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7366U -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37366U
CN220237366U CN202222312032.8U CN202222312032U CN220237366U CN 220237366 U CN220237366 U CN 220237366U CN 202222312032 U CN202222312032 U CN 202222312032U CN 220237366 U CN220237366 U CN 220237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constraint
groove
constraining
nasogastric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20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蓉
王婷
张甜
姚丹
王映印
唐媛
唐小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ancer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ancer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ancer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ancer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223120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37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37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37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体,连接体设置有用于可拆卸固定鼻胃管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可拆卸固定约束管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以及约束带,约束带的一端连接于连接体,约束带设置有适配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拆卸连接,约束带至少用于将鼻胃管缠绕固定于连接体;本连接组件,结构简单,不仅可以将约束管的两端牢靠的固定于鼻胃管,使得约束管和鼻胃管相连为一体,以便防止鼻胃管脱落,而且该连接组件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使得使用者可以方便、高效的完成鼻胃管的固定,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采用胶布或绳索固定鼻胃管的弊端。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鼻胃管内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留置鼻胃管(或称为鼻导管)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常见使用目的为胃肠减压、供给胃肠内营养、术前准备等,在多种消化道疾病及患有口腔疾患等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治疗和康复中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所留置的鼻胃管存在脱落或患者无意识拔管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所留置的鼻胃管进行固定,目前临床上鼻胃管固定通常采用传统的外固定方法,外固定方法通常是将鼻胃管或营养管固定于患者面部三角区处的皮肤、或固定于患者的鼻翼处或耳垂处。例如,中国专利CN211068648U公开的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固定座设有鼻胃管固定槽,鼻胃管固定槽处设置有鼻胃管粘扣和粘扣卡槽;同时,固定座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可调节固定带、第一连接带、第一耳后固定装置以及粘扣接环,固定座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二可调节固定带、第二连接带、第二耳后固定装置以及头后固定带,且头后固定带设置有头后粘扣。使用时,将患者的鼻胃管放入鼻胃管固定槽中,并通过调节鼻胃管粘扣将鼻胃管固定于固定座,然后将第一耳后固定装置挂到患者的一个耳朵上,将第二耳后固定装置挂到患者的另一个耳朵上,最后将头后粘扣从粘扣接环的粘扣孔中穿过,从而可以将整个装置固定在患者的头上,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这种固定鼻胃管的方式,由于增个装置都收紧于患者的面部皮肤,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医源性压疮,且患者的舒适、美观的体验均欠佳。又如,中国专利CN209092218U公开的一种预防医源性压疮型鼻胃管固定贴,包括鼻贴、设置在鼻贴一侧的管贴、以及设置于管贴的粘连带、翻折带、绑管带等,在使用时,安置好的鼻胃管可以通过粘连带、翻折带以及绑管带的配合固定连接于管贴,并将与管贴相连的鼻贴粘贴于鼻翼侧的皮肤即可,从而可以利用鼻贴与皮肤之间的粘连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该固定贴对鼻胃管的固定效果取决于鼻贴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鼻贴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黏力),由于人体鼻翼侧的面积通常不大,因此,鼻贴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通常不会太大,存在鼻胃管滑脱的风险,而且在接触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定期更换来维持鼻贴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更换过程容易造成患者皮肤损伤,且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又如,中国专利CN214860396U公开了一种预防压力性损伤鼻胃管固定装置,该装置利用两个固定件来连接鼻胃管,而固定件本身还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于患者的脸部皮肤,也是利用