于患者面部三角区处的皮肤、或固定于患者的鼻翼处或耳垂处。例如,中国专利CN211068648U公开的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固定座设有鼻胃管固定槽,鼻胃管固定槽处设置有鼻胃管粘扣和粘扣卡槽;同时,固定座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可调节固定带、第一连接带、第一耳后固定装置以及粘扣接环,固定座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二可调节固定带、第二连接带、第二耳后固定装置以及头后固定带,且头后固定带设置有头后粘扣。使用时,将患者的鼻胃管放入鼻胃管固定槽中,并通过调节鼻胃管粘扣将鼻胃管固定于固定座,然后将第一耳后固定装置挂到患者的一个耳朵上,将第二耳后固定装置挂到患者的另一个耳朵上,最后将头后粘扣从粘扣接环的粘扣孔中穿过,从而可以将整个装置固定在患者的头上,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这种固定鼻胃管的方式,由于增个装置都收紧于患者的面部皮肤,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医源性压疮,且患者的舒适、美观的体验均欠佳。又如,中国专利CN209092218U公开的一种预防医源性压疮型鼻胃管固定贴,包括鼻贴、设置在鼻贴一侧的管贴、以及设置于管贴的粘连带、翻折带、绑管带等,在使用时,安置好的鼻胃管可以通过粘连带、翻折带以及绑管带的配合固定连接于管贴,并将与管贴相连的鼻贴粘贴于鼻翼侧的皮肤即可,从而可以利用鼻贴与皮肤之间的粘连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该固定贴对鼻胃管的固定效果取决于鼻贴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鼻贴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黏力),由于人体鼻翼侧的面积通常不大,因此,鼻贴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通常不会太大,存在鼻胃管滑脱的风险,而且在接触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定期更换来维持鼻贴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更换过程容易造成患者皮肤损伤,且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又如,中国专利CN214860396U公开了一种预防压力性损伤鼻胃管固定装置,该装置利用两个固定件来连接鼻胃管,而固定件本身还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于患者的脸部皮肤,也是利用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粘连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因此,该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固定效果也取决于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黏力),而且在接触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也需要通过定期更换固定件来维持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更换过程容易造成患者皮肤损伤,且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由此可见,传统的外固定法,主要使用各类材料通过粘连力或牵拉力实现鼻胃管的外固定,虽然现有技术不断对胶布材料、固定带的材料/结构等进行更新迭代,但外固定法从根源上难以避免损伤患者皮肤、患者体验感和美观度欠佳的问题,也存在鼻胃管滑脱和移位的风险。
为解决现有外固定法存在的问题,现有技术公开的一些鼻胃管内固定产品,可以使用头部带有磁铁的缰绳管插入患者一侧鼻孔,在鼻后方犁骨周围通过尖端带有磁铁的回收探针在患者另一侧鼻孔后方进行牵引,从而可以在患者的鼻腔形成鼻笼头环;再用符合鼻胃管尺寸的夹子将鼻胃管与鼻笼头环中缰绳管夹在一起,即可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该产品被证实可以显著降低意外拔管率,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该产品固定鼻胃管的过程无需粘贴皮肤,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外固定法存在的问题。但是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依靠引导管前端的磁铁相互吸引来从一侧鼻孔绕到另一侧鼻孔,一方面,由于需要控制两个磁铁在鼻腔内相互吸引,导致置管方式较为复杂,存在不便于操作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尖端磁铁脱落于鼻腔内或颅底孔道的问题,存在新的安全风险,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要解决现有利用鼻笼头环固定鼻胃管的产品,存在置管方式较为复杂、不便于操作、容易发生尖端磁铁脱落于鼻腔内或颅底孔道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引导装置,不仅操作更加方便,而且更加安全,不存在磁铁容易脱落于鼻腔内或颅底孔道的问题,主要构思为: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包括导向管、约束管、导丝以及牵拉线,其中,
所述导向管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导向通道,