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粘连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因此,该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固定效果也取决于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黏力),而且在接触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也需要通过定期更换固定件来维持固定件与皮肤之间的粘连性,更换过程容易造成患者皮肤损伤,且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由此可见,传统的外固定法,主要使用各类材料通过粘连力或牵拉力实现鼻胃管的外固定,虽然现有技术不断对胶布材料、固定带的材料/结构等进行更新迭代,但外固定法从根源上难以避免损伤患者皮肤、患者体验感和美观度欠佳的问题,也存在鼻胃管滑脱和移位的风险。
为解决现有外固定法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包括导向管、适用于实现鼻胃管内固定的约束管、导丝以及牵拉线,其中,导向管构造有导向通道,约束管构造有引导通道,约束管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导向通道,使得约束管可以在导向通道内移动,导丝的外径构造为适配引导通道,使得导丝可以在引导通道内移动,牵拉线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管,用于改变导向管前端的方向。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在导向管、导丝以及牵拉线的辅助作用下,将约束管的一端从患者一侧的鼻孔插入鼻腔,并在犁骨的后方绕到另一侧的鼻腔,并最终从患者另一侧的鼻孔穿出,如附图1及图3所示,由于约束管处于绕过患者鼻后方犁骨的状态,且约束管的两端分别从患者的两个鼻腔穿出,从而可以在患者的鼻腔形成鼻笼头环,最后将约束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留置的鼻胃管即可达到稳定、牢靠固定鼻胃管的目的,其固定效果与现有一种名为鼻缰绳的鼻胃管固定产品的效果类似。在实际使用时,当约束管设置完成后,需要将约束管的两端分别牢靠的连接于鼻胃管,才能导致防止鼻胃管脱落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中缺乏相应的连接工具,通常只能采用胶布或绳索将约束管的两端连接于鼻胃管,存在连接不牢靠的问题,接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要解决技术缺乏将约束管的两端连接于鼻胃管的连接工具,而采用胶布或绳索进行连接又存在连接不牢靠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连接组件,不仅操作方便、高效,而且可以将约束管的两端牢靠的固定于鼻胃管,从而实现对鼻胃管的固定,主要构思为: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体,连接体设置有用于可拆卸固定鼻胃管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可拆卸固定约束管的第二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以及约束带,约束带的一端连接于连接体,约束带设置有适配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拆卸连接,约束带至少用于将鼻胃管缠绕固定于连接体。通过在连接体构造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使得在使用时,可以方便的利用第一连接部将鼻胃管固定于连接体,也可以方便的利用第二连接部将约束管固定于连接体,使得鼻胃管和约束管可以同时连接于连接体,实现将鼻胃管与约束管牢靠的固定在一起的目的;在实际使用时,当鼻胃管与约束管的两端通过本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走,不仅可以通过约束管实现对鼻胃管的固定,防止鼻胃管脱落和移位,而且当使用外力牵拉鼻胃管时,约束管会对犁骨后部产生压力,从而引起患者的不适,这种内源性压力会进一步阻止患者拉动鼻胃管和约束管,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意外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
为便于更好的固定鼻胃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构造为适配鼻胃管,所述约束带连接于该第一凹槽的一侧,约束带可以绕过第一凹槽。在使用时,鼻胃管可以卡入该第一凹槽,并可以通过约束带使鼻胃管压紧第一凹槽,达到固定连接鼻胃管的目的。
为便于改变约束带的缠绕方向,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条孔,条孔构造为适配约束带,并构造于适配约束带的位置处,用于在缠绕鼻胃管时供约束带穿过。通过构造条孔,更便于缠绕约束带。
优选的,所述连接体采用块状结构。便于加工成型。
优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采用公扣,第二配合部为采用适配公扣的母扣,或,所述第一配合部采用魔术贴的勾面,第二配合部采用魔术贴的毛面。
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分别构造为适配约束管,约束带可以绕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以便利用约束带将鼻胃管和约束管的两端同时通过压紧的方式固定于连接体,不仅操作方便、高效,而且可以实现对鼻胃管的固定,从而可以利用约束管防止鼻胃管发生滑脱和移位的问题。
优选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可以分别构造于连接体不同的面。
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构造于连接体的约束孔,所述约束孔构造为适配约束管,约束孔用于供约束管穿过。在使用时,约束管的一端可以穿过约束孔,并可以在穿过约束孔后与约束管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并形成环形,从而可以实现约束管与连接体的连接,使得鼻胃管和约束管可以同时固定于连接体,可以实现将鼻胃管与约束管固定在一起的目的。
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以是夹持机构。以便利用夹持机构夹持约束管的两端,达到将约束管的两端固定连接于连接体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夹子,夹子包括两个夹片,其中一个夹片固定于连接体,两个夹片通过销轴可转动的连接在一起,且销轴设置有弹簧,两个夹片分别构造有适配约束管的夹持槽,两个夹片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夹紧。以便利用夹持槽夹紧约束管。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约束槽,约束槽构造为适配约束管,约束槽的一侧构造有与约束槽相连通的滑道,滑道与约束槽相互垂直,滑道内可移动的设置有挤压块,挤压块与滑道的端部之间配置有弹簧,挤压块用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横向压紧约束槽内的约束管。从而达到锁紧和固定约束管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连接体构造有两个约束槽,两个约束槽分别用于固定约束管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结构简单,不仅可以将约束管的两端牢靠的固定于鼻胃管,使得约束管和鼻胃管相连为一体,以便防止鼻胃管脱落,而且该连接组件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使得使用者可以方便、高效的完成鼻胃管的固定,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采用胶布或绳索固定鼻胃管的弊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是人体鼻部的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将图2所示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中的约束管置于患者鼻腔后的示意图。
图4为在图3的基础上,在患者鼻腔置入鼻胃管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连接组件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利用图5所提供的连接组件同时固定连接鼻胃管和约束管后的示意图。
图8为利用图5所示的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图4所示的鼻胃管和约束管两端后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连接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利用图9所提供的连接组件同时固定连接鼻胃管和约束管后的示意图。
图11为利用图9所示的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图4所示的鼻胃管和约束管两端后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连接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利用图12所示的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图4所示的鼻胃管和约束管两端后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另一种连接组件的主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又一种连接组件的局部俯视图。
图16为利用图15所示的连接组件固定连接约束管两端后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鼻孔101、鼻腔102、鼻中隔103、犁骨104、鼻咽部105、人体组织106
导向管201、约束管202、导丝203、牵拉线204
连接体300、约束带301、第一凹槽302、第二凹槽303、第三凹槽304、条孔305、约束孔306、夹子307、夹片308、销轴309、夹持槽310、约束槽311、滑道312、挤压块313、弹簧314
公扣401、母扣402、勾面403、毛面404
鼻胃管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并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该连接组件的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为便于说明书,首先介绍一下人体鼻部的生理结构,如图1所示,人体的鼻部包括两个鼻孔101,鼻部内有两个分别与两个鼻孔101相连通的鼻腔102,两个鼻腔102分别与鼻咽部105相连通,如图1所示,两个鼻腔102被鼻中隔103相互分隔,且在鼻中隔103与鼻咽部105之间还有犁骨104,两个鼻腔102分别在犁骨104后方相互连通,如图1所示。
所设计的一种适用于该引导装置的连接组件,包括导向管201、用于实现鼻胃管内固定的约束管202、导丝203以及牵拉线204,如图2所示,其中,导向管201构造有导向通道,约束管202构造有引导通道,约束管202的外径构造为小于导向通道的外径,使得约束管202可以在导向通道内移动,导丝203的外径构造为小于引导通道的内径,使得导丝203可以在引导通道内移动,牵拉线204的前端连接于导向管201,并与导向管201的前端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如图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牵拉牵拉线204的方式改变导向管201前端的方向。具体而言,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先按照现有鼻胃管的置入方法将导向管201的前端置入患者一侧的鼻腔102,当导向管201的前端到达鼻咽部105前时,通过牵拉牵拉线204使导向管201的前端弯曲,使得导向管201的前端可以在鼻后方犁骨104后对准另一侧的鼻腔102。然后,可以将导丝203从导向管201的后端插入导向通道,并可以在导向通道的引导下绕过犁骨104进入另一侧的鼻腔102,并最终经由另一侧的鼻孔101延伸出来,以便在两个鼻腔102之间建立导向路径。然后,可以将约束管202套设于导丝203,并使约束管202沿导丝203向前移动,使得约束管202可以在导丝203所建立的导向路径的引导下从患者一侧的鼻腔102绕到另一侧的鼻腔102,并最终从患者另一侧的鼻腔102穿出,如图3所示,从而可以将约束管202套设于患者的犁骨104,并使得约束管202的两端分别留置于两个鼻孔101之外。然后,可以按照现有鼻胃管的置入方法将鼻胃管500置入患者一侧的鼻腔102,以形成留置鼻胃管,如图4所示。最后,需要利用连接组件将约束管202的两端和鼻胃管500连接为一体,实现对鼻胃管的内固定,不仅可以通过约束管202实现对鼻胃管的固定,防止鼻胃管脱落和移位,而且当使用外力牵拉鼻胃管时,约束管202会对犁骨104后部产生压力,从而引起患者的不适,这种内源性压力会进一步阻止患者拉动鼻胃管和约束管202,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意外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