所述约束管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引导通道,约束管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导向通道,使得约束管可以在导向通道内移动,
所述导丝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引导通道,使得导丝可以在引导通道内移动,
所述牵拉线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管,用于改变导向管前端的方向。在本方案中,通过配置导向管,并在导向管连接牵拉线,使得当导向管的前端插入患者一侧的鼻腔后,使用者可以通过牵拉线改变导向管前端的方向,使得导向管的前端可以在鼻后方犁骨周围的位置处对准另一侧鼻腔,从而可以有效解决通过牵拉的方式改变导向管前端方向的问题;通过在导向管构造贯穿两端的导向通道,并将约束管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导向通道,同时在约束管构造贯穿两端的引导通道,并将导丝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引导通道,使得当导向管的位置和形状调到合适位置处时,导丝可以从导向管的后端插入导向通道,并沿导向通道移动,从而可以方便的在导向通道的引导下绕过鼻后方犁骨,使得导丝的前端可以从患者一侧的鼻腔绕到另一侧的鼻腔,并最终从患者另一侧的鼻腔穿出,从而可以利用导向管的导向解决在两个鼻腔之间建立导向路径的问题;通过配置约束管,使得约束管可以套设于导丝,并可以在导向管的导向通道内移动,使得约束管可以在导丝所建立的导向路径的引导下方便、快速的从患者一侧的鼻腔绕到另一侧的鼻腔,并最终从患者另一侧的鼻腔穿出,从而可以方便的解决约束管的安置问题。由于约束管处于绕过患者鼻后方犁骨的状态,且约束管的两端分别从患者的两个鼻腔穿出,从而可以在患者的鼻腔形成鼻笼头环;最后将约束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留置的鼻胃管即可达到稳定、牢靠固定鼻胃管的目的,本引导装置实现的这种固定方式,不仅操作更加方便,而且因为未使用磁铁,因而不存在磁铁容易脱落于鼻腔内或颅底孔道的问题,安全性更高,此外,相较于现有基于外固定法的外固定装置,使用本引导装置固定鼻胃管的过程无需粘连患者的皮肤,不存在损伤患者皮肤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体验感和美观度。
为便于利用牵拉线调节导向管前端的方向,优选的,所述牵拉线连接于导向管的前端或靠近导向管前端的位置处。
优选的,牵拉线前端与导向管前端之间的间距为0.5-5cm。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要解决防止牵拉时,牵拉线对患者鼻腔黏膜造成损伤的问题,方案一中,还包括用于隔离牵拉线的保护管,所述牵拉线从该保护管内穿过。即,保护管套设于牵拉线的外侧,使得在牵拉牵拉线时,一方面,可以利用保护管的外表面接触患者的鼻腔黏膜,从而可以显著增加与鼻腔黏膜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损伤患者的鼻腔黏膜;另一方面,牵拉线设置于保护管内,使得牵拉线可以在保护管内移动,从而可以有效隔离牵拉线,避免牵拉线直接接触患者的鼻腔黏膜,达到保护患者鼻腔黏膜的目的。
为便于使用,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管并排连接于导向管的外侧,且保护管的前端与导向管的前端之间具有间距。通过将保护管连接于导向管的外侧,使得保护管与导向管可以连接为一体,更便于送入鼻腔,有利于使用更加方便;而通过将保护管的前端与导向管的前端之间预留一定的间距,即,保护管的前端与导向管的前端不是平齐的,使得保护管不会妨碍导向管的自由弯曲,从而更便于利用牵拉线改变导向管前端的方向。
为防止保护管前端的棱角损伤患者的鼻腔黏膜,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管的前端构造为圆弧头。以便利用圆弧头消除保护管前端的棱角,从而可以有效防止使用过程中保护管的前端损伤患者的鼻腔黏膜。
为简化结构,方案二中,所述导向管的侧壁还构造有连通孔,牵拉线的前端连接于导向管,牵拉线的后端经由所述连通孔穿入导向管的导向通道内,并经由导向管的后端延伸出导向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还构造有与导向通道相并列的隔离通道,所述连通孔与隔离通道相连通,牵拉线的后端经由所述连通孔穿入隔离通道内,并经由导向管的后端延伸出隔离通道。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要解决便于利用牵拉线弯曲导向管前端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构造有一段波纹状的波纹管段。通过在导向管构造一段波纹状的波纹管段,使得导向管的前端更容易弯曲变形,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利用牵拉线弯曲导向管的前端。
为便于形成,优选的,所述导向通道的直径为0.3cm~1.0cm。
为便于操作,优选的,所述牵拉线的长度为20cm~25cm。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要解决便于将鼻胃管与约束管固定在一起的问题,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及一端连接于连接体的约束带,所述约束带设置有适配所述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拆卸连接,约束带至少用于将鼻胃管缠绕固定于连接体。在使用时,可以将鼻胃管固定于连接组件的连接体,也可以将约束管固定于连接组件的连接体,使得鼻胃管和约束管可以同时连接于连接体,从而可以实现将鼻胃管与约束管固定在一起的目的。
为便于更好的固定鼻胃管,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还构造有适配鼻胃管的第一凹槽。在使用时,鼻胃管可以卡入该第一凹槽,并可以通过约束带使鼻胃管压紧第一凹槽,达到固定连接鼻胃管的目的。