而为便于将鼻胃管与约束管202固定在一起,以便利用约束管202实现对鼻胃管的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体300,所述连接体300设置有用于可拆卸固定鼻胃管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可拆卸固定约束管202的第二连接部。在使用时,当鼻胃管设置到位,且约束管202设置好之后,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将鼻胃管固定于连接体300,并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将约束管202的两端固定于连接体300,从而使得约束管202的两端可以通过连接体300与鼻胃管相连为一体,以便利用约束管202限位约束鼻胃管的移动,进而达到防止鼻胃管脱落的目的。而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固定鼻胃管和约束管202,便于安装、拆卸和更换,非常的方便。
在实施时,连接体300具有一定的硬度,以便在外力的挤压作用下不变形,在实施时,连接体300可以优先采用塑料、高分子材料、碳纤维等材料制成。连接体30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体300采用的是块状结构,当然连接体300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的结构,如圆柱状结构、圆环状结构等。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以及约束带301,其中,约束带301的一端可以固定连接于连接体300,如图5及图6所示,约束带301设置有适配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以实现可拆卸连接。在实施时,第一配合部可以设置于连接体300,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置于约束带301,如图5所示,以便通过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配合实现对约束带301另一端的固定,达到张紧约束带301的目的,而张紧的约束带301至少可以将鼻胃管500压紧于连接体300,达到将鼻胃管牢靠的固定于连接体300的目的。
在实施时,约束管202的两端也可以通过约束带301压紧于连接体300,达到将约束管202的两端牢靠的固定于连接体300的目的,由于鼻胃管被约束带301压紧于连接体300,约束管202的两端也被约束带301压紧于连接体300,使得鼻胃管和约束管202的两端可以连接于同一连接体300,从而可以实现将鼻胃管与约束管202固定在一起的目的,可以有效防止鼻胃管脱落。
在实施时,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分别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第一配合部可以采用公扣401,相应地,第二配合部可以采用适配公扣401的母扣402,如图9及图10所示,以便通过公扣401与母扣402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反之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又如,第一配合部可以采用魔术贴的勾面403,如图5-图7所示,相应地,第二配合部可以采用魔术贴的毛面404,勾面403适配毛面404,以便通过勾面403与毛面404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反之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为便于将鼻胃管和约束管202的两端同时通过压紧的方式固定于连接体300,在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构造于连接体300的第一凹槽302,所述第一凹槽302构造为适配鼻胃管500,约束带301可以绕过第一凹槽302,如图5-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包括构造于连接体300的,所述第二凹槽303和第三凹槽304分别构造为适配约束管202,如图5-图7所示,此时,约束带301可以连接于第一凹槽302的一侧,使得约束带301可以绕过第一凹槽302、第二凹槽303以及第三凹槽304。使用时,当约束管202和鼻胃管500都设置好之后,只需将鼻胃管500卡在第一凹槽302处、将约束管202的两端分别卡在第二凹槽303和第三凹槽304处,然后将约束带301沿预设的路径缠绕于连接体300,并将鼻胃管500压紧于第一凹槽302、将约束管202的两端分别压紧于第二凹槽303和第三凹槽304即可;最后将第二配合部连接于第一配合部,以便固定整个约束带301,如图8所示,非常的方便、高效且牢靠。
为便于操作,在实施时,第一凹槽302可以构造于连接体300的一侧面,第二凹槽303可以构造于连接体300的上表面,也可以构造于连接体300的另一侧,同理,第三凹槽304可以构造于连接体300的上表面,也可以构造于连接体300的另一侧面,为实现更好的紧固效果,第一凹槽302、第二凹槽303以及第三凹槽304可以分别构造于连接体300不同的面。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凹槽302构造于连接体300的一侧面,第二凹槽303构造于连接体300的上表面,第三凹槽304构造于连接体300的另一侧面,此时,第一配合部可以设置于约束带301的背面,第二配合部设置于约束带301的正面,约束带301绕连接体300一圈或多圈后,第二配合部正好对应第一配合部,使得第二配合部可以连接于第一配合部,如图7及图8所示,从而可以利用约束带301牢靠的将鼻胃管和约束管202的两端分别固定同一连接体300,进而可以利用约束管202达到防止鼻胃管发生滑脱和移位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约束带301可以采用弹性约束带301,如橡皮带、松紧带等,以便利用约束带301的弹性保持压紧鼻胃管和约束管202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将鼻胃管和约束管202分别牢靠的固定于连接体300。约束带301也可以采用非弹性约束带301,如布带、编织带等,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
为便于改变约束带301的缠绕方向,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组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构造于连接体300的条孔305,条孔305构造有适配约束带301,如图9所示,条孔305的宽度可以大于约束带301的宽度,且条孔305可以构造于适配约束带301的位置处,如图所示,条孔305贯穿连接体3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条孔305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在缠绕鼻胃管时供约束带301穿过,以改变约束带301的缠绕方向,如图10所示;另一方面,有利于更牢靠的固定鼻胃管500和约束管202,如图10及图11所示。