为便于将约束管固定于连接组件,方案一中,所述连接体还构造有适配约束管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约束带用于将鼻胃管压紧于第一凹槽、及用于将约束管的两端分别压紧于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从而可以利用约束带将鼻胃管以及约束管的两端同时固定于连接体,达到将鼻胃管与约束管固定在一起的目的,从而可以利用约束管防止鼻胃管发生滑脱和移位的问题。
方案二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用于可拆卸连接约束管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连接体。在使用时,当鼻胃管设置到位,且约束管设置好之后,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将鼻胃管固定于连接体,并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将约束管的两端固定于连接体,从而使得约束管的两端可以通过连接组件与鼻胃管相连为一体,以便利用约束管限位约束鼻胃管,进而达到防止鼻胃管脱落的目的;而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鼻胃管和约束管,便于安装和更换,非常的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可以采用内固定的方式牢靠的固定鼻胃管,防止鼻胃管发生滑脱和移位的问题,相比于现有的内固定装置,本装置的结构更简单、操作更方便,因为未使用磁铁,因而不存在磁铁容易脱落于鼻腔内或颅底孔道的问题,安全性更高;此外,相比于现有基于外固定法的外固定装置,本装置固定鼻胃管的过程无需粘连或挤压患者的皮肤,不会造成患者皮肤的损伤,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体验感和美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是人体鼻部的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利用牵拉线使导向管的前端弯曲,使得导向管的前端在鼻后方犁骨后对准另一侧鼻腔后的示意图。
图5为在导向管的引导下置入导丝后的示意图。
图6为在导丝的引导下置入约束管后的示意图,约束管的两端分别留置于两个鼻孔之外。
图7为退出导丝和导向管,只保留约束管后的示意图。
图8为在图7的基础上置入鼻胃管后的示意图。
图9为将约束管的两端固定连接于鼻胃管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另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另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连接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利用图16所提供的连接组件将约束管的两端固定连接于鼻胃管后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鼻孔101、鼻腔102、鼻中隔103、犁骨104、鼻咽部105、人体组织106
导向管200、导向通道201、连通孔202、隔离通道203、波纹管段204
约束管300、引导通道301
导丝400
牵拉线500
保护管600
连接组件700、连接体701、第一配合部702、第一凹槽703、通孔704、约束孔705、约束带706、第二配合部707、绳索708
鼻胃管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包括导向管200、用于实现鼻胃管内固定的约束管300、导丝400以及牵拉线500,其中,
如图2及图3所示,导向管200可以优先采用软质材料制成,使得导向管200具有一定的柔性,以便弯曲。同时,导向管200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导向通道201,导向通道20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为便于成型,导向通道201的横截面可以优先采用圆形。在实施时,导向管200具有一定的长度,且该长度至少应该大于单侧鼻腔102的深度;导向管的长度可以优先采用15cm~20cm。
在本实施例中,约束管300也可以优先采用软质材料制成,使得约束管300具有一定的柔性,以便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弯曲。在实施时,约束管300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引导通道301,如图2及图3所示,约束管300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导向通道201,使得约束管300可以在导向通道201内自由移动。作为举例,约束管300的外径构造为小于导向通道201的外径,如图2及图3所示,更便于约束管300沿导向通道20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导丝400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引导通道301,使得导丝400可以在引导通道301内移动。作为举例,导丝400的横截面构造为圆形,且导丝400可以优先采用实心结构,如图2及图3所示,在实施时,导丝400的外径可以构造为小于引导通道301的内径,使得导丝400可以相对于约束管300移动。
为便于描述,牵拉线500的两端分别为前端和后端,导向管200的两端分别为前端和后端,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牵拉线500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管200,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牵拉牵拉线500的方式改变导向管200前端的方向。在实施时,牵拉线500的前端可以粘贴于导向管200的侧壁,也可以套设于导向管200,还可以在导向管200的侧壁构造连接孔,并将牵拉线500的前端卡在该连接孔即可(这种方式非常便于牵拉线500的装配),都可以实现将牵拉线500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管200的目的。在实施时,牵拉线500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以便操作,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牵拉线500的长度可以优先采用20cm~25cm,使得在使用时,牵拉线500的前端可以跟随导向管200一同插入患者一侧的鼻腔102内,而牵拉线500的后端作为自由端,则可以留置在鼻腔102外,从而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
在实施时,导向通道201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为便于使用和形成,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向通道201的直径可以优先采用0.3cm~1.0cm。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通道201的直径为0.5cm。约束管300的外径可以优先采用0.1cm~0.3cm,约束管300的长度可以优先采用15cm~40cm,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约束管300的长度为30cm。
在实施时,牵拉线500可以设置于导向管200内,牵拉线500的长度大于导向通道201的长度,使得牵拉线500可以从导向管200的后端延伸出导向通道201,以便使用者在导向管200的后端进行牵拉操作。牵拉线500也可以设置于导向管200的外侧,如图2所示,这种实施方式更便于使用者利用牵拉线500改变导向管200前端的方向,且牵拉过程更加省力。
在实施时,牵拉线500可以连接于导向管200的前端,例如,牵拉线500的前端可以连接于导向管200前端的侧壁,且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牵拉线500可以连接于靠近导向管200前端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更便于通过牵拉使得导向管200的前端可以进入另一侧的鼻腔102一定距离,从而更便于引导导丝400的前端进入另一侧的鼻腔102。在实施时,牵拉线500前端与导向管200前端之间的间距可以优先采用0.5-5cm,如图2所示。
为便于说明本引导装置的使用方法,首先介绍一下人体鼻部的生理结构,如图1所示,人体的鼻部包括两个鼻孔101,鼻部内有两个分别与两个鼻孔101相连通的鼻腔102,两个鼻腔102分别与鼻咽部105相连通,如图1所示,两个鼻腔102被鼻中隔103相互分隔,且在鼻中隔103与鼻咽部105之间还有犁骨104,两个鼻腔102分别在犁骨104后方相互连通,如图1所示。
本引导装置的使用方法为:1、按照现有鼻胃管800的置入方法将导向管200的前端置入患者一侧的鼻腔102,当导向管200的前端到达鼻咽部105前时,通过牵拉牵拉线500使导向管200的前端弯曲,以便将导向管200的位置和形状调到合适位置处,使得导向管200的前端可以在鼻后方犁骨104后对准另一侧的鼻腔102,如图4所示,以便后续引导约束管300从一侧的鼻腔102穿入,并从另一侧的鼻腔102穿出。
2、将导丝400从导向管200的后端插入导向通道201,以便沿导向通道201移动,并可以在导向通道201的引导下绕过犁骨104进入另一侧的鼻腔102,并最终经由另一侧的鼻孔101延伸出来,如图5所示,以便在两个鼻腔102之间建立导向路径。
3、将约束管300套设于导丝400,并使约束管300沿导丝400向前移动,使得约束管300可以在导丝400所建立的导向路径的引导下方便、快速的从患者一侧的鼻腔102绕到另一侧的鼻腔102,并最终从患者另一侧的鼻腔102穿出,如图6所示,既可以将约束管300套设于患者的犁骨104,又可以使约束管300的两端分别留置于两个鼻孔101之外。
4、退出导丝400和导向管200,只保留约束管300,如图7所示。
5、按照现有鼻胃管800的置入方法将鼻胃管800置入患者一侧的鼻腔102,以形成留置鼻胃管800,如图8所示。
6、最后将约束管3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鼻胃管800,使得约束管300的两端与鼻胃管800牢靠的连接在一起即可,在实施时,可以利用胶布将约束管300的两端牢靠的粘贴于鼻胃管800,也可以通过绳索708等将约束管300的两端牢靠的捆绑于鼻胃管800,如图9所示,当然也可以利用夹子等夹持器械将约束管300的两端牢靠的夹持于鼻胃管800。当约束管300的两端与鼻胃管800牢靠的连接在一起后,可以达到牢靠固定鼻胃管800的目的。利用本装置可以实现对鼻胃管800的内固定,而并非是外固定,采用内固定的方式固定鼻胃管800后,犁骨104可以为约束管300的放置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支撑点,当使用外力牵拉鼻胃管800时,约束管300会对犁骨104后部产生压力,从而引起患者的不适,这种内源性压力会进一步阻止患者拉动约束管300和鼻胃管800,从而可以有效解决鼻胃管800发生滑脱和移位的问题。
经临床验证,该使用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将本引导装置中约束管300套设于患者的犁骨104,而无需其它辅助器械,尤其无需任何可视设备的辅助,非常的方便。
为便于控制导向管200的插入深度,以便导向管200的前端在插入到鼻咽部105前时进行牵拉操作,在更完善的方案中,导向管200的外侧还设置有刻度线,以便使用者可以根据控制线精确控制导向管200前端的插入深度。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引导装置还具有以下效果:1、相较于现有基于外固定法的外固定装置,使用本引导装置固定鼻胃管800的过程无需粘连患者的皮肤,不仅可以避免胶布反复的粘贴与定时更换固定带,有效的减少临床护士更换胶布和重置鼻胃管800的时间成本,最大化的节约医疗资源,而且不存在损伤患者皮肤的问题。