作为举例,如图9所示,第一凹槽302可以构造于连接体300的一侧面,约束带301就连接于该侧面;第二凹槽303可以构造于连接体300的上表面,第一配合部也可以设置于连接体300的上表面,且第二凹槽303和第一配合部分别位于条孔305的两侧,如图9所示,第三凹槽304构造于连接体300的另一侧面,从而可以利用一根约束带301更牢靠的压紧鼻胃管和约束管202。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约束带301仅用于将鼻胃管500固定于连接体300,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组件中,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以及约束带301,其中,约束带301的一端可以固定连接于连接体300的一侧,如图12所示,约束带301设置有适配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以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一配合部可以设置于连接体300,如图12所示,也可以设置于约束带301,以便通过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配合实现对约束带301另一端的固定,达到张紧约束带301的目的,而张紧的约束带301可以将鼻胃管压紧于连接体300,达到将鼻胃管牢靠的固定于连接体300的目的。在更进一步方案中,连接体300还构造有适配鼻胃管的第一凹槽302,如图12所示,以便利约束带301将鼻胃管压紧于第一凹槽302,达到固定鼻胃管的目的。为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互不干扰,在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构造于连接体300的条孔305,条孔305构造为适配约束带301,如图12所示,条孔305的宽度可以大于约束带301的宽度,且条孔305可以构造于适配约束带301的位置处,如图12所示,条孔305贯穿连接体3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条孔305用于在缠绕鼻胃管时供约束带301穿过,以改变约束带301的缠绕方向,既可以防止约束带301干扰第二连接部,又可以利用约束带301将鼻胃管牢靠的缠绕于连接体300。
第二连接部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中,作为一种举例,第二连接部可以是构造于连接体300的约束孔306,如图12所示,约束孔30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凹槽302的长度方向一致,约束孔306构造为适配约束管202,比如,约束孔306的内径可以构造为大于约束管202的外径,约束孔306用于供约束管202穿过,在使用时,约束管202的一端可以穿过约束孔306,并可以在穿过约束孔306后与约束管202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比如,约束管202的两端可以通过打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形成环形,如图13所示,从而可以实现约束管202与连接体300的连接,使得鼻胃管500和约束管202可以同时固定于连接体300,以便利用约束管202约束鼻胃管,达到防止鼻胃管脱落的目的。
当然,在实施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夹子307、夹具等夹持机构,以便利用夹持机构夹持约束管202的两端,达到将约束管202的两端固定连接于连接体300的目的,作为一种举例,第二连接部包括夹子307,所述夹子307可以采用现有的夹子307,如图14所示,夹子307包括两个夹片308,且其中一个夹片308可以固定于连接体300或与连接体300为一体结构,两个夹片308通过销轴309可转动的连接在一起,且销轴309设置有弹簧314(如扭簧),两个夹片308分别构造有适配约束管202的夹持槽310,如图14所示,两个夹片308可以在弹簧314的弹力作用下夹紧,从而利用夹片308的夹持槽310夹紧约束管202;在实施时,连接体300可以设置两个这样的夹子307,以便分别夹持约束管202的两端,也可以在夹片308上配置两个夹持槽310,以便利用一个夹子307同时夹紧约束管202的两端。
作为另一种举例,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构造于连接体300的约束槽311,约束槽311构造为适配约束管202,约束槽311的一侧构造有与约束槽311相连通的滑道312,滑道312与约束槽311相互垂直,如图15及图16所示,滑道312内可移动的设置有挤压块313,挤压块313与滑道312的端部之间配置有弹簧314,如图15所示,使用时,可以将约束管202卡入约束槽311内,挤压块313可以在弹簧314的弹力作用下横向压紧约束槽311内的约束管202,从而达到锁紧和固定约束管202的目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体300上可以构造一个所述约束槽311,以便在连接体300上形成一个所述约束槽311,在使用时,可以先将约束管202的两端通过打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形成环形,然后将约束管202卡入约束槽311,并利用挤压块313压紧即可,如图15及图16所示,从而达到将约束管202的两端固定于连接体300的目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体300上可以构造两个所述约束槽311,两个约束槽311分别用于固定约束管202的两端;具体而言,在使用时,可以将约束管202的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个约束槽311内,并分别通过挤压块313压紧于连接体300,从而达到固定约束管202两端的目的,约束管202的两端之间无需再进行打结操作,有利于使用更加方便。在使用时,将约束管202固定于连接体300,同时鼻胃管也固定于连接体300,使得约束管202可以通过本连接组件与鼻胃管连接为一体,而鼻胃管又是套设于患者犁骨104的,不会出现脱落的情况,从而可以利用约束管202限制鼻胃管,从而达到防止鼻胃管脱落或意外拔管的情况。
在实施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分别设置于连接体300的两侧,以便于使用和操作。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组件中,第二连接部可以采用实施例3中第二连接部的结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部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可以采用实施例3中与第二连接部相同的结构,例如,第一连接部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夹子307、夹具等夹持机构,以便利用夹持机构夹持鼻胃管,达到将鼻胃管固定连接于连接体300的目的。又如,第一连接部也可以包括构造于连接体300的约束槽311,约束槽311构造为适配鼻胃管,约束槽311的一侧构造与约束槽311相连通的滑道312,滑道312与约束槽311相互垂直,滑道312内可移动的设置有挤压块313,挤压块313与滑道312的端部之间配置有弹簧314。使用时,可以将鼻胃管卡入约束槽311内,挤压块313可以在弹簧314的弹力作用横向压紧约束槽311内的鼻胃管,从而达到锁紧和固定鼻胃管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合实时,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体,连接体设置有用于可拆卸固定鼻胃管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可拆卸固定约束管的第二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配合部以及约束带,约束带的一端连接于连接体,约束带设置有适配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拆卸连接,约束带至少用于将鼻胃管缠绕固定于连接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构造为适配鼻胃管,所述约束带连接于该第一凹槽的一侧,约束带可以绕过第一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条孔,条孔构造为适配约束带,并构造于适配约束带的位置处,条孔用于在缠绕鼻胃管时供约束带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分别构造为适配约束管,约束带可以绕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分别构造于连接体不同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构造于连接体的约束孔,所述约束孔构造为适配约束管,约束孔用于供约束管穿过。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夹持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夹子,夹子包括两个夹片,其中一个夹片固定于连接体,两个夹片通过销轴可转动的连接在一起,且销轴设置有弹簧,两个夹片分别构造有适配约束管的夹持槽,两个夹片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夹紧;
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构造于连接体的约束槽,约束槽构造为适配约束管,约束槽的一侧构造有与约束槽相连通的滑道,滑道与约束槽相互垂直,滑道内可移动的设置有挤压块,挤压块与滑道的端部之间配置有弹簧,挤压块用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横向压紧约束槽内的约束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构造有两个约束槽,两个约束槽分别用于固定约束管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采用公扣,第二配合部为采用适配公扣的母扣,或,所述第一配合部采用魔术贴的勾面,第二配合部采用魔术贴的毛面。
CN202222312032.8U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Active CN220237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2032.8U CN220237366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2032.8U CN220237366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37366U true CN220237366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0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2032.8U Active CN220237366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373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237366U (zh) 一种适用于鼻胃管内固定约束管的连接组件
CN220213444U (zh)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CN210301953U (zh) 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
CN214807265U (zh) 一种肾内科临床血液透析导管防脱管装置
CN217853899U (zh) 一种胃管
CN219167438U (zh) 佩戴舒适的胃管固定装置
CN219332900U (zh)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CN213048893U (zh) 一种胃管固定器
CN218248091U (zh) 一种鼻管固定装置
CN217448656U (zh) 一种临床麻醉科用防漏型麻醉面罩
CN219896456U (zh) 一种医用鼻饲管固定装置
CN219921589U (zh) 一种防滑脱结构
CN214017693U (zh) 一种三腔二囊管限位装置
CN218889947U (zh) 一种鼻胃管固定结构
CN212395416U (zh) 一种鼻饲管可调固定护理装置
CN220899145U (zh) 一种帽状鼻肠管固定装置
CN219517453U (zh) 三点式外固定装置
CN217162656U (zh)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CN215608577U (zh) 一种口咽通气道固定带
CN220090165U (zh) 一种防压疮型吸氧管
CN211934460U (zh) 一种儿童上肢固定带
CN219110554U (zh) 一种简易胃管防脱管装置
CN215275188U (zh) 一种心胸疾病患者用防脱落输氧管
CN204468956U (zh) 胃管固定装置
CN213911432U (zh) 一种鼻饲管外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