2、相较于现有的外固定法,本引导装置所采用的内固定原理,可显著减少72%左右的鼻胃管800拔出率,从而可以降低由于鼻胃管800脱落导致的医院获得性疾病成本。
3、本引导装置,制造成本低,且使用及携带较方便,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脱管,以此降低患者需重新置胃管的费用。
4、本引导装置由于固定效果稳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饲中断,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持患者营养供给,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5、本引导装置相较于现有的外固定装置其美观程度较高,并由于其避免了面部皮肤损伤,患者的佩戴舒适体验感更好。
实施例2
由于牵拉线500通常比较细,为防止牵拉时,牵拉线500对患者鼻腔102黏膜造成损伤,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引导装置中,还包括用于隔离牵拉线500的保护管600,牵拉线500可以从该保护管600内穿过,即,保护管600套设于牵拉线500的外侧,如图10所示,使得在牵拉牵拉线500时,一方面,可以利用保护管600的外表面接触患者的鼻腔102黏膜,从而可以显著增加与鼻腔102黏膜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损伤患者的鼻腔102黏膜;另一方面,牵拉线500设置于保护管600内,使得牵拉线500可以在保护管600内移动,从而可以有效隔离牵拉线500,避免牵拉线500直接接触患者的鼻腔102黏膜,达到保护患者鼻腔102黏膜的目的。
在实施时,保护管600与导向管200可以相互独立,但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护管600可以并排连接于导向管200的外侧,如图11所示,且保护管600的前端与导向管200的前端具有间距;通过将保护管600连接于导向管200的外侧,使得保护管600与导向管200可以连接为一体,更便于送入鼻腔102,有利于使用更加方便;而通过将保护管600的前端与导向管200的前端之间预留一定的间距,即,保护管600的前端与导向管200的前端不是平齐的,使得保护管600不会妨碍导向管200的自由弯曲,从而更便于利用牵拉线500改变导向管200前端的方向。
在实施时,保护管600的前端与导向管200的前端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间距可以优先采用2-6cm。
为防止保护管600前端的棱角损伤患者的鼻腔102黏膜,在更完善的方案中,保护管600的前端可以构造为圆弧头,以便利用圆弧头消除保护管600前端的棱角,从而可以有效防止使用过程中保护管600的前端损伤患者的鼻腔102黏膜。
实施例3
为在简化结构的同时避免牵拉线500损伤患者的鼻腔102黏膜,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引导装置中,所述导向管200的侧壁还构造有连通孔202,牵拉线500的前端连接于导向管200,牵拉线500的后端经由所述连通孔202穿入导向管200的导向通道201内,并经由导向管200的后端延伸出导向通道201,如图12所示,可以利用导向管200达到隔离牵拉线500的作用,防止牵拉线500直接接触患者的鼻腔102黏膜,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牵拉牵拉线500的过程中损伤患者的鼻腔102黏膜,从而可以实现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功能,但是相较于实施例2中的引导装置,本引导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
在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管200还构造有与导向通道201相并列的隔离通道203,如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连通孔202与所述隔离通道203相连通,牵拉线500的后端经由所述连通孔202穿入隔离通道203内,并经由导向管200的后端延伸出隔离通道203,使得牵拉线500可以与导向通道201相互分离,以便与导向通道201内的导丝400、约束管300等相互分离,互不影响。
实施例4
为便于利用牵拉线500弯曲导向管200的前端,本实施例4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引导装置中,导向管200构造有一段波纹状的波纹管段204,如图14及图15所示,通过在导向管200构造一段波纹状的波纹管段204,使得导向管200的前端更容易弯曲变形,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利用牵拉线500弯曲导向管200的前端。
在实施时,波纹管段204可以优先设置于靠近导向管200前端的位置处,并可以位于牵拉线500的前端与保护管600的后端之间,更便于利用牵拉线500使保护管600的前端弯曲。
又如,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波纹管段204可以设置于牵拉线500的前端与保护管600的前端之间,如图14所示。
例如,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波纹管段204可以设置于连通孔202与牵拉线500的前端之间,如图15所示。
实施例5
为便于将鼻胃管800与约束管300固定在一起,从而实现对鼻胃管800的固定,本实施例5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引导装置中,还包括连接组件700,如图16所示,所述连接组件700包括连接体701和第一连接部,其中,
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702、及一端连接于连接体701的约束带706,所述约束带706设置有适配所述第一配合部702的第二配合部707,第一配合部702与第二配合部707可拆卸连接,且约束带706至少用于将鼻胃管800缠绕固定于连接体701,使得在使用时,可以将鼻胃管800固定于连接组件700的连接体701,也可以将约束管300固定于连接组件700的连接体701,使得鼻胃管800和约束管300可以同时连接于连接体701,从而可以实现将鼻胃管800与约束管300固定在一起的目的。
在实施时,第一配合部702与第二配合部707分别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第一配合部702可以采用公扣,相应地,第二配合部707可以采用适配公扣的母扣,如图16所示,以便通过公扣与母扣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反之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又如,第一配合部702可以采用勾面,相应地,第二配合部707可以采用适配勾面的毛面,以便通过勾面与毛面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反之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在实施时,第一配合部702可以设置于连接体701,如图16所示,也可以设置于约束带706,只需能于第二配合部707配合即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约束带706将鼻胃管800和约束管300的两端同时压紧于连接体701,使得鼻胃管800与约束管300相连。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连接体701还构造有适配鼻胃管800的第一凹槽703、适配约束管300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约束带706可以连接于该第一凹槽703的一侧,使用时,约束带706用于将鼻胃管800压紧于第一凹槽703、同时将约束管300的两端分别压紧于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最后通过第一配合部702与第二配合部707的配合固定约束带706,从而到达同时将鼻胃管800和约束管300的两端压紧于连接体701的目的。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组件700还包括用于可拆卸连接约束管300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连接体701。使得在实际使用时,当鼻胃管800设置到位,且约束管300设置好之后,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将鼻胃管800固定于连接体701,并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将约束管300的两端固定于连接体701,从而使得约束管300的两端可以通过连接体701与鼻胃管800相连为一体,以便利用约束管300限位约束鼻胃管800,进而达到防止鼻胃管800脱落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分别设置于连接体701的两侧,此时,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体701还构造有适配约束带706的通孔704,通孔704构造于适配约束带706的位置处,如图16所示,用于在缠绕鼻胃管800时供约束带706穿过,从而更便于缠绕约束带706。此时,第二连接部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举例,第二连接部可以是构造于连接体701的约束孔705,如图16所示,约束孔705构造为适配约束管300,比如,约束孔705的内径大于约束管300的外径,约束孔705用于供约束管300穿过,在使用时,约束管300的一端可以穿过约束孔705,并可以在穿过约束孔705后与约束管300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比如,约束管300的两端可以通过打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形成环形,如图17所示,从而可以实现约束管300与连接体701的连接,使得鼻胃管800和约束管300可以同时固定于连接体701,可以实现将鼻胃管800与约束管300固定在一起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管、约束管、导丝以及牵拉线,其中,
所述导向管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导向通道,
所述约束管构造有贯穿两端的引导通道,约束管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导向通道,使得约束管可以在导向通道内移动,
所述导丝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引导通道,使得导丝可以在引导通道内移动,
所述牵拉线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管,用于改变导向管前端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线连接于导向管的前端或靠近导向管前端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牵拉线前端与导向管前端之间的间距为0.5-5cm;
和/或,所述导向通道的直径为0.3cm~1.0cm;
和/或,所述约束管的长度为30cm;
和/或,所述牵拉线的长度为20cm~25c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隔离牵拉线的保护管,所述牵拉线从该保护管内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管并排连接于导向管的外侧,且保护管的前端与导向管的前端之间具有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的侧壁还构造有连通孔,牵拉线的前端连接于导向管,牵拉线的后端经由所述连通孔穿入导向管的导向通道内,并经由导向管的后端延伸出导向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还构造有与导向通道相并列的隔离通道,所述连通孔与隔离通道相连通,牵拉线的后端经由所述连通孔穿入隔离通道内,并经由导向管的后端延伸出隔离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构造有一段波纹状的波纹管段。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及一端连接于连接体的约束带,所述约束带设置有适配所述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拆卸连接,约束带至少用于将鼻胃管缠绕固定于连接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还构造有适配鼻胃管的第一凹槽、适配约束管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约束带用于将鼻胃管压紧于第一凹槽、及用于将约束管的两端分别压紧于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
或,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用于可拆卸连接约束管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连接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22196.9U CN220213444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22196.9U CN220213444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13444U true CN220213444U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9196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22196.9U Active CN220213444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13444U (zh) |
-
2022
- 2022-08-31 CN CN202222322196.9U patent/CN2202134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861289B1 (en) | Nasal tube device | |
US9925348B2 (en) | Gas delivery device | |
CA1276851C (en) | Naso-enteral tube harness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20170189110A1 (en) | Multi-functional catheter | |
EP2882481B1 (en) | Bridle device | |
US4634425A (en) | Naso-enteral tube harness apparatus and method | |
CN220213444U (zh) |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 |
CN101780299B (zh) | 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 | |
CN115317378A (zh) |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及鼻胃管的固定方法 | |
CN210812670U (zh) | 一种带固定装置的鼻胃管 | |
CN220237366U (zh) |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 |
CN116583320A (zh) | 用于固定治疗构件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 |
CN219896456U (zh) | 一种医用鼻饲管固定装置 | |
CN208448391U (zh)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
CN204134015U (zh) | 一种鼻-胃管固定装置 | |
CN215022650U (zh) | 一种预防鼻饲管意外拔出的固定装置 | |
CN218248091U (zh) | 一种鼻管固定装置 | |
CN221655195U (zh) |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 |
CN219662320U (zh) | 一种螺旋鼻肠管、胃管一体式装置 | |
CN215460307U (zh) | 一种头戴式鼻胃管外部固定装置 | |
CN211560676U (zh) | 一种兼具鼻胃肠管和氧气管辅助固定功能的固定贴 | |
CN210355595U (zh) | 一种防止意外脱管气管插管导管套件 | |
CN213048893U (zh) | 一种胃管固定器 | |
CN214967186U (zh) | 一种食管支架回收线的缠线器 | |
CN215231586U (zh) | 一种可裁剪胃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